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外治方药
《伤寒论》理法方药运用体会
《伤寒论》理法方药运用体会《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思想的代表作,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奠基之作。
《伤寒论》深刻地揭示了五行之说,把外治和内治有机结合起来,凭借其引人注目的治疗理法,深受病人的青睐。
《伤寒论》指出,“气虚则补,气实则抑”,所谓补能补气、活血宁心;抑则清肺热、除湿清肝,以达到清热解表、安神定惊的作用。
以此为指导,《伤寒论》的方药运用有着非常深的医疗体会。
一是治疗失眠多梦。
《伤寒论》建议采用清热泻火的药物,如黄芩、陈皮、半夏等,其中,黄芩有“安神宁心”的功效,陈皮有“清热解表”的疗效,半夏可以起到“清肺利咽”的作用。
这三味药物可以结合使用,起到清热解表、安神定惊的功效。
此外,还可以配合其他清热解表、安神定惊的药物,如杏仁、芍药、附子等,可以有效治疗失眠多梦的症状。
二是治疗发热咳嗽。
《伤寒论》指出,发热咳嗽多发生在气虚之中,因此需要补充气血,补益气机。
以气补为主,适当使用清热解表的药物,如黄芩、木香、当归、生姜、半夏等,其中黄芩可以安神宁心,木香可以清热解表,当归可以补气养血,生姜可以温中除湿,半夏可以清肺利咽。
这五味药物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治疗发热咳嗽。
三是治疗热毒感染。
《伤寒论》建议采用疏肝活血的药物,如当归、附子、枸杞子等,其中,当归能补充气血,补益气机;附子具有活血理气的效果;枸杞子可以疏肝理肠。
这三味药物可以配合使用,有助于清热解毒,改善病人的肝热、肠热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热毒感染的目的。
《伤寒论》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理法,结合方药运用,在当今临床实践中依然占据着重要位置,被许多病人所信赖,也深受病人的青睐。
运用《伤寒论》的治疗理法,可以清热解表、安神定惊,治愈各种疾病,令病人痊愈出院。
以上就是我对《伤寒论》理法方药运用体会的一种总结和认识。
中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一贯煎(《柳洲医话》)枸杞 川楝子当归身 枸杞(原川楝子 (原北沙参 麦冬【 组 成 】生地黄 北沙参麦冬 当归身书无剂量)【 主 治 】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方 歌 】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泻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茯苓三两 甘草甘草橘红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组 成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炙)一两半【 功 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 主 治 】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咳,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燥湿化痰兼理【 方 歌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 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
3.二妙丸(《丹溪心法》)【 组 成 】 黄柏(炒) 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 功 效 】清热燥湿。
【 主 治 】湿热下注证。
筋骨疼痛,或下肢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等,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方 歌 】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四妙再加薏苡仁,湿热下注痿痹痊。
4.二至丸(《证治准绳》)【 组 成 】女贞子 旱莲草 (原书无剂量)【 功 效 】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 主 治 】肝肾阴虚证。
【 方 歌 】二至女贞与旱莲,桑椹熬膏和成圆;肝肾阴虚得培补,消除眩晕与失眠 。
5.二仙汤(经验方)【 组 成 】仙茅三钱 仙灵脾三钱 当归三钱 巴戟天三钱 黄柏一钱半 知母一钱半【 功 效 】补肾泻火,调理冲任。
【 主 治 】肾阴阳两虚证。
【 方 歌 】二仙汤将瘾证医,仙茅巴戟仙灵脾;方中知柏当归合,调补冲任贵合机。
6.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 成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甘草(炙)各一两【 功 效 】益气补血。
【 主 治 】气血两虚证。
【 方 歌 】四君四物加姜枣,八珍双补气血方,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再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
1一味药方剂
一味药方剂
文蛤散《伤寒论》
组成:文蛤
功效:清热利湿
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生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
一物瓜蒂汤《金匮要略》
组成:瓜蒂
功效:祛湿散水
苦参汤《金匮要略》外洗方
组成:苦参
功效:杀虫解毒,化湿敛溃
矾石汤《金匮要略》外洗方
组成:白矾
功效:清热解毒,祛湿止痒
主治:脚气冲心
皂荚散《金匮要略》
组成:皂荚;(用酥炙,以枣膏和服)功效:宣壅导滞,利窍涤痰
大乌头煎《金匮要略》
组成:乌头
功效:破积散寒,温通止痛
蛇床子散《金匮要略》外用药
组成:蛇床子
功效:暖宫燥湿,杀虫止痒
独参汤《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
功效大补元气
甘草汤《肘后备急方》
组成:甘草
功效:清热平喘,止咳下气
主治:肺痿轻症。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去了解更多的中医知识1.桂枝汤类方 歌 (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伤寒论》113方
39十枣汤方:152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40桅子鼓汤方:221 76
肥桅子十四枚擘 香鼓四合,绵裹,右二味,以水四升,煮桅子取二升半,去滓;内鼓,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118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11桂枝人参汤方:163
桂枝四兩,另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朮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8桂枝麻黄各半汤方:23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19桂枝二麻黄一汤方:25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尖皮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20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
12桂枝附子汤方:174 (桂枝加白术汤)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论》112方证
《伤寒论》112方证1.汤证:桂枝汤(12)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应用: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应用: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注:原书中有麻黄,于理不合。
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麻黄。
3.汤证:桂枝加附子汤(20)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
治法:扶阳止汗,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应用:治阳虚自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病机: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应用: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
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病机: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
治法:温里复阳,辛散逐寒。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应用: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
芍药甘草汤(去杖汤)—小方治大病
芍药甘草汤(去杖汤)—小方治大病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请看原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伤寒,脉浮起来,代表病在表,自己会流汗,就是太阳中风的现象,如果小便数,心烦,微恶寒,照说流汗流多了,小便应该不多,只是中风证,不会有心烦,但是现在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此条在说给病人桂枝汤时要小心,病人里面已经阴虚了,汗流出去,小便又流出去,津液一直在丧失掉,代表里虚已经很甚了,怎么知道里虚很甚,第一心烦,第二恶寒,体能一直在丧失,体温跟着在下降,病人会感觉到稍微怕冷,就好像失血一样,血水同源。
实际上这个冷是里虚引起的,所以这微恶寒,病人感觉从里面冷出来的,这时候再用桂枝汤攻表,再发汗,津液会伤得更多,病人会更虚,如果这样,得之便厥,病人手脚冰冷,所以如果给病人喝桂枝汤,会手脚冰冷的,原来这病人本来就是阴虚的人,就是津液原本就不够的人,桂枝汤一发表,津液更不够了,所以得之便厥,咽中干,津液都没了,当然咽中干了,烦躁,胸阳也没了,吐逆,胃里面的津液都没了,会有反胃的现象,谵语,脚挛急,这时候知道里阳不够了,就以「甘草干姜汤」与之(复阴汤)。
小思邈注:这里“阴”“阳”很容易把初学者搞混。
汗血同源,汗出了,手脚更冷。
其实这个病人身体里面的血不是不足,而是里寒不能把血液送到达体表而已。
用甘草、干姜把里寒化掉了,阳气又振奋起来,气能化阴,把血液送到体表。
如果真的阴血不足,舌头细小,淡白,用这个补血就不合适了。
「甘草干姜汤」,就是误饮桂枝汤的时候,救急的处方,甘草、干姜这两味药专门是健脾阳的,马上让脾脏恢复功能,脾脏的阴虚掉了,阴就是脏,虚掉就是没有力了,无津液,功能衰退,所以就是脾脏蠕动变缓,因为脾主四肢,这时候会手脚冰冷。
肠的津液不足,利用炙甘草,甘草被蜂蜜炙过以后,就变成厚味带着苦味,除了会把肠的津液补足以外,也能够入心,甘草、干姜这两味药非常的阳性,干姜和生姜是一样的东西,生姜的水去掉后就是干姜了,甘草、干姜的比例是二比一,平常干姜开二钱就已经很重了,严重的时候,用到四五钱都可以,干姜很热是温中的药,可以强化肺阳,炙甘草用两倍,是为了把肠的津液补足,炙甘草的蜂蜜的黏液,会把津液补足,肺就不会那么燥热,因此这两味药可以强心、强肺、健脾阳。
《伤寒论》113方——大柴胡汤
《伤寒论》113⽅——⼤柴胡汤第七⼗⼀⽅——⼤柴胡汤少阳⼗三1 ⼊阳明去路伤寒发热,汗出不解,⼼下痞硬,呕吐⽽下利者,⼤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枣⼗⼆枚,擘⼤黄⼆两上七味,以⽔⼀⽃⼆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升,⽇三服。
伤寒表证发热,汗出当解,乃汗出不解,是内有阳明⾥证。
热⾃内发,⾮关表寒,汗去津亡,则燥热愈增矣。
⼼下痞硬,是胆胃两家之郁塞也。
呕吐⽽下利者,是戊⼟迫于甲⽊,上下⼆脘不能容纳⽔⾕也。
吐利⼼痞,⾃是太阴证,⽽见于发热汗出之后,则⾮太阴⽽阳明也。
⼤柴胡汤,柴、芩、芍药,清少阳之⽕,枳实、⼤黄,泻阳明之热,⽣姜、半夏,降胃逆⽽⽌呕吐也。
1 本条提纲,呕吐与下利者,胆⽊克胃也。
即是上条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汤证。
⽽治辨的重点,在前⾯⼀句。
伤寒发热,汗出当解,⽽反不解,此是阳明胃腑,外蒸之热,所以汗出热不解。
⼼下痞硬,呕吐加下利者,此少阳经病,贼克阳明也。
⼤柴胡汤,解少阳之经与阳明胃腑,双解⼆阳也。
2 附两条提纲,此是少阳⼊阳明去路之变证。
本来也是⼤柴胡汤证的。
少阳⼗四 ⼊阳明去路伤寒五六⽇,头汗出,微恶寒,⼿⾜冷,⼼下满,⼝不欲⾷,⼤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也。
脉沉,亦在⾥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在⾥,此为半在表半在⾥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少阴也,可与⼩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解。
少阳三⼗⼊阳明去路太阳病,过经⼗余⽇,反⼆三下之,后四五⽇,柴胡证仍在者,先与⼩柴胡汤。
呕不⽌,⼼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柴胡汤下之则愈。
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个想学习《伤寒论+⾦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37篇原创内容公众号腹满⼗七2按之⼼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柴胡汤。
⼼下满痛者,少阳之经郁迫阳明之腑也。
伤寒论中的十大常用方剂释义
伤寒论中的十大常用方剂释义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复杂方剂并不多,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
在这110多个方剂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
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汤,大名鼎鼎,举世闻名。
为什么,伤寒论中的一批经典方剂能够流行至今,甚至,给人的感觉,其应用范围还不断扩大。
原因何在?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如下一、桂枝汤(调和营卫)组成: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二两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
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二、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及半表半里枢机)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方解:(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
黄芩苦寒。
以养阴退热为臣。
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
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
伤寒论药物一览表
伤寒论药物一览表
《伤寒论》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是由张仲景所著,总结了他在医学实践中对伤寒(一种急性传染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
以下是《伤寒论》中常见的一些药物,这些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的疾病。
1.大青龙(柴胡、黄芩、人参、甘草)
2.小青龙(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3.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
4.桂枝加葛根汤(桂枝、葛根、芍药、生姜、大枣)
5.半夏泻心汤(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6.五苓散(白术、茯苓、川芎、猪苓、桂枝)
7.防己黄芩汤(防己、黄芩、黄连、干姜、甘草)
8.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生地、甘草、川黄连)
9.四逆加人参汤(附子、干姜、大枣、人参、甘草)
10.五皮散(白术、茯苓、橘红、橘皮、橘核)
11.升陷之剂(人参、甘草、巴戟天、桑螵蛸)
12.甘露大汤(甘草、桔梗、白术、石膏、半夏、川贝母、人参)
13.理中汤(人参、甘草、炙甘草、白术、茯苓、半夏)
这只是《伤寒论》中一些常见的方剂和药物,实际上《伤寒论》中还包括了大量的医疗知识和治疗方案。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个性化地选用适当的方剂和药物来治疗伤寒。
请注意,药物的使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行用
药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伤寒论的经方的梳理总结分类
伤寒论的经方的梳理总结分类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典籍,其中包含了许多经方,这些经方是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经典药方。
以下是《伤寒论》经方的梳理总结分类:
1. 辛散方: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其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等。
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解表散寒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感冒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2. 寒泻方:主要用于治疗热邪内盛,其代表方为白虎汤、承气汤等。
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热毒,缓解热性疾病,如高热不退、便秘等。
3. 温补方:主要用于治疗虚寒性疾病,其代表方为人参汤、四逆汤等。
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温中散寒、补益气血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虚寒性症状,如胃痛、腹泻、阳痿等。
4. 和解方:主要用于治疗半表半里的疾病,其代表方为小柴胡汤等。
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和解表里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缓解身体不适症状。
5. 调理方:主要用于治疗脏腑功能失调的疾病,其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逍遥散等。
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能够缓解慢性疾病的症状,如失眠、消化不良等。
以上是对《伤寒论》经方的梳理总结分类,这些经方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进行选择,不同的经方有不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伤寒论15首方剂名称诠释
《伤寒论》15首方剂名称诠释《伤寒论》为东汉杰出医学家张机(字仲景)所著,成书于公元8世纪初叶。
全书16卷,397法,113方,以六经为纲,汤证为目,理法方药,清晰了然,总结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辨证论治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
本书经晋代王叔和收集整理为10卷得以流传,现通行本为明代赵开美复刻本。
“伤寒”,泛指外感疾病表现的各种证候,本书为专论伤寒病之著作。
现将常用方剂名称诠释如下。
十枣汤本方由芫花、甘遂、大戟三药为末,用大枣煎汤冲服。
用于治疗悬饮,胁下有水气,以致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者;也常用于水肿腹胀之实证。
有攻逐水饮之功。
本方中所用三味主药,分别具有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等作用,其性皆猛峻,故用大枣十枚以益气护胃,缓和峻药之毒,防止或减轻药后反应,达到寓攻子补,下不伤正之目的。
《医方论》云:“仲景以十枣命名,全赖大枣甘缓以救脾胃,方成节制之师也”。
方名“十枣”者,一是说明方中用大枣十枚;二是强调大枣在该方中缓其峻毒、顾护胃气的特殊作用。
本方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名“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搜剔停痰伏饮之功,可使痰涎得以控制,故以此命名。
大、小青龙汤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诸药组成。
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兼有里热证者。
有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诸药组成。
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诸证者。
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
古有“左青龙而右白虎”之说。
青龙,是神话中的东方木神,色主青,主发育万物。
张秉成曰:“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
”(《成方便读》)二方发汗逐饮之功,犹如青龙之兴云治水,但依其发汗力强弱而命名大、小“青龙汤”。
三承气汤承气汤有三方: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药组成,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之痞、满、燥、实四证及脉实者,或肠中实热积滞之“热结旁流”等证,有峻下热结之功;小承气汤由大黄、枳实、厚朴三药组成,用于阳明腑实之痞、满二证为主者,有轻下热结之功;调胃承气汤由炙甘草、芒硝、大黄三药组成,用于治疗阳明燥热内结而无痞满之证,或肠胃积热之发斑,口齿喉痛及疮疡等症,有缓下泻结之功。
由三味药组成的方剂
三味药:1、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功效: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暴哑。
2、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 ) 组成:麻黄、附子、甘草;功效:助阳解表;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
3、小承气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 功效: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4、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芒硝、甘草; 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5、大陷胸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芒硝、甘遂; 功效:泄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6、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附子、细辛;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7、控涎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组成:甘遂、紫大戟、白芥子;功效:祛痰逐饮; 主治:痰伏胸膈证。
8、泻心汤( 《金匮要略》 )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 功效:泻火消痞; 主治: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证。
9、戊己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黄连、吴茱萸、白芍;功效:疏肝理脾,清热和胃; 主治:肝脾不和证。
10、香连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黄连、吴茱萸、木香;功效:清热化湿,行气化滞; 主治:湿热痢疾。
11、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入粳米同煮)???算 4 味或 3 味???? 功效: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证。
13、碧玉散( 《伤寒直格》 ) 组成:滑石、甘草、青黛; 功效:清解暑热;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14、鸡苏散( 《伤寒直格》 ) 组成:滑石、甘草、薄荷; 功效:疏风解暑;主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者。
15、益元散( 《伤寒直格》 )组成:滑石、甘草、辰砂;(以灯心汤调服)???算 3 味吗???功效:清心解暑,兼能安神;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
16、四逆汤( 《伤寒论》 ) 组成:附子、干姜、甘草; 功效:回阳救逆;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伤寒杂病论方剂大全
伤寒杂病论方剂大全
伤寒杂病论方剂大全,是一部关于中医药方剂的重要医学著作。
该书是以伤寒
论为基础,结合了后世医家的临床经验,总结了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
本文将对该书中的部分方剂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药文化。
首先,我们来介绍桂枝汤。
桂枝汤是由张仲景创制的一种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
病症的方剂。
它主要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组成,具有温经解表、和营调气的作用。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的患者。
其次,我们介绍麻黄汤。
麻黄汤是由张仲景创制的一种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病
症的方剂。
它主要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具有宣肺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等症状的患者。
接下来,我们介绍银翘散。
银翘散是由孙思邈创制的一种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
病症的方剂。
它主要由银翘、连翘、桔梗、甘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热的作用。
适用于外感风热,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咳嗽等症状的患者。
最后,我们介绍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是由张仲景创制的一种治疗肝郁气滞
引起的病症的方剂。
它主要由柴胡、枳壳、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和胃理气的作用。
适用于肝郁气滞,表现为胁痛、胸闷、嗳气、情绪烦躁等症状的患者。
总之,伤寒杂病论方剂大全中的方剂涵盖了治疗外感风寒、风热以及肝郁气滞
等不同病症的药方,对于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这些方剂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经方之一: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一。
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
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
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
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
《伤寒论》重点方剂
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伤寒论》——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243)吴茱萸汤方【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309)吴茱萸汤治寒邪犯胃吐利证。
症见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原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378)吴茱萸汤治呕吐,厥阴肝寒犯胃证。
症见干呕,吐涎沫,头痛。
足厥阴肝经夹胃属肝,上贯膈,布胁肋,上入顽颡,连目系,上出与督脉交于巅顶。
厥阴肝经寒邪犯胃,浊阴不降而上逆,故干呕而无物,或见泛泛欲吐;胃阳虚寒,饮停于中而上泛,故口吐涎沫;肝经寒邪及浊阴循经上逆清窍,故头痛,且以厥阴巅顶痛为著。
治用吴茱萸汤暖肝温胃散寒,泻浊和胃降逆。
【原文】呕而胸满者,茱萸汤[1]主之。
(金匮呕吐:8)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配伍】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方中以吴茱萸辛苦热为主药,既能降肝胃寒逆以祛浊阴,又能疏肝解郁以调达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重用生姜六两助吴茱萸温胃散寒,化饮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甘平补益胃气。
诸药合用,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但以降肝胃寒逆见长。
上四味药,水煮,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医案举例】(1)温载之医案:钟表匠某姓患头痛,常以帕缠头,发时气火上冲,痛而欲死。
外敷凉药,内服清火顺气之品,可以暂安。
旋愈旋发,绵延数年。
因与友人修理钟表,病发,托其转求诊治。
见其痛楚难堪,头面发红,但六脉沉细,左关伏而不见。
乃厥阴肝经真阳不足,虚火上泛。
用清热顺气,只可暂救燃眉,不能治其根本,是以时发时愈。
遂用吴茱萸汤以补肝阳,两剂而愈。
迄今数年,并未再发。
假寒假热,实难分辨,但治病必求其本,乃可根除耳。
[鲁兆麟.二续名医类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364.](2)冉雪峰医案:武昌周某室,年三十八,体质素弱,曾患血崩,平日常至余处治疗。
伤寒论汤方药物组成
伤寒论汤方药物组成
伤寒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篇章之一,主要讨论了伤寒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机转变及治疗原则等内容。
在《伤寒论》中,汤方是治疗伤寒病的常用方剂,药物组成的选择是根据病情和病机进行的。
以下是常用的伤寒论汤方及其药物组成:
1. 葛附汤:葛根、附子、芍药、甘草。
2. 麻黄汤: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3. 麻子仁丸:麻子仁、黄芩、黄连、厚朴、杏仁、芍药、甘草。
4.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5.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大枣、生姜、黄芩、黄连、桂枝、干姜、甘草。
6. 桂枝汤:桂枝、大枣、生姜、芍药、甘草。
7. 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大枣、芍药、人参。
这些汤方药物组成的选择和用量都会根据病情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汤方应由中医医师根据具体疾病情况进行确诊和合理用药,不可自行使用。
同时,治疗伤寒病也需要综合中西医治疗,遵从医嘱,避免误诊和延误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中的外治方药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是理、法、方、药齐备的专著,不仅在内服药方面辨证准确,选药精当,剂型灵活,在外用药方面,辨证施治也独具匠心,本文将外治法及外用药以剂型归纳浅析如下。
1 坐药
仲景开创坐药治病的先例,使药能直达病所。
《伤寒论》233条:“阴阳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提出非燥热结实,不可用苦寒攻下更伤其阴;津枯便秘宜用清热润燥导下通便。
以蜜栓塞入肛内润肠通便,或用猪胆汁与醋灌入肛内清热润燥因势利导而通便。
前方用于津液干枯而便意频繁、欲排不能者,后方用于津亏有热而大便硬结者。
《妇人杂病篇》22条:“胃气下泄,阴吹而下喧,此谷气之实也,猪膏发煎导之”。
本条指出胃肠燥结腑气不畅,以致浊气下泄干及前阴,而发生阴吹,故用猪膏发煎纳肛内以治之,方中猪膏润燥结,乱发消瘀通便,两药共奏化瘀润肠通便,使浊气下泄归于肠道,其病自愈。
《妇人杂病篇》15条:“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本条提出内有干血郁为湿热而成带下,阴中无糜烂之症,矾石蜜炼为丸,纳入阴道内,除湿热止白带以治其标。
《妇人杂病篇》20条:“蛇床子敷方,温阴中坐药”。
提出阴冷寒湿带下,阴中无糜烂者,宜温阴中的治法。
方用蛇床子与白粉和成栓剂纳于阴中,直温受邪之处,以暖宫除湿杀虫止痒。
《妇人杂病篇》21条:“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提出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伴带下淋漓,用狼牙煎水浸洗阴中以清热杀虫排毒。
2 熏洗剂
熏洗能通过皮肤黏膜较迅速吸入,达到内外结合,内病外治。
《百合狐惑病篇》3条:“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提出百合病阴虚内热较甚仅内服难以收效,应配以百合煎水洗身,洗其外亦可通其内,收到清热养阴润燥的效果。
《百合狐惑病篇》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提出狐惑病前阴蚀烂用苦参煎汤熏洗患处杀虫解毒化湿以治其本,则咽干自愈。
《百合狐惑病篇》12条:“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提出狐惑病肛门蚀烂用雄黄熏患处,取其较强杀虫解毒燥湿作用,就近治之。
《中风病篇》10条:“矾石汤治脚气,冲心”。
提出湿气上冲心肺治以矾石煎水浸泡脚,导湿下行,收敛心气。
3 外敷散
本型可使药直达病所而药力保持时间长。
《疮痈病篇》6条:“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提出刀斧等金属器械所伤,小创以王不留行散方外敷,取王不留行主金疮止血,蒴细叶利气血,桑东南根主伤中脉绝,三味烧灰存性,取黑能止血,黄芩、芍药清热利阴,川椒、干姜和阳行瘀,少佐厚朴行滞利气,甘草调和诸药而解百毒,共奏消瘀止血镇痛之效。
《疮痈病篇》8条:“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提出湿热火毒所致浸淫疮治法,沿于《内经》“诸病痒疮皆属于心”之意,故用黄连粉外敷,以泻心火,清热燥湿解毒。
4 塞鼻散
《痉湿日曷篇》19条:“湿家病,身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然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本条提出寒湿在上的头痛鼻塞,因湿邪未传里,只须纳药鼻中,宣泄上焦使肺气通利、寒湿散而病愈,未见仲景方,后世多主张用瓜蒂散或辛夷散,亦多有效。
另外,《伤寒论》312条、313条,用汤药含噙少服,也有局部外用之意。
综上所述,仲景外用药有以下特点:①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外用药始终是在求因辨证指导原则下使用;②内病外治,内外结合:外用药能局部给药直达病所,亦可通过皮肤黏膜吸收,减少经过肝脏的破坏而使有效成份充分发挥作用;③剂型灵活:仲景根据病情或病位,制成膏、丸、栓、散及洗液等药剂,并且首创肛栓、阴道栓及灌肠法,至今临床广泛应用,并且得到拓展,如肛栓,不仅通便,更多用于治疗痔疮、小儿退热等,灌肠法不仅用于便秘,更扩展到检查领域,作为通道必不可少的手段。
总之仲景外用法及外用药剂,为后世外治领域或其他领域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对后世医学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