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管氏重修族谱原序
现代高密人的先祖迁自何处
现代高密人的先祖迁自何处“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在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广为流传,在我们高密民间也一直流传的许多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
可传说毕竟不是历史,我们现代高密人的先祖到底迁自何处呢?在探讨现代高密人源流前,我们首先要从宏观上纵览一下中国的移民史。
先秦时期的移民活动还有待史学家们继续考证。
概括秦代以来中国移民,主要有政治型、民族型、军事型、经济型等不同类型,这些类型又往往互相融合。
政治型、民族型的移民,以两晋、两宋交替之际为典型。
西晋、北宋灭亡后,作为原政权中坚的官僚世家纷纷举族南迁,在南方拥立新的汉族政权,大批中原汉民也随之南下。
此类大规模忠君避难、尾随原政权世家大族迁徙或被驱使、被裹挟迁徙的移民潮,在两晋交替、安史之乱、两宋更迭、明末清初等改朝换代、重大历史变革的过程中均有发生。
历史上有不少高密先民也卷入了此类规模宏大的迁徙中,如晋怀帝五年,中原大乱,高密人郑膺率族人避居豫章西山梅井坪,其后人今居赣、闽、粤、港、台等地,发展为江南客家大族。
南宋初年,官至翰林学士的高密人綦崇礼携子侄寓居浙江临海,今浙江、湖南多其后裔。
北宋名臣、官至中书侍郎的高密人侯蒙后裔则迁居桂林。
侯蒙的族人侯寘则寓居长沙。
历史上,名臣显宦以及后人的政治避难,也可算是政治型移民。
如西汉末年,为避王莽迫害,当时的显宦侍其武迁居北海,其裔孙迁居高密,后迁居江南等地。
历史上的大型政治型移民往往与民族型移民相融合。
与中原汉族的南迁相对应的有少数民族的内迁。
五胡十六国时,鲜卑等各族纷纷建立政权,并定居中原,成为籍贯中原的移民。
辽金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等部族在其政权确立后也大量迁入中原。
满族入关后也举族移民内地。
政治型移民也往往与军事型移民相交融,历代统治者处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的,或在某地移民屯田戍边、或迁徙强宗大族于异地,或将政治军事上失败的对手迁徙固定地区,造成了大量政治性、军事性移民。
续修郑氏家谱序
续修日照海曲郑氏家谱序参天之树,必有其根。
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世间万物,人类亦然。
国之有史,方之有志,可以资治通鉴,传承文明;族之有谱,家之有承,可以追本源、晓亲属敦宗睦族。
夫世所以寻根求源怀祖追宗者,盖在崇本而报德,尤在承先启后,发扬光大也。
此即吾续谱之因。
余郑氏先祖播迁海曲之地,原有谱牒传承,虽历代久远,个别支系或有遗缺,然赖祖先之敬宗,谱牒修辑代代相传,虽历夷狄入侵,军阀混战,而谱事不辍。
惟及近现代,国共操戈,兵祸连延,文献多有遗毁。
尤其四清运动及十年文革,文物谱牍盖以“四旧”之物焚毁,政治派斗争血雨腥风,人人自危,岂敢论宗族传承,致谱牒无修,祀事无继。
庚寅年春,四世祖尓初公、五世祖勷公石碑现,蘸水洗识,映阳而瞻,遂幸仰祖之碑文,此诚为祖之灵佑,而使吾有幸览之,遂感慨系之生也。
时人皆知吾欲续宗谱是耳,以慰祖之灵,以现民之愿,以聚祖之力,以展我之志。
当是时,吾初录谱,以本族居住台湾的世逢侄、小邵疃培银哥提供之信息,联系两位先祖碑文,而敬知先祖之命讳。
春暮夏初,吾推敲各家门,拜询年长者,追忆自己之祖上名讳,或曰点滴,或只字难言,或曰能忆较多者,昔已仙逝。
吾集众口之词,条理之。
随后便弃休息假日,奔走阡陌之间,恭听虚习。
用网络沟通于青岛、丹东,以电话连接抚松、鹤岗,众方校对,获详实资料。
本次重修祖谱,掌握时代改革之精神,屏弃封建宗教之迷信,宣扬赡养孝老之义务,光大敬老爱幼之良风。
男女一律平等,一视同仁,皆载于谱;吾族宗谱也曾历刀、兵、水、火之劫,族人又远播祖国各地及海外,资料散失难以寻觅。
虽经搜集四方采访,惟恐挂一漏万,口述错谬在所难免。
为臻完善,以求精益求精,希后起诸君溯流而穷源者也,继续为之考证。
同族宗彦诸公热心公益事业,其意殷切,情不可却。
而自今而后至千百万世之子孙,可以因流溯源,睹叶知根,孝悌之心岂不油然而生。
韩魏公有云:谨谱牒而不忘乎祖者,孝之大也。
余虽不文,亦勉为其难,赘述数语,是为序。
从族谱资料看江苏宗族关于祭田祭祀的记录
从族谱资料看江苏宗族关于祭田祭祀的记录作者:蒋伟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3期[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维扬江都潘氏族谱、江都戴氏族谱等六部族谱中宗族作用资料的收集,通过对祭田资料的整理,归纳出这一时期宗族所产生主要作用是祭祀以维持宗族和睦,从而看出宗族这一特定历史产物在近代所发挥的社会功效。
[关键词]族谱宗族祭祀祭田[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49(2010)03-0033-01在武进管氏族谱中,可以看到其总目包含谱序,谱例,谱辨,谱论,备考,家训,世表,小传,疏草,墓碑,行述,寿言,哀裱,志记,杂记等。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知道宗族存在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敬宗睦族。
如淮安张氏族谱中记载“其法创自文忠老泉,而文正又倡义田之举于法尤优,先于族众婚丧又堪补助,敬宗睦族或可稍慰”,而祭祀、修祠、修谱是宗族实现敬宗睦族的三个主要手段,而其中以祭祀最为重要。
宗族欲修谱、建祠、祭祀,必定需要经费。
朱子《家礼》中规定祠堂建置时,就要设立祭田:“初立祠堂,则计见田,每龛取其二十之一以为祭田。
亲尽则以为墓田。
后凡正位辛忖者,皆放此。
宗子主之,以给祭用。
”可以看出,族谱对于祭祀内容的记载可谓占到了很大的篇幅。
一、族谱中对于祭田来源内容的记载在中国,祖先祭祀在奴隶时代已初具规模和定制,经过汉儒、宋儒们的鼓吹,这种制度更为定制化。
面对祭祀所需的大量资金,一般宗族主要依靠族田祭田所入。
维扬江都潘氏族谱中的《续修族谱序》中提到“量力捐资置四十亩以作祭产”,《重修潘氏家谱序》中提到“邀族人公议照丁捐钱复公捐项”,“置田十亩轮流收租拜扫,不得变卖更换”。
除此之外,族谱中还有相关专门的章节记录祭祀所需资金的最主要来源祭田的具体情况。
维扬江都潘氏族谱卷二《合族公议拜扫轮分常规》中记载的一处祭田的情况:“王家庄西,祖茔一所,壬山丙向祭田六亩整,在修礼公祖茔西边,每岁春秋共收呆租八斗,六亩内起去填佃住基一方草屋三间,每岁除包租外余田给予填佃作工食佃房系七房公同修造。
明 清 山 东 诸 城 刘 氏 部 份 谱 序
文/刘世高编辑/刘业挥2006-6-22 [返回主页]明清山东诸城刘氏部份谱序诸城刘氏原来是一个很平常、很普通的家族,但在清代却突然崛起子世,而且连续三代显贵不衰,来自山东诸城刘氏宗族的刘墉成了一位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英雄,成了中国人心目中正义、忠诚和智慧的化身。
诸城刘氏也因此更进一步闻名全世界。
刘墉的家乡在诸城。
是在清代的诸城县北乡七十里的逄戈庄,现属于山东高密县注沟乡逄戈庄村。
据刘墉家乡逄戈庄《东武刘氏族谱》所载由刘统勋撰的《东武刘氏族谱凡例》记载说:“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自江南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
至二世恒公,家谱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帮列恒公为二世。
”诸城开基祖刘福(父、祖未详),依据成书于清代后期的《东武刘氏族谱》的记载,诸城东武刘氏约形成于明朝,以刘福为本支开基始祖。
生一子:刘恒,(馀未详)。
诸城二世祖刘恒(刘福之子),第二世刘恒时,由于战乱兵灾,刘家族谱被烧毁。
从此,族人对诸城以上刘氏家族的情况就不得而知。
生三子:1刘玳、2刘瑁、3刘瑚。
诸城三世祖刘玳(刘恒长子),生一子:刘思智,(馀未详)。
诸城四世祖刘思智(刘玳之子),生二子:1刘通、2刘远。
诸城五世祖刘通(刘思智长子),生三子:1刘必显、2刘必前、3刘必大。
诸城六世祖刘必显(刘通长子),诸城刘氏自始祖刘福到第六世刘必显一代,都默默无闻。
大概就是因为担心族姓不兴、希望后人发达的缘故,诸城刘氏分别给第六代取名叫“必显”、“必大”。
而历史的发展却正好印证了这一瑞兆,诸城刘氏传到第七代刘棨和第八代刘统勋父子时,果然崛起于世,迅速显赫起来。
生四子:1刘桢、2刘果、3刘棨、4刘棐。
诸城七世祖刘桢(刘必显长子),后裔未详。
诸城七世祖刘果(刘必显次子),后裔未详。
诸城七世祖刘棨(刘必显三子),字弢,清山东诸城人,生于清世祖顺治十四年丁酉(公元1657年),刘棨少有文才,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公元1685年)考取进士,成为诸城刘氏最早在科举上取得成功的人。
明清山东诸城刘氏部份谱序
明清山东诸城刘氏部份谱序诸城刘氏原来是一个很平常、很普通的家族,但在清代却突然崛起子世,而且连续三代显贵不衰,来自山东诸城刘氏宗族的刘墉成了一位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英雄,成了中国人心目中正义、忠诚和智慧的化身。
诸城刘氏也因此更进一步闻名全世界。
刘墉的家乡在诸城。
是在清代的诸城县北乡七十里的逄戈庄,现属于山东高密县注沟乡逄戈庄村。
据刘墉家乡逄戈庄《东武刘氏族谱》所载由刘统勋撰的《东武刘氏族谱凡例》记载说:“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自江南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
至二世恒公,家谱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帮列恒公为二世。
”诸城开基祖刘福(父、祖未详),依据成书于清代后期的《东武刘氏族谱》的记载,诸城东武刘氏约形成于明朝,以刘福为本支开基始祖。
生一子:刘恒,(馀未详)。
诸城二世祖刘恒(刘福之子),第二世刘恒时,由于战乱兵灾,刘家族谱被烧毁。
从此,族人对诸城以上刘氏家族的情况就不得而知。
生三子:1刘玳、2刘瑁、3刘瑚。
诸城三世祖刘玳(刘恒长子),生一子:刘思智,(馀未详)。
诸城四世祖刘思智(刘玳之子),生二子:1刘通、2刘远。
诸城五世祖刘通(刘思智长子),生三子:1刘必显、2刘必前、3刘必大。
诸城六世祖刘必显(刘通长子),诸城刘氏自始祖刘福到第六世刘必显一代,都默默无闻。
大概就是因为担心族姓不兴、希望后人发达的缘故,诸城刘氏分别给第六代取名叫“必显”、“必大”。
而历史的发展却正好印证了这一瑞兆,诸城刘氏传到第七代刘棨和第八代刘统勋父子时,果然崛起于世,迅速显赫起来。
生四子:1刘桢、2刘果、3刘棨、4刘棐。
诸城七世祖刘桢(刘必显长子),后裔未详。
诸城七世祖刘果(刘必显次子),后裔未详。
诸城七世祖刘棨(刘必显三子),字弢,清山东诸城人,生于清世祖顺治十四年丁酉(公元1657年),刘棨少有文才,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公元1685年)考取进士,成为诸城刘氏最早在科举上取得成功的人。
后又学书法,博涉子史。
初任长沙知县。
郭氏家谱之诸城郭河套郭氏族谱序言之一
郭氏家谱之诸城郭河套郭氏族谱序言之一郭氏家谱之诸城郭河套郭氏族谱序言之一郭氏家谱之诸城郭河套郭氏族谱序言之一族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对我们了解过去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对古代人物的研究具有权威价值,其次对人口研究也具史料价值,任何一部族谱都记录着族源和迁徙情况,这对于移民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再就是对封建时代的家族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基本资料。
此外,族谱还为地方志、民俗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信的资料。
族谱也是许多海外华人回乡寻根的依据,这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体现。
历代领导人都对族谱的价值做出过精辟的论述,孙中山曾在《建国方略》中说:“族谱记述中华民族内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妥加利用。
”毛泽东1957年《在成都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说:“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周恩来1975年《在全国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与淮安代表座谈时的讲话》说:“一个爱祖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
我经常想家,想家乡。
爱家、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
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
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一般来说,族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
古人云:三世不修谱为大不孝。
1950年至1979年是中国族谱的空白期,无论是民间的纂修活动,还是史学界对族谱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似乎都在这30年中停顿了下来。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族谱成为“四旧”,石谱被砸掉,纸谱被焚烧。
要么被他人所毁,要么自己因恐惧而自毁。
现在残存的族谱,都是族谱的收藏者冒着风险转入地下保存下来的。
而我们诸城郭河套村的家谱族谱就是在文革中作为“四旧”被毁于一旦,没有被保存下来。
这是我们村所有郭氏子孙的损失。
惜哉!惜哉!盛世修谱,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续修族谱蔚然成风。
2009年,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了千万字巨著《中国家谱总目》,把全球华人家谱收录到一本书中。
关于重新修建怀远堂管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关于重新修建怀远堂管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全体管氏子弟们:始祖管万公祖,原籍江西庐陵(现吉安),明朝初年,始祖从江西庐陵迁入祁阳定居,至今历六百余年。
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已延续二十五世矣。
始祖一系管氏后代,现大多定居祁东县官家嘴镇,人口千余。
可谓祖德广远,佑我管氏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事业宏达。
前辈有识之士为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于清朝乾隆年间,在先祖安息之地修建管氏宗祠,塑像立碑,置田定制,彰先祖之功德,延管氏之文脉。
曾几何时,逢年过节,族人洁衣正冠入祠,鸣炮奏乐,上香进礼,瞻仰缅怀先人,教育激励后代。
从晨至昏,祠内人声鼎沸,礼乐不绝。
既庄重肃穆,又热闹喜庆,场面恢宏壮观。
作为祭祀祖先的家庙宗祠,管氏祠堂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先祖美德,提高后代文化礼仪素质、激励族人团结向上努力进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它既是神圣的殿堂,又是育人的学堂,还是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只可惜,神圣可亲的管氏祠堂于文革动乱年月几番蒙受损毁,及至荡然无存。
数十年来,管家子弟无不哀之痛之惜之,且深深自责吾辈未能保护好祖先的宝贵文化遗产之罪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当前我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百废俱兴。
早在八、九十年代,我国不少地方就设法修复了文革中被毁损的祠堂家庙。
近年来,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和实施,人们对宗祠在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清楚明确。
祖国东西南北,到处可见金碧辉煌、修葺一新的宗庙祠堂,有些甚至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国家倡导忠孝文明,世人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
人之肤发生命,授之于父母,根之于祖宗。
吃水不忘挖井者,丢本忘祖枉为人。
无祖宗骨血生养,哪有我辈化人入世?没先人开基创业之功,哪有后代承业立身之地?无论斗转星移、朝代更替,缅怀敬仰先人,光宗耀祖皆天经地仪、无可厚非也。
有鉴于此,在重修祠堂受挫多年后的今天,许多热血族人坐立不安,寝食难宁:身为管家子弟,不能让祖宗的神灵有一个体面的安息之所,是我辈奇耻大辱也!现在天时地利人和,如不抓紧重修祠堂,可能就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了!大伙理当集思广益,踊跃献计出力。
一、关于管姓起源
一、关于管姓起源管姓,列于《百家姓》之一百六十六位,在当今姓氏排行中列一百四十位,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即每一万个汉族人中就有九人姓管。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管虽非大姓,但从古至今,代有贤人,英才辈出,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关于管姓的起源,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周文王第三子叔鲜,其二是周穆王姬满,其三是少数民族锡伯族、傣族中的管姓。
具体论述如下:1、起源于管叔鲜。
此说见于《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广韵》等典籍中亦有记载。
《史记·管蔡世家》中说:“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
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
“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
”《高密管氏家谱》康熙十六年序云:“管氏之姓,其始乃文王子叔鲜,受封于管,以国为氏,今郑州管城是也。
”(地在今河南郑州管城区)。
但是,同一篇《管蔡世家》读下去就会发现这一说法还有些问题,那就是叔鲜“无后”。
司马迁说:管叔蔡叔“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于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管叔作乱诛死,无后。
”司马迁特地交待,说得很明白,管叔因造反被诛杀没有后代,那么后世管姓从何而来呢?近见江西《齐川管氏宗谱》,其光绪二十二年《齐川管氏重修宗谱序》中说:“管氏之先为文王第三子叔鲜,受封于管,后因以国为姓。
至成王十一年乙未,命叔元子兑为纶邑大夫,岁时奉祀,因徙纶别管城。
”也就是说,管叔鲜虽然“无后”,但成王让叔元的儿子兑继承了叔鲜的封位,把管城迁到了纶邑,其后世自然为管姓。
2、起源于周穆王姬满。
此说亦见于《通志·氏族略》、《风俗通》等典籍。
修建族谱倡议书
修建族谱倡议书篇一:关于梁氏续修家谱正本清源的倡议书关于梁氏续修家谱正本清源的倡议书尊敬的梁氏前辈、各位梁氏后裔:家有家谱,国有国史,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记国之事迹,谱所以续世代之渊源;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不相识,尊卑莫能辩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混乱,散涣极矣。
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项绘为图。
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
稽吾族自始梁公康伯,系出陕西韩城,水有源,树有根矣。
修谱之为乃“寻根”之举,根之所系,在于传统薪火相传,凝聚血脉传承。
传统不复,则根枯苗竭,“传统”振兴、其光大耶,则若火炬,犹能普照芸芸众生。
此乃梁氏修谱客观呈现之现实意义所在,家谱未续已实属当今我梁氏对祖不孝,对宗不敬,对子孙后代无法交代,不能做千古之罪子孙也。
民族之源,须文明昌盛,家族之根,应枝繁叶茂,水之源而流长,树之长而根系生,人之繁殖衍息,靠辈辈传承,谱不续,哪来子孙?又如何祭祀祖先?寻根问祖,祭祀先辈,秉承血脉传承,乃中华儿女之美德也!因此,家谱之修涉及每家每户,上尊重祖宗,下传承子孙后代的大事,须全家族每家每户全员参与,将家庭成员的基本资料按着修谱的要求给予登记上谱,一旦不能及时登记造册,造成遗漏或不能上谱,这是一世或几辈的遗憾,不是你一生的遗憾,续写家谱是几十年一次的大事情,不是任何一个人想写就写、想改就改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全家族的生死存亡的后继大事,不能因你一家一户而影响全家族的续谱。
请大家要充分意识到这次续家谱的后继大事不能以你一家一户而影响全家族的族谱。
请大家要充分意识到这次续修家谱的重大意义,望大家珍惜这次修谱的机会和机遇。
修谱大事,梁氏有责,大家要按照修谱的程序和原则办事,按惯例,首先推举一至三名领衔编纂人,组成编纂会一至多名不等。
其具体编纂工作在编纂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有序编纂,以示正统。
谨特此发出倡议,请梁氏家族成员积极关注响应修纂委员会的号召,全梁氏族人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给予修谱全力支持,修谱人员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努力完成修谱使命,使修谱工作落到实处,以家为史,以梁成宗,寻根问祖,正本清源。
诸城管氏行辈溯源
诸城管氏行辈的循环使用遵循和历史溯源!诸城管氏!
(据诸城管氏族谱记载,一世祖文敬公于明永乐年间由江南海州当路村迁至诸城瓦店村,清乾隆三十八年,十二世祖永琦公重修祖谱,纂十六字为行辈:泽启明廷恩延清佩永锡承先肇文应瑞,并规定自十五世起,以次挨排,始终循环. 诸城市的瓦店镇、林家村镇等多个周边乡镇中管姓居民较多,在管姓居民中其辈分的排列有“上八辈”、“下八辈”之分,知其辈分就知道任何两个管姓公民的长幼。
上八辈:泽启明廷恩延清佩
意为:管氏家族得到皇帝的恩泽开始(启)自明朝廷(洪武二年),恩情延续要让后代清楚敬佩。
下八辈:永锡承先肇文应瑞
意为:永远记住皇帝的赏赐(锡)并继承祖先之传统,开始(肇)习文以适应祥瑞。
其辈分排列中蕴含着诸城管氏自明朝(洪武二年)来诸城,到下八辈后,管氏后代就开始习文生活就会美好了。
新版《江氏宗谱》重修议例
新版《江氏宗谱》重修议例一、本次重修原谱将与常州玉麟桥《惠泽堂毗陵江氏宗谱》及澄江《笔花堂江氏宗谱》上世源流进行对接。
二、世系排列由以下3个部分组成:1、姓祖谱原流部分:(按总根、正根两个部分排列)(1)、总根:为远古世系,中华之共同世系黄帝~元仲公共十世,列为远古世系。
(2)、正根:姓祖谱原流世系,从得姓始祖元仲公为一世开始~七十世德公列入姓祖谱原流世系。
2、上世源流世系部分:(按正根排列)(1)、以正根七十一世革公为一世祖(济阳江氏的统一排列法)~肇基公(北湖西之始迁祖)列入上世源流世系。
(2)逌公、统公、革公、淹公在世系排列上根据济阳江氏“上世源流世系”的统一排列,按正根革公为七十一世、统公为七十八世、逌公为七十九世,淹公、秉子公为八十一世调整。
3、北湖西江氏世系部分:(按支根排列)以始迁祖肇基公为一世祖,将按民国十五年续修的《北湖西江氏宗谱》世系为基础与本次重修“样本”定稿之日的所有入谱人员连接,列入北湖西江氏世系部分。
三、上世源流及始祖迁徒路线和年代:北湖西江氏宗谱在民国十五年重修时,因老谱损毁,上世源流缺失,故本次重修上世源流与玉麟桥《惠泽堂毗陵江氏宗谱》对接。
北湖西老谱原记载肇基公于洪武元年由丹阳竹林村迁利城乡北湖西村,实际迁徒路线和时间为:在南宋末年,万里公次子鉴公为续万里公之血脉避难止至常州市郑陆百丈桥村,成为常州江氏始迁祖,其后代祖勲公大约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率子由常州市郑陆百丈桥村避难至北湖西村,成为北湖西村之开基始祖。
其后裔间断待考。
肇基公父亲显德公生于洪武三十一年,肇基公不可能于洪武元年来到北湖西村,至少应在明宣德——明正统年间(1426年~1449年)肇基公率子成兴公由后栗村迁北湖西而成始迁祖。
四、上祖画像的选用:经对常州和江阴地区其它姓氏宗谱的上祖画像比较发现,各姓氏祖像相互套用,为力求避免这一现象,故本次修谱尽量选择历史资料中的画像,如:革公、统公、逌公、淹公、万里公的画像来源于传记和人物故事等,对没有传记和没有资料可以查找到画像的上祖,则根据时代特征,从古代人物素材库中选择,其目的是以此为祖像,供子孙后代瞻仰,别无他意。
东武刘氏家谱
东武刘氏家谱诸城刘氏族家谱序禹贡曰:海岱惟有青州诸城在,汉为琅琊郡,今属青州府。
故乾隆丙子年,宰相刘文清公,方以翰林视学。
安徽赐诗有云:海岱高门第也。
嘉庆十九年,诸城刘氏兴修族谱成。
以前明弘治由砀山迁诸城之祖为始祖,迨今三百二十余年。
传十四代,列表者八百二十三人。
志其祠墓,记其迁徒,井然,秩然!何其慎也。
刘氏之二十有五,汉唐以来,将相名人不可胜数。
今诸城谱为砀山,以上不可嵇,不能推世系,又何慎也。
唐书宰相世系表,以宰相著其姓。
今诸城文正文清两公,非徒为宰相,且为贤宰相,天下仰之。
族谱不因宰相而修,而贤相更足立族谱之望。
呜呼!此圣翰所特许,为海岱高门第也。
乌有!先帝已惟高门第而犹不舍老家族谱,序意亢宗睦族,奠系分房者乎!是谱之修非止世之桑耳。
且裨因史之表诚,不可绂于今日矣。
元为文正公门下之士,文清公亦为馆师,今大司农又同榜进士也。
大司农以谱属元太子少保光禄大夫,江西巡抚兼提督,扬州阮元顿首拜序。
安徽砀山县刘庄始祖始祖:福。
自明弘治年间,由江南(安徽省)砀山县大刘庄,迁于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北乡之逄戈庄。
葬于逄戈庄南茔。
子:恒。
二世:恒。
娶鹿氏,葬于逄戈庄南茔。
子:玳、瑁。
三世:玳。
(三世瑁早亡)娶范氏,葬于逄戈庄南茔。
子:思智。
四世:思智。
字:鉴宇。
邑庠生,享年八十四岁。
娶田氏,崇祝乡人子二:通、远。
五世:通。
号:泰路。
邑庠生,遭甲申土寇之变,为贼死。
以子必显贵赠文林郎,行人司行人。
又一孙启(下加木)贵赠通议大夫,江西按察使。
又一孙统勋,贵赠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
享年三十九岁。
忌七月十三日。
娶崇祀乡王氏,累赠一品夫人。
享年六十九岁,忌二月十四日,葬于逄戈庄南茔。
子三:必显、必前、必大。
五世:远。
迁外,因被招养老女婿,不入族谱。
现居离逄戈庄五里的前方市和龙池子两村,人口很多。
六世1:必显。
字:徽之。
号:西水。
前明天启甲子举人。
顺治壬辰进1士,初任行人司,封文林郎,升授户部河南司主事,监督通州中南仓榷关芜湖,再授广西司员外郎。
山东省诸城市大岳峙村王氏家谱考证
山东省诸城市大岳峙村王氏家谱考证我先母王志花,生于1930年5月21日,卒于2017年7月14日,享年88岁,山东省诸城市大岳峙村王氏后人。
2022年正月初三,我提前跟我姥姥家亲戚预约,前去拜读了诸城市大岳峙村王氏家谱。
宋朝宰相王文正公传宋朝宰相王文正公传山东省诸城市大岳峙村王氏家谱,于清光绪33年(公元1907年),由大岳峙村王氏第15世孙王延龄(正五品官员,现地级市委书记职级)组织续修,有4篇当时山东省达官贵人写的序,有王延龄自序和跋,至今保存完好。
岳峙王氏家谱序岳峙王氏家谱序岳峙王氏家谱序这本大岳峙村王氏家谱,是当年我大舅在大岳峙村老周家偶然发现的。
老周家有个老太太用王氏家谱夹鞋样子,我大舅用一本红色毛选宝书置换,得以保存下来的。
第十五世孙王延龄(正五品)自序第十五世孙王延龄(正五品)自序第十五世孙王延龄(正五品)自序第十五世孙王延龄(正五品)自序第十五世孙王延龄(正五品)跋第十五世孙王延龄(正五品)跋第十五世孙王延龄(正五品)跋山东省诸城市大岳峙村王氏家谱,距今115年了,至今保存完好。
出于对家谱文化的兴趣,出于对我先母家族历史的兴趣,我对王氏家谱全部内容拍照保存。
家谱始迁祖至第十一世谱经过对王氏家谱研究发现,大岳峙村王氏家谱记录有20多代人,始祖为宋朝宰相王曾文正公,祖籍山东省青州府。
大岳峙村始迁祖第壹至柒世祖失讳代考。
第八世祖王红,配王氏,葬址诸城王家铁沟村,生子一。
第九世祖王士起,配鞠氏,葬址诸城王家铁沟村的,生子二。
第十世祖王相豹(行一),葬址诸城王家铁沟,生子五。
王相虎(行二),生子四。
叔伯兄弟九人从诸城王家铁沟村迁居诸城大岳峙村,开始分支散叶,距今已经十多世了。
家谱世系图家谱世系图家谱世系规则。
管氏中堂内容
管氏中堂内容
管氏中堂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先祖和名人传记:记录管氏祖先和重要人物的生平和事迹,以彰显家族的荣耀和历史。
2.家训和家规:阐述家族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用于教育和指导家族成员。
3.诗词歌赋:收录管氏家族成员创作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展现家族的文学才华。
4.家族谱系:详细记录管氏家族的世系传承,包括家族成员的姓名、生卒年月、婚姻状况等。
5.重要事件和纪念日:记载家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庆典以及纪念日,如建祠、修谱、祭祖等。
6.艺术作品和装饰:中堂内常悬挂有管氏祖先的画像、书法作品以及寓意吉祥的图案和装饰,营造出庄重而雅致的氛围。
管氏中堂是管氏家族的精神象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通过中堂的内容和布局,可以深入了解管氏家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诸城地名探源
诸城地名探源北管家庄子村名的由来一、村庄概况:该村解放前是一个穷村,除了几家地主又几间象样的屋外,其余都是小草屋,有些户全屋上没有一块砖,挑檐时绑上几根高粱秸把子。
那是全村133户,667口人,土地是1078亩,现在,截止到2004年底全村共有288户,952口人,土地1800亩,绝大多数人家住上了大瓦房,一部分小屋也是瓦房,再也找不到一间草房了。
二、建村年代:大约汉朝本村就有人居住。
2004年春一村民在场院里挖坑栽树时挖出一座古墓来,其砖表面有花纹两头呈卯榫形,(一头有卯,一头有榫),有些砖碎了,有的还是整个砖。
据推断是汉墓。
据管氏1944年续的族谱记载,该村在北宋年间叫黄家老庄。
只可惜这本族谱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
三、村名的渊源、含义、演化据老辈人说,该村在明末叫翟家庄子。
翟家出了一个阁老(姓名不祥),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名鸾,次子名凤,取鸾凤和鸣之意。
他们的后人在清初时迁入现在的胶南市泊里镇,翟家庄子庄名取消,改为官家庄子。
说起庄名的改换,这里面有很多故事,最精彩的一段如下:当时翟管两家为了争夺庄名权,起了矛盾,经常打官司。
开始时,因为翟家有阁老的影(现在叫像),翟家的人到了大堂上把阁老的影一亮出来,县太爷也得跪拜。
所以翟家往往会赢。
管家一看不好,找了几个叫花子,给了他们一些好处,让他们去撕坏阁老影。
在去县城的路上(即今昌城镇柴埠茔村附近),几个叫花子把翟家人带的阁老影夺出来撕坏了。
他们可不管什么阁老不阁老。
从此翟家没了依靠,另外县太爷也早对跪拜阁老影有气,再加上管家占理,所以管家赢了官司,从此该村正式改名为管家庄子。
四、村内的名胜古迹说起村内的名胜古迹不多,但总还是有的。
解放前庄中心有一座关帝庙和胡三太爷庙。
建庙的目的是让他们保佑老百姓平安和过上好日子,可是年复一年,老百姓一直没得到平安,更没过上好日子。
解放了砸了两座庙,是共产党保佑了老百姓平安,使老百姓逐步过上了好日子,直到今天日子越过越好。
管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管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管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六十六位门阀,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三位,人口约一百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3%左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管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管姓姓氏源流管(Guǎn)姓源出有三:1 、系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及《广韵》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鲜,史称管叔鲜在管(今河南省郑州市),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
武王死后,由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因为成王年纪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
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联合武庚起兵发动了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
管叔于是被杀,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为姓氏,称管姓。
2、系自姬姓,为周穆王之后,以邑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及《风俗通》所载,周穆王时,将其庶子分封于管邑,至管仲始显于齐,其后世子孙以邑为氏。
周穆王之后管仲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后来在齐国作了宰相,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
管仲的后代也姓管,称为管氏。
3、出自他族改姓。
锡伯族瓜尔佳氏,汉姓为管。
得姓始祖:管仲。
名夷吾,卒谥敬,亦名敬仲。
颖上(今属安徽省)人,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乃周穆王之后。
管仲原辅佐公子纠,并用箭射杀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过装死才逃过一劫,后公子小白回国即位,即齐桓公。
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管仲感恩戴德,辅佐齐桓公实施改革,他通过通货积财,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叔因叛乱被杀,身败名裂,而管仲声名显赫,德才兼备,又使穆王支庶之管姓扬名天下,故管姓子孙尊管仲为管姓的得姓始祖。
由上可知,管姓主源两支,抑或文王之后,抑或穆王之后,两支均自姬姓,有共同的血缘关系。
在西周众多诸侯国中,管国立国早,消亡亦早,管叔鲜被诛,其子孙风流云散,到异地去栖生,时齐鲁富庶,多数子孙播迁山东,亦有南徙安徽、江苏北部和河南东部一带者。
日照刘氏支派
日照刘氏支派1、日照五莲管帅刘谱载元末明初始祖刘才胜自海东郭家村迁莒州东北乡管帅西邱家沟,始祖兄弟3人,一迁安丘安泰,一迁沂州府府南界首,本祖迁潍水以北珠山西(谱中记载,族人相传家族来自东海郭家村或来自马司刘,恰好乾隆八年修谱时根据马司刘一位刘姓族人叙说,说马司刘也是从东海郭家村而来,因此家族确定是从东海迁民而来),相传东海王刘强之后,字辈派语:…九、治、光、玉、加、升、振、守、泰…(根据“一迁安丘安泰,一迁沂州府府南界首”的记载,其迁徙分播路线和日照城壕刘有相似之处,特别是从迁沂州府府南界首村的记载来看,其应和莒南洙边刘同宗)。
2、日照草涧刘民国初年,刘铭籍抄录明万历四十八年五世祖存仁所修族谱序言,记载先人莒县小沂水庄人,莒城阳王刘章之后,元末迁安徽砀山大刘村,红巾乱起,逃居东海荡芦村(当路村),洪武三年迁日照黄墩喜鹊窝,后该村失火,谱牒失却,成化年间刘思源兄弟五人往外分迁,刘思源迁黄墩草涧村,生子八人,后八人再次往外分迁,其中长子刘福因避匪携子桓迁诸城逄戈庄,形成诸城刘氏--刘墉家族。
目前该家族广泛分布于日照(东港、岚山、莒县)、潍坊(诸城、高密、安丘景芝)、连云港赣榆、临沂(沂水、沂南、莒南)、安徽(五河县、无为县)等,字辈派语:….玉铭汉相为在钦源树烈基振清荣焕报金法植勋樨3、日照城壕刘,道光谱载,洪武初年从东海(海州)大村刘家井迁海曲五里村(现日照街道五里村),始祖刘清,二世刘振兄弟四人,后散居日照五里、七里、河山城壕、秦楼乔家墩、后滩西、石臼刘家村、奎山季家村等,“刘氏原籍东海大村刘家井人,因避红巾,兄弟三人涉及照邑,二公居安太,三公居沂水,惟我祖居照邑,生子振、政、鸾、凤四人......。
”字辈派语:…太一兆(照)立加乃运祥次要传永增(瑞)…。
4、日照海曲刘(丝山杨家庄老谱失传,有族人曾亲眼所见,谱中有自安徽砀山迁宿迁、东海、三河等字样)民国合修谱记,原籍宿迁人,洪武十七年,为防寇,始祖刘九原弟兄三人跟随信国公汤和从东海北上日照,筹建驻扎安东卫、石臼所,分别担任指挥使、千户等重要军职,三人分三大支,现各分布丝山东南的杨家庄、石臼、岚山\涛雒等,字辈派语:长支(杨家庄):…克敦庆谱诏序馨铭;二支(石臼):…立士克曾书(光乃宗淑)谱昭穆统铭;三支(岚山,1933年海曲刘合谱前的东湖老谱只记载,始祖明初从东海移民,从事捕鱼等):…思重远(振)克昌从谱肇和宗铭。
徐家谱序
徐家谱序吾始祖徐太公讳明辅祖居陕西长安五陵,秦时为东海边郡长史,任满未归,遂入籍,流芳历至宋末帝。
丙世乱后裔四十七代孙善堂公由贡入监授封山西大同府知府,原将谱书载至衙中,珍藏于楼上,因贼入境扰乱,城陷酌贼烧毁。
至于世系行列按世不紊,但名讳无可考征,后世遂立善堂公为宗家始祖。
(云台世胄原出于此)善堂公遗体葬苏北海州云台山西坡老龟子口。
善堂公娶王氏子一:从圣。
从圣公武进士出身,授封浙江金华府参军,妣诰封恭人秦太恭人,葬附女茔。
子二:元文、元武。
元文公行一,字效周,由贡授封福建固安县知县,娶丁氏诰封宜人。
子三:仁龙、义龙、礼龙。
长仁龙娶汪氏居原籍海州云台山下徐家大村。
次义龙娶周氏居苏北板蒲。
三礼龙娶丁氏,明朝洪武二年(1370年)迁居至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凤墩庄居住,经过明清两代繁衍遂发展成为巨族。
元武公字效东,娶王氏,子三:智龙、信龙、惠龙。
智龙、惠龙未考,信龙于明洪武年间迁居河南太康县入籍不归,亦发展为巨族。
礼龙公入山东诸城籍后改名讳“聚”,字复初。
吾族将复初公改称“一世祖”。
复初公乃吾始祖明辅公之第十五世孙。
礼龙公之后人称“凤墩徐”,实际上“凤墩徐”即“海州徐”之后裔,其世系行辈相差三辈。
“海州徐”也仅是徐姓家族的一个支派之一,算不上名门望族,和“昆山徐”相比差距很大。
昆山县在上海附近,其祠堂对联云:“历唐宋元明五百进士三顶甲自高曾祖父十二宰相九封候”。
神州大地所有徐氏家族都是一家,只是分支的早晚和服色远近而已,诸城县的“潮河徐”是我们的一家,但他们不是“凤墩徐”,而潮河和潮河附近却有很多徐氏是我们凤墩徐的后裔,实际上现在大家都认为是一家人。
大芦滩是“凤墩徐”,他们我们的服色很近,是十一世祖方岳公之后。
根据《海州行记实》编写,纪实作者为为礼龙公第十五世孙“焕武”清光绪初年六十四世孙焕武自海州徐家大村查抄来者二十世人瑞夫(后改名瑞福)二00二年冬转抄支谱今序吾族乃炎黄后裔诗书门第,忠孝传家,子孙繁衍遍及神州大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城管氏重修族谱原序
谱何为而作也,曰为族之不睦,谱即作矣,而族何由睦,曰木有本水有源,虽支分派别,世远季淹,苟有谱可据沿而溯之,稽其始,则兄弟也,稽兄弟之始,则一人之身也。
观于此,而情如何不亲,义如何不笃?此睦族所以必当修谱也。
犹忆周(注:绍周二支六世椿祖之后)弱冠时,吾父(注:管大武)尝进而命之,曰:‘从来族之不睦,由于无谱,不知系出一本,故也,汝即读书,倘得寸进,即当以此为急务。
’周拜而受命,谨志之,不敢忘。
至甲子,赖祖父(管得基)训得补弟子员乙丑正月,即携文房四具,并二册。
其一为,伯高祖jia(木贾)(注:财神管仲和次子)故天启五季五七誊写疏稿荐亡者,自高祖(注:管椿。
泛指六世祖)而上至始祖,间列祖妣姓氏,几百余奉祀者,自曾祖(注:管加禄。
泛指七世祖)以下,子、侄、兄、弟、女及婿姓名亦载册内,凡三世几三百名为一册。
其一为,甲寅十月睦族合户册,上自曾祖下及孙行,同姓毕集,凡六世,几五百名为一册。
余持是假拜节为由,无论贫富贵贱,悉等其堂,逢人而偏问之,得一解即书于册,如是者三年始得大概,亟欲纂辑成谱,以示后人,讵意遭家不造,三十年zhun zhun,备虑百事具废,而修谱一事遂置高阁,去岁壬子,余年七十矣,或谓之曰‘汝承命修谱,而未竟其功,行且老矣,其谓老父何。
’余闻言愧恧殊甚。
乃捡前所采访,勤加纂辑,起自今年五月至中烁告成,然屈于力,不能付诸剞劂,族之人不我鄙弃,??付梓,则大善矣!,即不然,则各录一册,什袭而藏诸荚si,异日者按谱稽查,莫非共本同源则情亲义笃,孝弟之心油然而生矣。
族之睦也,未必不自谱之成基之,岂徒有以对吾父于九泉,而已,载是为序。
时雍正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十世孙绍周敬识
*** 诸城《管氏族谱》之序言,今可查者,有三篇,分别是康熙三十七年九月初九日嵋村祖管清作序,雍正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嵋龛祖管绍周作序,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廿有一日录瞻祖管永猗作序,此为第二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