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类文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题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1(含答案解析)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1(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b9127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71.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嘶.哑(sī)训斥.(chì)殷.切(yīn)妄.想(wáng)B.挨揍.(zhòu)红薯.(shǔ)打扰.(rǎo)签订.(dìng)C.热敷.(fū)开凿.(záo)滋.味(zhī)窝囊.(nāng)D.随即.(jí)春笋.(sǔn)崛.起(jué)纠缠.(chán)2.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出来呢?A.解救B.拯救C.解脱3.当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周恩来的回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周恩来为了得到校长的表扬,故意说漂亮话。
B.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C.周恩来立下此志向,既是为了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民族振兴的需要。
4.下列词语中“整”的意思,与“重整旗鼓”中“整”的意思相同的是()A.整.齐划一B.完整.无缺C.整.装待发5.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妈妈批评我最近成绩下降,爸爸在旁边敲边鼓...:“没关系,以后多努力。
”B.他不听别人的劝告,结果又碰钉子...了。
C.王帅是乐队的主唱,在乐队里挑大梁...。
D.因为轻视对方实力,导致栽跟头...的事经常发生。
二、填空题6.看拼音,写词语。
1.李明的演讲不仅条理qīng xī( ),而且内容丰富。
大家对他投来zàn shǎng( )的目光。
2.爸爸表面看起来很yán sù( ),可内心却很疼爱我。
3.阳光明媚,山花烂漫,我们微笑着展开xiōng huái( )拥抱春天7.初知内容▶(读课文填空)本文写的是____________(人名)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____________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____________”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____________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____________和远大____________。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https://img.taocdn.com/s3/m/f976182d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5.png)
书写读拼音,写词语。
老师yán sù地xùn chì了不写作业的同学,又chēng zàn 了认真完成作业的同学,并鼓励我们,一定要xiōng huái 大志,有远大的bào fù,发愤读书。
【答案】严肃训斥称赞胸怀抱负【解析】此题考察学生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再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
注意易写错的字,如“肃”“斥”“胸”“抱”等词。
书写时要注意字的笔画和结构,做到工整规范。
填空题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若(____)所(____)(____)惑不(____)热(____)非(____)左(____)右(____)为之(____)(____)(____)(____)门楣【答案】有思疑解闹凡顾盼一振光耀【解析】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能够准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
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信息匹配选词填空。
指望希望盼望1.老师的话很重要,(____)大家记在心里。
2.这个女人原本(____)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3.小张今天下午收到了他(____)已久的礼物,他高兴极了。
【答案】希望指望盼望【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同义字词的识记、理解能力。
根据所给的提示,结合语境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解答,或直接将词语意思带入进行作答。
指望:1.一心期待;盼望或希望。
2.所指望的,盼头。
希望:指盼着出现某种情况或达到某种目的。
盼望:1.见盼;2.以愉快或满足的心情期待。
语言表达根据要求写句子。
1.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国人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要振兴中华。
【精品】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含答案)
![【精品】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fc4d49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40.png)
第七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①“你们为什么而读书?”②“为家父而读书。
”③“为明理而读书。
”④“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⑤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⑨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1.选文主要采用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中的“如此的抱负和胸怀”是指。
3.对“有志者当效此生”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有志者”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
B.“效”的意思是效果。
C.“此生”指周恩来。
D.“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应该向周恩来学习。
4.周恩来的回答与大家的回答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周恩来是一个的人。
6.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会怎么回答?请写写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与欣赏。
捐一个微笑蔡成队伍很长,站在我前面的是母女俩,母亲牵着女儿的手,女儿认真背着唐诗,背完一首,就向母亲讨表扬。
年轻的母亲不吝啬,反复竖起大拇指,鼓励女儿再接再厉。
捐款台上的“设施”很简陋。
一张桌子上摆了个用红纸包裹的募捐箱,纸上写着“向地中海贫血症儿童献爱心。
”站在我前面的年轻母亲捐完了款准备走,守在募捐箱旁边的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姑娘似乎被可爱的还在背唐诗的小女孩吸引住了,拉住她的手,逗她:“小妹妹,你妈妈给患病的哥哥姐姐捐钱了,你捐点什么呀?”小女孩不作声,抬头看看她妈妈,又看看跟她说话的姐姐,手在口袋里掏了几下,什么也没掏出来,嘴一撇,竟哭了起来。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训练1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训练1](https://img.taocdn.com/s3/m/7eb9990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8.png)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拓展训练题一、基础知识(40 分)(一)看拼音,写词语(8 分)1. 当时的中国,领土被列强侵略,主权遭受严重cuī cán()。
2. 周恩来总理心怀天下,以非凡的qì yǔ()和担当,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
3. 同学们在讨论会上纷纷表达自己的志向,各抒己见,场面rè liè()非凡。
(二)多音字组词(6 分)1. 兴:xīng()xìng()2. 难:nán()nàn()(三)词语积累与运用(8 分)1. 写出形容国家繁荣昌盛的四字词语,如“国泰民安”。
2. 写出形容人志向远大的四字词语,如“志存高远”。
(四)句子练习(10 分)1. 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让我们敬佩不已。
(改为反问句)2.他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
(改为双重否定句)3.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缩句)4.以“读书”为话题,仿写句子。
读书是一把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读书是______,能______;读书是______,能______。
5. 排列句子顺序,使其成为一段通顺的话。
()他看到国内同胞在国外租界受洋人欺凌,心中充满愤怒。
()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于是,他决心努力学习,改变国家命运。
()在学校的修身课上,他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五)文学常识填空(8 分)1. 周恩来是伟大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他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 本文主要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______和______两件事,体现了他______的高尚品质。
二、阅读理解(40 分)(一)课内阅读(20 分)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为了什么。
有的说为了做官,有的说为了发财,周恩来却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后大为赞赏。
此后,周恩来更加勤奋努力。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https://img.taocdn.com/s3/m/5ee8d64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07.png)
人”,“效”的意思是“仿效”,“此生”代指周恩来。
12 3 4 5 678
第2课时 主题探究与创意表达
4. 根据提示,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__为__中__华__之__崛__起__而__读__书__”__的__回__答___,
一
二
三
四
五
第1课时 语言积累与拓展运用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中国人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中国人要振兴中华。 (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_示__例___:__中__国__人__如__果__想__不__受__帝__国__主__义__的___欺__凌__,__就___ _要__振__兴__中__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
( A)
2. 他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
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C)
一
二
三
四
五
第1课时 语言积累与拓展运用
点拨: 本题考查知识积累。作答本题时,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
所给人物的主要事迹,并积累下来。
一
二
三
四
五
第2课时 主题探究与创意表达
从小立志——振兴中华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
12 3 4 5 678
第2课时 主题探究与创意表达
点拨: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把握文章的
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抓住“六要素”,先罗列出时间、地点、 人物,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再整理成一段通顺的 话。如果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 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83c94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2.png)
5.在下列语段中填上恰当的量词。
最后的一(_____)豌豆被一(_____)孩子射到空中,落在顶楼窗子下面的一(_____)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______)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且生了根,长出小叶子来。小女孩的母亲仔细地用一(______)小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而其余的几(_____)豌豆,有的被一(______)鸽子吃掉了,有的落到了水沟里,涨得大大的。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路,照亮夜航的路;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只要我有坚定的信念,努力奋斗,勇往直前,我相信我将会一步一步的迈向漫画家的道路,到达理想的境界!
2.看到牛,我也不再__________________(没有一点原因)欺负它了。
3.少年周恩来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有疑问而困惑不能理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三、语言表达
9.缩写句子。
1.田珍珍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漫画家也是出于我的兴趣爱好。听妈妈说我小时候酷爱画画,给我一张纸和笔,我能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虽然不像那些画画大师那般专业,但我的童年充满了做漫画家的梦想,决定长大后一定要实现它。
我爱漫画也跟我的性格有关哦!我叫廖雯静,平时也文文静静的,要知道,想画出一张好漫画,就得静下心来用心画,否则啊,你随随便便哪能画的出水平呢?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妈妈批评我最近成绩下降,爸爸在旁边敲边鼓:“没关系,以后多努力。”
B.他不听别人的劝告,结果又碰钉子了。
C.王帅是乐队的主唱,在乐队里挑大梁。
D.因为轻视对方实力,导致栽跟头的事经常发生。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新版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作文习作
![新版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作文习作](https://img.taocdn.com/s3/m/040ac57dcc7931b765ce15da.png)
新版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作文习作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词语。
①形容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________②大声叫好。
________(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①“有志者当效周生啊!”的意思是________。
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崛起”的意思是振兴,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3)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少年?(4)如果你面对“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我要为________。
【答案】(1)铿锵有力;喝彩(2)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少时努力读书,以便将来振兴中华!(3)因为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周恩来是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少年。
(4)略【解析】【分析】(1)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课文中了。
(2)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①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②少时努力读书,以便将来振兴中华!(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4(含答案)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4(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9fcc80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2.png)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选择题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答案。
1.“谁知中国刑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
”的意思是()。
A.谁也不知道中国刑警为什么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
B.谁也想不到的是中国刑警不去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
2.“中华不振”的意思是()。
A.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是敢怒不敢言。
B.中国人们很久都没有遇到过令人振奋人心的消息了。
3.给带点的字选取恰当的解释。
()光.耀门楣A.景物。
B.荣誉。
C.使显赫。
4.下列名句不是关于立志的一项是()。
A.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C.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D.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5.“中华不振”的意思是()。
A.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是敢怒不敢言。
B.中国人们很久都没有遇到过令人振奋人心的消息了。
给带点的字选取恰当的解释。
6.光.耀门楣()A.景物。
B.荣誉。
C.使显赫。
7.左顾右盼.()A.拜访。
B.回头看,泛指看。
C.照管,注意。
8.斩钉截.铁()A.到一定期限停止。
B.割断,弄断。
C.充满。
二、填空题9.看拼音,写词语。
xiōng huái zàn tàn qīng xī( ) ( ) ( )xùn chìqū rǔzuǒ gù yòu pàn( ) ( ) ( )10.把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的地方________的街道________的地方________的巡警________的妇女________的妇女________的回答________的话语三、语言表达11.按要求写句子。
1.一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改写成直述句)__________________2.沈阳关东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新部编人教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作文习作
![新部编人教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作文习作](https://img.taocdn.com/s3/m/09b9bc19a417866fb94a8e04.png)
新部编人教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作文习作1.阅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填空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zhū)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yǒng)跃回答。
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kēng)锵(qiāng)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xiào)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líng),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坚定—________ 清晰—________ 崛起—________ 欺凌—________(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喝彩:________铿锵有力:________(3)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是________段,起________作用。
(4)画横线的句子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A. 佩服感叹B. 惊讶疑惑(5)有什么话对周恩来说。
________【答案】(1)坚决;清楚;兴起;欺负(2)大声叫好。
;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
(3)过渡段;承上启下(4)B(5)周总理,您对工作是多么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呀!您这种对每一份文件都亲自过目,认真批阅,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您想的是国家, 做的是人民,惟独没有想自己.我虽是一名小学生,读了此文使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将来为人民做点事就必须以周总理为榜样.从现在起,学习上必须刻苦,生活上必须简朴,珍惜时间,决不能“老大徒伤悲”.【解析】【分析】本题在认真领会课文的内容后,就会不难作出正确答案。
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7-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3
![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7-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3](https://img.taocdn.com/s3/m/9ee8819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1.png)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第七单元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选择题1.把下列带点字中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选出来。
()A.兴.办B.复兴.C.兴.奋D.兴.建2.“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是()。
A.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都敢怎么样。
B.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
A.“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B.炎帝总结经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医学著作《本草经》。
C.扁鹊为什么一声不响就跑掉了。
D.它的确在向上长——人们都可以看到它在生长。
给带点的字选取恰当的解释。
4.光.耀门楣()A.景物。
B.荣誉。
C.使显赫。
5.左顾右盼.()A.拜访。
B.回头看,泛指看。
C.照管,注意。
6.斩钉截.铁()A.到一定期限停止。
B.割断,弄断。
C.充满。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答案。
7.“谁知中国刑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
”的意思是()。
A.谁也不知道中国刑警为什么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
B.谁也想不到的是中国刑警不去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
8.“中华不振”的意思是()。
A.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是敢怒不敢言。
B.中国人们很久都没有遇到过令人振奋人心的消息了。
二、填空题9.照样子,写词语,每组三个。
得意扬扬(ABCC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顾右盼(含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条条(ABB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根据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填空。
魏校长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大家踊跃回答,有的说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也有的说________,而周恩来却说________,因为少年恩来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________,就要________。
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和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f69bad770bf78a6429542c.png)
四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人教新课标)1.我是拼写小能手。
chǎorǎngxúnjǐngchéngchǔzūjiè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振()嚷()租()租()震()镶()阻()租()3.找对手。
繁华——()喧闹——()清晰——()干燥——()4.花落谁家。
只有……才能……因为……所以……不但……而且……(1)小红()外表美,()心灵也美。
(2)我们()刻苦努力,()取得好成绩。
5.句子加工厂。
(1)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2)我怎么会生气呢?(改为陈述句)(3)周恩来梁赔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缩句)(4)周恩来坐在那里。
(扩句)(5)写字非常认真。
(修改病句)6.我会给句子排排队。
()我穿过院子向北屋走去。
屋门敞开着,一眼就望到迎面墙上的字画。
()我想:这就是我要访问的那位退休老教师吧!()院子里静悄悄的,收拾得干干净净。
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槐树,枝叶长得十分茂盛。
()屋里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
课内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7.给多音字组词。
hè()xīng()hē()xìng()8.填空。
周恩来的理想是。
这说明少年周恩来有。
9.照样子,写句子。
例: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人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要想,就要。
课外阅读周恩来十二三岁的时候,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上课时,他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下课后,他特别注重课外阅读,以此弥补课堂上的不足。
有一天,学校的魏校长把学生召集在一起,问大家:“读书为什么?”很多同学回答:“为发财致富。
”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周恩来站起来,(响亮轻声)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训练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73b90d2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3.png)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训练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40分)(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1. 面对敌人的yán xíng kǎo dǎ(),革命志士们毫不畏惧,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2. 在那个bēi wēi()的年代,许多有志青年纷纷觉醒,努力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
3. 周恩来总理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他一生都在为国家的fán róng chāng shèng()不懈努力。
(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6分)崛.起(jué qué)模.范(mú mó)惩处.(chǔ chù)巡.警(xún xín)抱.负(bāo bào)喝.彩(hē hè)(三)比一比,再组词(8分)晰()惑()疑()效()析()感()凝()郊()(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10分)()()不解()()非凡左()右()()()褴褛()()扬扬()()繁华1. 周恩来看到那些()的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尽欺凌,心中充满了疑惑。
2. 他站在讲台上,()地讲述着自己的理想,同学们都被他的气势所打动。
(五)按要求写句子(8分)1. 中国人要想不..振兴中华。
(用加点词语造句)...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和答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b57ba07c1cfad6195fa7b1.png)
四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人教新课标)1.读拼音写词语。
bófùmófànxúnjǐngchǎorǎng()()()()2.我能很快地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珍惜——()坚定——()欢乐——()清晰——()崛起——()干燥——()3.我能将下列词语补充宪整。
疑惑()()热闹非()()兴中华灯()酒()耀()扬威()顾()盼4.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2)炫耀武力,显示自己的威风。
()(3)形容说话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4)轻风柔和,阳光灿烂,形容天气好。
()(5)心里有疑问,无法解答。
()5.结合上下文,我知道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为什么?中华不振.啊!()(2)为明理..而读书。
()(3)有志者当效.周生啊!()6.判断正误。
选择正确的在括乌中打“√”表示。
(1)周恩来背着大伯。
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这句话中“背”是“躲避,瞒”的意思。
()(2)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这句话中“果真”与“‘果然”意思相近。
()(3)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这段话是个过渡段。
()7.根据课文内容境空。
周恩来在租界地看到的事,才真正体会到,深刻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就要,于是他立下“”的伟大志向。
课内阅读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8.为原文加上标点符号。
9.带点字的读首是、、。
10.根据意恩在短文中找词语。
(1)形容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3(含答案)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3(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94c3c1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11.png)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选择题1.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题目的特点是()。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B.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C.以人物的语言命题2.选词填空。
显然不然安然突然果然毅然①我们要加倍努力。
________就要掉队了。
①狼牙山五壮士________跳下悬崖。
①他的意见________是不对的。
①吃过中饭,天气________变了。
①由于他勤学苦练,________学到不少技术。
①只有把这件事告诉他,他心里才会________。
3.关联词填空。
只有……才能……因为……所以……不但……而且……①小红________外表美,________心灵也美。
①我们________刻苦努力,________取得好成绩。
4.当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周恩来的回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周恩来为了得到校长的表扬,故意说漂亮话。
B.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C.周恩来立下此志向,既是为了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民族振兴的需要。
5.下列名句不是关于立志的一项是()。
A.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C.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D.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二、填空题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________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事情,立下“________________”的志向,由此可以看出周恩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课文讲了哪三件事?请你概括出来。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给句子加标点,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文(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C卷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文(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C卷](https://img.taocdn.com/s3/m/8308fdd616fc700aba68fc02.png)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文(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积累运用 (共9题;共54分)1. (8分)多音字组词。
还hái ________发fā________huán ________fà________2. (4分)选手填空。
香乡①我们家________的月季花真________。
西夕②________阳慢慢从________边落下。
他她它③________是猴子。
④________是我的表弟。
⑤妈妈在医院工作.________是个儿科医生。
吧呢呀⑥你为什么走得这么快________?⑦妈妈正忙着干活________!⑧你们快回家________。
3. (8分) (2019六下·枣庄期中) 读拼音,写汉字。
há mátáng láng biān fújuā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________鸟dān méi guītóng yāo牡________________油________尽________娆chīwàng wěi nuò________心________想虚________不守________言kāng tián pú sà________慨________静________4. (6分)把下面的词语按要求分成四类写下来。
A鸭子 B电视机 C西瓜 D茄子 E电话 F苹果G小羊 H白菜 I小狗 J毛豆 K小兔 L录音机M桃子 N鸭梨 O黄瓜 P橘子 Q小猫 R冬瓜蔬菜:________水果:________动物:________家电:________5. (10分)下面每一组中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文阅读-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毛泽东发奋读书
少年毛泽东是个学习异常勤奋刻苦的孩子。
8岁时他就被父亲送到私塾读书。
当时流行一种教学生练字的方法叫“填红蒙字”,就是先生写出字样来,蒙上纸,再让学生用毛笔在上面写。
但毛泽东不愿简单地照着填,他要自己放手写,一遍写不好,就多写几遍。
有的字,他要练写几百遍。
除了手写,他还用心写,走路、吃饭,甚至梦里还想着练写的字的结构、笔画特点,所以,他写的字比一般同学照着填的字还要好。
从懂事开始,毛泽东就承担了家中的一些家务活和农活。
劳动的时候,他也不忘读书。
一天,父亲让他往田里挑粪,过了一会儿,父亲看田里没人干活了,就到处找,后来,在一座古坟后的老柏树下找到了他。
他两手捧着书,正看得津津有味。
父亲火冒三丈,质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干活。
毛泽东指着扁担两头的大粪桶说:“爹,我只是歇会儿,从天亮起我已挑了好几担了。
”
在读书过程中,少年毛泽东还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他读的书中,许多地方打着问号,或写上批语,重要的问题,他都记了下来。
他阅读了大量的旧小说,尤其喜欢那些反抗统治阶级欺凌压迫的故事。
但是读着读着,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唯独没有种田的农民。
这是为什么?后来他终于发现,旧小说里的人物都是一些剥削者、压迫者,他们占有土地,高高在上;而农民终年劳累,吃不饱、穿不暖,没有条件读书写字,更谈不上著书立说。
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少年毛泽东愈加发愤读书了,同时他小小的心中燃起了反抗黑暗、改造社会的熊熊火焰。
(选自《新编小学生作文好词好句好段双色版》)
1.“津津有味”的意思是。
仿写词语(AABC式)、、
2.最后一段说到少年毛泽东读书的时候,不仅从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而且还感悟到其中的道理,这体现了少年毛泽东具有的好习惯。
3.什么是“填红蒙字”?请在文中找出来,画“”。
4.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5.少年毛泽东是怎样发奋读书的?
【参考答案】
1.形容趣味很浓厚或很有滋味的样子。
念念不忘滔滔不绝耿耿于怀
2.边读书边思考
3.先生写出字样来,蒙上纸,再让学生用毛笔在上面写。
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毛泽东少年时候发奋读书的故事。
5.少年毛泽东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刻苦练字,在劳动的时候,仍然不忘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还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周恩来改村名
1911年暑假期间,在奉天(沈阳)东关模范学堂读书的周恩来,应同学郭宝真的邀请,来到奉天城郊西南70里的天赐堡(今苏家屯区永乐乡永乐村)。
一天傍晚,周恩来与郭宝真等同学从郭家走出,一路上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信步来到村中的古庙处。
只见庙前挂有一口大铜钟,上边铸有“天赐堡”字样。
周恩来便问这村名的来历。
在古庙前歇息的一位老者言道:“那还是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时候,有山东刘、李、郭、师四姓移民来到此地落户,他们取‘天官赐福’中的‘天赐’二字,将村名起为‘天赐堡’。
”
周恩来听后,环顾古庙左右,但见绿树环绕,芳草萋萋,轻风徐来,碧波荡漾。
原来,在这庙近处有一荷塘,时当盛夏,塘水清可见底,微风过处,荷香阵阵,景色十分宜人。
周恩来见景色如此秀丽,不由得心旷神怡,心情颇为振奋,联想到刚才说起的村名,便对同学们说:“人世间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大多来源于人们的劳动创造,不能祈求和等待上天的恩赐。
”他提议把这天赐堡村名改为甜水堡,让人们饮水思源,永远不忘祖先当年创业的艰难,永远热爱家乡。
同学们皆拍手称好。
接着,周恩来便同几位同学向村长建议,也得到了村长的赞许。
随后便向县里申报请求,经当时承德县(即沈阳县)核准,将天赐堡改成了甜水堡。
(选自《生活在民族友爱的大家庭中》)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邀请——()信步()
环顾——()秀丽()
2.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1)没有觉察到,没有意识到。
()
(2)青绿色的波浪起伏不定。
()
(3)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
3.从文中找出“天赐堡”村名的来历,用“”画出来。
4.周恩来为什么把“天赐堡”村名改为“甜水堡”?
【参考答案】
1.约请漫步环视秀美
2.不知不觉碧波荡漾心旷神怡
3.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时候,有山东刘、李、郭、师四姓移民来到此地落户,他们取“天官赐福”中的“天赐”二字,将村名起为“天赐堡”。
4.因为他觉得人世间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大多来源于人们的劳动创造,不能祈求和等待上天的恩赐。
他想让人们饮水思源,永远不忘祖先当年创业的艰难,永远热爱家乡。
所以提议把“天赐堡”村名改为“甜水堡”。
课后小知识
--------------------------------------------------------
课外拓展
学习方法指导:
同学们,天道酬勤,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
规范的学习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的学习方法。
只要做好以上三点,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学习的强者。
加油!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