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科学发展简史(韦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骨伤科的新生(1949~现在)
•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
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变
革,中医伤科从分散的个
体开业形式向集中的医院
形式过渡。1958年以后,
全国各省、市、县相继成
立了中医院,院内多设有
骨伤科。不少地区还建立
了骨伤专科医院。50年代
,上海市首先成立“伤科
研究所”
• 原上海伤科研究所, 现已成为上海交通大
以“粘膝”“不粘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征作区 别
中医伤科兴盛时期(明清)
• 明清——骨科从外科分出--独立 • 明初——分13科:“接骨”“金镞”,
后改为“外科”和“正骨科” • 特点:伤科专著出现(20多种)
名医辈出,学派形成
中医伤科兴盛时期(明清)
• 明清时期,是我国骨伤科发展的鼎盛阶段 。其时伤科著述立说甚多,形成了伤科史 上的两大学术流派。一派受薛已影响,强 调八纲、脏腑辨证,倡导补气血、益肝肾 ,称薛已补派。一派从异远真人之说,以 经络穴位为诊疗依据,偏重手法,推崇循 穴治伤,称伤科少林派,其形成以明代异 远真人所著《跌损妙方》为代表。
• 3、书中有论有方有图,引文注明出处,载方 1340余首,附验案120余例,绘图44幅,资料丰 富,理论与临证相结合,具有实用价值。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
• 肩胛骨髎脱, • 有须不能捋, • 胸中拦抱住, • 两边齐拉拔, • 入臼骨归原, • 手动上下活, • 不用夹与缚, • 全凭膏药抹。
• 学科名称:最早出现清代:胡延光《伤科汇纂》
中医伤科的起源(远古~公元前 21世纪)
1、【170万年前“元谋猿人”西 南地区生活;70万年前“北京 猿人”石、骨器具,用火】2 0万年前:河套人用热物贴身 解除某些病痛,这就是最原始 的热熨疗法的诞生。
2、《吕氏春秋 古乐》曰:“昔 陶唐氏之始,阴多滞服而湛 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 民气郁与而滞着筋骨瑟瑟缩不 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由 此而逐渐产生了现在的导引法
中医伤科发展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rthopedics
方坚
Prof. Fang Jian
中医伤科发展简史
一、目的要求 1、了解伤科学的源流、现状和发展 2、熟悉历代著名医学家在伤科领域对祖国医学的突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 1、伤科学的源流与发展 2、历代伤科学的主要成就
1.创 口 感 染 、 骨 关 节 化
脓性疾病(外消、内 托等法)
2.虫类活血药的应用 3.提 出 骨 肿 瘤 预 后 : 筋
疽
• 隋 ·巢元方《诸 病源候论》
1.清 创 疗 法 ( 开 放 骨 折
、清异物、止血、分 层缝合等)
2.破伤风-创伤后遗症
3.分论骨折、伤筋
技术进步时期(三国、晋、隋唐、五代)
治的方法。 • 因时施治思想: 医气血学说,经络学说,
子午流注理论,“血头行走穴道”理论。 • 其“用药歌”在伤科广为流传。
中医骨伤兴盛时期(明清)
清 ·吴谦《正骨心法要旨》
1. 《医宗金鉴》丛书之一,较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以前的伤科
经验,对人体各部的骨度、损伤的治法记录周详、图文并 茂。
2. 把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萌芽(夏、商、周时期)
• 工具(砭石、骨针) • 骨疾(手、肘、胫、骨) • 分科(食医、疾医、疡医 折疡、兽医) • 诊断方法(瞻、察、视、审)
基础理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 发现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五十二病方》 《阴阳脉死候》
《足臂十一脉灸经》
《帛画导引图》 (记载了骨折诊治、创
四、麻醉药物的应用:草乌、生葱 五、骨折的手法整复:椅背复位法(肩关节脱位)、
肘、腕、髋脱位的复位方法 六、器材的使用:刀、复位用工具、材料选择等。
伤科发展时期(宋元)
• 宋元时期,骨伤科文献与外科集中一起 • 北宋 · “大医局”——疮疡兼折疡科
伤科发展时期(宋元)
•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1. 集元以前大成,承蔺道人
学医学院的伤科研究 所
中医伤科流派
随着科学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中医骨伤 科学也不断的在发展和提高,到目前,我 国形成了一支较大较强的中医骨伤科队伍 ,这支力量愈来愈受到国内外的关注,由 于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人口众多, 因此骨伤科的源远流长,流派众多。现简 略介绍如下。
一、河南平乐郭氏正骨
• 河南平东郭氏正骨始于清嘉庆年间,迄今 近200年历史,为6代中医正骨世家。第一 代郭福泰,第二代郭树信,第三代郭贯田 ,代表作《正骨手法略要》,现第六代以 郭维淮为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正骨学讲 义》、《简明正骨》等,郭氏为骨伤科队 伍培养了不少人才,郭氏传人也在国内甘 肃、青海等地工作,著有《伤科学讲义》 、《实用正骨学》、《伤科一百方》等。
• 台湾骨伤科亦发展迅速,高雄市骨伤科学 会理事长黄胜治善骨伤科手法和药治。
十大有贡献伤科名家
• 1991年人卫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 • «中医骨伤科各家学说»列出全国近代对骨
伤科有贡献的十大医家。
十大有贡献伤科名家
之学,发展整复术
2. 首创脊柱手法——“悬吊
复位法”
3. 麻醉-草乌散 4. 明代评价:“正骨兼金镞
,推危氏言其整复手法”
• 李仲南《永类钤方》
1. 颈椎骨折脱位(首创悬吊牵引
复位、卧位对拉牵引复位)
2. 胸腰椎骨折(俯卧过伸复位法
)
3. 肱骨折、股骨、踝部骨折诊治 4. 髋关节(前、后)脱位鉴别:
中医伤科的危机(1840~1949年)
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医学界出现了多样 的思想与主张,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中西医 汇通的思想及其派别的产生。中西药汇通 派主要代表人物:唐容川、恽铁樵、张锡 纯、朱沛文等,他们认为中医与西医“各 有自非,不能偏主”,要求不断发展中医 学术思想,为以后的中西医结合奠定了基 础。
唐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是现存最早的骨科专著
• 关于蔺道人:会昌年间,怀才不遇、悲观厌 世、消极渡日,是游僧,其从长安一直流落 到江西,过隐居生活;蔺道人为他的帮工之 子治好骨折,医术精甚传开,把《理伤续断 方》传给了他的帮工。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学术贡献
一、建立诊疗常规 “一煎水洗,二相度损处,三拨伸,四或用力收入
伤、骨病经验)
《帛画导引图》 《五十二病方》
基础理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 《黄帝内经》是我 国最早的一部医学 典籍,较全面、系 统地阐述了人体解 剖、生理、病因、 病机、诊断、治疗 等基础理论,奠定 了中医理论体系。
华佗(汉)
麻醉、手术、方药、养生 等方面成就 无原著记载 散在唐代医籍
技术进步时期(三国、晋、隋唐、五代)
概述
什么是中医伤科学
中医伤科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 研究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损伤与疾 患的一门科学。古属“折殇”、“金镞”范 畴,又称“接骨”、“正体”、“伤科”等。 中医伤科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 华各族人民长期与骨伤疾患作斗争的经 验总结,具有丰富的学术内容和卓著的 医疗成就,是祖国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6.陆家 主要是陆根华擅长针刺治伤。 • 7.楚家 以楚秀峰为代表,著有《楚氏三指
按摩法》,颇有特色。 • 8.余家 以余子贞为代表,著有《伤科医疗
宝鉴》。
三、北方流派
• 1.京津苏氏 苏宝铭、苏宝恒为“苏氏正骨 第六代传人”,苏宝铭曾任教于北京中医 科大学,苏宝恒在天津行医,著有《中医 正骨科教学讲义》。
中医伤科兴盛时期(明清)
• 明 ·薛己《正体类要》
1.正体主治大法、诸伤方71首、医案65则 2.强调治伤整体观念,其“肢体损与外,则
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 和”为内治纲领
3. 突出气血、肝肾在伤科疾病中作用;后人
称为“温补骨伤科学派的”始祖
中医伤科兴盛时期(明清)
• 明 ·异远真人《跌损妙方》 • 记载了全身57个穴位总结了一套按穴位施
二、上海八大世家
• 1.石家 以石筱山声望较大,他撰写了“从 医史中认识祖国伤科的成果”,以及《伤 科讲义》、《石筱山医案》等,其著名弟 子施杞、诸方受等均在从事骨科工作。
• 2.魏家 由魏指薪形成“魏氏伤科”,著有 《关节复位法》,曾任教于上海第二医学 院,其传人李国衡任教于上海第二医科大 学,著有《魏指薪治伤手法于导引》等。
。
• 三国、晋朝至隋唐 、五代,是我国历 史上战乱频繁的时 期,骨伤科疾患更 多见,从而积累了 丰富的临床经验, 促进了骨伤科诊疗 技术的进步。
• 晋 ·葛洪《肘后救卒方》
1. 下颌关节脱位 2. 骨折固定 3. 开放性损伤处理 4. 止血法(外)
技术进步时期(三国、晋、隋唐、五代)
• 龚宣庆《刘涓子 鬼遗方》
• 唐 ·孙思邈《备急 千金要方、千金翼 方》
1.药 物 ( 补 髓 、 生 肌 、
坚筋、固骨)
2.技 术 ( 复 苏 、 止 血 、
镇痛、补血、活血化
瘀等)
\
• 唐 ·王焘《外台 秘要》
1.大分类:内损、外损
2.小 分 类 : 骨 折 、 脱 位
、内伤、金创、创伤 危急症
技术进步时期(三国、晋、隋唐、五代)
,并介绍腰腿痛等疾病的手法治疗
3. 在固定方面:爰因身体上下正侧之象,制器以正之。并改
进了多种固定器具(如脊柱中断采用通木固定)
中医骨伤兴盛时期(明清)
• 清 ·胡廷光《伤科汇纂》
• 1、全书论述各种伤科疾病的证治,记载了骨折、 脱位、筋伤的检查复位法,集清以前中医骨伤科 学术成就之大成。
• 2、大量骨折及脱位的复位手法,至今仍在临床广 泛应用。
骨,五捺正,六用黑龙散通,七用风流散填症, 八夹缚,九服药,十再洗” 二、改进固定方法 1、强调固定要“平正”(即骨平正) 2、“凡用杉木皮(固定),侵约如指大,疏排令 周匠,用小绳三度紧缚。”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学术贡献
三、复杂骨折治疗原则 1、将粉碎性骨折分为闭合、开放两型 2、提出骨折患者注意破伤风的发病
四、南方流派
• 2.广东 广东中医伤科学术思想活跃,执于 武术,善跌打和拳击,为骨伤科做出了很 大贡献。
• 广东五大名家:管桂耀、何竹林、李广海 、蔡荣、林荫堂。
• 何竹林、蔡荣曾任教于广州中医学院,著 有《正骨讲义》、《骨科手册》、《伤科 学讲义》等。
四、南方流派
• 3.福建 林氏正骨名扬国内外,以林如高为 代表,著有《林如高正骨经验》等,林氏 现有以林子顺为首的30余人从事祖业。
• 4.浙江 罗氏伤科,代表作《罗氏治伤》、 《罗氏伤科丸、散、膏、丹集》等。
• 5.武汉 李氏伤科不仅精通医术,尚善武术 ,著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损伤》 等。
五、港台流派
• 香港陈志英“潮州跌打医”享有盛名,此 外还有李家刚、李家丰(原籍广东),吴 宗男、陈宗铃、赵崇、司徒植等对伤科均 颇有研究。
二、上海八大世家
• 3.王家 王子平为武术家间伤科专家,其传 人吴诚德曾任教于上海中医学院,著有《 伤科学》、《伤科疾病的练功疗法》等。
• 4.施家 施家伤科已历经五代,现以施维智 为代表,因其擅长内、外、伤三科而著名 ,著有《中医伤科发展简史》、《实用伤 科学》等。
二、上海八大世家
• 5.闵殷伤科 闵殷伤科系苏州闵、殷两表亲 家组成,闵家由闵慰贞在沪行医,殷家由 家骅继承家业,曾任教于上海中医学院。
中医伤科的危机(1840~1949年)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落为半封建半殖 民地国家。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医受 到歧视,中医骨伤科面临危机。人们常将 骨伤科医生视为“走江湖,卖膏药之下九 流”,1949年以前中医伤科学的延续以祖 传或师承为主,医疗活动也只能以规模极 其有限的私人诊所形式开展,这种私人诊 所在当时不仅是医疗单位,而且也是教徒 授业的教学单位。借此,中医的许多宝贵 的学术思想与医疗经验才得以流传下来。
• 2.北京流派 包括夏锡五、曹锡珍、成业田 、王鸿术、马在山、罗有名等。
• 3.北方流派 包括河北李墨林,天津刘洪涛 ,吉林刘柏龄,哈尔滨陈占魁,黑龙江江 樊春。
四、南方流派
• 1.四川 ① “杜氏骨科”以传数代,杜氏在京 弟子有段胜如、陈正光、张涛、李祖模等 ,在四川弟子有洪范五、曹德华、刘竟成 等;②成都郑怀贤,精通武术及伤科, 1936年参加德国第十一届奥运会,献艺武 术表演,为中华名族赢得了荣誉,著有《 正骨学》、《伤科按摩术》、《运动创伤 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