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保险对国民储蓄挤出效应实证研究
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与挤入效应
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与挤入效应【摘要】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是经济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挤出效应指的是政府投资导致民间投资减少的现象,原因可能包括资源调配不当、市场扭曲等。
而挤入效应则是指政府投资吸引了更多民间投资进入市场,促进了经济发展。
通过比较挤出和挤入效应,可以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政府投资的规模、政策制定和执行等因素都会影响挤出和挤入效应的结果。
为了更好地引导投资,政府可以通过调控措施来平衡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之间的关系。
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机制,并提出更多有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投资, 民间投资, 挤出效应, 挤入效应, 影响因素, 政府调控,未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与挤入效应是经济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的投资行为往往对民间投资产生影响。
挤出效应指的是政府投资导致了民间投资的减少,而挤入效应则是指政府投资促进了民间投资的增加。
政府投资往往会占据一定的资源和市场份额,从而影响到民间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投资行为。
了解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与挤入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机制,提高政府资金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与挤入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问题提出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其中存在着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这两种相互制约的现象。
简单来说,挤出效应指的是政府进行投资会排挤民间投资,导致民间资金和资源的流失,而挤入效应则是政府投资能够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和资源进入市场。
这两种效应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需要深入研究探讨。
问题就在于,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到底是产生了挤出效应还是挤入效应?在具体政策和实践中,政府应该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民间资本的活跃?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讨来找到答案。
国债的发行对民间部门投资挤出效应的研究
国债的发行对民间部门投资挤出效应的研究摘要:本文没有采用IS-LM模型来研究该问题,而是通过分析国债的发行对人们储蓄、消费及投资的行为的影响,以及储蓄、消费同投资的关系,以研究人们的储蓄动机、投资动机为切入点来分析这一问题。
最终得出,在资本市场不健全,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债的发行对民间部门投资的“挤出效应”和“负挤出效应”都不是很明显,政府的国债政策不能一厢情愿,它需要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配合的结论,并对我国政府运用国债政策积极调节经济运行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国债挤出效应预防性储蓄不可逆投资一、引言(一)文中“国债”的研究范围文中的“国债”是广义上的国债,包括内债和外债;本文主要分析国债的短期效应,即考虑国债的发行对民间部门投资的影响,因而这里的国债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而只在个别地方由于分析的需要才涉及长期问题。
(二)问题研究的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不同于其他人,其他人研究国债对民间部门投资的“挤出效应”主要是应用IS- LM模型,其逻辑是:在产品市场上投资是利率的负函数,储蓄是可支配收入的正函数,进而推出IS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货币市场上由货币需求(其中货币的交易需求同利率成正比,货币的投机需求同利率成反比)等于货币供给而推导出LM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进而又由两条曲线相交而得出两个市场均出清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在不涉及曲线的斜率及曲线位置的具体变动的情况下,国债的“挤出效应”沿着“国债大规模发行→IS曲线的变动→配合LM曲线的变动→利率是否上升→民间部门投资是否减少”的路径,可以看出其中利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该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利率是市场化的,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有良好的反应,但这并不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同时再加上运用模型分析本身固存的假设条件过于严格、分析脱离现实情况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的问题的存在,因而用该模型分析问题的可信度便大打折扣了。
而本文认为,分析国债这一特殊产物对民间部门投资的影响还是应该回到与投资最为密切的问题上去,通过分析国债的发行对人们储蓄、消费及投资的行为的影响,及储蓄、消费同投资的密切关系(前者是说人们会针对国债采取什么行为,后者是说这种行为最终对投资会产生何种影响),从而以储蓄动机、投资动机为切入点来分析这一问题。
中国养老保险缴费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剩余的由企业支付 , 但经济学理论告诉我 们 , 在 一 些 合 理 假 设 下 , 企 业 支 付 的 部 分 会转化成职工税前工资的下降 , 也就是说 , 企业的税负可能会转嫁给职工 。 可以看到 , 若要很好地衡量 提 高 社 会 保 障 水 平 对 消 费 的 影 响 , 需 要 研 究 提 高 社 保缴费负担对消费的影响 。 由于 养 老 保 险 是 社 会 保 障 的 主 体 , 我 们 将 集 中 讨 论 养 老 保险缴费 。 简单的理论模型预测显示 , 养老 保 险 缴 费 对 消 费 的 影 响 , 取 决 于 养 老 保 险的收益 、 借贷约束的程度 、 储蓄的主要动机 , 以及养老保险体制的其他一些特征 。 国内外目前的实证研究大多假设 , 养 老 保 险 的 影 响 通 过 缴 费 者 一 生 的 收 入 约 束 来 体 所有收益的贴现值减去所有缴费的折 现 , 因此 , 需着重分析养老保险净收益水平 ( 现值 ) 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 然而 , 当市场 中 存 在 信 贷 约 束 , 家 庭 无 法 通 过 借 贷 未 来的养老保险收益来平滑消费时 , 当 期 养 老 保 险 缴 费 的 影 响 和 未 来 收 益 贴 现 值 的 影 响 , 就不能简单地加减 , 因此 , 直 接 考 虑 当 期 养 老 金 缴 费 的 影 响 就 很 有 必 要 。 鉴 于 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发达 , 同时 我 国 的 养 老 保 险 缴 费 率 已 经 很 高 , 直 接 考 察 当 期 的 养老金缴费对消费的影响 ,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我们将利用中国城镇住户调查 2 0 0 2—2 0 0 9 年 9 个省市的数据 , 估计职工当期的 养老保险缴费对家庭消费储蓄 的 影 响 。 实 证 估 计 的 难 点 在 于 , 缴 费 水 平 的 高 低 往 往 和一些不可观察的工作特性相 关 。 我 们 利 用 工 具 变 量 法 来 解 决 这 个 内 生 性 问 题 。 工
《养老保险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养老保险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因素学者们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家庭人口特征、家庭财富特征、背景风险三个方面。
在家庭人口特征方面,Guiso等学者通过对欧洲国家投资者的投资结构进行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家庭无风险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呈现“U”型,而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呈现倒“U”型。
1国内学者邹红2、吴卫星3等也发现了年龄与家庭股票参与之间的倒“U”型关系。
Lin 等学者提出教育和金融知识也会影响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
4尹志超等学者也发现掌握金融知识能够提高家庭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可能性及其配置比例,而且风险偏好的家庭对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比例更大。
5在家庭财富特征方面,史代敏等从微观角度出发,运用Tobit模型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居民家庭财富总量越多,持有的金融资产越多样,而且金融资产中风险金融资产的比例越大。
6吴洪等通过对中国家庭调查2013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家庭年收入对家庭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可能性及配置比例均有正向影响。
7有学者发现,家庭财富水平较低时或者拥有首套住房时,自有住房对家庭对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存在“挤出效应”,但随着房产数量增加或者家庭财富水平较高时,房产会促进家庭风险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
891Luigi Guiso,Michael Haliassos,Tullio Jappelli. Household stockholding in Europe: where do we stand and where do we go?[J]. Economic Policy,2003,18(36).2邹红,喻开志.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0(09):13-17.3吴卫星,吕学梁.中国城镇家庭资产配置及国际比较——基于微观数据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3(10):45-57.4Lin C , Hsiao Y J , Yeh C Y . Financial literacy, financial advisors, and information sources on demand for life insurance[J].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2017, 43:218-237.5尹志超,宋全云,吴雨.金融知识、投资经验与家庭资产选择[J].经济研究,2014,49(04):62-75.6史代敏,宋艳.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5(10):43-49.7吴洪,徐斌,李洁.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金融资产投资——基于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7(04):39-51.8吴卫星,易尽然,郑建明.中国居民家庭投资结构:基于生命周期、财富和住房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0,45(S1):72-82.学者们也较为关注背景风险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背景风险是指无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或分散化投资进行化解的风险,其中在家庭金融领域影响较大的有劳动收入风险以及健康风险。
社会保险缴费水平对居民收入的挤出效应研究
学界仍存在争议。以安徽省城镇职 工个人 养老保 险缴 费 费率 为例 , 运用计量 经济模 型进 行 实证 分析 , 认 为社会 保 险缴 费水平对居 民收入具有一定挤 出效应 , 并提 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社会保 险缴 费水平 ; 居民收入 ; 挤 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 : F 8 4 0 . 6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 2 0 1 3 ) 4 — 0 0 0 6 2— 4 0
Ab s t r a c t : S o c i a l i n s u r a n c e p l a y e d a n i m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s a f e g u a r d i n g t h e b a s i c l i f e o f r e s i d e n t s , ma i n t a i n i n g s o c i l a s t a b i l i t y a n d s o me i n l f u e n c e h a v e b e e n o n r e s i d e n t i n c o me a n d c o n s u mp t i o n . B u t t h e s o c i a l i n s u r ・ a n c e p a y me n t r a t e i s o n t h e h i g h s i d e a n d h i g h e r l e v e l o f s o c i l a i n s u r a n c e p a y me n t wh e t h e r h a s c r o w d e d o u t c o n t ib r u t i o n s o n r e s i d e n t s i n c o me , a c a d e mi c c i r c l e s i s s t i l l c o n t r o v e r s i 1. a B a s e d o n i n d i v i d u a l c a p t u r e t o e x p e n d r a t e o f An h u i p r o v i n c e e n d o wme n t i n s u r a n c e f o r u r b a n w o r k e r , or f i n s t a n c e, u s i n g t h e e c o n o me t — r i c a n a l y s i s , i t i s s t u d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ha t t t h e s o c i l a i n s u r a n c e p a y me n t l e v e l d o s o me c r o w d i n g o u t e f e c t o n r e s i d e n t i n c o me, a n d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p o l i c y r e c o mme n d a t i o n s h a v e b e e n p u t or f w a r d . Ke y wo r d s : s o c i l a i n s u r a n c e p a y me n t l e v e l ; r e s i d e n t i n c o me ; c r o w d i n g o u t e f f e c t
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
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王福帅(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通过设定综合社会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的三期迭代模型,文章对社会老龄化、养老保险和居民储蓄率三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社会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均会导致居民的总体储蓄水平下降。
进一步把收入用途划分为消费和储蓄后发现,养老保险的不同账户形式对居民收入分配决策的影响存在差异,即公共账户方式下的养老保险会在一定程度上侵占消费,而个人养老金账户方式下的养老保险则会完全替代储蓄。
文章的研究结论能够为完善中国的灵活退休政策,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带来有益思考。
关键词:社会老龄化;养老保险;居民储蓄率;三期迭代模型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2021)05-0081-05The Influence of Aging and Endowment Insurance on Household Savings RateWANG Fu-shuai(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550025,China)Abstract:Setting a Over-Lapping-Generation model of comprehensive social aging and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cial aging,endowment insurance and household savings rat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ing of the society and the endowment insurance will lead to the decline of the overall saving level of the residents.After further dividing the use of income into consumption and savings,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forms of endowment insurance accounts on residents'income distribution decision-making,that is the endowment insurance under the public account mode will occupy consumption to a certain extent,while the endowment insurance under the individual pension account mode will completely replace savings.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can bring some useful thoughts to improve the flexible retirement policy and the social pension system.Key words:Social aging;Endowment insurance;Household saving rate;OLG model—、引言遵照联合国关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划分惯例,中国早在2000年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金融管理专业选题
金融管理专业选题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金融管理专业论文选题金融专业论文选题注。
请首先在110论题之前选择。
1.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效率讨论2.安徽省金融进展对产业升级支持作用的讨论3.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供需均衡分析——基于对**省〔市〕农户的调查讨论4.金融资产的泡沫度衡量的实证分析 5.**省〔市〕金融业奉献的实证讨论6.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及效应分析7.我国金融进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理论分析、实证检验和政策建议8.var风险管理方法在证券市场上的实证讨论9.**地区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讨论10.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讨论2、11.金融市场风险的度量——基于极值理论的我国a股市场实证分析12.信誉评级与金融风险防范讨论13.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讨论14.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讨论15.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实证讨论16.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下的市场有效性讨论与证券价值分析17.佣金自由化下的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分析18.我国证券信息内幕操纵与证券监管讨论19.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实证讨论20.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21.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体系讨论22.大学生助学贷款安全性调查第10页共10页n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3.农产品期货对农业生产的作用3、分析24.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分析25.农地抵押贷款讨论26.我国二板市场的效用评价27.**省〔市〕农业保险的实证讨论28.**省〔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以及区位优势因素29.上市公司股利安排政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0.浅析怎样提高中国ipo发行效率31.**省〔市〕农户借贷行为的实证讨论32.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讨论33.对当前我国银行高储蓄率的分析与思索34.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的难点与对策35.我国农村资金外流问题探析36.储蓄增长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实证讨论37.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讨论38.xx行业股票市场价值分析39.银4、行“排队难”现象分析40.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效果实证分析41.高额外汇储备利弊分析42.信誉卡在**高校使用状况分析43.基于eva的封闭式基金价值评估44.基于kmv模型的我国上市公司信誉风险度量45.我国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走势关系的实证讨论46.可转换债券财务特性分析及其应用讨论第10页共10页n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国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我国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作者:虞斌姚晓垒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1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运用2001-2009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养老金财富在总体上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随着社保养老金财富的增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加;我国养老金财富边际消费倾向远小于当期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养老保险覆盖率较低以及养老金收益不确定性较高等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养老保险;居民消费;生命周期;面板数据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居民储蓄水平居高不下。
在此背景下,政府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导致我国长期消费需求不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是重要原因之一。
养老保险计划作为平衡生命两期福利水平的一种手段,意味着它将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与储蓄决策。
因此,研究我国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探索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对于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相应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运用2001-2009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考察我国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与促进消费增长的一些结论与启示。
二、相关文献综述(一)国外主要研究回顾关于社会养老保险影响居民消费及储蓄行为的研究多数是在Modigliani(1954)生命周期框架下进行的。
部分学者认为养老保险对消费有促进作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当属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
Feldstein(1974)提出,养老保险会通过方向相反的两个力量影响个人的消费与储蓄。
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退休倾向的影响研究——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退休倾向的影响研究——基于CHARLS
数据的实证分析
黄文琪
【期刊名称】《华北金融》
【年(卷),期】2022()10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延迟退休政策已势在必行,人们主观的退休倾向对延迟退休政策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2018年CHARLS数据构建Probit模型,研究是否拥有社会养老保险以及不同类型的社会养老保险对人们退休倾向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这种影响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退休倾向产生了明显的激励作用,即拥有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比没有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更倾向于早退休。
此外,不同类型社会养老保险对人们退休倾向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且这种影响还存在性别差异。
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并制定可行的延迟退休方案,是充分发挥延迟退休政策的前提。
【总页数】12页(P28-39)
【作者】黄文琪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随州市中心支行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40.67
【相关文献】
1.教育水平与退休倾向——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研究
2.教育水平与退休倾向——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研究
3.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4.社会养老保险对家庭生活消费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研究
5.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的影响研究
——基于CHARLS数据实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意义。二、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储蓄效...
(一)现收现付制储蓄效应的实证研究……………………………………..6
1.
时间序列分析……………………………………………………………………………一7
2. 横截面分析………………制储蓄效应的实证分析…………………………………。ll
三、 国内养老保险制度储蓄效应研究综述………………………..13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储蓄效应现收现付制基金积累制
Abstract
In 1 997,China began to reform the pension insurance of urban companies.and adopted the new pension insurance model which combined the social pooling and
savings,so the topic is quite important and meaningful.
Firstly,this paper reviewed and summaried theoretical and positive study on this
topic bY foreign researchers,and there was a simple comparision.Secondly,it introduced the essays 011 this topic by native researchers.Thirdly,it built a model and
本文首先从分理论和实证两部分分别回顾总结了国外学者对此问题进行的 相关研究,并进行了简单的比较,然后对国内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最后从 相关理论和我国实际出发,选取相关变量构建了一个简单的计量回归模型。结 果表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对国民储蓄具有正效应。但这并不说明我国养老保 险制度对储蓄没有替代效应。由于我国情况特殊,我国储蓄总额居高不下的原 因有很多,养老保险的影响是有限的。在最后结论部分,从养老保障的角度, 本文提出了优化我国储蓄状况的措施和建议。
养老保险发展对居民个人储蓄影响实证研究
养老保险发展对居民个人储蓄影响实证研究内容摘要:我国较高的储蓄率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降息等一系列的调控措施收效甚微。
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的迅速发展对居民个人储蓄的影响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相关理论和我国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相关变量构建计量模型。
实证研究表明,养老保险发展对居民储蓄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这种“挤出效应”还不明显,同时认为储蓄的增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老龄化进入21世纪,老龄化将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伴随着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于上世纪90年代随后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为核心内容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
十多年来,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发展,而且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和较大的规模。
200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已高达172534亿人民币,以当年人口13.21亿计算,城乡居民人均储蓄13060元,城乡居民储蓄占到了当年GDP 的70%左右。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国内需求不足。
较高的储蓄率对经济发展容易产生负面作用。
高储蓄率已成为国内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影响了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养老保险筹资和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影响居民储蓄,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发展,究竟其对居民储蓄有何影响,一直是长期争论的问题。
而在我国居民储蓄率已经很高的现实情况下,从实证角度研究1990-2006年期间养老保险的发展对居民个人储蓄的影响情况,体现了很好的现实意义以及政策参考价值。
文献回顾关于养老保险对个人储蓄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已经作了一定的研究。
早在1974 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费尔德斯坦(Feldstein)就提出了“资产替代效应”和“退休效应”两个概念。
所谓“资产替代效应”是指由于有了养老保险计划,从而为人们退休后的生活积累了较充足的财富,因此不需要工作时就通过储蓄来为退休以后的生活做准备,从而致使居民储蓄下降。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储蓄率的影响。
储蓄率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资本积累和未来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并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退休人口增多导致储蓄减少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的退休人口数量逐渐增多。
退休人口的增加意味着他们不再从事生产劳动,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收入来源发生了变化。
在职工作时期,个人收入大部分用于家庭消费和储蓄,而退休后,收入主要来源于退休金和养老金,相比于工作时期的收入,这些来源的收入通常较低。
随着退休人口数量的增加,他们的储蓄水平通常会减少,这就直接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储蓄率。
二、消费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也会导致整个国家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的消费需求通常是以生活需求为主,像医疗、养老等支出会逐渐增多,而像购房、购车等大型消费品的需求可能会减少。
这种消费结构的转变也会对储蓄率产生影响,因为老年人的生活消费通常会占据他们的资金支出的大部分,相比之下,他们的储蓄水平会相对较低,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储蓄率。
三、家庭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家庭普遍呈现出“4-2-1”结构,即4个老人、2个子女、1个孙子。
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下,子女需要负担较多的家庭负担,包括父母的养老和子女的教育等支出,这也会直接影响个人或家庭的储蓄水平。
以上几个方面都表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储蓄率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既包括个人的因素,也包括社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因素。
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不仅是消极的,相反,它也会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甚至可以促进我国的储蓄率水平。
中国应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储蓄率的稳步增长。
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挤入挤出效应的实证
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挤入挤出效应的实证研究王晶(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本文选取中国1981—2011年的年度数据对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建立协整关系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发现长期中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存在挤入效应,但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挤出作用,政府应该优化投资结构,减少政府投资在短期内对民间投资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政府投资;民间投资;挤入挤出效应;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2-0075-021引言对于挤出效应,传统的观点是基于IS-LM模型的分析,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时,会引起货币市场均衡状态的改变,提高利率,从而挤出民间投资,使得财政政策部分失效甚至对经济发展有不良影响。
1989年Aschauer提出了公共投资的挤入效应理论,认为当公共支出作为生产要素投入且与民间资本互补时,公共投资的增加会提高民间资本的劳动生产率,对民间投资产生促进作用,即挤入效应。
实际经济中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表现为一种综合效应,究竟是挤入还是挤出要看两种效应的强弱,具体需要通过实证来检验,大量的学者针对这一问题做了实证分析。
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大体有三种,一是认为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更倾向于挤入效应,Aschauer(1989)首先通过对美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他发现长期中政府的公共设施投资在民间生产分配方面对民间投资呈现互补关系,挤入效应的作用更加明显。
二是认为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存在挤出效应,Ghali (1998)、Pritha Mitra(2006)等学者的实证研究都支持这一观点。
三是认为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有限,比如Monadjemi(1996)利用方差分解对英国和美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财政支出并不是影响民间投资的主要因素。
国内学者对我国的具体情况也做了大量的分析,楚尔鸣,鲁旭(2008)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证明政府投资对同期的民间投资产量了一定的挤出效应;董昕(2010)基于房地产市场的省级面板数据,认为政府投资在土地、信贷资金等方面与私人投资的竞争挤出了私人投资。
消费经济学
高利率增加储蓄 利率提升使得预算约束线外移 年轻时消费减少、储蓄增加 年老时消费增加较多
高利率减少储蓄 利率提升使得预算约束线外移 年轻时储蓄减少、消费增加 年老时消费增加较少
回顾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百事可乐与面包为例,假设百事可乐价格上升,那么大家无疑增加对百事可乐的消费,但 是对面包的消费数量结果却不一定。
--社会角色的扮演以及社会心理 --消费者所属社会阶层与其消费的关系 --消费者社会群体、关系集团(相关群体)
4)税收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 从消费者角度看,税收效应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包括税收的收 入效应和税收的替代效应。
其他因素:社会阶层、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市场发育程度
第三章 消费者的储蓄决策(各种题型)
生命周期假说的基本内容 消费者力图将生命期内的所有收入在生命期的各个阶段做合理分配,以期实现最优的消费效 用。因此,消费并不单纯依赖现期收入,而取决于生命期的总资源。即个人生命期储蓄取决 于生命期内的收入,以及与此相关的劳动年龄期与退休期。
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储蓄积累的财产在退休前达到顶点,退休后只有负储蓄。
两种效应方向相 同,总消费增加
年轻
收入增加,消费增 加
年轻消费成本增 加,消费减少
总消费不明确,依 两种效应大小比较
影响储蓄的因素: 1、储蓄动机 2、收入和利率 3、其他因素——社会保障制度、资本市场、税收制度、消费观念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三个方面。 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其一资产替代效应:人们会由于从公共养老计划中获得养老收益会降低未来预防退休生活下 降而在工作期间的资产积累的需要导致减少储蓄
其二退休效应:社会保障会增加退休后的收入,因而可能诱使人们提前退休。提前退休意味 着工作期的缩短和退休期的延长,这又反过来要求人们在工作期有一个较高的储蓄率。 不过,实证研究表明公共养老计划对个人储蓄具有“挤出效应”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原因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和青少年人口的减少。
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改善,生育率也相 应下降。
医疗条件的改善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得到了延长,老年人口比例也 相应增加。
03
居民储蓄率概况
居民储蓄率定义
居民储蓄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国民收入 的比例。
社会因素
文化背景、社会保障制度、人口老龄化等也会对 居民储蓄率产生影响。
个人因素
收入水平、消费观念、教育程度等也会影响居民 储蓄率。
04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 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机制
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储蓄率的关系
要点一
老龄化社会
要点二
年轻化社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会总体储蓄率呈现下降 趋势。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储蓄率的间接影响
经济增长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通过影响经济增长来间接影响居民储 蓄率。
劳动力市场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通过影响劳动力市场来间接影响居民 储蓄率。
05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 居民储蓄率的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方法
数据收集
收集中国历年的统计数据,包括人口年龄结构 、居民储蓄率等指标。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如1990年以后出生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这种变化对居民储蓄率产生深 远影响。
储蓄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社会保障和投资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具 有重要意义。
研究意义
理论上,本研究将丰富和发展人口经济学和储蓄理 论,为研究储蓄率的决定因素提供新的视角和证据
我国养老保险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时 间 序 列 数 据 分 析 发 展 中 国 家 社 会 保 障 对 总 体 消 费 的 影 响 。研 究 指 出 社 会 保 障 财 富 是 土 耳 其 家 庭 财 富 中最 大 的 部分 , 对 基 于 社 会 保 障 财 富 中有 关 消 费 进 行 敏 感 性 测 试 , 发 现 社 会 保 障 财 富 对 总 消 费 有 显著 的 正 向影 响 。 还有一 些学 者 , 比如 Ab e l 和 Hu bb a r d利 用 部 分 均 衡 模 型 分 析 了社 会 保 障 制 度 与 消 费 的 关 系 。他 们 均 发 现 , 提 高 社会 保 障水 平可 以显 著减 少预 防性 储蓄 , 进 而 降 低 储蓄率 , 提高私人消 费水平。 、养者保险支 出对 消费的影响不确定 国, 社 会 保 险 是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的 重 要 内容 , 养 老 保 险 是 社 2 会保 险 中 占比最 大 的险种 , 随 着 我 国 养 老 保 险 制 度 的 发 Ba r r o的 代 际 转 移 支 付 理 论 ( 国 家 利 用 某 种 方 式 向 成 展, 养 老 保 险对 居 民 消 费 的 影 响 越 来 越 引 起 学 者 的 关 注 , 年人 筹集 资金 , 作 为储 蓄 , 可 以先 行 支 付 给 老 年 人 使 用 ) 研 究居 民消费变化 的养老保 险制度根 源十分有意 义 。 批 驳 了 生 命 周 期 模 型 。 他 认 为 生 命 周 期 模 型 撕 裂 了各 代 人之 间 的 联 系 , 用 储 蓄 作为 中介 变量 , 社 会 保 障 可 能 被 二 、文献综述 个 人 代 际转移 支付 所 补偿 , 从而 抵消 一部 分挤 出效应 。 居 民 消 费 状 况 关 系 到 一 国 经 济 增 长 与 经 济 社 会 可 持 Pa g e 指 出 检 验 养 老社 会 保 障对 私 人 储 蓄 替 代 效 应 的实 证
计量经济学-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设计南京审计学院2021 级金融院题目: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学生姓名__学号专业班级___ _ __2021年12 月12 日摘要: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变化之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自1949年以来,中国储蓄率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呈不断上升趋势,因而高储蓄率也被认为是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
虽然高储蓄率总是会导致更高的收入及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并非储蓄率越高越好,必然会存在一个最优的储蓄率。
这使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于经济开展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探讨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规律,找出主要决定因素,并在此根底上对储蓄的变化趋势做初步预测,成为确定本论文研究题目的宗旨之一。
关键字:居民储蓄CPI GDP 存款利率股票市值物价指数一,文献综述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开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但过高的储蓄,必然伴随着投资或消费的缺乏。
所以对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在制定宏观政策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储蓄率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据统计,我国近年来的实际GDP平均每年增长9%左右,而资本的净边际产量即MPK-δ,约为0.9%。
我国的资本收益MPK-δ=每年0.9%,大大低于经济的平均增长率〔n+g=9%〕。
可见,我国的资本存量已经远远超过了黄金律水平。
也就是说,当前我国的储蓄率和投资水平已经偏高,而消费率那么偏低。
所以我们应该降低储蓄率,减少投资,把收入的更大份额用于消费,这样就会立即提高消费水平,并最终到达更高消费水平的稳定状态。
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和储蓄率的影响,而储蓄率的变化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造成实际利率的变化,居民消费支出、房地产投资、金融投资收益及渠道的变化。
我国居民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是缓慢下降的,所以,个人可支配收入越大,储蓄存款增加越多;反之也成立。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引言储蓄率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既关系到居民的经济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居民储蓄率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居民储蓄率的高低,以及影响因素到底有哪些,却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探讨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希望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我国居民储蓄率的现状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长期稳居世界前列。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居民储蓄率为45.3%,而且自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40%以上。
这说明我国居民有强烈的储蓄意愿,愿意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
高储蓄率的背后,既有我国传统的储蓄理念,也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未健全的现实问题。
我国利率水平相对较高,也是促使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因素之一。
一些文化、风俗也对我国居民储蓄率产生了影响,比如孝顺父母的传统习俗和未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考虑。
二、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1. 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越高,居民的储蓄率就越高。
因为收入水平高的人更容易有剩余资金用于储蓄,而收入水平低的人则更需将收入用于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无法有太多的剩余资金进行储蓄。
2. 家庭偏好家庭偏好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和家庭观念的影响,很多家庭都有储蓄的习惯。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许多家庭都有“积蓄为财”的观念,因此愿意把家庭剩余的资金进行储蓄。
3. 政府政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一定影响。
通过调整银行存款利率、税收政策等途径,政府可以引导居民的储蓄行为。
一些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政策,也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一定影响。
如果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居民的养老压力相对较小,也会减少居民的储蓄意愿。
4.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容易有更高的收入,更能够理性的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因此更有可能有较高的储蓄率。
代际平衡与代际核算
代际平衡与代际核算
高如云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
【年(卷),期】2001(000)007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保险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日益突出.要实现养老保险政策可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解决代际平衡问题.新近发展起来的代际核算方法较好地满足了代际平衡问题研究的需要,目前利用代际核算方法来研究代际平衡问题已成为一种趋势.
【总页数】3页(P112-114)
【作者】高如云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4.0
【相关文献】
1.人口老龄化与代际财政不平等——基于代际账户核算法的模拟分析 [J], 龚锋;余锦亮
2.“新常态”下中国化石能源生态价值与代际补偿核算 [J], 孙传旺;朱悉婷
3.代际账户核算的国际比较分析 [J], 邱长溶;张立光
4.我国养老保险对国民储蓄挤出效应实证研究——代际核算体系模拟测算的视角[J], 蒋云赟
5.向上倾斜与向下倾斜:低龄老人代际关系不平衡及其根源 [J], 林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养老保险对国民储蓄挤出效应实证研究一、引言自20世纪70年代Feldstein指出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障制度会降低私人储蓄率以来,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一直是30多年来有关社会保障改革争论的焦点。
Feldstein(1974)构造了一个总消费函数,并利用美国的时间序列数据证明美国实行的现收现付养老金制度导致私人储蓄减少50%,进而导致资本存量减少38%,也就是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对储蓄存在挤出效应,提议美国应改为基金制的社会保障制度。
Barro(1978)根据“中性理论”指出社会保障有可能被个人的代际转移支付所补偿,这可能会抵消一部分挤出效应,他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养老金制度对储蓄的作用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异于0。
Takayama(1990)用日本的数据,Rob和Arie(2001)用荷兰的数据,Aga和Mario(2001)用意大利的数据,Attanasio和Rohwedder(2003)用英国的数据分别证明了养老金制度对储蓄有不同程度的挤出效应。
我国大部分社会保障对储蓄影响的研究都停留在定性层面,如孙永勇(2007)对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的各种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比较;王亚柯和吕文栋(2008)对养老保险储蓄效应的经验研究进行了综述。
近年来也有少数学者开始用定量方法研究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习哲馨等(2007)用简单的两期迭代模型得出我国20世纪90年代起社会保障制度待遇下降使居民储蓄率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郭英彤(2007)应用生命周期模型实证检验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发现养老金占当期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提高,则全国以银行储蓄存款计算的居民总储蓄水平将下降亿元(按照全国12亿人口计算);何立新等(2008)利用1995年和1999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CHIPS)分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户主年龄在35—49岁的家庭的储蓄率会显著受到养老金财富的影响,其他家庭这一影响并不显著。
但这些定量分析模型和数据都比较简化,迄今为止,国内尚没有人进行系统化的动态计量研究,尤其是尚没有人运用代际核算体系来进行养老保险与国民储蓄关系的定量研究。
在Auerbach等(1991)提出代际核算方法以来不到20年的时间,已有近百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代际核算体系,美联储、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美国管理和预算办公室、日本银行、德意志银行、挪威财政部、意大利银行、新西兰财政部、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采用这套核算体系来分析宏观政策。
Auerbach等(1992)用代际核算方法分析四种财政政策——减税五年、将社会保障收益永久性提高20%、减少工资税同时增加消费税和取消投资刺激—对美国储蓄率的影响。
Jagadeesh Gokhale(1996)用代际核算方法验证了美国人口结构的转变对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储蓄率下降的影响。
代际核算方法可以定量地衡量财政政策对储蓄率的影响,我国过去30年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而不是消费,我国的国民储蓄率过高,居民消费不足。
本文根据中国特有的经济社会背景,利用代际核算方法,设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参数值,定量研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对国民储蓄率是否具有挤出效应以及挤出效应的强度。
二、代际核算和私人预算约束会影响各代的代际账户值,进而影响各代的总资源,代际核算方法假设这种变化短期不会对平均消费倾向产生影响,因此把养老保险体系转为完全积累制将影响各代的消费,进而影响国民储蓄。
三、代际核算体系参数假设我们利用Matlab软件构造整个代际核算系统来计算2007年我国的国民储蓄率,代际核算体系涉及众多变量,表1为本文构建代际核算体系时的假设。
代际核算系统囊括了中国政府整个收支体系,该收支体系分为税收、社会保障、政府消费几个大项。
税收不仅包含了增值税、营业税等间接税,也包含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直接税;政府消费分为国防等与年龄无关的项和卫生支出、教育等与年龄有关的项;②社会保障体系分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
本文旨在分析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国民储蓄的挤出效应,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范畴标准为:已经改革的企业、个体就业人员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我们假设都按照2005年38号文件执行;未改革的事业单位和机关还按照旧的养老保险制度执行;我国部分农村虽然从1991年也开展了基本养老保险,但采用完全积累制,政府仅以税收优惠的方式给予扶持,虽然2006年开始试图建立有政府资助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但覆盖范围还非常小,因此本研究暂不考虑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
四、基准假设下的模拟结果利用前述构造系统,我们计算出2007年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群的人均代际账户值,人均剩余生命周期总资源和平均消费倾向,进而得出2007年的国民储蓄率。
(一)代际账户。
我们以2007年为基年,2007年及以前出生的人为现存代,2008年及以后出生的为未来代,假设未来代每人的代际账户值按照生产率增长率增长,表2给出了城镇男性、城镇女性、农村男性和农村女性分年龄的代际账户值。
2007年出生的城镇男性的人均代际账户值是109950元,2007年出生的城镇女性的人均代际账户值是58786元,同年出生的农村男性的人均代际账户值是25931元,农村女性的人均代际账户值是19614元。
城镇男性的代际账户值46岁时转为负值,也就是城镇男性从46岁起在剩余生命周期内向政府缴纳的税收的现值小于从政府得到的转移支付的现值;而城镇女性的代际账户值从45岁转为负值;农村男性和女性的代际账户值一直为正值,也就是平均来说,一个农村人口一生向政府缴纳的税收的现值都大于从政府得到的转移支付的现值。
(二)非人力净财富Jagadeesh Gokhale等(1996)将住宅、厂房和设备的净值视为私人拥有的非人力净财富,后来的一些文章试图把股市财富也加入非人力净财富进行测算,但还没有成熟统一的观点和度量方法,基于我国股市的不稳定性,我们只考虑住宅、厂房和设备的价值。
孙琳琳等(2005)测算了中国1981-2002年建筑(包括住宅和厂房)和设备的资本存量。
③我们利用2004年“城镇居民入户调查”的数据(只能得到2004年的数据,但是对结果影响不大)来计算财富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间的分配。
“城镇居民入户调查”的项目包括了家庭成员的年龄、性别,家庭拥有住房市值(所有住房),家庭存款、股票和债券的现值,家庭计算机台数,家庭私车数量,样本数为全国范围内的1万个家庭。
由于计算机的市值不大,家庭的私车价格差异比较大,我们只将家庭拥有住房市值(所有住房)和家庭存款、股票和债券的现值计为家庭财富,并假设财富在家庭成员中均摊,这样根据1万个家庭的数据得出城镇分年龄、性别人群拥有财富的情况。
《中国统计年鉴2008》公布我国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为%;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为%,我们假设2006年和2007年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口的非人力净财富分别按照城乡人均收入的增长率增长。
(三)分年龄、性别的人均劳动收入和消费2004年“城镇居民住户调查”公布了1万个家庭成员的年龄、性别和收入,我们可以整理出2004年城镇分年龄、性别的人均劳动收入数据,由于农村住户调查的收入是按照家庭统计,而没有细分到家庭成员,因此假设农村分年龄、性别人群的收入是城镇对应人群的1/3。
《中国统计年鉴2008》公布我国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为%,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为%,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为%,我们假设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口的收入分别按照城乡人均收入的增长率增长。
同时2004年城镇居民住户调查公布了1万个家庭成员的年龄、性别和消费数据,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得出2004年城镇分年龄、性别的消费数据,并假设农村分年龄、性别人群的消费是城镇对应人群的1/3,《中国统计年鉴2008》公布我国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率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率为%,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率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率为%,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率为1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率为14%,我们假设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口的消费都分别按照城乡人均消费的增长率增长。
(四)私人总资源。
根据以上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口的代际账户值、人均净财富和人均劳动收入,我们可以计算出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口的人均私人总资源,见表4。
(五)平均消费倾向。
我们用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口的消费去除剩余生命周期的私人总资源,得到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见表5。
(六)国民储蓄率。
我们根据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口的劳动收入、非人力净财富和代际账户计算出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口剩余生命周期的总资源,这样根据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口剩余生命周期的总资源,人口数和平均消费倾向就可以算出2007年的私人消费额,200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减去私人消费额和政府消费额就得到2007年的国民储蓄额,见表6。
五、养老保险挤出效应的代际分析我们假设政府将机关和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及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部分积累制的养老保险制度转为完全积累制,此时的代际账户如表7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基准情形中没有考虑农民的养老保险体系,所以养老保险体系转为完全积累制后对农村人口的代际账户值不会有影响。
而42岁及以下的城镇男性和30岁及以下的城镇女性的代际账户下降(因篇幅所限,这里仅列部分年龄的代际账户值),因此将养老保险体系转为不需要政府支持的完全积累制,42岁及以下的城镇男性和30岁及以下的城镇女性的负担会下降,这是因为我国现在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部分积累制的养老保险体系给年轻人较大的压力,他们承担了部分转轨成本,既要给自己养老,又要赡养现在的老年人。
而43岁及以上的城镇男性和31岁及以上的城镇女性负担会上升,尤其是46岁到70岁的城镇男性和45岁到79岁的城镇女性负担上升会更多,如果养老保险体系不转为完全积累制,他们2007年的代际账户将为负值,也就是他们剩余生命周期里从政府获得的社会保险等转移支付的现值大于向政府缴纳的税和社会保险费的现值,如果养老保险体系转为完全积累制,46岁到70岁的城镇男性和45岁到79岁的城镇女性的代际账户值将转为正值。
养老保险体系转为完全积累制后71岁及以上的城镇男性和80岁及以上的城镇女性的代际账户值仍然为负值,但远远小于不转变养老保险体系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