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少阳病篇版
《伤寒论》少阳病

《伤寒论》少阳病少阳病是《伤寒论》中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对于少阳病位,历来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因此,小强说《伤寒》的故事,先从少阳开始。
一、少阳病的概念:少阳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邪气由表及里、由寒转热的中间过渡阶段,其病性总体属热属实,其病位既不在太阳之表(“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又不在阳明之里,而在半表半里之位(故禁汗、禁下、禁吐)。
随着后世将六经辨证用于指导各科疾病的辨治,临床对于少阳病内涵的认识不断扩大,约略而言,大致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少阳中风。
表现为寒热往来,寒热如疟,或发热伴呕恶等消化道症状,或发热伴口苦、咽干、目弦、耳聋等胆火上攻症状;(2)胆腑郁滞。
表现为胸胁苦满,胁胀或痛,或胁下硬满,或心中痞硬等,常伴厌油、呕恶、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症状;(3)气机不畅。
表现为情志抑郁,心烦易怒,或四肢厥逆、但冷不过肘膝;(4)少阳经络病变。
经络所过部位的酸麻胀痛、皮肤改变或痞块痰结,或发梅核气,或生瘿瘤瘰疬等。
对于少阳的病位,多认为系在半表半里,涉及胆腑。
但对其确切内涵,除了仲景本人所言的“结于胁下”、“心下痞硬”等论述,后世存在诸多争议。
笔者认为,少阳为三焦和胆所寄,居人体表里之间,外连太阳,內接阳明、太阴,凡邪不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皆为少阳地界,故其范围最广。
具体而言,大致包括眼、耳、口、鼻、咽、喉等内外相通、表里出入之窍道,少阳经经络所过部位,皮肤之里、胃肠之外的胸腹腔及其附属结构(五脏六腑除外),三焦,肝胆。
二、少阳病的诊断:如上所言,少阳病临床常见四类证候:(1)少阳中风。
表现为寒热往来,寒热如疟,或发热伴呕恶等消化道症状,或发热伴口苦、咽干、目弦、耳聋等胆火上攻症状;(2)胆腑郁滞。
表现为胸胁苦满,胁胀或痛,或胁下硬满,或心中痞硬等,常伴厌油、呕恶、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症状;(3)气机不畅。
表现为情志抑郁,心烦易怒,或四肢厥逆、但冷不过肘膝;(4)少阳经络病变。
《伤寒论》少阳坏病结胸痞证

《伤寒论》少阳坏病结胸痞证转载,少阳坏病结胸痞证病在少阳,或入阳明之腑,或入太阴之脏。
将入阳明,而经证未罢,下早则为结胸,将入太阴,误下则为痞,与太阳之结胸、痞证由来正同也。
1师言经证未罢,下早而为结胸,感觉不妥,经证未罢,此是禁下,下即为误。
少阳之阳盛,经证未罢,误下为结胸。
少阳之阳虚,经证未罢,误下则为痞。
少阳之病,无论阳盛阳虚,都是禁下。
是成坏病之后,阳明腑实,才可以下,故少阳经证未罢,就没有下早一说,因为少阳经本身禁下禁汗,少阳本身就没有下理。
言下早不如言误下。
有点抬扛了。
少阳三十四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
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阳传少阳,两经并病,大阳则头项强痛,少阳则或觉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此已是结胸初证,当刺大椎第一间之肺俞、肝俞。
刺肺俞以泻太阳之郁,刺肝俞以泻少阳之郁,缘肺与太阳,同主卫气而司皮毛,肝与少阳,同藏营血而司筋膜也。
慎不可发汗以伤少阳津血,发汗则土燥而为谵语,木枯而为脉弦,盖其胸隔痞硬,已是胆胃俱逆,再发其汗,火烈土焦,遂入阳明,而为谵语。
胆胃愈逆,则时如结胸者,当不止如是而已。
若五六日,谵语不止,则胆胃之津益耗,当刺厥阴之期门,以泻少阳而救阳明也。
1当刺期门,是救逆之法。
少阳三十五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颈项强,太阳之证,而少阳自头下耳,循颈而入缺盆,亦当有之,心下硬,目眩,则纯是少阳证。
大椎,脊骨第一大节,正当项后,肺俞,在第三椎两旁,肝俞,在第九椎两旁,皆是太阳之经穴。
《灵枢·背输》篇名。
作腧,经气之所输泄也,义与输同。
汗之脏阴外亡,则为谵语,上章是也,下之表阳内陷,则成结胸,下章是也。
伤寒论讲义少阳病篇培训课件

[原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 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 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 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少阳病本证 – 小柴胡汤证
“一证”是什么? 服柴胡汤后战汗的机理
少阳病辨证纲要
柯韵伯:“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阳明主 里,胃家实为提纲;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 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盖口、 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 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少阳病本证 – 小柴胡汤证
胸中烦而不呕者(热在胸膈,胃气不逆):去人参 之补,半夏之降,加瓜蒌实清热除烦;
若渴(木火内郁,气津筋两伤):去半夏之燥,加 瓜蒌根生津止渴,重用人参补益气阴;
若腹中痛(木邪悔土):去黄芩以免苦寒伤中,加 芍药制肝益脾,缓急止痛;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少阳病本证 – 小柴胡汤证
胸中烦而不呕――邪热聚于胸中 渴――胆火内郁,损伤津液 腹中痛――木邪悔土,脾气不舒 胁下痞满――少阳经气不利,有形之邪阻滞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概论 – 少阳的病理
少阳病的病因
太阳表邪内传 少阳本经受邪
胆火上炎,经脉壅滞
少阳病的病位——“半表半里”
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伤寒》诸本,均先阳明而后少阳,仅常熟丁国钧《荷书馆琐言》称:邴味清得《伤寒论》真本,其编次首太阳、次少阳、次阳明。
此说是否确实,姑且勿论,但少阳为枢,半表半里也;太阳开为表,阳明阖为里,是少阳应居太阳、阳明之间也。
症由太阳传少阳者有之;传阳明者有之,独未见由阳明而传少阳者,以阳明中土,无所复传也。
况阳明篇中,言及少阳者颇多,不先读之,何能明了,故移列于前。
一、少阳病大旨脉静不传数急传。
自来于传经二字,多所误解,传者由此移彼之意,从太阳移至少阳或阳明,则谓之传经;传者转移其病所与症象也。
世人总以为少阳、阳明之邪都由太阳传来,实误。
太阳余邪不解而转移者,固亦有之,但其病不重,其势不张,只是余邪耳。
其重者,均是本经自发,自发之因,由于蕴伏,并非太阳传来。
然既发之后,由太阳证而转为少阳证或阳明证,则固同也。
转移一症,传易一经,亦可谓之传,惟非邪传而是症易耳。
如本文脉数急者传,脉静者不传,正是蕴伏之邪,续发之证。
躁烦欲吐,其机显然,至二、三日间,少阳、阳明证见者为传,更是自发之征。
否则如柯氏之汗不澈传少阳,汗太过传阳明;太过与不及,岂能于二、三日间分晓耶,当细思其理,勿忽视也。
躁烦欲吐症居先。
躁烦欲吐,脉数急,为伏邪蕴热欲动之象。
脉静即是不数急也,脉不数急,内无邪热,故知不传;若传者,实新邪引动伏气也。
少阳阳明二三日。
如随所见治分诠。
余邪不解仅其一。
本经蕴发却纷然。
如汗不澈之少阳证、汗太过之阳明证,余邪为患,仅其中之一,且病轻易愈,其重症者,均自本经自发,伏邪为患。
若依昔人所说,少阳、阳明传经,都是太阳治不得法而来,然则治疗得法者,将只有太阳证,而无复诸传经病变耶。
世俗每以此说苛求医者,其冤甚矣。
其实同一人治,同用一方,而有传有不传。
盖有伏邪则传,无伏邪则不传,不关医治之过也。
少阳为枢半表里。
少阳为枢,表接太阳,内近阳明,可表可里,故少阳兼症最多,传变亦最多也。
其表为少阳经,里为三焦胆府,近表近里,随证不同,各有治法。
汉传中医伤寒论类编补遗-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 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阳明上焦里实的结胸: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18.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 必胸下结硬。(宋273) 附: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 (《脉经》)
修正为: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腹时自痛,自利,胸下结坚,下之益甚。
寒能生胀---腹满 中下焦寒,水饮不能化,它就不能消化了,胃中寒不能食了---食不下 饮气上凌就呕吐---呕吐 水饮盛,内寒不能气化,就下流,水性润下,满肚子都是水饮,它要拉肚 子,并且逐渐加重,止不住---自利 寒主收引,经脉气血不通,就时时腹痛,拉的时候疼的厉害些,不拉时候 绵绵而痛,得热则舒---腹时自痛 水饮虚寒加重而上逆心胸,阻于心下,就会出现胸下结坚---胸下结坚
11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 胡汤主之。(宋99)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80克) 黄芩(三两 30克) 人参(三两 30克) 半夏(洗,半 升 40克) 甘草(炙 三两 30克) 生姜(切,三两 30克)大枣(擘,十二 枚 20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 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 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 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 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伤寒论PPT(少阳病篇)

法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宜和解以疏郁。
“木郁达之”
治法与治禁
禁汗
治禁
禁吐 禁下
禁利
治法与治禁
禁 汗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 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 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 愈,胃不和,烦而悸。[265]
治法与治禁
禁
禁
吐
下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 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 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4]
足少阳之正...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 -----《灵枢经》
• 心烦喜呕
少阳之为病,口苦,
咽干,目眩也。
2、手少阳三焦经经络循行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 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 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 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 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 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 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1 但见一证便是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101)
3)抓主证 a:明伤寒之理 b:熟读原文,反复背 诵。
1 但见一证便是
• 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 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 2、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 小柴胡汤。
• 3、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 柴胡汤主之。
• 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半夏二合半,人参一两半; • 桂枝一两半,芍药一两半,甘草一两; • 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
• 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不同。 • (桂枝汤1/3+麻黄汤1/3 叠加)
《伤寒论》少阳病的特点及提纲问题探析

《伤寒论》少阳病的特点及提纲问题探析
一、少阳病的特点
1、少阳病主要发生于成年人,发病部位以肝脾、胆、肾为主,多表现为阳虚、气虚症状;
2、阳虚发病主要有腰酸、腿软、胸闷、咳嗽、头晕、多汗、小便清长等;
3、气虚发病主要有乏力、嗜眠、虚弱、黯然、脱发、咽干、头晕眩晕等。
二、少阳病的治疗
1、治疗少阳病要充分活化阴阳,滋补既宜重用芩草、黄芪、铁桂、当归等药物补气益阳,又要用柴胡、黄连、白芍等药物温补祛风健脾。
2、治疗时宜采用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症状相宜且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如以女贞子、柴胡制饮、生脉散为主,以辅以桂枝、龙骨、细辛、芒硝及芦根等滋阴生津;
3、少阳病治疗还要注意减轻病人的体力劳动,并宣告养生措施,以利于阴阳的活化,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伤寒论》少阳病篇解析

《伤寒论》少阳病篇解析《伤寒论》少阳病篇列有条文10条,论述了少阳病的提纲、脉症方药、治法禁忌、变证、传变及欲解时间等内容。
本篇条文简少意赅,条文的次序结构安排也大有深意。
本文拟从条文次序可能的内在逻辑及“伤寒皆热病之类”的角度梳理该篇脉络探讨其主旨。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第263条)。
是少阳病篇第一条,也是少阳病的提纲证。
口、咽、目等窍为藏府精气之总窍,是精气由里表于外、与天地气相通之处,故谓之半表半里,少阳司“三焦相火之游行”,位处半表半里(柯韵伯语),李克绍认为“少阳又称少火,游部,游于三焦,生发活动,不亢不烈,郁则化火,结则烦闷痞硬”(《伤寒解惑论》)。
该条反映少阳病热化的开始,因为在人体正常状态下,阴平阳秘,没有失衡的热化及寒化,但如果邪气侵及少阳,少阳即开始热化以抵抗外邪,广言之,热化是六经气化在病理状态下的表现。
胆与三焦为少阳府,少阳热化则郁热不降,上蒸清窍出现口苦,热伤津则咽干,热化风则伤目为目眩。
“热化”是在少阳病篇的思想核心。
因有“热化”,所以在少阳病开始出现发热恶寒头痛的少阳伤寒,风热闭阻、热扰胸膈的少阳中风,在少阳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少阳病入腑的往来寒热,胁下痞硬,脉沉实的大柴胡汤证,少阳病三阳合病的“脉浮大,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少阳病入阴之“无大热,其人躁烦者”,只有到少阳病欲愈时热化消解,惟见“脉小”。
该过程反映了“热化”在少阳经腑邪正相搏、由表及里的过程。
另一方面,“热化”非仅局限于少阳经,《内经·热论》论述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也是同义。
在《素问·热论》中提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等论述了邪气在六经中“热化”的不同形态。
《伤寒论》各个篇章则是对六经受邪后“热化”的进一步变化有更加具体的描述,少阳病篇的描述即是其一。
那么,何谓“热化”?“热化”是“气化”的一种病理表现。
余秋平讲解《伤寒论》少阳病

余秋平讲解《伤寒论》少阳病余秋平老师在凭脉辨证,中医会诊ICU危重病例一文中,用经方抢救危重患者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医案给了我们很大震撼,他说自己研究《伤寒论》近30年,每读原文,都感觉仲景在对他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把人的生理病理条分缕析地说给他看。
本文是余老师一次讲座的文字整理,是余老师把仲景讲给他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伤寒论》少阳病串讲伤寒论可以有两种方式讲解,一种是一条一条逐字讲解。
另一种,是按照课本,根据六经辨证,来进行讲解。
我们今天,就是第二种讲解方式。
小柴胡汤证伤寒论96条,少阳病,也就是小柴胡汤证的四大症,七大或然症。
小柴胡汤证的四大症,包括七大或然症,其基本病机相同。
病机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都归到小柴胡汤证。
所以,它的方名也不改。
但是如果他的主病机影响了疾病的走向,病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或者有很大的不同,只要改一味药,都会起一个新的方名,他不会叫加减方。
你看,小柴胡汤有典型的加减。
加减方都是一个什么方啊,真武汤有加减方,四逆散这都是有加减。
如果他的主要病机不发生大的改变,他里面有兼夹,就可以加减,或者合方。
用的时候也会有很多的讲究。
比如说柴胡,如果是真正有发烧的病人,外感发热往来寒热,高烧的病人,还是按他的八两,也就是半斤,还是按照24克来开比较好。
如果是没有明显的邪在少阳的半表的情况,所谓半表,就是发烧啊,头痛啊,这些症状,那可以开到10克、15克都没有问题。
如果是有明显的恶寒发热、头痛、胸胁疼痛这些情况,热的情况比较明显的话,还是用24克这个比例比较好的。
你看他的人参用了3两,甘草也用了3两,按教材的很多方子,甘草用了多少啊?用6克,用6克才是2两,这个比例就不对了。
半夏我一般是用15克到30克。
你看如果半夏的质量好就用15克,如果质量不好就用30克。
如果病人咳嗽呕吐比较明显,甚至口吐粘涎的时候,半夏用到30克就比较好。
大枣他取的是12枚。
关于古代度量衡与今日度量衡的比较因为有人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伤寒论》中的少阳病-----------------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腑、 手少阳三焦 2、成因: ①本经受邪 ②太阳、厥阴之邪传少阳 3、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①易经腑同病。 ②易气郁易化火。 ③易生痰、生饮、生水。 ④易伴发太阳、阳明、太阴 不和与心胆不宁之证。
少阳病和柴胡剂的应用---概说
4、太阳病的治法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解以疏郁。
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 汤。
①外感病:太阳、少阳、太阴中 风同病。
②肝胆病伴见 四肢关节烦疼。
③痹症伴肝气郁结
④神经症(周身串疼疼无定处)、精 神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 起床综合症、
不安腿综合征、
儿童 多动症。
⑤脂膜炎:皮肤泛红,皮下结节, 急性病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 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3)少阳不和兼太阳表邪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俱。(101)
(4)少阳不和兼太阴脾虚的处理方法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 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 汤主之。(100)
(5)少阳不和兼阳明热郁或不大便阳 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 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229)
【原文】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79)
(1)少阳受邪,经腑不和(96、97、263、 264、265、266、379)
①经证:目赤、两耳无所闻、偏头痛、 胸中满而烦、胁下硬满、往来寒热。
②腑证:口苦、咽干、目眩、嘿嘿不欲 饮食、心烦喜呕、呕而发热。
③苔白或淡黄、薄黄,脉弦细、沉紧。
④或见证:或渴,或腹中痛,或心下 悸,或小便不利,或咳,或身微热。
伤寒论纲要~少阳篇

伤寒论纲要~少阳篇第四章少阳篇第一节概说一、少阳病的成因与来路:本经界于太阳经(表)与阳明经(里)之间,不论太阳或阳明经的病邪,或曰表里病邪的进退,都能形成本证。
出现少阳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和脉象。
二、少阳病的机制和性质:少阳经行走于躯体两侧。
主辖机体的半表半里,邪热侵犯本经时,引起胆气横逆,无形热邪与正气相持相搏,则形成典型,少阳症证,因而少阳病(证)的性质为半表半里的阳性实热。
三、少阳病的主证与主脉: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或发生耳聋耳鸣现象。
主脉:脉象弦细(细为不浮不沉)第二节辨证施治本经的治法:因界于半表半里,在有表证忌下和有里证忌汗的总的原则下,故本经以八法中的和解一法为主,小柴胡汤为了代表方剂。
其次,由于患者体质的强弱和病邪的盛衰,转变不一,在临床上常不强调典型症状具备时,才施用柴胡汤,经云:“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101条)。
尚有古人的经验,若伴有表证可兼用解表法,若伴有阳明的里证可兼用攻下法。
依少阳经半表半里的特性,病邪的进退皆可触犯本经,故在临床上兼夹变证,实较他经为多见,从临证施用小柴胡汤的广泛性,即能得到证,唯经中(伤寒论)所举不多,现将有关的辨证与治法分述于下:一、少阳病的正治法患者有少阳经典型的症状及体征时,以小柴胡汤为主治方剂,若伴随或有症状者,如原文所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条)除应用主方外,尚需随症加减施治。
其他如原文99、263、266诸条所述,均为小柴胡汤主治之证,全面参考更较完善。
小柴胡汤:柴胡、人参、黄芩、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方义:柴胡黄芩为少阳和解主药,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生津液助正气,甘草佐柴芩调和内外,姜枣佐参夏通达营卫。
加减: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
胸中痛,去黄芩,加芍药。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7讲少阳病概说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7讲少阳病概说大家好,我们上课。
前些时间我们把三阳病的太阳病和阳明病都谈完了,我们今天接着讲三阳病的最后一经病少阳病。
我们在讲少阳病的原文之前,仍然要把少阳病的大概情况作一个介绍,这就是我们要谈到的少阳病的概说。
第一,我们谈少阳病的病变部位。
从《伤寒论》的原文来看,少阳病涉及到了足少阳胆经,涉及到了足少阳胆腑,涉及到了手少阳三焦。
从少阳病的原文主要涉及到三焦腑的病变而没有明显的三焦经脉受邪、经气不利的这种临床特征。
所以我们说,少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腑和手少阳三焦腑。
从少阳病的成因来看,不外是两大方面,一大方面是少阳本经受邪,因为经脉是循行于人体的体表的,它直接和外界接触,所以它直接感受外来的风寒邪气而发病,然后邪气循经入腑,这就形成了少阳病。
少阳病成因的第二个方面是邪由它经传来,哪经的邪气容易传少阳呢?首先是太阳,因为太阳是主表的,体表防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被邪气突破以后形成了太阳病。
如果太阳病失治或者误治,邪气就可以传其它五经。
所以少阳病的成因之一是邪由太阳传来。
少阳病的成因之二,由于少阳和厥阴相表里,当厥阴的阳气恢复之后,可以出现厥阴之邪外出少阳,我们把它叫做脏邪还腑,阴病出阳,我们在讲太阳病的时候,谈到太阳的成因,可以是少阴阳气恢复以后,少阴的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由少阴外出太阳。
我们谈到阳明病的时候,说阳明和太阴相表里,所以阳明病的成因也可以是太阴之邪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但是少阴传太阳的原文,太阴传阳明的原文,我们都要在三阴病篇谈到,要分别在太阴病篇谈到,在少阴病篇谈到,少阳病成因之一是厥阴之邪外出少阳,使脏邪还腑,阴病出阳,这个成因我们也要在厥阴病篇来谈。
为了使大家能够很好的理解少阳病证的基本病机,所以我们有必要复习少阳的有关生理。
我们也是从经脉、从脏腑、从阳气这三个角度来谈少阳的基本生理。
从经脉的角度来讲,我们主要讲的是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循于人体的头身两侧,凡是一侧,头的一侧,身的一侧,胸胁部,这都是少阳所主。
《伤寒论》少阳病篇评述(2)

收稿a 2(一 O; 期: 7 N一 1 02 修藕a期: 0 一0 1 2 2 1一 0 0 作者简介: 顾武军( 4一 , 江苏阜宁人, 1 2 )男, 9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生导 博上 师
万方数据
幽吏 K 土 r 1 丛7色t } 第1 v 6 塑 卫月 9 1 2 t
不止、 心下急, 正是胆气犯胃的表现, 用积实行气 导滞, 用大黄泻热破结, 适合少阳胆火郁结重证 正 前对我说, 柴胡桂枝汤治疗少阳病而又兼见‘ 阴证 机转’ 用之最恰 ” 者, 然而何为“ 阴证机转”由于 , 陈老没有讲清楚, 以致对如何运用柴胡桂枝汤的 问题在刘老的“ 脑海中时隐时现, 始终不得要领而 委决不下” 后来 ,有一次会诊一名王姓工人, “ 患 肝炎 病住院。近一个月来, 大便m薄作泻, E 每H 四行, 腹胀以夜晚为甚, 使他坐卧不宁。除下利腹 胀外, 还有日苦、 恶心欲吐等证。切其脉沉弦而 缓, 舌答则白滑而润。刘老认为此证’ ” ’ 既有少阳热 象, 又有太阴寒象” 。此时刘老“ 顿然想起陈老讲 的‘ 少阳病’ ‘ 则有 阴证机转’ 这句话”“ ,于是就开 了一张柴胡桂枝千姜汤, 病人服了 七剂, 则下利腹 胀皆愈 ” 由此可知, 柴胡桂枝汤在临床 卜 可以用 于 既有少阳病而又兼有脾虚寒, 其阴证机转即为 脾虚寒, 是以刘老在分析柴胡桂枝汤方义后说: “ 我认为这个方子, 而有小柴胡汤与理中汤之义 而与大柴胡汤遥相对应, 一治实热, 一治虚寒。仲 景为少阳病机横逆脾胃时, 而分寒热两途, 与虚实
亦不以大便秘结为辨证眼目, 所用大黄虽可通腑, 更能泻热 姜建国等指出:‘ “下之’ 大柴胡汤中 与 大黄、 积实联系起来, 于是, 注家及教科书均将大 柴胡汤证视为少阳兼阳明证。这种观点欠妥, 大 柴胡汤证与小柴胡汤证相应, 同属于少阳本证, 同 是治少阳之方。本条的‘ 下之’ 是为了强调大柴胡 汤与小柴胡汤的区别所在。……问题还在于对大 柴胡汤中积实与大黄的理解。积实与大黄确属承 气汤的主要药物, 但却不能以此就认为凡是用积
《伤寒论》少阳病篇方证汇总

《伤寒论》少阳病篇方证汇总
少阳病篇主要涉及15个方证,都是为半表半里证,相较于太阳病方证和阳明病方证条文较少,这并不代表少阳病方证在临床少见,因为很多条目在其它篇已经论述过了,比如大柴胡汤方证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为代表的少阳阳明合病及并病已经在阳明病篇详细论述过了。
另外,伤寒论中指出,太阳病不解可以直传阳明病,也可以先传少阳,再由少阳而传阳明者,由此可见疾病的传变多是由外而内,鲜少见阳明传少阳的情况,所以,三阳病的排列次序,应当是太阳、少阳、阳明的顺序,才符合疾病的发展传变规律,《伤寒论》中少阳病局于三阳病之末,并不是按照传变规律排列,而是告诉世人辨证的最妙之处在少阳,当然,这样排列也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毕竟表证和里证更容易认识到,而处于表里证之间半表半里证认识起来颇有些困难的,反正笔者学习的时候是这么觉得,所谓阴阳易知,表里易判,而表里之间的阳明半表半里真的需要认真揣测一番。
小结一下:
1.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黄芩汤加柴胡
2.少阳病兼变证:
兼太阳用柴胡桂枝汤
兼阳明用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
兼水饮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邪漫三焦,虚实互见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兼太阴则需要先补后和用小建中汤
3.三阳合病治从少阳
太阳阳明合病治从少阳
4.热入血室与小柴胡汤。
少阳病的辨证纲领——《伤寒杂病论》原文连载9

少阳病的辨证纲领——《伤寒杂病论》原文连载9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伤寒脉弦细,头疼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
胃不和烦而躁。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躁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睡眠。
目合则汗。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少阳中风,两目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疼,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柴胡112克,黄芩42克,人参42克,半夏99毫升,甘草42克,生姜42克,大枣12枚擘上七味,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
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括娄实一枚,约46克;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煎成63克,括娄根56克;若腹中疼者,去黄芩加芍药42克;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56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56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42克;温复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100毫升,干姜28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疼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论少阳病篇

34
原文165:伤寒发烧,汗出不解,心中痞硬, 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 提要:少阳兼里实证治
❖ 分析:
发烧汗出不解 继103条补充大柴胡证脉证
心中痞硬
又可视少阳兼里实另一种
呕吐下利
临床体现,治同103条
❖ 鉴别与利用:
大柴胡汤证条文有103、165、379三条应互参
2024/9/28
35
大柴胡证 少阳胆 兼里实 小柴胡证 郁失枢 不兼里实
❖ 提要:少阳兼里实旳证治
2024/9/28
33
❖ 分析:
少
呕不止 郁郁微烦 少阳胆郁失枢之证
阳 兼 里
心下急(胸胁苦满之甚)—热结于肠 实
❖ 治法:和解少阳 攻下里实—大柴胡汤
❖ 方义: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大黄枳实—泻阳明里实
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泄
姜枣
2024/9/28
载药和中,祛饮止呕 制缓大黄速下之势
2024不/9/2可8 发汗—谵语
8
第二节、少阳病本证
一、小柴胡汤证
原文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 苦満,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 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 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 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 提要:述太阳误治转属少阳旳证治
2024/9/28
9
❖ 分析:
发烧恶寒交替出现 往来寒热 正邪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邪正相争
少阳热型)
苦于满,胸胁以胁满为主
胸胁苦满
(经输证)
少阳受邪经气不利
—邪郁经输
嘿嘿—胆气郁结 心烦—胆火扰心
不欲食、喜呕—胆气犯胃
—胆郁 —郁而化火
伤寒论少阳病

《伤寒论》——少阳病少阳病:1、试述少阳病提纲的意义。
少阳病提纲的条文是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提纲条文,重点提示了少阳之经火气为病的基本病理特点及其主要病证特征。
即足少阳胆,主枢机而寓相火,其经脉起于目锐眦,且肝经互为表里。
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则口苦;灼伤津液则咽干;胆热内郁,火热循经上扰,则头目昏眩。
值得注意的是,口苦、咽干、目眩三症虽然充分反映了少阳病胆火上炎,灼伤津液,火气为病的特点,可以作为少阳病的辨证提纲,但并没有概括少阳病的所有类型,故临证之时,见此三症,虽可以确认为病在少阳,而具体论治还须结合其它临床表现,进一步确定其汤证类型。
如结合96条所述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某一主证,可以确定为柴胡汤证。
2、小柴胡汤证的辨证要点(少阳病八大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3、小柴胡汤证的病因病机及其主症机制。
小柴胡汤证的条文是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其基本病因病机是:邪犯少阳,枢机不利以致胆热内郁,脾胃失和。
即少阳受邪,枢机不利,正邪纷争,进退于表里之间,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邪正交争,互有胜负,则表现为寒去热来,寒热交替,休作有时;少阳之经,侧循胸胁,邪犯少阳,阻滞其经脉,经气不利,则见胸胁苦满;肝胆表里互用,胆气郁滞,疏泄失职,情志不达,则神情默默而寡言;胆为中正之官,胆火内郁,上扰心神则心烦;胆气内郁,木失疏土,脾失健运则不欲饮食;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喜呕。
4、少阳病各兼变证及其病因病机。
少阳病各兼变证是:柴胡桂枝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热入血室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
概说
一、少阳生理功能
? 少阳之气:胆、三焦、胃及其相应经脉综合体现。 其中胆三焦为少阳之腑。
胆
主疏泄 —气机通畅 藏精汁助胃消化以保胃气正常
主持诸气:宗气、营气、卫气的运行须三焦气化
三焦
的枢转
决渎水道:水液由肾所主,脾阳运转(制水)肺
2019/2/13
? 分析:
血弱气尽腠理开—气血虚衰腠理不固
邪气因入—外邪乘虚而入
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
2019/2/13
伤寒论
15
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胃虚胆郁
嘿嘿不欲饮食
枢机不利
脏腑相连—肝胆,与其他脏腑如脾胃
其痛必下 邪高痛下
非指位置高下,而指少阳胆气 受邪所影响邻近器官及病变趋势以 “故使呕也”可据此即胆气犯胃。
2019/2/13
伤寒论
9
? 分析:
发热恶寒交替出现 往来寒热 正邪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 —邪正相争
少阳热型)
苦于满,胸胁以胁满为主
胸胁苦满
(经输证)
少阳受邪经气不利
—邪郁经输
嘿嘿—胆气郁结 心烦—胆火扰心
不欲食、喜呕 —胆气犯胃
—胆郁 —郁而化火
—木乘土
2019/2/13
伤寒论
10
胸中烦而不呕—邪郁胸胁而未犯胃 渴—胆火灼热 腹中痛—胆郁侮土 胁下痞硬—胸胁苦满之重证 心下悸—水停心下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 不渴—里和,胆无化火灼津 身微热— 咳—胆气犯肺
气肃降尚须三焦的决渎乃可渗入膀胱,
故三焦有伤寒“论中渎之腑”之称。
2
胃:为后天之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
胆
三焦
胃
胃气与三焦互相依存
2019/2/13
伤寒论
3
利不机枢
? 少阳功能—枢转气液,疏泄胃肠,决渎水道 二、少阳病病机
风寒直犯少阳—胆气郁结,三焦失枢(263) (本经自感)
太阳病等误治传入—胃虚胆郁,三焦失枢 (96)(传经而来)
太阳为“开” ?从《素问 ·阴阳离合论》 阳明为“阖”
少阳为“枢”
?从部位及功能胆在胁下,有疏泄作用,可通达 表里内外,外可从太阳之开,内可从阳明之阖, 开则为阳,阖为阴,故为“枢”
?从病理:少阳受邪,邪正相争,进退表里之间, 势必致开阖枢机不利,故称为半表半里证。邪 胜于正,由外向里则恶寒,正胜于邪,能抗邪 出外,则发热,由于正邪相争,各有进退从而
原文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 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019/2/13
伤寒论
7
? 提要:补充少阳脉证及其治禁
? 分析: 太阳病 头痛发热 阳明病+脉弦细→ 少阳病无疑故云“属少阳
少阳病
两耳无所闻
目赤
少阳邪气郁于经输为经输证
胸中满而烦
?治禁:
注意上述所言非少阳病有二个病机,仅是病性 上有点差异,前者实中不虚,后者实中有虚。 总体属里实热证必须明确。
2019/2/13
伤寒论
4
三、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பைடு நூலகம்往来寒热,胸 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食。
四、治则:唯一和解少阳,忌汗吐下。小柴胡 汤为代表方
2019/2/13
伤寒论
5
笫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
不可吐下 —悸而惊
不可发汗 2019/2/13 —谵语
伤寒论
8
第二节、少阳病本证
一、小柴胡汤证
原文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 苦満,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 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 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 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 提要:述太阳误治转属少阳的证治
2019/2/13
伤寒论
少阳邪气致 表里内外上 、中、下三 焦气机不和
11
? 治法: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点特伍配 成组物药
? 方义: 柴胡—疏泄胆气 一疏一清
—气郁得达
黄芩—清泄胆热 和解少阳主药—火郁得发
姜夏—和胃降逆
—止呕圣药
参枣草—补中益气
—防患于未然
柴芩—苦降—寒
泻
集寒热补泻于一方,既各奏其 功: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
2019/2/13 寒热往来,故寒热伤往寒论来是枢机不利,也是半表 14 半里证之特征。
原文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 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腑相连,其痛 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 提要:再述非外感转属的少阳的病因、病机
2019/2/13
伤寒论
18
原文101:伤寒中风,由柴胡证,但见一证便 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 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 复发热汗出而解。
? 提要:指出小柴胡汤运用原则及药后机转
? 分析:
?指病机
?指证候继 98、99、100条小柴胡汤运用再
2019/2/13
伤寒论
17
原文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 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 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 提要:再述太阳转属少阳的脉证
? 分析:此条属太阳转属少阳,证见胁下硬满 (96条胁下痞硬之甚),干呕不能食,往来 寒热,在96条己有阐述;本条脉沉紧与265 条脉弦细皆属少阳之脉。沉紧脉之紧为弦之 甚。治同施小柴胡汤。
一、少阳提纲证
原文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 提要:述风寒直犯的少阳病基本脉证
? 分析:
口苦—少阳热邪迫胆液上溢
咽干—胆火灼津
此三症皆能揭示胆郁 化火的热证故称少阳
目眩—胆火上扰清窍
提纲证意指风寒直犯
2019/2/13
伤寒论 少阳的主证。
6
二、少阳病治禁
原文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 中満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姜夏—辛开—热 整体即本方之寒温并用,攻补
参枣草—甘调— 补 兼施达到疏利三焦调达上下,
宣通内外和畅气机,故称之和
剂。
2019/2/13
伤寒论
12
? 讨论:
? 和解理由
从病位:半表半里 病 机:枢机不利
? 为何或然证多?
居枢机之地即半表半里 少阳受邪,枢机不利
2019/2/13
伤寒论
13
? 半表半里之见
2019/2/13
伤寒论
16
? 启发:
263条
? 阐明少阳病因有 96条
97条
? 97条很强调胆气犯胃胃失通降有“故使呕也”可 据,总之 96、97仲景不厌其烦阐述胃失通降病理 表现,以揭示胆胃在生理、病理状态下关系极密 切。
? 96条提示少阳柴胡证的来路是太阳, 97条结尾二 句话又指出转属阳明的去 路,从而说明少阳小柴 胡证实属表里之间,其意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