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解析:变法运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适应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需要。

答案:B
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A.精耕细作B.奖励耕织
C.土地私有D.重农抑商
解析:根据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可知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才能增加农业产量,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明确主张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的是商鞅,不是李悝,故D项错误。

答案:A
3.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

这些措施()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根据材料“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可知,变法措施削弱贵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当然也会遭到贵族的反对,故①③正确;吴起以法家思想变法,但不能说明整个楚国法家思想流行,故②错误;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唐朝宰相杜佑曾评论道:“周之兴也得(姜)太公,齐之霸也得①,魏之富也得②,秦之强也得③,……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下列填写准确的是()
A.①管仲②吴起③韩非
B.①庄周②孙武③孙膑
C.①孟轲②墨翟③荀况
D.①管仲②李悝③商鞅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而秦国的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5.公元前4世纪,秦国改革面临的有利的客观条件是()
A.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B.秦国旧的奴隶主势力相对较弱
C.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D.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已分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项皆是秦国面临的有利条件,而A、B、C三项皆是秦国自身具备的主观条件,故D项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魏国其“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私有制)”。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启用了李悝主持变法。

李悝推行“务尽地力”,他指出:在百里见方的范围,农民“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斗);不勤,则损亦如之。

”这一进一出,就要相差“粟百八十万石”。

《史记·平准书》记载了李悝农业政策:“故庶人之富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灭世。

”商人贱价向农民买入,高价卖给市民,造成了“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为此,李悝又实行了平籴法。

——白至德《白寿彝史学
二十讲:上古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悝实施经济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

答案:(1)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剧变;铁器、牛耕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商业发展需要社会治理;士人受到重用,参与改革。

(2)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趋势;强化了农本思想,发展了农业;加强了
经济管理,提高了财政收入;有利于魏国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强国;为战国其他诸国提供改革借鉴。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

据陈群《魏律序》,李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

这一部书,在当时……算作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

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

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

其余则并为杂律。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根据材料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特点:广泛吸收诸国精华;以刑法为主。

原因: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维护小农经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重罚轻礼。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
A.农商并重B.重农抑商
C.重商主义D.无为而治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重农抑商,故B
项正确,A、C、D项错误。

答案:B
2.“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A.建立县制B.什伍连坐
C.奖励耕织D.焚烧诗书
解析:从材料可知其“倾邻国”“雄诸侯”的是“务本”之故,即对农业的重视。

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要求。

答案:C
3.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限制特权的是()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B.“燔诗书而明法令”
C.“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D.“集小乡邑聚为县”
解析:“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说明按军功授爵,使贵族阶层失去了特权,故A项正确;“燔诗书而明法令”促进了思想的统一,故B项错误;“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C项错误;“集小乡邑聚为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A
4.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

《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

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
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解析:“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都是儒家
思想的主张,在商鞅变法中被称为“六虱”,可以判断出儒家思想在当时不受欢迎,故A项正确;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秦国推行变法,推崇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非兵羞战”和墨家思想的“非攻”相似,但不能因为这点就片面地认为墨家思想渐趋没落,故D项错误。

答案:A
5.商鞅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革新秦国家庭制度B.打击旧贵族势力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增殖秦国的人口
解析:革新秦国家庭制度并不能体现出其推行小家庭政策的目的性,故A 项错误;推行小家庭政策并不能有效地打击到旧贵族势力,故B项错误;推行小家庭政策,有利于增加秦国的户数,从而增加政府的税收来源,故C项正确;推行小家庭政策不一定就能够使人口增加,故D项错误。

答案:C
6.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重,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

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
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

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重,匿奸者与降敌同罚”等信息判断归纳;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得出结论。

第(2)问,根据材料二“免而耻”“恐惧和贪欲”“严刑峻法”可推断出好战嗜杀要点。

答案:(1)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

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与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

7.商鞅变法立足国情,顺应时势,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地渐次扩大,于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于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

商子
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答案:(1)富国措施: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积极影响: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

(2)指导思想:重视农战。

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1.“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
A.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C.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D.人民群众的大力拥护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商鞅变法之所以得到贯彻落实,是由新兴的经济形式决定的,A、C、D均为政治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答案:B
2.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表明商鞅变法()
A.要取消贵族特权
B.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
C.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
D.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
解析:根据关键词“商鞅变法”“军功”“受上爵”“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知题中的规定为军功爵制度,加之“明尊卑爵秩等级”,进一步明确了爵位等级,这些共同作用于贵族体制,使其产生变化,没有彻底的取消贵族特权,故A项错误;材料进一步明确了爵位等级,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采用军功授爵制,打破原来世卿世禄的贵族体制,故C项正确;材料与奴隶制的存废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3.苏轼认为:“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重刑罚,轻教化
②商鞅重视农业,轻视商业
③苏轼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
④商鞅重视利益,轻视道德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B
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
C.①②③⑤D.②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内容及结果中的消极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商鞅变法的三大偏差:压制工商业、弃绝文化、以刑杀立威。

据此结合备选项便可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B项。

答案:B
5.开创了大一统帝国的秦朝仅存约15年的时间。

造成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
A.武将篡权B.苛法暴政
C.外族入侵D.诸侯争霸
解析:结合相关史实可知秦朝并未出现武将篡权的现象,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而灭亡,故B项正确;秦始皇时期派名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了长城,因而
减轻了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故C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因而不会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故D项错误。

答案:B
6.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解析: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可以看出部分社会下层人员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作答即可,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人员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