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公共知识分子论(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公共知识分子”倾向探究
治理论课教学。
二、 思 想 政 治 理 论课 教 师 角 色 在 实 践 中 的偏 离 改 革 开放 以来 .广 大 思 政 课 课 教 师 努 力 学 习 马克 思 主 义 原 理 和 中 国 化 马 克 思 主 义 .较牢 固地 树 立 了对 马克 思 主 义 的信 仰 。涌 现 出 一批 以 传播 马 克 思 主 义 和 中 国 化 马 克思 主 义 最 新 成 果 为 己 任 的思 政 课 教师 。但 由 于受 国 内外 各 种 非 马克 思 主 义 思 潮 和 多元 文化 的 冲击 以 及我 国社 会 在 转 型 阶段 出 现 的 诸 多 消 极 现象 的影 响 .在 高 校 中 确有 部分 思政 课 教 师 马 克 思 主 义信 仰 动 摇 , 出现 了“ 公共知识分 子” 倾 向,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主要 体 现 为 将 思 政 课 中性 化 和媚 俗 化 。
中性 化 指 的 是 把 思 政 课 去 意 识 形 态 化 。 为 了 增 强 思 政
、
思政 课教 师 角 色 的 应 然 取 向
角 色是 处 于 一 定 社 会 地 位 的 个 体 .根 据 社 会 的 客 观期
望 .借 助 自己 的主 观 能 力 适 应 社会 环境 所 表 现 出来 的 行 为 模 式 。思 政 课 教 师 的 角 色 是 教 师在 思想 政 治 理论 教育 教学
一
出 思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师 是 高 等 学 校 教 师 队伍 的一 支 重 要 力 量, 是党的理论 、 路线 、 方针 、 政 策的宣讲者 , 是 大 学 生 健 康 成 长 的 指导 者和 引 路 人 。 《 意见 》 规定 , 思 想 政 治 理党 员 , 在事关政治原则 、 政 治 立场 和政
“公共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公共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作者:周鑫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6期公共知识分子,有着特殊的定义和作用。
而“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出现,则是对公共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作用的反思。
公共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当然他们的言论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应当对他们的作用有新的认识与理解。
一、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提起知识分子,人们一般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坐在书斋里,不问世事”。
但是,事实远非如此。
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一词,最早来源于波兰文,后又传到俄国、法国。
十九世纪俄国民粹派最先使用它。
民粹派是一群接受了西方教育的人,他们痛感本国落后的社会制度,产生了一种对现行秩序强烈的背叛意识。
“这样一批与主流社会有着疏离感、具有强烈的精神、特别是道德批判意识的群体,当时就被称为知识分子。
”作为欧陆启蒙思想家在苦难俄罗斯的忠实后裔,他们的知识,是用来对公众说话的,他们所期望的,不是“书斋里的革命”,而是公共生活的激烈变化。
这表明知识分子从诞生初始即处于一种独立的、批判性的、反抗的、离经叛道式的存在状态。
1894年,法国发生了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
以左拉、雨果为首的一批具有正义感与社会良知的文人表达了对德雷福斯事件的义愤,他们在报刊上刊登抗议书,要求重审德雷福斯案件,他们也因此被他们的敌对分子蔑称为“知识分子”,尽管该词实际上一开始是贬义的,但是它同时也指那些受过教育、具有批判意识和社会良知的一群人。
这份抗议书被称为“知识分子的宣言”,被认为是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一种对社会公共事务发挥重要重用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这样一批文人、作家经常坐在咖啡馆里就社会和政治等公共问题高谈阔论,形成了哈贝马斯(Juergrn Habermas)所谓的“公共领域”。
而“公共领域”的主体正是这样一批知识分子。
“他们是完全独立的,除了自己的良知之外,没有任何的阶级背景。
”从词源学角度来看,“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也就是指那些以独立的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
解读公共知识分子角色——简述米尔斯关于社会科学家的理想形象
解读公共知识分子角色——简述米尔斯关于社会科学家的理
想形象
郑晓娟
【期刊名称】《党史博采(理论版)》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公共知识分子是个从国外引进过来的概念,本文提出了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特征,即具有超越学科所限的广泛学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具有面向大众的能力;并且认为,这种概括与米尔斯所著<社会学想象力>中关于社会科学家理想形象的阐述是吻合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未必都是公共知识分子,但社会科学家不应放弃公共知识分子的视野与关怀.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郑晓娟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北京,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相关文献】
1.社会学想象力:共情超然的心智品质——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解读
2.教师的社会角色探析——专业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的视域
3.在现代社会学与后现代社会理论之间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再解读
4.20世纪美国最后的公共知
识分子:社会学家米尔斯5.论大学教师社会角色的建构与重塑——基于专业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的研究视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当下状况及重建必要
二是公共利益的泛化倾向。逃避现实固然有悖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但大而无当的公共诉求未必见得就是圆满的社会介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部分中国知识分子以忧国忧民的姿态感时伤世,一度形成众声喧哗的嘈杂局面。譬如,“2000年前后,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刻,改革面临原来没有料到的新问题。主流意识形态两侧形成了‘公共知识分子’新的左右对垒。尽管中国普通百姓对‘新左派’与‘新自由主义’之间这场论战并不十分在意,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也不置可否,因此有人戏之为‘茶杯里的风暴’。但是,内外知识界对它十分关注,甚至誉之为‘跨世纪的争论’。这场争论并非所谓‘普世性’、‘超然性’的学理之争,而是中国知识界着眼于中国改革的实践对一些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的‘介入性’思考,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越了二十多年改革的时限和时下体制改革的视阈。……(他们中的一些人)以体制外甚至局外人的口吻就许多‘公共问题’纵论天下,不断扩展公共话语内容:一是对中国目前社会现状的看法;二是对‘两极分化’、社会公正、平等优先还是效率优先等问题的看法;三是关于公民社会或曰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转型问题;四是对国际问题的争论;五是其他一些相关学理问题,诸如‘告别革命’与民粹主义问题、公共性的差异性与社会现代性认识问题、‘第三条道路’的存否问题等等。”[18] 这类关怀并非不好,只是其中的不少话题已经脱离了中国的现实语境,客观上已经陷入了另一条纸上谈兵的学术歧路。难怪有人质疑,“中国现今的公共知识分子们最踊跃发言的是哪类话题呢?很明白,如‘9·11’,如伊拉克战争……对此,网上签名发表宣言,搞得不亦乐乎。确实,这也是巨大的公共利益话题。但是,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对比,我愈发怀疑中国当代的公共知识分子对于公共利益关怀的真正动机和信仰。”[19]
毫无疑问,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仍然是知识分子,只不过较一般专业知识分子更多地显示出社会参与性和公共影响力罢了。所以萨义德说:“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to)公众以及为(for)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1] 在为BBC电台所开设的讲座上他讲得更明白——纯属个人或纯属公众的知识分子都不存在,只要用文字表达,就意味着进入公众视野。“因而,学院和知识领域的藩篱将在商业社会受到更大的挑战,面向公众发言的知识分子的声音在现今媒体发达的时代具有前所未有的影响力。”[2] 布迪厄则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切入,认为知识分子其实就是统治阶级中被统治的一部分文化人,他们由于占有文化资本而被授予某种特权。
公共知识分子
在1949年发表的《为什么是社会主义?》一文中,爱因斯坦抨击资本主义过度的竞争意识及其对掠夺性成功的顶礼膜拜,认为若想消除资本主义对个人的摧残,就必须以社会主义经济取而代之。
in America: A 1970 Survey)——结果让人哑然。
作者只用了短短三句话评论爱因斯坦,没有任何文本分析;所谓的"质量低下",更像是专业人士对非专业人士的傲慢指责,以及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成见。
反观爱因斯坦,虽然他天真地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有助于社会产品的公正分配,但是他的越界发言远谈不上愚蠢,至少,他还不忘提醒人们注意:"计划经济还不是社会主义。
这种计划经济也可能同时带来对个人彻底的奴役。
"爱因斯坦既是理论物理学的权威,也是公共知识分子。
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按波斯纳的说法,就是依托其智识资源,面向受过教育的广大社会公众,就涉及政治或意识形态维度的问题发表高见之人。
由此看来,公共知识分子的本义就包含了越界发言,如果物理学家只准谈物理,经济学家只准谈经济,文学家只准谈风花和雪月,那就无所谓公共知识分子这个群体。
可见,越界本身不是问题,越界的方式、程度以及效果才是问题。
在所有越界发言的公共知识分子中,爱因斯坦的苏联同行、著名的物理学家安德烈·萨哈罗夫最让人神往。
1968年,在"布拉格之春"的影响下,萨哈罗夫在其发表的《关于进步、和平共处和思想自由的见解》一文中指出:"在现代社会里,思想自由面临着三种威胁:一种是来自蓄意制造的通俗文化麻醉剂,一种来自胆小、自私的庸俗的意识形态,第三种来自官僚独裁者的僵化的教条主义及它的得意武器——思想检查制度。
因此,思想自由要求保护一切有思想的诚实的人。
"除了维护思想自由,这位苏联"氢弹之父"还热衷于反核运动,积极宣传绿色环保理念,抨击苏联入侵阿富汗。
“公共知识分子”内涵与特征分析
“公共知识分子”内涵与特征分析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发展历程中的必然存在形态,在时代背景下具有相对突出的文化表征,即自我独立性、公共性与专业性并举、实践性、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和道德责任感等。
对其内涵、特征的认知,是把握公共知识分子这一特定现象的前提和基础,对知识分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文化;公共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古今中外,对知识分子的研究从未间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微媒介的强势普及,知识分子早已不再是纯粹理论化的存在,而是在时代背景和历史情境下的复杂现象。
公共知识分子以知识分子为原型,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并内在地蕴含了当代意义,是知识分子在发展历程中的特定产物。
一、“公共知识分子”的内涵(一)“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出版《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最早明确提出“公共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并指出:“知识分子面临着公共性消失的危机,呼吁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并呼吁知识分子要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引路人。
”雅各比洞悉由于专业化学院的出现,知识分子的公共性逐渐衰落甚至消失,出现与公共知识分子相对的专业知识分子和学院知识分子。
美国学者波斯纳对公共知识分子的界定着重强调了公共知识分子的写作及诉求对象上,他说:“知识分子就‘公共问题’即政治问题面向社会公众写作,或者其写作至少比仅仅是学术人员或专业读者更为广泛,当然所谓的政治问题是从这一词汇最广泛的含义而言的,倘若从意识形态、道德抑或政治(也许它们全都是一回事)的视角来看的话,也包括文化问题”。
萨义德心中的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to)’公众以及‘为(for)’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
这也是被学界认可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
中国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研究的权威学者许纪霖先生指出,界定公共知识分子的首要前提就是明确“公共”的含义,即:“第一是面向(to)公众发言的;第二是为了(for)公众而思考的,即从公共立场和公共利益,而非从私人立场、个人利益出发;第三是所涉及的(about)通常是公共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或重大问题。
公共知识分子和政治存在主义
公共知识分子和政治存在主义公共知识分子是指具备专业知识、对社会问题有独特见解并能够发表意见的人群。
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因此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
政治存在主义则是一种对政权和政治权力的追逐和执着,认为个人应当尽可能参与到政治事务中来,以此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权利。
然而,这两种社会现象也存在许多问题和负面影响。
首先,公共知识分子可能受到政治势力的利用和操纵。
有些政治势力可能会根据公共知识分子的言论和观点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以此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例如,某些党派可能会请一些有威望的教授或专家在选举时发表支持自己的意见,以此争取选民的支持。
这样做的结果是,公共知识分子的言论和观点可能会失去中立性和客观性,成为政治斗争的附庸。
其次,政治存在主义者可能因为过分追求权力而忽视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
政治权力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机制,过分追求权力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一些政治存在主义者的推动下,某些国家可能会出现政治骚乱、社会动荡的现象。
例如,乌克兰政治危机、委内瑞拉社会动荡等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
再次,公共知识分子和政治存在主义者可能过于关注短期的政治效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
有时,政治决策和政治改革需要耐心和长期的思考和实践。
过分关注短期的效益可能导致政治决策和政策的失衡,进而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例如,在某些领域,短期的经济效益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出现。
此外,公共知识分子和政治存在主义者也可能面临学术不端和思想狭窄的问题。
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可能会因为个人好恶或学术倾向而对某些观点或事物持有偏见,从而导致他们发表的意见和观点不够中立和公正。
一些政治存在主义者则可能会出现思想狭窄的问题,他们只能接受自己强调的政治价值观,而拒绝其他的观点和价值。
这些问题都将影响他们的学术声誉和权威性。
最后,公共知识分子和政治存在主义者也可能受到舆论影响和社会规范的束缚。
公共知识分子和政治存在主义者的言论和观点不仅会影响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还可能引起社会的反响和争议。
公共基础知识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概述
《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具有核心地位的学科,它深入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为我们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从揭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到开发新型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本文将全面阐述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基本概念1. 生物大分子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包括核酸(DNA 和 RNA)、蛋白质和多糖。
DNA 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通过特定的碱基序列编码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RNA 在遗传信息的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信使 RNA(mRNA)、转运 RNA(tRNA)和核糖体 RNA(rRNA)等。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具有各种催化、结构和调节功能。
多糖则在细胞结构和信号传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中心法则中心法则是分子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描述了遗传信息从DNA 到 RNA 再到蛋白质的传递过程。
DNA 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细胞,同时通过转录将遗传信息转化为 RNA,RNA 再通过翻译合成蛋白质。
中心法则的发现为我们理解生命的遗传和进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 基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它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或 RNA 来控制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等生命活动。
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转录因子、表观遗传修饰和环境因素等。
三、核心理论1.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DNA 具有双螺旋结构,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在一起。
DNA 的结构稳定性为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提供了保障。
RNA 则具有多种结构形式,包括单链、双链和环状等,不同的 RNA 分子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2.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氨基酸的线性序列,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和β-折叠等,三级结构是由二级结构进一步折叠形成的三维结构,四级结构是由多个亚基组成的蛋白质复合物。
再论“下沉的声望”——从公共知识分子与媒介知识分子的角度
探 索 创 新 实 践 特 别 策 划
ONGNAN CHUANB O
0年代 到 7 O年代末。在这一阶段 中, 大学和 出版 地进行创造 , 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有 责任成 为知识和 公众的 从上世纪 3 亦即知识生产暂 时被 排挤到一 知识分子代表。用萨特 的话说 , 非专业知 识分子 的职 责就是 社制度性 因素的作用下降 了,
媒 介 知 识 分 子 对 知 识 场 域 的破 坏 主 要 表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
一
的易中天也面临身份 分裂的尴 尬。他在 2 0 0 9年 7月和媒介 的合作 中发生了现场 的龃龉。在接受北京 电视台《 非常网络》
、
媒介充当学术评 判的角 色, 媒体分化学者的阵营。“ 二、 传 的采访时 , 易中天和 两位年轻时 尚的主持人 形成严 重不对等
而实践 性的活动 则明显上升 , 占据 了主导地位 。第三 阶段 去 管 与 他 们 无 关 的 闲 事 。 其 实 , 拉 斯 ・ 汉 姆 所 指 的 知 识 边 , 古 加
分子 的后一种责 任 , 正是 美国哲学 家雅 各 比在 《 后 的知识 是改革开放至今 , 最 这一 阶段 的情 况比较复杂 。一方面是知识
后法 国学者利奥塔 、 尔迪厄 、 布 美国学者萨 义德等 进一步 论 得他们 精深于 专业知识 的研究 而忽视对 社会公 众利益 的关
述 了公 共 知 识 分 子 问题 , 而 形 成 了西 方 公 共 知 识 分子 理 论 注热情 , 俗点说 就是只顾 自己立地成 佛 , 不再 考虑 普度 从 通 而
媒 的评判越来越 重要 , 因为一个人 能否得到承 认 , 有可 能取 的对话姿态 , 语主动 权很快 落入 易 中天手 中, 屡次 以问 话 他
公共知识分子_告别还是开始_
2003年9月25日,爱德华#萨义德在纽约去世。
美国主流媒体称他是/在美国的巴勒斯坦事业首席代言人。
0他的5东方主义6一书开辟了文化批评的一个新时代,其影响跨越了国界、民族和文化。
当今世界能像萨义德这样在政治、外交、大众传媒、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和音乐各不同领域均有重大影响和建树的学者屈指可数。
他经常谈论知识分子,毕生的学术主题围绕着知识的建立、传播与权力的关系,知识分子的作用等等。
他的观点虽然并不为美国主流社会认可,但毫无疑问,萨义德将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被载入历史。
2004年10月8日,法国哲学大师雅克#德里达在巴黎的一家小医院永远停止了他的思想。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 /因为他,法国向世界传递了一种当代最伟大的哲学思想0,并称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公民0,作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堪与福柯、罗兰#巴特和阿尔图塞等齐名的哲学家和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不仅属于法国,更属于全世界,他的一些代表著作如5声音与现象6、5书写语言学6、5立场6、5判断力6和5马克思的幽灵6等对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思想界影响深远,也是近二十年来中国知识界最为关注的西方思想文献之一。
2004年12月28日晨,/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0苏珊#桑塔格,因骨髓性白血癌病逝于曼哈顿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享年七十一岁。
苏珊#桑塔格患此病已有三十年之久。
与病魔的这种斗争,深深反映在她的著名作品5疾病的隐喻6里。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苏珊#桑塔格就是一个高度被关注的公众人物,其极富创意的评论涉及文学、女权、艺术等多个领域,此外还出版有颇为畅销的小说,甚至执导过几部电影。
此外,桑塔格还是现今全球/文化研究0领域中的风云人物。
她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文学,而且由于其社会批判的力度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她本人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0。
这三个人在西方被称为最后的公共知识分子。
在刚刚跨入新世纪的头两三年,他们仿佛约好了似的相继辞世,对全球思想界而言无异于一场不小的地震。
全球百名公共知识分子
全球百名公共知识分子(附点评)以下资料和叙述取自维基百科,除了最后的点评。
2005年全球知识分子投票(The 2005 Global IntellectualsPoll)是2005年英国《前景》杂志为纪念创刊十周年,会同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进行了一次网络调查,评选出在世的全球100名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结果在2005年11月公布。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被评为当代最伟大公共知识分子。
当选的百名公共知识分子中,按出生地计,约40%来自加拿大和美国,25%来自欧洲和俄罗斯,22%来自中东和远东。
其它地方各自所占均少于5%——例如有4%来自拉丁美洲,3%来自非洲,2%来自澳洲。
此外,仅有8%为女性。
尽管本次投票是网上自由投票,不过网上投票有可能导致有组织性投票,也有很多人是按照候选者的国际和语言进行投票——这些都导致了投票的公正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收到质疑。
名单如下:1.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美国语言学家,自由社会主义者。
2. 翁贝托·埃可(Umberto Eco):意大利学者、作家。
3.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英国科普作家,动物学家,演化生物学家。
4. 瓦茨拉夫·哈维尔(Václav Havel):捷克共和国前总统,作家、剧作家。
5.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Christopher Hitchens):英国评论家。
6.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美国经济学家。
7.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德国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领袖。
8. 阿马蒂亚·库马尔·森(Amartya Sen):印度经济学家。
9. 贾德·戴蒙(Jared Diamond):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地理学家以及非小说类作家。
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指的是那些拥有广泛知识背景,关心社会问题,愿意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人群。
他们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那么,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责任呢?首先,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
他们应该在多个领域有所了解,同时还应该有一定的专长。
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更好地解读和分析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建议和方向。
其次,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
他们应该不受个人利益或群体压力的影响,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他们应该能够思考问题的本质,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独立思考能力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核心素质,也是他们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另外,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们应该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努力追求,还要为社会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应该以问题为导向,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公共知识分子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清晰地将复杂的问题表达出来,并向大众传递正确的信息。
他们应该能够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将深奥的专业知识传递给大众,使他们能够理解并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中来。
最后,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具备持续学习的心态。
他们应该时刻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的愿望。
只有不断学习进取,才能够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并为社会提供准确有效的反馈。
总之,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他们是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独立的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持续学习的心态。
只有具备这些素质和责任,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知识分子。
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共知识分子,为社会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是指具有广泛知识和专业素养的人,他们在社会中充当着知识传播、理性引导和社会矛盾解决的角色。
他们拥有广泛的阅读和学习经历,具备较高的思辨能力和独立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背景和作用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公共知识分子是指具备广博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们通过批判性思维和知识结构的梳理,为社会提供有深度、有广度的思想和见解。
他们不仅仅是普通的学者或专家,更是社会公众的思想引导者和舆论监督者。
二、公共知识分子的背景公共知识分子的培养需要一个健全的教育体系和知识传播机制。
在传统社会中,君主专制制度使得知识集中在朝廷和贵族身上,普通人难以接触到丰富的知识资源。
随着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大众教育的普及,公共知识分子的培养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然而,当前社会普通大众所接触到的信息过剩,娱乐至上的氛围也阻碍了公共知识分子的形成和发展。
三、公共知识分子的作用1. 知识传播和普及:公共知识分子从事知识传播的工作,将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并传递给社会大众。
他们可以通过书籍、讲座、文章等方式,将知识普及到更广泛的人群中,提高社会整体文化素质。
2. 知识引导和舆论监督:公共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他们不受任何利益集团的束缚,能客观地分析问题,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
他们可以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对社会问题进行解读和评价,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的作用。
3. 社会矛盾缓解和冲突调和:在社会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的现实背景下,公共知识分子起到了重要的缓冲和调和作用。
他们能够理性分析和研究社会矛盾的根源,提出解决方案,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4. 文化创新和思想启迪:公共知识分子具有独立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他们能够推动文化创新和思想启迪。
他们以思想的创新和艺术的表达来打破原有的框架,激发人们的思考和灵感,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创新。
四、如何成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共知识分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公共知识分子的兴起及其角色定位
公共知识分子的兴起及其角色定位王晓华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注释】自20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就不断有人预言知识分子的衰落。
美国联邦大法官理查德?波斯纳在其2001年出版的《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中宣称:公共知识分子在专业化和消费主义的时代里将成为过时之物,必然被形形色色的专家和大学教授所取代,至多只能在社会文化的缝隙中存在。
[1] 这种思潮在世纪之交也借后现代之名传入中国,为部分知识分子退化为学者提供了来自域外的理论支持。
然而,“911”事件再次点燃了全球公共知识分子的激情,他们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再呈复兴之势。
一度思想退隐而学术凸显的中国知识界同样出现了立场转折,不少学者开始回归或进入公共知识分子行列。
他们将目光聚焦在国内的公共领域,借助网络、报刊、广播、电视对各种公共事务发表评论、申明立场,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群体因此而崛起。
然而,在有关公共知识分子及其社会功能的认知方面,其实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尚待讨论。
例如,究竟何为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何在,判定某人是否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标准是什么,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意味着荣誉和使命,还是新的特权,公共知识分子自古有之,抑或是现代的产物,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产生与现代性(尤其是公民社会)有无内在关联,就这些问题产生必要的共识无疑是个紧迫而关键的任务。
顾名思义,公共知识分子就是关注社会公众事务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存在以必要的言论空间为前提。
对公共领域的自由评论是现代性的产物,公共知识分子群体诞生于现代,他们是以公民身份关切、思考、言说公民共同体命运的知识人。
他们大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法律、经济、文学、历史、宗教等),而又以关切、思考、言说公民共同体为志业。
精神和人格独立是公共知识分子的基本品格。
他们应当保持独立自主,不依附任何阶层和群体,他们不应该是任何阶层的代言人,而必须是从普遍公民的立场出发的独立发言者。
他们的观点或立场可以是激进的或中庸的,但不能将自己与特定阶层捆绑在一起,因为那样就会损害他的公民立场。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摘要】为研究当代多元化社会思潮中影响力较大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观察和经验总结等方法,就“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演进过程和相关概念展开论述,分析新形势下该思潮传播的主要形式及其对我国青年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并针对这些消极影响的产生原因提出应对策略。
总结说明了社会、高校教育和网络监管制度等不同层面的改进对继续深入研究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性。
【关键词】“公共知识分子”思潮;青年大学生;消极影响;应对策略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双百方针被重新提出和贯彻落实,由此产生了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现象,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的传播为学术研讨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和良好的氛围,但其中一些如“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这类过分强调文化多元和言论自由而忽视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
就目前看来,国内外有关“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并不多,且现有研究大多注重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本身的概念入手进行理论介绍,分析其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具体解决策略的文章则更少。
尽管如此,我们仍可根据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经验,结合实际分析总结“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提出社会不同主体的应对策略、帮助青年大学生重树并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为日后研究这一课题的学者提供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演进过程及相关概念(一)“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演进过程和涵义“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概念及基本观点主要源于西方的知识分子理论。
受历史背景的影响,20世纪初,西方知识分子理论认为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的、能够掌握丰富专业知识并超越个人专业领域、参与社会事物、引领社会的群体,注重其进步性;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20世纪中后叶,西方知识分子理论更强调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从而形成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理论;随后通过不断宣扬,扩大社会影响力,最终发展成为西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20世纪90年代后,部分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理论的著作在我国翻译出版,迅速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并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成了与西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观点类似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1],就是指由西方传入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鼓吹知识分子应超越阶级地、以绝对公正的立场介入公共事物并充当公共利益“守望人”的社会思潮[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公共知识分子”倾向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公共知识分子”倾向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应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但由于受国内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冲击和转型期我国社会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的影响,部分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出现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中性化、媚俗化的“公共知识分子”倾向,我们要认清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实质并自觉进行抵制,但对思政课教师的“公共关怀情结”要另当别论。
标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公共知识分子;中性化;媚俗化;公共关怀情结邓小平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1〕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肩负着锤炼高尚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健全健康人格、塑造美好心灵和和传授科学知识的历史使命。
要完成这一重要使命,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较高的素质。
一、思政课教师角色的应然取向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思政课教师的角色是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其角色行为是教师按国家、社会要求的角色规范而实施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如果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江泽民语),那么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面貌的思政课教师,就承担了更大的历史责任。
列宁早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坚持“灌输”的原则,而有能力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人必须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2〕。
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和使命做出了更加明确的定位:2008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公共知识分子
在西方社会,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具有一定历史的概念,而且,也具备了公共知识分子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而在我们国家,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是一个近年以来才刚刚出现的词汇.我想,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人文的发展,随着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演进,以及进步,公共知识分子这个概念的出现,以及和这个概念相关的人文环境的出现,是顺理成章的.这至少说明了,我们的社会,是在逐步走向成熟.
在人类社会演进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始终扮演了一个核心的角色,这一点,似乎是古今中外的公论.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不能不提一下鲁迅先生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鲁迅先生说,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知识分子始终是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个是帮忙的角色,一个是帮闲的角色.这样的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其深刻性当然是毋庸置疑的.
保罗.克鲁格曼是一个经济学家,二零零八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我想,保罗.克鲁格曼之所以被称为自由派的良知,就像他在二零零七年的写的一本历史书,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里面写到的,是他对于普通的穷苦大众的关怀,是他的始终不渝的“忧国忧民”的人道主义情怀.
我想,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一点都不缺乏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人道主义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为我们的知识分子所津津乐道,并引以为楷模.我想,这也是我们当前社会的公共知识分子,所要维护,和具备的道德底线.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简论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简论源于西方知识分子理论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必然产物。
公共知识分子本身带有很强政治倾向,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属于一种立场、一个群体和一个目标,不可能成为“独立”阶级,应辩证应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标签: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概念一、公共知识分子的界定迄今对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最早提出“公共知识分子”概念,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并呼吁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引路人。
曼海姆认为,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的共同特点不在利益,而在他们所受的教育,而教育则使本来来自不同阶层的人超越了本阶级的利益,从而也超越了本阶级的局限,成为不依附于任何阶级利益的漂浮群体。
根据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理论提出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主张,就是要把知识分子视为超阶级的,是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人”。
吉方平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但在实质上,“公共知识分子”是“独立”的意见领袖,提出“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其实质是离间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和人民大众的关系。
朱苏力将公共知识分子界定为越出其专业领域经常在公共媒体或论坛上就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分析和评论的知识分子,或是由于在特定时期,自己专业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而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予以大众化,并且获得了一定社会关注的知识分子。
这是一个价值中性的经验的界定。
孙立平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有三个特点:理想,批判,分析。
马立诚则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是这样一种人,他们维系着社会的主要价值,比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
”杨曾宪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是超越专业而关注“公共事务”的人。
正像世界上有“好的市场经济”有“坏的市场经济”一样,同一“公共知识分子”概念,也可被注入不同价值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析公共知识分子论
一个舶来的名词———“公共知识分子(publicintellectuals)”被接了过来,成为炒作一时的衔头。
先是出现在一些出版物上,进而挂在网上、见于某些报刊。
因为英国的一家《前景》杂志评出了他们的100位“最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于是我们的杂志也来效颦,推出中国的“50名公共知识分子”,引出舆论哗然。
提出“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其实质是离间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和人民大众的关系。
按照一种漂亮的说法,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但在实质上,“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舶来者和抛出者,主张公共知识分子就应该是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不属于任何集团和阶级的飘浮群体,是“独立”的意见领袖。
“公共”的本质在于“独立”,而这种“独立”是从来也不存在的。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民大众的一分子,是党领导下的一个群体。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知识分子的“意见”,从来是由他们的经济社会利益决定的;知识分子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大众服务。
一部中国现当代史证明,只有当知识分子跟着共产党走、成为工人阶级组成部分、与人民大众打成一片时,知识分子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才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
历史和现实中,出现过一些貌似“独立”的“公共知识分子”,其实只要认真剖析一下,他们的身后无不隐藏着某些利益集团的背景,其实并不“独立”,也无“批判”。
这一点奥秘,今天已是路人皆知,不必一一点穿了。
“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舶来者和抛出者,把“公共知识分子”描绘成“公共意识和公共利益的看门人”、“社会正义和世道良知的守护人”、“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言人”;同时又把我们的社会说成是“万马齐喑”,广大人民群众只是“普遍失语的沉默羔羊”,唯有他们才是“众醉独醒”,唯有乞怜他们才能“代言”。
这不仅是对当今中国社会民主进程和舆论现状的武断错判,而且是一种新的“英雄史观”、“精英史观”,在一笔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同时,试图由几个“公共知识分子”掌握“话语霸权”,造成新的“一言堂”、“一锤定音”。
他们主张知识分子完全脱离自己的专业和所长,就广泛的“公共事务”发表“振聋发聩的意见”,成为公众的“意见领袖”。
于是“公共知识分子”变为“万能知识分子”,一些专家学者包打天下,在自己完全不熟悉不知道的领域中横冲直撞;另一些人则再也不甘寂寞,不屑于做学问,成为电视明星、媒体人物,“公共知识分子”又变成了“作秀知识分子”,成为与影星、歌星、体育明星比肩的时髦人物。
十分明显,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论,无疑是要把知识分子引上邪路。
类似“公共知识分子”论这样的概念,只是一点噪音和杂音,并不能影响我们社会舆论的主调,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面对着一个多元化的态势,关键是要清醒、坚定,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在林林总总的思潮前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