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 古诗词鉴赏
浙江省各地市中考真题汇编及解析(三)古诗词鉴赏 (附答案)
![浙江省各地市中考真题汇编及解析(三)古诗词鉴赏 (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802dbdaef8941ea76e05cf.png)
2019年浙江省各地市中考真题汇编(三)古诗词鉴赏1.浙江省杭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2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清幽恬静(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感情的理解。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两句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2.浙江省金华、丽水、义乌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古诗阅读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宋)苏轼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
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搜句:作诗。
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3. 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3. 吴音渐已变儿童14. 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一节古诗词鉴赏含解析
![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一节古诗词鉴赏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1f1e0faf1ffc4ffe47ac8e.png)
[宋]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①秋高苑马②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释】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苑所产的马。
)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边塞秋高云飞、战事频繁的惆怅、悲哀的景象。
)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征鸿,意为“远飞的大雁”,古人常利用它们寄寓自己的情怀。
这里借写征鸿未归,表达了思乡思亲之情及厌)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长亭、驿路、南浦、寒蝉、行舟、酒。
)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霜、飞雪、苦雨、酒。
)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双鲤、羌笛、蟋蟀、捣衣、行舟。
)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翠竹、黍离、冰雪、草木、乌鸦。
)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兰、请缨、柳营、羌笛。
)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渔樵、山林。
常见意象作用:①营造气氛;②设置背景或环境;③塑造意境;④奠定情感基调;⑤借景抒情;⑥衬托(人物性格、品质,以景衬境、衬情);⑦诗歌线索。
人物形象分析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寻陆鸿渐不遇[唐]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中是如何描写陆鸿渐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9 古诗词鉴赏
![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9 古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1cd94ce376baf1ffc4fadf2.png)
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9 古诗词鉴赏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主旨情感 (共10题;共79分)1. (7分) (2016八上·崇仁期中)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平江百花洲①杨万里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这首七律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平江百花洲: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
②王程:为王事(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1)诗人发出“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之叹是因为()A . 吴中苏州好B . 云山苦见留C . 杨柳都相识D . 四泊百花洲(2)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 开头两句交代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
B . 诗歌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因游赏苏州胜景而兴奋不已的心情。
C . 颈联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将主观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D . 这首抒写旅途感受的诗,特点在于轻松清新、洒脱自然。
2. (6分) (2020九上·吴兴期末) 古诗阅读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①[宋] 苏轼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② ,蓼茸③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罢汝州职,游南山作此篇。
②午盏:午茶。
③蓼(liăo)茸:蓼菜嫩芽。
(1)词中“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别有风味,请结合诗句体味妙处。
(2)细读全词,谈谈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3. (10分) (2017八上·费县月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
![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8c39dc82e3f5727a4e9627f.png)
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一、2018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2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①[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②蝶飞。
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②蛱(jiá)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分)【答案】(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花落尽”【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有季节性特征的意象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填出描绘江南农村初夏景象的词语,提示性词语“梅子金黄”“杏子肥”来自范诗的第一句,答案可在第二句“麦花雪白菜花稀”中去寻找,不难看出,可以填“菜花稀”(或“麦花雪白”)。
高诗第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
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暮春了,你该首先想到春花的凋谢,想赶快来几句惋叹之词,去作一番凭吊,然而,这千年的陈规旧习,高明的诗人是无心再去追逐的。
他的心里,当然也在惦念残红狼藉的花圃;而他的目光,却投向了平常无奇、司空见惯、毫不足珍的菜畦。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描写初夏景象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浙江中考古诗鉴赏汇总
![浙江中考古诗鉴赏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a965f5f55270722192ef7d9.png)
【2016·浙江省杭州卷】2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行【宋】陈与义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②偏知:才知。
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月夜》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时节的景(2分)(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3分)【2016·浙江省宁波卷】(四)定林①所居(5分)宋·王安石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二月四日作②宋·陆游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
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
(3分)2.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
(2分)▲【2016·浙江省温州卷】(一)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4分)[宋]杨万里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选自《给孩子的古诗词》)12.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
(4分)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
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答: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
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2016·浙江省湖州卷】(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4分)虞美人梳楼[宋]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
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干。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注释】①溟濛(míng mé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
专题09 诗词鉴赏(原卷版)- 备战中考语文精选题集(浙江专用)
![专题09 诗词鉴赏(原卷版)- 备战中考语文精选题集(浙江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c8202468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4.png)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浙江专用)专题09 诗词鉴赏1.(2023·浙江绍兴·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宋韵在古诗”分类梳理活动中收集到的《春早得雨》,完成探究。
春早得雨【宋】陆游稻陂方渴雨,蚕箔①却忧寒。
更有难知处,朱门惜牡丹。
【注释】①蚕箔:养蚕的器具,俗称蚕帘。
这里指代蚕。
:“朱门”指代①________,杜甫有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因为“②________”,他们似乎不喜欢下雨。
:从“稻陂”“蚕箔”可见,诗歌还描写了另一个群体;③________。
“稻陂方渴雨,蚕箔却忧寒”一句,可借鉴白居易《卖炭翁》中写卖炭翁矛盾心理的“④________,________”句解读。
:《春早得雨》应该归到情趣、情怀、哲理哪一类呢?结合词句简要阐述一下吧。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23·浙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补全对话。
旅次石头岸〔唐〕张祜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
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
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
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小语:老师,我发现尾联中有一个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1)_______________”,还有一个意象“(2)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读出这首诗的情感。
老师:是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诗题中“(3)_______________”一词知道诗人身处异乡。
他想起“旧国”“故人”,流露出(4)_______________之情。
小语:我不理解“身事两相违”这句诗。
老师: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经历。
张祜性格耿直,被他人排挤,最后无奈归隐,所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3.(2023·浙江宁波·统考中考真题)下面是同学们在东钱湖研学时发现的古诗,请你赏析。
初至茂屿①[明]沈九畴清溪窈窕觅仙踪,临水看云面面重。
山过雨声侵薜荔②,风吹秋色满芙蓉。
浙江省中考语文 复习第三篇古诗文阅读 第一节古诗词鉴赏 讲解
![浙江省中考语文 复习第三篇古诗文阅读 第一节古诗词鉴赏 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e9f864a226fff705cd170a48.png)
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一节古诗词鉴赏一、古诗词知识[来源:^zzst~ep.%com&@],1.(2017·金华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小雨杨万里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诗人写出了小雨的独特形态,并赋予它人的心思。
请你化身小雨,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7·江苏泰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泰州①文天祥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
心在坤维②外,身游坎窞③中。
长淮④行不断,苦海望无穷。
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
【注释】①南宋末年,诗人为避元军追捕,行经泰州,藏身于船十余日,后向东由通州出海,南归,继续抗元。
②坤维:指西南方,当时诗人的家人和益王(后在福州登位,即端宗)都在西南方。
③坎窞(dàn):地底深穴。
④长淮:辽阔的江淮大地。
(1)谈谈你对颔联中“心在坤维外”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2)赏析尾联。
________________3.(2017·杭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浙江省中考语文试卷全集汇编古诗词赏析专题(含解析)
![浙江省中考语文试卷全集汇编古诗词赏析专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8f49b93b9f3f90f77c61b3f.png)
古诗阅读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泛”字看出,颔联中的“②野花落”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之后眼见春日之景有感而发。
首联叙草堂春日之景,作者看到树上黄鸟啼鸣,白鸥轻轻飞舞。
颔联,看到满地野花,孤村春意生机初现。
颈联写自己年老,要赶紧酿酒,细雨飘到橙子之上。
尾联写诗人渐渐喜欢孤独的幽居生活,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甚至可以不用姓名,表达了作者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首联,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
近,从啭字听来;轻,从泛字看出。
野花落,承啭枝;春水生,承泛渚。
此皆天然佳句。
酿黍移橙,乃闲居适情之事。
谢交忘名,有澹然世外之思。
末联,诗人渐渐喜欢孤独的幽居生活,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甚至可以不用姓名,闲适之意可见一斑。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
《遣意》是即景抒情之作,前三联叙写幽静的春景,意在为抒情做铺垫。
作者的情感从“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直接表达出来,诗人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流露出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惬意生活,表达了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答案:(1)泛;野花落(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译文:黄鸟在身边的树枝上婉转啼叫,在水中泛舟,眼前白鸥轻轻飞舞。
一条小路上落满野花,一座孤村里春水渐渐有了生机。
年纪衰老催促自己赶紧酿酒,细雨飘到了橙子之上。
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
【点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省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全集汇编 古诗词赏析专题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省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全集汇编 古诗词赏析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f8e5bfaa80eb6294dc886c74.png)
古诗词赏析金华、丽水古诗阅读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泛”字看出,颔联中的“②野花落”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之后眼见春日之景有感而发。
首联叙草堂春日之景,作者看到树上黄鸟啼鸣,白鸥轻轻飞舞。
颔联,看到满地野花,孤村春意生机初现。
颈联写自己年老,要赶紧酿酒,细雨飘到橙子之上。
尾联写诗人渐渐喜欢孤独的幽居生活,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甚至可以不用姓名,表达了作者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首联,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
近,从啭字听来;轻,从泛字看出。
野花落,承啭枝;春水生,承泛渚。
此皆天然佳句。
酿黍移橙,乃闲居适情之事。
谢交忘名,有澹然世外之思。
末联,诗人渐渐喜欢孤独的幽居生活,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甚至可以不用姓名,闲适之意可见一斑。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
《遣意》是即景抒情之作,前三联叙写幽静的春景,意在为抒情做铺垫。
作者的情感从“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直接表达出来,诗人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流露出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惬意生活,表达了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答案:(1)泛;野花落(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译文:黄鸟在身边的树枝上婉转啼叫,在水中泛舟,眼前白鸥轻轻飞舞。
一条小路上落满野花,一座孤村里春水渐渐有了生机。
年纪衰老催促自己赶紧酿酒,细雨飘到了橙子之上。
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
【点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2022年浙江各地语文中考真题(杭州温州金华嘉兴等)汇编专题07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
![2022年浙江各地语文中考真题(杭州温州金华嘉兴等)汇编专题07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d4cca2a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ef.png)
专题07 古诗词鉴赏1.(2022·浙江舟山·中考真题)古诗阅读。
鄱阳湖①吴国伦欲向匡庐②卧白云,宫亭水色昼氤氲。
千山日射蛟龙窟③,万里霜寒雁鹜群。
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
东南岁晚仍鼙鼓④,莫遣孤舟逐客闻。
[注释]①选自《明诗观止》。
本诗是作者被贬江西时游庐山经鄱阳湖写下的咏景诗。
吴国伦,明代文学家。
②匡庐:即庐山。
③蛟龙窟:指鄱阳湖。
④鼙鼓:战鼓。
这句指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事。
(1)“浪涌帆樯天际乱”中的“涌”,有的版本又写作“拥”。
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2)关于此诗的情感基调,小嘉说是欢快的,小舟说是忧伤的。
你的看法呢?请简述理由。
【答案】(1)示例1.“涌”更好。
表现出鄱阳湖波涛翻腾激荡,以致把船顶起的雄阔气势,示例2.“拥”更好。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把帆船拥入“怀中”的景象,突出了风浪之大。
(2)我认为是忧伤的,尾联中说,东南仍然处于战火之中。
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
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表现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仍的关切和忧虑,同时,“孤”“客”等词也表现出诗人被贬谪的失意孤寂。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的意思是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湖水里。
“涌”本意是指水由下向上冒出来,引申义是像水涌出。
这里用“涌”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鄱阳湖波涛汹涌的气势。
“拥”本义是抱,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风浪把船抱入怀中的情态,突出风浪大的特点。
(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
这首诗前三联的意思是:我想向庐山隐居,宫亭湖云气迷濛。
太阳照在千山和鄱阳湖上,鹅和鸭游在寒冷的鄱阳湖中。
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湖水里。
写出了鄱阳湖深秋苍茫雄浑的景象。
而尾联“东南岁晚仍鼙鼓,莫遣孤舟逐客闻”的意思是东南沿海地区战鼓仍然咚咚作响,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
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浙江专版)考点整理:鉴赏诗歌的形象
![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浙江专版)考点整理:鉴赏诗歌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affe18e2bceb19e8b8f6ba89.png)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中考古代诗歌鉴赏板块重要的考查内容。
“形象”是指古代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是要求考生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感情。
从近几年中考的情况来看,中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1.从考查形式上看,中考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的把握,难度稍大。
命题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这首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中形象的特点和内涵。
(3)请分析两首诗歌中形象的异同。
2.从考查内容上看。
中考常与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考查形象的内涵及意义。
考生在备考时,要把握以下答题方法:首先,要弄清形象的特点;其次,要在联系诗歌主旨的基础上,分析形象在诗歌中的特别意蕴;最后,用得体的语言组织答案。
预计2018年中考仍会以该考点为考查热点,因此,考生应对其格外关注。
1.【浙江省杭州市周浦中学等四校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①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本诗颈联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特点?【答案】高洁,香远益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本诗颈联“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的意思是:它虽然生长在污泥之中,但它洁白如雪,一尘不染。
它的叶片,青葱碧绿,在风中散发着特有的清香。
由此可知,这两句诗写出了荷花的“高洁(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清香)”的特点。
2.【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九年级第一次中考模拟】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孤桐①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dc53dad0242a8956aece438.png)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5.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 分)A.贾爷爷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七十岁了还不想着颐养天年,而是去山区兴办企业,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从富春江两岸实施了“亮灯工程”,火树银花的夜景总是给游客带来惊喜。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愿远行求学的你,克服成长路上的困难,学业进步,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D.在中秋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归国探亲的旅法华侨用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来表达心情,是最恰当不过了。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运用能力。
运用名句要符合语境方能增添文采。
A赞贾爷爷老当益壮,C祝愿你立志成才,D表达旅法华侨的思乡之情,所引用诗句都符合语境。
B不符合语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是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景比作梨花盛开的景象,给人以美感和遐想。
这里用来形容富春江两岸的夜景不合适。
此句指的是雪景,并不是指的火树银花的夜景。
所以答案为B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和语境进行分析,判断其使用是否准确。
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出自《南齐书·礼志上·晋傅玄朝会赋》。
示例:~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
(柳亚子《浣溪沙》词)国庆节那天天安门广场燃放烟火,火树银花,绚丽灿烂。
【考点定位】古诗文名句的运用能力。
2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
(6 分)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一、2018 分)2)两小题。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211)(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①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②蝶飞。
春暮西园 ]高启[明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á②蛱(ji【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蝶:蝴蝶。
)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等词语,写出了江南(1分)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 “花落尽”)“菜花稀”(或“麦花雪白”)1【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有季节性特征的意象分析能力。
“梅子金黄”提示性词语题干要求填出描绘江南农村初夏景象的词语,“杏子肥”来自范诗的第一句,答案可在第二句“麦花雪白菜花稀”中去寻找,不难看出,可以填“菜花稀”(或“麦花雪白”)。
“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高诗第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
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暮春了,你该首先想到春花的凋谢,想赶快来几句惋叹之词,去作一番凭吊,然而,这千年的陈规旧习,高明的诗人是无心再去追逐的。
他的心里,当然也在惦念残红狼藉的花圃;而他的目光,却投向了平常无奇、司空见惯、毫不足珍的菜畦。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
D级为鉴赏评价【考点解析】描写初夏景象的诗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映日荷花别样红。
接天莲叶无穷碧,——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范成大《夏日田园杂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兴·其七》范成大《夏日田园杂村庄儿女各当家。
——昼出耘田夜绩麻,兴·其七》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溧水无想山作》《采莲曲二首》——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司马光《客中初夏》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高骈《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王维阴阴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积雨辋川庄作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阴阴夏木啭黄鹂。
范成大《喜晴》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闲看儿童捉柳花。
日长睡起无情思,——睡起》——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描写暮春景象的诗句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江花红胜火1., . ,2.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太匆匆3.林花谢了春红,,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4.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辛夷花尽杏花飞. 谷口春残黄鸟稀5..山寺桃花始盛开, 6.人间四月芳菲尽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暮春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官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暮春江陵送马自古求忠孝,名家信有之。
吾贤富才术,此道未磷缁。
玉府标孤映,霜蹄去不疑。
激扬音韵彻,籍甚众多推。
潘陆应同调,孙吴亦异时。
北辰征事业,南纪赴恩私。
卿月升金掌,王春度玉墀。
熏风行应律,湛露即歌诗。
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
尊前江汉阔,后会且深期。
暮春宜子规夜夜啼槠叶,远道逢春半是愁。
芳草伴人还易老,落花随水亦东流。
山临睥睨恒多雨,地接潇湘畏及秋。
唯羡君为周柱史,手持黄纸到沧洲暮春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
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暮春感怀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园何处此登楼。
.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昔游。
歌扇多情明月在,舞衣无意彩云收。
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
四十无闻懒慢身,放情丘壑任天真。
悠悠往事杯中物,赫赫时名扇外尘。
短策看云松寺晚,疏帘听雨草堂春。
山花水鸟皆知己,百遍相过不厌贫。
陌上暮春青青南陌柳如丝,柳色莺声晚日迟。
何处最伤游客思,春风三月落花时。
暮春早起柳梢暗露滴清晨,帘下偏惊独起人。
鶗鴂数声花渐落,园林是处总残春。
3)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分)2(【答案】(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尽”情趣。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达到“”效果的艺术表现手法。
范诗的目的是想写出村中的安静和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要直接说村中安静和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那就不是艺术了,是大白话、拉家常,那范成大怎么写呢?就运用了侧面描写和衬托的手法,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
高诗的目的是想表现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怎么办呢,那就从菜花盛开这个侧面来入手,但是要直接单单写菜花盛开,那也不是艺术了,是大白话、拉家常,那高启怎么写呢?他就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从而从侧面来表现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
《春暮西园》诗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美誉的诗人高启的作品。
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
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
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
第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
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考点解析】文学作品中的衬托手法有差别的事物作陪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牡俗语说: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体,,就配衬乙事物(主)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宾)乙事物由于甲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是衬托。
出,更易懂。
分类: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3):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海燕》高尔基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 。
、衬景托景1树木及周围的名胜古迹等一文在对台中附近的群山、《日月潭》,这样日月日潭与月潭作了描写和介绍以后,在介绍大的背景潭留给读者的印象就更深更美了。
托动物2、衬动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在水里是非常机灵的,但是翠鸟能机灵的水中小鱼竟敌不过翠鸟,可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见翠鸟动作的迅速和敏捷。
(《翠鸟》)暗。
3、衬明托那阳光照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
身上发出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么到底黑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看见的许多微弱的光点。
(《海底世界》)。
托情、衬4景一位归国老华侨被家乡的一个卖柚子姑娘善良诚实的心深深地一句景色的描写,打动了,作者秋阳高照,映红了美丽的山乡小镇裨是暗示着老华侨对这位小姑娘的无限敬佩之感。
在老华侨的眼里,故而使得他油然而生一股浓浓山乡因为姑娘的善良诚实而妩媚动人,的爱乡之情。
(《苦柚》)。
静托声、衬5.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雪花飘落下来是很轻的,人睡在屋里竟能听到雪花飘落的声响,可见山村的冬夜是多么的寂静啊!(《第一场雪》)悲。
托6、衬喜他们有扁鼻子军官把雨来拉到怀乡河边枪毙,乡亲们非常难过,忽然,有的呆立在河沿上,有的喊着雨来的名字,悲痛极了。
的流泪、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
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这鬼子走啦?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面对着亲人的时,大家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到了极点,从而让我们一死而复生,大家的惊喜、高兴之情被托下子感受到了雨来的机智和勇敢。
(《小英雄雨来》)衬托与对比衬托可以明显的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1 不分主次;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烘托与衬托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或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情感得到凸显。
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D【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二、分)(四)古诗阅读(3晓过鸳湖【清】查慎行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晓过鸳湖》13. 3最相近的一首(填写字母),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分)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A.夜书所见【宋】叶绍翁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马首桓州又懿州,朔风秋冷黑貂裘。
可有感【明】张以宁B. 怜吹得头如雪,更上安南万里舟。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绝句【宋】志南C.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答案】13. C理由:⑴两首诗中的“风”都是春风;⑵两首诗写的都是动人的)两首诗都表达诗人内心的4春景;⑶两首诗都写出春天的美好;(.喜悦。
分。
两点理由即可。
1分,理由2评分标准:共3分,选择【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景和情)的分析能力以及古诗词对比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