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少阳病谈现代慢性病

合集下载

《伤寒论》少阳病的特点及提纲问题探析

《伤寒论》少阳病的特点及提纲问题探析

《伤寒论》少阳病的特点及提纲问题探析
包雨晴;石银龙;周春祥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8(024)002
【摘要】探讨《伤寒论》少阳病的特点并进行剖析,故从少阳病易经腑同病,易气郁、易化火,易生痰、生饮、生水,易伴发太阳、阳明、太阴、厥阴之气不和等特点来阐述.作为一经病的提纲主要指这经病的主要证候有其代表性和典型性,可以起到提纲
挈领的作用.同时在描述的手段上,可以是这经病主要证候的病机、临床表现及病变
特点.笔者梳理了历代医家对少阳病提纲的看法,以及论证第263条可当之无愧地作为少阳病提纲的观点.
【总页数】2页(P143,152)
【作者】包雨晴;石银龙;周春祥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明基医院,南京210036;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明基医院,南京 2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探析《伤寒论》以"四逆"命名的治厥方证治特点及现代药理基础
2.《伤寒论》中治疗咳喘的用药特点探析
3.从《伤寒论》用药特点探析中医避误思维
4.《伤寒论》少阳病篇几个问题之我见
5.《伤寒论》厥阴病提纲病理实质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论》钩沉:少阳病篇为何简略

《伤寒论》钩沉:少阳病篇为何简略

《伤寒论》钩沉:少阳病篇为何简略关键词:《伤寒论》;少阳病《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总共有10条原文,列出了少阳病的提纲、脉症、方药、治法、禁忌、变证、传变、欲解时等内容。

文字虽然简略,但言简意赅。

条目虽仅10条,但其编排有序,结构严谨,含义深刻。

由于原文简略,因此关于少阳病的争议就非常多,其争议包括了少阳病提纲、少阳病病位、少阳病主证主方、少阳病与小柴胡汤证的关系等。

少阳病篇为什么条文少且简略?要想弄清楚《伤寒论·少阳病脉证并治》的内容为何如此简略,首先要弄清六经病的传变规律,以及六经病各经证候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柴胡类证与少阳病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在《伤寒论》中,有六经病证、八纲病证、脏腑病证、三焦病证,这些都是常用的辨证方法涉及的病证,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方证”的概念,如“桂枝证”“柴胡证”等。

《伤寒论》中,有11处是以方名证的,如“桂枝证”“柴胡证”“柴胡汤证”“柴胡汤病证”等,后世的“方证”一词就是从此而来。

在《伤寒论》398条中,有216条都是病下系证,而在第317条通脉四逆汤方后注中明确强调“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确立了“方证相应”的概念和范畴。

方证和经证两者既相同又有区别。

从范围来看,方证比较宽广,而经证比较固定;从病因来看,方证可涉及内因外因,而经证多因外感或传变而来。

柴胡汤类所治疗的除阳明病、热入血室和热病善后处理以外,又基本都是少阳病。

再来看看太阳病与少阳病是如何传变的?《伤寒论》原文与柴胡类证有关联的约有23条,包括了柴胡类方证和辨证,而其中在太阳病篇的就有17条。

所有柴胡类方证都出现在太阳病篇,那么出现在太阳病篇的柴胡类证是否是少阳病,如果是少阳病为什么不在少阳病篇呢?出现在太阳病篇的柴胡类证,除了明确提出为“热入血室”的一条外,其他的都是少阳病,属于柴胡类证的少阳病为什么都出现在太阳病篇呢?一是六经位置次序所决定的。

六经以太阳经为表,是六经的藩篱,所以邪气侵袭,尽管六经中任何一经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受邪,但以太阳经受邪最多而且最早,在失治或者误治的情况下,向其他经传递,尤其以传递给少阳、阳明最为常见。

浅议刘绍武对《伤寒论》少阳病的辨析

浅议刘绍武对《伤寒论》少阳病的辨析

浅议刘绍武对《伤寒论》少阳病的辨析少阳病篇在《伤寒论》中所占篇幅较少,但在临床上发病很多,是六经病中的重点病。

山西已故全国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提出,《伤寒论》的整理研究工作不在于条文的注释,关键在于解决原书纲不系目问题。

他认为六经病的纲领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高度概括性,代表本病的共性;第二,严格的特异性,区别于他病的个性,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他通过对《伤寒论》少阳病篇条文的研究,提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不足以充当少阳病提纲条文,少阳病的提纲应为:“少阳之为病,胸满烦热,身热或往来寒热,咽干口苦,小便黄赤。

”并提出,少阳病属于半表半里的阳性病,当以黄芩柴胡汤治疗。

在临证过程中,更要根据少阳病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鉴别诊断,灵活运用清法。

标签:伤寒论;少阳病;刘绍武;三部六病1 少阳病的提纲《伤寒论》第263条素被称为少阳病的提纲条文,其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刘绍武先生创立的三部六病学说,在对《伤寒论》进行立纲、归类、正误、补缺的基础上,提出少阳病的提纲应为:“少阳之为病,胸满烦热,身热或往来寒热,咽干口苦,小便黄赤。

”刘绍武先生认为,《伤寒论》第263条不足以充当少阳病之提纲。

首先参照《伤寒论》第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伤寒论》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这样看来,口苦、咽干非独少阳之症,乃少阳、阳明之共有症状。

“口苦”为胆汁上溢所致,胆属半表半里,胆汁进入胃中,胃气和则顺降,不和则上逆而口苦;“咽干”为三阳病之共有症,咽部属三阳,热伤津液则咽干,另外一些阴证也出现咽干,如五苓散之消渴证;“目眩”在《伤寒论》中也有多处,如《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大家胡希恕解读少阳病:“伤寒论之治剂亦以少阳为繁多也”

伤寒大家胡希恕解读少阳病:“伤寒论之治剂亦以少阳为繁多也”

伤寒大家胡希恕解读少阳病:“伤寒论之治剂亦以少阳为繁多也”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胡希恕注:少阳病,即是半表半里的阳证,阳热之邪,郁集于胸腹腔间,外不得出于表,内不得入于里,热循孔道以上炎,则口苦、咽干、目眩三者,乃其必然的反应,以之为少阳病的有热特征。

胡希恕按:半表半里为胸腹二大腔间,乃诸脏器所在之地。

若病邪集中于此体部,常诱使诸不同的脏器发病,为病相当复杂多变,不过若只是多热的阳证,其热必循孔道以上犯,则口苦、咽干、目眩即成为一般的证候反应,故为少阳病的概括特征。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胡希恕注:少阳中风,即指太阳中风转属少阳而言者。

两耳无所闻、目赤者,亦同口苦、咽干、目眩一样,亦皆热邪充斥于胸腹腔间,上犯头脑为证。

胸中满而烦者,即胸胁苦满而且心烦也。

此本柴胡证,故不可吐下,若误行吐下,徒虚其胃气,亡津液,其结果更不止于心烦,还使其人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胡希恕注:太阳伤寒脉浮紧,弦细为少阳脉,伤寒脉变浮紧为弦细,虽头痛发热则已转属少阳病了。

少阳病不可发汗,若误为伤寒而发其汗,亡失津液,胃中燥必谵语,故谓此属胃,此可与调胃承气汤和其胃即愈。

若不使胃和,则必进而烦躁且心悸也。

胡希恕按:上条述少阳不可吐下,此又说少阳不可发汗,可见少阳病的治疗只有和之一法。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胡希恕注:凡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病者,则一般常现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证候表现,若还未经过吐、下等误治,而脉沉紧者,则宜与小柴胡汤。

胡希恕按:前二条分就中风伤寒转属少阳病,而提出不可吐、下、发汗的禁忌,而本条又概括中风和伤寒,凡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者,对此提出一般的证和治,详见太阳病篇小柴胡汤证,可参考。

郭生白详解少阳病及诊断和长期无名发热方

郭生白详解少阳病及诊断和长期无名发热方

郭生白详解少阳病及诊断和长期无名发热方太阳向表向外排,阳明向内向下排我们先说《内经》。

内经的三阴、三阳,就是阳性、阴性,把那个三去了,就是阳性病,阴性病。

为什么分为三个?他是根据病势分了三个,阳性病,就是外源性疾病。

阴性病,就是内源性疾病。

不是他放在什么位置?他们是一个东西,一个位置,听明白没有?三阳,为什么把阳分成三个?他看到了一个排异系统有一个顺序,一个向外排,一个向内排,向外排通过表皮组织、汗腺向外排,他把这个阳性叫太阳。

为什么叫太阳?因为表属阳,里属阴,这是一个阳、一个阴。

他还有一个本质的东西,阳性病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看到了他那个排异反应,非常的强烈。

在最初,就是向表、向外排。

外排的机会没有了,怎么办?人的本能是最有智慧的,就向内排,知道向内、向下。

向外、向上,这个升降出入,这是个一致的东西,向内他就向下,向下他就向内。

这个排异本能系统就要从大便排,因为大便叫里,里是什么呀?里面!这是个表面,外面。

这个是里面,叫里。

他从里面往外排,他管这个叫阳明,两个阳了吧。

少阳既可向外排,也可向内排第三个阳,少阳,少阳是里面还是外面啊?在过去解释伤寒的说半表半里,说了一句糊涂话。

这一句糊涂话,糊涂了一千年,到现在,你也没明白,不是光你没明白,没明白的人太多太多,但是准有明白的!少阳是什么?你要纠缠在外内,再给它找位置,可不就找中间了,中间怎么排啊?在中间排,这不是胡扯嘛!中间没有通路!外有通路,内有通路,就是中间没通路,怎么排啊?少阳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你看那少阳是也可以向外,也可以向内,有向外,有向内,要你干吗啊?不然!少阳是中清之腑,有能无形少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它是一个无形的,它既不像大肠和胃,也不像我们的外表、外周组织,它没有一个形体,少阳!你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少阳是没有形体的,中医说过,没懂呀?说少阳为中清之腑,什么叫中清之腑?没有它的体,没有一个体是少阳。

什么少阳是一个膜,少阳是一个肠系膜,给它找位置,找到今天也没找到,因为它没有位置,它怎么就没位置?那你问它去!她就没给它一个位置,许你有位置,不许我没位置嘛!你别把自己搅住,没有就是没有。

《伤寒论》少阳病的特点及提纲问题探析

《伤寒论》少阳病的特点及提纲问题探析

《伤寒论》少阳病的特点及提纲问题探析
一、少阳病的特点
1、少阳病主要发生于成年人,发病部位以肝脾、胆、肾为主,多表现为阳虚、气虚症状;
2、阳虚发病主要有腰酸、腿软、胸闷、咳嗽、头晕、多汗、小便清长等;
3、气虚发病主要有乏力、嗜眠、虚弱、黯然、脱发、咽干、头晕眩晕等。

二、少阳病的治疗
1、治疗少阳病要充分活化阴阳,滋补既宜重用芩草、黄芪、铁桂、当归等药物补气益阳,又要用柴胡、黄连、白芍等药物温补祛风健脾。

2、治疗时宜采用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症状相宜且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如以女贞子、柴胡制饮、生脉散为主,以辅以桂枝、龙骨、细辛、芒硝及芦根等滋阴生津;
3、少阳病治疗还要注意减轻病人的体力劳动,并宣告养生措施,以利于阴阳的活化,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伤寒论》用于少阳病的治疗体会

《伤寒论》用于少阳病的治疗体会
啡 相 似 , 阿 片类 受 体 激 动 剂 , 过 激 动 中 枢 NS产 生 镇 痛 、 为 通 镇
磷酸可待因是弱 阿片类 药物 的代 表 , 痛效 价 为吗啡 的 镇
1 1 16 镇痛效果部分源于代谢产物吗啡 , 咳作 用为吗啡 /2 / , 镇 的 14 成瘾性较吗啡 小 , 用于晚 期肺癌 患者 的镇咳 、 /, 适 镇痛 。 从表 1可见 , 院主要用于止咳 , 本 处方数较少 , 根据癌症三 阶梯
犯 胃腑则烦而不呕 ; 热邪伤津则 口渴 , 肝胆气郁横逆犯脾则腹
中痛 , 胁下痞硬 与胸胁苦 满病机相 同, 但病情更重 。由于少 阳 之邪是半 在表 , 而不 是全在表故禁汗 ; 在里而尚未成实故禁 半 吐下 。在治疗上则 不单用或不用直接消除病 因的祛邪方法, 而 从多方面调节机体 各部分的功能来达到解 除病邪的 目的 , 小柴 胡汤 的组方立意即在于此 , 用参 、 、 枣 草者不在 于补 , 而在 于和, 在于调节疏通 , 观察小柴胡汤并无发汗之药 , 服后多有 汗出, 是
少 阳病 的体 会 介 绍 如下 。 少 阳病 居 于太 阳 、 明表 里 之 间 , 阳 因病 邪 既 不 在太 阳之 表 , 又未 达 阳 明 之里 , 故少 阳病 亦 称 半 表 半 里 症 。少 阳病 的 发 病 原
其地 , 经气不畅 , 故见胸胁苦 满 , 胆火上 炎灼伤津液 , 故见 口苦 咽于 , 胆热犯 胃, 胃气失 和 , 神抑郁 , 表现 为神情 默 默、 精 故 寡 言、 不欲饮食 。热郁则心烦 , 胃气上逆则喜呕, 期癌痛患者 的止痛。我院这一做 法 与 目前 提 倡 的 癌 症 患 者 应 根 据 病 情 需 要 和 患 者 的 耐 受 情 况 决定使用剂量 , 且不受药典关于 吗啡极量 的限制 尚有差距 ,

从《伤寒论》少阳病辨治失眠

从《伤寒论》少阳病辨治失眠

从《伤寒论》少阳病辨治失眠甘肃省中医院权晓理失眠是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睡眠时间、深度及消除疲劳作用不足为主的一种病症。

《伤寒论》中有很多对失眠的描述,如“不得眠”、“不得卧”、“卧起不安”等。

少阳病辨证主要用于论治外感疾病,试从《伤寒论》少阳病辨证的角度,对失眠证治进行探讨。

从少阳辨治,少阳为枢,其府为胆和三焦,以胆为主。

胆为甲木,具生发疏泄之性,散布相火以温暖周身,可条达一身气机;三焦为枢机之府,通行元气和津液。

无论外感内伤均可影响到少阳转枢,形成胆气郁结和三焦失枢病理转机,导致失眠。

1、胆郁化火致失眠若太阳病误治失治,损伤胃气,三焦失枢,或外感邪气直接侵犯少阳,均可导致胆气郁结化火,扰乱心神,致心神不宁而失眠。

若为胃虚胆郁者,可见心烦失眠,嘿嘿不欲饮食,喜呕,胸胁胀满,或见往来寒热,太阳穴部位疼痛等症,舌边尖红苔白腻,脉弦细,治宜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若兼有营卫不和者以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调和营卫。

若胃不虚而胆郁者,症见心烦失眠,伴口苦、咽干、目眩,耳部胀满不适或听力下降,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数,治宜黄芩汤加柴胡以清泻胆热而宁神。

若少阳枢机不利,痰热内扰而致失眠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三焦失枢致失眠少阳三焦失枢,多由脾胃虚弱,通降失常,而致三焦枢机不利。

三焦失枢,气液代谢失常,水饮内停,阳气内郁化火扰神,故见不寐。

如伤寒论》第147条所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因阳热内郁于上焦,故见心烦失眠;中虚水停,故见胸胁部胀满结硬,小便不利,口渴;水热郁蒸而见头汗出,正邪交争故见往来寒热,舌尖红苔白水滑,脉弦,治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加法夏、菖蒲以和解少阳,温脾散饮,安神定志。

《伤寒论》少阳病治法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

《伤寒论》少阳病治法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

《伤寒论》少阳病治法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作者:瓮新栋来源:《人人健康》2019年第10期【摘要】当病邪对少阳半表半里产生侵袭时会导致少阳病发生,在《伤寒论》中将“解郁热、和枢机”提出,并针对少阳病进行治疗,其存在较显著的临床价值。

本文主要论述在内科杂病中,《伤寒论》少阳病治法的应用状况。

【关键词】伤寒论;少阳病;内科杂病;应用状况【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7X(2019)19-0111-02少阳病在《伤寒论》中的治法為和解法,对于和解来说,它并不是调和折衷,不分邪正,其实质内容主要在于转运枢机,扶正祛邪。

临床实践研究显示,少阳病治法在外感疾病中得到有效应用的同时,在内科杂病种的应用也十分广泛[1]。

《内经》中提到:少阳在半表半里,邪气可以通过表进入里的同时,也可以从里出表。

少阳在机体中属于十分重要的部分,在邪气侵入少阳的情况下,会出现枢机不利的情况,升降失去正常状态,肝胆之火上行,所以导致目眩、咽干及口苦等相关症状出现。

临床多采用小柴胡汤对其进行治疗,柴胡的主要作用为升清透邪,黄芩具有清热的作用,半夏和生姜可以降逆止呕,大枣、甘草和人参具有扶正祛邪的功效,上述中药成分联合应用,能够发挥和畅枢机、内外宣通及调节升降的作用。

同时,少阳病治法在各种内科杂症和发热性疾病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包括高血压、胸膜炎、精神分裂症、肾炎、胆石症、胆囊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疟疾、扁桃体炎及感冒等,从药理学角度来说,小柴胡汤的作用有保肝、镇咳、镇吐、抗病原体、抗炎及解痉等,因此为本方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2]。

在少阳病治疗过程中,张仲景提出不可吐下、不可发汗的说法,这也是少阳病的三禁,因此小柴胡汤又被称之为三禁汤。

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对应变权宜的措施进行合理采取,在内科杂病治疗过程中,该治疗原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

2.1 少阳兼表时需要和解发表治疗《伤寒论》可以对存在肢体疼痛、微恶寒、发热症状的太阳表证进行有效治疗;通过和解少阳兼和太阳的方法对存在心下支结、微呕症状的少阳半表半里证进行治疗,主要方为柴胡桂枝汤,由桂枝汤和小柴胡汤相合而成,其中桂枝汤的主要作用包括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小柴胡汤的作用为和解枢机。

如何理解《伤寒论》之少阳病条文?

如何理解《伤寒论》之少阳病条文?

如何理解《伤寒论》之少阳病条文?首先感谢邀请。

《伤寒论》中关于少阳病的论述,只有10条之多。

但这个量也很大,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既然问答邀请,我自然会把其中一些自己一些认知写上一写。

整个少阳篇,仲景先师讲的内容很丰富,条文与条文之间联系紧密,没有多余的言语。

直接就进入了主题。

首先什么是少阳病。

口苦、咽干、目眩也!这个是少阳病的总纲。

后面的病的,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增添的。

只要有这些症状,都与少阳病有关。

少阳,在人体阴阳物质相互作用的位置,既不在(前)阴面也不在阳(后)面,而是在阴阳相交的位置,人体的两个侧面。

也就是胆经与三焦经络所经过的区域。

包括肝、胆、三焦器官。

这类疾病,统称之为少阳病。

少阳中风,也就是一种阴性的物质,阻塞在了少阳这个部位,而引起的肝胆病。

胆经过头的两侧,包括耳,所以受阻的内气会引起耳部的不适,“两耳无所闻”,也可引发偏头痛。

胆经目之眦,肝开窍于目,故少阳受堵,少阳之气集聚成火,上行引起“目赤”。

少阳之位在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枢纽,受阻会导致气不上行,故胸中会满而且烦。

治疗上不能用吐下之法,也不能用发汗的方法。

因为阴阳的结点在人体两侧,不在上也不在下,吐下和发汗的方法够不着这个地方。

如果用发汗之法,人体之气会把阴气顶在太阳或者阳明位置上,胸中有心、肺,心受到侵扰会引起谵语等烦躁而惊悸的症状。

少阳脉当居中而弦,因为阴阳相互作用点不在上也不在下,而是在人体的两侧或中间部位。

少阳受寒,外阴会在人体少阳部位压着内气不走。

这个外阴可以是从太阳部位过来的,也可以是本经受寒引起的。

外阴会使得气不上行,会引起右腹部满满的胀痛。

胆主疏泄,胆汁分泌受阻,饭不消化,所以会干呕而不能食。

少阳之脉,位置在关上,脉当弦细而长。

如果出现了浮、大的太阳、阳明脉象,那只能说明是太阳、阳明的病症加到了少阳的位置之上,而引起的三阳合病。

这个病会因为阳不当位而导致心受阳扰而失眠、身心疲惫。

人动的时候觉察不出来,人一静下来,就会因为气不停的上行而汗出。

台湾经方家谭杰中先生对《伤寒论》很有研究...

台湾经方家谭杰中先生对《伤寒论》很有研究...

台湾经方家谭杰中先生对《伤寒论》很有研究,他擅长将复杂的中医概念变成现代的语言表述出来,他在讲少阳病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他说少阳经就像人体的情报系统。

我们都知道,少阳经属于“半表半里”,少阳经走人体身体的两侧,其隶属的脏腑是“三焦”和“胆囊”,“三焦”就是人体的“油网”,因此呢,少阳经就起着“沟通”表里、联络上下的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淋巴系统”,是信息的传递者,是人体的“情报系统”。

这样说,可能还是难以理解,举个例子,比如感冒吧,太阳经感冒表现为恶寒、发热,阳明经感冒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口渴等,这两经的发热一般都是持续性的,但是,到了少阳经就不一样了,它的发热是“往来寒热”,一会热一会冷,因为少阳经是情报系统,它受到邪气侵扰后,就会出现信息传递的障碍,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眼睛被弄瞎了,看不见东西,碰到敌人的时候,只能胡乱挥剑,没有目的了,当少阳经有邪气时,人体就会出现时而可以识别,时而不能识别的现象,临床症状就是“往来寒热”。

《伤寒论》六经辨证最难的就是如何跟人体联系起来,谭杰中解读六经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从《伤寒论》第117条谈张仲景针灸学思想及现代临床应用

从《伤寒论》第117条谈张仲景针灸学思想及现代临床应用
痛 风 。李 剑 松 等 用 灸法 治疗 痛 风 3 6例 , 与 口服 西 药
太阴病篇中第 2 9 2条 、 第3 0 4条 、 第3 2 5条, 少阴病篇
中第 3 4 3 条、 第 3 4 9 条、 第 3 6 2条, 而对于禁灸的条文, 则 出现在太阳病篇 中第 1 1 5 条 、第 1 1 6条。《 伤 寒论 》 中除 了直接谈到灸外, 还写 了大量 “ 火疗 ”的原文 。火 疗, 包括灸、熏、熨 、 温针 等治法, 除 了灸 以外, 余者与 灸法大致相 同。如太 阳病篇 中第 6条、第 l l 0条 、第
【 中图分类号 】 R 2 4 5
【 文献标 志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 0 9 5 7 . 2 0 1 3 . 0 5 . 4 1 7
《 伤寒论》第 l l 7条 : “ 烧针 令其汗, 针处被寒,
上海针灸杂志 2 0 1 3 年 5月第 3 2 卷 第 5期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0 9 5 7 ( 2 0 1 3 ) 0 5 — 0 4 1 7 - 0 3

・4l 7・
文献 研 究 ・
从 《 伤寒论 》第 1 1 7条谈张仲景针灸 学思想及现代 临床应 用
病不可用温针治疗 。其他条文诸如第 1 6条 、第 1 5 3
条等, 张仲景也 明确提 出三 阳病不可用温针、 烧针 。 从 本 条 以上所 谈到 的误治 的条 文可 以看 出, 张仲 景 旨在
告 诫 医 者 三 阳病 应 禁 用 烧 针 。 火针在 《 灵 枢 》 中称 为 “ 烧针 ” 、“ 燔针 ” 。《 针 刺
1 1 2条 、第 1 1 3条 、第 1 1 4条, 阳 明病篇 中第 2 0 0条,

摘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之少阳病篇及三阳篇小结

摘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之少阳病篇及三阳篇小结

摘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之少阳病篇及三阳篇小结少阳病篇小结少阳病讲完了,少阳病总结很好总结。

这个书只是在原则上讲的少阳病的特征,由中风、伤寒传来的,这种情况。

由中风来的,中风多热,不止于口苦咽干目眩,甚至于耳聋、目赤,但传入少阳,都胸胁苦满,而烦。

要有这种情况,柴胡证,不可吐下。

伤寒也是一样的,意思更较含蓄的多,一方面给太阳伤寒与少阳病的一个,就头痛发热,鉴别的一个法子,证候是一个,但要辨脉,脉弦细,把少阳脉也说出来了。

那这一系列都是原则上的,治法提出小柴胡汤,言外其它的柴胡剂都是(少阳病),也是都在前面讲了。

至于后头合病也是略略一提,前面合病也讲了。

无论是合病、并病,依法应主治少阳,偏于表的,可以柴胡剂与解表剂合方,但是只是发汗不行。

偏于里的用柴胡剂兼攻里可以,只攻里不行。

所以要前后看,就明白了。

三阳篇小结再把三阳篇总结温习一下,在中医辨证上主要是阴阳。

由于病的发生,脉法也是这样的,不太过便不及,全是的,证候也是。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阴阳就是矛盾的二个方面,上、下就是一对矛盾,上是积极的方面,前后也是一样的等,把积极的一方面叫阳,把消极方面叫阴,这是古人讲的阴阳,给矛盾的二方面起的。

在证候上什么叫积极呢?就是兴奋的发阳的热的等。

抑制的陈衰的消极等为阴证,在临床上确实能体会,所以病的发作只是二个方面,如测血压,不是高就是低了,不高不低,血压就没病。

所以人一有病,生理机能要改变,首先改变就是代谢机能,亢进的方面发生阳性症,如痛呼叫等,脉也是大、浮、实等为太过的情形,这叫阳。

有的病发作消沉的样子,如昏睡不醒,身凉,脉沉微细涩为不及,为阴。

这些阴阳哪来的?还是生理机能的关系,主要是代谢机能,有病就使机能改变,就这二个方面,一个是太过,一个是不及。

首先病的万变,就这么二类,不是阳就是阴,不阴不阳就没病。

这种病的反应,古人看证候反应,反应在表,表即体表,即躯壳,身痛、头痛、关节痛,都在体表,就是反应在表上的阳证,就叫表阳证,即太阳病。

《伤寒论》少阳病篇总结,干货

《伤寒论》少阳病篇总结,干货

《伤寒论》少阳病篇总结,干货一、少阳病提纲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二、少阳病本证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三、少阳8症: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四、少阳三禁:禁汗、吐、下三法,只宜和解。

(重点)五、少阳病:本证1方证(小柴胡汤)+兼变证6方证(柴胡桂枝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热入血室证。

)现分述于后。

1、少阳本证:《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组成:柴、芩、夏、参、姜、枣、草其基本病因病机是:本方多由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所致。

治疗以和解少阳为主。

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本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

请各位背熟此加减法2、少阳病兼变证。

(1).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太阳表证《伤寒论》146 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组成:小柴胡汤+桂枝汤本方为少阳、太阳表里双解之轻剂,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辛散,以治太阳之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以治半表半里。

病机:邪犯少阳,表证未解。

治法:和解少阳,兼以解表。

(2).大柴胡汤证实为少阳兼阳明里实证,《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第 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组成:小柴胡汤-甘草+大黄、枳实、芍药本方为少阳阳明合病。

学伤寒论少阳病心得体会

学伤寒论少阳病心得体会

学伤寒论少阳病心得体会学伤寒论少阳病心得体会《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典之一,其中对于少阳病的讨论颇为重要。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少阳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心得体会。

少阳病是一种以头痛、目眩、耳鸣、侧胁胀痛等少阳经分布区域症状为主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太阳阳明二经交合处的病变。

对于少阳病的诊断和治疗,我有以下几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少阳病的辨证是关键。

少阳病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病症,既有阳明病的特点,又有太阳病的特点,因此在辨证时需要综合考虑。

要注意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苔等,借助中医辨证的方法,准确判断病位病情,查明病因及病理变化。

其次,治疗少阳病要以解表、清热为主。

由于少阳病主要表现为外寒内热,所以治疗时要以解表、清热为主要方法。

可以选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协同清热的药物,如连翘、黄芩等,以达到舒展外邪,清除内热的效果。

在使用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避免药物的不适应或不良反应。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重辩证施治,因人因时制宜。

少阳病的病情变化较为复杂,个体差异也较大,所以在治疗时要因人而异,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

可以针对病人的实证,采用辛凉解表的药物;对于虚寒体质的病人,可以采用温补的方法。

同时还要注意治疗过程中的调理,合理安排休息和饮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能力。

最后,少阳病的预防和调理同样重要。

预防胜于治疗,对于少阳病的预防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如适当锻炼身体、保持充足的睡眠等。

同时,还要避免受凉,尤其是头部、胸腹等易受寒风的部位。

此外,还可以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如按摩穴位、食疗调理等,调养身心,增强体质。

总结起来,学习伤寒论少阳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少阳病的诊疗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具体情况,以解表清热为主要治疗方法,同时也要因人因时施治,合理运用各种治疗手段。

预防和调理同样重要,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伤寒论》少阳病的特点及提纲问题探析

《伤寒论》少阳病的特点及提纲问题探析

《伤寒论》少阳病的特点及提纲问题探析伤寒论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医学理论之一,它以古代医学家张仲景为首,讲述了特定病症的特征、原因、治疗方法等。

本文将从少阳病的特点及提纲探析该理论。

一、阳病的特点
少阳病在伤寒论中被描述为年轻人的典型疾病,其典型的症状有发热、恶寒、气喘、盗汗、烦躁、头痛、腰膝痛、四肢麻木、眩晕等。

主要是因为少阳经脉缺乏,又叫肾虚症,是由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气血缺乏引发的一类较为常见的病症。

二、阳病的治疗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给出了少阳病的治疗,首先,要进行保暖养血,健脾和肝,滋阴补肾。

其中,多吃腰果、枸杞、莲子、侧柏子、栀子、莲花、山茱萸、乌药等,可以滋补元气,补肝肾,预防少阳病。

另外,适当运动也有帮助。

针灸、拔火罐也可以调理体内的气血,增强肝肾功能,从而预防少阳病。

三、纲探析
综上,伤寒论中少阳病的提纲内容如下:
1.少阳病的特点:由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的肾虚症,典型症状为发热、恶寒、气喘等。

2.少阳病的治疗:保暖养血、健脾和肝、滋阴补肾,多吃腰果、枸杞、莲子等,运动锻炼,针灸、拔火罐等。

以上提纲探析了伤寒论中少阳病的特征及治疗方法,有助于提升
病人的养生理论,减少少阳病的发生率。

叶天士对《伤寒论》少阳病的认识与证治发挥的开题报告

叶天士对《伤寒论》少阳病的认识与证治发挥的开题报告

叶天士对《伤寒论》少阳病的认识与证治发挥的开题报告《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领域的重要经典之一,其涵盖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

其中,关于少阳病的讨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古代,叶天士是一位医学权威,他对于《伤寒论》中的少阳病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证治方法。

一、叶天士对少阳病的认识1. 强调“证候法”叶天士在治疗少阳病时强调“证候法”,即通过较为明显的症状来确定病情。

他认为少阳病的主要证候包括:口苦、口干、咽痛、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等。

2. 认识少阳病的“三焦”叶天士认为,少阳病的发生与“三焦”有关。

他认为“三焦者,上注于肺,中注于脾,下注于肾。

”在三焦机能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少阳病的发生。

3. 重视“诊肝察苦”在对少阳病的诊断中,叶天士强调“诊肝察苦”。

他认为少阳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苦,苦味重,因而需要通过诊察肝脏来确定病情。

二、叶天士的证治方法1. 表里规律叶天士在治疗少阳病时,重视表里规律,即通过调整表里关系来治疗疾病。

他认为疾病初期应以清热解表为主,中期则需以调和脾胃为重点,晚期则需要以滋养肝肾为主。

2. 方剂运用叶天士在治疗少阳病时,常采用“柴芍汤”等方剂。

他认为该方具有清少阳、解表退热、活血化淤等功效,适用于少阳病病情较为轻微时的治疗。

当病情较为严重时,他还会根据病情的变化调制其他方剂进行治疗。

3. 针灸疗法叶天士还常常采用针灸疗法,用以调节患者的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功能。

他认为,在治疗少阳病时,针灸一般适用于疾病发生的早期,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更为有效。

结论:综上所述,叶天士对于少阳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他将“证候法”、“诊肝察苦”作为治疗少阳病的重要手段,忠实地遵循表里规律,选用合适的方剂和针灸疗法,为后来的医学界研究少阳病提供了重要启示。

读《伤寒论》少阳病的体会

读《伤寒论》少阳病的体会

读《伤寒论》少阳病的体会
华科虎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2(014)017
【摘要】@@ 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农村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程计划(2009年~2012年),于此重读了中医四大经典,在读<伤寒论>时,偶然接触到了黄煌教授的经方方证,药证相对学说,再结合自己所读,尤其在<伤寒论>少阳篇觉得体现得尤为突出,现不揣简陋,以微薄心得共饲于同道.
【总页数】1页(P208)
【作者】华科虎
【作者单位】214000,江苏无锡市惠山区长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读《伤寒论·平脉法》第4条之体会——谈诈病与主诉偏倚
2.《伤寒论》少阳病证临床治疗体会
3.读伤寒论对六经解病日时的体会
4.读《伤寒论》少阳病的体会
5.《伤寒论》用于少阳病的治疗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干燥综合征”),腰痛,两上肢上举时左臀部刺痛,间断 性两小腿非凹陷性肿胀。 • 既往史:平常便秘。2018年肝区及右下肢胀麻,持续1年始愈。 高血压6年,服降压药血压控制不稳定。高甘油三酯血症,脂肪 肝。8年前因子宫颈癌行子宫全切术。青年时开始脾气不好、失 眠。
• 干咳、晨起干咳尤重、脾气急躁、脉弦----肝火郁结 • 间断性两小腿非凹陷性肿胀----水液不利,水道不通 • 高血压----肝气上冲 • 便秘----胃气不降 • 高脂、脂肪肝----水道不利、浊毒内生 • 肝区及右下肢胀麻----气机郁滞、足少阳胆经不通 • 两上肢上举时左臀部刺痛----足少阳胆经不通 • 不对成症状(肝区及右下肢胀麻、左臀部刺痛)----气机升降失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 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 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 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 汤主之
三焦不通
七、这是少阳病的一个类型
②合病并病
2020/12/13
太阳少阳 少阳阳明 三阳合病 少阳太阴 少阳少阴 少阳厥阴
风寒
(二)出入失度
营 营出卫入

2020/12/13
过出 不出 不入 不出
多汗 面色萎黄 睡眠障碍 面色萎黄
心气虚
皮肤毛发疾 患
心脏疾患
周围神经麻 痹、瘫痪
皮肤毛发疾 患
周围神经麻 痹、瘫痪
胆失疏泄 2020/12/13(三)气机郁闭Fra bibliotek三焦气滞
气郁化火 水饮内停 气滞血瘀 营卫失调 上盛下虚 上下阻隔
从《伤寒论》少阳病谈现代慢性病
河南省·南阳张仲景医院 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导 张炜
六经病
一、六经病
伤于风邪或/及风邪未散的一组 疾病
以肠胃、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 胃经为中心的里热、里实证
以肝胆、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 胆经为中心的气火郁结证
与阳明病相反的以脾胃、足太阴 脾经为中心的脾胃气虚证
以心、肾阴虚、阳虚或阴阳 两虚的虚弱证

• 子宫颈癌----气滞血瘀、湿浊交织 • 腰痛----肾气虚弱 • 舌瘦红,苔薄黄,脉细、口干渴、便秘----阴虚
八、这是少阳病的一个类型
气郁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 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 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①单纯少阳病
2020/12/13
火郁
气火郁结 气火水血经
络郁结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 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栀子豉汤主之
升降
2020/12/13
(一)升降失度
过升/不降 不升/过降
肝气 胃气 肾气 肺气 浊气 胆气 脾胃之气 肺气
清气
性格暴躁、耳鸣、眩晕、 高血压、中风
恶心、呕吐、呕血
高血压
咳嗽
头脑昏沉、思维迟钝、 记忆力↓、痴呆
胆小、怯懦、优柔寡断
困倦乏力、吊气、腹泻、 脏器脱垂
胸闷、COPD
癫痫、脑萎缩、阿尔茨 海默病
气机逆乱 经络不通 腠理不通
口苦而舌淡、憋胀 水肿、浮肿
浊毒→高脂、蛋白尿
痰湿→痰多 各种瘀血 多汗、睡眠障碍
皮肤病
眩晕耳鸣,乏力腰痛,便秘、漏 尿
心阳衰微 胃逆脾陷 肾水下寒 不对称症状
高血压、脑卒中、精神疾病
经络循行部位痛痹
痤疮、雀斑、银屑病、风湿性疾 病
痴呆 肿瘤 各种痛、癌
冠心、心律不齐、心肌病、心衰
胃食道反流、䐜胀、便秘
肾气虚弱
偏头痛、偏身麻木、偏瘫
案例1.咳嗽变异型哮喘----肝郁化火、木火刑金
• 某女士,48岁。邓州市某小学教师。2020.12.7日初诊。 • 主诉:“刺激性干咳1.5月”。晨起干咳尤重。肺清,胸片“哮
喘”,便秘,面红,舌瘦红,苔薄黄,脉弦细。 • 去年类似咳嗽3个月。脾气急躁,失眠,心烦,口干渴(曾被误
人体 • 升:左升。肝升、脾升、
清气升、肾气升 • 降:右降。胆、胃降、肺
降、浊气降、心火降 • 出、入:营卫之气、神魂
六、人体气机运动规律
• 一、左升右降 • 二、升降出入相依 • 三、升降出入有度 • 四、脾胃是气机升降的轴心 • 五、肝胆是气机运行的钥匙
七、升降失常的结局
2020/12/13
2020/12/13
1.十大主症
• 按照相关度,依次是:脉弦,口苦,喜呕,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目 眩,耳鸣,心烦,咽干。
• 脉弦、耳鸣是我加上去的。
2020/12/13
脉象
2020/12/13
(1)脉象
典型

①沉弦脉(牢脉)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
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伤寒论》 伤寒例
发生于厥阴经及其相关脏腑(肝、 心包)的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
肝积热的寒热错杂证
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
二、少阳病发病的原理
①“血弱气尽,腠 理开,邪气因入, 与正气相搏,结于 胁下”(《伤寒论▪太
阳病中》)
②肝气郁结
气火郁结
胆火内郁 枢机不利
火郁 气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 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 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 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 汤主之”《伤寒论▪太阳病》
《脉经》说“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 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 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伤寒论▪ 少阴篇》
三、气火郁结的生理基础
胆腑:主疏泄,气机运动的启玥
三焦:气机运行的通道
气机 运动
四、自然界气机运动的方式
自然界 • 升:左升 • 降:右降 • 聚:阳气聚敛 • 散:阳气发散
五、人体气机运动的方式
小柴胡+桂枝汤/ 麻黄汤
风热
小柴胡+桑菊饮
大柴胡,柴胡加芒硝汤,大柴胡+白虎 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桂姜汤、柴平汤、三焦汤
阴虚 阳虚
小柴胡+芍药甘草,龙 胆泻肝,小柴胡+黄连 阿胶汤。。。。
小柴胡+附子/真武/ 茯苓四逆/吴茱萸
小柴胡+乌梅丸
九、少阳病特征
(一)症状体征
两个“十大”
十大主症 十个或然证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伤寒论》少阳篇
脉象沉伏、脉形实大而长、微带弦象
变异脉象11种
②伏脉 ③革脉 ④实脉
⑤豆脉(动脉,短脉,聚脉)
⑥溢脉(上鱼际脉) ⑦覆脉(长弦脉)
《濒湖脉学》“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 动隐然深”
如按皮革,硬而搏指、浮而宽大,有类芤 脉但外坚中空,重按乏力
《濒湖脉学》“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 索转无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