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学》课件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产业结构
分析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转型和优化,以 及其对经济发的就业情况、劳动力市场状况和人 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资源配置
探讨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1 理解地区差异
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机制。
案例三
某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环境问 题,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需 要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
人力资本
具备高素质、技能丰富的人才能 够推动地区经济的创新和竞争力。
区域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
1
资源匮乏
地区缺乏关键资源会限制经济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2
经济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单一或不适应市场需求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
3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会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学科。通过理解驱动和阻碍区域 经济发展的因素,我们可以制定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现象、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探讨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资源 配置和产业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经济增长
研究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趋势和影响因素, 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是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产业引导等措施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案例分析及结论
案例一
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和建设科技 园区,某地区成功实现了经济 转型与发展。
案例二
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和培训计划, 某地区成功培育了一批高技能 人才,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创新 发展。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学概念
区域经济学概念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不同地理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地区发展差异和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各个地区的特点、优势和劣势,探究区域内的经济运行规律,并提出政策建议,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主要研究内容1.地域差异性分析区域经济学的核心是对地域差异进行深入研究,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多个维度分析区域的差异性。
通过对各个地区的资源分布、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等因素的调查和分析,揭示出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和不平衡现象。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学关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机制,探索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研究不同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等,揭示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原因和路径,并为政府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3.区域间相互联系与合作区域经济学强调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
通过分析区域间的贸易、人口流动和投资等因素的影响,揭示区域联动效应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学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要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该理论指出,一个地区在特定领域的生产效率相对较高时,应该专注于该领域的生产,并通过贸易与其他地区互补,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集聚效应理论集聚效应理论认为,相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在同一地区集中,将会促进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的提升。
这是因为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资源共享能够激发创新和经济活力,形成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
3.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是区域经济学的新兴分支,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和地方发展的动力机制。
该理论将经济发展视为地理环境、制度因素和市场机制的综合作用,分析城市化、区域特色产业等现象,为区域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三、应用与启示1.贸易与投资政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对于制定贸易和投资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分析市场规模、竞争状况和产业的竞争优势,政府可以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贸易策略和优势产业扶持政策,提升本地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区域经济学的前沿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前沿发展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3)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3)三、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3)四、区域分工 (4)五、区域协作与产业集群 (5)六、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发展 (6)七、结语: (6)参考资料: (7)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
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
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
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
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三、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1、区域性。
区域经济学主要是从空间角度研究经济活动规律的,因此,区域性是区域经济学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
在区域经济学看来,区域是能够在国民经济分工体系中承担一定功能的经济区。
各个区域的不同特点,是区域经济烙上强烈的地域性特征。
区域经济学以区域为着眼点,这是它与世界经济、国民经济最显著的区别。
其贡献和独到之处,就在于它以空间维度来观察经济现象,对经济活动做出理性的解释和把握。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一、引言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的是不同地域内的经济现象、问题和发展模式。
本教案将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基础概念1.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旨在探讨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研究对象包括地域内的产业分布、经济增长、就业与人口流动等。
2.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地理、空间和社会经济学理论均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 核心理论包括区位理论、中心-边缘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
三、主要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实证方法- 包括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等方法,用于解读和预测区域经济现象。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进行地理空间分析。
2. 区域经济学的模型建立和模拟方法-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模拟区域间的经济关系和发展趋势。
- 使用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预测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 传统区域经济模式- 以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为基础,发展农业、矿产和传统工业等产业。
- 重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2. 现代区域经济模式- 以知识、创新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提升区域科技和创新水平。
- 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
五、区域经济政策1.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意义-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减少区域差距。
-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
2. 主要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产业政策:吸引投资、扶持优势产业等。
- 土地政策:规划用地、提供土地资源等。
- 人力资源政策:培训人才、吸引人才等。
六、国际区域经济合作1. 区域一体化的意义和影响- 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 促进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
2. 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欧盟(European Union)-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七、案例分析1. 中国的经济特区- 研究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 引言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内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空间格局变化的学科,对于了解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高校区域经济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将提出一份完整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以供参考和指导。
二. 教学目标1. 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机制;3. 熟悉区域经济调整和政策的实施方式和效果评估;4. 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能力。
三. 教学内容1. 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1.1 区域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2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1.3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因素分析2. 区域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与配置2.1 区域资源的概念和分类2.2 区域要素流动的原因和方式2.3 区域资源配置的理论和实践3. 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3.1 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和影响因素3.2 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和规模效益3.3 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战略选择4. 区域经济政策与调整4.1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4.2 区域经济调整的主要方式和方法4.3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果评估五. 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理论引导等方式,系统地介绍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2. 实践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培养其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3. 学术讨论:组织学术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深入;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媒体,如PPT、视频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能力;2. 作业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和研究报告,考核其理论分析和实践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七. 参考教材1. 《区域经济学导论》,作者:XXX,出版社:XXX2. 《现代区域经济学》,作者:XXX,出版社:XXX3.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作者:XXX,出版社:XXX八. 总结本教学大纲旨在建立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1.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研究不同地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特点、产业分布情况等,帮助理解不同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区位选择与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企业为什么选择特定地理区域进行投资和生产活动,以及不同地理区域的比较优势,帮助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指导。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地理区域的经济增长机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和体制条件。
•区域间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合作:研究不同地理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分析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机制和模式,推动区域间经济融合发展。
•区域政策与规划:分析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帮助指导区域经济的长远规划和政策调整。
2. 请简单描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两种主要类型。
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描述和解释实际的经济现象和行为,帮助理解经济活动背后的原因和动因。
具体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案例研究:通过深入研究个别地理区域或企业的实践案例,了解其特点、经验和成功因素。
•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访谈、观察和调查,收集和整理具体地理区域的经济数据和信息。
•文献综述:通过对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和评估,总结和归纳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数学和统计模型来分析和预测经济现象和行为的规律性。
具体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通过收集大量的经济数据,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推导。
•数量模型:通过建立和运行数学模型,模拟和分析地理区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
•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建立经济理论模型和数据回归分析来检验和验证经济假设和关系。
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中相互补充和支持,可以综合运用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研究结果。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1、2章)马工程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 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 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 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 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 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 展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区域经济学课件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2018年3月
绪论
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区域概念及其类型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区域概念及其类型
1.区域概念
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 用强度来划分的某一片地区。
2.区域类型
连续空间 离散空间
同质区域 功能区域
区域可以划分为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 和功能区。
第一节 主要内容
连续空间 一般指地理学意义上的连续的实体空间。在这种空间中,主要根据具 体事物之间的实际距离和运输成本来描述空间属性。区域经济学在这种连续 空间中所要解释的是价格和成本随空间的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厂商区 位选择和厂商市场规模的影响,研究这些经济规律的理论就是区位论。 离散空间 离散空间是具有一定边界且又互不重叠的均质空间,这些空间单元可以 组成更大范围的空间单位,这些空间单元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域。区域经济学 在这种空间中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域 和功能区域。 同质区域 同质区域是指那些在一种或几种属性方面具有同质性特征的地区组合在 一起的区域。最典型的同质区域是主体功能区。在同质区域中,区域经济学 主要解释区域内生的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在地区层面上经济是如何增长的, 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 ,称它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高洪深一、引言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以地理区域划分为单位的经济活动。
本文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第五版高洪深》一书中所阐述的内容,探讨区域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性。
二、区域经济学的概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理区域内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等经济现象。
区域经济学通过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等问题。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高洪深》对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对其在现代经济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三、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学第五版高洪深》系统介绍了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其中包括博弈论、空间计量经济学、新古典区域经济学等重要理论。
这些理论为研究区域经济提供了框架和方法,帮助分析者更好地理解区域差异、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
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研究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规律的重要方面。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高洪深》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和演变趋势。
其中包括中心-辐射模式、集聚模式、连锁模式等多种模式,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五、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区域经济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高洪深》详细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并分析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同时,还对城市化如何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提出了相关建议。
六、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是指各级政府为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和协调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高洪深》全面介绍了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旨在为政府决策者和地方管理者提供参考。
同时,本书还对国际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和政策经验进行了比较,有助于深化跨国区域经济合作。
七、结论《区域经济学第五版高洪深》为研究者、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了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本书通过对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对于加深对区域经济学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范围第一章导论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狭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
联系上: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知识。
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六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海陆统筹。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可持续、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1.综合开发利用区域条件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4.开展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农业—集体—承包2.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1.港口发展问题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第三,研究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对区域的认识:1.对区域认识的延伸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和经济的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2.区域的分类——区划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
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
3.类型区(产业相同的一个地区)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观点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观点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地理学交叉而形成的应用经济学。
那么你对区域经济学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区域经济学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简介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
1、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3、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吮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经济背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分工不断深化,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如日本的表、里差异,美国的东北部同西部和南部的差异,英国的英格兰与苏格兰、北爱尔兰的差异以及苏联的东、西差异等;二是区域经济问题的显露,如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1933年人均收入只有168美元,不及全国平均收入的一半,英国英格兰的西北部、东北部和苏格兰失业率超过25%,威尔士失业率超过36%,而伦敦和东南英格兰的失业率不到14%。
(2)政治背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政府的经济职能加强,政府有能力干预区域经济发展;在东方,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政府是配置资源的主体,政府可以在区域之间配置资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要求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包括区域之间。
区域经济学重点
高婷婷区域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区位论的概念、发展:1)以单个厂商区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2)研究①古典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廖什区位:厂商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单个厂商发展为地区总体经济结构;理论推导转向区域模型;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不仅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到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生产组织研究扩展到产业区位分析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
3、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1)区域结构2)区域经济活动组织3)区域地域结构及其组成单元4)区际分工与联系5)区域经济政策4、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3)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选择最佳区域经济模式,提供了最好的区域经济环境;4)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5、区域经济(名词):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第二章1、基本概念: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决策:决策主体的区位决策过程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2、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1)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发展规律):①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②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4)现代区域经济理论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②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③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④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第三章: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合作,相互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部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1、2章)马工程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1、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不管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国内不同地区,区域经济都显现为 “块状 经济”。这种块状经济深层次的含义是经济变量在空间上的不连续。那 么为什么在不同块状体之间在经济活动强度和密度方面存在差之前:区域经济学理论和 实践活动获得蓬勃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其次,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 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再次,区域经济研 究重点转移到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主要内容
功能区域
•
功能区域是根据经济活动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而划分的。空间相互
作用是指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人口、商品、资本或信息的转移
。如果界线范围内地区间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大于与界线外地区间的空
间作用强度,则这些界线内区域就是功能区域。常见的功能区域就是
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在功能
1、区域概念及其类型
1.区域概念
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 用强度来划分的某一片地区。
2.区域类型
连续空间 离散空间
同质区域 功能区域
区域可以划分为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 和功能区。
第一节 主要内容
连续空间 一般指地理学意义上的连续的实体空间。在这种空间中,主要根据具 体事物之间的实际距离和运输成本来描述空间属性。区域经济学在这种连续 空间中所要解释的是价格和成本随空间的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厂商区 位选择和厂商市场规模的影响,研究这些经济规律的理论就是区位论。 离散空间 离散空间是具有一定边界且又互不重叠的均质空间,这些空间单元可以 组成更大范围的空间单位,这些空间单元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域。区域经济学 在这种空间中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域 和功能区域。 同质区域 同质区域是指那些在一种或几种属性方面具有同质性特征的地区组合在 一起的区域。最典型的同质区域是主体功能区。在同质区域中,区域经济学 主要解释区域内生的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在地区层面上经济是如何增长的, 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 ,称它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学概述
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地区内经济发展与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学科,旨在理解地区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地区内的产业结构、外部经济环境与内部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等。
本文将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进行概述。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地区差异原理、地理集聚原理、产业集群原理和边际分析原理。
地区差异原理认为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地区内外部条件的差异引起的。
地区差异原理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石,也是解释地区经济现象的重要理论依据。
地理集聚原理是指经济活动往往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的趋势,即一些特定的产业和经济活动在某些地区集中发展。
这种集聚现象可以通过规模经济、空间外部性和交通运输成本等因素解释。
产业集群原理认为产业在某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形成聚集,并通过相互联系和互动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
产业集群对于提高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边际分析原理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核心思想,它强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方面的决策和行为都需要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
边际分析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区经济的优化配置和决策行为。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
定量研究是通过构建经济模型,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区差异的形成机制和预测地区经济的发展趋势。
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等。
定性研究是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地区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定性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区经济的历史演变和特殊情况下的影响机制。
区域经济学研究常常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区域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
绪论第一章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特点和区域之间关系的科学。
2、区域的概念: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
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某种地域单元;政治学把区域看成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把区域看成是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3、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在西方大体上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获得蓬勃发展,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区位理论。
4、区域经济学科学问题:(1)一个区域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2)各个区域之间怎样相互联系?(3)各区域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如何?5、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当今经济学研究的最活跃领域之一。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2)区域经济活动协调----区内和区位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
(3)区域决策----如何组织区域经济活动;所选模式的支持系统7、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经济活动区位: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经济活动区位的主要理论:新古典的区位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的区位理论。
(2)区域的自组织能力:经济活动自组织能力和交易的自组织能力构成了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组织区域的经济活动,就是要回答区域的经济增长是如何发生或如何决定的,应选择何种发展方式,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趋势如何,区域根据其资源要素状况应选择何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如何演进以及优化等问题的过程。
(3)区域分工与联系:区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它不仅决定专门化部门、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同时也决定不同区域内部的部门间比例和一国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
(4)地域结构演进:其最大的特点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
(5)政府调控:各国政府都通过制定区域政策刺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或采取其他手段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 关于区域的概念尚无明确的定义。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1970年给出的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定义。
•“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
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 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 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继续
我国学者的观点:
• “所谓区域,乃为有内聚力的地区。它
区域经济研究的又一重要的理论基石。
•经济活动的选址在考虑产品生产成本的同时,交通成本作为其中的一项极为
重要部分,并最终将影响企业对于位置的偏好。
•不同企业对于由于自身生产技术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对于空间位置的不同
偏好,进而形成了区域中的空间结构布局。
返回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其他学科的关系
•在他看来,区域既不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也不是社
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由思维构成的精神上的观念, 一种由思想设定的任意空间。
•就胡佛指出的:“区域就是对描写、分析、管理、规
划或制定政策来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
•因此,由于研究的内容不同而确定的区域范围和内涵则
不同。由自然或地理因素决定,形成“山区”、“三角 洲地区”、“流域区”;由行政管理的因素决定,形成 行政区;由社会分工和经济联系所决定的空间地域则形 成经济区域。
•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区域能够独立地生存和发 展,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够独立地组织与其他 区域的经济联系。
•任意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的区域,并不是指单纯的自然地理区域,也不与 一国的行政区域界线完全重合,它首先考虑在区域共同 利益基础上的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 概念和研究内容
导论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的概念 •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不同学科对区域概念的不同理解 •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 •区域的类型 •总结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使得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因而构成区域经
济分异的基础。
•不完全流动性的含义:
一是生产要素不是都能够流动的。 如:气 候,土壤,矿藏……
二是能够流动的生产要素其流动性是有限的或不完全自由的。对这种要素流 动的约束来自许多方面:管理体制、主体利益、历史文化等。
返回
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特殊类型的区域:如经济区,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
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区、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 区等。
返回
4. 总 结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 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 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 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区域经济是一个区域的经济空间 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 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 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
•区域经济学中,区域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是地球表面被边界固定的二维或
三维空间,是一个被抽象了的、可以忽视内部差异的整体。
•但,迄今为止,人们对于区域的认识并不一致。
著名的美国地理系家普雷斯顿·詹姆斯认为:“一切 区域都是假的。它们是为一定的目的划分的,只要它 们达到目的,就被判定是好的。区域方法就是选取指 标来划分区域种类,验证这些指标,即从相关要素的 综合体中,认选出与特定的问题最相关切的事务来作 指标。没有‘真正的区域’。区域仅仅作为一种理智 概念而存在,用于特定的目的,只能按照所要考察的 问题的观点来评定它的得失。”
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 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也就是说, 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 “区域乃为有内聚力的地区。区域所
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 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 叉的渗透性”。
返回
2.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
•区域是个有限的空间范围 •区域内部具有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条件的均质性
•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是解释区域经济存在的必要条件。 •任何经济活动的发展都不是独立于整个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的。经济活动之间
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正是区域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过程空间分割的非经济性 •规模经济 •集聚经济
返回
生产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产品和劳务的流动并不是免费的,需要付出一定的交通成本。交通费用构成
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如沙漠 地带 ,河流流域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
权力覆盖面而划分的。因此其边界,与国界或一国内省、县界重合
•社会学把区域看成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按这种标准,区域可以越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 元。如:民族的分布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
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 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 至几个国家均可成为一个区域。
•不同的学科对区域的含义有着不同的回答:
1.不同学科对区域概念的不同理解
•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
返回
3.区域的类型
•同质区域:根据区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
似性划分的区域。**作物种植区,杜能圈,我国的东 中西三大地带,资源类型区、加工类型区等
•极化区域(也叫集聚区域、结节区域、功能区域):由
若干异质部分构成的、在功能上联系很紧密的区域。 这种区域是以在某种区域的共同利益和集团意识基础 上所形成的内聚力为基础而形成,这种区域的划分依 据主要是组成极化区各部分(或部门)之间在经济上的相 互依存程度,因此它强调的是区域内事物的相互联系 性和内聚力,它反映的是一种结构。
返回
需要指出的是: “区域”一词在区域经济学
理论中,既是一种实体的概念, 又是一个抽象的、观念上的空间 概念,往往没有严格的范围和界 线,实际应用时常以行政区划界 线为界线。
(二)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生产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返回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