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大都市区形成发育特征和空间发展形态调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2期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7N o.2 2005年6月JOU RN AL O F N ORT HEAST N ORM AL U NI VERSIT Y June2005
[文章编号]1000 1832(2005)02 0117 05
长春大都市区形成发育结构
特征和空间发展形态调控
曹传新1,2,韩守庆3,李诚固3,包红玉3
(1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5;
2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
3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 大都市区是当今城市发育到高级聚集阶段的空间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对长春大都
市区资源禀赋、发展规模、产业空间、生态环境等形成、发育、结构的分析诊断,论述了长春大都
市区空间发展形态结构调控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建议性提出了未来长春大都市区空间发
展形态结构调控的三种不同组织方案.
[关键词] 长春大都市区;结构特征;空间形态;调控;方案
[中图分类号] F291 1 [学科代码] 170 4520 [文献标识码] A
二战以来,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已成为世界空间载体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1].纽约、东京、伦敦等成为世界性的中心城市和大都市,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区出现了世界性的城市连绵带和城市群体.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外向化,城市功能日益国际化,城市空间扩展日益广域化,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等城市连绵带,以及依托这些城市连绵带的大都市区,譬如上海、广州、北京、天津、沈阳等.在这一进程推进的同时,我国大都市发展又面临着许多困境,其中,在空间扩展上,大都陷入了 摊大饼 的怪圈,处于近域无序蔓延阶段,广域扩展严重不足.
长春是我国超过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之一,是我国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社会化、生态化等多重现代化任务于一体的重要城市之一,是工业化阶段和信息化阶段并重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目前,长春大都市区空间扩展形态上已经陷入了 摊大饼 的怪圈,因此,长春大都市区的空间形态应该如何构建调控,是当今长春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长春大都市区形成发育结构特征分析
1.1 资源禀赋结构
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区位资源、丰富的冰雪资源和历史遗留的人文资源、较高水平的科技资源、以汽车为主导产品的产业经济资源、相对丰富的农牧资源,是长春大都市区形成发育的资源禀赋基底.
1.2 发展规模结构
目前,长春大都市区约占全省1/10的国土,居住了全省约1/4的人口,集聚了全省近1/2的财富, [收稿日期] 2005 01 2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71040)
[作者简介] 曹传新(1973-),男,博士,注册城市规划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李诚固(1960-),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
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发挥了全省经济中心功能.虽然长春大都市区各种主要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处于中等水平,有的甚至处于落后状态,但是,长春大都市区各种指标的经济增长速率位居前列,存在潜在的、强有力的发展后劲.
从城市人口要素集聚来看,长春大都市区域总人口占全省1/4,非农业人口占全省1/4,1972年中心城区再一次突破100万人口,跨入特大城市之列,在25年之内又突破200万,特大城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每增加50万城市人口所需的时间段也在急剧缩小,这说明了长春大都市区中心城市处于人口集聚的快速发展时期,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功能显著增强.
1.3 产业空间结构
1.3.1 部门结构
1992年长春大都市区产业结构由此前的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彻底退出了长春大都市区经济结构主导地位的历史舞台,实现了产业结构演化进程中质的跃迁,且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以后发优势开始进入经济结构的主导地位,成为长春大都市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虽与第二产业相持平,但有上升趋势.
长春大都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社会生活发展处于小康水平或中下等收入水平,社会经济二元结构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整体上来说,产业经济发展进入到了加工制造型产业结构地域类型,加工工业已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一产业已由单一的种植业结构跨越到农牧结合的二元复合结构;现代养畜业已成长为与种植业并驾齐驱关联紧密的支柱产业部门.
长春大都市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有绝对优势,工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1/3强提升到了2003年的4/5,2003年占有长春市工业增加值的近3/4,长春市GDP的2/5,占有长春市工业利税总额的5/ 6.因此,长春市仍然是全国重要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业中心,交通运输制造业是长春市的支柱产业.
第三产业仍以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导,金融保险、教育科技、中介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还未上升到主体地位.第三产业仍处于传统服务业阶段[2],但已经呈现出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趋势.
1.3.2 空间结构
目前长春大都市区市区11%的全省人口,占据了全市90%多的工业经济总量、全省约60%的工业经济总量、全市54%的固定资产投资、全省23%的固定资产投资、全市83%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全省的31%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见表1).总体上来说,长春大都市区产业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表1 长春市主要经济指标空间关系分析表%
经济指标
1999年
市区占市域比重市区占全省比重
2000年
市区占市域比重市区占全省比重
2001年
市区占市域比重市区占全省比重
年末总人口41.46 10.8041.8511.1042.23 11.10工业总产值92.6940.4093.7057.3094.3059.10固定资产投资51.2920.1052.7621.3054.0722.7城乡居民储蓄
存款年末余额
82.2929.781.8828.8083.2831.00
从近几年发展态势来看,在全市、全省范围内,长春大都市区产业经济有继续极化的趋势,城乡经济总量差距在继续拉大.长春大都市区市区经济密度最高,是平均值的41.9倍,是其他县市的100倍以上(见表2),所以,中心城区成为长春大都市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另外,沿哈大线的德惠市方向,在外县市经济密度是较高的,而沿长白线的农安县方向、沿长图线的九台市方向及榆树市的经济密度是偏低的.
综上所述,长春大都市区属于典型的单核集成型城镇地域组合类型,产业空间聚集形态是典型的工业枢纽型,空间形态分布呈现点轴辐射型组合趋势[3].
1.4 生态环境结构
由于人地矛盾日趋尖锐,市域原生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已被破坏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以农田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无论从现实和发展的角度看,对于长春大都市区而言,重建新一代结构布局、功能都高效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大都市区发展的基础性课题.从整个区域来说,尚未形成生态控制区、生态敏118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