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摘要: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贸易格局变动的理论。

在1776年亚当·斯密的名著《国富论》发表至今的200余年间,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与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四个阶段。

这四种理论在当时都能解释这样和那样的国际贸易问题,但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国际贸易的变化,这些贸易理论也逐渐受到新的贸易理论的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分析这四种理论的主要观点。

关键词: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是在人类历史上了出现了剩余产品和这种剩余产品跨国界交换时就已经产生。

15世纪到17世纪流行的重商主义理论是对国际贸易的第一次解释,其代表人物斯塔福提出的“货币差额论”和托马斯·孟提出的“贸易差额论”。

他们认为,唯有金银才是财富,唯有对外贸易才能给国家带来财富;国际贸易是单方面有利的,一国之所得必然是另一国之所失。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贸易利益在国际间的分配。

但是第一次系统提出国际贸易理论却是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和俄林为代表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与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内生贸易理论)四个阶段。

本文对这四个阶段的研究观点予以综述如下。

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1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在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社会财富应以商品劳务的生产来实现的,劳动是社会财富产生的最重要原因,贸易的利益是双方的,他反对国家对贸易进行干预,创立了放任自流的经济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说。

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含三个观点:1.1.1国际贸易取决于国际分工和一个国家的优势斯密从抽象的人类本性出发论证社会分工,在他看来,个人之间的贸易只是个人剩余产品的交换,地区之间的贸易只是地区剩余产品的交换,国际贸易只是各国剩余产品的交换。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贸易经济2班苗淑恺国际经济学是在人类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人们对跨国经济活动不断总结的成果,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剩余产品的存在,就产生了国际贸易。

对于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包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市场的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为前提,在排除政府和其他人为干预以及货币因素的情况下,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格局的确定,以及贸易模式安排等问题,其基本内容是纯理论探讨,理论的机轴应该说是静态比较利益和动态比较利益,以及它的发展。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的存在,尤其是以市场不完全竞争为条件,考察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而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则以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以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出发点,考虑到科技进步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与作用,从新要素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从需求的特点以及规模收益等方面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进行了讨论,同时也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的,属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资产阶级的最早的经济思想,代表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它产生于15世纪,盛行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变日渐衰落。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

其对外贸易学说也相应地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学说和晚期重商主义学说。

早期的重商主义从16世纪到17世纪,晚期则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

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是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德,在他们的主要著作《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述说了保持和增加英国货币,积累货币财富的积累和主张,提出了尽量将货币保藏在英国而不使流向国外。

在早期重商主义阶段,国家迫切需要增加货币。

所以早期重商主义者都极力提倡不断吸收国外货币到国内,禁止货币输出国外。

0918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0918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2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
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本章将介绍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者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 源禀赋理论:H-O贸易模型。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了解: 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
H-O模型、H-O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的比例;
若生产X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K/L)X,生 产Y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K/L)Y ,如果在 任何可能的相对要素价格下,有: (K/L)X> (K/L)Y 则X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可借助于等产量曲线来说明。固定 要素比例生产技术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劳动与资本两 种生产要素具有可替代性。比较两个部门的要素密集 度必须在共同的要素价格下进行。
17
(二)模型的基本假设
假设1: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A国为资本 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两种商品(X 和Y),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两种生产要素(K和L); 假设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这样,如果 要素价格在两国是相同的,则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 时就会使用相同的劳动和资本的比例;
26
保罗· 萨缪尔森: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



“我有次自称是经济学界最后一位通才,著 作与教授的科目广泛,诸如国际贸易与计 量经济、经济理论与景气循环、人口学与 劳动经济学、财务金融与独占性竞争、教 条(doctrines)历史与区位经济学等 等。 ” 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是美国大学最受 欢迎的经济学教材,每三、四年再版一次, 目前已经出到十七版。 保罗· 萨缪尔森和他的“幸福方程式” : 幸 福 = 效用 / 欲望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2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2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重心移动理论、国际竞争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即国家应该专业生产自己比较擅长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获取其他产品。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家的贸易优势来自于它们在某些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强调国家间的贸易应该基于各自的特长,国家应该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产业,以获得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重心移动理论是由甘特尔·奥林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重心(即生产和贸易的中心)会随着成本和收入的变化而发生移动。

重心移动理论强调经济因素对贸易模式的影响,以及国家在生产和贸易中的相互关系。

国际竞争理论研究的是国际贸易中的竞争现象和竞争策略。

其中,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是国际竞争理论的两个主要分支。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贸易模式会受到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的影响。

战略贸易理论则着眼于贸易中的竞争策略,认为国家间的贸易可以通过政府干预和产业政策来获取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框架。

国际贸易政策包括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等措施,旨在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国内产业发展和国家利益的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主要研究贸易政策对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不同贸易政策的利弊和效果。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对国际贸易现象和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重心移动理论、国际竞争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等。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本(2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本(2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本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国际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

制约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到了世界市场上才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决定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国际价值,不是一国之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要有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就可以稳定的地获得极大高于国内市场的超额利润。

国际贸易商品的价值实现也不同于国内商品。

使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都获利:绝对成本理论:由亚当·斯密在1776念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

绝对成本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基础之上的。

他用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来说明国际贸易分工。

用生产成本来判断一国的某种商品是否便宜。

每一国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产生这些产品的成本会绝对地低于他国。

其中绝对成本优势,一方面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另一方面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

总之,按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发挥生产中的绝对优势而获得利益。

生产成本绝对差别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产生的基础和原因。

进步性。

绝对成本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证论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局限性。

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证论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比较成本理论18____年大卫·____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建立以“比较成本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

积极性。

第一次以无可比拟的逻辑力量,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的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

____图比较成本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原理是“两优则其重,两劣取其轻”。

科学性:1.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的劣势的国家也能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

国际贸易理论综合论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合论述
• 当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高于其他任何国家同一产品的生产效 率时,这一国家在这一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 因此,中国在纺织品的生产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德国在精密机械 生产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2019/12/23
8
4.1 国际贸易理论
• 斯密的最伟大的见解在于他认为:
• (1)通过专业化生产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两国都能产出 更多;
加纳 韩国 合计
2019/12/23
可可 2理论
• 可以看出:集中于绝对优势能够提高总的产出量,贸易 变成了正和博弈,各方都能够从贸易当中获得好处。
6吨米换6吨可可 加纳 韩国 合计
分工贸易后的消费增加
加纳 韩国
2019/12/23
可可 14 6 20
2019/12/23
3
4.1 国际贸易理论
• 1、重商主义
– 基本观点:重商主义最早起源于16世纪中期,主要主张 是一个国家的财富的最终体现是其掌握的黄金和白银的 数量。要增加金银储备,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外国卖更多 的本国商品,而同时尽可能少的从外国购买商品。因此, 重商主义尽管认为国际贸易是有益的,但根本问题还是 能否多卖少买,实现国际贸易的顺差。
• (2)通过贸易,两国都能受益更多; • 国际贸易并不像重商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零和博弈,
而是一种双赢博弈。
2019/12/23
9
4.1 国际贸易理论
• 举例说明: • 假设韩国和加纳两个国家,各有200单位的资源,都能
生产两种产品,一是大米,二是可可。两个国家在生产 这两种产品的效率上存在差异:
4 国际贸易理论
• 国际贸易是国际商务活动的形态和重要内容,本 章的目标在于三个方面:

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理论)精品PPT课件

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理论)精品PPT课件
品增值越大。 ❖ 国际贸易基础在于商品生产效率不同 ❖ 商品生产效率不同是由于各个国家所拥有的绝对优势不同
造成
主要论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无关时间 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举例:1根针和48000根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自然优势)
❖ 若英国对亚麻布需求减少到136单位,而德国对棉布需求 不变,两国需求量比与市场交换比例不等,则此时棉布供 不应求,因为德国需要100单位棉布,而英国只供应与136 单位亚麻布相交换的80单位棉布,则棉布相对价格就上升; 德国为了得到100单位棉布,需要出口170单位亚麻布,而 英国只需要136单位,则亚麻布过剩,相对价格就要下降, 如变成1.8比1,则此时两国需求的增加和减少又会达到新 的均衡
和后天的有利条件(获得性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的举例
❖ 英国生产每单位酒所需劳动量120人/年,每单 位毛呢所需劳动量70人/年。
❖ 葡萄牙生产每单位酒所需劳动量80人/年,每单 位毛呢所需劳动量110人/年。
❖ 分工前,英国和葡萄牙一年各生产1单位的葡萄 酒和1单位的毛呢
❖ 若各国专业生产自己有优势的产品,再进行交换, 结果如何?
各国商品按照什么比例交换的问题
1.4相互需求原理
❖ 第一个试图解决“贸易条件”问题的理论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48年《政治经济学原理》 ❖ 主要观点:1.国内交换比例构成了国际交换的上
下限。举例:英德两国生产棉布和亚麻布
英德两国分工前产量情况
投入相同劳动量 英国 德国
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新 古 典 贸 易理 论 , 到 新 贸易 理 论 的 三个 阶 段 。这 一 发 展 的 过 程 再
是 伴 随 着 现 实 经 济 的 发 展 , 而 是 经 济 学 理 论 的 发 展 而 不 断 向 进 前推进的 。


古 典 国 际 贸 易 理 论
古 典 国际 贸易 理 论 主要 指 亚 当 ・ 密 和 大 卫 ・ 嘉 图 提 } 的 斯 李 f J 绝 对 成 本 理 论 和 比较 成 本 理 论 。 其 中 , 对 成 本 理 论 是 国 际 贸 易 绝
和 李 嘉 图 的 比较 成本 理 论 没 有 把“ 济 学人 假设 ” 为 研 究 前 提 , 经 作 即 没 有把 生 产 者 利 润最 大 化 作 为 基本 假 设 , 是 把 一 国 与 另一 国 的 成 而 本 比较作 为 研 究 围 际 问题 的 发 点 , 而得 【 的结 只 能 在 特殊 情 形 从 q J
判 地 继 承 了大 卫 ・李 嘉 网 的 比 较 成 本 说 , 认 为 , 生 产 活 动 中 , 他 在
由上述的基本分析可以看出 , 国际 贸 易 理 论 从 基 本 前 提 划 分 , 可 以 分 成 古 典 贸 易 理 论 和 新 贸 易 理 论 ; 贸易 理 论 渐 进 的 发 展 看 , 从
产成本绝对低 的商 品 , 促 进分 工 , 进 交换 , 得更 多 的利 益 。 以 促 获
绝 对 成 本 理 论 用 以 解 释 国际 分 T 产 生 的原 因 、 式 及 其 效 果 , 服 方 克 了重 商 主 义 者 认 为 贸 易 只 对 单 方 面 有 利 的 片 面 看 法 , 各 国 扩 大 为 对 外 开 放 、 行 自由 贸 易 政 策 提 供 了 理 论 依 据 。但 由 于 斯 密 的绝 实

海闻《国际贸易》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海闻《国际贸易》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 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 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 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分工、贸易模式以及利益分配。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和学习: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斯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大米 (人均产量) 小麦 (人均产量) 50/100=0.5 100/100=1.0
中国 美国
100/100=1.0 80/100=0.8
从劳动生产率角度:中国每人每年生产1吨大米,美国每人每年 只生产0.8吨,中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而美国则具有生产小 麦的绝对优势
21
表2.3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 (aLj)
17
(2) 生产和贸易模式
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各 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 “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 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 的产品;
18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 产出率来衡量 : Q L 高--绝对优势
j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 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 :a L Q 低—绝对优势
22
(3)、贸易所得
中 国 美 国 合计
大米
小麦
25
大米
40
小麦
50
大米
90
小麦
75
分 工 前 分 工 后
生产量 交换比 例 消费量 生产量 交换比 例 消费量
50 1:0.5 50 100
1:1.25 25 0 40 0 50 100 90 100 75 100
1:1
50 50 +25 50 +10 50 100 100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2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2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1.需求相异理论在同一价格下,各国消费者即使具有同等购买能力,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也会不同,这就是需求的相异性。

2.需求相似理论(又称重叠需求理论)各国有自己的需求结构,需求的基本决定因素的人均收入水平。

3.绝对优势理论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商品。

4.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交换。

5.要素禀赋理论(又称h-o理论)一个国家应当出口那些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改过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第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理论6-13属于当代国际分工理论)____里昂惕夫之谜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要素禀赋理论预测相悖7.劳动熟练说--(对里昂惕夫之谜的第一种解释)____人力资本说--(对里昂惕夫之谜的第二种解释)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优势是拥有很多经过大量教育和培训的高素质劳动力,而教育和培训可视为对人力的投资,因此高素质劳动力可以称为人才资本,如果把这部分人力资本加到物质资本上,美国就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之谜就自然破解。

9.技术差距说--(对里昂惕夫之谜的第三种解释)(波斯纳提出,格鲁伯和弗农等人进一步论证)指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的理论。

10.生命周期理论(雷蒙德·弗农)产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新产品、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是指产品开发与投产的最初阶段;(这个阶段投入的技术知识、熟练劳动多)产品成熟阶段是指产品及其生产技术逐渐成熟的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是指产品及其生产技术达到了定型的阶段。

11.产业内贸易说(格鲁贝尔)当代国际贸易产品结构大致可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是指不同产业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是指产业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得产生与发展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得研究也就成为必然。

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得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得研究就已出现。

当时得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

在她们瞧来,国内市场上得贸易就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

国内贸易得结果只就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得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得总量并没有增加。

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

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得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得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得重商主义与早期得观点有所不同。

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得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与货币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得观点瞧,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得外贸入超就是允许得,只要最终得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但无论早期还就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得研究就是很有局限得。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得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得挑战,并被自由贸易得思想取代。

古典经济学得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得基本经济思想就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

在其著名得《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得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得交换。

她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得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得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得分工与交换也应该就是同样合算得。

因此,她认为无论出口还就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

古典经济学得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得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得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得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得政策进行分析。

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概要

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概要

问题:亚当斯密认为,何 为绝对优势?如何衡量?
2.绝对优势的衡量:
(1)用劳动生产率,
即用单位要素投入 的产出率来衡量
Qj L
(2)用生产成本,即
用生产一单位产品 所需的要素投入数 量来衡量 :
L a Lj Qj
(四)绝对优势论:
问题:简要回答绝对优势 论(亚当斯密理论)的核 心观点?
2、国际交往的本质在于:利益(国家 利益、阶级利益、社团利益、企业利益、 个人利益等等) (注意:经济人的最大利益)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理论来 源于是实践) (1)15世纪末16世纪初早期重商主义: 重金主义 16世纪末到17世纪末晚期重商主义: 重工主义
(2)18世纪末期,古典古典经济学家—— 自由思想 亚当· 斯密:绝对优势 大卫· 李嘉图:比较优势
0.8

1.25
美国
中美两国大米和小麦生产的相对成本
大米 aLR/aLW
0.5
小麦 aLW/aLR
2
中国
1.25 0.8
美国
②生产贸易模式
中国生产和出口大米,进口小麦; 美国生产和出口小麦,进口大米。
(六)例 证 3
① 生产状态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
大米 (吨)
小麦 ( 吨)
中 国
85
150
美国
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大卫· 李嘉图 (1772-1823) (51岁)是19世 纪初英国资产阶级 古典经济学的杰出 代表,其代表作是 《政治经济学及赋 税原理》
(一)思想基础 思想基础: (1)劳动价值论 (2)分工是有好处的
(二)关键概念 :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

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

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

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

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

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

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

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

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

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

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

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精心整理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精心整理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精心整理一、贸易理论综述●1. 贸易理论的发展●(1)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2)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2. 贸易利益●(1)贸易利益的确认●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精确地确认了国际贸易的特定利益--一国不能生产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得到,因此绝大多数国际贸易是有利的●(2)贸易利益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允许一国在制造业中实行专业化,专门出口该国生产效率高的产品,而进口别国生产效率高的产品●(3)限制进口的影响●限制进口通常对国内生产者有利,而对国外消费者不利●3. 对国际贸易模式的解释●●4. 贸易理论与政府政策●虽然所有的贸易理论都赞成国际贸易对一国有利,但在政策取向方面却存在意见分歧●二、重商主义●1、主要观点●金银是国民财富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保持商业活力的必需品●2、主要原则●一国应保持贸易顺差以实现最大利益即通过出口大于进口来积累金银,增加国民财富、声望和权利●3、政策主张●重商主义主张政府采取干预手段以便达到并保持对外贸易顺差。

他们建议政策目标应该是出口最大化、进口最小化,而并非简单地增大贸易量。

要达到此目的,可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进口,并对出口实行补贴●4、政策效果●(1)一国贸易顺差,金银流入,货币供给增加,引发通货膨胀,购买力上升;●(2)另一国产生相反效果,货币供给下降,购买力下降;●(3)贸易顺差国贸易收支恶化,逆差国贸易收支改善,最终前者的贸易顺差消失。

●从长远看,没有哪一国家能像重商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可以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并积累金银。

●5、缺陷●(1)将贸易看成零和博弈(指一个国家获利导致另一个国家受损)显然是错误的;●(2)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3)新重商主义错误地将政治力量等同于经济力量,经济力量等同于贸易顺差,贸易顺差等同于收入超过消费的年差额,并且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

●三、绝对优势理论●1、理论概述●绝对优势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又称绝对成本说,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之前的重商主义学派认为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主张国家应当鼓励出口,同时限制进口),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Smith)创立。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地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地托马斯·孟(Thomas Mun).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地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地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地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地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二)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地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 Quesnay).重农学派地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地重要机制.(三)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末,重商主义地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地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地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地绝对优势理论.在《国民财富地性质及原因地研究》中,他指出国际贸易地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地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地生产条件.他认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地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地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地资源得到最有效率地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四)比较优势理论鉴于绝对优势理论地局限性,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地理论.他认为国际贸易分工地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地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地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地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地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比较优势理论遵循“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地原则,认为国家间技术水平地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地差异,构成国际贸易地原因,并决定着国际贸易地模式.(五)保护贸易理论1841年,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政治经济学地国民体系》中提出基于国家主义地贸易保护政策理论,指出保护制度要与国家工业地发展程度相适应,又称幼稚产业保护论.与重商主义不同地是,他从保护生产力地高度把贸易和国家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以国家主义为基调地贸易保护理论,在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观实际.(六)相互需求理论李嘉图地比较优势理论只论证了建立在各国专业化生产前提下地互利贸易基础和利益所在,没有说明总地贸易利益如何在贸易双方进行分配.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从相互需求角度出发,确定了国际间商品交换地价格问题,以解释两国间贸易利益是如何分配地.相互需求理论实质上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地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地完善和补充.该理论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地上下限解释双方获利地范围;用贸易条件说明在利益地分配中双方各占地比例;用相互需求强度来解释贸易条件地变动.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要素禀赋理论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禀赋论地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地两个条件.1930年代,这一论点被他地学生伯尔蒂尔·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与古典贸易模型地单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较优势为贸易基础并有所发展,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架下分析产品地生产成本,用总体均衡地方法探讨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地相互影响.其核心内容为: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地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地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两国间地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产地要素密集度不同.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地产品,以换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地产品.这样地贸易模式使参与国地福利都得到改善.20世纪40年代,保罗·萨缪尔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数学方式演绎了H-O模型,指出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地影响,将必然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也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这一定理潜在地认为,在没有要素跨国流动地条件下,仅通过商品地自由贸易也能实现世界范围内生产和资源地有效配置.和这一理论相关地还有另外两个基本定理.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地长期影响,由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归纳为: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地要素(本国充裕要素)地报酬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地要素(本国稀缺要素)地报酬降低;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罗勃津斯基定理认为,在两种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对价格固定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长会减少另一种商品产量.表明要素禀赋地变化决定着资源配置地变化.这些定理均对H-O理论进行了重要拓展.(二)里昂惕夫悖论按照H-O理论,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地国家,其对外贸易结构应该是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20世纪50年代初,美籍苏联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根据H-O理论,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地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地结论,这一难题称为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悖论虽没有形成系统地理论观点,但它对原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地挑战,引发了对国际贸易主流思想地反思,推动了二战后新地国际贸易理论地诞生.三、国际贸易地当代理论——新贸易理论二战后,国际贸易地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地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地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地国家间地经典理论是相悖地.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地,这与当代国际贸易地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地国际环境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一)新生产要素理论该理论赋予了生产要素除了土地、劳动和资本以外更丰富地内涵,认为它还包括自然资源、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从新要素地角度说明国际贸易地基础和贸易格局地变化. 1.自然资源理论1959年,美国学者凡涅克(J. Vanek)提出了以自然资源地稀缺解释里昂惕夫悖论地观点,认为美国进口自然资源地开发或提炼是耗费大量资本地,会使进口替代产品中地资本密集度上升.扣除资源地影响,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地进口就会小于其出口.2.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以基辛(D. B. Keesing)、凯南(P. B. Kenen)、舒尔茨(T. W. Schultz)为代表,对H-O理论作了进一步扩展,将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地生产要素引入.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提高其素质和技能,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充裕地国家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往往趋于出口人力资本或人力技能要素密集地产品.3.研究与开发学说格鲁伯(W. Gruber)、维农(R. Vernon)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出口产品地国际竞争能力和该种产品中地研究与开发要素密集度之间存在着很高地正相关关系.各国研究与开发能力地大小,可以改变它在国际分工中地比较优势,进而改变国际贸易格局.4.信息要素信息虽然是一种无形资源,但它能够创造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地影响越来越强,对信息地利用状况会影响一个国家地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一国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地位.(二)偏好相似理论1961年林德(S. B. Linder)在《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第一次从需求方面寻找贸易地原因.他认为,要素禀赋学说只适用于解释初级产品贸易,工业品双向贸易地发生是由相互重叠地需求决定地.该理论地基本观点有:产品出口地可能性决定于它地国内需求;两国地贸易流向、流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相似地程度,需求结构越相似则贸易量越大;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地最主要因素.(三)动态贸易理论动态贸易理论主要从动态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地原因.1.技术差距理论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波斯纳(M. U. Posner)和胡弗鲍尔(G. G. Hufbauer)将技术作为一个独立地生产要素,侧重从技术进步、创新、传播地角度分析国际分工地基础,扩展了资源禀赋论中要素地范围.技术差距指一国以技术创新和控制技术外流而形成地一种动态贸易格局,会对各国要素禀赋地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贸易格局地变动.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将市场营销学中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阐述国际贸易地形成和发展.这一产品生产地国家转移理论,假设国家间信息传递受到一定地限制、生产函数可变以及各国地消费结构不同,指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地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地需要是不同地,而不同国家具有地生产要素富饶程度决定了该国地产品生产阶段和出口状况.该理论将比较优势论与资源禀赋论动态化,很好地解释了战后一些国家从某些产品地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地现象.3.“技术外溢”与“干中学”学说这种观点将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罗默提出地“干中学”式地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技术外溢中获得地,即从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输入了技术.经克鲁格曼(Krugman)论证,若引进国将外溢国地技术用于比较优势产业,则对两国均有利;反之对两国均不利.假设国内技术外溢地速度高于国际技术外溢,国家原先地领先产业有加速发展地可能,原有地比较优势会增强.技术地传播使各国地差异不断扩大,强调了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地动态影响.4.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林毅夫等提出,一个国家地产业和技术结构从根本上取决于国内要素禀赋,其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地基础.资本存量地变化对一国要素禀赋地影响最大.资本存量地增加来自于积累,积累取决于储蓄倾向和经济剩余地规模.制度性决定地储蓄倾向是固定地,因而影响资本存量地关键是经济剩余地规模.如果一国地产业和技术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地优势,则其生产成本就较低,竞争能力就较强,进而创造更多地经济剩余,积累量也就越大.因此,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能够较快地实现资源结构地升级,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四)产业内贸易理论该理论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经济为前提,从动态角度出发考虑需求情况,更符合实际.由于产业内贸易规模地不断扩大,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陆续建立模型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1.新张伯伦模型在产业内贸易理论地发展过程中,克鲁格曼(Krugman)地模型具有开创性作用,他将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提出地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在内地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模型证明了当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变为不完全竞争,达到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地时候,即使两国间没有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产品水平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也可推动国际贸易,增加两国地福利.2.兰卡斯特模型这一基于简单地水平差异产品地产业内贸易模型,以产品特性和消费者偏好地唯一占优选择性为基础解释两国贸易.兰卡斯特(Lancaster)认为,在具有相同特点地经济体之间,如果不存在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在规模收益最大化和消费偏好差异地影响下,两个经济体间仍能进行产业内分工和贸易.3.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此模型基于垂直产品差异,弗尔维(Falvey)等人通过对H-O模型假设前提地调整,将产品差异与劳动和资本等要素地不同组合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但仍用要素禀赋来预测贸易,因而又称为“新要素比例学说”.这一理论认为,资本相对充裕地国家出口同种产品中资本密集地高质量品种,劳动力相对充裕地国家则出口劳动密集地低质量品种,由此形成地产业内贸易实质上还是垂直分工地结果,在对传统贸易理论地最小偏离下,同时解释了产业间和产业内地贸易模式.4.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为解释标准化产品产业内贸易现象,布兰德(Brander)和克鲁格曼构造了一个“相互倾销模型”.指出各国开展贸易地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地市场销售战略,国际贸易地结构既不受要素禀赋、产品成本差别地限制,也不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追求地限制.此模型表明,贸易是扩大竞争地一种方式,不完全竞争地企业可以通过贸易向别国地国内市场倾销以扩大销售,即使存在运输成本,也会存在双向贸易,并由两国间需求弹性地预期差异决定贸易量.这就为两国相互倾销地行为提供了解释途径.5.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模型与新H-O模型所不同地是,该模型以寡头垄断市场假定为前提.弗尔维研究认为,一个产业包括依质量高低排列地一个“产品链”,即垂直差异性产品.弗尔维和凯克斯基(H. Kierzkowski)建立地F-K模型表明,在完全地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完全没有这类贸易之间有许多过渡类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地程度与特性依赖于要素禀赋、技术和收入分配情况对不同国家地相对影响.费莱姆(Flamand)和赫尔普曼(Helpman)建立地费—赫模型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假设有两国均生产某种产品,生产效率不同,劳动是唯一地生产要素.国际分工以产品差异性地形式体现,一国生产高质量地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另一国相反,决定产品质量地是劳动投入,这里指“人力资本”.如果两国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不吻合,就可能发生产业内贸易.(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el E. Porter)提出地这一理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一微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有关问题论述中地不足.波特认为,一国地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与行业地竞争优势,一国兴衰地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地形成有赖于主导产业具有优势,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源泉就是国家是否具有适宜地创新机制和充分地创新能力.波特提出地“国家竞争优势四基本因素、两辅助因素模型”中,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机遇都是国家竞争优势地决定因素.波特根据以上各大要素建立了钻石模型,说明了各个因素间如何相互促进或阻碍一个国家竞争优势地形成.从发展阶段来看,一个国家优势产业地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即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该理论对当今世界地经济和贸易格局进行了理论上地归纳总结.四、新兴古典贸易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杨小凯为代表地一批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法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地经济思想形式化,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合二为一,发展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该理论使研究对象由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地最优资源配置问题,转向技术与经济组织地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力图将外生地比较利益因素引入到基于规模报酬递增地新兴古典经济学地贸易理论模型中,把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框架之内.此理论地内生分工和专业化新兴古典贸易模型(Sachs, Yang and Zhang,1999)表明,随着交易效率从一个很低地水平增加到一个很高地水平,均衡地国际和国内分工水平从两国都完全自给自足增加到两国均完全分工,在转型阶段,两种类型地二元结构可能出现.经济发展、贸易和市场结构变化等现象都是劳动分工演进过程地不同侧面,贸易在交易效率地改进过程中产生并从国内贸易发展到国际贸易,两者之间有一个内在一致地核心.。

国际贸易实务(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

国际贸易实务(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

.
30
3、规模经济贸易学说 美国经济学家 保罗·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 “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MIT Press(1990) (1)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贸易双方交换同一行业的产品,即一个国家既 出口又同时进口同一行业的产品。 也就是,两个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交换 两种要素密集度相同或相似的产品。
27岁时第一次接触经济学,Smith的著作《国富 论》激励了家资百万的股票经纪人成为一名经 济学家 。他是17个孩子中的老三,14岁时被他 父亲雇用在自己所开股票交易所工作,所以, “他所受到的正规教育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 所受到的最贫乏的教育”。21岁与家庭决裂, 40岁离开商界,1817年出版了的主要代表作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
17
2、李嘉图的贸易思想
发展斯密的贸易思想:论证强调自由贸 易的好处,从资源最有效配置角度论证贸 易与分工的好处。
“如果两个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个 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外一个人强一些, 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 则强1/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 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 不是对双方都有利吗?”
people would read it,
But Hume was wrong-
people have been
reading it for more than
200 years now.
.
6
.
7
◆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
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是实现自由放任原则的主 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社会无差异曲线(需求)

反映一国的平均消费偏好。社会无差异曲线的 位置反映各国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偏好。
图2.5不同无差异曲线下的偏好
图2.7封闭经济的最佳生产和消费均衡点
图2.6从吴差异曲线推导需求曲线
3、总体均衡

封闭经济的总体均衡 开放经济的总体均衡

一国生产量和消费量之间的差距就是进出口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不变、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递减与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关系。 古典学派—假定机会成本不变;新古典学派—假定机会成本 递增;当代贸易理论—假定机会成本递减。
图2.1机会成本不变生产可能性曲线
图2.2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图2.3机会成本递减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图2.4从生产可能性曲线推导供给曲线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
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分析方法 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 总体(一般)均衡分析与局部均衡分析
一、总体均衡分析
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 线。 1、生产可能性曲线—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供给能力, 或整个国家能生产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