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名著导引3.3新爱洛伊丝

合集下载

第八节 《新爱洛伊斯》

第八节 《新爱洛伊斯》

论文《论不平等的起源》指出“人的完善化”和私 有制是人类苦难与罪恶的根源。 政治论著《社会契约论》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否 定王权神授;社会契约指以平等为原则确立的约定关系, 它规范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制约着国家与人民的 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后来休谟回忆说: “他好像是这样一个人, 这个人不仅被剥掉了衣 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 在这种情况下被赶出去 和猛烈的狂风暴雨进行 搏斗。”转引自[英] 罗素:《西方哲学史》, 下卷,232页。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18世纪最杰出的启蒙 思想家之一,也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党人推崇的思想先驱。
被称为“浪漫主义运动 之父”[英]罗素: 《西方哲学史》,下卷, 225页,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2。
卢梭的创作历程 1742年为《百科全书》写稿; 1750年写第戎科学院设奖征文《论科学与艺术》,一举成 名; 1752年他的歌剧《乡村卜师》大获成功; 1755第二次应征论文《论不平等的根源》; 1758写了《致达朗贝尔论戏剧的信》; 1761年发表《新爱洛依丝》获得巨大成功; 1762年出版《社会契约论》; 1762年发表《爱弥儿》; 1764年发表9封《山中来信》; 1765至1767年撰写《忏悔录》; 1776至1778年写了《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第八节 《新爱洛伊斯》 本节重点:卢梭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生平传略;政治学说:《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 础》、《社会契约论》。 让-雅克·卢梭(1712-1778),他生于日内瓦,父亲 是钟表匠,从小由姑母抚养。当学徒逃走后由华伦夫人收 留。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社 会政治思想体现了启蒙运动激进民主派的倾向,其文学创 作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声。

外国文学(一)重点

外国文学(一)重点

十八世纪欧洲文学启蒙文学的特征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深刻的民主性。

创作中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2.具有强烈的政论与哲理色彩。

3.创造了不少新的文学形式英国文学主要成就:现实主义小说。

主要作家作品有:丹尼尔·笛福: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

《鲁滨逊漂流记》(1719)表现了新兴资产者的充沛精力和冒险进取精神。

主人公鲁滨逊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英国商业资产者的典型。

顽强坚毅积极进取。

第一个资产阶级英雄形象。

斯威夫特以讽刺批判为主調。

《格列佛游记》把幻想、夸大和真实,奇妙地结合在一起。

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理查生的作品以道德说教、劝善为主要内容。

书信体小说《帕米拉》。

菲尔丁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

作品以真实地探讨人性为主要特点。

《汤姆·琼斯》以汤姆的遭遇为主线,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是18世纪英国小说的最高成就。

感伤主义文学哥特小说法国文学“百科全书派”、哲理小说启蒙文学的最高峰在法国。

孟德斯鸠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中声望最高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哲理小说《老实人》、黄金国,“种我们的园地”。

狄德罗是《百科全书》编纂工作的组织者,当时欧洲重要的文艺理论家。

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辩证法的杰作”。

卢梭是具有民主倾向的启蒙文学家。

提出“返回自然”口号。

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丝》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悲剧,揭示出“自然道德”与“社会道德”尖锐冲突,鲜明的反封建精神;《爱弥儿》是一部宣扬顺乎天性的教育小说;《忏悔录》是作者自传。

卢梭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①提出“返回自然”的号召,在创作中将大自然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予以再现,讴歌了自然之美,拓展了审美视野丰富了文学表现的范围;②注重表现感情,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挖掘。

《新爱洛伊丝》颂扬了朱丽与圣普乐之间充满激情的爱情,描绘了主人公以及朋友们对“爱美德”的追求和美好的人际关系,展现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忏悔录》坦诚地描写自我,表现主观情感。

诗意的文学

诗意的文学

诗意的文学:西方文学名著欣赏1. “文学是人学”是由(高尔基)提出的2. 古希腊神话传说认为,欧洲大陆的名称来源于非尼基少女(欧罗巴)。

3. “西方文化”的“两希”传统,指的是古希腊——罗马传统与(希伯来-基督教)传统。

对自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追问是西方文学的重要特点。

(√)4. 古希腊神话大体可以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5. 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是围绕(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叙述的。

6. 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是(雅典娜)。

“英雄传说”的神话隐含了人性理解的原始形态,是对原始初民对人性及其善恶本质的稚拙而浪漫的诗意理解与表达。

(×)7. 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

8.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

荷马史诗表现了希腊式人本意识,其核心内容是:肯定个体人的现世价值、个体本位、放纵源欲、弘扬自我。

(√)《奥德修纪》题名原意是“奥德修斯的故事”它写的是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亚战争结束后还乡的故事。

(√)9. 古希腊悲剧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

10. 《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悲剧艺术的典范”。

《俄狄浦斯王》首创了“倒叙”、“悬念”、“突转”等手法,剧作结构紧凑,情节迭宕多姿,促进了希腊悲剧艺术的成熟。

(√)《俄狄浦斯王》通过对主人公“反抗-失败-反抗”过程的描写,用象征隐喻方式,肯定人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

(×)11. 《旧约》是(古希伯来)文学总集。

12. (神话)是《旧约》中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主要收集在《创世纪》里。

13. 《出埃及记》中刻画的古希伯来民族英雄是(摩西)。

重视人的精神与灵魂、重视对彼岸价值世界追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是希伯来文学之文化价值观念的主导倾向。

(√)14. 在《神曲》中,引导但丁游历天堂九重天的贝亚特丽丝象征着(信仰)。

15. 《神曲》中,象征(理性)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受贝亚特丽丝的嘱托前来帮助但丁走出迷途,并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

《新爱洛伊丝》的叙事艺术与教育理念

《新爱洛伊丝》的叙事艺术与教育理念

《新爱洛伊丝》的叙事艺术与教育理念作者:朱炎玮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23期朱炎玮内容摘要:《新爱洛伊丝》是卢梭发表于1761年的书信体小说,讲述18世纪贵族小姐朱莉与家庭教师圣普乐之间的爱情悲剧,以小说的艺术形式呈现了作家的理论思考。

文章通过书信体小说的艺术特点,指出卢梭以小说形式行宣扬思想理论之实;通过小说的文本分析,归纳作家卢梭隐于故事的教育理念与启示。

关键词:新爱洛伊丝卢梭教育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丝》是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让-雅克·卢梭创作的一部书信体小说,全书通过总计163封书信,展现了18世纪的贵族小姐朱莉与其家庭教师圣普乐之间的爱情悲剧。

迄今为止,众多学者从《爱弥儿》中解读卢梭的教育理念,而仅将《新爱洛伊丝》视作爱情主题的书写,但这部小说作为卢梭著作中的一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亦宣扬了作家的社会思考和教育理念。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的艺术特点和文本内容,尝试解读作家渗透于爱情故事中的教育理念。

一.《新爱洛伊丝》作为书信体小说的宣传色彩1.多维度视角的叙事特色近代书信体小说始自1741年英国小说家塞缪尔·理查森的《帕梅拉》,成为18世纪许多作家效法的创作形式。

书写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是书信体小说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利于抒发“我”在特定背景下的思考。

并且由于书信中固定受述者的存在,书信体小说可以构成叙述者与受述者间的对话,使读者从中直观感受到交谈者、收信人的存在[1]。

《新爱洛伊丝》作为书信体小说发展顶峰时期的作品,展现了多维度的书信叙述视角;小说中出现了圣普乐、朱莉、克莱尔、多贝尔先生、爱德华绅士、德·沃尔玛先生等多个叙述者,弥补了单一限知型叙事的局限,通过多个叙事视角还原故事情境,揭开18世纪社会环境对等级阶层以及情感与美德的态度。

借助多位书信对话人之口,小说对当时各种社会问题发表了多样的见解,较为完整地呈现了故事的社会背景。

2.作者的叙事干预《新爱洛伊丝》的多重叙述角度构成了多声部的叙事世界,而在此对话空间中,作者与小说人物的声音却并非平等的——通过频繁出现的“作者注”,作者强化并统领了小说的叙事声音。

2011年自学考试外国作家作品资料荟萃(3)

2011年自学考试外国作家作品资料荟萃(3)

(2)主情主义。“主体感情”放在创作首位;
(3)鲜明的强调和寻求“自我”的倾向。“返回自然”口号及“感伤主义”直接影响德国的“狂飙突进”,19世纪更发展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4)卢梭感伤主义:
18世纪产生于英国,波及欧洲其它国家,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先驱,也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源头。注重心理感觉,由斯泰恩小说《感伤的旅行》得名。
33、卢梭《新爱洛伊斯》:
(1)卢梭《新爱洛伊斯》体裁、书名:
哲理、文艺性结合的信札体哲理小说。书名是由于作者借鉴了12世纪法国青年姑娘爱洛伊斯同其教师阿贝拉恋情悲剧框架。
-
32、卢梭:18世纪法国杰出和影响深远的启蒙思想文学家。
(1)“卢梭主义”:
关于文化、文明和社会政治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其理论著作及小说中。
(2)卢梭理论著作:
①、卢梭《论科学与艺术》:
文化批判,主旨要彻底扫除封建文明,让人类摆脱一切封建枷锁而获得发展。“自然”与“文明”对立,以及“返归自然”、寻求自我的“卢梭主义”开始形成。
(3)卢梭《新爱洛伊斯》人物形象:
共同特点是“爱美德”,这是一种崭新道德,源自自然人性,自爱、自尊而及他人。
①、朱丽与克莱尔分别体现爱情和友谊,都生性“仁慈多情”,但朱丽温柔软弱,最爱美德,曾在婚姻上改变初衷,是一个可以协调个人、家庭、朋友、社会的中心人物。克莱尔则活泼明智。
(2)卢梭《新爱洛伊斯》思想内容特点:
18世纪瑞士恋情故事。描写了出自人性的自然爱情与人为封建道德之间的冲突。作者从崇尚自然、否定封建文明的哲学高度热烈歌颂男女青年冲破封建藩篱而相爱的纯真爱情。全面否定悲剧制造者(贵族阶级),作者目标除跟全社会有关的社会风俗及夫妻间忠诚,还有更深刻的目标“社会协调和社会和平”,否定旧世界。

卢梭的女性教育观

卢梭的女性教育观

卢梭的女性教育观[摘要]《朱莉,或新爱洛伊丝》是卢梭-的四大名篇之一,它既是一部文学名著,也是一部教育名著。

通过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卢梭塑造了朱莉这个完美的女性形象,阐释了他的女性教育思想。

他从自然主义哲学出发,在女性的爱情、婚姻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有影响力的见解。

反思卢梭的女性教育观,对促进当代女性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新爱洛伊丝卢梭女性教育观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他于1761年发表了这部以书信体写成的爱情小说《朱莉,或新爱洛伊丝》。

爱洛伊丝是法国十二世纪人;她和她的教师阿贝拉相爱,遭到她叔父的反对和暴力干预。

两人虽未能结为眷属,但仍互相依恋,书信往还,直到阿贝拉死后为止。

爱洛伊丝和阿贝拉相爱的故事,哀艳动人,得到了卢梭的同情。

因此,他把他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朱莉比做爱洛伊丝,将他的小说取名为《朱莉,或新爱洛伊丝》,用醒目的标题,表明书中的女主人公朱莉和十二世纪的爱洛伊丝在爱情上有相似的不幸遭遇。

书中女主人公对于爱情所表现出的美好品德,以及她作为妻子对丈夫的忠贞,从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作者对女性教育的观点。

一、卢梭女性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卢梭主张自然主义哲学观,认为一切应“回归自然”,这为他的女子教育观定下了一个基调——教育要依托天性实施。

这对当时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但卢梭并没有摆脱法国传统男权社会女性观的影响,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妇女的一切教育都应和男子相关连。

他一方面赞美女性,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和“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两性本来是平等的:但他所说的男女平等却远非大革命中妇女所要求的平等权利,而是绝大多数男性革命者心目中合理的性别秩序观。

他认为女性是天然依附于男性的,只要做好“贤妻良母”便可。

在卢梭眼里,女性是没有独立地位的,其女性观本质上是传统的、保守的,没有脱离法国传统女性观的窠臼。

(一)男女异同的性别观。

卢梭认为女性对男性的服从不是由于社会或经济原因,而是一种大自然的馈赠,这是一种不可抗逆的自然法则。

外国文学史郑克鲁必看作家作品填空题

外国文学史郑克鲁必看作家作品填空题

外国文学史课本目录作家作品国家古希腊文学
荷马《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俄浦狄斯王》
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
古罗马文学
贺拉斯《诗艺》
奥维德《变形记》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中世纪文学
意大利但丁《神曲》
文艺复兴
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
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英国莎士比亚
第一章十七世纪古典主义
法国莫里哀《伪君子》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法国卢梭《新爱洛伊丝》
德国歌德《浮士德》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
英国华兹华斯
英国拜伦《唐璜》
法国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法国凡尔纳《地心游记》
美国惠特曼《草叶集》
美国麦吉维尔《白鲸》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
法国斯丹达尔《红与黑》
法国巴尔扎克《高老头》
法国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英国狄更斯《双城记》
英国勃朗特姐妹夏绿蒂·勃朗特《简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英国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英国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
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俄国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俄国果戈理《死魂灵》
俄国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俄国契诃夫《樱桃园》
美国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

_新爱洛伊丝_与人性抒写

_新爱洛伊丝_与人性抒写

《新爱洛伊丝》与人性抒写蒋承勇内容提要 在卢梭看来,“自然-人性”是相通的。

他崇尚理性,同时又特别推崇情感,并把情感置于理性之先,认为一切发自人内在本性的真诚、纯朴的自然情感都是合乎理性原则的,是一种善,理性-情感呈耦合状态。

这种独特的人性体悟决定着卢梭小说创作上独特的人性抒写。

《新爱洛伊丝》从自然-人性的角度、激情而合乎“良知”的人性抒写中表达了对人与自我的崭新理解及人性自由的祈望,寄托了“自然人”向“道德人”提升的人格理想,其间又蕴含了一种卢梭式的教士情怀、宗教情结,具有独特的人文启示与艺术启迪。

关键词 卢梭《新爱洛伊丝》人性抒写自然-人性理性-情感作为启蒙思想家,卢梭和同时代的其他启蒙学者一样主张理性,然而他又是主情主义者,他的文学创作“是浪漫主义的先声”①,他的小说代表作《新爱洛伊丝》冲破了理性对情感的节制,描写了无法控制的感情,“奠定了‘小说的现代帝国’的基础”。

②不过,我们不禁要问:主张理性的启蒙哲学家卢梭缘何又是崇尚感性与情感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哲学上的理性主义与文学上的主情主义缘何在他身上达成矛盾的统一?卢梭小说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艺术启迪和人文启示?对此类问题,我们有必要从卢梭自然-人性观的角度,通过对《新爱洛伊丝》人性抒写特点的论析作深入的理解与研究。

・561・①②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第132页。

米歇尔・莱蒙:《法国现代小说史》,徐知免、杨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第1页。

一、“自然-人性”、“理性-情感”与人性体悟18世纪被称为“理性的世纪”,一切都被人们用理性原则重新审度,理性批判精神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基本精神。

德国哲学家卡西勒说:“‘理性’成了18世纪的汇聚点和中心,它表达了该世纪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一切,表达了该世纪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①在启蒙思想家那里,“理性”是一种“自然法则”,一种包括人的知性能力在内的人性的天然禀赋。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摘要:《新爱洛伊丝》是18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卢梭的一部书信体小说,书中借主人公圣普乐和朱莉的自然纯真爱情故事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其中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的一个重大特点,也是第一次饱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是对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卢梭《新爱洛伊丝》回归自然赞美《新爱洛伊丝》是卢梭一部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描写的是人类感情中最纯真的感情—-男女爱情,同时卢梭在写爱情时写入了自己时代的特点,写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他认为人生来是有感情的,感情是自然赋予的,依照自然法则产生的感情,是完美的,是完全符合正当合理的“自然道德”。

在推崇科学精神、理性至上的时代里,他极力倡导“回归自然",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

一、卢梭与“自然说"(一)卢梭的介绍卢梭(1712~1778) 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

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

13岁至15岁时他在一个暴虐的镂刻师的店铺当学徒,遭受很多磨难。

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这里,德•瓦朗夫人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个港湾,也是他过于丰富而略嫌病态的爱情生活中钟情的第一个女性;在这儿,卢梭度过了近10年的浪漫而稳定的生活.1749年,卢梭的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使他一举成名.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是他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他的四大名篇《新爱洛伊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他晚年时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

1778年,卢梭死在一个侯爵的庄园里。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卢梭是个自然神论者,即提倡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宗教”,反对以神的启示为基础的传统基督教。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文学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文学

4、文学发展自身的要求。 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不利于在新形势下反映新的生 活。这样就只能需要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来代替它。 二、启蒙文学的特点: 1、政论性和哲理性; 启蒙主义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主义,宣扬资 产阶级理性精神,呼吁建立一个“平等、自由、博爱” 的理性社会。 启蒙文学虽然思想性明显加强,但是也损害了文学 的主要特性——形象性,而一定程度上有思想大于形 象的艺术之弊。
2)靡非司特 是作为浮士德的相对立的人物出现的。他奸诈、冷 酷、凶残、寡廉鲜耻,虚无妄为,是否定与“恶”的 化身。他以危害人类为言行宗旨,处心积虑地引诱浮 士德陷入歧途。 但是这里的靡非司特所作的“恶”已不是传统意义 上所指的道德上的“恶”,而是人性本能的象征,是 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的象征,因此,靡非司 特主观上作恶,但在客观上却常常造善,促使浮士德 超越自己。另外,靡非司特作为长期观察社会的邪恶 者,不相信人的理性,不相信世界会走向至善,靡非 司特的虚无主义态度,显得他比浮士德还要深刻。应 该说靡非司特是歌德在社会发展史上第一次赋予恶以 正面价值,一种辩证功能。因此,靡非司特是一个具 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形象。
3、英国的启蒙文学 英国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存在反封建的任 务,天主教在新教——清教的冲击下势力大减,因 此,英国启蒙文学的任务是塑造资产阶级新人,和 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暴露出的缺点进行批判等任 务。 英国这时的文学体裁主要以小说为主: 1)塑造资产阶级新人形象,鼓励冒险创业的小说 是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1719),还有菲尔丁 的《汤姆·琼斯》(1749)。 2)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小说是,斯威夫特的 《格列佛游记》(1726)。 3)批判资产阶级理性文明的是,感伤主义小说, 是理查生的《克拉丽莎》(1741—1748)和斯泰恩 的《感伤的旅行》,“感伤主义”因此得名。

新爱洛伊丝(全集)

新爱洛伊丝(全集)
新爱洛伊丝(全集)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小说
年 世纪 序
世界名著
新爱
爱情
洛伊丝总序全集译本原序内容摘要
《新爱洛伊丝》是卢梭创作于1761年的书信体小说,被誉为18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全书共分六部分,小说情 节从1732年到1745年,由163封信组成。书名借自12世纪少女爱洛伊丝和她的老师阿贝拉尔的爱情悲剧,小说讲 述的是女主人公朱丽和她的老师圣普乐相恋而未能如愿的爱情悲剧。本书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把爱情当作人类 高尚情操来歌颂并描写了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小说,对后来的法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推荐此书,不过需要耐心慢慢品读,我读了23个小时,一天读一个小时左右差不多一个月才看完,我会穿 插着别的书一起看,有时候看到无聊就去换一本书看看,有时候看到投入感兴趣时也会停下来慢慢消化,并把自 己的心理感受写出来,不知不觉这本书帮我统计了一下大概发表了67个评论。
书信体小说似乎更利于作者的驾驭、信马由缰,而对于读者却增加了些许难度。 a,女主人公生死夺命的爱, 因父亲的反对而另择新主,仍就是昏天黑地的爱。
目录分析
第1章 “世界 1名著名译” 总序2第2章译本序
3
第3章本书原序
4
第4章பைடு நூலகம்
5
第5章
1
第6章
2
第7章
3
第8章
4
第9章
5
第10章注释
作者介绍
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出生于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教 育家、思想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1722年,寄宿在郎拜尔西埃 牧师家,学习古典语文、绘图、数学。1732年,做土地测量工作,自学数学。1737年,因化学实验双眼受伤,到 沙尔麦特村养病。1742年,在巴黎科学院提出《新乐谱记谱法》。1743年,写成歌剧《风雅的缪斯》,以教音乐、 抄乐谱为生。1749年,撰写《百科全书》的音乐部分。1750年,因应征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获第戎学院奖金, 而声名鹊起。1778年7月2日,在巴黎逝世。卢梭一生颠沛流离,因发表《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 而闻名,主要著作有《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

E华师题库《外国文学》

E华师题库《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期末复习单项选择题1、《费德尔》的作者是()。

C.拉辛2、雨果在()这部作品中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观点。

A.《九三年》3、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中,()有“舞台上的哲学家”之称号。

C.欧里庇得斯4、“在拉丁美洲引起了一场文学地震”的作品是()。

B.《百年孤独》5、席勒的剧本()是其青年时期的代表作,通过主人公斐迪南表现了自己的反封建精神,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最优秀作品之一。

C.《阴谋与爱情》6、“如果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中的句子。

B.《西风颂》7、下列属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是()。

A.《麦克白》8、()是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之作。

A.《等待戈多》2、卡夫卡是下列哪个流派的代表作家()(2 分)B.表现主义文学3、贝克特是下列哪个流派的代表作家()A.荒诞派戏剧4、《<克伦威尔>序言》作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书,是由下列哪位作家提出来的?()B.雨果7、中世纪后期的英雄史诗中,法国最有代表性作品是()。

C.《罗兰之歌》1、但丁最早的一部作品是题为()的诗歌和散文合集。

(2 分)B.《新生》5、萨特在剧本()中提出了“他人就是地狱”的观点。

D.《禁闭》2、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中,()有“戏剧界的荷马”之称号。

A.索福克勒斯8、托尔斯泰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和道德自我完善。

D.不以暴力抗恶7、古希腊古典时期文学成就最大的是()。

D.戏剧8、巴赫金认为创造了“复调小说”的作家是()。

D.陀思妥耶夫斯基6、欧洲文学中第一个表现出“世纪病”特征的浪漫主义形象的是小说()。

A.《勒内》4、聂赫留朵夫是( )中的人物。

C.《复活》6、劳伦斯的小说()描述了布兰文一家三代人精神发展的历史,体现了作者创作的最高成就。

C.《虹》多项选择题9、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作品是()。

A.《仲夏夜之梦》B.《罗密欧与朱丽叶》C.《威尼斯商人》D.《第十二夜》E.《理查三世》F.《暴风雨》参考答案:ACD10、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有()。

西方文学名著导引3.3新爱洛伊丝

西方文学名著导引3.3新爱洛伊丝
经受了“美德”锤炼的情感是高尚 的。
朱莉在临终前给圣普乐的信中写道:“我 的品德无瑕疵,我的爱情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我不后悔……美德虽使我们在世上分离,但将 使我们在天上团聚。我怀着这美好的愿望死去。 用我的生命换取永远爱你的权利而又不犯罪, 那太好了;再说一次:能这样做,那太好了!”
放纵情欲?情感至上?
圣普乐一开始就向朱莉表示,“如果在得 到你的心和占有你的身之间作出选择,迷人的 朱莉,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得到你的心。”但 是,这并不等于说他一开始就熄灭了“占有你 的身”的欲望之火,而是一开始就认为这是一 种痛苦的抉择,因而他接着说:“为什么要做 这种令人痛苦的二取一的选择呢?为什么要使 大自然希望两者结合的东西变得互不相容呢?”
《新爱洛伊丝》,德国作家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及俄国卡拉姆辛 的《可怜的丽莎》等,都体现出感伤主义的美学特征。
术语链接:感伤主义文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欧洲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最初发端于英国,
后恩相的继小小在说《法说法国以国、和德中意国世、大俄利纪国的著等感一伤名些旅学国行者家》出。彼现它得。 强感 调·阿伤 理主 性贝与义拉感得情名尔并于和重英,国他而作的感家情斯学色泰 彩生十爱分洛浓郁绮,丝是主的情恋和爱多愁作善为感的原文型学。。它历崇史尚大上自的然,这常个常浪用理漫想故化了事的 大会以自的悲然弊剧的病。美和感来耻对伤照主辱现义告实文终社学会的。的出他丑现, ,们以 一的农 定故村 程纯 度事朴 地由丰、富宁于了静爱文的学大情作自与品然社的来题否会材定要和工表业求现社 方冲法突。的它的悲艺剧术视而角赋转有向人传的奇精神色世彩界。和心因理此冲突这,部多用小第说一的人称基的本日记问、 游题记是、强回忆烈录的等形自式我来中直接心抒意写,识促,进个了心人理的小说性的冲发展动。和它社将较会强秩的主序观 情国的思作制、家约幻斯想泰之等恩间因《素的感带伤关入旅系文行学。》作最品早,显对露浪出漫感主伤义主文义学的的特产征生,起法了国重作要家作卢用梭。英的

卢梭新爱洛伊丝读后感

卢梭新爱洛伊丝读后感

卢梭新爱洛伊丝读后感《新爱洛伊丝》是让雅克·卢梭创作的一部书信体小说,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描绘,给我带来了许多触动和思考。

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真挚而热烈。

朱莉和圣普乐之间的爱情并非是那种一见钟情式的冲动,而是在相处中逐渐滋生、深化的深厚情感。

他们的爱情面临着种种障碍和考验,社会的等级差异、家庭的压力以及道德的束缚,都让他们的爱情之路充满了曲折。

然而,正是这些艰难险阻,使得他们的爱情显得更加珍贵和坚定。

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情感的交流,更是灵魂的契合。

他们在书信中分享彼此的思想、感受和对生活的理解,这种精神层面的共鸣让他们的爱情超越了世俗的限制。

书中对于自然的描绘让我印象深刻。

卢梭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现在读者眼前。

青山绿水、宁静的湖泊、茂密的森林,这些自然景观不仅仅是背景的点缀,更是人物情感的寄托和映照。

在自然中,人物能够摆脱社会的喧嚣和束缚,找到内心的宁静和真实。

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反映了卢梭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望。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氛围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和力量。

除了爱情和自然,这部小说还深刻地探讨了社会等级制度的不合理性。

朱莉出生于贵族家庭,而圣普乐只是一个平民。

尽管他们真心相爱,但社会的偏见和等级的鸿沟却无情地阻碍着他们。

这种社会现实的揭示,让我不禁思考,即使在当今社会,是否仍然存在着各种无形的等级和偏见,影响着人们的自由和平等。

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打破这些束缚,实现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包容的社会呢?再者,书中人物的道德挣扎也令人深思。

朱莉在爱情与责任之间痛苦徘徊,她一方面深爱着圣普乐,另一方面又不能违背家庭的期望和社会的道德规范。

这种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的艰难。

这让我联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着类似的道德困境,如何在个人欲望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从文学角度来看,卢梭以书信体的形式来叙述故事,这种独特的手法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卢梭《新爱洛伊丝》的人物创作美学

卢梭《新爱洛伊丝》的人物创作美学

卢梭《新爱洛伊丝》的人物创作美学
刘洋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5(0)7X
【摘要】《新爱洛伊丝》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卢梭的书信体小说。

卢梭被称作浪漫主义之父,他的浪漫主义思想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这部小说中,卢梭不仅让个人的纯真情感得到了诗意的表现,还描写了用良知约束的情感世界和大量的自然风光,在情节安排上,他也大胆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页数】2页(P36-37)
【关键词】卢梭;《新爱洛伊丝》;朱莉
【作者】刘洋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5.074
【相关文献】
1.用现代景观视角品读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景观理念 [J], 杨雪澜
2.卢梭的女性教育观——读《朱莉,或新爱洛伊丝》 [J], 王晓瑞
3.巴金的《憩园》和卢梭的《新爱洛伊丝》 [J], 唐吉·拉米奥;江蕾
4.用现代景观视角品读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景观理念 [J], 杨雪澜
5.论卢梭的女子教育——从《新爱洛伊丝》到《爱弥儿》 [J], 董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纵情欲?情感至上?
圣普乐一开始就向朱莉表示,“如果在得 到你的心和占有你的身之间作出选择,迷人的 朱莉,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得到你的心。”但 是,这并不等于说他一开始就熄灭了“占有你 的身”的欲望之火,而是一开始就认为这是一 种痛苦的抉择,因而他接着说:“为什么要做 这种令人痛苦的二取一的选择呢?为什么要使 大自然希望两者结合的东西变得互不相容呢?”
— —卢梭
拓展资源链接:《忏悔录》与“替补”
图片链接:卢梭作品书影
二、《新爱洛伊丝》
书信体长篇小说《尤丽或新爱洛伊丝》的写作,很 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此前不久塞缪尔·理查森发表的迷人而 感伤的英国长篇小说。此外,还要归功于卢梭本人的生 活,因为圣-普乐和卢梭的经历有很多类似之处。作者从 不放过进行说教的机会,结果小说充满了关于美德、人 生需要宗教和抑制情感的说教;同样,小说也可以说是 一系列提出卢梭某些思想的短文,诸如他的教育观点, 他相信自然爱情的观点和倡导简朴生活以及希望人和天 生的善行获得胜利等。书中所有人物只要有任何一点机 会都要拿出来说教的腔调。实际上,很多信仅仅是卢梭 的思想传输给读者的短文。
——《欧洲文学的背景》
图片链接:卢梭像 图片链接:卢梭和他的著作 拓展资源链接:卢梭名言选
卢梭作品
理论著作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社会契约论》
《论科学与艺术》
文学作品
《新爱洛伊丝》 《爱弥尔》 《锁之中。自以为是 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 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拓展资源链接:《新爱洛伊丝》精彩片断欣赏
经受了“美德”锤炼的情感是高尚 的。
朱莉在临终前给圣普乐的信中写道:“我 的品德无瑕疵,我的爱情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我不后悔……美德虽使我们在世上分离,但将 使我们在天上团聚。我怀着这美好的愿望死去。 用我的生命换取永远爱你的权利而又不犯罪, 那太好了;再说一次:能这样做,那太好了!”
一、卢梭的生平与创作简介
18世纪最伟大的播火者让——雅克·卢梭,是 个富有魅力的叛逆者。他用才华横溢的文笔和简 朴、多情的思想赢得了大众的拥护和尊敬,但也 受到唯理论者的嘲讽。百科全书派的激进观点只 触动了作为少数派的知识分子,但卢梭的政治宣 言却在群众中点燃烈焰,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感 情上的动力。
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欧洲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最初发端于英国,
后恩相的继小小在说《法说法国以国、和德中意国世大、利俄纪的国著感等伤一名旅些学行国者家》出。彼现它得。 强感 调·阿伤 理主 性贝义与拉得感名情尔于并和英重国,他作而的家感斯情学泰色 彩生十爱分洛浓郁绮,丝是主的情恋和爱多愁作善为感的原文型学。。它历崇史尚大上自的然,这常个常浪用理漫想故化了事的 大会以的自悲弊然剧的病。美和感来耻伤对主照辱义现告实文终学社的会。出的他现丑, ,们以 一的定农故程村度纯事地朴由丰、富宁于了静爱文的学大情作自与品然社的来题否会材定要和工表业求现社 方冲法突。的它的悲艺剧术视而角赋转有向人传的奇精神色世彩界和。心因理此冲突这,部多用小第说一的人称基的本日记问、 游题记是、强回忆烈录的等形自式我来中直接心抒意写,识促,进了个心人理的小说性的冲发展动。和它社将较会强秩的主序观 情国的思作制、家约幻斯想泰之等恩间因《素的感带伤关入旅系文行学。》作最品早,显对露浪出漫感主伤义主文义学的的特产征生,起法了国重作要家作卢用梭。英的
《新爱洛伊丝》,德国作家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及俄国卡拉姆辛 的《可怜的丽莎》等,都体现出感伤主义的美学特征。
术语链接:感伤主义文学
参考文献:
●《卢梭文集》(全2册),红旗出版社2019年版。 ●卢梭:《新爱洛漪丝》(全3册),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特鲁松:《卢梭传》,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亨利·古耶:《卢梭与伏尔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9年版。 ●卢梭:《卢梭论戏剧》(外一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 版。
图片链接:《新爱洛伊丝》书影
怦然心动的自然之爱是美好的。
在朱莉家附近那静谧美丽的小树林里,朱莉给 圣普乐的初恋之吻,表达了她对圣普乐的纯真的 爱,叩响了圣普乐永难宁静的心扉:
当 我 感 到 …… 我 的 手 在 发 抖 , 我 的 心 在 颤 动……你玫瑰色的嘴唇……朱莉的嘴唇……在我 的唇上使劲亲吻,你紧紧抱着我的身体!我一瞬 间,竟如同进入仙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