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大都市区形成发育特征和空间发展形态调控
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及调控路径
它包含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城市内部 要素 的地域布局和组合 ) 和城市外 部空间结构( 城市在区域中的规模序
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 变化 , 给城市 发展注入了新 的活力 , 这种转型时期城市空 间结构的变化 引起 了越来越 多学者 的研 究兴趣 。
研究 领域 也不 断拓 宽 . 但主 要集 中在
能 的 空间 地域 系统 和 空 间组 织形 式 。
国外学者对城市 空间结构 的研 究较早 , 经历了形态、功能 、人文关 怀到空间机制的研究 , 其理论体 系
日益 完善 。相 比之下 , 中国城市 空 间
结构研究起步较晚,2 世纪 8 年代 0 0
之前 . 主要是 对西 方 理论 与方 法的 还 引进 和 介绍 进入 18 年代 以来 , 0 9 中
划,
李诚 I (9 0一j男 . 北师 范 大学 城 市与 环 境 科 S 16 , 东 学 学院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究 方 向为 城 市 与 区域 博 研
刘艳军
李 诚 固
LU Y n u L h n -g I a -jn IC e g u
引 言
城 市 空 间结构 是城 市地 理学 、 城 市 规 划 学 以及 城 市经 济 学 研 究 的热
地 域 演化 过 程 。
相 互间产生的运动现象 .都会形 成
一
种空 间态势 ,它们在整体 中的结 合关系便产生一种多重空间。而对 各类空间的考察分析 .则强调空间 结构 中各 功能单 元之 间的关联性 , 也强调各单元动态序列 的空间变化。 本文认为 , 城市空间结构是各功 能单元 ( 经济活动 要素等 ) 在城市 内的空 间分布状 态 .是具有一定功
列和分布状态 ) 两个层次。本文研究
长春市中心城区空间演变过程
长春市中心城区的空间发展——以人口结构.经济发展为重点10131711120 李春瑛关键词:长春市 .产业空间分布.人口分布●长春市空间结构现状长春市是在规划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基本形成了以南北中心轴线为构图中心.方格网兼放射状的组合格局.结构严谨并富于变化。
目前.长春市的空间形态总体呈紧密团状.同时在近些年经济迅速发展和区域影响不断强化的作用下.城市形态开始呈现沿对外联系通道指状延蔓的趋势。
同时.长春市的单中心结构仍然非常明显.跟其他的大城市不同.长春市的主要城区都在西南地区的六区.长春市的城市空间发展.不管是交通还是人口迁移.产业上的发展都是西南到东北地区的迁移。
这是总体的大趋势。
这也对城市空间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多问题;首先.单中心的吸引使城市向心交通特征明显.城市中心地区的道路路网面临越来越大的交通压力. 局部地区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交通堵塞;其次.城市中心地区不断涌现的高层建筑逐渐开始破坏了用地的高效利用.还可能会严重浪费土地用地.对特色建筑和历史街道的保护越来越苦难;再者.由于中心区域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城市边缘地区公共设施的配建的动力不足.边缘地区土地价值很难提升.因此单中心的趋势不断强化。
长春市主要行政办公.文化和商业设施均分布在人民广场一带.城市中心区就业和居住人口高度密集.目前在中心地段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长春市31%的就业岗位和40%的居住人口。
而且城市中心区仍呈现不断集聚的趋势。
用地功能布局呈现较为明显的圈层式的特点。
居住生活用地主要布局在建成区中部.工业用地相对集中地分布在城市外围。
●经济产业发展与分布1.工业产业布局空间特点和演变特征根据长春市中心城区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运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统计等方法.来研究分析长春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演变过程.特征和规律。
长春市.吉林省省会.著名的汽车城.东北地区重要城市.政府对此的扶持也很多。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发展.长春也不例外.城市建设在生产性建设为主.以工业先导。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摘要: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省会和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及其调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对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现状分析以及影响因素的探讨,分析了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的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以期为长春市及其他类似地区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调控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城市化进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对于各个地方领导和规划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东北地区重要城市之一,长春作为吉林省省会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经历了多年快速发展之后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因此,对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和调控进行研究,对于长春市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
具体内容包括: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相应调控对策。
第二章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2.1 历史演变长春作为吉林省省会,其区域空间结构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
早期,由于交通不便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原因,长春城内外发展不平衡。
随着交通和经济条件的改善,长春城外开始出现新兴工业园区和住宅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新一轮工业转型升级等因素的影响,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2.2 现状分析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城区扩张、园区发展、交通网络建设等方面。
城区扩张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以及人口的集中。
园区发展方面,长春市以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代表的园区不断壮大,成为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的重要载体。
交通网络建设方面,长春市通过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
长春社会发展状况
长春社会发展状况1.1.1 概述长春市,吉林省省会城市,位于中国东北大平原腹地,地处东经122—131度,北纬41—46度之间。
幅员20 604平方公里。
辖4县(市)6区:榆树市、德惠市、九台市、农安县、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
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
城市面积4 789平方公里,市区中心城区面积312.92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759万。
其中,市区人口363万,县(市)人口396万。
长春市是吉林省历史名城,自古以来就是吉林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1.1.2自然条件长春市的气候介于东部山地湿润与西部平原半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季平均气温零下12℃,最低为零下37.5℃,夏季,平均气温21.9℃,最高气温为37.3℃。
全年最大日降水量为98.8毫米,故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季严寒漫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暖短促,秋季晴朗温差大。
1.1.3交通条件长春市已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立体公路交通网络。
全市完成道路新建和扩建长度322.9公里,全市道路总面积达到5474.6万平方米,道路长度达到2572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7.65平方米。
另外,通过长春的高速公路有三条:沈哈高速(沈阳——长春——德惠)、长吉高速(长春——吉林)、长营高速(长春——营城子)。
此外,还有102 国道(北京——哈尔滨)和302国道(乌兰浩特——图们)贯穿而过。
以长春为中心,放射连接省内其他市(州)、重要经济区、出海入关的高速公路网络骨架初步形成。
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是中国东北地区四大国际机场之一,也是东北亚区域重要的航空交通枢纽。
龙嘉机场为国内干线机场,现有国内航线80余条,港澳台及国际航线16条,基本覆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西南部分区域和国际部分主要城市,为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长春的铁路四通八达,京哈、长白、长图铁路呈大十字型在这里相交,通达国内数十个大中城市,每天都有从长春发往全国各主要城市旅客列车及货车,目前长春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
长春市基本情况
自然概况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带,欧亚大陆东岸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居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2’‰‰‰。
居住着汉、满、朝鲜、回、蒙古、锡伯、壮等46个民族。
长春地区自然区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小。
地表相对高差不超过40米至50米,地面坡度不超过4度至5度,有利于开展城市交通运输。
二是地耐力比拟好。
长春地区的地质根底比拟稳固,地耐力为15吨至20吨/平方米,有利于城市根底设施建立。
地表形态长春到四平深断裂是一条分割山地与平原的主要构造线,以东为隆起区,以西为沉降区,长春地区位于隆起区与沉隆区之间。
地质构造的过渡性决定了长春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
长春地区地貌由山地、台地和平原组成,形成了“一山四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
长春山地面积不大,约占长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9%。
其中,低山占2.56%,丘陵占6.44%。
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达岭。
长春台地面只较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1%。
其中,平缓台地占35.23%,高台地占5.77%。
主要有榆树台地、长春台地、双阳台地和优龙泉台地。
长春平原面积最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
其中,河谷平原占39.4%,低阶地占7.5%,湖积平原占3.1%。
主要有双阳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饮马河河谷平原和农安湖积平原。
长春城区位于东部山地向西部平原过渡的台地上。
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由台地和平原组成。
其中,台地占70%、平原占30%。
不同的地貌类型对城市建立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
长春城区地貌共分7个小区。
中部平坦分水高地区。
位于长春城区西南部,地处宽平大桥、沿北东方向伸延。
最高点在宽平大桥和西朝阳桥一带,海拔240米至250米。
分水高地顶面,地势平坦,高地两侧分别向西北、东南方向缓缓倾斜。
西部微倾斜台地区。
位于分水高地西侧,中长铁路以西,长春市纺织厂以北,海拔220米。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一、引言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长春市而言,其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与调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与调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长春市区域发展和优化空间布局。
二、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1. 历史文化因素:长春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区域空间结构受到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例如,长春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在历史上形成了以工业核心区为中心、周边分散发展的特点。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转型期,长春以汽车产业为核心引领了城市经济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汽车产业园为中心、周边产业链配套发展的空间结构。
3. 因素:的引导和支持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长春市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以引导和调控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
4. 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长春位于东北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这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调控现状分析1. 区域分工不均衡:长春市区域分工不均衡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
以汽车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中心城区,而周边县级城镇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2. 城乡差距较大:在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距。
中心城区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完善,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服务不完善。
3. 土地利用不合理:长春市区域土地利用不合理是制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部分土地资源被浪费,而一些重要的功能区域土地利用不足。
四、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调控对策1. 优化区域分工:长春市应加强对不同城区的产业布局规划,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加强对周边县级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持和引导,促进全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长春
WINTER
Template
01
—长春
目 录
Template 一、长春市简介
二、长春市发展历程
WINTER
02
三、长春市的今天
03
长春市-----吉林省省会
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基地 科教文贸城市
发展目标2020:经济实力较强、社会文明进步
科学技术先进、城市布局合理 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 开放型多功能、具有北方特色的 区域性中心城市
THANKS
13
.
长春市发展历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生产性城市 吉林省省会
10
长春市发展历程转型时期(1987- )
工业迅速发展 东北地区重要的科研基地 轻轨和道路交通建设 生心圆圈层结构为主,扇形和多中心结构要素为辅
长春城市空间结构:“摊大饼”式的单中心同心圆圈层结构特征
预计城市发展规模
长春市城市规划区范围:39ll平方公里
04
。
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形态:'分散组团式'布局 城市结构:'多中心分区式'结构,
规划将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结构,控制中 心团的开发强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将 城市建设重点逐步从中心分区向外围 分区转移,完善各分区功能,使人口 和产业达到合理布局。
05
长春市发展历程
06
一、清朝以前(-1898)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
三、沦陷时期(1931-1945)
四、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1949-1987) 五、转型时期(1987- )
长春市发展历程 清朝以前-1898
07
长春地区古城的发展
清朝的封禁与长春厅的设置
长春市城市建设分析
近
【代
厚 积 放薄 】发
·
长 春
规 划
分
新 城
析
绽
近
【代
厚 积 放薄 】发
·
长 春
规 划
分
新 城
析
绽
民国时期长春规划分析
一·围绕伊通河形成的 第一个城区——老宽城区,周 边商埠林立而起。
近
【代
厚 积 放薄 】发
·
长 春
规 划
分
新 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析
绽
民国时期长春规划分析
二·不断发展下形成了第 二个商埠聚集地,也就是第二 个城区中心——大马路。
城市建设 分析——
6 SWOT分析
【
长春,古称“茶啊冲”,汉译“天之城”, 北
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 ,被誉为“北国春城 ”,有着深厚近代城市底蕴和众多“伪满”时 新
期建筑。
建
长春还是著名的汽车城、电影城、森林城、 】
国 春 城
雕塑城、科学文化名城和绿色食品城,先后获 古 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都
近
【代
厚 积 放薄 】发
·
长 春
规 划
分
新 城
析
绽
民国时期长春规划分析
五·近代长春城市规划骨架 的确立源于日本统治期间的规 划思想。
近
【代
厚 积 放薄 】发
·
长 春
规 划
分
新 城
析
绽
现代长春城市发展简史
1948年10月18日,长春重新获得解放,被确定为 特别市。1955年定为全国10个省辖大市之一。1979 年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9年被国务 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1994年被国家确定为副省级 城市。长春市现辖四县(市)六区,包括榆树市、 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市、朝阳区、南关区、宽城 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全境面积20604平方 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16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末, 全市总人口756.5万人,占吉林省总人口的27.8%。 其中市区人口362.3万人。
长春市城市建设分析
规划分析 古代长春
千年古城·付之一炬
规划分析 近代长春
厚积薄发·新城绽放
近代长春城市发展简史:
1865年挖城壕、建筑木板城垣,长春建城.光绪十五 年1889年抚民通判升为知府,长春厅升为长春府,隶属 吉林将军;1932年3月9日,日本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 新觉罗·溥仪,成为傀儡政权——满洲帝国,伪满洲国 宣布定都长春,改名为新京. 1943年年末伪满鼎盛时 期,全长春地区总人口已逾120万,超过东京都市区人 口,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1948年10月19日,长春和平 解放.
规划分析 近代长春
厚积薄发·新城绽放
民国时期长春规划分析
三·真正使得长春这样的新城
快速发展的,是满铁,又称俄铁.交 通是一个城市的命脉,对于长春这 样的新城来说也不能例外.满铁的 规划在当时而言可以说是很时髦, 有长春市第一个水塔,包括它有很 宽的行道树,有相对自动化的从伊 通河引水的设施,还有后期的面包 厂等食品加工的东西.这也就形成 了长春的第三块城区.
嘉庆五年1800清设置长春厅,置理事通判,隶属吉林将 军,是长春正式设置之始.
规划分析 古代长春
千年古城·付之一炬
千年古城毁于战火
长春原名宽城子.夏、商、周属肃慎;两汉、三国、西
晋时属夫余国;东晋、南北朝时期入高句丽版图;隋及 唐初属高句丽之夫余诚.公元六世纪后,高句丽渐衰,终为 新罗与唐朝联军所灭,长春一带又属渤海国扶余府所辖. 辽属东京道之黄龙府;金属上京路之隆洲府;元属开元 路;明初属奴尔干都司,明中叶属兀良哈部;明末至清朝 中期为蒙古族王公领地.长春原有古城,公元926年毁于战 火.城市的再次形成,缘于清朝封禁政策的废除,继与沙俄 、日本的侵占相联.故对长春既有古城之说,又有现代城 市之议.
大城市形态的优化——以长春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大城市形态的优化——以长春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居住和工作地,对城市形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大城市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首都城市,人口、交通、资源等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城市形态是一个城市综合发展的重要方面,不仅关乎城市的空间结构,也牵涉到区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同时也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未来发展。
因此,对大城市形态的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长春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省会城市,近年来市区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人口密集,道路交通拥堵等。
如何对长春市的城市形态进行优化,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选题意义城市形态优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深远的影响。
具体的,对长春市的城市形态进行优化和改善,对于以下几个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1. 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城市形态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打造具有元素特色的城市,增加城市的吸引力,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2. 优化交通体系:长春市的交通系统发展已经处于瓶颈期,优化城市形态有助于拓宽城市交通路网,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3. 保护环境资源:优化城市形态能够对城市利用资源进行优化和合理配置,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保障居民的健康。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选取了一个东北省会城市长春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长春市的城市形态和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并就长春市城市形态的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市规划设计工具,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体系、城市绿色空间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为长春市城市形态的优化提出多种可能的方案建议,并进一步确定最终的优化方案。
具体步骤如下:1. 对长春市城市形态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城市规模、空间结构、交通体系、绿化系统等因素的详细分析和评估。
2. 在深入了解长春市城市形态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可能的城市形态优化方案,包括交通路网优化和绿色空间的加强等。
长春市城市功能分区
长春市城市功能分区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整问题研究[摘要]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春市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产业空间结构不合理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依据产业空间结构基本理论,在对长春市产业空间结构发展态势及存在问题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长春市城市、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的目标、原则及基本框架.[关键词] 城市;产业;功能分区;空间结构[中图分类号] F 11919[学科代码] 170·4520[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伴随着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内部功能逐步趋于分化,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并据此调整产业空间结构,是促进区域与城市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1 ].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市产业基础雄厚,素有“汽车城”、“电影城”、“科技文化城”、“森林城”和“北方粮仓”之称. 改革开放以来,长春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体,机械、电子、化工、冶金、建材、医药、纺织、食品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以商贸、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业等为主,旅游、房地产、咨询、科技服务、文化、体育等迅速崛起的服务业体系;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畜牧业、多种经营为辅的大农业格局. 伴随着长春经济的发展,城市功能分区与产业空间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如何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契机,科学调整城市功能分区,实现自然、经济、社会要素的有效整合,加快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对于促进长春经济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1产业空间结构发展态势及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中,长春经济每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开发区建设,得益于“扩张型”城市和产业空间发展模式[ 2 ]. 目前,市、县(市、区)两级共建成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10个. 其中大部分集中于城市南端,加上汽车厂厂第36卷第3期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 36 No . 32004年9月J OU RNAL O F NOR THEAST NORMAL UN IV ERSI T Y September 2004 区,长春南部新城区建设已连成一片,产业发展粗具规模. 城市重心南移导致了城市与产业发展南重北轻、南新北旧空间格局的形成,对长春市产业空间结构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1 . 1产业空间结构混乱,分区功能定位模糊一是计划经济时期片面强调城市作为工业基地的作用,而忽视了其生活服务功能,产业宏观布局差强人意;二是对城市发展速度与规模估计不足,当时布局在城市周边地区的企业,随着城市的扩张而融入主城区,工业、商业、居民区呈胶着状态;三是南部新城的迅速崛起,打破了原有的产业空间格局. 由于产业空间结构混乱,难以达到产业集聚的效果,也影响了内部各分区功能的发挥.1 . 2南北差距过大,城市发展畸轻畸重由于近年来城区新增工业项目多集中于南部,导致城区南北方的经济总量、经济密度、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等严重失衡,北部老城区改造进展迟滞,棚户区居民生活环境恶劣,生态环境建设缺乏规划控制等. 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伴随着南部新城的崛起,北部老城区将逐步走向衰落,其城市中心的地位岌岌可危,这在城市发展历史上不乏先例.1 . 3城市扩张过快,内涵式发展不足1995—2002年的8年中,长春市建成区面积由143 km2增长到209 km2,已突破《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2010年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张型”城市发展方式,导致产业发展空间受到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重制约,城市用地需求激增与城市规划空间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重新审视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加快老城区改造,走“内涵式”城市发展道路是长春市面临的必然选择.1 . 4各类开发区布局散乱,产业方向不明前些年的“开发区热”和“乡镇企业热”,对产业空间结构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一是布局过于分散. 目前,在长春市区出入口和周边的交通干线上,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处处布点,仅以村为单位设立的各类工业小区就有50多个. 二是缺乏总体规划. 市、县(区) 、乡(镇) 、村四级各自为政兴建开发区和工业小区,导致起点不高、定位不准,主导产业和未来发展方向不明,产业雷同,重复建设严重. 三是一些开发区在缺乏科学论证的情况下,盲目跟风,仓促上马,效益不佳,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1 . 5城市基础设施难负其重,生态建设困难重重城市规模扩大和产业发展,特别是早期一些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大运量企业的不合理布局,给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和公园、绿地等公用设施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成为制约长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仅以供水为例,长春市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的4 % ,全国的8 . 7 % ,全省的13 . 8 % ,按目前的增长速度,到“十五”末期,城区日需水量将达到130万吨,新增用水量就达15万吨.2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和原则根据长春市自然条件、区位特点及产业基础,综合考虑加入W TO、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总格局、长春市在东北区和全省的战略地位与作用的大背景,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201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6卷产业空间结构的要求,长春市应以区域经济和产业空间结构理论为指导,牢牢抓住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有利时机,突出发展工业,围绕工业调整农业,完善提高服务业,坚持“外延扩张型”与“内涵提升型”城市发展模式并举,实现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的同步优化,促进长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 . 1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劳动分工理论,部门分工是地域分工的基础,地域分工则是部门分工在地域上的表现与落实,二者对区域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往的产业发展规划,往往是重部门分工轻地域分工、重产业结构轻空间结构,割裂了产业与空间之间的必然联系,导致布局错位、效益低下. 同时,长春市既定的四大主导产业中汽车业一枝独秀的局面亟待改变,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巨大. 因此,突出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整并重的指导思想,是当前提升长春经济总量特别是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措施.2 . 2产业集聚与产业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产业集聚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而产业密度和规模“过饱和”,超过了资源、环境和社会承载量,也会产生种种弊端[ 3 ]. 目前,长春市还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期,城区和市域经济总量偏小,产业集聚仍是当前空间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同时,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产业集聚与分散的内容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扩张型”城市发展模式并不是实现产业集聚的最佳途径,应重点考虑产业层次性和功能性的集聚,并从中心城市建成区向近郊、远郊及毗邻县市辐射,按照“点”状集聚、“线”状扩散、“网”状推进的模式进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做到集中而不“饱和”,分散而不过度.2 . 3城市建设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国外资料,如果城市工业用地布局合理,一般可节约城市用地10 %~20 % ,交通运输线可缩短20 %~40 % ,工业管线可节约10 %~20 %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可观.鉴于当前长春市因城市扩张引发的各种矛盾,特别是城市基础建设难以适应的实际情况,应尽快改变当前“处延扩张型”城市发展模式,避免城市规模在短期内迅速扩大,通过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大旧城区改造力度,促进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和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走“内涵提升型”的城市发展道路.[ 4 ]2 . 4市场主导与政府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市场在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单纯的市场机制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看不见的手”有时也会失灵,需要“看得见的手”进行积极的引导[ 5~6 ]. 产业空间结构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区域性的特点,其发展和演进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区位因素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历史因素等密切相关,进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必将涉及自然、经济、社会以及政府、企业、居民等诸多方面和层面. 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选址是一种完全自主的经济行为,尤其是对企业迁移问题,政府调节主要应体现在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上,而绝不能简单地依靠行政手段.3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的基本框架在开发“大长春”的框架下,产生空间结构调整应以“点- 轴布局”模式为主,综合运用都市圈层布局和网络布局模式为辅的空间布局模式,按照“一产划圈层、二产进园区、三产分功能”的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总体思路,依托长春主城区的产业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在301 第3期娄晓黎等:长春市城市功能分区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整问题研究城区和周边交通干线开发建设不同层次的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各类园区有序迁移、落户,使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并带动一、三产业升级和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3 . 1第一产业要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圈层式布局紧紧围绕食品工业及相关工业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的近郊区、远郊区和中心城市毗邻区等各具特色的都市型农业圈.(1)第一圈层为近郊区,主要包括主城区(朝阳、南关、宽城、二道、绿园及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净月开发区)所属乡镇. 城市近郊区要逐步退出粮食生产,侧重发展精细蔬菜、禽蛋奶以及花卉苗木等绿色园艺产业,逐步成为中心城市的蔬菜、禽蛋奶副食品、花卉等产品的供应基地. 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展健身、休闲、体验型的旅游观光农业.(2)第二圈层为远郊区,根据中心城市规模和交通可达性,主要包括双阳区以及距长春市50公里范围内的其他区域. 围绕中心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突出发展种养业、多种经营以及旅游观光型农业,因地制宜发展优质蔬菜、畜牧、水产、花卉苗木、林果以及粮食和经济作物.(3)第三圈层为中心城市毗邻区,主要包括4个县市所属、距长春市50公里以外的区域.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以发展食品工业原料地为目标,围绕市域内布局的玉米深加工、水稻精加工、大豆系列加工、肉类加工、酒类等食品加工业,全力打造粮食、生猪、肉牛、肉鸡、肉鹅等生产基地. 同时,积极发展瓜果、药材、水产养殖、特种养殖、生态林和速生林以及苗木种植等.3 . 2第二产业以“工业园区”带动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根据长春市自然条件、区位特点及产业基础,努力在城区和市域范围内建设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工业(科技)园区、开发区,引导企业向园区内有序迁移、落户,发挥工业集聚效应,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3 . 2 . 1城区产业功能区(包括5个城区及相连的开发区,不含双阳区)共分成7个功能分区:(1)中心分区:指长沈铁路以东、自由大路以北、伊通河以西、长春站以南的区域. 该区定位为长春市中心商务区. 工业企业和行政机关的大量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心商务区的功能,实施“退二进三”战略,统筹考虑工业企业和行政机关的迁出,是本区的一项重点工作.(2)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区:指伊通河以东、自由大路以南、京哈高速公路以西的区域.该区的功能定位是以新兴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新区,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兴、高效、清洁的高质量现代工业区域. 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粮食深加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及光电子产业.(3)南部分区:指自由大路以南、长沈铁路以东、伊通河以西的区域. 区内高校、科研机构众多,教育、科研、文化、高新技术产业是该区的核心职能. 要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 加快南部大学城建设,尽快将区内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集科研、开发、生产、401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6卷经营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生物与医药、光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4)西部分区:指机场专用线以南,长沈铁路以西的区域. 一汽集团和汽车贸易城坐落于本区. 应依托区内汽车产业优势,全力打造“长春国际汽车城”,形成集整车和关键汽车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汽车物流、汽车贸易、汽车博览、汽车金融服务、汽车文化于一体的新型工业区;依托中科院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驻区的优势,积极发展生物制药产业.(5)铁北分区[ 2 ]:指伊通河以西、长春站及机场专用线以北的区域. 该区是长春市传统工业比较密集的区域,企业间关联度比较低,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多数企业治污措施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 应借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契机,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结合旧城区改造、综合开发,开辟筹建铁北工业开发区. 将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迁至兴隆、兰家等工业园区内. 区内重点布局铁路运输机械、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和其他机械制造业.(6)二道分区:指伊通河以东、自由大路以北的区域. 该区是长春市的旧城区,也是长春市的传统工业区,企业布局比较分散,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比较低,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绿地面积、住宅成套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人居环境较差. 应重点做好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工作,并将其与工业小区规划建设相结合,形成高标准、专业化、配套合理的工业新区.(7)净月分区:位于长春建城区的东南部. 该区主要承担长春市的旅游和生态职能,区内只可适当布局清洁无污染的制造业,主要为生物医药、光电子、汽车零部件、精密机械、装饰装修建筑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3 . 2 . 2县域产业功能区(含双阳区)应立足于农产品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同时承接主城区内转移出来的受限制或已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工业项目. 按行政区域可划分为5个功能分区.(1)双阳分区:区内现有产业主要包括建筑材料、造酒、食品酿造和鹿产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发展缓慢,基础比较薄弱. 未来发展方向应充分发挥行政隶属关系和毗邻主城区的地域优势、鹿业和城郊农业比较发达的资源优势,发展“城郊型”经济,重点开发鹿系列保健品加工、造酒以及发展潜力较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贮藏、速冻、保鲜、加工等系列开发产业和水果加工业. 同时,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旅游观光农业.(2)九台分区:区内现有产业主要包括采矿业、建材、造酒、粮食精加工、速冻食品等产业,第二产业基础也比较薄弱. 九台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位于长春与吉林的相接地段,发展方向应是形成以承担长春、吉林两大城市的配套、中下游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肉猪屠宰加工、鹿产品系列开发等. 其中,卡伦、龙家堡、东湖等乡镇临近长春市区, 东湖开发区可成为未来承接市区转移产业和招商引资的重镇,卡伦开发区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建的长春机场坐落于龙家堡,为发展临空型产业提供了保证,同时,可考虑依托新机场建设一个以空港精细物流为特点的物流园区.(3)德惠分区:区内的食品工业已具备相当的基础,未来发展方向一是以德大等企业组成食品工业园区,抓好以食品加工业为龙头,融基地、市场、贮藏、服务于一体的配套建设,真正形成肉鸡、肉牛、营养食品、植物油、精制米五条“龙型”经济;二是发挥米沙子开发区距中心城市近的优势,积极承接城区转移出来的企业,发展以为城市配套为主的产业体系.501 第3期娄晓黎等:长春市城市功能分区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整问题研究(4)榆树分区:考虑距离中心城市比较远,未来的发展方向应依托区内粮食、畜产品数量充足的优势,重点发展玉米、水稻、大豆、肉类、酒类等食品精深加工业,建成以豆制品、绿色精制米、肉类、白酒、蔬菜生产加工为主,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区域性食品生产基地. 进一步加大五棵树开发区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布局一些用水量比较大、不适宜在城区建设的工业项目.(5)农安分区:区内现有石油加工、啤酒等主要工业企业,工业基础相对较好. 未来发展方向应发挥临近中心城市、工业基础好的优势,在巩固、壮大石油加工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生猪、肉鹅、蔬菜、薯类等系列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市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3 . 3第三产业要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实现功能分区依托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组团功能和区域环境特点,结合城市空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应重点围绕二产提升服务功能和档次,合理规划第三产业布局,强化服务功能分区. 侧重发展商贸业、现代物流业、信息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和教育文化产业等,力求围绕第二产业布局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功能分区.(1)中心分区:应建成长春市的中心商务区,实施“退二进三”的重点是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发展金融、证券、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提高商贸等传统服务业的档次. 鉴于区内伪满时期遗址较多,应充分发挥本区的教育及旅游功能. 同时,逐步减少居住密度,改造区内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绿地等公共用地比例,也是区内未来调整的重点.(2)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区:作为以高新技术支撑的工业新区,应依托国际会展中心,拓展商务会议以及咨询、展览、展示等服务,逐步形成国际商品展示区. 以国际会展中心、世纪广场为主,挖掘一批开发区人文旅游景观,发展旅游业. 同时依托中东市场、北方市场等,巩固现有的批发零售商贸业.(3)南部分区:应有计划地将其他城区零散布局的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迁往该区,大力推进教育产业化进程,依托中科院各分院、吉林大学、东北师大驻区优势,建成国内知名的集教育、科研、高新技术产业于一体的新型城区. 同时,立足于服务驻区企业和发挥交通区位优势,高起点、高标准筹建专业型物流园区.(4)西部分区:重点围绕一汽汽车储运,依托长春南站、绿新公路枢纽以及西环城路等,建设以汽车及零部件物流为主的物流园区. 同时,积极建设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大型专业市场,努力发展以汽车文化、电影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5)铁北分区:发挥本区临近铁路交通枢纽以及区内传统工业相对集中的优势,重点发展物流业和仓储业. 以凯旋路为轴线,建设以果品、蔬菜、粮食、肉类、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物流为主的农产品物流园区[ 2 ].(6)二道分区:依托铁路东站口岸,建设东站物流园区,重点承担铁路口岸到发和中转物流. 同时,建设、发展以生产资料、建筑材料为主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 此外,根据本区内物流比较大的实际情况,继续扩大仓储业的规模和层次.(7)净月分区:重点培育本区的旅游和生态职能,在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加大旅游产品和设施的开发、建设力度,形成以森林旅游、冰雪旅游、湖滨休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系列产品;加大房地产开发和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开辟部分别墅区和高档住宅区;发展601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6卷特色餐饮业,筹建旅游商贸城,提升区内旅游产业的层次,完善旅游产业功能. 同时,依托环境、土地、交通等方面的优势,筹建长春东部大学城,提升“人气”,并注意搞好区内产学研的结合.。
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经济增长极,其城市空间形态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旨在探讨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和影响因素,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一、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东北地区的城市空间形态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早期工业化时期,由于重工业的发展需求,城市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发展模式。
沈阳、大连、哈尔滨等城市成为工业生产和人口聚集的重点区域,城市中心区域集中商业、行政、文化等功能。
改革开放以后,东北地区经济逐渐转型,城市空间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东北地区城市追求着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空间利用最优化。
新的城市中心区和经济开发区崛起,形成了多极化的城市发展模式。
同时,东北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空间的扩张,新建的居住区、商业区等使城市空间形态更加多元化。
二、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1. 经济因素:东北地区的城市空间形态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工业结构、产业布局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的演变。
随着东北地区的经济转型,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起到了推动作用。
2. 地理因素:地理位置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域发展不平衡,这使得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集聚效应和分散效应并存的特点。
3. 政策因素:政府的城市规划和政策引导对城市空间形态有着直接影响。
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政策导向、土地利用政策等都对城市空间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三、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现状目前,东北地区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样化和多极化的趋势。
一方面,传统的城市中心区域仍然保持着较高的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力,成为商业、金融和行政中心。
另一方面,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新兴城市中心区域不断涌现,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扩张和发展。
同时,东北地区的城市群发展也在加速。
沈阳、大连、哈尔滨以及周边地区不断形成城市群,加深了城市间的联系和合作。
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了更加协同发展的区域空间。
城市管理学(第二版)
壹-导论1、城市是人口居住和工商贸易的聚集地。
城是指四周筑有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市是指交换和贸易的场所。
2、城市的萌芽可追溯到夏商时代。
唐宋时期已经出现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3、建制市是地方建制的一种,设置需要具备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批。
清朝末年才仿效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实行城乡分治,设置自治市。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时期内曾经继承城乡分治的传统。
20世纪80年代推行“市领导县”体制。
4、广域型建制市,是中国城市管理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显著特征。
5、城市管理是对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强调以人为本、公共利益,强调公平和责任,公共选择和利益聚合。
基本使命:有效提供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市民的公共需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6、城市管理的原则:①以人文本: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
②系统管理:考察系统内容相互关联的各要素、各环节。
③法治透明:管理过程应当依法行政,保持公开透明。
④利益平衡:综合权衡社会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
⑤公众参与:发展和完善参与渠道,保障利益表达权。
⑥成本效益:城市善治要求以合宜的成本投入取得最优成效。
新公共管理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是城市管理学能够从多个学科中汲取营养。
城市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与城市化;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主体;城市管理个体;城市管理规律和方法。
城市管理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规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
城市管理学的研究意义:学习和研究城市管理学有利于保障城市化健康发展;学习和研究城市管理学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效益;学习和研究城市管理学有利于提升公众满意度;学习和研究城市管理学可以培养造就大批人才。
贰-城市与城市化7、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具有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它具有人口密集、资源密集、文化荟萃、信息集中、工作高效等特点,在有限的城市地域空间内,各种生产要素高度密集切互相交织在一起。
长春都市地域_点轴_产业圈层化空间结构整合调控
长春都市地域“点轴”产业圈层化空间结构整合调控曹传新1,2,张 全2,李诚固3(1.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1;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3.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吉林长春130021)摘要:通过长春市都市地域形成发展的资源支撑系统的分析诊断,系统地论述了长春市都市地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点轴”圈层化空间结构,科学地提出了长春市都市地域“点轴”圈层化空间结构整合调控的具体策略和方向。
关 键 词:长春;都市地域;点轴;圈层化;整合调控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5)05-0556-0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各大区域的中心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都基本上完成了城市化初期阶段;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整体城市化水平已突破40%,迈入了快速城市化的推进阶段[1]。
所以,各大城市产业的空间聚集形态也相应地从“点”增长极聚集阶段转型到“点-轴”增长极、产业带共同聚集扩散阶段。
当前,在产业空间聚集形态结构上,中国各特大城市、大城市已经出现了“点-轴”产业圈层化的空间结构演化态势[2]。
在城市化过程中,长春也迈进了快速城市化推进阶段,但是,产业聚集空间仍然以“摊大饼”的“点”增长极为主,轴向发展仍然显得较弱。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建立,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信息产业的崛起,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之后的复兴,都使得长春都市地域的产业聚集空间形态发生深层次的变化,否则,目前“点”状产业聚集空间结构形态很难适应上述形势的发展要求。
因此,在21世纪长春市都市化过程中,应该以什么型式的产业聚集空间结构形态,来支撑现代经济社会系统的运作,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课题。
本文试从“点轴”产业圈层化空间结构的发展型式,来探讨长春都市地域的产业空间结构演变。
1 长春都市地域形成发展的资源支撑系统1.1 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区位资源作为吉林省省会的政治行政区位,作为具有全国意义的以汽车、客车为主导的交通运输产业基地的经济区位[1,2],作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文化教育基地的科教区位,作为以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多种交通形式组合的具有全国意义的交通枢纽的综合交通区位,作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商品粮基地的农业区位,作为具有东北经济区乃至具有东北亚国际意义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区位,这些不同经济内涵的区位条件在长春市地域空间的组合,形成了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区位资源,这将是长春都市化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前提条件。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多个方面高度相关,在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长春市为例,系统分析了其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包括历史沿革、经济基础、领导与规划等方面,提出了调控策略,包括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管制等方面,为长春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长春市,空间结构,形成机制,调控策略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s highly related to urban economy, society,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other aspect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aking Changchun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ts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including historical evolution, economic foundation,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planning. It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ies, including optimizing spatial layout, adju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and use control.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angchun City in the future.Key words: Changchun City, spatial structure, formation mechanism, control strategy1.引言长春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发展水平较高。
关于长春市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思考
关于长春市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思考一、引言城市化发展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春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市化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长春市的城市化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长春市的城市化现状2.1 城市化进程与速度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省会城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迅速的城市化进程。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加速,使得城市人口规模快速增长。
截至目前,长春市已经进入高度城市化阶段。
2.2 城市规模与人口分布长春市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几个主要城区相互联系的城市群。
其中,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较高,而周边城区的人口分布相对分散。
2.3 城市功能与发展特点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较为完善的城市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春市还逐渐成为了东北地区的制造业中心和汽车产业重要基地。
这种产业特点也为长春市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三、长春市城市化的挑战与问题3.1 城市空间扩张与土地资源利用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长春市的城市空间不断扩张,给土地资源利用带来了挑战。
城市扩张需要大量的土地供给,但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了长春市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3.2 城市交通拥堵与公共交通建设城市化的进程使得人口集聚,而人口增长会带来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长春市也面临着交通拥堵的挑战,城市交通建设和公共交通的完善成为了解决交通问题的关键。
3.3 城市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城市化进程中,长春市的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城市环境污染对居民的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城市化发展需重视生态保护,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减少环境污染。
3.4 城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供给城市化使得社会群体之间关系复杂化,对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长春市需要加强社会管理,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长春市中心城区空间演变过程
长春市中心城区的空间发展——以人口结构,经济发展为重点10131711120 李春瑛关键词:长春市,产业空间分布,人口分布●长春市空间结构现状长春市是在规划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基本形成了以南北中心轴线为构图中心,方格网兼放射状的组合格局,结构严谨并富于变化。
目前,长春市的空间形态总体呈紧密团状,同时在近些年经济迅速发展和区域影响不断强化的作用下,城市形态开始呈现沿对外联系通道指状延蔓的趋势。
同时,长春市的单中心结构仍然非常明显,跟其他的大城市不同,长春市的主要城区都在西南地区的六区,长春市的城市空间发展,不管是交通还是人口迁移,产业上的发展都是西南到东北地区的迁移。
这是总体的大趋势。
这也对城市空间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多问题;首先,单中心的吸引使城市向心交通特征明显,城市中心地区的道路路网面临越来越大的交通压力,局部地区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交通堵塞;其次,城市中心地区不断涌现的高层建筑逐渐开始破坏了用地的高效利用,还可能会严重浪费土地用地,对特色建筑和历史街道的保护越来越苦难;再者,由于中心区域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城市边缘地区公共设施的配建的动力不足,边缘地区土地价值很难提升,因此单中心的趋势不断强化。
长春市主要行政办公,文化和商业设施均分布在人民广场一带,城市中心区就业和居住人口高度密集,目前在中心地段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长春市31%的就业岗位和40%的居住人口。
而且城市中心区仍呈现不断集聚的趋势。
用地功能布局呈现较为明显的圈层式的特点。
居住生活用地主要布局在建成区中部,工业用地相对集中地分布在城市外围。
●经济产业发展与分布1.工业产业布局空间特点和演变特征根据长春市中心城区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运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统计等方法,来研究分析长春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演变过程,特征和规律。
长春市,吉林省省会,著名的汽车城,东北地区重要城市,政府对此的扶持也很多。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发展,长春也不例外,城市建设在生产性建设为主,以工业先导。
实验三:长春市城市空间解析
衡阳师范学院资旅系11城规专业《城乡规划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三:城市空间解析
姓名:张羽学号11350146 时间:23日78节地点:师院指导老师:杨立国实验步骤:1、画出城市主要道路2、找出城市主要就业、居住等功能中心3、分析城市形态4评价该种城市结构的特点
实验结果:(1)长春市城市空间解析图
2)评价:
2.1“单中心”城市格局
长春市城市空间发展为典型的圈层式扩展
模式,主要以“摊大饼”
的方式向外扩展,城市空间
形态的演变一直未突破“单
中心团块”的城市结构。
城市人口、用地及职能集中于
核心区,虽然各片区已经形
成一定的规模,但其商业、
服务业的集聚程度低、功能
单一,不能有效缓解中心城
区的压力。
目前单中心城市
格局的弊端日益凸显,如市
中心面临人口密度过高,居
住环境下降,交通压力大等。
2.2“圈层式”功能地域结构
数据显示,2003年长春城市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标准超过国家上限的1.25%,而居住用地接近国家标准用地。
中心圈层为城市公共设施功能,第二圈以居住用地为主,第三圈主要为五大工业区,第四圈为基础设施。
圈层式结构在一定时期内使长春市的功能区明确化,但由于中心过于集中化,给城市土地交通带来巨大压力。
另外“工业包围城市”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城市空间扩展的连续性。
1。
城市规划论文-长春市的城市规划
一、长春城市性质与总体布局(一)长春城市性质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和科教文贸城市。
至2020年,把长春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社会文明进步、科学技术先进、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开放型、多功能、具有北方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城市总体布局中心城区的城市形态采用’分散组团式’布局,由以建成区为主的中心团和规划建设的外围组团(兴隆团、富锋团、净月团)组成。
中心团与外围组团间设置绿化隔离带,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结构为’多中心分区式’结构,其中:中心团分为中心分区、二道分区、铁北分区、绿园分区、汽车厂分区和南湖分区,外围三个组团各构成一个分区,每个分区都具有独立的配套服务设施。
规划将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结构,控制中心团的开发强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城市建设重点逐步从中心分区向外围分区转移,完善各分区功能,使人口和产业达到合理布局。
二、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一)总体思路:从长春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路;从目前存在和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入手,关注城市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进步的支撑;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提出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策略,构筑城市整体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适应城市机动化的发展趋势,构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随着城市扩大和多元化的进程,创造分区发展和城市整体发展共赢的局面;延续城市格局,保持城市特色,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适应地方资源特点的能源约束条件,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二)空间布局:1、划区城镇空间组织体系:按照“一城、一区、十组团、九城镇四个层次,实施分类指导。
“一城”为主城,“一区”为双阳城区,“十组团”为净月组团、富锋组团、兴隆组团、合心组团、劝农山组团、奢新组团、双营组团、英俊组团、机场服务组团、兰家组团,“九城镇别为泉眼镇、永春镇、乐山镇、新湖镇、山河镇、太平镇、鹿乡镇、四家乡、齐家镇。
论长春都市圈的地域范围与空间结构_韩刚
周边乡镇的资源的整合,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土地利用一体化,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长春都市圈是长吉
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中心区域,具有雏形期都市圈的基本特点,都市圈的构建对于推进吉林省域及东北中部地
区的城市化水平,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经济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内外相关的都市圈范围界定方法,以
日常生活圈为视角,科学合理的确定出长春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及周边地区,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距离、引力模
2 长春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 的确定
2.1 中心城市 都市圈按构成可分为单中心和多中心都市圈
两种,其中单中心都市圈又称作日常生活圈,所谓
日常生活圈是指围绕中心城市形成的日常通勤地 域,是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 区域范围[9],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的 结果。长春作为长春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具有中 心城市的一般特点:① 经济集中程度高,规模大, 实力强。长春集中了全省大部分的人口和企业, 形成了丰富的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和互相关联, 协同合作的产业集群。城市产业规模大,部门齐 全,生产力和竞争力强。② 社会分工和产业结构 较为合理。长春的生产能力强,社会分工细致,是 吉林省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最高的地区,能够通 过强大的扩散能力将协作分工延伸到经济所能影 响的区域[10]。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长春市第 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在国民经 济发展中所占比重逐步降低,第三产业取代二次 产业成为长春市的主导产业。③ 科技创新能力 高。长春市是全国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新研究的集 聚地,拥有数量众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研制 中心,有规模庞大的科技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 是吉林省重要的科技与创新中心。④ 基础设施 完善,文化活动活跃。长春市拥有较为便捷的内 外交通联系网络、良好的人居环境、方便高效的社 会生活服务。同时作为全省的政治文化集聚地, 是重要的行政中心,文化传播与产出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2期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7N o.2 2005年6月JOU RN AL O F N ORT HEAST N ORM AL U NI VERSIT Y June2005[文章编号]1000 1832(2005)02 0117 05长春大都市区形成发育结构特征和空间发展形态调控曹传新1,2,韩守庆3,李诚固3,包红玉3(1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5;2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3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 要] 大都市区是当今城市发育到高级聚集阶段的空间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对长春大都市区资源禀赋、发展规模、产业空间、生态环境等形成、发育、结构的分析诊断,论述了长春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形态结构调控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建议性提出了未来长春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形态结构调控的三种不同组织方案.[关键词] 长春大都市区;结构特征;空间形态;调控;方案[中图分类号] F291 1 [学科代码] 170 4520 [文献标识码] A二战以来,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已成为世界空间载体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1].纽约、东京、伦敦等成为世界性的中心城市和大都市,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区出现了世界性的城市连绵带和城市群体.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外向化,城市功能日益国际化,城市空间扩展日益广域化,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等城市连绵带,以及依托这些城市连绵带的大都市区,譬如上海、广州、北京、天津、沈阳等.在这一进程推进的同时,我国大都市发展又面临着许多困境,其中,在空间扩展上,大都陷入了 摊大饼 的怪圈,处于近域无序蔓延阶段,广域扩展严重不足.长春是我国超过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之一,是我国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社会化、生态化等多重现代化任务于一体的重要城市之一,是工业化阶段和信息化阶段并重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目前,长春大都市区空间扩展形态上已经陷入了 摊大饼 的怪圈,因此,长春大都市区的空间形态应该如何构建调控,是当今长春市亟待解决的问题.1 长春大都市区形成发育结构特征分析1.1 资源禀赋结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区位资源、丰富的冰雪资源和历史遗留的人文资源、较高水平的科技资源、以汽车为主导产品的产业经济资源、相对丰富的农牧资源,是长春大都市区形成发育的资源禀赋基底.1.2 发展规模结构目前,长春大都市区约占全省1/10的国土,居住了全省约1/4的人口,集聚了全省近1/2的财富, [收稿日期] 2005 01 29[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71040)[作者简介] 曹传新(1973-),男,博士,注册城市规划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李诚固(1960-),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发挥了全省经济中心功能.虽然长春大都市区各种主要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处于中等水平,有的甚至处于落后状态,但是,长春大都市区各种指标的经济增长速率位居前列,存在潜在的、强有力的发展后劲.从城市人口要素集聚来看,长春大都市区域总人口占全省1/4,非农业人口占全省1/4,1972年中心城区再一次突破100万人口,跨入特大城市之列,在25年之内又突破200万,特大城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每增加50万城市人口所需的时间段也在急剧缩小,这说明了长春大都市区中心城市处于人口集聚的快速发展时期,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功能显著增强.1.3 产业空间结构1.3.1 部门结构1992年长春大都市区产业结构由此前的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彻底退出了长春大都市区经济结构主导地位的历史舞台,实现了产业结构演化进程中质的跃迁,且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以后发优势开始进入经济结构的主导地位,成为长春大都市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虽与第二产业相持平,但有上升趋势.长春大都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社会生活发展处于小康水平或中下等收入水平,社会经济二元结构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整体上来说,产业经济发展进入到了加工制造型产业结构地域类型,加工工业已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一产业已由单一的种植业结构跨越到农牧结合的二元复合结构;现代养畜业已成长为与种植业并驾齐驱关联紧密的支柱产业部门.长春大都市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有绝对优势,工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1/3强提升到了2003年的4/5,2003年占有长春市工业增加值的近3/4,长春市GDP的2/5,占有长春市工业利税总额的5/ 6.因此,长春市仍然是全国重要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业中心,交通运输制造业是长春市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仍以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导,金融保险、教育科技、中介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还未上升到主体地位.第三产业仍处于传统服务业阶段[2],但已经呈现出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趋势.1.3.2 空间结构目前长春大都市区市区11%的全省人口,占据了全市90%多的工业经济总量、全省约60%的工业经济总量、全市54%的固定资产投资、全省23%的固定资产投资、全市83%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全省的31%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见表1).总体上来说,长春大都市区产业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表1 长春市主要经济指标空间关系分析表%经济指标1999年市区占市域比重市区占全省比重2000年市区占市域比重市区占全省比重2001年市区占市域比重市区占全省比重年末总人口41.46 10.8041.8511.1042.23 11.10工业总产值92.6940.4093.7057.3094.3059.10固定资产投资51.2920.1052.7621.3054.0722.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82.2929.781.8828.8083.2831.00从近几年发展态势来看,在全市、全省范围内,长春大都市区产业经济有继续极化的趋势,城乡经济总量差距在继续拉大.长春大都市区市区经济密度最高,是平均值的41.9倍,是其他县市的100倍以上(见表2),所以,中心城区成为长春大都市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另外,沿哈大线的德惠市方向,在外县市经济密度是较高的,而沿长白线的农安县方向、沿长图线的九台市方向及榆树市的经济密度是偏低的.综上所述,长春大都市区属于典型的单核集成型城镇地域组合类型,产业空间聚集形态是典型的工业枢纽型,空间形态分布呈现点轴辐射型组合趋势[3].1.4 生态环境结构由于人地矛盾日趋尖锐,市域原生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已被破坏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以农田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无论从现实和发展的角度看,对于长春大都市区而言,重建新一代结构布局、功能都高效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大都市区发展的基础性课题.从整个区域来说,尚未形成生态控制区、生态敏118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感区、生态建设区等生态区域系统,这些生态区域系统之间的生态廊道、生态景观节点、生态网络轴线等都尚未形成.表2 2001年长春市各县市GDP 经济密度指标对比分析表县市名称土地面积/km 2GDP/亿元经济密度/(万元/km 2)长春市205711003.0487.58市辖区3583731.220407.48农安县472480.7170.83九台市337541.9124.15榆树市543078.6144.75德惠市345970.6204.11从生态系统自身来说,生态元素仍然还没有进入到产业化进程,没有形成现代化的生态产业系统,那么,长春大都市区就没有生态产业系统的支撑,生态结构地域类型就很难形成.这也是与目前长春大都市区的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吉林省是国家建设的生态经济省,长春市作为省会城市承担着重大的生态经济城市建设任务.2 长春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形态调控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2.1 基本原则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形态调控范围的确定应充分考虑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范围、周围县市对中心城市的支持作用,将区域经济联系作为都市区范围确定的首要原则.根据国内外经验,长春市都市区的半径距离确定为40~60m in 距离(利用快速交通道路).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农安、德惠、九台、双阳市应当成为长春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形态调控的组成部分.榆树市虽然行政属于长春市,但榆树的政治经济中心距长春较远,榆树不应属于长春大都市区的范围之内,但五棵树镇可以作为长春大都市区的重点城镇.对公主岭市的考虑应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强调要注意长春市西南方向的扩展及与四平市的经济联系.东北 西南既是长春市的主要产业轴带,又是主要对外通道,长春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形态调控必须考虑公主岭市.伊通县作为伊通河的上游,对长春市发展具有生态影响作用.伊通县是长春大都市区的南出口,伊通县的营城镇可作为长营高速公路的主要枢纽.将龙家堡、米沙子、奢岭、合隆、五棵树作为重点城镇的主要目的是为长春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形态调控奠定基础,也为大长春规划与小长春规划留下接口.2.2 总体思路中心突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围绕中心城市形成等级规模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的网络状城镇空间体系,网络城镇是现代城市的组织方式.轴带延伸、圈层扩展:依托交通干线进行轴带空间开发与空间延伸,围绕各级城镇进行圈层空间扩张,在此基础上形成圈层扩展的都市区空间体系(核心圈、外围圈).产业集中布局:根据城市自然环境特点和产业空间布局基础,形成城市南北职能不同的产业集聚区,尤其是强调工业用地布局北上的变化趋势.强调长春、吉林两市的互动与整合发展:依托长吉交通干线,形成两市在要素、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整治的相互作用区域.强调生态空间建设:突出生态开敞空间的作用,建设生态区域与生态廊道[4].3 长春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形态调控组织方案大都市区是中心城市与周围县市域共同组成的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一体化区域,大都市区既119第2期曹传新等:长春大都市区形成发育结构特征和空间发展形态调控120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现代城市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3.1 方案一: 双环、多核、三区、双轴、辐射组群 空间发展形态结构双环:第一是核心圈,由龙家堡、奢岭、米沙子、合隆等中心城市周围的重点发达城镇组成(与中心城市30min距离),是中心城市辐射最强烈、城市空间扩展首选的区域,也是城市新的组团选择地域.第二是外围圈,由九台、德惠、农安、双阳、公主岭、伊通等中心城市所辖县城及所吸引的建成构成,距中心城市60min的距离,所辖城镇作为未来长春大都市区卫星城镇的选择地.多核:是指中心城市、各县城所在地城镇、核心圈内的重点城镇.三区:长吉整合区,作为长春大都市区及全省对外联系、空间扩展的 钥匙 ,长春、吉林两市相互作用的重点空间;北部工业拓展区,作为中心城市工业扩散、县市域工业集聚区;南部生态发展区,作为行政、居住、教育、旅游、高新技术产业等生态产业集聚区.双轴:一级轴带哈大轴,作为长春大都市区空间发展的主轴带,起到连接三区的作用.二级轴带长吉 长白轴,作为大都市区东西向的轴带,起到连接东西的作用.辐射组群: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哈大交通线为主要伸展轴线,形成包括农安、德惠、九台、双阳、公主岭、伊通县市区在内,涉及龙家堡、米沙子、奢岭、合隆、五颗树等重点城镇的轴带带动、圈层分布的大都市地域[5].3.2 方案二: 二个城区、二条伸展轴、二条生态带、一分团 空间发展形态结构二城:主城区,即现有城区,城区工业用地扩展的的主导方向为东北 西南向,而居住用地、生态产业用地的扩展方向是南部、东南部.主城区空间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核心区消肿,片区中心的培育,缓解大都市区交通紧张状况.副城区,即越过绕城高速公路,在南部建设新城,新城的建设时间8~10a,每年开发的面积10km2左右.新城的控制面积可在230~260km2,建成区的面积控制在120~150km2,新城人口规模120万左右.新城的职能是行政、居住、教育、旅游、商务、组建高新技术产业,定位是山水林生态型现代化新城.二轴:一是纵贯南北的大都市区空间扩展主轴线(人民大街向南北双向延伸),作为主城区与副城区的主要联系通道,使大都市区扩展的主轴线更加鲜明,也可以作为大都市区的主要景观轴带,将历史的城市与现代的城市有机地连接起来,在全国城市空间布局中形成长春特色.二是西南 东北的大都市区产业轴,西南方向主要围绕一汽进行扩展,建设国际汽车工业城;东北方向扩展主要是满足 经开 的用地需求,首先在绕城公路内扩展,然后越过高速,进一步向东北方向扩展.二带:一是与大都市区产业轴并行的都市郊区生态公园带,该带是将长春市的卡论湖、净月潭、新立城三大生态单元连接起来,形成重要的城市生态廊道,这一做法在全国并不多见,可以构成长春的城市特色.郊区生态公园带的功能是城市生态,保护都市产业轴,为人们提供生态休闲空间,发展都市旅游.二是呈西北 东南向的大都市区生态绿带,作为都市主要的生态廊道,东南方向的生态绿带已经基本形成,重点是建设西北方向的生态绿带.一分团:龙家堡分团,利用机场建设的机会,依托龙家堡、卡伦、东湖等城镇的经济基础,大力发展工业,建设大都市区东北部工业组团.促进长春、吉林两市的整合、一体化发展[6].3.3 方案三: 城市绿心、主团与分团、井字型空间、南北产业 的空间发展形态结构城市绿心:指净月潭森林公园,将之作为全市的生态中心,转变现有生态空间结构,体现现代都市发展的生态理念.如此规模巨大的绿心在全国并不多见.主团与分团:主团是指绕城高速公路范围内集中连片的城区,为现有老城区的适度外延,主要是西南部汽车产业园区(在现有20km2基础上开发80km2),东北部80km2 经开 的空间扩展.在南部、东南部20km2的居住区域建设.分团包括龙家堡、米沙子、奢岭、合隆、五棵树等城镇,这些城镇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龙家堡可能最早发展起来,五棵树的发展要给予特殊的政策[7].井字型空间结构:由4条交通干道构成,即延伸的人民大街、新建的新机场 劝农山 奢岭道路、新建的合隆 卡伦 新机场道路、新建的永春 新立城 奢岭道路.井字型空间结构体现出都市向南、向东扩展的方向,净月潭作为城市绿心的空间发展形态.井字型空间结构有利于都市区用地的规整划分,有利于形成都市区空间的成片开发,节省建设投资,有利于大都市区中心的发育与壮大.南北产业空间:北部区作为今后大都市区工业用地空间,反映都市工业北上的发展趋势;南部区作为今后大都市区行政、居住、教育等非污染性都市用地空间.综上所述,方案一强调都市区域圈层化的结构特点,方案二强调都市新城建设的结构特点,方案三强调都市生态功能建设的结构特点,所以,三个不同空间发展形态结构都体现了各自的调控主导方向和特色.根据长春大都市区形成发育结构特征分析,近期空间发展形态结构调控宜采用方案一或二,强调都市的经济建设功能;远期空间发展形态结构调控宜采用方案三,强调都市生态建设功能.不管采用什么空间发展形态结构,都要体现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态建设的和谐调控目标.[参 考 文 献][1] 曹传新.我国数字城市规划的宏观背景及理念体系[J].经济地理,2002(5):580.[2] 娄晓黎,谢景武,王士君.长春市城市功能分区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6(3):101-107.[3] 长春市统计局.长春市统计年鉴(1978 2004)[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8 2004.[4] 韩守庆.长春市城镇体系的空间管治规划研究[J ].城市规划,2004(9):81-84.[5] 李诚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 ].城市规划,2004(5):31-36.[6] 王祁春.长春市城市地域结构体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1(1):81-88.[7] 丁万钧,李诚固.基于全球化环境平台的长春市城市化动力机制和支撑体系[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6(3):108-114.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orming and developing and maneuverability of spatial development morphology about metropolitan area of C hangchunCAO Chuan x in 1,2,HAN Shou qing 3,LI Cheng gu 3,BAO Hong yu 3(1.College of En vironmental S ciences,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2.China Academy of U rban Planning and Design,Beijing 100044,China;3.College of U rban an d Environmental Scien ces,Northeast Normal U 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Abstract:T he metropolitan area is one of the spatial ex pressional forms that now adays urban development reaches the advanced agglomeration stage.Throug h the analyzing and diagnosing the structures of form ing and development about natural resource endow ment,the scale of development,industrial space and ecologi cal environment in metropolitan area of Changchun,the tex t expounds upon the regulating principles and overall thinking about the structure of spatial development morphology in metropolitan area of Changchun.And the paper also propositionally puts forw ard three kinds of different org anization schemes for adjus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structure of spatial development morphology about metropolitan area of Changchun in the future.Keywords:metropolitan area of Chang chun;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spatial morpholog y;maneuverability;scheme(责任编辑:方 林)121第2期曹传新等:长春大都市区形成发育结构特征和空间发展形态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