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鼻出血的方法

合集下载

鼻出血

鼻出血

鼻出血 -【概述】鼻出血,又称鼻衄,是耳鼻喉科中的一种常见症状。

出血部位大多数在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

轻者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则易导致贫血。

针灸治疗鼻出血的临床报道始于1951年[1],此后,直至60年代初,仍以个案资料为主。

从60年代中期起,针灸工作者开始重视较大样本的观察。

八、90年代有关文章急剧增多,穴位刺激方法也日趋丰富。

除毫针之外,尚用手针、指针、火柴灸、耳穴压丸、耳穴埋针等诸多方法。

近年来,已注意到对鼻衄有效穴的探索和筛选。

针灸对本病的平均有效率大约为90%。

有关针灸止鼻衄机理研究尚停留在用传统理论阐述阶段,有待深入。

【病因病机】【辩证分型】【治疗】(一)体针1.取穴主穴:上星、迎香。

配穴:大椎、行间、合谷、禾髎。

2.治法主穴为主,取1~2穴。

如效不显,可加用或用配穴,亦取1~2穴。

上星穴用28号1.5~2寸毫针,沿头皮向囟会方向进针1.2寸~1.5寸,得气后频频捻转1分钟~3分钟,待血止后停用手法,如3分钟后血仍不止,宜加用其他穴位。

迎香穴,针患侧,针尖向内上方斜刺3分~4分深。

大椎穴用1.5寸毫针先直刺5分深,再将针尖斜向前方进针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以促使针感向前头顶部传导为佳。

行间,左侧鼻孔出血针右侧,右侧出血针左侧,双侧出血针双侧,针刺得气后,施提插加捻转泻法,刺激宜强。

合谷、禾髎刺法同行间。

均留针15分钟~2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

每日1次。

3.疗效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出血停止,随访三个月未复发;有效:出血停止,治后三月内有复发,但出血间隔时间延长,或出血量减少;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以上法共治疗鼻衄患者163例,结果临床痊愈118例,有效4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6.9%[2~8]。

(二)耳穴压丸1.取穴主穴:内鼻、外鼻。

配穴:耳中、神门、肺、肾上腺、脾、胃、肾。

2.治法主穴每次必取,配穴可酌加2~3穴。

以王不留行子或白芥子置于0.7cm×0.7cm之胶布上,贴敷所选耳穴。

中医治流鼻血的病例

中医治流鼻血的病例

中医治流鼻血的病例流鼻血,也称为鼻出血,是指出现鼻腔出血的症状。

中医认为,鼻为天窦之府,是人体的气血交通之处。

流鼻血可能是由于气血失调,导致鼻腔血管破裂出血。

下面将介绍一例中医治疗流鼻血的病例,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医对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患者小李,男性,10岁。

最近两周,小李出现了多次流鼻血的情况,每次持续时间约为5-10分钟,出血量不多。

小李平时体质较弱,经常感冒咳嗽,但没有其他明显不适症状。

父母带他到中医诊所寻求帮助。

中医师详细询问了小李的症状和生活习惯,并进行了望、闻、问、切四诊。

通过观察小李的面色、舌苔、脉搏等,中医师初步判断小李的流鼻血可能与肺热、气血亏虚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肺主气,主宣肃降清之功。

肺热表示肺脏功能亢进,气血运行不畅。

气血亏虚表示气血不足,造成鼻腔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

因此,中医师制定了针对肺热和气血亏虚的治疗方案。

中医师建议小李改善生活习惯,避免寒冷刺激和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同时,中医师还建议小李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为了清热解毒,中医师开出了一味中药——黄连。

黄连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肺热引起的鼻出血。

中医师根据小李的体质和症状,将黄连与其他药物配伍,制成颗粒剂,每日一剂,连续服用7天。

中医师还为小李配制了一副补气养血的草药方剂,包括人参、黄芪、当归等药材。

这些药材具有益气养血、调理脾胃的功效,能够补充小李体内的气血不足,增强鼻腔血管的弹性和抵抗力。

中医师让小李每日煎煮服用一剂,连续服用14天。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师还采用了一些辅助疗法,如穴位按摩和艾灸。

穴位按摩主要针对小李的手太阴肺经的相关穴位,如鱼际和太渊穴,以促进肺气的调和和血液循环的畅通。

艾灸则是利用艾绒的温热作用,刺激小李的穴位,以达到温经散寒、活血止血的效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中医治疗,小李的流鼻血症状明显减轻。

他的流鼻血次数和持续时间都有明显改善,每周只出现一次,持续时间不超过3分钟。

鼻出血的中医药治疗体会

鼻出血的中医药治疗体会
干燥 , 加 用 滋 润 之 品 。 方 : 芩3g 牡 丹 皮6g, 芍 药6g 应 处 黄 , 赤 ,
2 : 诊 口渴 身 热 症 状 均 减 轻 , 鼻 腔 偶 有 少许 出血 。 用 左 仍 纱 布 填 塞 , 血 很 少 。 寐 欠 佳 , 便 灼 热 , 稍 红 , 薄黄 , 浸 夜 小 舌 苔
桑 白 皮 l , 门冬 1 , 参 1 , 地 黄 1 , 茅根 l , 0g 麦 0g 沙 0g 生 0g 白 0g
百合 1 , Og 茜草 1 o 剂 , 煎服 。 0g7 水
3 : 此 期 间 未 出血 , 诊 在 一般 情 况 良好 。 查 : 检 两侧 立 特 氏
后 几 次 大 出 血 , 昨 日再 次 大 出血 而入 本 院 。 查 见 左 鼻 腔 于 检
立 特 氏 区黏 膜 充 血糜 烂 并 下鼻 甲后 端 与 鼻 中隔 活 动 性 出血 .
入 院检 查 : 常规 及 出凝 血 时 间 等 均 无 异 常 。 院 予 以 前 鼻 血 入
烂 。 红 苔薄黄 , 平。 证 : 经伏 热 。 法 : 肺 凉 营。 舌 脉 辨 肺 治 清 处 方 :1 黄芩 3 , 白皮 l , 沙参 6 , () 桑 g 0g 南 生地 黄 1 , 草 1 , g 0g 茜 0g
F b u r .0 9 e r a y2 0
鼻 出血 的中 医药 治疗体会
吴 琪
( 南 中医 药大 学 第 一 附属 医院 , 南 湖 湖
[ 词】 鼻 出血 ; 关键 中医药治疗
长沙
4 00 ) 10 7
冲 图分类号] R 4 【 29 文献标 识码] B 【 文章编号] 17~ 5X 2 1 ) —0 3O 629 1 (000 05一 1 2

中医如何调理鼻腔出血

中医如何调理鼻腔出血

中医如何调理鼻腔出血鼻腔出血,又称鼻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鼻出血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外感邪气等。

通过中医的调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鼻出血的情况,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中医认为,鼻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火热炽盛。

这又分为实火和虚火。

实火多由外感风热、燥邪,或过食辛辣厚味,导致肺胃热盛,上炎灼伤鼻窍脉络而出血。

虚火则常见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伤鼻窍所致。

二是气血亏虚。

多因久病不愈,或劳伤过度,导致气血不足,气不摄血,血溢鼻窍。

三是情志失调。

如长期抑郁、恼怒,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逆犯鼻,灼伤脉络而出血。

针对这些不同的病因,中医有多种调理方法。

首先是中药调理。

对于实火引起的鼻出血,常用的方剂有桑菊饮、玉女煎等。

桑菊饮具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的作用,可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鼻出血。

玉女煎则能清胃泻火、滋阴增液,适用于胃热炽盛者。

对于虚火所致的鼻出血,可选用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以滋阴降火。

气血亏虚者,常用归脾汤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其次是饮食调理。

在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等。

多吃一些具有清热凉血、滋阴润燥、益气养血作用的食物,如莲藕、雪梨、百合、黑芝麻、红枣等。

莲藕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可生食或煮汤食用。

雪梨能润肺清热,可榨汁或煮汤。

百合滋阴润肺,可煮粥或炖汤。

黑芝麻补肝肾、益精血,可炒熟后食用。

红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可直接食用或煮粥。

再者是针灸调理。

通过针刺穴位,如迎香、合谷、上星、印堂等,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清热泻火的作用,从而改善鼻出血的症状。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针刺此穴可疏散风热、通利鼻窍。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是常用的止痛、清热穴位。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 1 寸,针刺可清热息风、通窍明目。

印堂穴位于两眉头中间,针刺能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鼻衄的中医辨证与施治

鼻衄的中医辨证与施治

鼻衄的中医辨证与施治作者:吴长欣来源:《老友》2016年第01期“鼻衄”即鼻内流血,日常生活中常见,且青少年、老年人偏多,该证常以热证居多。

需提醒的是,一旦发生鼻衄,患者应取坐位,以免血流入咽喉,头部不能前倾过低而应保持笔直后仰,解开衣领、腰带,进行填塞、挤压止血治疗。

常用如下措施进行治疗:1.用药棉蘸些白醋,塞入鼻衄之孔;2.用手指适宜力度挤压患侧鼻翼5~7分钟:3.冷敷鼻翼部及印堂穴;4.患者举起鼻衄对侧手臂,也可用布条扎其中指根部:或坐椅上用热水泡双脚,或用力挤按鼻衄对侧足的昆仑、太溪二穴;5.大蒜头去衣捣成泥,敷鼻衄对侧足的涌泉穴;6.用干净纸巾卷成小筒装入云南白药、田七粉、马勃三药中的一种,吹入鼻衄之孔:7.空心菜半斤洗净捣烂加白糖10克,冲入沸水,凉后饮用;8.鲜生地、白茅根适量煎汤服:9.黄芩15克水煎取汁和白芨粉10克调成糊,涂抹于鼻根部,干后再涂,保留2小时后洗去;10.石榴若干洗净取皮榨汁饮用,每次200毫升,每日2次;11.黄芩、生白芍、藕节、丹皮冷水浸泡后水煎取汁服。

若采用上述措施效果不佳者。

应找中医及时辨证施治。

1.如见于风温等外感证者,即在辛凉清解方内加上丹皮、白茅根、白茅花:2.肺素有热迫血上溢者用鸡苏散(薄荷、黄芪、生地、阿胶、茅根、麦冬、蒲黄、贝母、双皮、桔梗、甘草);3.烟酒过度或辛辣等引起者热在阳明当用玉女煎(生地、生石膏、玄参、知母、牛膝)加芦根、茅根;4.因肝火偏旺,多伴有烦躁头胀者,该用清衄汤(生地、赤芍、当归、香附、黄芩、山栀子、侧柏叶、黄连、赤苓、甘草、藕节);5.有阴虚虚火,稍有劳动即出鼻血者,或在洗脸时鼻易出血且久久不愈者,当用玉女煎去生石膏加玄参、阿胶、天冬、藕节;6.若是出血多而不止,出现昏晕者,急救方可用百草霜6克,糯米汤调服(百草霜即是烧茅草附于鍋底的黑色烟灰.现难找到了,也可用生藕汁、生地黄汁、大蓟汁加入蜂蜜调服.加外用如上的外治法);7.伤寒证当汗不汗热盛迫血为衄者,一般可随衄而解,称为“红汗”而愈,若不见愈,须尽快慎重处理。

秋天鼻子出血怎么办?

秋天鼻子出血怎么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秋天鼻子出血怎么办?
导语:鼻子出血是常见的一种症状,尤其在秋季空气干燥的情况下,空气湿度小,鼻腔黏膜会变得干燥、脆弱就会导致鼻干、鼻塞甚至鼻子出血的情况出现
鼻子出血是常见的一种症状,尤其在秋季空气干燥的情况下,空气湿度小,鼻腔黏膜会变得干燥、脆弱就会导致鼻干、鼻塞甚至鼻子出血的情况出现。

鼻子出血的发生会让人措手不及,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解如何止血是生活中一定要知道的常识。

那么,下面就介绍秋天鼻子出血的治疗方法。

传统治疗鼻出血的方法:
1、指压法:轻度鼻出血。

或作为临时急救措施,方法简单,可自行操作。

2、烧灼法:有化学烧灼法和电烧灼法两种。

3、鼻腔填塞法:用于出血较剧、渗血面较大或出血部位不明者。

用凡士林纱条自前孔堵塞整个鼻腔,压迫止血,必要时可作后鼻孔填塞止血。

4、手术治疗:根据手术适应症,可施行鼻中隔手术或血管结扎术等。

5、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除了注意局部处理外,还必须积极诊治全身性疾病。

中医化滞安血调理疗法
1、疗效显著立竿见影:特别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鼻子出血,起到立竿见影的神奇疗效。

2、对症治疗不易复发:应用高科技的医疗检测,对症治疗;
3、不手术无痛苦无副作用:依据药理实验组方精心筛选,不手术、。

鼻出血治疗中药方

鼻出血治疗中药方

鼻出血治疗中药方鼻出血可归为虚实两大类。

属实者有肺热,胃火,肝火;属虚者有肝肾阴虚,阴虚肺燥,脾不统血。

实证者因火热迫血妄行而致衄,虚证者因阴虚血热或气虚不摄血而鼻衄。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鼻出血治疗中药方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到你。

鼻出血治疗中药方中医诊断肺经热盛证候:鼻衄发作突然,鼻血点滴而出,色鲜红,量不多,鼻腔干,可伴有咳嗽痰黄,口干身热。

鼻肌膜色红或在易出血部位见有糜烂,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

辨析:燥热之邪犯肺,肺经热盛,热邪上壅鼻窍,伤及脉络,血溢脉外而鼻衄;邪热壅肺,故咳嗽痰黄;邪热未入里扰血,故出血不多;燥热伤津,则鼻干、口干、身热;舌、脉均为肺热之象。

胃热炽盛证候:鼻衄量多,血色深红,鼻肌膜色红干燥,可见出血点。

伴见烦渴引饮,或齿龈肿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辨析: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其火最盛。

胃热炽盛,上扰鼻窍,络伤血溢,故出血量多。

热灼津亏,则口干,鼻燥,齿龈红肿,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脉均为胃热炽盛之象。

肝火上逆证候:衄血较多,色深红,时作时止,来势骤急,伴有烦燥不安,头痛,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胸胁胀满,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辨析:肝主藏血,为刚脏,其性劲急;肝火上逆,扰及鼻窍,迫血外溢,出血量多且不时而发;火热上扰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胸闷胀满,烦躁易怒。

舌、脉均为肝火旺盛之象。

肝肾阴虚证候:鼻衄时作时止,血色淡红,量不多,渗血沥沥。

兼证:口干津少,耳鸣,目眩,心悸失眠。

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辨析:肝肾阴方,虚火上炎,灼伤鼻窍,故鼻衄血色淡红,渗渗而出;虚火上扰清窍,故眩晕、耳鸣;水亏火炎,心肾不交则心悸失眠,口干津少。

舌、脉均为阴虚之象。

阴虚肺燥证候:涕中带血,量少,多于擤涕、揉鼻、喷嚏时诱发,鼻肌膜干燥或干萎,或有干痂附着,伴有口干、咽燥、咳嗽少痰。

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辨析:燥邪伤津,肺阴不足,津液无以上润,则鼻干、口干、咽燥,常有鼻衄发生;阴津亏耗,鼻失所养,肌膜干燥或干萎;肺阴不足则咳嗽少痰。

耳鼻喉科鼻出血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耳鼻喉科鼻出血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鼻出血鼻出血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

小量出血称“鼻,严重出血不止称“鼻洪”。

多由气候炎热干燥,或过食辛辣炙博,肺胃火热内生,或五志化火、上熏鼻窍,迫血妄行而致鼻出血。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诊断】1.外伤引起的,有外伤史,鼻腔内可见伤口。

2.因各种鼻炎引起的,鼻腔可见到糜烂及溃疡。

3.因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血液病等引起的,有相应的病史和全身症状。

4.多为单侧发病,亦有双侧同病,或间断出血或持续出血,严重出血可致贫血或休克。

5.检查见出血部位,大多在鼻中隔前下方易出血区。

部分中老年人出血可位于鼻腔后部。

【治疗】一、辨证论治1.外伤引起的,服三七片、云南白药。

6.因鼻腔炎症溃破、糜烂引起的,内服清火凉血止血剂。

清肺火如黄茶汤,清胃火如清胃汤加白茅根、茜草根、藕节之类,火盛者加大黄、芒硝。

7.因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二、局部处理1.冷湿毛巾、冰袋敷额及鼻根部。

2.三七粉、云南白药、血余炭、白及粉,可单用或合用,用棉球蘸药塞入鼻腔。

3.明胶海绵或止血淀粉海绵填塞在出血处。

4.1%麻黄素溶液,1:1000肾上腺素溶液,棉片浸湿填塞。

5.用拇指将出血侧鼻翼压向鼻中隔,或以拇指、食指用力紧捏两侧鼻翼。

若将鼻内塞一棉球再行压捏,则止血效果更佳。

6.如出血量较多,可从前鼻孔填塞凡士林纱布条,压迫止血。

如出血部位靠后,可采用后鼻孔填塞法。

用凡士林纱布卷成长形纱布条,直径约1.5〜2cm,长约6cm,在纱布条中间,用长粗丝线一根扎紧,两头留等长两根丝线,消毒备用。

使用时,先用细导尿管沿下鼻道插入,至口咽部时用海绵钳夹住拉出口腔,以油纱布条一根线扎住导尿管,拉出导尿管,自口腔中引出长线,拉紧长线,油纱布条反折,其中心部分即紧紧嵌于后鼻腔中,压迫出血点,将线头系在纱布卷上,用胶布固定于面颊部。

口中的一根线,可以从软腭以下剪断。

填塞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取出时剪断前鼻孔的固定线头。

待油纱布条逐渐松动后,再用止血钳夹住露在口咽部的线头,将线连同纱布球经口内拉出。

治鼻出血的偏方藕节芦根饮怎么做?

治鼻出血的偏方藕节芦根饮怎么做?

治⿐出⾎的偏⽅藕节芦根饮怎么做?冬季天⽓寒冷⼲燥,尤其是北⽅地区还常常刮冷风,在这种环境下,⿐粘膜变得⼲燥脆弱,从⽽导致⿐出⾎多发,中医养⽣专家推荐给⼤家⼀个⽤于缓解⿐出⾎的良⽅:藕节芦根饮。

那么藕节芦根饮是怎么做的呢?藕节芦根饮做法中医认为,体质本为阴虚之⼈,因季节变更,进⼀步损伤其津液,导致阴虚⽕旺,⽕炎上攻⿐腔,更容易发⽣⿐出⾎。

这种情况下可以服⽤藕节芦根饮。

具体做法是:藕节、芦根等量,⼀起切碎,煎⼀碗⽔⼀次喝下,⼀天两次,连⽤5天。

藕节芦根饮怎么做?藕节的功效藕节性平,味⽢涩,《⽇⽤本草》指出其“凡呕⾎、吐⾎、出⾎、败⾎,⼀切⾎证宜⾷之”。

临床中认为藕节擅长⽌⾎,兼有散瘀的功效,有⽌⾎不留瘀的特点,对于失⾎⽽有留瘀的⿐出⾎、吐⾎、咳⾎、尿⾎、便⾎及崩漏均有良效。

西医针对藕节⽌⾎作⽤做过相关研究,⽤其提取物腹腔注射,可以缩短⼩⿏切尾出⾎的时间。

还有临床报道,藕节对于⾎⼩板减少性紫癜有疗效。

芦根的功效⽅中芦根味⽢性寒,可清热⽣津,除烦⽌呕,常⽤于肺热所致咳嗽、肺痈及胃热呕吐等证,有⾮常好的效果。

容易⿐出⾎的⼈,多见阴虚⽕旺,因此清热⽣津是⿐衄的重要治疗⽅法,芦根⽆疑为理想选择。

藕节在本⽅中治的是标,⽽芦根治的是本,标本结合,⽌⾎与养阴清热并⾏,可以去根。

藕节芦根饮可辅以藕汁同时使⽤藕节以鲜品捣汁或晒⼲研末,⽌⾎效果较佳。

如果煎汤服⽤效果不好,可以⼝服芦根汤的同时,将藕节捣汁服⽤,同时滴3滴⼊⿐中。

《本草纲⽬》即有关于藕汁治疗⿐出⾎的记载,“治⿐衄不⽌:藕节捣汁饮,并滴⿐中。

”此外,还可取⼲净藕节置锅内炒⾄⿊⾊,研成粉末后喷⼊⿐腔,均可增强疗效。

注意事项⿐出⾎的原因有很多,空⽓⼲燥,情绪波动时⽓⾎上逆,饮酒、⾷⽤⾟辣⾷物等都可能导致⿐出⾎。

⽼年⿐出⾎患者多伴有⾼⾎压、冠⼼病、⽀⽓管炎等疾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能缓解⿐出⾎。

对于⼉童⿐出⾎患者应纠正患⼉挖⿐、揉⿐等易导致⿐黏膜损伤的不良习惯。

此外,⿐腔肿瘤也会引起⿐出⾎。

鼻出血中医治疗

鼻出血中医治疗

⿐出⾎中医治疗●肺经热盛型主症:表现为⿐⾎量少,点滴⽽下,⾊红,⿐息⽓热,⿐黏膜鲜红、⼲燥,多有⿐塞涕黄,咳嗽痰黄,发热⼝渴,咽痛,⾆红苔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泻肺⽌⾎。

处⽅:霜叶15克,菊花12克,连壳12克,橘梗12克,杏仁10克,苇茎12克,薄荷10克,桑根⽪12克,枸杞根10克,⽩芨15克,⽩茅根15克,⼭茶根10克,棒草6克。

●胃热炽盛型主症:表现为⿐出⾎量多势猛,⾊红,⿐黏膜⾊红⽽⼲,⼝渴引饮,⼝臭腹胀,便秘,⾆红苔黄,脉洪数。

治则:清胃泻⽕,凉⾎⽌⾎。

处⽅:黄连12克,当归15克,⽣地黄15克,丹⽪15克,⽣⽯膏(先煎)30克,⽔⽜⾓(先煎)40克,⾚芍15克,川⽜膝30克,茜草根15克,三七粉(冲服)3克。

☆肝⽕上逆型主症:表现为突发⿐出⾎,量多⾊红,⿐黏膜深红,伴急躁易怒,头疼头晕,⼝苦咽⼲,⾯红⽬⾚,尿黄便秘,⾆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清肝泻⽕,降逆⽌⾎。

处⽅:苦胆草15g,柴草12g,⼭茶根12g,栀孔2g,当归10g,⽣地黄12g,⽜⾆草(包)20g,⽊通6g,泽泻12g,钩⽿20g,鲍鱼壳20g,茜草根20g。

☆肝肾阴虚型主症:表现为⿐出⾎⾊红,量少,时作时⽌,⿐黏膜⼲燥⽽红,伴⼝⼲少津,⽿鸣头晕,五⼼烦热,⾆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原则:滋养肝肾,凉⾎⽌⾎。

处⽅:⽣地黄15g,熟地黄15g,⼭药10g,⼭芋⾁10g,⽊芍药15g,泽泻12g,云苓12g,地参10g,黄柏10g,枸杞⼦15g,黄精15g,驴⽪胶(烊化)10g,墨旱莲15g。

☆⼼脾两虚型主症:表现为⿐出⾎时发时⽌,渗渗⽽出,⾯⾊不华,⿐黏膜⾊淡,失眠⼼悸,眩晕⽆⼒,⾆淡,脉虚⽆⼒。

治疗原则:补益⼼脾,摄⾎⽌⾎。

处⽅:黄耆30g,黄参15g,冬术15g,桂圆⾁12g,蜜⾹12g,炒枣仁30g,茯神10g,远志⾁15g,枸杞⼦12g,北五味⼦30g,⽩芨15g,侧柏炭15g。

以上各⽅均⽔煎取液,分2⾄3回服,每天⼀剂。

中医耳鼻喉科如何调理鼻腔出血

中医耳鼻喉科如何调理鼻腔出血

中医耳鼻喉科如何调理鼻腔出血鼻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在中医耳鼻喉科中,对于鼻腔出血的调理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认为,鼻腔出血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首先,燥热之邪侵袭人体,容易灼伤肺经,导致肺阴不足,虚火上炎,灼伤鼻部脉络,引起出血。

其次,情志不舒,肝郁化火,火气上逆,迫血妄行,也可导致鼻出血。

另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气不摄血,或者久病之后,正气亏虚,也可能出现鼻出血的情况。

在诊断方面,中医耳鼻喉科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询问出血的频率、出血量、伴随症状等,以明确病因和病机。

针对鼻腔出血的调理,中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肺热引起的鼻出血,常用的方剂有桑菊饮加减,以桑叶、菊花、薄荷等疏散风热,宣肺止咳;对于肝火上炎所致的鼻出血,龙胆泻肝汤加减是常用的方剂,其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等可清泻肝火;若是气血亏虚导致的鼻出血,则会使用归脾汤加减,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外治法在调理鼻腔出血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

比如,冷敷法,用冷毛巾或冰袋敷在鼻部,促进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还有滴鼻法,将具有凉血止血作用的中药滴鼻液滴入鼻腔,直接作用于出血部位。

针灸疗法也是中医调理鼻腔出血的特色手段。

通过针刺穴位,如迎香、合谷、上星等,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止血的目的。

此外,艾灸对于虚寒性鼻出血有一定的疗效,通过艾灸足三里、气海等穴位,温阳补气,增强体质。

在饮食调理方面,中医建议患者避免食用辛辣、燥热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以免加重燥热之邪。

多吃一些具有清热凉血、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梨、藕、百合、绿豆等。

同时,要保持饮食的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 C、K 等营养素的食物,有助于增强血管的弹性,减少出血的发生。

生活起居的调理也非常重要。

要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过于干燥。

特别是在秋冬季节,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

鼻腔出血的中医治疗

鼻腔出血的中医治疗

鼻腔出血的中医治疗鼻腔出血是指鼻腔黏膜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多数情况下属于良性自限性疾病,但严重的出血也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

中医认为,鼻腔出血多与热盛、血热、气虚、气郁、气血不畅等有关,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1.清利热毒:对于由于热盛所致的鼻腔出血,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黄芩等,以清热降火,止血散结。

2.益气化瘀:对于由于气虚和气血不足导致的鼻腔出血,可选用益气活血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甘草等,以益气化瘀,止血散结。

3.疏肝理气:对于由于气郁血瘀所致的鼻腔出血,可选用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柴胡、川芎等,以疏肝理气,舒筋活络。

4.补肾壮阳:对于由于肾虚所致的鼻腔出血,可选用补肾壮阳的中药,如何首乌、淮山药等,以滋阴补肾,调节气血。

二、常用中药治疗:1.黄连: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可用于热盛所致的鼻腔出血。

2.黄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可用于热盛所致的鼻腔出血。

3.当归:具有益气活血、调经止血的作用,可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鼻腔出血。

4.川芎:具有活血祛瘀、疏肝理气的作用,可用于气郁血瘀所致的鼻腔出血。

5.何首乌:具有补肾壮阳、滋阴补血的作用,可用于肾虚所致的鼻腔出血。

三、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1.穴位按摩疗法:通过按压特定穴位,刺激气血运行,促进出血处黏膜血管收缩,减少出血量。

常用的穴位有迎香、印堂、四白等。

2.中药熏鼻法:选用适当的中药煎剂,用纱布浸湿后放在热水上蒸热,然后将纱布轻轻插入鼻腔,进行熏鼻。

熏鼻的药物可根据具体病情而定,常用的有韭菜、蒲公英、牡蛎等。

3.中药滴鼻疗法:选用适当的中药煎剂,用患者仰头,将药液用药瓶滴入鼻腔,使药液接触到鼻腔黏膜,起到止血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葡萄叶等。

4.中药外敷法:选用适当的中药煎剂,浸湿纱布后轻轻敷在出血处,使药液渗入黏膜,起到止血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生地、菊花、苍术等。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鼻腔出血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穴位按摩、中药熏鼻、中药滴鼻和中药外敷等。

中医治疗出血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出血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出血证的经验良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出血现象,例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咯血、吐血、便血等,各种各样的出血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在这里我们就讲述治疗这些出血现象及其常用的经验良方。

一、概述1.出血证及其常见出血部位出血证是指血离经妄行,或亏损不足的病证。

血是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周流不息地循行于脉中,灌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一旦因某种原因造成血离经妄行,或亏损不足,均可引起出血证。

常见的出血有鼻出血(中医称之为鼻衄)、牙龈出血、咯血、呕血、吐血、便血、皮肤出血(中医称之为肌衄)等。

2.出血证的常用治法血行脉中,环周不息,一旦外受六淫侵袭,内为七情所动,或遭跌仆损伤,则血不宁谧,溢于脉外则成出血之证。

血是营养机体的重要物质,若不迅速止血,血液大量丢失,将会造成不良后果。

故出血的常用治法是止血,以止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止血作用的方剂称为止血剂。

止血剂的组成常以止血药或收涩药物,如小蓟、侧柏叶、藕节、棕榈炭、黄土、诃子、乌贼骨等为主,以制止出血。

出血机制大致有五:一为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二为阳气不足,血失统摄;三为元气虚损,气不摄血;四为瘀血阻络,血不循经;五为跌打损伤,血络破损。

因此,本类方剂在配伍方面,常遣用清热、温里、补气、活血等消除出血原因的药物。

如热迫血行者,配以生地黄、牡丹皮、栀子、青黛等清热泻火凉血之品;阳虚不统血者,配以干姜、附子等温里助阳之品;气虚不摄血者,伍以人参、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品;瘀阻血不循经者,配以桃仁、川芎之类;配益阴养血药,如当归、地黄、阿胶之类。

失血之证,必然耗损阴血,故止血剂佐以补血滋阴之品;配活血药,如牡丹皮、川芎之类,大剂凉血止血药的运用也易致血涩不行,故配伍活血药物;配沉降或升提药,血随气而升降,逆而上出者是升多于降,陷而下泻者是降多于升。

故上部出血,宜配沉降之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等,使血随气下而不上溢;下部出血,宜配升提之荆芥、防风、升麻、黄芪等,使血随气升而不下溢。

中医如何调理鼻腔出血

中医如何调理鼻腔出血

中医如何调理鼻腔出血鼻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在中医看来,鼻腔出血的调理需要综合考虑人体的整体状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医认为,鼻腔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火热炽盛。

这可能是由于外感风热、燥热之邪,或者是体内肝郁化火、胃火亢盛、心火上炎等。

火热之邪灼伤脉络,导致血溢脉外,从而引起鼻腔出血。

其次是气不摄血。

如果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血液就容易溢出脉外,出现鼻出血的情况。

此外,阴虚火旺也可能导致鼻腔出血。

阴虚则体内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虚火内生,灼伤脉络而致出血。

针对不同的原因,中医有多种调理方法。

对于火热炽盛引起的鼻腔出血,治疗原则是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清热泻火作用的中药,如黄芩、黄连、栀子、石膏等。

例如,经典方剂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具有泻火解毒、清热凉血的功效,对于心火亢盛引起的鼻出血有较好的疗效。

在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辛辣、燥热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羊肉等。

可以多吃一些清热凉血的食物,如绿豆、西瓜、苦瓜、莲藕等。

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和恼怒,因为肝郁化火也是导致火热炽盛的一个重要因素。

气不摄血导致的鼻出血,调理的重点在于益气摄血。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等。

补中益气汤是一个常用的方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对于脾气虚弱引起的鼻出血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损伤脾气。

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

饮食上,多吃一些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山药、大枣、薏米、芡实等。

阴虚火旺型的鼻腔出血,调理应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为主。

常用的中药有生地、熟地、麦冬、知母、黄柏等。

知柏地黄丸是一个常用的中成药,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

在饮食上,应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蜂蜜等。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因为熬夜容易损伤阴液。

除了中药调理,中医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来辅助治疗鼻腔出血。

鼻子出血食疗偏方

鼻子出血食疗偏方

鼻衄,即鼻中出血,见于多种疾病。

方1〖组成〗茶叶5克、陈墨1块。

〖用法〗沸水冲泡茶1杯,以茶水研墨,再用茶水冲服。

方2〖组成〗生姜汁1份、萱草根汁2份。

〖用法〗混合,每次15毫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主治〗热衄,证见鼻中出血,色红,咽干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数。

方3〖组成〗炮姜30克、乱发灰30克、肉桂9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贮罐备用。

每次3克,米汤送服,每日2次。

〖主治〗脾不统血所致鼻衄不止。

证见鼻衄色淡红,面色不华,饮食减少,神疲懒言,舌淡苔薄,脉缓弱。

方4〖组成〗干姜1块。

〖用法〗将干姜削尖,用湿纸包裹。

放火边煨,塞入鼻孔。

〖主治〗鼻衄不止。

方5〖组成〗大蒜2个。

〖用法〗去皮捣烂如泥,左患贴右足心,右患贴左足心,盖以纱布,胶布固定,同时贴百会更好。

〖说明〗百会穴位于后发际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方6〖组成〗独头蒜1~2个、黄丹3~6克。

〖用法〗共捣烂如泥,如上方之法使用,不必敷百会。

方7〖组成〗葱白适量。

〖用法〗捣烂取汁,入酒少许搅匀,滴3~4滴于鼻中。

方8〖组成〗葱白、京墨各适量。

〖用法〗葱白捣烂取汁,京墨磨之,点鼻中。

方9〖组成〗大蒜5个、生地15克、韭菜根适量。

〖用法〗前2味捣如泥。

韭菜根捣取汁半小杯,加开水适量。

将药泥摊在青布上,做1个约如铜钱大,厚1分许的蒜泥饼,左鼻孔出血贴右足心,右鼻孔出血贴左足心,二鼻孔俱出血,两足心俱贴之,同时服用已稀释好之韭菜根汁。

方10〖组成〗葱白1根、白酒适量。

〖用法〗捣烂,入少许酒,滴入鼻内。

方11〖组成〗带须大葱4根。

〖用法〗捣如泥敷于出血鼻孔之对侧足心,如双侧鼻出血贴双侧足心,10分钟血止。

方12〖组成〗醋、粗纸。

〖用法〗粗纸浸醋贴在囱门、印堂二穴的中间。

〖说明〗囟门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印堂位于两眉间。

方13〖组成〗萝卜汁、酒。

〖用法〗混合搅匀,热服,并以汁滴鼻中。

方14〖组成〗大蒜30克。

〖用法〗捣烂成泥,敷双足心,以布包扎,每次3~4小时,1日或隔日1次,一般敷1小时衄血可止。

经常流鼻血中医调理鼻健康

经常流鼻血中医调理鼻健康

经常流鼻血中医调理鼻健康经常流鼻血:中医调理鼻健康鼻子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不仅具有呼吸、过滤空气等重要功能,也是我们外貌美的一部分。

然而,有些人却常年存在鼻子流鼻血的问题,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那么,中医如何调理鼻健康,预防和治疗经常流鼻血呢?一、中医对于鼻子的认识在中医的理论中,鼻子是与肺相表里相通的器官,肺主气,鼻主气。

鼻属于肺的外口,通过鼻腔将新鲜的空气吸入体内,滤清空气中的尘埃和细菌,起到保护呼吸系统的作用。

同时,鼻子与心脏也有密切的联系,即中医所说的“鼻心相通”,鼻的健康与心脏的功能息息相关。

二、常见原因与中医调理方法1. 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引起鼻子流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气血充足,可以维持血管的弹性和正常的血液循环。

而气血不足会导致血管脆弱,容易出现流血的情况。

中医调理:可食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鸽肉、黑豆等。

同时,适当进行中医按摩和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机体气血的供应。

2. 阴虚火旺中医认为,阴虚阳亢是引起鼻子流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长期亢阳会导致阴虚,形成阴虚火旺的体质,从而导致鼻腔黏膜干燥,血管变得脆弱易损。

中医调理:可食用具有滋阴降火作用的食物,如银耳、百合、绿豆等,帮助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有助于调节体内阴阳平衡。

3. 外邪侵袭中医认为,外邪侵袭也是造成鼻子流血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寒冷干燥的季节,或者长期待在空调房间中,鼻腔黏膜易出现干燥和破裂,从而导致鼻出血。

中医调理:在干燥的环境中,可使用适量的保湿剂,保持鼻腔的湿润。

此外,避免暴露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并注意及时穿戴保暖防护,也是预防外邪侵袭的重要手段。

三、饮食调理鼻健康中医强调饮食调理是调养健康的重要环节,它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预防流鼻血的发生。

1. 多吃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和血管弹性。

中医治流鼻血的病例

中医治流鼻血的病例

中医治流鼻血的病例流鼻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多发生在儿童和老年人身上。

中医学认为,流鼻血是由于气血失调、脾胃功能不佳、外感邪气侵袭等原因引起的。

下面将结合一例实际病例,为大家介绍中医治疗流鼻血的方法。

李先生,42岁,因为频繁流鼻血来到中医门诊。

李先生平时工作繁忙,经常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

最近几个月来,他的鼻子出血次数明显增多,每次出血时间持续较长,流血量也较大,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经中医医师详细询问病情并进行望、闻、问、切四诊,结合望、闻、问、切的结果,李先生的身体表现为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苔黄腻,脉象偏虚弱和细速。

根据中医辨证,李先生的病情属于气虚血瘀型。

根据李先生的病情分析,中医医师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具体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敷穴位治疗。

中药内服方剂主要为补气安神、活血化瘀的药物组合,如黄芪、党参、白芍、当归、川芎等。

这些药物既可以补充气血,又可以舒肝安神,黄芪和党参能强化脾胃功能,增加营养吸收,调理气血平衡。

同时,中医医师还使用了外敷穴位的方法。

针刺疗法主要是刺激鼻梁的关元穴和大椎穴,以活血祛瘀,消散淤血,通调经络。

这些穴位与鼻腔相关,刺激后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改善鼻腔的血液供应,减少出血的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李先生还得到了一些中医医师的日常生活指导。

首先,他需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加班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其次,他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加强营养摄入。

此外,他还需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避免鼻腔受到寒邪侵袭。

经过一个月的中医治疗,李先生的症状明显改善。

他的面色恢复红润,精神状态好转,鼻血的次数和流血量明显减少。

他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饮食调整,冬季保暖措施等。

这个病例向我们展示了中医治疗流鼻血的有效性,并提醒我们,中医治疗需要综合施治,从根本上调理身体,改善体质,才能达到持久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鼻出血的方法鼻出血( 鼻衄) 既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症状,又是一种单独的疾病。

轻者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等则可致贫血。

诊断无困难,关键在于查明原因,确定出血部位,迅速而有效地止血。

鼻出血原因分全身和局部两大类:(1) 局部病因。

外伤,如鼻及鼻窦外伤、颅底骨折、术后出血等;炎症,如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结核等;肿瘤,如鼻腔、鼻窦及鼻咽部恶性肿瘤、鼻腔血管瘤等;畸形,如鼻部中隔偏曲。

(2) 全身病因。

血液病,常见有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及血管硬化,心脏病可引起阻性充血而致静脉压增高等;维生素缺乏,风湿热,急性传染病以及汞、砷化学物质中毒等。

治疗应仔细询问病史,清除鼻腔凝血块,进行全身及鼻腔的检查,查明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

止血方法:(1) 指压法。

用浸渍血管收缩剂棉片塞入鼻腔,嘱病人用指紧捏两侧鼻翼10-15 分钟出血即止。

(2) 烧灼法。

用30-50 %硝酸银、铬酸烧灼出血点。

(3) 填塞法。

适用于出血量较多、出血部位不明确者。

前鼻孔填塞法:用碘仿纱条先压于鼻腔底部,然后绕至中鼻甲前上方,再由上而下反复重叠填塞鼻腔,进行压迫止血;后鼻孔填塞法;经前鼻孔填塞无效时改用此法。

(4) 血管结扎法。

当前、后鼻孔填塞法失败时可采用。

颈外动脉结扎法:多用于中鼻部平面以下部位的出血;筛动脉结扎术:中鼻甲平面以上部位出血可结扎筛动脉。

本病中医称“鼻衄” ,属血证范围。

脏腑病变所致的鼻出血,有实证和虚证之分。

实证多与肺热、肝火、胃热有关,风热犯肺,邪壅鼻窍,灼伤脉络,血溢络外而衄血;肝火犯肺,肺络受伤,发为衄血;胃热炽盛,迫血妄行,循阳明之络,上出鼻窍而衄血。

虚症则常因肝、肺、肾和脾相关,有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火载血升,上溢清窍;有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灼伤脉络,血溢肺窍;亦有脾失统摄,血无所依,溢出脉外者。

【鼻衄的辨证施治】鼻出血、肺经热盛、疏风清热,凉血止血、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肝火上逆、清肝泻火,降逆止血、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养血止血、阴虚肺燥、养阴清肺,润燥止血、脾不统血、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常用处方:1.肺经热盛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方药:黄苓汤(《医宗金鉴》)加减:黄苓9g、山梔子9g、连翘12g、桑白皮12g、薄荷9g、荆芥6g、赤芍12g、丹皮12g、麦冬9g、白茅根15g、侧柏叶9g、大蓟9g、小蓟9g、甘草6g、咳嗽痰稠者加瓜蒌仁、贝母2胃热炽盛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方药:清胃汤(《脉固症治》)合犀角地黄汤( 《备急千金要方》)加减:黄芩15g、黄连6g、芦根12g、藕节9g、升麻9g、生石膏(先煎)30g、生地15g、丹皮12g、赤芍12g、犀角(冲服)2g、大蓟9g、白茅根15g、若失血过多、加黄精、桑椹子等以养血止血3.肝火上逆治法:清肝泻火、降逆止血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龙胆草6g、山梔子9g、黄苓9g、柴胡12g、木通6g、生地15g、车前子18g、泽泻2g、当归12g、甘草6g、羚羊角(冲服)1 . 5g、代赭石15g、钩藤15g、茜草12g、侧柏叶9g、血量多可酌加白茅根、仙鹤草、旱莲草等、口干甚者、可加麦冬、元参以养阴生津4.肝肾阴虚治法:滋养肝肾、养血止血方药:知柏地黄汤(《医方考》)加味:熟地黄15g、山萸肉9g、山药30g、茯苓12g、泽泻12g、丹皮6g、知母6g、黄柏6g、阿胶10g、旱莲草12g、桑椹子9g、仙鹤草9g、白及9g5 .阴虚肺燥治法:养阴清肺、润燥止血方药: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加减:生地黄15g、麦冬9g、白芍15g、丹皮9g、玄参12g、贝母9g、白茅根15g、旱莲草9g、藕节9g、侧柏叶9g、甘草6g6 .脾不统血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加减:人参9g、黄芪15g、白术9g、茯苓12g、当归12g、生地15g、阿胶10g、木香9g、炒枣仁30g、大枣5枚、仙鹤草30g、血余炭9g、桑椹子30g、桂圆肉6g、若大衄不止、出血过多、面色苍白、心神恍惚、有阴脱阳亡之危急证候、宜急投独参汤、或加附子以回阳救逆中医治疗鼻衄的有效方1 清金止衄汤【来源】俞军,《中国医药学报》(1)1988 年【组成】桑白皮30 克,黄芩、山梔炭、白茅根、茜草、侧柏叶、紫草、当归、旱莲草各10 克,怀牛膝6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功用】清肺泄热,凉血止血。

【方解】鼻中隔前下方鼻衄,多因肺热壅盛或伴脾不统血、胃热炽盛或肝火上逆所致。

鼻者,肺之窍,肺主气,宜清肃下降。

火热犯肺,肺失清肃,气逆不降,上壅鼻窍,损伤脉络,血随气道而致。

方中重用桑白皮,泻肺降气;黄芩、山梔炭清热止血;白茅根、茜草、侧柏叶、紫草,凉血止血; 旱莲草养阴清热; 当归、怀牛膝活血散血,且牛膝兼导热下行之功,使之肺热清、气降,则鼻衄自止。

【主治】鼻衄。

【加减】若伴鼻腔干燥,口干欲饮者,加芦根、天花粉养阴生津; 出血量多、鼻黏膜充血明显者,加赤芍、丹皮、生地清热凉血止血; 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通腑泻热;头晕头痛,口苦易怒者,加菊花、夏枯草、代赭石清肝降逆; 病程较长,失血过多,面色无华者,加阿胶珠、炒白芍,黄芪益气养血摄血。

待鼻衄停止后,再服6剂以巩固其效。

【疗效】治疗143 例,结果治愈110 例,好转25 例,无效8 例,总有效率为94%。

在治愈和好转的135例中,服药1剂鼻衄即止者43例,2〜3剂而止者58例,4〜6剂而止者34 例。

平均止血天数为3.1 天。

在无效的8 天中,有3 例孕妇,1 例尿毒症,1 例高血压。

2 清热止衄汤【来源】王永钦,《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生石膏20〜30克,桑白皮、梔子、黄苓各12〜15克,白茅根、藕节25〜30克,大蓟、小蓟、怀牛膝各15〜20克,赤芍、丹皮各9〜12克,生地10〜15克,甘草3〜6克(小儿剂量酌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3 次。

【功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解】临床所见,以实火居多,多由肺、胃、心、肝火热上蒸鼻窍,迫血妄行而致。

方中以生石膏、桑白皮、黄芩、梔子清泄肺胃心肝火热,断火之源;辅以白茅根、藕节、大小蓟清热凉血止衄;以塞其流; 赤芍、丹皮、生地凉血活血,清血脉之热,又能疏血中之滞、畅血之行,以防溢血留瘀; 佐牛膝引血下行,折其火热上炎之势。

诸药配伍,热清衄止。

【主治】鼻衄。

【加减】肺热盛者,重用桑白皮、生石膏; 胃火盛者,重用梔子、生地,加生大黄; 心火盛者,重用梔子、生地、丹皮; 肝火盛者,重用黄芩、梔子、赤芍,加龙胆草。

【疗效】治疗64 例,结果痊愈(出血停止,半年内无复发)52 例; 显效(出血停止,半年内复发不超过2次)7 例,好转(出血停止,半年内出血超过2次)3 次,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87%。

3 安血饮【来源】冉瑞金,《上海中医药杂志》(12)1986 年【组成】白茅根20〜30克,龙骨、牡蛎各15〜25克,生三七粉3〜5 克(冲服),白芨粉10〜15克,生大黄6〜10 克。

藕节炭20〜30克(或藕汁)。

【用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 分钟,煮沸20 分钟。

水煎2 次,分2 次服,三七粉随药汁送吞。

【功用】凉血止血,平肝潜阳。

【方解】方中以白茅根、三七粉、白芨粉、藕节炭凉血止血,血止而不留瘀; 龙骨、牡蛎平肝潜阳; 生大黄通腑泻热,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

血止火清则鼻衄可愈。

【主治】鼻衄。

【加减】素有过敏性鼻炎,加荆芥炭、侧柏叶炭各10 克; 干燥性鼻炎,加石斛12克,天冬10克,金银花炭12克;血热盛,加生地10〜15克,牡丹皮12克;心火亢盛,舌赤糜烂,加焦梔子10〜15克,竹叶、连翘各10 克; 气虚,加黄芪15〜30克,阿胶、当归各6〜10 克。

【疗效】治疗80 例,结果显效50 例,有效13 例,进步9 例,无效8 例。

总有效率为90.%。

平均服药4 剂。

4 荆牡藕节汤【来源】徐小圃,《上海中医药杂志》(7)1985 年【组成】黑荆芥6克,薄荷炭2.5 克,灵磁石30 克(先煎)、生牡蛎30 克(先煎),炒白术、绿豆衣各12 克,茜草根炭、枳楮子、葛花各9克,藕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3〜4 次。

【功用】清肺健脾,平肝潜阳,凉血止血。

【方解】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乃小儿病理特点,因肝火旺盛,迫血上溢而犯肺窍,故鼻衄屡见; 脾失健运,故多伴大便溏薄。

方用磁石、牡蛎平肝潜阳; 绿豆衣养血平肝; 白术健脾和中; 茜草根炭、藕节凉血止血; 黑荆芥、薄荷炭二味,入肺肝二经,但炒炭后,其疏散、香窜之性大减,更能入血分而止血,故用治鼻衄可获佳效; 葛花、枳楮子原为解酒常用之品,今用于鼻衄,取其清肺止血之功【主治】鼻衄。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佳效。

笔者临床验证10 例,依本方,大便正常去白术; 肺热盛,加桑白皮、丹皮。

服药5 剂内,均获痊愈。

效佳。

5 健脾止血汤【来源】叶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生地、牛膝、藕节炭、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0克,白茅根15 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3 次。

【功用】健脾益气,补血摄血。

【方解】鼻衄虚证,多因肝肾阴虚,脾不统血所致。

若脾气虚弱,气不摄血,治宜健脾益气,凉血止血。

故方用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益气健脾,所谓血不足者补之以气,寓阳生阴长之义; 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健脾和中,二者合用以培其本; 生地、藕节炭、白茅根养阴生津,凉血止血以治其标; 以牛膝引血下行; 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配伍,使气复血统、血热清而鼻衄自止。

【主治】鼻出血。

【加减】口鼻干燥,加地骨皮,天花粉; 出血量多,加棕榈炭,仙鹤草。

【疗效】治疗120例,结果显效(出血止,3个月以上未复发)96 例(占80%),有效(出血止,但3个月内时有出血,但出血量、次数较少)15 例(占12.5%),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92.5%。

6 鼻衄灵【来源】吕敬仁,《上海中医药杂志》(7)1985 年【组成】生石决明24克(先煎)、代赭石(先煎)、怀牛膝各20克,生地、生白芍各12克,粉丹皮6克,茜草10 克,玄参15克,炒地榆、川楝子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病重者一昼夜煎服一剂半。

儿童及老人剂量酌减。

【功用】平肝降逆,凉血止血。

【主治】鼻衄。

【加减】若肺热偏甚,加桑白皮9 克,地骨皮、黄芩各6 克; 心胃热盛,加生大黄3〜5克同煎;脾胃不和,加广陈皮6克,云苓12克。

【疗效】治疗8例,均获痊愈。

一般服药3〜6剂即可奏效。

2个月后有2例复发,但症轻,继服本方,仍有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