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设计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设计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感受其梦幻般的美丽。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如地理位置、面积、水深等。

1.2.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培养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青海湖的美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1.3 教学重难点1.3.1 教学重点:青海湖的基本概况。

1.3.2 教学难点:青海湖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

第二章:青海湖的地理位置与面积2.1 地理位置2.1.1 地理位置介绍学生通过地图,了解青海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

2.1.2 地理位置意义学生分析青海湖地理位置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如气候、水文等。

2.2 青海湖的面积2.2.1 面积介绍学生掌握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面积达4,317平方公里。

2.2.2 面积变化原因学生了解青海湖面积变化的原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第三章:青海湖的水深与水质3.1 青海湖的水深3.1.1 水深介绍学生知道青海湖的最大水深为32.8米。

3.1.2 水深变化原因学生了解水深变化的原因,如降水、蒸发等。

3.2 青海湖的水质3.2.1 水质介绍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水质状况,如酸碱度、溶解氧等。

3.2.2 水质保护措施学生了解保护青海湖水质的措施,如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

第四章:青海湖的自然环境4.1 气候特点4.1.1 气候介绍学生了解青海湖地区的气候特点,如温度、降水等。

4.1.2 气候对青海湖的影响学生分析气候对青海湖的影响,如湖泊水位、生态环境等。

4.2 生物多样性4.2.1 生物种类介绍学生了解青海湖的生物种类,如鱼类、鸟类等。

4.2.2 生物保护措施学生了解保护青海湖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如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监测等。

第五章:青海湖的生态保护5.1 生态保护意义5.1.1 生态介绍学生了解青海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如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物种等。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激发学生对青海湖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青海湖的地理位置、面积、水质等特点。

讲述青海湖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

1.3 教学活动展示青海湖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其美丽的景色。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青海湖的已知信息和期待。

教师讲解青海湖的基本情况和形成过程。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说出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学生对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感到好奇和兴趣。

第二章:青海湖的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如湖岸线、湖泊生态系统等。

讲述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形成原因和保护意义。

展示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其独特之处。

教师讲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特点和形成原因。

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讨论青海湖的自然景观保护意义。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描述青海湖的自然景观特点。

学生理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保护意义。

第三章:青海湖的文化价值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尊重。

3.2 教学内容介绍青海湖的文化价值,如历史传说、民族风情等。

讲述青海湖的文化价值对当地社会和旅游业的贡献。

3.3 教学活动展示青海湖的文化价值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其丰富多样性。

教师讲解青海湖的文化价值及其对当地社会和旅游业的贡献。

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对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尊重。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描述青海湖的文化价值。

学生理解文化价值对当地社会和旅游业的贡献。

第四章:青海湖的保护与利用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保护与利用情况。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认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青海湖的保护措施和取得的成果。

讲述青海湖的利用方式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4.3 教学活动展示青海湖的保护与利用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其保护成果和利用方式。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海拔等;(2)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3)使学生掌握青海湖的文化内涵,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青海湖的美丽风光;(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青海湖的形成原因及保护措施;(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青海湖与其他湖泊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青海湖的基本概况;(2)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3)青海湖的文化内涵及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1)青海湖的形成原因;(2)青海湖与其他湖泊的比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青海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2)准备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材料;(3)设计讨论及实践活动。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准备发言稿;(3)搜集其他湖泊的资料,以便进行比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青海湖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知道青海湖吗?它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3.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2)组织学生讨论青海湖的保护措施及文化内涵;(3)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4. 实践活动(1)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比较青海湖与其他湖泊的异同;(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3)总结青海湖的独特之处。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青海湖的基本概况、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及文化内涵。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青海湖具有独特的特点。

希望大家珍惜自然资源,为保护青海湖美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湿地退化、水质污染等;2. 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青海湖保护所采取的措施;3. 探讨个人如何为保护青海湖等自然资源做出贡献。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概况及其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对我国湖泊资源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了解青海湖的特点及其保护意义。

(2)学会通过观察、调研等方法,了解并分析生态环境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提高学生保护青海湖及其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青海湖的地理位置、概况及其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对我国湖泊资源的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青海湖的概况及其生态环境。

(2)制作课件,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情况。

(2)分组,准备进行课堂讨论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要介绍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课本,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概况及其生态环境,为学生的讨论交流奠定基础。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2)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或质疑。

4. 案例分析:以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保护为例,让学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青海湖及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2. 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3. 参加一次环保公益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青海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案教学设计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案教学设计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提高对我国著名景点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拓宽视野。

二、教学重点:1. 青海湖的基本概况。

2. 青海湖的自然景观特点。

3. 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青海湖的形成原因。

2. 青海湖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青海湖的美景图片。

2. 视频素材:青海湖的宣传片。

3.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道自然景观。

2. 初步了解:通过PPT介绍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如位置、面积、水质等。

3. 深入学习:讲解青海湖的形成原因、自然景观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 观看视频:播放青海湖的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道美景。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谈谈对青海湖的认识,以及如何保护这片美丽的自然景观。

6. 总结反思:强调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呼吁学生积极参与保护行动。

第二章:青海湖的自然景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特点,提高对自然景观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青海湖的自然景观特点。

2. 保护青海湖自然景观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青海湖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

2. 青海湖自然景观的保护措施。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图片。

2.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的自然景观。

2. 初步了解:通过PPT介绍青海湖的自然景观特点,如湖泊、草原、湿地等。

3. 深入学习:讲解青海湖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以及保护的重要性。

4. 观看图片:展示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道美景。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谈谈对青海湖自然景观的认识,以及如何保护这片美丽的自然景观。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对青海湖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青海湖的地理位置、面积、水质等特点。

教学难点:青海湖的形成原因及其生态环境。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图片展示: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的美丽。

2.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对青海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教师讲解:介绍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水质等特点。

4. 视频播放:播放青海湖的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青海湖的美景。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青海湖的美丽和独特性。

章节二:青海湖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青海湖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

教学难点: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操作。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图片展示:展示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2.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教师讲解:介绍青海湖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

4. 视频播放:播放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实际操作建议。

章节三:青海湖的文化内涵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青海湖地区的民族风情、历史传说等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图片展示:展示青海湖地区的民族风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文化特点。

2.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教师讲解:介绍青海湖地区的民族风情、历史传说等文化特点。

4. 视频播放:播放青海湖地区文化特色的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化内涵。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语文教学设计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语文教学设计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语文教学设计下文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语文教学设计》,您浏览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语文教学设计》正文如下: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语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与要求:1、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和观察顺序。

2、学习作者虚中有实、虚实结合的创作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把握本文的观察顺序和情感线索难点:学习作者虚实结合的创作方法教具:青海湖的图片教程:一、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向往的地方,导入课文1.师:每个人都有自己梦想和憧憬过的地方,你们心目中向往的地方是哪里呢?那个地方为什么令你神往?2.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说自己想去的地方。

3,师:女作家冯君莉的梦想是去青海湖。

青海湖是怎样一个地方呢?展示图片青海湖,是……(见参考资料)冯君莉的梦想实现了,她去了青海湖,感受了青海湖梦幻般的美景,并且用她的笔,同样为我们制造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二、解题1.师:本文题目的关键词是"梦幻",行文紧紧围绕它展开,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

2.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3、小结,把握以下几点:第一,青海湖是作者梦想过的地方,所以用"梦幻"来命题,表达了作者的愿望;第二,青海湖确实有着梦幻般的美,用"梦幻"来形容,名副其实;第三,作者用丰富的修饰性语言为读者制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与所描写的`对象和作者的意匣不饵塑会-1.要学生朗读课文,理出作者的观光顺序。

2.抽学生回答。

3.师:顺着这个观光顺序,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和可爱,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鼓励学生发言。

5,总结。

(见板书设计1)四、字词训练1.准确认读以下字词,掌握它们的意思(见板书设计2-1),并用它们组成一段话,看看谁组得既通顺,又符合情理。

2.仿照下面的词再组一些类似的词,并体会这些词的表达效果。

(见板书设计:2-2)板书设计:1.课文分析相关语句观赏顺序情感线索(1)"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瞬间,我惊住了……"(2)"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看乌云……(3)"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望晴空……''(4)"倒映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廓"远观鸟岛……8)"我们……继续赶路了"离开青海湖……2.字词训练绿茵茵水灵灵甜丝丝沧桑娓娓动听得天独厚潸然第二课时一、朗诵课文,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1.师:这篇课文自始至终都有一个明确的观察顺序,如到达青海湖,观草滩、赏湖水、看乌云、望晴空、远观山峦、遥望鸟岛,离开青海湖。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水质等。

(2)培养学生对青海湖生态系统的认识,了解其特有的生物种类。

(3)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利用地图,让学生学会查找和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导入: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主题。

2. 青海湖的基本概况:(1)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的青藏高原。

(2)面积:约为4,317平方公里。

(3)水质:咸水湖,盐度约为0.46%。

3. 青海湖的生态系统:(1)特有的生物种类:青海湖裸鲤、青海湖卤虫等。

(2)生态脆弱区: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 青海湖的自然景观:(1)日出日落: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2)鸟岛:了解鸟岛的特色和保护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青海湖的基本概况。

(2)青海湖的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3)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青海湖生态系统的保护。

(2)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青海湖的自然美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青海湖的生态系统特点及其保护意义。

4. 欣赏与实践:组织学生观看青海湖的自然景观视频,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景。

5. 小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青海湖的自然景观画。

2. 写一篇关于青海湖的日记,记录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3. 调查身边的人对青海湖的了解程度,提高大家对青海湖的认识。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2)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3)青海湖的保护措施及意义。

2. 教学难点:(1)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2)如何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

(2)学生分享对青海湖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的案例。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拓展延伸:(1)学生探讨青海湖生态保护的意义。

(2)学生分享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和经验。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收获和体会,提出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青海湖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青海湖的地理、生态、旅游等方面的资料。

2. 图片资源:青海湖美景、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图片。

3. 教材资源:相关章节的内容及案例分析。

4. 学生资源:学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7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7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7篇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这篇文章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课。

这一单元是游记单元,单元设置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把握阅读和写作游记的根本方法。

它同时也是一篇寄情于景的抒情性散文,课文以美丽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在高原上布满梦幻般漂亮的青海湖。

它不仅风光壮美,而且生物资源丰富。

通过这一篇散文,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2、说教学目标本课是一篇游记,依据游记这一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确定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看挨次,培育观看景物的力量。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加自己的环保意识。

二、说教学方法本文是第一单元游记中的第三篇,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这种文章体裁的阅读方法,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内容,体会文字中蕴涵的景之美、情之美。

为了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标,我采纳“1+1高效合作教学模式”中的“主体阅读模式”来进展教学。

“主体阅读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自读感知——研读探究——争论评价——拓展延长”。

教师在预备教案的同时,学生还要预备相应的学案。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猎取信息、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

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互动,以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师生之间的协调互动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来共同完成这一课的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依据树立“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当以“学”为中心去预设。

主要应当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进而形成新的高效课堂运行机制。

这节课的详细教学过程是:第一个环节:自读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观看青海湖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充分预习文本内容。

进而让学生对青海湖有一个根本的了解,对所学文本有一个初步的熟悉,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其次个环节:研读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1、欣赏了青海湖的哪些风光?2、是按什么挨次欣赏青海湖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通用5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通用5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通用5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篇1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目的:1、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

2、了解课文观察与现象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

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

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二、简介青海湖这首歌主要表达了人们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

关于青海湖我让同学们去搜集查阅了资料,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

青海湖在哪儿?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作介绍,教师给予适当表扬)下来同学们还可以对青海湖作进一步的研究,不懂的可以向你们的科学、地理老师请教。

今天我们主要是跟随当代作家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

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走进青海湖。

以它粗犷、质朴、自然的美享誉世界。

今天,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湖,跟作者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

(放音乐)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青海湖如此之美,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示青海湖的美的?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四、合作交流1、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青海湖的?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湖水蓝而晶莹明澈青海湖粗犷、自然、质朴的美梦幻般的湖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五、重点品读、感悟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探究活动青海湖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1、通过朗读品位赏析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2、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情感目标1、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多姿多彩的祖国。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品味赏析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

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

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二、简介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 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

含盐量6‰。

矿化度15克/升。

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三、作者简介冯君莉,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明确: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明确:相关语句观赏顺序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观赏草滩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 观赏湖水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 观赏乌云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青海湖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信息及其在中国的重要地位。

1.2 教学内容: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青海湖的特点和价值。

1.4 教学活动:展示青海湖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其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青海湖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第二章:青海湖的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青海湖的自然景观:湖光山色、鸟岛、沙岛等。

青海湖的气候变化:温带大陆性气候、季节变化等。

2.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其美丽。

视频播放:播放青海湖的自然景观视频,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2.4 教学活动:展示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描述其特点。

播放青海湖的自然景观视频,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三章:青海湖的生态环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生态环境状况。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青海湖的生态系统:水生植物、水生动物、鸟类等。

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问题:污染、过度开发等。

3.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图片,让学生了解其多样性。

案例分析:分析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案例。

3.4 教学活动:展示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图片,让学生描述其特点。

分析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案。

第四章:青海湖的文化背景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青海湖的文化背景:藏传佛教、蒙古族文化等。

青海湖的历史价值:古代丝绸之路、酸奶制作传统等。

4.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青海湖的文化背景图片,让学生了解其多样性。

故事分享:分享青海湖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

《青海湖,梦幻般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湖》教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篇一学生视角青海湖质朴、粗犷、自然的美一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清新、柔美的词句也会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一定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难点文章文字的描述与学生的想象之间会有一些距离,体会、想象梦幻般的青海湖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思考文章以华丽柔美的语言描绘出作者眼中的青海湖。

学生会对这些生疏的词所描绘的景象产生困惑。

所以教学时,最好借助于录像,在学生面前展示画面?再引导学生合理地想象,加之人情人境地朗读,相信会给学生带来收获。

重点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体会青海湖特有的湛蓝与质朴。

设计特色读看结合,读想结合,读中悟情。

信息资料师生共同查阅关于青藏高原、青海湖与文中提到的其他湖的资料以及“世外桃源”的来历。

[教学要求]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山川的感情。

2.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的青海湖,各有什么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出示课题,自由交流1 学生板书课题,注意指导梦幻两个字,并引导体会梦幻的意思。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会梦幻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

)2.对于这个文题我们都想交流哪些内容?学生可以把由题目所想到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开启思路,更要从文题中了解青海湖以及文中所涉及到的内容的一些资料。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质疑、解疑,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一些课文以外的知识,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交流预习所得1.这课文都读懂了哪些内容?.(这是一个几乎能全员参与的问题,哪怕读懂了一词、一句,教师也要给予肯定,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

)2.这课文哪部分能激发起你读的欲望?为什么?.(这一问题设计能引导学生直接进入文章的重点,以读代讲,以体会作者的用词之美,在读中积累语言。

一个为什么。

又引导学生抓特点,体会作者的技巧,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知道一些方法。

)教师加大指的时间,尤为青海湖的蓝、质朴的美,更要在读中体会。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优秀4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优秀4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优秀4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篇一《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海湖的美。

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教材简析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文章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上、离开。

梦幻——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

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一)质疑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么样?请带着问题读一读阅读提示。

我们初步知道了青海湖大小及地理位置。

我们还要理解“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为了理解课文,我们先进行自学。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1、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扑朔迷离pūshuò-mílí:扑朔:犹言扑腾,乱动的意思。

迷离:眼睛眯起。

《乐府诗集·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原指分辨不出雌雄。

后用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倘徉cháng yáng:闲游;安闲自在地行走。

眸子móuzi:本指瞳人,泛指眼睛粗犷:cūguǎng∶粗野,豪放;豪壮沉湎:chénmiǎn,沉溺,耽于。

比喻潜心于某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或思维活动中。

震慑zhènshè:慑:使害怕。

震动得使害怕:震慑敌方。

温柔恬静:本课指风景优美,非常安静。

湛蓝zhànlán:晴天的蓝色;湖海等的深蓝色。

涟漪lián yī:小波纹。

伫立zhùlì久立,长时间地站着。

鄱阳湖pó yáng hú: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在江西省北部。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培养学生对青海湖风光美景的欣赏能力。

(3)提高学生对我国湖泊资源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青海湖的美丽风光。

(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青海湖与其他湖泊的差异。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2)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3)培养学生对青海湖风光美景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青海湖形成的原因。

(2)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青海湖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青海湖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青海湖的形成原因。

(2)介绍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3)阐述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比较青海湖与其他湖泊的差异。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欣赏与创作(1)让学生欣赏青海湖的美景视频。

(2)学生创作:以青海湖为题材,进行绘画、写作等创作活动。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他们对青海湖的认识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深入了解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 调查周边的湖泊,了解它们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措施。

3. 写一篇关于青海湖的作文,可以是旅游攻略、美景介绍或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青海湖美景的欣赏能力。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信息,激发学生对青海湖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问题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1.3 教学内容1.3.1 青海湖的地理位置介绍青海湖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

1.3.2 青海湖的面积和深度介绍青海湖的面积约为4,317平方公里,平均深度为18米。

1.3.3 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介绍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包括湖边的草原、沙漠、湿地等,以及湖中的鱼类、鸟类等生物。

第二章:青海湖的自然景观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2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的方式进行教学。

2.3 教学内容2.3.1 青海湖的美景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青海湖的美丽。

2.3.2 青海湖的日出和日落播放青海湖日出和日落的视频,让学生欣赏青海湖的自然美景。

第三章:青海湖的文化内涵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3.2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讲解、图片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学。

3.3 教学内容3.3.1 青海湖的传说故事讲解青海湖的传说故事,如“青海湖的来源”、“湖神的传说”等。

3.3.2 青海湖的宗教文化介绍青海湖附近的宗教文化,如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

第四章:青海湖的旅游资源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旅游资源,激发学生的旅游兴趣。

4.2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的方式进行教学。

4.3 教学内容4.3.1 青海湖的旅游景点展示青海湖的旅游景点图片,如鸟岛、沙岛、青海湖景区等。

4.3.2 青海湖的旅游活动播放青海湖的旅游活动视频,如骑行、划船、观鸟等。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目标让学生对青海湖有更全面的认识,激发学生对青海湖的热爱。

5.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5.3 教学内容5.3.1 青海湖的保护讨论青海湖的保护问题,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生态环境现状,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水质等;使学生掌握青海湖的自然景观特点,如湖光山色、鸟岛、沙岛等;培养学生对青海湖生态系统的认识,了解其生物多样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组织户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青海湖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青海湖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平衡,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青海湖的基本概况;青海湖的自然景观特点;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 教学难点:青海湖的形成原因及其地理意义;青海湖的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图、模型、图片、视频等;2. 教材:有关青海湖的图书、资料;3. 户外实地考察:安排合适的路线和时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谈论对青海湖的初步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介绍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如地理位置、面积、水质等;讲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特点,如湖光山色、鸟岛、沙岛等;阐述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生态环境等。

3. 户外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前往青海湖,亲身体验其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所看到的景观和生物,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强调青海湖的重要性和生态保护的意义。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一幅青海湖的风景画,展示自己对青海湖的理解和感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成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优秀教案第一章:青海湖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面积、深度等基本信息。

2. 使学生认识到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

3. 培养学生对青海湖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2. 青海湖的面积、深度和水质特点。

3. 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青海湖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欣赏。

2. 视频播放:播放青海湖的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青海湖。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展示青海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青海湖的基本信息。

3. 观看视频:播放青海湖的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青海湖。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课程要点。

五、作业布置1. 绘制青海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2. 写一篇关于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文章。

第二章:青海湖的自然景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青海湖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青海湖的自然景观:湖面、湿地、沙岛等。

2. 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形成原因和特点。

3. 青海湖自然景观的保护意义。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 视频播放:播放青海湖自然景观的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青海湖的自然景观。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展示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特点。

3. 观看视频:播放青海湖自然景观的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青海湖的自然景观。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考察进行点评,总结课程要点。

五、作业布置1. 绘制青海湖自然景观示意图。

2. 写一篇关于青海湖自然景观的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湖简介青海湖简介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略呈椭圆形,面积4636平方公里。

环湖周长为360公里。

湖水平均深度约19米,最深处为28米。

湖面海拔3196米。

1975年建立面积达56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1997年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名鲜海或仙海。

北魏以后改称青海。

青海湖水中含大量氯化钠和硫酸镁等无机盐,清澈透明,但不宜饮用。

湖中盛产湟鱼,又名裸鲤,肉肥而嫩,味道鲜美。

青海湖中分布着五个美丽的岛屿:鸟岛、海心山、三块石、砂岛和海西皮。

其中鸟岛和海心山岛是青海湖著名的游览胜地。

鸟岛是青海湖最有名的岛。

坐落于青海湖西部布哈河河口附近,形如蝌蚪。

鸟岛原名海西山,也称“蛋岛”,与不远处的海西皮都是鸟类栖息地。

鸟岛高出湖面7米,面积仅0平方公里。

栖鸟类有斑头雁、鱼鸥、棕头鸥、鸬鹚等,数以10万计。

每年春天各种候鸟从南方飞来,产卵、孵化,到9~10月份,再向南飞迁。

鸟岛秀丽的风光和奇特的禽鸟生活,吸引了大批游人,使鸟岛成为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

海心山岛面积约0平方公里,高出湖面约30米。

岛上怪石嶙峋,林木茂盛,风光秀丽。

相传古时岛上产龙驹,又名“龙驹岛”。

现在的鸟岛也包括了海心山岛。

青海湖四周高山怀抱。

北面为雄伟壮丽的大通山,东面为巍峨高峻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连绵的海南山,西面是4000~5000米的橡皮山。

山下是茫茫无垠的大草原,一直延伸到青海湖畔。

青海湖处于青海湖盆地的最低处,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高山草原之间。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人为污染,青海湖面积逐渐缩小,水质渐差,需大力加以保护。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理清思路,把握情感线索。

(二)明确内容,掌握观察方法。

(三)品味语言,揣摩表达效果。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展示相关文字材料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刚察县以南,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略呈椭圆形,面积4636平方公里。

环湖周长为360公里。

湖水平均深度约为19米,最深处为28.7米。

湖面海拔3196米。

1975年建立面积达56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1997年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名鲜海或仙海。

直到北魏以后才改称青海。

青海湖水中含大量氯化钠和硫酸镁等无机盐,清澈透明,但不宜饮用。

湖中盛产湟鱼,又名裸鲤,肉肥而嫩,味道鲜美。

青海湖中分布着五个美丽的岛屿:鸟岛、海心山、三块石、砂岛和海西皮。

其中鸟岛和海心山岛是青海湖著名的旅游胜地。

鸟岛是青海湖最有名的岛。

坐落于青海湖西部布哈河河口附近,形如蝌蚪。

鸟岛原名海西山,也称“蛋岛”,与不远处的海西皮都是鸟类栖息地。

鸟岛高出湖面7.6米,面积仅有0.27平方公里。

栖鸟类有斑头雁、鱼鸥、棕头鸥、鸬鹚等,数以10万计。

每年春天各种候鸟从南方飞来,产卵、孵化,到9~10月份,再向南飞迁。

鸟岛秀丽的风光和奇特的禽鸟生活,吸引了大批游人,使鸟岛成为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

海心山岛面积约0.46平方公里。

高出湖面约30米。

岛上怪石嶙峋,林木茂盛,风光秀丽。

相传古时岛上产龙驹,又名“龙驹岛”。

现在的鸟岛也包括了海心山岛。

青海湖四面高山环抱。

北面为雄伟壮丽的大通山,东面为巍峨高峻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连绵的海南山,西面是4000~5000米的橡皮山。

山下是茫茫无垠的大草原,一直延伸到青海湖畔。

青海湖处于青海湖盆地的最低处,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高山草原之间。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人为污染,青海湖面积逐渐缩小,水质渐差,需大力加以保护。

2有条件的可以展示有关青海湖的图片材料,给学生以视觉上的感受。

3导入语设计:上一堂课,我们品味了周庄“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江南水乡的韵味,那种韵味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今天,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冯君莉“一起上路”,去感受大西北的青海湖,去领略它所特有的情致。

(二)自读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借助书本的注释,理清字的笔画,读准字音。

(三)正音颠簸(bǒ)深湛(zhàn)恬(tián)雅眸(móu)子安谧(mì)肃穆(mù)魅(mèi)力蓼(liǎo)蓝哈(hǎ)达逶迤(wēiyí)潸(shān)然篝(gōu)火娓(wěi)娓动听脍炙(kuàizhì)人口虚无缥缈(piāomiǎo)(四)研读1分析题旨,确立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明确:梦幻2找出文中表示相关意义的句子。

明确:“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

”“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3讨论文章的线索。

明确:由此可见,文章是以“梦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如梦幻般的景观,再到梦想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美丽的幽思,条理十分清晰。

4讨论文章观察景物的方法。

(可与《周庄水韵》进行比较)明确: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5讨论作者描写景物的思路。

(先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概括所描写的内容)明确:相关句子描写内容“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草滩“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观赏湖水“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观赏乌云“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观赏万里晴空“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观赏草滩与山峦“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廓……”观赏海岛“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五)作业熟读全文,摘抄你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想想喜欢的理由。

第二课时(一)导入复习上一堂课所讲的内容。

(二)研读学生自己交流喜欢的段落、句子或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可从多角度阐述理由,内容、方法、修辞、情感等等,不求全面,但教师评点要力求准确)示例1:青海湖湖水蓝色的醉人。

(1)“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湖水蓝得“醉人”,用“醉人”表达了观赏者的心态,已陶醉其间,同时也表现出湖水蓝得可爱、迷人。

“纯正”、“深沉”,是与“海洋”和“天空”比较后给予作者的主观感受,更突现出湖水蓝的程度,浓浓的,毫无杂色。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先用排比的句子,从多方面描述青海湖迷人的水色,再用比喻具体描述湖水,“水灵灵”,极富动态的感觉,活灵活现,“蓝晶晶”,指蓝得发亮,富有色彩感。

由此,湖水显得更为娇美可爱。

此外叠词的运用,也使得语言富有了一种音韵的美。

(3)第5段中有关数字的说明的作用。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明湖水为什么蓝得出奇,使读者能更全面地感知青海湖。

示例2:环境氛围的清新幽静,优美迷人。

(1)“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用“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2)“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而我的脚下,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淡蓝”、“碧绿”、“深褐”、“银色”,组合成一幅色彩斑斓又意韵深远的画卷。

(3)“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出雨珠的可爱,以及雨后空气的纯净。

“甜丝丝”、“凉爽爽”,这里不仅是生理上的感觉,也是心理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的甜蜜之感。

同时短句和长句的交叉运用,也形成音节的参差感。

示例3:鸟岛的神奇和鱼类的丰富。

(1)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为青海湖中的岛屿增添了一种神奇迷人的色彩。

(2)“只有这神奇、美丽、和平的得天独厚的地方,才能够成为生气勃勃的鸟的世界,成为繁荣昌盛的鸟的王国啊!”这是作者在介绍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因素以及独特的自然条件后由衷的赞叹,这种赞叹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青海湖特有的魅力。

(3)“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句中的“金灿灿”“红艳艳”,表现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示例4:作者的情感。

文章自始至终表现出对青海湖的幽美的喜爱,那是一种贴近自然后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

作者非常希望这样的感受能有更多的人来分享,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为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这种矛盾的心理,也从环境保护的侧面表现出一个有识之士对青海湖的珍爱。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以“梦幻”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从三个方面描绘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展示了一幅如梦似幻的迷人画卷。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受青海湖的迷人魅力,同时关注文中流露出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目标1.感知青海湖“梦幻般”的特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从品读文章用词和修辞手法的角度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3.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之中。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电脑画面或图片介绍青海湖,要求学生先仔细观看,再用一句话或一个形象的比喻形容画面留给自己的印象。

(二)教学切入点1.扣住标题中的“梦幻”一词设问切入:文章中有哪些词句与“梦幻”有关?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把握住文章的线索,整体感知青海湖的迷人魅力。

2.从作者的行踪及观察点切入:标出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归纳作者观察的对象和具体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圈点勾画法、设疑释疑法、要点归纳法、诵读品析法、合作探究法。

1.归纳文章描绘青海湖的几个角度。

2.说明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3.理解作者既希望更多人赏识青海湖又担心青海湖的美丽被破坏的矛盾心理。

(四)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法:标出体现作者行踪及观察点的词句,整体把握文章的线索。

2.诵读品析法:标出描绘青海湖湖水、环境的语句,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思考作者的表达方式。

3.合作探究法:文章末尾给读者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何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四、拓展延伸1.收集有关青海湖的资料,了解它的过去、现在,合理预测它的未来。

2.你认为青海湖该不该开发成旅游景点,如果你认为应该开发,请拟出一个合理的开发方案;如果认为不应该开发,请以书面形式陈述你的理由,要求有理有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