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姓的来源,姓管的名人
管仲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编辑[guǎn zhòng]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被誉为“法家先驱”、[1]“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失败,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孟子·告子下》中说“管夷吾举于士”。
是指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
大唐李靖有云“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查天时地利,安能迩忽?”(出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
《战国策》、《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北宋苏洵的《管仲论》对管仲的事迹做出了分析和评价。
[2-3]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一朵云吹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感动另一个心灵...。
管姓
管姓1、基本介绍管[管、筦,读音作guǎn(ㄍㄨㄢˇ)]姓2、姓氏源流管(Guǎn)姓源出有:源流一: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及《广韵》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鲜,史称管叔在管(今河南郑州),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
周武王姬发病逝后,由年幼的周成王姬诵即位,因为周成王当时才十二岁,年纪太小,就由周公和周召公二人辅政。
管叔和蔡叔二人不服周公等,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就勾结纣王之子武庚起兵,联合殷商酒族和淮夷民族发动了叛乱,一直到三年后才被周公旦平息,武庚以叛逆之罪被杀,管叔也以叛国之罪被杀,蔡叔被流放。
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管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系自姬姓,为周穆王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及《风俗通》的记载,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将自己的一个庶子分封于原管叔之邑(今河南郑州)。
传至春秋时期的管仲,该支家族始显于齐国。
管仲,即姬夷吾,公元前?~前645年,卒谥敬,亦名敬仲,颖上人(今安徽颖上),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齐国政治家。
管仲原辅佐公子纠,并曾用箭射杀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过装死才逃过一劫,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即位。
管仲的后代皆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称管氏至今。
该支管氏与管叔之后同宗同源。
以前的管叔因叛乱被杀,身败名裂,而管仲声名显赫,德才兼备,又使周穆王支庶管氏一族扬名天下,故而管氏子孙尊奉管仲为管氏的得姓始祖,史称管氏正宗。
源流三: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管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管钥,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设置的一种官吏,专职掌管王宫禁城、都城国门的大门钥匙,在各诸侯国,该职责由司城负责。
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管钥,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
谓钥也。
”在管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管钥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管氏、钥氏。
源流四:源于匈奴族,出自秦、汉朝时期匈奴民族的冒顿潮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春秋战国“阴谋家”——管仲篇
主题:春秋战国“阴谋家”——管仲篇版权所有:未央鸟原作提交时间:01:09:01 08月11日(一)管仲论国事,劝鲍傅小白管仲,名夷吾,一说字敬仲。
管仲本是姬姓的后裔,他的祖先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姬鲜,因被分封在管(今河南郑州市),建立管国,所以又姓管,姬鲜即被称为管叔或管叔鲜。
管叔后因伙同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被周公所杀,管姓的后代也就衰落了。
后来管姓的繁衍变迁情况,也就不为人所知。
直到春秋初年,管姓的后裔有个叫管严的,得了个儿子,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管仲。
管仲本是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
颍上在春秋时期属蔡国,管仲后来怎样到了齐国,就不知道了。
据说管仲步入仕途之前,家境很贫穷。
他曾经做过生意,还曾做过圉人(养马人)。
但他却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决心等待时机,利用齐国的政治舞台,一展其雄才伟略。
齐自太公望吕尚建国,传了十二代国君,传到了齐僖公。
齐僖公有三个儿子,老大叫诸儿,老二叫纠纠,老三叫小白。
管仲不知在什么时候,被齐僖公看中,让他和另一个叫召忽的人一起,做了公子纠的师傅,这大概是管仲步入政坛的开始。
管仲有个好朋友,叫做鲍叔。
鲍叔对管仲的才能和抱负十分了解,所以很敬重他,有事就和他商量。
这一天,齐僖公又想给三儿子小白任命个师傅,他选中了鲍叔。
鲍叔对这差事却很不满意,就假称有病,闭门不出。
管仲和召忽去看鲍叔,问他为什么不出门。
鲍叔说:“知子莫师傅。
”因为当时在鲍叔看来,小白在三个公子中最年幼,又是庶子,将来在政治上很难有什么作为,所以鲍叔接着说:“我知道这是国君有意要抛弃我呢。
”召忽觉得鲍叔说的有理,就鼓励他说:“那你就一定不要出门,坚决把这差事给辞了,我将尽全力帮助你。
”管仲却不这么看,他劝鲍叔说:“你决不可以推辞不干。
这三个公子,将来谁做国君,现在还很难说。
我看小白就大有希望。
纠的母亲是鲁国人,国人都很讨厌她,并因此而讨厌纠。
小白的母亲是卫国人。
小白年幼丧母,国人都很同情他。
诸儿虽然年长,但他的母亲身份低贱。
关于管姓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管姓、皮姓等百家姓姓氏的研究报告(一)关于管姓管氏是个多民族、多源流等姓氏,关于管姓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管姓源于姬姓,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文王演易,武王伐纣”,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于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伐灭商纣,于是分封天下,其中其三弟叔鲜于被封于管地(在今天的河南郑州管城区),在那里建立管国。
武王死后,叔鲜与蔡叔、霍叔、武庚发动了叛乱,结果遭到镇压,叔鲜被诛灭,族人也四散逃走,子孙多播迁山东。
其后人为了纪念叔鲜,以其封地管为姓,于是由姬姓改为管姓。
西周第五位天子周穆王(姬满)时期,周穆王将自己的一个庶子分封于原管叔封地(管国),到春秋时期传到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成为周王室庶出支脉名扬天下的一族,并世代相传至今。
其二:管姓源于官位名称“管匙”。
西周时期,周公旦摄政,设置了一种官吏“管匙”,主要负责掌管王宫禁城、都城国门的大门钥匙(在诸侯国,这一职责由“司城”负责)。
管匙的后裔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成为“管匙氏”,后来部分简化成为“管氏”。
其三:管姓源于少数名族,如匈奴、满族、傣族等。
管氏如今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很广,以山东、江苏等省为多,云南德宏傣族自治州也有一些,山东、江苏二省的管氏约占全国管氏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二)关于皮姓关于皮姓,都源自姬姓,具体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其一:源自春秋时期周卿士(周王室的卿士,一种官职)樊仲皮。
樊仲皮,名姬樊,字仲皮,先祖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鲁献公姬具。
鲁献公次子仲山甫曾经辅佐周宣王姬静中兴周王朝,因功受封于樊邑(今河南济源),建立樊国。
樊仲皮在家族中排行老二,未能承袭樊国,而被分封在今山西河津县一带,后人将这封地以樊仲皮尾字称其为“皮氏邑”。
樊仲皮的后裔有以先祖封邑名称或者先祖字里的“皮”字作为姓氏,称为“皮氏”。
其二:源自战国时期郑国大夫子皮。
子皮是战国时期郑国的贵族大夫,他接替父亲成为郑国的执政上卿,是郑国历史上有名的贤臣、良相。
百家姓对联:管姓对联及管姓来历、管姓宗祠联.doc
百家姓对联:管姓对联及管姓来历、管姓宗祠联管(guǎn)姓源出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国名为氏。
得姓始祖:管仲。
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
辅佐齐桓公实施改革,他通过通货积财,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竹苞松茂;官惠民安。
——此联为鹤顶格嵌管姓“管”字的析字联。
平原郡晋阳郡贤声重望;匡世堂过一堂德政齐名。
——全联典出管姓的郡望和堂号。
九合诸侯成霸业;三番政绩振家邦。
——上联典指春秋初年政治家管仲,他执政四十余年,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
有《管子》七十六篇。
下联典指宋代官吏管湛。
三迁至大理少卿,政绩显著。
有《定斋类稿》。
吴兴翰墨真名士;魏国夫人女画家。
——全联典指元代女画家管道升,字瑶姬,赵孟頫之妻。
封魏国夫人,也称管夫人。
善翰墨词章。
画墨竹兰梅,笔意清绝,书牍行楷,殆与其夫不辨。
卫夫人之后,无与俦者。
北海精编《姓氏》论;莫言写意《高梁》书。
——上联典指三国时学者管宁,北海郡人,著作有《姓氏论》。
下联典指当代著名作家管谟业:笔名莫言。
作品有《红高梁》《秋千架》《高梁酒》等。
开创了一个高密东北乡的艺术世界。
莫言小说创作往往借助于象征与写意,表现对世界人生的理知、感觉、理想和愿望。
附:平原世泽;仲父家声。
——联典指管氏的郡望。
公明神卜;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联。
上联典指三国·管络。
下联典指春秋·管仲。
九合诸侯匡天下;三迁少卿宁国邦。
——佚名撰管姓宗祠联。
上联典指春秋初政治家管仲。
下联典指宋代官吏管湛。
管(guǎn)姓源出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国名为氏。
得姓始祖:管仲。
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
辅佐齐桓公实施改革,他通过通货积财,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竹苞松茂;官惠民安。
——此联为鹤顶格嵌管姓“管”字的析字联。
管仲人物生平简介
管仲人物生平简介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周穆王的后代。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
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早年经历齐庄公五十六年约公元前723年,管仲出生,管仲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
管仲的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
为了谋生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失败,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
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他当兵的时候临阵脱逃,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
佐公子纠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
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
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不久,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
对此,管仲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
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
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
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
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
管仲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
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
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倒下。
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
管子是什么学派
“华夏第一相”——管子一、管子介绍管子,即管仲,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管子(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姜纠。
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尊称为“仲父”。
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
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谥号为敬。
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二、《管子》管子作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要集中体现于《管子》一书。
该书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
如《牧民》《形势》等篇讲霸政法术;《侈靡》《治国》等篇论经济生产,此亦为《管子》精华,可谓齐国称霸的经济政策;《七法》《兵法》等篇言兵法;《宙合》《枢言》等篇谈哲学及阴阳五行等;其余如《大匡》《小匡》《戒》《弟子职》《封禅》等为杂说。
《管子》是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三、历史故事之管鲍之交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
他们俩一起经商。
在经商时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
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
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
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
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
管仲同鲍叔牙的友谊非常诚挚,他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
古代著名政治家管仲简介
古代著名政治家管仲简介管仲公元前719-[1] 公元前645年,本名管夷吾,字仲,别称管子、管敬仲,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任齐国相国,主要作品《管子》。
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
早年经历管仲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
管仲的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
为了谋生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失败,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
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他当过兵的时候临阵脱逃,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
佐公子纠公元前698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
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
太子诸儿虽然居长即位,但品质卑劣,齐国前途令国中老臣深为忧虑。
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一双好友,给两个公子当师傅,实为美谈。
不过鲍叔牙当初对齐僖公令其辅佐公子小白很不满意,常常称病不出,‘因为他认为“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国君知道小白将来没有希望继承君位,又以为他没有才能,才让他辅佐小白。
而管仲却不以为然,当他了解内情后,劝导鲍叔牙说:“国内诸人因厌恶公子纠的母亲,以至于不喜欢公子纠本人,反而同情小白没有母亲。
将来统治齐国的,非纠即白。
公子小白虽然没有公子纠聪明,而且还很性急,但却有远虑。
不是我管仲,无人理解公子小白。
公子纠即使日后废兄立君,也将一事无成。
到时不是你鲍叔牙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这样,鲍叔牙听从了管仲的意见,出来接受任命,竭力尽心侍奉小白。
不久,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
对此,具有政治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
所以他们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设法找出路。
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
管姓的来源,姓管的名人百家姓
管姓的来源在中国,姓氏历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意义。
姓氏来源复杂多样,管姓也不例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管姓的来源以及管姓的名人和百家姓。
管姓的来源管姓是中国汉姓中的一个姓氏,具有悠久而复杂的历史渊源。
根据《百家姓》中的记载,管姓源于古代的一种职业后代,管氏是出征时携带管哨的军官后裔,后代便以管作为姓氏。
百家姓 ·管氏管,耕也。
从竹从丸。
丸,小圆也。
戰國策:「魯人侵莒,莒告於晉。
晉人將救之,莒人曰:『不可,管仲之後也。
』吾子之後何以異於彼?」管仲以度德量能,輔佐齊桓公強盛。
周靈王封為齊公,號稱「管仲、華威」。
管氏為官渡之戰添兵添勇,故後人奉之為军神。
此外,根据其他史料记载,管姓还可能与其它因素有关,例如:•出自炎帝•洪水后的一位神仙留下的传说•赵国的贵族氏族•某些地方的原住民显贵氏族•部分加入汉族的女真、满族姓氏以上各说法尚未得到官方或专家证实,也有可能是地方民间传说或后人虚构的。
总装而言,在中国姓氏起源之谜未被完全解开的情况下,管姓的历史背景无论是从职业还是地名方面都有异彩纷呈的表现,仍需在历史和专家学者的分析中加以深入探究。
姓管的名人很多姓氏都有具有代表性和影响深远的名人,管姓也不例外。
以下是一些姓管的名人:管仲管仲,生于春秋时期,是齐国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以度德量能和救国救民的卓越才能被后世所称道。
他与齐桓公一起攻克鲁国,使齐国实力得到提升。
管仲还系统地制定了职务制度和礼仪制度,成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一部法典,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管子管子是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是先秦诸子之一。
他对家庭、政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都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著有《管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遗产之一。
管明正管明正是清朝的官员和学者,他的代表作《管子通解》是系统而全面地解释了《管子》,受到广泛认可。
管仲之后除了以上几位名人,还有很多管氏后代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卓著的足迹,如管仪、管文藻等。
他们在政治、文学、科学和哲学等领域中均有优秀表现,她们的事迹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管姓的来源,姓管的名人
管姓的来源,姓管的名人一姓氏起源1 来源于周文王的第三子。
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把叔鲜封在管,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
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为成王年纪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
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联合发动了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
管叔于是被杀,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为姓氏。
2 来源于管仲。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周穆王的后代,后来在齐国作了宰相,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
管仲的后代也姓管,称为管氏。
二迁徙分布管姓的望族居住在平原和晋昌。
三郡望堂号【郡望】1 平原:西汉初期设置平原郡。
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2 晋阳:本来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都城,后来改为赵国的晋阳邑。
汉代的时候在此置县,作为太平郡的治所。
在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堂号】匡世堂:春秋时期,管仲为齐桓公的宰相,他帮助齐桓公平定、治理天下。
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宰相之一。
孔子称赞他“一匡天下”,意思是救了整个天下。
四历史名人1 管公明:三国时期魏国学者。
2 管仲:名夷吾。
春秋时期齐国人,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他把鲍叔牙认为是白己的知音。
后来经过鲍叔牙的推荐到了齐国任宰相,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他执政四十余年,实行了改革,使齐国不断富强,使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
著有〈〈管子》86篇。
3管师复:宋朝诗人,龙泉人。
为人讲义气、勇敢,擅长于写诗。
宋神宗想要授给他官职他没有接受。
称为卧云先生。
著作有〈〈白云集》。
4 管道升:元代著名女画家。
吴兴人。
被封为魏国夫人,也叫做管夫人。
善于画梅兰竹,山水也画得很好。
她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擅长于书写行楷。
5 管师仁:宋代吏部尚书,龙泉人,进士。
作官时政绩颇佳。
6 管宁:三国时期魏国学者,字幼安,朱虚人。
游学天下,学问很高。
7 管宁:三国时学者,东汉末,黄巾军起义,他逃避到辽东,聚众讲〈〈诗》、〈〈书》三十年之久。
魏文帝想让他当官,他没有答应。
管姓的历史名人
管姓的历史名人管姓是中国姓氏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其历史渊源悠久,涵盖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
这些名人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我们将按照类别来介绍一些著名的管姓历史名人。
政治家管仲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他是齐国的宰相,被誉为“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他提倡“以民为本”,推行“三令五申”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在他的治理下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他的思想和政治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家的楷模。
文学家管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管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子》是一部思想性和文学性兼备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管子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被后人称为“管子之学”。
科学家管宁是中国明代的一位著名科学家,他是中国古代数学和天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管宁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中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著作《数书九章》和《天元术》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数学成就被后人称为“管氏数学”,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家管平湖是中国清代的一位著名画家,他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管平湖的画作以山水为主题,以笔墨清新、构图精妙、意境深远而著称。
他的画作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清代山水画之巨匠”。
总之,管姓历史名人在不同领域中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贡献,他们的思想和成就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事迹和成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管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问题提出
关于管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问题提出管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的姓氏,主要来源于姬姓或改姓。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第一个姓德的祖先是管叔新建立的郭关。
后世以这个国家的名字作为他们的姓氏。
二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协助齐桓公变法,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五国的领袖。
管仲卓越的声誉、能力和政治气节也使旺姆的管叔氏闻名于世。
因此,管仲的后代把管仲视为管氏的祖先。
1、源于姬姓据史料记载,《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和《广韵》,周武王在摧毁商朝并封掉他的三弟淑贤后建立了周朝。
历史上说,管叔掌管(今河南省郑州市冠城区)并建立了统治国家,允许他与蔡树都一起管理商朝遗民。
和蔡叔拒绝接受周公等人。
他们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朝。
他们与纣王的儿子吴庚勾结,与怀一谋反。
直到三年后,周公旦平息了叛乱。
吴庚因叛国罪被杀,管叔因叛国罪被杀,蔡叔被流放。
管叔死后,他的后代以他以前的封地为姓,称为关氏家族,世代相传。
2、源于匈奴茅盾朝儿,秦汉时期匈奴人,汉族,改姓为姓。
茅盾朝儿是匈奴的一种乐器。
“茅盾”在古代匈奴语中的意思是“木头”,而“朝儿”是一种木管乐器和三孔管乐器的名称,西汉时被翻译成“胡甲”。
在古书《尔雅释乐篇》、《大官明》中,尹姬正是朝儿。
在茅盾朝尔家族的后裔中,有一些人以“胡甲”和“胡关”的中文译名为姓,后者称为“胡关”。
3、源于满族属于中国的姓氏改成了姓氏。
根据历史记录《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和《满族的社会组织》,33,360满族人被称为Hitalas,也称为talas和Hitlerenas。
满语是锡塔拉哈拉语,意思是“指甲”或“插有孔雀羽毛的管子”。
他们住在尼雅满山(今辽宁新宾)、尤菲(今吉林珲春市高丽村三个村)、盖集(今长白山区)、佛克顺(今辽宁新宾)等地。
中国人的姓是关、赵、涂、朱、文、齐、等。
关于姓管的顺口溜搞笑
关于姓管的顺口溜搞笑
摘要:
1.介绍管姓的来源和分布
2.列举管姓历史上的名人
3.分享有趣的管姓顺口溜
4.总结姓管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之处
正文:
在我国丰富的姓氏文化中,管姓是一个历史悠久、渊源深厚的姓氏。
据史书记载,管姓起源于周朝,是周武王的子孙,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管姓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广泛,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还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
从古至今,管姓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精彩的一笔。
如春秋时期的管仲,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被誉为“春秋第一相”。
此外,还有唐代的管皋,他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作品清新脱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近现代也有许多杰出的管姓人物,如著名画家管锄非、教育家管大同等。
在民间,关于管姓的顺口溜更是层出不穷,既有幽默风趣的调侃,也有饱含哲理的警句。
以下是一则流传较广的管姓顺口溜:“管天管地,管不住自己;管东管西,管不住人心。
”,这句顺口溜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管姓人在生活中无处不体现的严谨态度,引人发笑。
总的来说,管姓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从管
姓的历史名人到有趣的顺口溜,无不体现出管姓家族的传承和精神风貌。
正如古人所说:“一家有一姓,一国有一脉”,管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为我国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姓氏考证—究析管姓的历史与文化
姓氏考证—究析管姓的历史与文化姓氏,作为人们的身份标识,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考证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管姓的历史与文化进行深入探究,以期加深对姓氏的认识与理解。
一、管姓的起源管姓源于中国古代的族群名称,其具体起源尚无明确文字记载,但有多种传说与考据。
根据传说,管姓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炎帝部落,是炎帝后裔的后代。
另一种传说称管姓起源于黄帝的孙子少昊,称为“氏姓百家之宗”。
二、管姓的分布与人口管姓在中国人口中占据一定的比例,尤其在华北、西南和华东地区分布较为集中。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管姓在全国范围内的总人口大约为500万人左右,占据了中国姓氏人口的比例。
三、管姓的家族宗祠与家训作为一个姓氏的传承者,管姓的人们非常重视家族宗祠和家训的传承。
家族宗祠是管姓族人祭祀、寻根祭祀和举办家族重大盛会的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而家训则是家族智慧与家族价值观的凝聚,对于管姓家族的后代具有重要的教育和规范作用。
四、管姓的历史名人与文化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管姓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对于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管仲,他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被誉为中国古代三贤之一,他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此之外,还有管子,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其所著的《管子》一直被奉为法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管姓不仅在历史上有卓越的贡献,也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管姓的文化符号和民俗传统丰富多样,例如管氏木偶戏、管家庙会等,都是管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管姓的现代发展与传承在现代社会中,管姓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族宗祠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管姓的历史文化也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传媒和活动得到更广泛的宣传与传承,以推动管姓文化的发展。
六、结语姓氏考证是研究人类文化的重要方面,通过探究姓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份与根源。
百家讲坛百家姓管姓
百家讲坛百家姓管姓管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六十六位门阀,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三位,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百家讲坛百家姓管姓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百家讲坛百家姓管姓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叔鲜,属于以国名为氏。
管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六十六位门阀,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三位,人口约一百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3%左右。
管氏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山东等省多此姓,这二省管氏约占全国管氏人口的60%以上。
在云南省德宏傣族自治州,傣族同胞中管氏族人有很多,是一个很庞大的大家族。
百家姓管姓历史发展源流发展源于姬姓1.管叔之后,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及《广韵》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鲜,史称管叔在管(今河南郑州管城区),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
周武王姬发病逝后,由年幼的周成王姬诵即位,因为周成王当时才十二岁,年纪太小,就由周公和周召公二人辅政。
管叔和蔡叔二人不服周公等,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就勾结纣王之子武庚起兵,联合殷商酒族和淮夷民族发动了叛乱,一直到三年后才被周公旦平息,武庚以叛逆之罪被杀,管叔也以叛国之罪被杀,蔡叔被流放。
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管氏,世代相传至今。
2.周穆王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及《风俗通》的记载,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将自己的一个庶子分封于原管叔之邑(今河南郑州)。
传至春秋时期的管仲,该支家族始显于齐国。
管仲,即姬夷吾,公元前725~前645年,卒谥敬,亦名敬仲,颖上人(今安徽颖上),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齐国政治家。
管仲原辅佐公子纠,并曾用箭射杀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过装死才逃过一劫,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即位。
管仲的后代皆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称管氏至今。
该支管氏与管叔之后同宗同源。
关于管字的历史名人
5.管仲之妻:传说中的一位女性,是管仲的妻子,她有“管仲之妻,不顾丈夫”之称,因为她曾经在管仲被贬谪的时候,毅然决然地跟随丈夫离开齐国,共同流亡十余年,坚定地支持了丈夫的信念和事业。
管字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被誉为“春秋五霸”之一,曾经在齐桓公的帮助下,推行了一系列变革,使得齐国强盛起来。
2.管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被誉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管子》对中国古代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治思想和法律制度影响深远。
3.管辂: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曾经任宰相多次,被誉为“唐代第一相”。
一、关于管姓起源
一、关于管姓起源管姓,列于《百家姓》之一百六十六位,在当今姓氏排行中列一百四十位,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即每一万个汉族人中就有九人姓管。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管虽非大姓,但从古至今,代有贤人,英才辈出,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关于管姓的起源,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周文王第三子叔鲜,其二是周穆王姬满,其三是少数民族锡伯族、傣族中的管姓。
具体论述如下:1、起源于管叔鲜。
此说见于《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广韵》等典籍中亦有记载。
《史记·管蔡世家》中说:“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
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
“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
”《高密管氏家谱》康熙十六年序云:“管氏之姓,其始乃文王子叔鲜,受封于管,以国为氏,今郑州管城是也。
”(地在今河南郑州管城区)。
但是,同一篇《管蔡世家》读下去就会发现这一说法还有些问题,那就是叔鲜“无后”。
司马迁说:管叔蔡叔“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于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管叔作乱诛死,无后。
”司马迁特地交待,说得很明白,管叔因造反被诛杀没有后代,那么后世管姓从何而来呢?近见江西《齐川管氏宗谱》,其光绪二十二年《齐川管氏重修宗谱序》中说:“管氏之先为文王第三子叔鲜,受封于管,后因以国为姓。
至成王十一年乙未,命叔元子兑为纶邑大夫,岁时奉祀,因徙纶别管城。
”也就是说,管叔鲜虽然“无后”,但成王让叔元的儿子兑继承了叔鲜的封位,把管城迁到了纶邑,其后世自然为管姓。
2、起源于周穆王姬满。
此说亦见于《通志·氏族略》、《风俗通》等典籍。
关于管姓的历史与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管姓的历史与现状调查报告
管姓的来源和历史:管姓源于姬姓,约有3000年历史,乃周文王姬昌之后。
武王姬发伐纣成功后,封其弟叔鲜于管地,故姬叔鲜也称为管叔鲜。
武王死后,叔鲜不满周公旦摄政,与蔡叔、霍叔、武庚叛乱,被周公旦镇压,叔鲜被诛杀,其族人四散而逃。
为纪念先人,后代以其封地管为姓,即由姬姓改为管姓。
家谱记载始祖为寿田公,讳畴,距今约500年,祖籍东鲁,迁至姑苏吴江,明朝嘉靖年间官拜给事中,晚年督淮安正逢黄河决堤,于是兼督河工,未数月便成,皇帝念其功劳,欲召回任文渊阁大学士,公以老疾不受,辞官退居淮东马罗乡。
其与徐氏育有三子,依次为湖、潮、润。
康熙年间童营洪水泛滥,族人四散移居各地。
管湖、管潮、管润,即大门二门三门。
大门辈份用字:乃同春日景。
二门:金国正洪邦。
三门:以立福堂光。
五字用完归到16字:生为世人恒道德培汝心田荣庆永锡。
或者:纯发富强辉磊素修效济良盛华耀艳钰。
如此16字用完,则大门用:东方初旭,二门用:宇宙乾坤,三门用:枝繁叶茂。
以后待续。
关于“管”姓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五年级500字左右
关于“管”姓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五年级500字左右我们班上有很多同学,有各种各样的姓,可是只有1个人姓管,于是我就抱着好奇的心情查找了管字的资料,查资料以前我提出了管字的来源有哪些?历史上姓管历史名人有那些?找身边姓管的人寻
找资料。
可以上网查找资料。
可以在图书馆寻找资料。
“管”姓的来源:管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其来源及其复杂。
据考证管姓分别源自少昊,西周作册管佚,官名兮甲,少数民族汉化。
出自少昊的后代,以邑为姓。
唐代张九龄所撰谱牒《姓源韵谱》记载:少昊的儿子殷,执掌工正,被册封在管城,他的后代子孙都以此为氏。
另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所载,据说少昊为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
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
管理手工业和农业,少昊之子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于管城,世称管殷。
子孙世掌其官职。
殷的后代多用封邑名“管”作为姓氏,周朝时管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管这个地方。
是为河南管氏和山西管氏。
《清华简》记为“作册逸”,管佚,也称史佚,曾受命观察天文、制订历法并且记录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
管佚死后,“作册管”就成为了西周沿袭商朝所设的王宫内廷史官官僚机构,职责为帮助周天子起草文书,主持策命诸侯及卿大夫,兼任神职。
西周灭亡后,管氏获封邑,称“管邑”(河南宜阳县),属周王朝的畿内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姓的来源,姓管的名人
本文是关于管姓的来源,姓管的名人,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管
一姓氏起源
1 来源于周文王的第三子。
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把叔鲜封在管,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
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为成王年纪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
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联合发动了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
管叔于是被杀,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为姓氏。
2 来源于管仲。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周穆王的后代,后来在齐国作了宰相,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
管仲的后代也姓管,称为管氏。
二迁徙分布管姓的望族居住在平原和晋昌。
三郡望堂号
【郡望】
1 平原:西汉初期设置平原郡。
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2 晋阳:本来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都城,后来改为赵国的晋阳邑。
汉代的时候在此置县,作为太平郡的治所。
在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堂号】
匡世堂:春秋时期,管仲为齐桓公的宰相,他帮助齐桓公平定、治理天下。
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宰相之一。
孔子称赞他“一匡天下”,意思是救了整个天下。
四历史名人
1 管公明:三国时期魏国学者。
2 管仲:名夷吾。
春秋时期齐国人,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他把鲍叔牙认为是自己的知音。
后来经过鲍叔牙的推荐到了齐国任宰相,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他执政四十余年,实行了改革,使齐国不断富强,使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
著有《管子》86篇。
3管师复:宋朝诗人,龙泉人。
为人讲义气、勇敢,擅长于写诗。
宋神宗想要授给他官职他没有接受。
称为卧云先生。
著作有《白云集》。
4 管道升:元代著名女画家。
吴兴人。
被封为魏国夫人,也叫做管夫人。
善于画梅兰竹,山水也画得很好。
她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擅长于书写行楷。
5 管师仁:宋代吏部尚书,龙泉人,进士。
作官时政绩颇佳。
6 管宁:三国时期魏国学者,字幼安,朱虚人。
游学天下,学问很高。
7 管宁:三国时学者,东汉末,黄巾军起义,他逃避到辽东,聚众讲《诗》、《书》三十年之久。
魏文帝想让他当官,他没有答应。
明征帝让他出来做官,他又没有同意。
著作有《姓氏论》。
8 管及:宋代官吏,全州人。
崇宁间,黄庭坚被贬到宜州,当时管及在宜州任职。
他不避权势,与黄庭坚交往甚密。
黄庭坚于是写了“折桂亭”的牌匾送给他,并且对他说:“你的儿子肯定有登进蔾ao 频摹!焙罄垂涣檠椤?
9管湛:宋代官吏,字定夫,龙泉人。
侨居临川。
三迁至大理少卿,政绩显赫。
著作有《定斋类稿》甲、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