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管子》记载齐国“均地分力”、与之(民)分货即把田地分配给耕者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从此劳动者“夜寝早起” “为而不倦”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这种变化反映了()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小农经济的兴盛D. 铁器牛耕的使用【答案】B【解析】2.《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 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这表明“行同伦”()A. 旨在推动儒法融合B. 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C. 形成共同行为规范D. 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黔首改化远迩同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通过采取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规范了百姓的生活可见“行同伦”形成了共同的行为规范故C项正确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儒家思想受到抑制 AB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A.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 “相地而衰征”C. 生产力的提高D. 井田制瓦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A项反映的是分封制的瓦解 B项是春秋时期改革的内容按田亩多少收税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D项代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瓦解因此A、B、D三项能够反映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不符合题意C项是推动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但本身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符合题意4.《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A. 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制B. 废除世卿世禄制C. 革除了陈风陋习D. 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答案】B【解析】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即按照军功大小授予官位和爵位的军功爵制有利于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政权的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故B符合题意商鞅变法中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制故A不符合题意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制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5.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 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如图该诸侯国位于()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以牛田” 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可知该变法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依据图示可知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秦国④是楚国因此③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6.《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这里的“先天不足”具体是指()A. 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B. 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薄弱C.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D. 程朱理学在社会上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没有摆脱儒学范畴是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仍然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根源是经济基础薄弱即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故B正确“先天不足”指思想产生的条件不好 A不属于“先天不足” 排除C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排除CD属于思想方面的因素“先天不足”主要指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排除D故选B7.《商君书•境内篇》载“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其无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军”这说明()A. 秦朝的阶级矛盾很尖锐B. 秦国率先确立中央集权C. 新的生产关系滋生暗长D. 秦国统一战争异常激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商君书•境内篇》可知是秦国的商鞅变法而不是秦朝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爵者可以得无爵者作庶子每一级爵可得到一个有爵者没特殊役事时庶子每月给大夫服役六天有爵者有特殊役事时要供给服役的庶子粮食等生活用品这说明秦代因军功得到爵位的人不仅可以得到赐田而且还赐给服役的劳动者庶子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8.“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申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A. 奖励军功B. 实行什伍连坐制C. 奖励耕织D. 颁行秦律【答案】A【解析】9.商鞅要求君主必须带头遵守国家法令制度做到“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他还提出了“故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的观点其主要目的是()A. 限制君主的一切权力B. 构建稳固的统治秩序C. 维护百姓的切身利益D. 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使秦国富国强兵为君主服务不是限制君主权力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鞅变法的要求是为了使秦国构建稳固的统治秩序从而使其强大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地主阶级的改革主要目的不是维护百姓利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对贵族世袭特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故选B10.春秋时期齐国加强对步兵格斗技术的训练主要以“拳勇”为主选拔“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齐国国民遂技击成风有“齐人隆技击”之说上述现象()A. 表明齐国素有尚武之风B. 引发了齐国社会生活变迁C. 为齐国国富民强奠定基础D. 推动齐国军事制度调整【答案】A【解析】11.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后大都实行了县制这与分封制相比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A. 地方实行分权官员间相互监督B. 地方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C. 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D. 县的统治区域一般都比封国小【答案】B【解析】A.郡县制下并没有实行地方分权B.分封制地方长官是世袭的而郡县制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这是郡县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C.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是分封制的特点D.选项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没关系故选B1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A. 加强刑罚B. 奖励生产C. 推行县制D. 奖励军功【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促进士兵积极杀敌增强了秦国战斗力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涉及的是军事措施 A项是刑罚措施 B项是经济措施 C项是政治措施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3.(1)根据材料概括管仲的治国主张1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管仲改革【答案】(1)主张设置机构管理渔盐鼓励发展渔盐业沿用西周旧法的精华加强法治的管理作用加强思想教化【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管仲的治国主张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设立盐、渔官、修旧法、主张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即加强法治的管理、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答案】(2)评价管仲治国主张适应了春秋时期大变革的需要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大大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解析】(2)在评价管仲改革时主要从管仲处于春秋时期大变革时代管仲改革适应了春秋时期大变革的需要然后回答出管仲改革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的影响即可例如经济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等1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士阶层活动“第一期”、“第二期”出现的原因1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英国中间阶层壮大的历史影响【答案】(1)“第一期”原因社会的转型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私学的发展“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第二期”原因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重用儒生做官创办太学【解析】(1)“第一期”原因方面根据材料“一面加速了古代封建统治阶层之崩溃一面促成了秦、汉以下统一大运之开始”可得出社会的转型结合所学可得出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私学的发展“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第二期”原因方面结合所学可得出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重用儒生做官创办太学【答案】(2)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促进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推动了海外殖民扩张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解析】(2)历史影响方面根据材料“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在变成一个界限逐渐明确的集团它以自己的商业财富和自己的生活背景为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开始谋求政治权力和独立”“商人和律师在议会中占的席位逐渐增多这反映了经济的扩张和中间阶层的成长”可得出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促进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根据材料“中间阶层不会把自己囿于一隅之地而是寻求更广阔的场所拓展更大的活动范围”可得出推动了海外殖民扩张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15.(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15.(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15.(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答案】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确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析】通过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为田而赋税平”概括回答【答案】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整顿了吏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解析】影响通过材料“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考察吏治、奖惩官吏【答案】意义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具有相对的公平公正性【解析】意义通过材料“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意义16.(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16.(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本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答案】(1)措施梭伦改革政治上确立财产等级制按不同等级分配政治权利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变法政治上实行军功授爵、郡县制经济上奖励耕织重农抑商【解析】(1)依据“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葡萄酒、橄榄油等产品出口”可得出政治上确立财产等级制按不同等级分配政治权利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依据“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得出政治上实行军功授爵、郡县制经济上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答案】(2)不同影响制度建设梭伦改革为雅典从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从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经济发展梭伦改革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商鞅变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从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从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梭伦改革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商鞅变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第2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检测卷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第2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检测卷及答案

单元检测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解析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直接动力”的限制,生产力发展导致奴隶制井田制崩溃,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展开争霸战争,这是其根本动力。

答案 B2.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 )。

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A.①②B.③④.①③D.②④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强化训练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强化训练强化训练发生了重大变,这就要求上层建筑领域作出相应的变革,所以这一时期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一时期的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变革是奴隶主富国强兵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所以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

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变革不可能以法家思想作指导。

答案 A3.下列对“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的解,最准确的是( )。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人民宽刑薄赋D.根据时代的变进行改革解析从材料中的“不法其故”“不循其”可以看出,这一思想家反对因循守旧,主张根据时代的变进行改革。

答案 D4.战国初年,我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受到了( )。

A.诸侯争霸的冲击B.生产力发展的冲击.百家争鸣的冲击D.变法改革的冲击解析诸侯争霸直接破坏了原有的礼乐秩序,使以宗法制为主要纽带的分封制趋于瓦解。

答案 A5.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解析上层建筑的变是由经济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的变所决定的。

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卷二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卷二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质量检测卷二( : 90 分价分:100分考范:第三至四元)一、 ( 每小 3 分,共 60 分。

在每小出的四个中,只有一切合目要求)1.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太后与孝文帝行三制,太后:“立三,有常准,有恒分,苞之可出,幸之人可止”,可行三制的主要作用是()①清口,增添国家税收入②打破豪地主控制人口的合法性③减人民担,展生④成立基行政机构加社会控制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资料“立三,有常准,有恒分,苞之可出,幸之人可止”可知,附于豪的成国家的,增添国家税收入,故①正确;“苞之可出,幸之人可止” 明附于豪的成国家的,打破了地主豪控制人口的可能,故②正确;三制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民大批增添,国家税收入相增添,民税担也有所减,故③正确;三制作地方基政制度,有助于加政府地方的控制,故④正确, D 切合意。

答案: D2.黄仁宇在《中国大史》中写道:“淝水之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一新王朝,利用作所俘的人口,拓展基;并消除胡豪族的威,直接向收税,扭后以来地方盘据的⋯⋯” 里的“胡豪族的威”详尽是指() A.成立郡制B.采纳宗法制C.宗主督制D.行分封制解析:本考北魏基建。

北魏建国早期,行宗主督制,由当地豪地主出任宗主,督民税服役,其造成了地主顺便人口,闪避税、徭役的象,故出“胡豪放的威” 象,故 C 正确; A、 B、 D三在资猜中没有涉及。

答案: C3.穆北魏均田制“企图其实不在求田之均,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这样价是因制度()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民B.起到控制土地吞并的作用C.完满撤消了土地D.没有详尽的授田定解析: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控制土地吞并而采纳的一种土地制度,故B正确。

A、 D与史实不符。

均田制不可以从根本上控制土地买卖,所以C错误。

答案: B4.为了增添政府财政收入,北魏采纳的措施有()①实行均田制②实行新的租调制③实行宗主督护制④成立三长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对小块土地的使用权,调动了其生产踊跃性;受田农民向政府缴纳必然的谷物、纳绢或布作租调,并肩负徭役和兵役;成立三长制以配合均田制的实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

1.“秦兵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除世卿世禄制C.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D.废井田,开阡陌2.商鞅变法关于土地制度方面的规定()①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③正式废除了井田制④有利于地主制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

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

”这一制度所起的作用是()A.强化对社会基层的控制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4.针对变法,秦孝公安排了一场辩论,保守派认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鞅的驳斥主要反映了()A.历史进化的思想B.唯心主义思想C.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5.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实现理想,其原因不包括()A.主张与孝公不谋而合B.在魏国不受重用C.秦孝公求贤若渴D.商鞅本人才能突出6.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7.商鞅变法规定“除井田,开阡陌。

民得买卖”,这与梭伦改革的“依个人财产多少确定各等级的特权”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A.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B.加速了奴隶制社会的瓦解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D.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8.“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①除旧布新②关注民生③国富兵强④最为彻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9.汉初一篇文章记载:昔日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

高中历史 单元测试卷2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单元测试卷2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第二单元测试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9·某某市试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包括( )①井田制瓦解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③新兴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④百家争鸣⑤争霸战争频繁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 D解析①②③④⑤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军事四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

故选D项。

2.(2019·某某市试题)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 )①恢复了周礼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③实行“初税亩” 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管仲改革的影响。

据所学知识可知,鲁国实行“初税亩”,故排除含③的B、D两项。

结合材料信息“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可知②④正确,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C项。

3.(2019·某某市试题)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变法措施是( )A.“相地而衰征” B.“履亩而税”C.“尽地力之教” D.“平籴法”答案 D解析要防止“谷贵”和“谷贱”这一物价起伏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只能与平抑物价有关,故D项符合题意。

4.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下列有关两次改革的共同影响有(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答案 C解析“初税亩”和“相地而衰征”,都在承认私田合法的基础上,实行按土地的实有数目纳税,一方面增加了政府收入,另一方面承认了土地私有,从而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故选C项。

5.(2019·某某外国语中学试题)商鞅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主要说明( )A.儒学无积极意义 B.儒学无法抑制暴政C.儒学行不通 D.儒学不利于思想统治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焚烧儒家的诗书,主要是因为其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利于思想统治,D项正确。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单元综合卷: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单元综合卷: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1.商鞅变法中,与加强中央集权相关的措施包括①废除“世卿世禄制”②普遍推行县制③“燔诗书而明法令”④制订秦律,以法治国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②④【答案】C2.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A. 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B. 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C. 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 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答案】C3.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A. “相地而衰征”B. “劝民耕农利土”C. “依军功,行田宅”D. “除井田,民得买卖”【答案】D4.商鞅变法中,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是①废除井田制度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④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⑤实行二十等爵制A. ①②③D. ②③④⑤【答案】A5.最能体现出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A. 改变了“刑不上大夫”B.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 废除“世卿世禄制”D. 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答案】D6.下面是某老师在讲解《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时使用的示意图,据此可知,其反映的是A. 吴起变法B. 李悝变法C. 管仲改革D. 商鞅变法【答案】B7.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规定按照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这一举措的实质是A. 为国家增加收入B. 保障公田的地位C. 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D. 保障百姓的收入【答案】C8.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A.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 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C. 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 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答案】B9.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治理国家应当“士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B. 商人C. 新兴地主D. 农民【答案】A10.商鞅变法措施中,触犯、打击旧贵族利益最根本、最直接的措施分别是A. 制定秦律奖励军功B. 重农抑商奖励军功C. 建立县制废井田,开阡陌D.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答案】D11.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史载,商鞅在变法失败后的逃亡中投宿旅店遭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最后商鞅被抓捕并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折射出
A.秦国民众对变法内容的遵守B.商鞅变法最终人亡政息
C.秦国社会法制观念深入人心D.商鞅自身富有牺牲精神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20.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B.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简答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C.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D.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
7.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纷纷进行变法改革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确立封建专制统治C.争取兼并战争胜利D.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8.《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练习试题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

曾指出:周列国的制度到春秋末年时达到质变.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大国纷争,强国交替称霸B.周王室衰微,诸侯**自为C.**国竞相变法,纷纷废旧立新D。

铁器和牛耕推广,生产力解析质变指制度的。

春秋末年,**国通过变法,制日益瓦解,新的生产关系将要建立。

答案 C2。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同点是()A。

都代表地主阶级B.都了井田制C。

都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D。

都实现了富国强兵解析管仲是主阶级富国强兵的,并没有在法律上井田制;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法家思想成为理论是在战国时期。

答案 D3.战国时期最早进行的是( )A.管仲B.魏文侯变法C。

商鞅变法D.鲁国初税亩解析管仲和鲁国初税亩都发生在春秋时期,魏文侯变法是在公元前445年,商鞅变法是公元前356年.答案B4.战国时期,有一位曾经提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

主贵族 B.商人C。

**地主D。

农民解析考查材料理解能力。

材料反映了反对世卿世禄、奖励军功的主张,直接打击了主旧贵族的利益。

答案 A5。

下列中,含土地所有制的是()A.李悝B.商鞅变法C.管仲 D.鲁国的初税亩解析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建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

管仲和初税亩只是涉及产品分配制度的,并没有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B6.我国完成从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主要是通过()A。

兼并战争B.变法运动C.国家统一 D.生产解析封建制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国纷纷进行了地主阶级的封建性,历经一百多年,最终完成了从制向封建制的过渡.答案B7.商鞅变法法令规定,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高二历史选修Ⅰ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高二历史选修Ⅰ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高二历史选修Ⅰ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一个考查,通过试题卷的检测,还能找出他们在学习上的一些遗漏的地方。

所以,你准备好了做这一份试卷吗?下面是WTT整理的高二历史选修Ⅰ第二单元试题以供大家去学习。

高二历史选修Ⅰ第二单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土地可以买卖B、土地禁止买卖C、土地私有出现D、农业水平提高 2.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 )① 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我国完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主要是通过( )A.兼并战争B.变法运动C.国家统一D.发展生产4.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 )5.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矛盾6.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思想家是 ( )A、墨子B、李悝C、商鞅D、王安石7.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是( )A、根据土地数量多少收税B、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C、按公田数目向耕者收税D、逐步承认土地私有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垦荒地的第一个高峰到来,其最大后果是 ( )A、加速井田制瓦解B、促进封建生产关系形成C、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9.《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10.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11.“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12.墨子说:“今也,农夫所以早出暮入,强(尽力)乎耕稼时艺,多聚菽粟而不敢倦怠者,何也?彼以为强必富,不强以贫;强必饱,不强必饥。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春秋齐国的政治家管仲重视货币的流通职能认为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 以此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 肯定市场调节作用B.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调控C. 主张改革赋税制度D.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重视货币的流通职能认为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可以得出管仲注重强化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故B正确A与材料内容相反排除材料说的是重视货币流通职能而不是赋税制度 C理解错误D对材料理解太笼统排除故选B2.繻葛之战是公元前707年郑国在繻葛大败周王室联军的一次战争此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 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B. 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C. 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D. 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答案】B【解析】A.分封制逐渐瓦解是社会转型的表现并非当时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B.所学知识可知导致绱葛之战后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B项正确C.公元前707年周天子尚未失去共主地位D.实力逐渐增强是表现不是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3.下图所示箭头的含义是A.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路线B. 秦王嬴政对六国进行各个击破C. 汉代政治稳定与领土的扩张D.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4.日本著名汉学家仁井田陞的《唐令拾遗》“捕亡令第28”载“诸纠捉盗贼者所征倍赃皆赏纠捉之人家贫无财可征及依法不合征倍赃者并计得正赃准五分与二分赏纠捉人若正赃费尽者官出一分以赏捉人”这项法令旨在()A. 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轻罪重罚以减少偷盗行为C.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 弘扬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答案】D【解析】5.《老子》、六经、《论语》等早期文献透露出雍容、华贵、高雅、宁静的气质战国中期以后的《战国策》《韩非子》等书显示了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这种变化反映了A. 百家争鸣趋向吸收融合B. 天下一家的整体观念C. 礼乐制度淡出历史舞台D. 趋向统一的文化心理【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为进行兼并战争、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战国策》《韩非子》等书突出对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追求和赞美反映出趋向统一的文化心理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特点不是吸收融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天下一家的观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礼乐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6.秦孝公三年颁布了《分户令》规定一个家庭内如果“有二男以上”而“不分异”的就必须加倍课税到秦孝公十二年商鞅第二次变法时又颁布了《分户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两次《分户令》的颁布()A. 大量增加了秦国人口B. 极大地增强了军队战斗力C. 使社会矛盾不断恶化D. 有利于挖掘闲散的劳动力【答案】D【解析】A.“分异令”不能直接增加人口排除AB.材料与军队无关排除BC.“分异令”并不会使矛盾激化排除CD.秦国通过“分异令” 增加了小农户的户数有利于挖掘闲散的劳动力故D项正确7.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这些措施()A. 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B. 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C. 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D. 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答案】C【解析】由“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可知用人依据是才能和军功这沉重打击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故选C A、B表述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不是材料中措施的主要影响排除8.三国时期东吴孙休在诏令中说道“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 “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 由此可知当时吴国A. 重农抑商的政策发生动摇B. 人们有较强的逐利意识C. 官吏开始涉足工商业活动D. 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去本就末不循古道“可知当时有弃农经商的现象根据材料“州郡吏民及诸莺兵”可知当时经商人员来源的广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的政策一直是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并没有动摇故排除 C项中的“开始”一词不准确材料强调三国时期吴国经商的人多没有与以前对比的信息不能说明官吏开始涉足工商业活动故排除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强调的是经商的人员多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其他表现不能证明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快9.战国时期魏、秦、赵、韩、齐等国普遍实行了新的任官制度如秦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魏国“食有劳而禄有功” 韩国“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在授爵的同时各国还大量赏赐田宅据此可知新的选官赐田制度()A. 提高了土地私有化的程度B. 降低了军队战斗力C. 保障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 巩固了自耕农经济【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选官赐田制度强调因功授爵的同时还大量赏赐田宅结合所学可知这推动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提高了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故A项正确因功授爵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新的选官赐田制度是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保障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因功授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项错误材料与自耕农经济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10.春秋时期如齐之管仲、鲍叔牙晋之狐偃、先轸秦之百里奚、由余楚之子文、孙叔敖多出身低下但却居相或上卿之位至战国时期更几乎成为普遍的建政原则这一现象()A. 是军公爵制推行的产物B. 标志察举制度正式创立C. 表明贵族阶级退出政治舞台D. 说明选贤任能原则逐步确立【答案】D【解析】略1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正确的策略对其中三个诸侯国分别采取引水淹城、离间计、集中优势兵力强攻等策略这三国对应的是A. 魏国、赵国、楚国B. 赵国、楚国、韩国C. 韩国、魏国、赵国D. 楚国、魏国、韩国【答案】A【解析】秦灭魏引黄河水灌大梁城(今河南开封)奏灭赵时赵孝成王赵丹中了奏国的离间计临阵换将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了名将廉颇长平一阵赵军45万精锐部队惨遭俘虎坑杀奏灭楚时王翦就提出非要六十万士兵才能灭楚就是采用了集中优势兵力强攻的策略最终出征大胜故选A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2.先秦时期祭祀活动按照一定亲疏贵贱规则通常情况下宗族地位高的政治权力也高但后来《礼记》记载中出现了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祭祀顺序不好安排这种局面()A. 说明祭祀活动是封建迷信B. 巩固了分封制度C. 表明宗法制度已被破坏D. 导致平民将相大量出现【答案】C【解析】材料“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与祭祀活动中宗子高于平民的宗法次序相冲突这反映出宗法制已被破坏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故选C13.下图为秦始皇巡行路线及石刻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秦始皇的巡行A. 意在全面推行郡县制度B. 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C. 增进了华夏文化的认同D. 形显了秦始皇的仁德之心【答案】C【解析】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巡行路线遍及全国这一做法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从而促进华夏文化的认同故选C 秦统一后已经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与秦始皇的巡行无关排除A 陈胜吴广起义是在奏始皇去世后排除B 秦始皇的巡行是为了稳固统治而非为了彰显仁德之心排除D.14.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A. 开辟田畴、戮力农业B. 临阵奋勇争先杀敌C. 经商赚钱积累财富D. 分科取士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故当时秦国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临阵奋勇争先杀敌故B正确开辟田畴、戮力农业与进入仕途无关故A错误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故经商赚钱积累财富不可能进入仕途故C错误分科取士属于科举制当时还没有形成科举制故D错误故选B15.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 共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 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 赃只“一钱以上” 也要“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 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A. 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B. 秦律具有残酷性C. 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D. 秦律具有公正性【答案】A【解析】试题秦律该规定强调对是否“五人盗”的惩罚不同秦律对“五人盗”这样的“群盗”惩治更加严厉故A项正确该规定内容具有残酷性但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秦律该规定的目的故C项错误对是否“五人盗”的惩罚不同无法据此推断秦律的公正性故D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6.(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措施中体现的财经思想1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财经思想的影响【答案】(1)思想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实行国富民贫的重税政策开阡陌封疆巩固地主土地所有制注重战争需要轻视货币作用【解析】(1)本小问的思想依据材料“尽全部努力从事耕织”、“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致贫者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将农战二者结合在一起奖励对外作战中的军功”可以得出奖励耕战重农抑商“他认为国家应努力使人民弱如国民富了就不易驱使人民应家无储积一切余粮全部集中于国家对于工商业商鞅主张征收重税”可以得出实行国富民贫的重税政策“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彻底摧毁了贵族对土地的世袭垄断特权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可以得出开阡陌封疆巩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断征战兼并对手所以他不能将邻国视为贸易伙伴”可以得出注重战争需要轻视货币作用【答案】(2)影响商鞅的财经思想指导了商鞅变法中经济、军事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维护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了统治但是这一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负担不利于商品经济(工商业)的发展【解析】(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商鞅变法的经济思想和措施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即商鞅的财经思想指导了商鞅变法中经济、军事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维护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了统治但是这一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负担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7.(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特点17.(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铁变法能够取得较大成效的因素【答案】特点逐步开展涉及面广改革力度大成果明显【解析】“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第一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编组全民监督网即“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二是强行小家庭制力促增产三是奖励军功四是重订爵禄秩序等级以显尊严第二次改革的内容主要如下一是禁大家制行分户令二是统一度量衡颁标准器三是重整耕地征收口赋四是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五是迁都咸阳修建宫殿”逐步开展涉及面广改革力度大成果明显【答案】因素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吸收和借鉴了前人的变法经验围绕秦国实际状况进行有步骤、有组织的推行变法【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吸收和借鉴了前人的变法经验围绕秦国实际状况进行有步骤、有组织的推行变法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士的思想出现“独立发展空间”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18.(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在先秦、唐宋、民国初年中国知识分子在处理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时呈现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8.(3)“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梁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任举一中国历史人物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答案】(1)影响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百家争鸣文化局面的出现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道家学说奠定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解析】(1)影响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是‘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思想解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法家思想和道家学说的影响等角度展开分析作答【答案】(2)春秋战国时期特点知识分子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由原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诸侯争霸笼络人才封建社会时期特点知识分子形成依附人格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原因儒家思想及科举选官制度以及宗法纲常观念的影响民国初年特点知识分子重视议政或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直接参政原因混乱的政治局面挫伤了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提高知识分子从事学术硏究的积极性【解析】(2)春秋战国时期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是‘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可得出知识分子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根据材料一中“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可得出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由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诸侯争霸和笼络人才等角度分析作答封建社会时期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唐宋时期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可得出知识分子形成依附人格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原因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化的工具”可从儒家思想、科举选官制度和宗法纲常角度分析作答民国初年特点根据材料三中“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是像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 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改良’ 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可得出知识分子重视议政或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直接参政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新文化运动等角度分析作答【答案】(3)示例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理学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束缚了人们思想面对时代变化生活于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和限制君权的主张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这些主张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更是明清之际知识分子担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的表现【解析】(3)根据题干中“任举一中国历史人物”可举例为黄宗羲然后再结合所学黄宗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即可要观点鲜明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19.(1)根据材料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19.(2)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有何积极意义?从长远看商鞅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影响?19.(3)有人说“商鞅变法是一次典型的‘国进民退’式改革”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说法的认识【答案】①实行什伍连坐制②奖励军功③奖励耕战重农抑商④实行县制⑤废除井田制⑥统一度量衡【解析】本题根据材料“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等方面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答案】商鞅变法鼓励生产粮食布帛禁止弃农经商发展了封建农业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有效的解决了战争对物资的需求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从长远来看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封建社会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解析】本题据材料二“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发展封建农业、解决战争对物资的需求、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等方面回答商鞅变法有何积极意义再从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封建社会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回答从长远看商鞅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影响【答案】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是“国进” 商鞅变法实行连坐法使秦国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对民众不利是“民退”【解析】本题依据材料三“最大程度地从社会中汲取人力与物质资源以更有效率地进行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连坐法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等方面说明认识。

最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单元质量检测卷二达标习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单元质量检测卷二达标习题及答案

单元质量检测卷二(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考查范围:第三至四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冯太后与孝文帝颁行三长制,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见实行三长制的主要作用是( )①清查户口,增加国家赋税收入②打破豪强地主控制人口的合法性③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生产④建立基层行政机构加强社会控制A.①②B.③④.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知,荫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故①正确;“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说明荫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打破了地主豪强控制人口的可能,故②正确;三长制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故③正确;三长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组织制度,有助于加强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地方割据的趋势……”这里的“胡汉豪族的威权”具体是指( )A.建立郡县制B.采用宗法制.宗主督护制D.实行分封制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基层组织建设。

北魏建国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由当地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其造成了地主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的现象,故出现“胡汉豪放的威权”现象,故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3.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解析: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为抑制土地兼并而采取的一种土地制度,故B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后强化演练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答案:C2.“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答案:D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便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

所以选D项。

答案:D4.《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牛耕技术应用C.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牺牲,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答案:B5.春秋战国时期,下图所示事件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解析:图片给出的信息是铁器和牛耕,它们是新的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不可能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C6.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

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

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A.强化“世卿世禄制”B.限制贵族的权力C.奖励军功D.严禁私门请托解析: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特权,因此,A项符合题意。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单元测试第二单元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单元测试第二单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交替之际,A、B、D 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答案: C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了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解析: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而出现统治秩序的变更,故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是错误的。

答案: C3.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进行变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关键在于谁的支持()A.秦穆公B.秦献公C.秦孝公D.秦惠文王解析:注意商鞅在秦国变法关键在于秦孝公在位时期对其进行的支持。

答案: C4.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

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

”其中所说的“本”是指()A.农耕经济B.法家思想C.中央集权D.轻罪重罚解析:商鞅变法时提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为本,商为末。

因此这里的本应是指农业。

答案: A5.《史记·商君列传》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的是商鞅的哪一项变法内容()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D.奖励军功解析: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耕织……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可见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答案: B6.商鞅变法后,一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A.允许生产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B.废除“世卿世禄制”C.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D.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措施中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的理解,使一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及答案全套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二、三单元检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邓学红于德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梭伦在当选执政官前曾经赋诗说“……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他们自己的阿提卡言语,远方漂荡……”“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透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到 ( )?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A(???? B.??? C.??? D.???2. [美]J•H•布雷斯特德《文明的征程》“希腊的殖民扩张和手工业发展引发了一场变革。

……随着富裕资产阶级的崛起,……贵族阶级也有了新的敌人。

首先,新兴的富裕阶级憎恨贵族;其次,雅典手工业的发展使金属制品变得非常便宜,普通人也买的起武器和铠甲了,……普通公民在军队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因而大大增强了下层阶级在城邦中的势力。

”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 )?平民 ?奴隶 ?工商业奴隶主 ?外部城邦A.??B.??C.??D.??3. “在我团结人民去谋求的一切目的中,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到,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柏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是无辜被害,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我都使他们解放。

”梭伦改革措施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是( )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建立四百人会议D.设立陪审法庭4. 下图是14世纪法国人为亚里斯多德的《雅典政制》一书所作的插图,由左至右分别解释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

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图1 图2 图31A. 图1直观地反映出君主制就是一人的专制B. 图2直观地反映出贵族制就是少数人专制C. 图3直观地反映出民主制就是所有人统治D. 图1到图3反映了古雅典政制的演变历程5. 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魏文侯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兴修水利制定《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据此可知该变法()A.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B. 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 建立了成熟的官吏选拔制度D. 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法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变动为李悝变法变法使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济制“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修兴水利法令有利于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故B项符合题意李悝变法为封建性质的变法 A不符合题意变法中以军功作为官吏选拔依据 C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故选B2.秦王嬴政继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这表现在()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②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③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④齐、楚等六国出现政治危机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了人民的愿望商鞅变法促使了秦的强大为其统一奠定了基础故①②③正确齐楚等国当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没有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④错误故A正确故选A3.秦在兼并六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强制迁徙的措施灭赵后迁赵王于房陵(今湖北房县)灭齐后迁齐王建于共(今河南辉县)秦采取这做法旨在()A. 强化对反秦势力的监视B. 加快军事统一的进程C. 消灭反秦的残余势力D. 削弱地方割据的根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秦在统一过程中对所灭诸侯国采取强迁各诸侯离开原都城目的是消弱诸侯在地方的势力防止再形成割据势力故D正确秦灭诸侯国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在巩固统一的过程中防止各诸侯国势力东山再起是重要目的和任务因此A项不是其主要目的只是表现故A排除材料与加快统一的进程无关故B排除材料中不是消灭残余势力而是把原诸侯迁出原都城故C排除故选D4.我国在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 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 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A. 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B. 法律成为“可以做”的文本C. 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D. 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答案】C【解析】材料中各国的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主要是用来“诘奸除暴、惩贪黜邪” 这体现了法律对社会的压制性作用 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 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压制性作用不是成为“可以做”的文本 B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和说明故选C5.《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的原则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 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D. 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说明土地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实际上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故D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B项属于原因排除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原因遏制说法错误排除C故选D6.《商君书》载“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商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面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材料强调()A. 严刑峻法天下大治B.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C. 普及法律教民守法D. 道法结合与民自治【答案】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所以圣人掌握政权天下没有受刑被杀的人并不是他不用刑不杀人而是圣人推行的法令更明白易懂又给人民法官、法吏作他们的老师教他们懂得法令从而万民都知道应躲避什么、亲近什么怎样躲开祸患接近幸福而且都能自治明君在人民自治的基础上来从事国家的治理天下就大治了由此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7.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这一举措()A. 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B. 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C. 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D. 推动了牛耕技术的发明【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这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即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土地国有制度已经被废除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技术排除ABD故选C8.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导致宗法开始瓦解的不是商鞅变法中的令大家庭分解的措施而是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增加农民赋税负担的内容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其目的在于实行小规模生产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鼓励各自谋生努力从事生产从而刺激小农户数量增加发展了小农经济故D项正确故选D9.公元前221年我国政治文明历程出现拐点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从分裂割据到实现统一B. 从分封制发展为郡县制C.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D.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朝建立后在地方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B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指王位世袭制的出现是在夏朝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0.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A. “相地而衰征”B. “劝民耕农利土”C. “依军功行田宅”D. “除井田民得买卖”【答案】D【解析】A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措施排除B是鼓励农民垦荒排除C是奖励军功排除D废除井田制肯定土地私有制故D正确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管仲的经济思想与后世有何不同11.(2)依据材料说明孔子与司马迁评价管仲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答案】(1)不同管仲认为四民职业有区分但都是国家的柱石后世对工商业者歧视管仲重视商业以商业兴国后世重农抑商管仲认为百姓的物质利益及经济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后世重义轻利管仲主张顺应民心和人性制定政策后世往往空谈心性和义理【解析】(1)依据材料“四民分业士(兵士)农工商”“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可为国家柱石的人民)也”“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结合所学后世的经济思想分析即可【答案】(2)相同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不同孔子批评管仲的奢侈、享受和僭越“礼” 司马迁肯定管仲顺应潮流是贤臣【解析】(2)依据材料“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可知两者的相同之处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依据材料“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可知司马迁肯定管仲顺应潮流是贤臣依据材料“管氏有三归(府邸)官事不摄焉得俭”“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放酒杯的台)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可知孔子批评管仲的奢侈、享受和僭越“礼”12.(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12.(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答案】富国措施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积极影响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解析】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得出废除井田制据材料一“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得出按亩纳税据材料一“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成为耕者所自有”得出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得出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注意从对生产力、生产关系角度回答【答案】指导思想重视农战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解析】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二“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得出重视农战第二小问评价据材料二“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得出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结合所学得出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二“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 结合所学得出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即可13.(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变法法令中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响最大的措施是什么?13.(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13.(3)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局面?13.(4)材料三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其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教育贡献主要有哪些?13.(5)根据以上材料归纳这-时期的时代特征【答案】(1)富国强兵郡县制【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商鞅变法在地方推行县制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答案】(2)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解析】(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答案】(3)百家争鸣【解析】(3)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4)孔子“仁”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无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解析】(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孔子的观点其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的教育贡献有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无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答案】(5)政治上王室衰微各国纷纷变法实力增强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文化上百家争鸣【解析】(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治上王室衰微各国纷纷变法实力增强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文化上百家争鸣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变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了不过“停滞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壁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 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阅读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政加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方面取得不断进步思想儒家学说产生后,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得以发展、更新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中华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总之中国历史在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解析】无。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2.有学者谈到先秦诸子百家时说:① 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② 思想是逃避的,视人生富贵尊荣为浮云;③ 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是现在。

三处空格上分别是A.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 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C.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 D.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3.商鞅在变法中制定了秦律,秦律的突出特征是A.强调社会和谐 B.倡导公平公正 C.维护农民利益 D.实行轻罪重罚4.某历史探究小组就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展开了探究性学习,其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B.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C.都增加了本诸侯国的实力D.结果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5.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净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6.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在经济方面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C.“为田开阡陌封疆,平赋税” D.“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7.“人无于水监(通“鉴”,以水为镜),当于民监。

”与此话相吻合的是百家中的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阴阳家8.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9.战国初期,楚国虽地广人多,但国力萎靡,后吴起至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达标测评试卷(一)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达标测评试卷(一)人民版选修1

第二单元达标测评试卷(一)(考试时间 100 分钟满分100分)本卷考查范围:专题三和专题四。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2.下表中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过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变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5.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A.减轻了农民的负担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巩固北魏的统治6.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①整顿吏治②颁布均田法令③迁都洛阳④行汉制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7.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云冈石窟建成于孝文帝迁都前,龙门石窟主要建成于孝文帝迁都后。

欣赏下面图片,对图片分析正确的是()①云冈石窟的造型类似北方少数民族,刚健可畏②龙门石窟类似中原少数民族,温和可亲③汉族先进文化在当时的民族文化交流中居于主导地位④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的融合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8.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具体措施有()①迁都洛阳②实行宗主督护制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④改汉姓A.①②④ B.②④C.①③④ D.③④9.欣赏下列两幅图,左图为敦煌壁画中的北魏掌衡武士,右图为出土的北魏文官俑。

对这两幅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掌衡武士图的创作时间早于文官俑B.掌衡武士的衣饰适合马上活动C.文官俑融合了鲜卑与汉族的服饰,体现了民族融合D.武士骠悍,文官文弱,无法判断时间的早晚10.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的影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解析:变法运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适应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需要。

答案:B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据此可知,李悝主张()A.精耕细作B.奖励耕织C.土地私有D.重农抑商解析:根据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可知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才能增加农业产量,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明确主张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的是商鞅,不是李悝,故D项错误。

答案:A3.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

这些措施()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根据材料“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可知,变法措施削弱贵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当然也会遭到贵族的反对,故①③正确;吴起以法家思想变法,但不能说明整个楚国法家思想流行,故②错误;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答案:C4.唐朝宰相杜佑曾评论道:“周之兴也得(姜)太公,齐之霸也得①,魏之富也得②,秦之强也得③,……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下列填写准确的是()A.①管仲②吴起③韩非B.①庄周②孙武③孙膑C.①孟轲②墨翟③荀况D.①管仲②李悝③商鞅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而秦国的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5.公元前4世纪,秦国改革面临的有利的客观条件是()A.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B.秦国旧的奴隶主势力相对较弱C.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D.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已分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项皆是秦国面临的有利条件,而A、B、C三项皆是秦国自身具备的主观条件,故D项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魏国其“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私有制)”。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启用了李悝主持变法。

李悝推行“务尽地力”,他指出:在百里见方的范围,农民“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斗);不勤,则损亦如之。

”这一进一出,就要相差“粟百八十万石”。

《史记·平准书》记载了李悝农业政策:“故庶人之富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灭世。

”商人贱价向农民买入,高价卖给市民,造成了“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为此,李悝又实行了平籴法。

——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悝实施经济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

答案:(1)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剧变;铁器、牛耕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商业发展需要社会治理;士人受到重用,参与改革。

(2)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趋势;强化了农本思想,发展了农业;加强了经济管理,提高了财政收入;有利于魏国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强国;为战国其他诸国提供改革借鉴。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

据陈群《魏律序》,李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

这一部书,在当时……算作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

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

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

其余则并为杂律。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根据材料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特点:广泛吸收诸国精华;以刑法为主。

原因: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维护小农经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重罚轻礼。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A.农商并重B.重农抑商C.重商主义D.无为而治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重农抑商,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答案:B2.“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A.建立县制B.什伍连坐C.奖励耕织D.焚烧诗书解析:从材料可知其“倾邻国”“雄诸侯”的是“务本”之故,即对农业的重视。

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要求。

答案:C3.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限制特权的是()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B.“燔诗书而明法令”C.“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D.“集小乡邑聚为县”解析:“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说明按军功授爵,使贵族阶层失去了特权,故A项正确;“燔诗书而明法令”促进了思想的统一,故B项错误;“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C项错误;“集小乡邑聚为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A4.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

《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

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解析:“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都是儒家思想的主张,在商鞅变法中被称为“六虱”,可以判断出儒家思想在当时不受欢迎,故A项正确;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秦国推行变法,推崇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非兵羞战”和墨家思想的“非攻”相似,但不能因为这点就片面地认为墨家思想渐趋没落,故D项错误。

答案:A5.商鞅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革新秦国家庭制度B.打击旧贵族势力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增殖秦国的人口解析:革新秦国家庭制度并不能体现出其推行小家庭政策的目的性,故A 项错误;推行小家庭政策并不能有效地打击到旧贵族势力,故B项错误;推行小家庭政策,有利于增加秦国的户数,从而增加政府的税收来源,故C项正确;推行小家庭政策不一定就能够使人口增加,故D项错误。

答案:C6.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重,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

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

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2)根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重,匿奸者与降敌同罚”等信息判断归纳;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得出结论。

第(2)问,根据材料二“免而耻”“恐惧和贪欲”“严刑峻法”可推断出好战嗜杀要点。

答案:(1)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

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与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

7.商鞅变法立足国情,顺应时势,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地渐次扩大,于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于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

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答案:(1)富国措施: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积极影响: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

(2)指导思想:重视农战。

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1.“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A.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C.秦孝公的鼎力支持D.人民群众的大力拥护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商鞅变法之所以得到贯彻落实,是由新兴的经济形式决定的,A、C、D均为政治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答案:B2.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表明商鞅变法()A.要取消贵族特权B.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C.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D.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解析:根据关键词“商鞅变法”“军功”“受上爵”“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知题中的规定为军功爵制度,加之“明尊卑爵秩等级”,进一步明确了爵位等级,这些共同作用于贵族体制,使其产生变化,没有彻底的取消贵族特权,故A项错误;材料进一步明确了爵位等级,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采用军功授爵制,打破原来世卿世禄的贵族体制,故C项正确;材料与奴隶制的存废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3.苏轼认为:“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商鞅变法重刑罚,轻教化②商鞅重视农业,轻视商业③苏轼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④商鞅重视利益,轻视道德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②④⑤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内容及结果中的消极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