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姓历史来源、家族名人
幸姓
![幸姓](https://img.taocdn.com/s3/m/5e864f1383c4bb4cf7ecd14c.png)
幸姓作者:杨瓦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7年第07期在甲骨文中,“幸”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一种用来捆绑双手的“刑具”,后来逐渐衍生为“逢凶化吉”的意思。
在古代,臣子受到皇帝的宠爱,亦可称“幸”,如《史记·蒙恬列传》里说“(赵)高雅得幸于胡亥”,而“幸”字能变成姓氏,就是来源于皇帝的“宠幸”。
清朝学者张澍所著的《通志》对“幸姓”就有此类论证:“其先得姓于君,因以为姓。
如宠氏、赏氏。
”关于幸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其得姓始祖为姬偃。
姬偃为周文王的子孙,镇守在朔北、雁门一带,屡建奇功,公元前1019年,周成王为奖励姬偃,便赐以“幸”为姓,封于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史称其为“偃公”或“幸偃公”。
从幸偃公的儿子幸仪开始,其子孙以幸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因为受到君主的宠幸,幸氏一族长盛不衰,幸偃公的子孙世袭其位,传承长达十三代。
随着历史的变迁,幸氏后人不断迁徙,广泛分布到了全国各地,以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
不过,幸姓在中国的人口总数并不多,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中国台湾省则名列第243位。
尽管幸姓的人口总数较少,但史书中记载的幸姓名人却众多。
在晋朝时期,幸姓就有一个著名的传奇人物——幸灵。
相传,幸灵生性寡言少语,但为人十分和气、善良,被人侮辱从不生气,见路上有物翻倒必扶正,就连稻谷被牛践踏了都会去整理,同乡人都笑他痴呆。
后来,幸灵治愈了许多瘫痪、将死之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神医”,但他从未收取病人的分毫报酬。
除此之外,在历史上,幸氏还有一位影响巨大的教育家——幸南容。
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幸南容与柳宗元同中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主管全国教育。
因其才华卓越,管理有道,在当时的教育界影响巨大,连唐宪宗对其都礼待有加,称赞其为:“在翰林有论恩之益,兼僚有辅导之功,掌教成均,师道惟严。
”公元814年,68岁的幸南容告老还乡,返回今江西省高安市,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桂岩书院”。
百家姓《辛(xīn)》姓起源
![百家姓《辛(xīn)》姓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6022c1e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4.png)
百家姓《辛(xīn)》姓起源379 辛(xīn)379 辛(xīn)【寻根溯源】一是上古之时有有莘氏,即大禹的母亲所在的部族,其部族后代有以辛为姓。
二是源自姒姓。
夏代君王启将儿子封于莘,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有以莘为氏,有的去草为辛,以辛为氏。
【变迁分布】早期在陕西、山东、河南一带居住。
汉唐时期,扩展到甘肃,形成了着名的“陇西狄道”辛氏家族,故以陇西郡(今属甘肃)为郡望,并扩展到安徽、浙江、江苏、山西以及河南、陕西等地。
宋代以后,在山东、山西、河南、江西、云南、福建等地均有分布。
辛氏南北方分布比较均衡,南方如上海、浙江、湖北、湖南,北方如山西、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地都有所分布。
【名人荟萃】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战国时人,散文家,代表作品为《文子》。
辛云京:唐代大臣。
初为北京都知兵马使,后迁代州节度使,兼太原尹,封金城郡王。
赏罚分明,将士不怠,使所辖之境没有烽警之虞。
官至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
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武装,后南下归宋。
最高职任过枢密都承旨,仕途不如意,壮志难酬。
他一生主张坚决抗金,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中,多抒发恢复祖国山河的壮烈感情。
词风继承苏轼豪放风格,二人并称苏辛,但更纵放自如,冲破音律限制。
着有《稼轩长短句》。
辛仲甫:宋朝大臣。
任成都知府时,免岁输铜钱,为蜀人赞誉。
后任开封知府,拜御史中丞。
不久为参知政事。
因病罢为工部尚书,出知陈州,后以太子少保致仕。
山人说姓:幸姓来源
![山人说姓:幸姓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64cebd3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4.png)
山人说姓:幸姓来源
幸姓来源
一、姓书记载:
《姓氏寻源》说:澍按:云安有幸氏,望出南昌。
《乐史》以为出云阳,误。
《氏族略》云:望出雁门,幸之为氏,必其先得幸子君,因以为姓,如宠氏、赏氏之类。
《万姓总谱》说:《合壁姓类》说:古代家族在雁门郡。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豫章郡。
《汉书》记载中有幸都,幸成,《唐书》记载中有与柳宗元是好友的幸南容,《列仙传》记载中有晋时的幸灵。
《姓氏考略》说:望出南昌、雁门,见《通志》。
张澍云:其先得幸于君,因以为氏。
如宠氏。
赏氏之类。
《古今姓氏书辨证》说:後漢幸子豹破蠻,以功為朱崖太守。
《晉方技傳》幸靈。
唐幸南容,並洪州人,望出南昌。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说:望出南昌、雁门,见《通志·氏族略》。
《中国姓氏大全》说:《百家姓》收,现较罕见,但南北皆有。
晋代有幸灵,唐代有幸思顺。
此姓之先得幸于君主,因以为氏。
二、山人说姓:1、其先得幸于君,因以为氏。
如宠氏。
赏氏之类。
三、幸姓郡望:《合壁姓类》说:古代家族在雁门郡。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豫章郡。
《姓氏寻源》说:云安有幸氏,望出南昌。
幸氏家族简介
![幸氏家族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18980610b1c59eef8c7b4a2.png)
幸姓来源 幸氏鼻祖-幸偃,周文王(姬昌)之26子(一说47子,待考证) 武王之弟,成王之叔, 武庚叛乱,三年平定,幸偃奉周公之命,镇守朔北,驻军雁门关。因捍于中华,扶绥百姓,为 匡扶周室立了大功。为褒扬其叔(偃公),遂年壬戌岁(公元前1019年)因名赐姓为“幸”,从此 天下有了姓幸的人。
19 中華許氏族譜 網絡管理員:许超平、许亚成 /
20
傅
氏
文
化
/fileasp/mb/mb107/canpin.asp?id=17089&username=fu023
21 中華費氏宗親會 中华费氏宗亲会秘书处:费远超 /
22 鄒氏宗親網 邹为民先生 /Index.html
23 隋氏族譜 隋姓起源 / 24 經姓家園 网站策划:經家人 /main/home/main.php
25 中華賓氏宗親會 / 26 黎氏大家園 黎氏聯誼會-黎卓鋒 /li668/
27 電白縣電城西門黎氏網 /com/dbli/main.php 28 樊家人 /index1.html
29 世界戴氏宗親 /NewsContents.asp?ID=26
86 凌氏宗親網 / 87 鍾氏家族在線 /index.php?&t=1
88 浙江范氏宗親網 金华市范仲淹思想文化研究会 / 89 中 華 張 姓 網 中 国 濮 阳 张 姓 研 究 会 ( 河 南 省 濮 阳 县 红 旗 路 东 段 县 政 协 院
117 陳氏家譜柳溪 /
/ 100 中 華 丘 ( 邱 ) 氏 宗 親 聯 誼 總 會 香 港 新 界 上 水 宝 运 路 95 号 上 水 贸 易 广 场 A1 地 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Index.html
幸氏源流及宗亲分布
![幸氏源流及宗亲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046a6162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2.png)
湖北省苜帚有瓦瓦拜臭嬴吴嬴庆公、才禄公五兄弟,背负父亲廷泰公精骨,带着义仆风水大师陈姓一同来到四川省下南道叙州府富顺县上东路回龙场。
初到时,暂住回龙场石槽古佛堂对门风雨飘摇的万寿寺破庙,同年摘买张玉贞在丁家嘴的家业一份,十月十日上庄管业,落户定居。
同一时期到来的才高公同母,落户富顺县上东路回龙场的河坝头:廷公偕妻罗氏及子才胜公、才礼公、才旺公,在富顺县上东路的骑龙场落户定居。
定居后,三宗支弟兄联宗,建立“幸氏联宗祠”,各分支建立小祠堂,谋求长远发展。
丁家嘴“安贵公”字“丹庭”(因教书育人有功,教授之弟子大多能得中举人进士等,光绪皇帝知道后,为安慰天下士者之心,特授予安贵公五品顶戴)于1886年(续)增32字派接“华”字辈之后起积善之家自有余庆资富能训惟以延年笃实辉光常新其德聪明睿智时绳厥修三、五宝镇田坝村幸氏源流字辈:幸氏之源本世系,元龙出自宋代,宁慎系从明朝。
派衍豫章郡,启雁门,迨其后宗族既繁,棋布星罗,支分派别,或产于邵阳,或迂徙于新化,又历数百余年,我金、银、宝三位先祖公不惮披荆斩刺之劳而有垂统裕后焉。
又历数年至本朝康熙年,离楚来川学贤公偕国昌、国材、国相、国仕、国珍、国泰、国治、国玉等,先后入籍荣邑,落业五宝镇,至今又百有余年矣必可土天子永远应宗祖廷才学国正乾坤久安邦享荣华富贵时代达结昌一、隆昌幸氏字辈:必可事天子永远应宗祖 乾坤安邦久世代享荣华 雁门千秋泽仁智显忠贞四川省耕读皆卓越富贵乐长春内江市二、威远幸氏人,是必泰公之后裔孙第13代学经公之三个儿子(国擎、国礼、国仪)与学诗公(学经公之弟),于康熙48年(1709年),从湖广宝庆府邵阳县,移行而来,是当年朝庭(官府)要求湖广移民四川,即所谓“湖广填四川”。
当时学经公之三个儿子是移至四川省成都府仁邑县东林乡查家场石板庙高屋基(现四川省威远县越溪镇发展村3组或原威远县越溪区玉林乡发展村3组),学诗公是移至四川省成都府仁邑县东内江市威远县连界镇先锋村,越溪镇发展村、越溪镇海潮村、 越溪镇勇溪村、越溪镇金堂村、越溪镇青龙村、越溪镇埃湾 街龙洞村、越溪镇八一村、越溪镇牟家坡村内江市隆昌市响石镇桃园村、黄家镇新光村、响石镇锣鼓村、 胡家镇班竹村、古湖街道黄坡村。
辛姓源流
![辛姓源流](https://img.taocdn.com/s3/m/020193ce26fff705cc170a47.png)
辛姓源流辛姓源流来自:网文辛姓,拼音:xīn xìng 。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79位。
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39位。
辛,词语,意指辛辣;劳苦,艰难;悲伤;天干的第八位,用于作顺序第八的代称:姓,辛姓。
详细释义辛,〈名〉解释一(根据甲骨字形解释):象形。
象荆棘之形。
本义:荆楚棘刺。
转义:1.人浑身受刺而感觉难受。
2.(使罪人)负荆抱棘。
3.罪人、罪错。
辨析:辛和辣。
“辛”本指使皮肉感觉刺痛,转指椒、姜一类食物对口腔舌头的刺激。
“辣”本指把罪人与荆棘捆绑在一起,转指椒、姜一类食物对口腔舌头的难以摆脱的刺激。
解释二(根据隶定字形解释):指事。
字从立,从十。
“立”指树立威权。
“十”指“十天干”。
“立”与“十”联合起来表示“十天干中的树立威权环节”。
本义:十天干中的树立威权环节。
特指:上古时代规定的每十天中的第八、第九、第十共计三天的休假日。
说明:1、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天干是对一个普通部族走向王族地位的历程的描述。
这个历程分为十个环节:甲——部族进入天干循环。
乙——部族发展。
丙——部族定居。
丁——部族受封建国。
戊——部族扩张。
己——兼并他族。
庚——部族上升为王族。
辛——王族用铁腕手段建立威权。
壬——王族实现对天下的统治。
癸——王族走出天干循环,转入地支循环,下降为普通部族。
详见《三十二个基本汉字及其相关问题》一文,载于《良渚文化论坛》,良渚文化博物馆编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2、上古时代国家休假制度规定:每旬的前七日,即甲、乙、丙、丁、戊、己、庚为工作日,辛、壬、癸为休假日。
因三天连休以辛日起头,故“辛”可以指“三天假期”。
大禹和涂山氏女儿结婚就是利用了辛、壬、癸三天的休假日,到了甲日大禹就外出治水去了。
同转义辛,大罪也。
――《说文》。
段注:“辛痛泣出,罪人之象。
凡辠(罪)、宰、辜、辞皆从辛者由此。
”辛所以煞伤之也――《白虎通》。
[隆科多] 凡四十一款,当斩,妻子入辛者库,财产入官。
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谈“辛姓”的前世今生与发展传承
![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谈“辛姓”的前世今生与发展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d34a6d0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67.png)
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谈“辛姓”的前世今生与发展传承 辛 辛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六十七位,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分布较集中。
当今辛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电的0.07%,总人口大约有92万。
得姓始祖夏启。
出自莘姓,由莘(Shēn音伸)氏所改。
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邑(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
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草字头为辛氏,便产生辛姓,为传统汉族姓氏,以地为氏。
后世子孙遂尊夏启为辛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辛为天干的第八位。
按照五行学说,辛属金,与五方之西,四季之秋、五味之辛相配。
秋时万物生长成熟,因金性刚,其味辛,所以有的果实有辛辣之味。
含辛刚泣出,痛苦也泣出,故辛又有辛苦之义。
辛字下去一横,示意有罪,故辛指有罪之人。
郭沫若以为古辛字形象曲刀之形,作为刑具,颗面是古代刑罚之一,使用的麻醉药是细辛的植物汁。
辛,莘古相同,细莘为药材,今作细辛。
辛人应是最早使用此药物的人群,以此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并以辛命族名和族徽。
辛人所到之处留下了许多带辛(莘)的地名、水名和由名,建立了辛(莘)城,最终形成国家,出现了辛氏,莘氏。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辛姓源出主要有两支:高辛氏和姒姓。
第一支出自高辛氏。
相传黄帝之子玄嚣,号高辛氏,其后有辛氏。
第二支出自姒姓。
辛氏,也称有辛氏,辛、莘相同,也称有莘氏,夏商姒姓国。
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此为西莘,故地在今陕西合阳南。
后东迁河南陕县之辛庄。
商时莘人自伊水举族东迁,在河南开封陈留镇建立莘国,史称东莘,是出土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的氏族名。
后继续东迁山东曹县北。
莘、辛音近,国灭后,子孙以国名为氏,有辛氏。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辛姓血统单一局面到春秋末被打破,越国葵丘濮上人计然,为范蠡之师,原姓辛,其先为晋亡公子。
在南北朝时,北周赐项賣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为天水望族。
这是第二次较大的外姓融人。
幸氏远祖世系
![幸氏远祖世系](https://img.taocdn.com/s3/m/977abf084a7302768e993997.png)
九忠公(第三世)妣失考,子八,郎都,郎邰,郎彬,郎郜,郎郗,郎邹,郎酆,郎隆。
郎酆公(广东梅州兴宁第一世,也为广东开基祖,全国字辈排行为“郎”字辈,偃公第八十九世)字 伯茂,度名七十三郎。由江西赣州市南康长伯图石塘堡幸村里徒居福建宁化石壁村。世传明洪武二年其曾孙钦凤兄弟四人共负骸,迁居广东梅州兴宁东厢嶂峰堡,起户开籍人丁昌盛始安居焉。卒谥直朴。妣黄,度名黄伯三娘,生子克龙。
阜民公(63) 讳端,妣朱生南容公。
南容公(64) 讳颢,字 易微,谥文贞。公与柳子厚同年。子厚送之归,序曰:“登大常之籍,膺邯鄣之名,北会元戎,直道自达,吾侪器其略,南聘天朝,相礼述职公卿多其仪。”又曰:“比词联韵,奇藻逸发,烂若编贝,灿若贯珠,虽枚生长卿,无以尚之。”仕至国子监祭酒,封渤海郡。公 墓在洪城调露乡之幕山。柳子厚为之铭,宝历丙午年,调露乡里人建二贤庙,祀公以应资项,事详一统志及郡志。本于唐元和十四年后迁葬靖安县长磉溪,有坟田一百二十亩,使陈兴八佃田看守。妣熊生至善公。
贤 良 垂 世 泽 仁 礼 振 家 邦
积 善 培 洪 福 荣 昌 庆 大 廷
国 运 正 开 泰 明 达 佐 隆 平
各地字辈:
因分房迁徙年久失谱, 各地另有字辈,考订如下仅供参考。
(1) 江西赣州南康,于都仍沿用全国字辈;
(2) 湖南醴陵字辈:祖泽明扬显荣华万代昌(祖字为105世,与“瑞” 字同辈);
云公(70) 字 象东,妣邹生晋公。
晋公(71) 字 仕齐,妣邹生义公。
义公(72) 字 徒修,宋绍圣四年丁丑科何昌言榜进士,公官至侍御。妣敖生佾公。
佾公(73) 讳安,妣何生扩公.
扩公(74) 字 宏夫,南容公十世孙,宋政和二年,中莫俦榜进士,康王南渡,辅佐有功.妣姓氏不祥,生三子,长之仁,徙居宁州温泉汤。次之文是为本支祖(江西赣州南康→广东梅州兴宁)。三子武,承居洪城,是为元龙公之祖。
辛氏来源及名人
![辛氏来源及名人](https://img.taocdn.com/s3/m/9a543829ed630b1c59eeb5c6.png)
热情,风格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笔力雄健,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下联典指南宋莱州人辛次膺,字起季,政和年间进士,绍兴年间官至右正言,极力谏阻议和, 忤怒了秦桧,被闲置二十年。孝宗时,被召入朝中任御史中丞,先后弹劾了贪婪的成闵、结 党营私的汤思退、奸佞的叶义问等大臣,直至罢他们的官。他每写章奏,天下人都叫好。官 至参知政事(宰相)、同知枢密院事。 兄弟得五龙誉; 父子有二虎名。 上联典指前凉·辛攀兄弟。下联典指西汉辛武贤、辛庆忌父子。 ----------------------------------------------------------------〖辛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兄弟得五龙之誉; 父子有二虎之名。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十六国时前凉狄道人辛鉴、辛旷、辛攀、辛宝、辛迅兄弟五人,并有才学,当时人 说:“五龙一门,金枝玉昆。”辛攀曾在东晋任大鸿胪。下联典指西汉狄道人辛武贤、辛庆 忌父子。辛武贤在宣帝时官酒泉太守,以勇敢闻名,后两任破羌将军,征讨乌孙。父子都被 称为“虎臣”。 红连相倚浑如醉; 白鸟无言定自愁。 ——宋·辛弃疾撰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词句联。 -----------------------------------------------------------------
后因罪降职,槐里令朱云上书,要借上方剑斩依附王风的佞臣张禹。成帝要杀张禹时,辛庆 忌免冠(去掉官帽)解印绶叩头求情,张禹得以免死。下联典指隋代狄道人辛公义,少年时 丧父,母亲教他读书,以勤苦著称。开皇初年,官岷州刺史,全境百姓称他为慈母。后历官 牟州刺史、司隶大夫。此联另有一版本下联第三言的“安”字为“宁”字。 五龙美誉; 二虎扬名。 更多: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前凉·辛攀,兄弟五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才识,时人谓“一门五龙”。下联典指汉·辛武贤为酒泉 太守,其子辛庆忌拜左将军,父子皆以勇武闻,时人谓其父子俱为虎臣。 文成八字; 才号五龙。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辛弃疾。下联典指隋辛公义。 ----------------------------------------------------------------〖辛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共仰稼轩道学; 咸称起季直言。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 安定民生。一生主张抗金,有《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提出抗金建议,但均未被采纳, 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长期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其词多写力图恢复国家统千的爱国
有莘氏—搜狗百科
![有莘氏—搜狗百科](https://img.taocdn.com/s3/m/e6f8b62a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0e.png)
有莘氏—搜狗百科
有莘(shen)氏部落族聚居合阳。
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封支子于莘(今合阳),称“有莘国”,简称莘国,上属雍州。
商代因之。
西周时,有莘国改属畿内陆。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废有莘国,并入晋国,称“莘地”、“梁”或“羁马”。
民族史专家何光岳则认为商代的洗方是古代有莘氏,即辛人的一支。
这种观点。
并非是何先生所独有。
清代学者雷学淇认为:“字本作姺,通作、洗,转作辛、莘。
”邓尔雅亦论证了洗氏源出有莘。
三人的论据也是一样的:先、姺、侁、辛、莘等字在古代都同音;更加重要的是,商代开国元勋伊尹为有莘氏媵臣一事,《吕氏春秋·本味篇》作“有侁”,可见“莘”、“侁”是通用的。
以秦之强,以吕不韦的权势,集天下三千名士所著之《吕氏春秋》,书成之日“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其精确度可想而知。
洗方为古辛人的一支,在目前为止应是最为合理的一种观点。
百家姓辛姓姓氏源流
![百家姓辛姓姓氏源流](https://img.taocdn.com/s3/m/605fa52155270722192ef794.png)
百家姓辛姓姓氏源流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9位。
在2013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45位。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百家姓辛姓姓氏源流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辛姓姓氏源流辛(Xīn)姓源出有五:1、出自姒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
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
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便产生辛姓。
2、出自高辛氏所改。
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
3、出自上古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一带的有辛氏的后裔,有以辛为姓的。
4、出自赐姓而来。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
”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
5、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①清满洲人有辛姓,世居锦州。
②清高丽有辛姓。
③清时甘肃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县土司其孙姓辛,名庄奴。
④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辛姓。
得姓始祖:启。
父大禹,母涂山氏。
夏朝开国君主。
相传禹晚年曾根据以前的先例,做禅让的姿态,并推举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做准备,竭力为子培养羽翼势力。
大禹薨后,启不负父望,兴兵夺权,一举攻杀伯益。
不久,又兴兵灭掉了不服自己,妄图蠢蠢欲动的同姓有扈氏。
剪除异己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禅让制一去不返,世袭制度从此确立。
启建国后,封庶子于莘,其后以封地为氏,因莘辛在古时同音,后去掉草头,称辛姓,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
辛姓迁徙分布辛姓发源于今陕西合阳,为夏时诸侯,夏传至桀时灭亡。
商时辛姓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
春秋战国时,晋国有辛俞、辛寥,周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姓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
两汉之际,辛姓在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姓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幸氏历史研究索引
![幸氏历史研究索引](https://img.taocdn.com/s3/m/b8e2dd1c10a6f524ccbf8508.png)
幸氏历史研究索引1、周文王之子武王(姬发)继位后,于公元前1046年灭商,建立西周XX,封其弟姬幸于雁门。
两年后,武王死,子周成王继位。
壬戌年(公元前1019年),因姬幸(号偃)驻守雁门有功,成王赐其名为姓,故幸偃为我们的一世祖,至今已三千余年。
XX在早期的著作里,认为西周建立于公元前1027年,见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按此推算,壬戌年也是公元前1019年。
遵义市幸必泽先生则倾向于贵州大学张闻玉教授的见解,认为公元前1106年克商,幸氏自公元前1079年始。
2、此后,先祖偃公连续四代儿孙袭父职守卫雁门关。
公元528年,52世祖塾公再度出守雁门关、沧州兼领节度使。
3、公元年625年第14祖尚玑公被派至江西高安“劝农课桑”,传授耕作和养殖技术。
应该说,他为幸氏在高安的繁衍发展奠定了基础。
4、公元669年,第61世祖茂宏公徙家往四川任职。
697年任南昌府丞,后迁高安幕山故址,为高安一世祖。
他巩固了高安作为幸氏基地的崇高地位。
5、第64世祖南容公(茂宏公之孙)于公元800年前后封渤海郡。
南容公是著名文人,与柳宗元相交甚厚,返乡时柳送之归序。
南容公去世后,柳亲书墓志铭,可见友谊非同一般,公元793年,南容公创办“桂岩书院”,名扬四海,为幸氏之骄傲。
6、第74世祖扩公,公元1112年中进士,后随康王南渡,辅跸有功。
生三子:之仁、之文、之武。
其后人分别在修水、南康及洪城繁衍,是非常关键、也是拥有最多当今后代的先祖。
7、第86世祖登嶷公,之文公的第Ⅱ代孙。
南宋末年(公元1280年前后),从高安南迁至遂川、上犹,最后定居南康唐江,建幸屋村,为南康一世祖。
他确立了60字作为辈分排列表,我是他的第28代。
幸屋村现有3000余人。
登嵩山,登嶷公之弟。
徙福建宁化,其后人情况已无记载。
但登嶷公之曾孙郎酆公由江西迁往福建宁化,证明当时两家的后代关系密切。
8、第89世祖郎酆公由南康迁宁化石壁村定居。
辛姓起源-辛姓的由来 -
![辛姓起源-辛姓的由来 -](https://img.taocdn.com/s3/m/133ce7bf84868762caaed578.png)
辛姓起源|辛姓的由来-家乘谱牒《山西享县》辛氏族谱四卷(民国)辛在勤纂修民国三十年(1941)享县泰来堂石印本四册吉林大学《江西》万载辛氏族谱二卷(清)辛文彬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木活字本江西图书馆(二部)《江西》万载辛氏族谱十卷(清)辛廷芝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首、9)(又一部存卷首、9)《江西》万载辛氏族谱三十卷首一卷(清)辛炳晟等纂修清嘉庆九年(1804)木活字本江西图(一部存卷1-8-1119-3;另一部存卷首14-124-3;又一部存卷6-14-118-224-230;又一部存卷14)《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十卷(清)辛介福等纂修清道光十六年(1836)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10)《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七卷首一卷(清)辛守质等纂修清光绪元年(1875)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首1-9;又一部存卷9-10)《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八卷末一卷(民国)辛际唐等纂修民国三年(1914)木活宇本江西图(存卷1-末2卷)《江西》万载辛氏六房谱不分卷(清)辛锡庚等纂辑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活字本四册江西图《江西》万载辛氏六房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二卷(清)辛景舒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活字本江西图(一部存卷1-6;另一部存卷首、1-末)《江西》万载辛氏六房谱□□卷(民国)辛观涛等重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江西图(存末二卷)《江西》万载辛氏观房谱□□卷(清)辛景光等纂清咸丰八年(1858)木活宇本江西图(存卷4)《江西》万载辛氏顺房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辛子敬等纂修清咸丰十一年(1861)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首、2-末)《江西》万载辛氏达房谱不分卷民国四年(1915)木活字本一册江西图《辛氏族谱》清辛震纂修乾隆三十七年刻本六册403页16a714-3《辛氏族谱》山东蓬莱:守成公始:守氏天纯业,世文本可?,懋???舆\,?善?眇N?c《辛氏族谱》山东海?市《辛氏族谱》湖南?澧?《辛氏族谱》江??I海?《辛氏族谱》福建?源?《辛氏族谱》河南陕县东凡村(85姓辛):辛氏微育原淤以缘封莘遂据莘为族。
幸姓对联及幸姓来历、幸姓宗祠联_姓氏对联
![幸姓对联及幸姓来历、幸姓宗祠联_姓氏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126f3a5b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fc.png)
幸姓对联及幸姓来历、幸姓宗祠联幸(xìng)姓出自赐姓,得姓始祖:偃公。
武王之弟,因镇守朔北(沧州)雁门有功,周成王于壬戍岁(公元前1079年)赐其叔偃为“幸”姓。
(幸臣就是被君主亲近的大臣。
)他的子孙便以祖之赐姓为氏。
源流渤海,派衍沧州。
偃公世德,儒学家声。
——全联典指幸姓的源流和郡望。
高楣共仰雁门郡;民族相承渤海堂。
——全联典指幸姓名郡和名堂。
进士廷弹蠹相;州民庙祀龙王。
——上联典指南宋庆元年间进士幸元龙,官郢州通判。
曾上书弹劾奸相史弥远。
下联典指唐代文士、国子祭酒幸南容,有文学之才。
据传后来发现神异,百姓称他为“龙王”,建庙祭祀。
英气劲节钦震甫;名医疗疾有灵公。
——上联典指宋代郢州通判幸元龙。
字震甫,高安人。
下联典指晋代名医幸灵,豫章建昌人,“为人疗疾,辄有验,赖济者甚多。
”附:雁飞万里传喜讯;门对千山引祥云。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幸姓望族居住地“雁门”二字的嵌字联。
由宁化而开基,本儒学而受恩荣,艺苑之芳声宛在;自豫章而胥宇,采芹藻而探桂杏,兴朝之伟绩聿新。
——佚名撰幸姓宗祠“渤海堂”堂联。
栋宇卜官田,门捍日月,座镇鼓旗,山岳钟灵长毓秀;渊源承渤海,迹著尚书,名传御史,簪缨继起绍前徽。
——此联为江西省南康县幸氏屋排中心祖厝联。
赐姓自周朝,衍渤海,衍沧州,本本源源,万派千枝同一脉;发迹由唐代,若名臣,若理学,彬彬秩秩,五常百行位三才。
——此联俗称天子扇联,即贴于祖龛左右楹柱的长联。
为佚名撰幸姓宗祠“渤海堂”堂联。
幸姓氏的读音
![幸姓氏的读音](https://img.taocdn.com/s3/m/a88b6c3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bf.png)
幸姓氏的读音幸(xing)姓读音xing幸姓起源1。
出自复姓幸、获、胙,是三个不同的姓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这三个姓氏均是商末周初时有封于幸(今河南柘城)、胙(今山东鄄城)的古代诸侯之后。
幸姓就来源于胙姓,也是获姓的分支。
幸,亦作胙。
xing幸姓历史名人2。
出自妫姓,为春秋时陈厉公子完之后。
陈国公子完奔齐时改称田氏,其子孙以田为氏,后去邑为幸。
幸姓得姓始祖田完。
田完,原为陈国公子,因避祸奔齐,改称田氏,传至第五世孙田和立为齐侯,又被田和取代,成为齐国国君,齐康公四年田和迁都临淄,称为齐太公。
由此田氏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即姓了幸、胙、获三个复姓,此即“三幸”。
3。
出自妫姓,为战国时齐宣王田辟疆后裔。
妫姓妫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小儿子姬胡的后裔。
后来周朝天下,封小儿子姬胡于陈地,建立了陈国。
妫姓陈国共传了33世、 16君,至公元前481年,被吴国所灭,齐国宣王田辟疆是陈厉公的儿子,他不甘亡国之辱,遂去“妫”姓,改称田姓。
田氏齐国失国后,虽然曾经一度衰落,但由于其是大国,加上新旧陈王不断交替,各诸侯都想拉拢,因而田氏子孙并未消沉,反而日益兴旺起来,而且由于地处要冲,逐渐成为强大的家族。
田氏传到齐威王,就为齐国最强盛的时期。
但他死后,他的儿子田因齐继位,他好酒色,很快国力衰弱,被大夫崔杼所杀。
xing幸姓迁徙分布幸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幸姓人群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当代姓氏排行榜上位列第三百七十九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人口的0.035%,总共约有五十万余人。
幸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河南、山西、浙江大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江苏北部、黑龙江、内蒙古东北、吉林西部、辽宁西南、宁夏、陕西西部、甘肃、青海、山东东部、河北西部、北京、天津、山西南部、河南东部、四川北部、贵州北部、云南东北及台湾中部,幸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9%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27%,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0.6%,居住了大约65%的幸姓人群。
莘姓的来源,姓莘的名人_百家姓
![莘姓的来源,姓莘的名人_百家姓](https://img.taocdn.com/s3/m/cc5d5ca050e2524de5187ebb.png)
莘姓的来源,姓莘的名人
莘
一姓氏源流
1 莘氏即是辛氏,因为他们的发音相近。
2 以封国为姓,夏朝的初期,夏王启封高辛氏的儿子挚于莘(还有说封启的儿子于莘的),建立了莘国,它的望地在今天的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后来莘国灭亡以后,他的后代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称做莘氏。
3 以国名为姓。
古代的时候有莘国,商汤就娶了莘氏的女儿,后代就以莘作为自己的姓氏。
4 是古帝祝融的后代。
《潜夫论》记载道:“祝融之子分为八姓:己、秃、彭、姜、曹、斯、莘等。
莘就是其中的一个姓。
二迁徙分布莘氏的望族居住在天水(今天的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三郡望堂号
【郡望】
天水郡:西汉的时候开始在此置郡。
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地区。
治所在平襄,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堂号】
枣强堂、环州堂:明朝的时候,莘野开始做儒学的训导,后来升1/ 2
任为枣阳县知县。
他作官体贴百姓,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爱戴,被认为是好官。
著有《环州集》。
四历史名人
1 莘野:字叔耕,明朝时期归安人。
博学多才,记忆力强,善于写文章。
洪武初年开始由明经做儒学的训导,后来升任为枣阳县知县。
廉政爱民,政绩显著,被认为是好官。
著有《环州集》。
2 莘开:清朝时期归安人,是清代著名的书画篆刻家。
2/ 2。
幸姓的来源,姓幸的名人_百家姓
![幸姓的来源,姓幸的名人_百家姓](https://img.taocdn.com/s3/m/a8d8ff306c85ec3a86c2c522.png)
幸姓的来源,姓幸的名人
幸
一、幸氏源流
一世祖偃公周成王赐姓壬戌年西元前1079年,镇守沧州,(雁门在此地域内),渤海沧州青池人. 周文王第47子(有说是文王七世孙的,望再考证).武王之弟偃因镇守朔北雁门有功,武王之子周成王于壬戍岁(西元前1079年)赐其叔偃爲"幸"姓,故偃是幸氏的鼻祖.其子袭父职并传一十三代。
二、迁徙分布
现幸氏裔孙繁衍于世界各地,有限资料计:有江西于都.南康唐西乡数千人,湖南醴陵县.邵阳市武岗县.隆回县千多人,四川达川市东岳乡.德阳市中江县.云阳县.万县五桥区.盐亭县.长寿县.富顺县回龙乡数千人;马来西亚,印尼,台湾,广西桂林.岑溪县.灵山县.平南县,广东珠海.罗定.博罗.河源.番禺,贵州遵义.贵阳.毕节,云南镇雄等均有幸氏宗亲。
三、郡望堂号及堂联
幸氏望出雁门郡,因而郡号爲( 雁门堂).常用的大门联是
松垣世德渤海家声” 或“ 雁门世泽渤海家声”
四、历史名人
汉有朱崖太守幸子豹
1 / 2
晋有幸灵
幸南容,则是唐德宗贞元年间的金榜进士,以文学而着闻,曾经高官至国子监祭酒。
他的孙子幸轼,也很有名气,以博学强记有祖风而见称,于唐僖宗中和年间官拜太子校书郎,使得幸氏在江西的声誉,越来越是响亮。
幸元龙,宋宁宗元年间的进士,表现得更爲不凡了,早年,他当通判郢州时,就以忤史弥远而被劾致仕。
到了宋理宗的绍定年间,京师灾乱,他更激于一片爱国之心,自家上封事,论史弥远的作威作福,并且表示“愿戳其首籍其家以谢天下,然后断臣首以谢弥远,则灾自弭矣!”赤胆忠心,感人至深。
幸思顺,南宋大儒。
幸寅逊,南宋镇国军行军司马。
2 / 2。
莘姓的来源,姓莘的名人
![莘姓的来源,姓莘的名人](https://img.taocdn.com/s3/m/011cdb1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6.png)
莘姓的来源,姓莘的名人莘姓的来源,姓莘的名人莘一姓氏源流1 莘氏即是辛氏,因为他们的发音相近。
2 以封国为姓,夏朝的初期,夏王启封高辛氏的儿子挚于莘(还有说封启的儿子于莘的),建立了莘国,它的望地在今天的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后来莘国灭亡以后,他的后代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称做莘氏。
3 以国名为姓。
古代的时候有莘国,商汤就娶了莘氏的女儿,后代就以莘作为自己的姓氏。
4 是古帝祝融的后代。
《潜夫论》记载道:“祝融之子分为八姓:己、秃、彭、姜、曹、斯、莘等。
莘就是其中的一个姓。
二迁徙分布莘氏的望族居住在天水(今天的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三郡望堂号【郡望】天水郡:西汉的时候开始在此置郡。
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地区。
治所在平襄,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堂号】枣强堂、环州堂:明朝的时候,莘野开始做儒学的训导,后来升任为枣阳县知县。
他作官体贴百姓,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爱戴,被认为是好官。
著有《环州集》。
四历史名人1 莘野:字叔耕,明朝时期归安人。
博学多才,记忆力强,善于写文章。
洪武初年开始由明经做儒学的训导,后来升任为枣阳县知县。
廉政爱民,政绩显著,被认为是好官。
著有《环州集》。
2 莘开:清朝时期归安人,是清代著名的'书画篆刻家。
神①风俗通;神农氏之后。
②丹徒县志:神农氏之裔榆冈失席位,子孙遂以神为氏。
③姓苑;今琅邪有神氏。
④中国姓氏集:明时有神英,寿州人,字景贤,天顺间袭父职为延安卫指挥使,正德中官至右都督。
⑤千家姓:瑶邪族。
...慎一姓氏源流 1 来自禽滑厘的字。
春秋时期的禽滑厘是墨子的弟子,他的字为慎子。
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形成慎姓。
2 来源于封邑名称。
春秋时期的楚国太子白公胜的后裔中有的被封在慎邑,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作为姓氏,称为慎姓。
申一姓氏来源关于申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申氏出自姜姓。
远古的时候炎帝神农氏出生于姜水而姓姜,他的子孙后裔传到上古周朝时,出现了一个叫做申吕的,被周王封于申(在今河北南阳市北),随后不久就建立了申国,他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沈一、寻根溯祖1、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
古代姓辛的名人
![古代姓辛的名人](https://img.taocdn.com/s3/m/781bdf1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5.png)
《古代姓辛的名人》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古代姓辛的名人。
有一个叫辛弃疾的大诗人哟!他写的诗词可厉害啦!他的诗词有的充满了豪迈的气势,就好像一个勇敢的将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比如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小朋友们,想象一下,在夜晚,一个人喝醉了酒,拿着灯看着宝剑,是不是感觉很神奇?辛弃疾不仅诗词写得好,还特别爱国呢!他一直想要为国家打坏人,保卫自己的家乡。
还有一个叫辛延年的诗人,他写的诗也很美呢!虽然他没有辛弃疾那么有名,但是他的诗也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有一次辛弃疾在战场上,敌人冲了过来,他一点都不害怕,大声喊着“冲啊!”带着士兵们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辛弃疾很了不起呀?《古代姓辛的名人》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了解古代姓辛的名人。
今天要说的是辛宪英。
她是个特别聪明的人。
有一次,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辛宪英想了想,就给出了一个很好的主意,最后事情顺利解决了。
还有辛毗,他是一个很正直的人。
当皇帝做错事情的时候,他会勇敢地站出来说:“皇帝,您这样做不对!”大家都很佩服他的勇气。
比如说,有一次村子里的桥坏了,大家都很着急,不知道怎么修。
这时候辛毗来了,他仔细看了看,然后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最后桥修好了。
小朋友们,这些姓辛的名人是不是很厉害呀?《古代姓辛的名人》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讲讲古代姓辛的名人。
辛弃疚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哟!他的诗词充满了力量,就像小太阳一样温暖着大家。
还有辛文房,他知道好多好多的故事,然后把它们都写下来,让更多的人能看到。
比如说,有一天辛弃疾看到老百姓生活得很辛苦,他心里很难过,就写了一首诗,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关心老百姓。
小朋友们,古代姓辛的名人是不是很有趣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布地区
郡望:下邳郡:东汉时改临淮郡置国。
治所在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
南朝宋时改为下邳郡。
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清江市。
历史来源
「幸」源出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望出南昌、雁门。
《通志》张澍云:其先得姓于君,因以为姓。
如宠氏、赏氏。
也就是说,幸姓起源于宠、赏。
臣民们以受到国君的宠幸为荣,故而为此姓。
幸氏一世祖偃公,周成王赐姓壬戌年公元前1079年,镇守沧州,(雁门在此地域内),渤海沧州青池人。
周文王第47子(有说是文王七世孙的,望再考证).武王之弟偃因镇守朔北雁门有功,武王之子周成王于壬戌岁(公元前1079年)赐其叔偃为幸姓,故偃是幸氏的鼻祖.其子袭父职并传一十三代。
堂号
雁门、渤海、南昌。
迁徙分布
幸姓起源于上古帝王信任亲近的大臣,即幸臣,现在一般认为起源于河北沧州清池,始祖幸偃因镇守雁门有功于公元前1079年成王赐姓幸。
春秋时(公元前625年),14世尚玑公因仕迁徙于江西高安洪城。
东汉时32世棠公随父维新公迁建昌(今江西永修县)。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塾公父子因守雁门兼领渤海沧州节度使再迁清池。
唐朝总章年间(公元669年),世居江西高安幕山的幸茂宏由沧州迁居四川,武则天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任南昌府丞又迁返高安,成为江南幸姓始祖。
68世轩公随父奉公涉汴(河南开封)至宋末,74世扩公在康王南渡,辅佐有功授高安丞,又返迁高安。
扩公生三子,长子之仁公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由高安分居宁州安乡温泉汤(今江西修水县黄沙汤桥)。
次子之文公分居新吴进城乡东园里(今江西奉新县上富镇东坑村)后有幸登嶷先迁江西遂川、上犹,后定居于赣州南康。
明初,幸登嶷之曾孙郎酆于1369年迁居福建宁化石壁村,洪武二十三年(1390)其曾孙钦凤、宗远、智崇、宗明四兄弟入广东梅州兴宁一带,后传往广东各地。
三子之武公承基高安洪城及永乐一年由高安迁往江西九江市瑞昌,江西赣州于都、四川、湖北,以及东南亚和台湾等地。
家族名人
幸灵:晋术士。
豫章建昌(今江西永修县)人。
少有惊人的言行,善卜筮,为人治病,驱鬼解难,深得乡里敬重。
幸南容:唐学者,教育家。
江西高安人。
德宗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登穆寂榜进士。
官至太常卿、国子监祭酒、太子宾客赠渤海郡开国子谥。
对文学、史学、哲学都有研究,柳宗元
有《送幸南容归使联句诗序》云:渤海幸君,既登于太常之籍,又膺邯郸之召,北会元戎,直道自达,吾侪器其略:南聘天朝,相礼述职,公卿多其仪。
幸轼:唐学者。
高安人。
幸南容孙。
博学强记,有祖风。
通文史,博地理,善哲辩。
唐僖宗中和年间官拜太子校书郎。
幸夤逊:五代后蜀臣。
一作幸寅逊,又作辛夤逊。
夔州云安(今四川云阳)人,一作成都人。
仕五代后蜀。
初为茂州录事参军。
时后主酷好击毬驰骋,左右多不敢谏,夤逊上疏劝谏之。
迁新都令,历司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出知武信军府,加史馆修撰,改给事中、翰林学士,加工部侍郎,判吏部三铨事,领简州刺史。
后蜀亡,降宋,授右庶子。
寻上疏谏猎,为宋太祖所嘉赏。
开宝五年,为镇国军行军司马。
罢职,时年九十余,尚有仕进意,治装赴阙,未登路而卒。
夤逊性颖悟,善属文,尝与修《前蜀书》。
所著有《王氏开国记》,已佚。
亦能诗。
后蜀孟昶尝于岁除日令其作桃符诗献上,此为楹联之始作。
今存诗一首及断句一联,见《全唐诗》卷七六一及卷八七五。
《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五二补其诗二首四句。
文一篇,见《全唐文》卷八九一。
生平事迹见《诗话总龟》卷三一、《宋史》卷四七九、《十国春秋》卷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