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教授辨治外感咳嗽经验

合集下载

名老中医经验集赵绍琴

名老中医经验集赵绍琴

名老中医经验集赵绍琴赵绍琴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名老中医,他凭借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卓越的医术,为许多患者带来了健康和治愈。

他的经验集囊括了许多传统中医的智慧和实践,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

赵绍琴先生一直秉承着中医的核心理念,即以人为本,注重以整体观念来看待疾病。

他认为,疾病并非单一的局部问题,而是身体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平衡失调。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他经常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病史、症状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调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赵绍琴先生注重疾病的预防和调理,在他的经验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提倡“养生”的重要性。

他认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坚持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他常常与患者分享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养生方法,比如食用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按摩一些特定的穴位等等。

他还强调了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赵绍琴先生深知中药作为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他经常运用中草药、中药配方等传统中医方法来治疗一些顽固性疾病,如慢性炎症、过敏性疾病等。

他对中药的运用非常熟练,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具体症状,配制出适合患者的药方。

同时,他也注重中药的安全性,避免了中药滥用和副作用的问题。

除了中药治疗,赵绍琴先生还注重针灸和推拿的疗效。

他经常利用针灸来治疗一些慢性病和神经系统疾病,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调理的效果。

对于推拿疗法,他则重点强调了它对于改善人体气血循环和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通过推拿可以有效缓解一些肌肉和骨骼方面的酸痛问题。

作为一位名老中医,赵绍琴先生的经验集不仅是他多年临床实践的总结,也是他对传统中医学的传承和弘扬。

他的经验凝聚了中医学派特色和智慧,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对于广大医生和学者来说,学习赵绍琴先生的经验,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

总结起来,赵绍琴先生的经验集是一部珍贵的中医学宝典,其中蕴含着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智慧。

赵绍琴先生之父、清太医院院长赵文魁先生传授的验方

赵绍琴先生之父、清太医院院长赵文魁先生传授的验方

赵绍琴先生之父、清太医院院长赵文魁先生传授的验方2022-06-04 00:00 发表于吉林温热经纬·气分病篇作者/赵绍琴、胡定邦、刘景源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肉败血腐,形成脓疡,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咯吐脓血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本病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以随着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表现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初期:因风热(寒)之邪侵犯卫表,内郁于肺,或内外合邪,肺卫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肺卫表证。

成痈期: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浸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表现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痰瘀热毒蕴肺的证候。

溃脓期:为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排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

恢复期:为脓疡内溃外泄之后,邪毒渐尽,病情趋向好转,但因肺体损伤,故可见邪去正虚,阴伤气耗的病理过程,继则正气逐渐恢复,痈疡渐告愈合。

若溃后脓毒不尽,邪恋正虚,每致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转为慢性。

【临床表现】热毒瘀结,血败肉腐成痈所引起的肺痈症状,如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痰等,是肺痈的临床表现特征。

本病发病多急,常突然出现恶寒或寒战,高热,午后热甚,咳嗽胸痛,咯吐粘浊痰,经过旬日左右,痰量增多,咯痰如脓,有腥臭味,或脓血相兼,甚则咯血量多,随着脓血的大量排出,身热下降,症状减轻,病情有所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

如脓毒不净,持续咳嗽,咯吐脓血臭痰,低烧,出汗,形体消瘦者,则可转入慢性。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实。

恢复阶段,多见气阴两虚,故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或细数无力为多见。

(以上内容摘自《中医内科学》)肺痈一症向来归于内科,其实当从温病治之。

其为风温蕴热,互阴于肺,热壅成毒,发为痈脓,治用千金苇茎汤加味。

其犀黄丸之用,最为得力,足补苇茎解毒之力不逮之缺憾。

名老中医经验赵绍琴教授学术经验介绍

名老中医经验赵绍琴教授学术经验介绍

名老中医经验:赵绍琴教授学术经验介绍他是当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擅长治疗温热病。

赵绍琴教授认为叶天士所说的“在卫汗之”并非应用汗法,而是指辛凉清解而达到汗泄透邪的目的,因此温病初起治法不可言辛凉解表,只能是辛凉清解。

在温病治疗上赵绍琴教授尤其善于运用叶天士透热转气法救治高热不退、昏迷等危重病症。

热邪入营,病情深重,透热转气是营分证治疗中宣畅气机的方法。

在营分证中,造成气机不畅的原因很多,如服药不当、饮食积滞、痰热内停、瘀血内阻等,在治疗时当于方中加入消导、化痰、通下、行瘀等药物,使气机畅达,导营热外透,均属透热转气之法。

他把透热转气引申为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治疗大法,以透邪外出为指导原则,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大大地发展了叶天士的温病辨证理论。

在内科临床方面,赵绍琴教授以善治疑难重症而著称,他创造性地把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应用到内科杂病的治疗当中,对一些疑难重症主张从营血辨证,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性心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均从营血辨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赵绍琴教授认为辨治温病必须分清卫、气、营、血,神昏的辨治亦然。

神昏一证,在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均可出现,病位不同,病机亦异,治法更大相径庭;必须根据脉、舌、症全面分析,确定相宜之治法,切不可一见神昏,便谓内陷心包而从营血论治。

赵绍琴教授临床特色的另一个方面是重视饮食宜忌和运动锻炼,特别是在治疗慢性肾病时,赵氏特别强调饮食宜忌和适当的锻炼。

中医药辨证论治、患者注意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被称为赵氏治疗慢性肾病成功的秘诀。

在用药方面,除了用药少而精外,善用风药是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

所谓风药是指那些质轻气清,具有疏解宣透作用的药物,如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独活、柴胡、升麻、葛根等,皆具辛味,性平或温,为传统的解表药。

赵绍琴教授对这类风药的运用,范围远远超出了解表祛邪,又添许多妙用。

我听赵绍琴课的笔记:温病对神昏高热,不只有“三宝”

我听赵绍琴课的笔记:温病对神昏高热,不只有“三宝”

我听赵绍琴课的笔记:温病对神昏高热,不只有“三宝”导读:此文系赵绍琴教授30余年前在包头受邀会诊讲课内容的记录。

赵老治疗高热神昏,除了大家熟知的“三宝”外,让我们一起看看还有哪些认识。

赵绍琴教授对高热昏迷证治的经验谈作者/傅明光1983年受包头医学会的委托邀请了卫生部命名的热病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赵绍琴来包讲学会诊学习之后受益颇深。

现将其讲授的内容和经验记录整理介绍于下,共同道学习鉴赏。

高热昏迷是指急性外感热病如伤寒、温热病、湿热病所引起的发热昏迷常见于“流脑”、“乙脑”、病毒性脑炎、大叶性肺炎、中毒性痢疾等非指内科杂病。

如肝昏迷、酮症酸中毒等。

中医要治急症,就必须研究高热昏迷,一见高热昏迷就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这是一种错误的偏见。

一、病因病机1.温热邪气亢盛,来势猛烈,内闭心包。

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2.素体阴虚,心阴心气不足、感受温热之邪,内陷心包。

3.温热之邪炽盛、邪热炼津成痰、痰热上蒸、蒙闭心包。

4.感受湿热之邪,上犯蒙闭心包。

5.误治:①误用辛温发汗或苦寒攻下伤阴而内陷心包。

②误用滋腻或误用温补壅滞、使气机闭塞、邪不得外达、遂被通入心包。

二、证治外感高热神昏、多见于温热病和湿热病,因此高热昏迷要从卫气营血进行辨治。

1.热在卫分神昏初起发热、头痛、口渴微汗、咽痛、舌红、脉浮数而突然昏迷。

此乃“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卫气闭郁、邪热内扰心神而发热昏迷。

治宜辛凉清毒开窍,方用:桑菊饮、银翘散加减。

又如暑痫(暑风):起病则发热口干口渴心烦,昏迷抽搐。

治宜芳香疏解、苦甘泻热佐以疏风。

方用新加香薷饮加减。

2.热在气分神昏①高热心烦、口渴大汗出、脉洪大而见神昏澹语者。

治宜清气泄热、开窍醒神。

方用白虎汤加味。

②气分热盛,(上述症状)兼有腑热、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而滑而昏迷者。

治宜通腑泻热、开窍醒神。

方用牛黄承气汤或白虎承气汤。

3.热在营分神昏心烦不寐、身热夜甚、神昏谵语、舌红绛无苔、脉细数。

赵绍琴验案精选

赵绍琴验案精选

赵绍琴验案精选
赵绍琴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大师,他在中医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

以下是赵绍琴验案精选的一些例子,供您参考:
1. 咳嗽案
一位 40 岁的女性患者前来就诊,她咳嗽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服用了许多西药疗效不佳。

赵绍琴医生通过检查发现,患者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确诊为痰热咳嗽。

他给患者开了一副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中药方,患者服用后咳嗽逐渐缓解,连续服用一周后咳嗽完全消失。

2. 胃痛案
一位 50 岁的男性患者前来就诊,他胃痛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服用了许多西药疗效不佳。

赵绍琴医生通过检查发现,患者舌苔薄白,脉象弦细,确诊为肝胃不和型胃痛。

他给患者开了一副疏肝和胃、止痛止痛的中药方,患者服用后胃痛逐渐缓解,连续服用一周后胃痛完全消失。

3. 眩晕案
一位 30 岁的女性患者前来就诊,她头晕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服用了许多西药疗效不佳。

赵绍琴医生通过检查发现,患者舌苔薄白,脉象弦细,确诊为肝阳上亢型眩晕。

他给患者开了一副平肝潜阳、重镇安神的中药方,患者服用后头晕逐渐缓解,连续服用一周后眩晕完全消失。

以上是赵绍琴验案精选的三个例子,这些案例显示出赵绍琴在中医诊疗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独特见解。

在他的临床实践中,他注重辨证
施治,强调中医诊疗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推动中医诊疗的发展。

名老中医赵绍琴经验集【医方】

名老中医赵绍琴经验集【医方】

名老中医赵绍琴经验集【医方】一、宣郁退热汤组成:前胡6克、浙贝母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炒山栀6克、淡豆豉10克、荆芥6克、焦三仙各10克、茅芦根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0分钟,2~3次分服。

适应证:发热日久不退,属肺气闭郁者。

二、宣肺止咳汤组成:苏叶、苏子各10克、前胡6克、白前6克、浙贝母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茅芦根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0分钟,2次分服。

适应证:外感风寒,咳嗽痰多,日久不愈。

三、疏调木土方组成:葛根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防风6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冬瓜皮30克、荆芥炭10克、焦三仙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0分钟,2次分服。

适应证:五更泻、泻势如注、**灼热。

四、五子涤痰汤组成: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苏子10克、冬瓜子10克、皂角子6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赤芍10克、焦三仙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40分钟,2次分服。

适应证:高血脂症,单纯性肥胖。

五、五子三藤汤组成:苏子10克、白芥子6克、莱菔子10克、冬瓜子10克、皂角子6克、海风藤10克、络石藤10克、石南藤10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大豆卷10克、秦艽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0分钟,2次分服。

适应证:类风湿,指趾关节肿大疼痛。

六、益气补中汤组成:黄芪60克、生熟地各20克、沙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杜仲10克、川续断10克、金樱子10克、补骨脂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各50分钟,得煎出液1500毫升,为一日量,代茶饮,不拘时。

适应证:糖尿病,口渴欲饮,一身乏力。

七、疏风消肿汤组成:荆芥6克、防风6克、苏叶10克、白芷6克、独活6克、生地榆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大腹皮10克、茯苓皮30克、冬瓜皮30克、槟榔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0分钟,2次分服。

适应证:急慢性肾炎,遍身水肿,小便不利,证属风水者。

赵绍琴内科学(一)感冒(一)

赵绍琴内科学(一)感冒(一)

赵绍琴内科学(一)感冒(一)感冒(一)【概述】感冒是感受时令之邪或非时之气所引起的,初起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外感疾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为多。

冬季严寒当令,春季温暖多风,夏季暑湿蒸迫,秋季天凉气燥,或气候反常,冬应寒而反温,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这些都给感冒的发生提供了外在条件。

但是如果人体正气强盛,调摄适宜,腠理固密,六淫之邪并不能侵袭人体;或即使侵入,病也很轻微。

如果人体禀赋薄弱,正气亏虚,或起居不慎,肺卫失调,腠理不固,六淫之邪便可乘机凑之,引起感冒病。

诚如《灵枢·百病始生》所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感冒之病,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受邪各异,故其性质亦有差别。

春季多感风热,夏季多冒暑湿,秋季多触燥凉,冬季多受风寒。

因而,感冒的性质就有风寒、风热、伤湿、伤暑、伤燥之别。

感受风热多先伤肺卫,感受风寒多先犯太阳,感受湿邪多兼损脾胃。

此外,感冒的发生还与体质有关,素体热盛者多病风热,阳虚卫弱者多感风寒,湿盛体丰者多受暑湿,阴虚消瘦者多伤燥邪。

无论何种感冒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即邪从外来,经肌表、皮毛或口鼻侵袭人体,阻遏卫阳的输布,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紧或浮缓、浮数等,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尽管起病急骤,只要治疗及时、妥当,一般消退也快,预后良好,很少传变。

但若迁延失治,由于正气渐伤,机体抵抗力下降,亦可兼夹或合并他邪,而致变证从生。

可见,感冒可以转化为其他疾病,不可轻视。

【病因病机】感冒的病因,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1.风寒邪气邪从外来,以风、寒为主,侵袭皮表,而发生外感症状。

治疗以发汗解表、解除风寒为法。

2.温热邪气邪从口鼻吸受而来,从口鼻经咽喉、气管而入于肺。

治疗方法不是发汗解表,而是清温热、利咽喉,名曰清解。

风邪、寒邪侵袭皮表,太阳主表,故太阳经受风、寒侵袭。

医案:小儿咳嗽(介绍一个外感咳嗽的收尾方)

医案:小儿咳嗽(介绍一个外感咳嗽的收尾方)

医案:小儿咳嗽(介绍一个外感咳嗽的收尾方)懒兔子,你好:小孩现在3岁3个月了,自从开始上幼儿园,就小毛病不断,有段时间他开始咳嗽,症状是白天完全不怎么咳嗽,也不发烧,舌质,嗓子也不红,大小便均正常,唯独晚上咳嗽几阵,会咳醒过来,一声接一声,并且感觉气有点回转不过来。

于是按照外感治疗,尝试用了小青龙合剂,止咳散均无效,因为舌质也不红,小便也都正常,没有按养阴清肺的法子再治疗。

后面就送医院检查了,发现是支原体引发的肺炎咳嗽,服用西药阿奇霉素差不多痊愈了。

但是服用阿奇霉素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每次服完都有呕吐,吐的眼泪都出来了,看得我心疼的呀。

西医治疗支原体引发的咳嗽可以用阿奇霉素,那么中医该怎么治疗呢?去幼儿园才呆了一周,小孩又不幸有中招了,因为听人说支原体感染后容易复发,不会这么快就又中招了吧。

小孩晚上回家就感觉有点发烧,量了下体温37.5℃,有点咳嗽。

第二天上午发烧严重,39.5℃,无汗,睡着背部有微微汗,流清鼻涕(晨起黄色),依然咳嗽。

左右脸颊红,舌质红苔薄黄,因为口渴喝水较多,小便多,小便颜色正常。

大便干,脉浮数。

口气正常,无伤食。

我辨证后诊断为风热表症,辛凉解表的法子。

参考了下赵绍琴的温病的法子,用银翘散合桑菊饮:连翘9g 银花5g 薄荷3g (后下) 杭菊花5g荆芥4g 芦根15g 淡豆豉9g 桑叶9 g 前胡4g 浙贝母贝9g 黄芩5g生甘草3 g 一剂水煎服。

昨天喝完药后,第二天宝宝发烧已退,精神已经恢复正常,吃东西也算正常,但是食欲不如以前,体温有时候正常,有时候低烧37.5℃,有点寒热往来。

清鼻涕已经很少,咳嗽依旧,咳嗽为干咳无痰,舌质暗红,口不渴,中后段舌苔白腻,小便正常。

按养阴清肺的法子,用点沙参麦冬汤:南沙参10克、桑叶10克、生甘草3克麦冬9克、生扁豆5克、天花粉4克、桑白皮6克生地3克,一剂水煎服。

喝完一剂药后,发现舌苔变的更白腻了,小孩精神也一般,舌质暗红,白天寒热往来的症状已经消失了,但是晚上依然阵发性的发热,温度依然在37.5℃左右。

名老中医赵绍琴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赵绍琴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赵绍琴临床经验.txt*一篇一篇的翻着以前的的签名,那时候的签名有多幼稚就有多么的幼稚。

你连让我报复的资格都没有-〞好想某天来电显示是你的号码。

好想某天你的状态是为我而写。

有些人,我们明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名老中医赵绍琴临床经验.txt49礁石因为信念坚定,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青春因为追求崇高,才格外地绚丽多彩。

50因为年轻,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年轻。

赵绍琴漫漫岐黄路精诚大医魂———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彭建中整理编者按赵绍琴出生于三代御医之家,曾祖父以下三代均为皇宫御医。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客座教授,历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和全国政协委员。

赵氏从医60年以来,在中医温病、中医内科领域发遑古义,推陈出新,硕果累累。

曾先后出版了《温病纵横》、《赵绍琴临床400法》、《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等一批学术专著,培养温病专业硕士研究生20余名,199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名老中医。

曾多次应邀到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影响很大。

因赵氏在学术上的成就,1994年被入选英国剑桥名人传记。

本文着重介绍赵氏在温病学中,论温病初起证属热郁不可言表,论“在卫汗之”并非应用汗法,论“火热可清,火郁当发”,论伏气温病有发于髓。

在内科学中,从营血辨治杂病,慢性肾病非虚、忌食蛋白、宜动不宜静等学术观点。

在临证上诊脉、察舌、观色,审症求因,重在客观,以法统方,用药轻灵,开门逐邪,攻补兼施,善用风药的诊治特色。

并通过“补中益气汤治疗食道裂孔疝案”等5个案例予之交相辉应。

所收录的“治病先治心论”、“牛吃草论”等医论医话,以及宣郁退热汤等6个经验方均是赵氏医疗经验的结晶。

总之细读全文对于中医药工作者定会大有收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赵绍琴,男,汉族,1918年12月4日出生于北京。

1955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

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顾问。

赵绍琴:分辨温病和伤寒的要点

赵绍琴:分辨温病和伤寒的要点

赵绍琴:分辨温病和伤寒的要点展开全文赵绍琴分辨伤寒和温病的要点:1、伤寒,寒邪自皮毛而入,首先犯表,故其病机为寒邪束表;温病,温邪自口鼻入,先犯肺金。

2、初起证候特点不同。

伤寒初起,症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口不渴,苔白润,脉浮紧,尤以恶寒重,口不渴,苔白润为辨证要点;温病初起,症见发热恶风,咽红咳嗽,口干口渴,舌红且干,脉浮数,其恶风寒较轻微,咽红甚或肿痛,口干或渴,舌质红苔干可为辨证眼目。

凡属温热性温病,都是由于温热邪气引起的,其临床特点表现为起病急,热变快,易伤阴;凡属湿热性温病,都是由湿热邪气引起的,其特点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三)论温病初起证属热郁不可言表温病初起,其病机病性为何?按传统的观点,常以“表证”二字概括之。

如称为“风热表证”、“热邪在表”等等。

既是“表证”,就当解表,是以中药中有辛凉解表药,方剂中有辛凉解表剂,治法中有辛凉解表法。

甚至在《温病学》教科书中也明文规定,温病初起的治疗当用辛凉解表法。

辛凉解表作为一种治法,固有其适应范围。

但如果不加分析地照搬来规定为温病初起的主要治法,就未必合适。

因为温病初起证属郁热,不可言表。

这是温病和伤寒最为显著的区别之一。

伤寒初起,乃由风寒之邪从皮毛而入,足太阳经络受病,腠理闭塞,寒邪客于肌表,故称表证,必得发汗解表方愈。

温病初起乃温热之邪从口鼻吸受而来,必先犯肺金,肺主气属卫,其合皮毛,故温病初起多现肺卫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其状有类表证但决非表闭,乃热郁于肺,肺气失宣,故又多见咳嗽,咽红且痛,舌干或渴,一派热郁之象。

若以表证视之,则必以解表应治,临床上因此而致误者多矣。

况温病从其发病类型上看可分为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大类。

新感温病邪自外来,温邪犯肺已属热郁,并无表证可言;若伏气温病,则温热之邪久郁于内,病始则热自内外发,发于气分者口渴舌黄,发于营分者舌绛无苔,斑疹隐约,发于血分者,瘀斑骤露,或见出血诸证,甚则神昏,如此皆属温病初起,岂可概言为表证哉!又有温疫一证,病发急骤,热变尤速,初病即壮热口渴,或斑疹显露,舌绛如朱,甚则神昏不语,筋脉抽掣,往往不及救治而亡。

温病大家赵绍琴感冒精细辨证经验!

温病大家赵绍琴感冒精细辨证经验!

温病大家赵绍琴感冒精细辨证经验!感冒感冒是感受时令之邪或非时之气所引起的常见外感疾病。

初起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痛等为主要表现。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春季为最多。

因四时主气不同,受邪各异,故其性质亦有差别,如春季多病风寒,因而感冒就有风寒、风热、伤湿、伤暑、伤燥之不同。

感受风热多先伤肺卫。

感受风寒多先犯太阳,感受湿邪多兼损脾胃。

此外,感冒发生还与体质有关。

素体热盛者,多病风热;阳虚卫弱者,多感风寒;湿盛体丰者,多受暑湿;阴虚消瘦者,多伤燥邪。

无论何种感冒,都有其共同的基本特征,即邪从外来,经肌表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阻遏卫阳的输布,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紧或浮缓,或浮数等症。

起病急骤,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只要治疗及时妥当,一般消退也快,预后良好,很少传变。

但若迁延失治,由于正气渐伤,肌体抵抗力下降,也可兼夹成合并他邪,而致发变证。

为便于临床辨证治疗,兹按感冒的性质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湿邪感冒4类分述之,燥邪引起者,可参考秋燥病论治。

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是感受风寒邪气所致,可分为伤风和伤寒两大类。

风邪引起者曰伤风,寒邪引起者名伤寒,两者虽程度轻重不一,受邪各有所偏,但均是皮毛受邪。

盖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人体上部;寒为阴邪,其性收敛,多犯太阳寒水之经,故风寒感冒,头面、肺系及太阳经见证较多。

治疗当疏风散寒,宣肺解表为法。

(1)风袭皮毛:证见鼻塞声重,流清涕,喷嚏,头痛,微热恶风,舌不红,苔白润,脉浮缓。

治以辛散微温,疏解风邪。

方用葱豉汤加味:葱白6克,淡豆豉9克,鲜生姜3克。

(2)风邪犯肺:证见鼻塞流清涕,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胸闷,咳嗽痰多稀白,甚则微喘,咽不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浮滑或浮缓。

治以辛温散邪,宣降肺气。

方用杏苏散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半夏10克,陈皮6克,前胡6克,桔梗6克,甘草6克,枳壳6克,茯苓10克,生姜2克,大枣7枚。

(3)风伤于卫: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或有汗,呕逆,舌淡白,脉浮缓。

名老中医赵绍琴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赵绍琴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赵绍琴临床经验脉诊是中医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

赵氏于脉诊最为重视,也最有研究。

赵氏的祖上三代为皇宫御医,精于脉诊,为家传之学。

其父文魁公有《脉学》遗稿,详论脉法之精奥。

赵氏历经60年之临床验证,将其脉法整理为《文魁脉学》,公之于世。

其有见解独特,不同于世说者,约有以下几点。

1从病机的角度分类脉象,提出诊脉八纲。

传统的脉象分类方法虽各自不同,但大都失于简略,如分为阴阳两类,或七表、八里、九道之分。

赵氏所提出的诊脉八纲是以脉象所主的主要病机为依据进行分类的。

其内容如下:表脉:浮。

里脉:沉,牢。

寒脉:迟,缓,结,紧。

热脉:数,动,疾,促。

虚脉:虚,弱,微,散,革,短,代。

实脉:实,长,滑。

气脉:洪,濡。

血脉:细,弦,涩,芤。

这种脉象分类方法是以丰富的临床诊脉经验积累为基础的。

其优越性在于有利于从脉象分析病机,脉象一明,其病机便了然于胸中。

如脉洪滑且数,便知是气分实热证。

因洪主气病,滑为邪实,数则主热。

由此可见,诊脉八纲的提出,有其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2提出浮、中、按、沉四部诊法。

传统的诊脉只讲究浮、中、沉三部诊法。

赵氏则根据其家传和经验提出诊脉须察浮、中、按、沉四部。

轻手即得为浮部,稍加力为中部,再加力为按部,重按至骨为沉部。

在温病诊断中,浮中按沉与病变的卫气营血分别相应;在伤寒,浮主表,即太阳病,中部主阳明少阳,按沉主三阴病;在杂病,浮中部反映功能的变化,按沉部反映实质的情况。

这一诊脉方法最切临床实用,也最为重要。

中医讲究治病求本,这个本就是病的本质。

怎样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推求详察沉部脉象的反映是十分重要的。

一些复杂的病证,其临床表现出来的症状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病变的实质,这时就要求医生在诊断时要能够透过假象抓住本质。

脉象的四部往往不同,浮中部的脉象与疾病的一般表现相一致,按沉部的脉象才真正反映了疾病的寒热虚实。

如某病人表现为倦怠乏力,诊脉浮中部濡软,是气虚之象,但按沉部弦细滑数,则说明肝热内郁,外为湿邪所阻,切不可作气虚而投补剂。

温病大家赵绍琴妙用荆芥的经验(荆芥不仅通治感冒,还能……)

温病大家赵绍琴妙用荆芥的经验(荆芥不仅通治感冒,还能……)

温病大家赵绍琴妙用荆芥的经验(荆芥不仅通治感冒,还能……)芸菱有话说荆芥的作用很多,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祛风,解表邪通治感冒,胜湿以止痹痛;一是止血(炒炭),治疗多种出血。

笔者有幸于80年代跟随赵绍琴恩师身边进修,亲耳聆听赵老教诲,深得其传。

现将赵老临床妙用荆芥之经验,介绍于诸同道,以便临证参考。

★荆芥的功能与临床应用1)祛风解表荆芥穗味辛性温,其性升浮,善能发汗,祛风解表邪。

凡风寒束表而致头痛寒热,无汗,周身痛楚之表闭证,用之最宜,常配入复方应用。

因其温而不燥,疏风之功擅长,故又常以之配入大队辛凉疏解之品而治风热感冒初起,如银翘散用之以加强疏风散热之力。

此因其配伍而异其用,可谓通治感冒之良药也。

2)清头目利咽喉荆芥体轻升散,上行于头面空窍而有清头目利咽喉之功。

凡风邪上犯头目诸窍,而致头目眩晕、头昏鼻塞、耳目不清等症,无问其有无寒热身楚等全身症状,皆可用此以除风邪,风邪去则头目清,诸窍清利矣。

至于咽喉痛用之者,亦取其疏风利窍之功也,如清咽利膈汤、六味汤等即是其例。

3)散风胜湿以治痹痛荆芥为疏风圣品,此人皆知之。

古云:风以胜湿,洵为至理。

凡风邪阻于脉络,湿邪困阻气机。

症见周身痛楚,项背强直,四肢关节疼痛,肌肤麻木不仁等,用此有一举二得之妙。

至于某些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疼痛,已成热痹者,则当于凉血活瘀配入本品,庶免其寒凉凝涩之弊,又无温散助热之虞。

决不可为了“消炎”而纯用苦寒之药。

4)治风热瘾疹,皮肤瘙痒若风湿之邪入于营分,蕴郁化热而发瘾疹奇痒难忍,夜间尤甚,搔之不已,皮肤遍起片状红疹,治疗必须疏风祛湿,凉血活瘀。

故为治疗瘾诊必用之品。

古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所谓血行非指纯用血分药,乃令血行流通之意耳。

风药自可通络宣郁行滞,故不可缺也。

5)除颜面?斜颜面神经麻痹而成口眼?斜,考其原因甚多,总属阳明经络受病,以阳明之脉上行于面也。

若单纯风邪袭于阳明络分,则当用荆芥以散风邪则愈矣。

若阳明腑实,大便秘结而致口?不遂,必伺其积滞化,腑气通,病当向愈,方中宜加用荆芥穗以助其活络之功,则收效更捷矣。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风温(上呼吸道感染)周某,女,50岁。

初诊身热头痛,体温38 3℃,微恶风寒,无汗咳嗽,咽红且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两脉浮数。

风温之邪,侵袭肺卫,用辛凉疏卫方法,以宣肺退热。

饮食当慎,荤腥宜忌。

薄荷1.5克(后下),前胡6克,浙贝12克,桑叶9克,银花9克,连翘15克,淡豆豉9克,炒牛蒡3克,芦根30克,二付二诊药后小汗而头痛身热皆止,体温37℃,咳嗽有痰,咽红,已不痛,口干,舌苔白而尖红,脉象已变弦滑。

风热已解,肺热留恋,再以清解肃化法。

薄荷1.5克(后下),前胡3克,黄芩9克,杏仁9克,芦茅根各30克,焦三仙各9克,二付药后诸恙皆安。

[按]:患者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表证悉具,与风寒无异。

唯其咽红且痛,即可定为温邪。

若为风寒之邪,咽必不红。

以此为辨,则寒温立判。

况又有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为佐证,其为风温犯肺无疑。

故投以辛凉平剂,疏卫达邪。

药后得汗而热退。

再以清宣,以泄余热。

观此案可知叶氏“在卫汗之可也”之心法,汗之并非发汗,而是轻宣疏卫,卫分开则自然微微汗出而邪自外泄。

赵师用药,轻清灵动,正合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义。

秦伯未誉之“平正轻灵。

”名不虚传。

风温2(化脓性扁桃腺炎)张某某,男30岁初诊二日来身热不甚,但咳,痰吐不多,口微渴而苔薄白,病已两天,本属风热侵犯于卫,肺失宣降,应服桑菊饮治之。

但误服桂枝汤一剂,并饮红糖生姜水取汗。

今晨身热颇壮,体温39.7℃,咽红肿痛,且有自腐,咳嗽,痰中带血,胸宇刺痛,头痛日干,渴饮思凉,两脉弦滑且数,舌绛干裂,心烦,昨夜不能入睡,今晨神志不清,大有神昏谵语之势。

本为风热犯卫,肺失清肃,前医错认为风寒犯表,以辛温之剂,发汗解表,孰不知汗为心液,误汗伤阴。

况本为热邪,而又用辛热之品,势必促其温热内陷,神昏谵语。

急以宣气热兼以疏卫,凉营分以开神明之法。

此风温化热,逆传心包,防其增重。

蝉衣3克,僵蚕6克,连翘12克,银花12克,杏仁9克,片姜黄6克,竹茹9克,菖蒲9克,鲜茅芦根各30克,生石膏24克,一付二诊药后身热渐退,体温39.1℃,神志较清,咽红肿痛皆减,干咳,痰中血渍来见,昨夜已得安睡。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2】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2】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2】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2】风温4(上呼吸道感染)-龚某某,男,47岁-初诊-形体消瘦,素体阴虚。

复感温操之邪,发热口干,头痛咳嗽,干咳无痰,微恶风寒,心烦口渴,尿少且黄,舌红绛且形瘦,两脉细弦小数。

阴虚之体,又感温邪,滋阴以养其涟,疏卫兼以退热。

-白薇3克,玉竹9克,豆豉6克,前胡3克,薄荷1.5克(后下),山栀6克,芦根24克,二付-二诊-身热退而恶寒解,头痛减而咳嗽除,咽干口渴,小便色黄,舌绛形瘦,两脉细弦小精,温邪已解,阴分不足,再以甘寒清热,养阴生津。

-玉竹9克,山栀6克,前胡3克,鲜芦根24克,鲜石斛15克,桔梗6克-三诊-诸恙皆减,微咳无痰,咽干口褐,脉象弦细小滑,按之略数,舌干质红形瘦。

外感温邪已解,阴虚内热未除,再以甘寒养阴,润燥折热方法。

-细生地15克,石斛15克,桔梗6克,生草9克,麦冬9克,北沙参24克,川贝6克,鲜茅芦根各24克,三付-四诊-药后诸症皆减,脉仍细小且滑,舌红口干,心烦而欲饮,阴虚已久,肝肾两亏,改用丸药,以善其后。

-丸方:细生地60克,肥玉竹60克,川石斛30克,生白芍60克,麦门冬30克,五味子30克,山药45克,丹皮24克,茯苓块60克,元参30克,焦三仙各60克,鸡内金30克,香稻芽60克,砂仁15克,白术30克,炒枳壳30克,木香15克-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饭后,各服6克,如遇感冒暂停。

-[按]:素体阴虚,暮春患感,正合《内经》“冬不藏精,各必病温”例。

其形瘦干咳,舌瘦且绛,脉象弦细小数,合为阴亏之征。

故首用养阴疏化,终用养阴和胃之丸药。

冀以从根本上改善阴虚体质。

--风温5(大叶肺炎)-孔某某,男,20岁-初诊-持续发热4日,体温38.7℃~39.5℃,时时恶寒,头痛,咳嗽砗作,咳则胸痛,汗出胸以上为甚,胸闷气促作喘,痰黄稠粘,时有铁锈样痰吐出,大便二日未行。

舌红苔黄根厚糙老且干,两脉洪猾且数,心烦口干,渴欲冷饮。

赵绍琴从温病论治杂病经验

赵绍琴从温病论治杂病经验

赵绍琴从温病论治杂病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赵绍琴教授为三代御医之后,博学多识,尤精温热,广治杂病,行医 6o余载,临证治验甚丰。

运用温病理法论治杂病,乃其一大特点。

笔者择数则介绍如下。

1、辨郁热,疏风凉血治肾病赵老辨治之肾病,大多为急性、慢性肾炎,急性、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肾囊肿等患者,分属中医“水肿”、“关格”、“癃闭”、“腰痛”等范畴。

临证多从温病理法人手,主要为风、热、湿、毒邪气侵袭,阻碍气机,郁热不散,气不布津,三焦受阻,则水液蓄积。

若为风热侵袭,肺卫受邪,肺卫失宣,气液不能宣肃,则头面、目窠肿胀明显,并见发热恶寒、咽痛、头痛,或伴咳嗽吐痰,舌边尖红、苔薄腻,脉浮数,治疗重在疏风散热、行气解郁、胜湿消肿,以银翘散为主方,佐加宣肺理气、解郁散湿药,如杏仁、桔梗、藿香、白芷、前胡、郁金等。

如为风、湿、热邪侵犯,El久病邪弥漫,三焦水气受阻,并且邪郁气滞血瘀,症见头面、肢体,甚或胸腹肿胀,伴头晕、胸闷、面色苍黄、食欲下降,甚或恶心呕吐,大便稀溏,小溲短少,或色赤如茶,舌红或淡红、苔腻或厚或黄,脉象濡滑或弦数等,治以疏风胜湿、行气解郁、凉血散瘀方法,以银翘散合三仁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为主方,常用风药和凉血散瘀药,如荆芥、牛蒡子、金银花、连翘、赤芍、丹参、牡丹皮、郁金、茜草、小蓟、栀子、柴胡、白茅根、芦根、藿香、厚朴、杏仁、薏苡仁、白豆蔻、大黄等。

呕恶甚者,加用半夏、黄连、灶心土等;尿色深如茶者,加用藕节、侧柏叶、苎麻根等;若挟毒邪上攻头面或蕴结肌肤,伴见疮疡或皮肤瘙痒明显者,加用升降散散火降毒或白鲜皮、紫草、地肤子、土茯苓、蛇床子等胜湿疏风止痒。

这些经验跳出了治疗慢性水肿病的旧框框,开拓了治疗肾病的新路子,临床上收到良好疗效。

2、辨伏气,攻补兼施治血病急性、慢性白血病多认为属中医“虚劳”、“血证”等范畴,一般治疗重在补虚。

赵老却辨该病为伏气温病,认为其热毒为本、体虚为标,为温热毒邪深伏于骨髓,从而引申出卫、气、营、血、髓的辨证。

宣四味的临床应用宣四味是赵绍琴老师临床实...

宣四味的临床应用宣四味是赵绍琴老师临床实...

宣四味的临床应用宣四味是赵绍琴老师临床实...宣四味的临床应用宣四味是赵绍琴老师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小药方,由前胡,杏仁,枇杷叶,浙贝母四味药组成,主要用于郁热咳嗽。

一般都会认为肺有郁热导致的咳嗽,用清热法来对症治疗,疗效往往会差强人意。

原因是没有把病机分析明白,肺家郁热导致的咳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郁”这个字!什么能把热郁在肺里面呢?只有寒邪才能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

到这里病机就明确了,因为寒邪郁闭肺经气机,逐渐化热,肺气失于肃降,上逆为咳!前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肺经,降气化痰,疏散风热。

杏仁,味苦,性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枇杷叶,味苦,性寒,归肺、胃经,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浙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

由此可见,这四味药没有宣肺的功能,都是降逆的药,不符合郁热咳嗽的病机!其实赵老治疗郁热咳嗽是在宣四味的基础上再加苏叶,白前,白茅根,芦根这四味药!我们都知道苏叶味辛,性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具有很好的解表作用,治疗湿热的大家薛生白老师曾讲过宣肺胃之气必用苏叶,这是薛老的一个用药经验,苏叶是用来调肺胃的。

在这里苏叶就可以很好的解除郁热咳嗽病机里面的寒邪!白前是治肺的要药,味辛、苦,性微温而不燥烈,归肺经,长于祛痰,无论寒热虚实新久之咳均可用之!芦根和白茅根是用解决水道问题的,三焦主水道,肺主通调水道,水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气机,芦根是宣浅层的三焦,什么叫浅层,这就是气和血的概念了,气为浅血为深,芦根解决浅层卫分气分的水道,白茅根解决营分血分的水道。

一般临床,肠道里面有食积的就用焦三仙,如果水道不畅的,就用芦根白茅根宣畅水道,芦根偏浅,白茅根偏深,两味同用可以更好的发挥宣畅水道的作用!总结一下,苏叶解表散寒,解决寒邪问题,白前和宣四味清降上逆的肺气,清热止咳,芦根和白茅根助肺通调水道,宣畅气机,肺气宣发与肃降的通道畅通无阻,则诸证消散!肺家郁热宜宣清,苏叶散寒肺白前,宣四味降肺清热,芦根茅根调水道。

中医大家赵绍琴:治咳八法

中医大家赵绍琴:治咳八法

中医大家赵绍琴:治咳八法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青竹中医第58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

文|静依来源|青竹医社导读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痰声俱有是咳嗽。

咳嗽主要病位在肺,但是机体各部位之疾病都能影响到肺而成咳嗽。

正如《素问·咳论篇》所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归纳起来,咳嗽一证不外由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而生。

著名中医药学家赵绍琴先生外感咳嗽疏散风寒,肃降止咳感受风寒,头痛鼻塞,发热恶寒,咽痒作咳,痰多稀薄,一身无力,舌苔薄白,脉浮略紧。

用疏散风寒,肃降止咳法。

苏叶6g、苏子10g、前胡6g、杏仁10g、百部10g、紫菀6g、陈皮10g、炒牛蒡子5g加减法:1、若风寒较重,体痛脉紧,舌苔滑白且润,加麻黄3g、桂枝6g。

2、若素体阳虚,湿邪中阻,脉濡胸闷,方中加用干姜3g、细辛1.5g、茯苓20g,以化其痰湿。

3、若年老体弱,脉沉细弱者,可加党参3~6g以补肺气而解风寒。

疏散风热,兼以止咳风热致咳,烦热口渴,咽红干疼,小溲黄赤,大便干结,舌红痰稠,脉象滑数。

用疏散风热兼以止咳法。

桑叶10g、前胡6g、浙贝母10g、黄芩12g、薄荷1g(后下)、芦茅根各30g加减法:1、风热初起,似有恶寒时,可加炒山栀5g、苦桔梗6g。

2、风热加重,咽红肿痛,脉象滑数有力,可加生石膏15g(先煎)、瓜蒌30g、大青叶20g、连翘10g。

3、风热化火,咳嗽痰稠黏者,方中去桑叶、薄荷,加知母6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黛蛤散10g(布包)。

4、火热化燥,干咳痰中带血者,加沙参10g、麦冬10g、生海石15g、竹沥30g(冲)。

泄火清金以定其咳,甘寒增液兼缓其燥风热化火,呛咳咽干,痰黄稠黏,甚则痰中带红,口渴思饮,舌绛干裂,脉象滑数。

宜用泄火清金法。

苏叶苏子各3g、生石膏15g(先煎)、杏仁10g、黄芩12g、麦冬12g、瓜蒌仁30g、芦根30g、知母6g加减法:1、若热盛阴伤,咳损肺络而见红者,加凉血育阴之品。

为什么孩子感冒好了,咳嗽却不停?原因到底出在哪?

为什么孩子感冒好了,咳嗽却不停?原因到底出在哪?

为什么孩子感冒好了,咳嗽却不停?原因到底出在哪?“最近门诊来看感冒后咳嗽的孩子非常多很多家长都会来问我:米医生,我们家孩子感冒明明好了,可为什么总在咳嗽,为什么咳嗽那么难好?!嗨,有这样烦恼的宝妈真不是一个二个而是一大把一大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孩子病好了,咳嗽却不好?我们到底该用什么办法去应对?老规矩,先从名医赵老的医案说起(此医案选自《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在这个小小的医案里,我们可以一窥现在小儿感冒后咳嗽不止的原因,真的太太太太太典型了。

这个case的主人公是个男娃娃,,,姓钟,2岁半,家长主诉是:感冒后引起的咳嗽,时间长达半年,孩子咳嗽时喉咙里总有痰音,但咳又咳不出……尤其是晚上睡觉时,咳嗽会加重,在半年时间家长里中西药都试了一遍,西药用过抗生素,镇咳剂,中药用过小儿清肺、蛇胆川贝、止咳枇杷等,反正吃了很多很多药,市面上该试的药都试了,后来又吃了中药汤剂益气健脾等等……可是,可是,都收效甚微、、、、结果最近孩子咳嗽变本加厉,更加严重了,胃口也变得很差,脸色暗沉,所以求助于赵老……赵老一看小儿指纹色红(有热象),脉象滑数(有痰饮,所以孩子会咳嗽有痰音),赵老断定孩子肺有郁热,又吃了太多寒凉药物,导致郁热被遏(遏è:阻止),直接导致肺失宣降,肺气该降不降,反而上逆变为咳嗽。

怎么治?赵老决定一边宣肺气,让郁热散掉,一边降肺气化痰,做到这二点,咳嗽自然而然会停止。

方子:苏叶子各6克,前胡6克,白前6克,浙贝母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6克,茅芦根各10克,五剂。

方子里,苏叶辛,温宣肺化痰,等于给孩子的肺开了一扇窗,把郁热透出去接着苏叶子白前辛,温,都能降气消痰,平喘;浙贝母再清一清热,继续化痰;杏仁苦,温祛痰止咳,降气;枇杷叶苦凉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最后芦根茅根清热生津,利尿;一共9味药:一边帮把孩子肺里的郁热透出去(苏叶)一边帮他稍微清一清热(浙贝母)一边再下气,化痰,平喘(苏叶子,白前,杏仁,枇杷叶),一边芦根茅根生津,反佐辛温伤阴,利尿(让痰有去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验撷菁・
赵绍琴教授辨治外感咳嗽经验
郑建功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杭州310007)
摘 要 外感咳嗽是临床常见病,但若辨治不得法,往往使病情迁延或变生它症,因此虽是小病也应当重视。

赵绍琴教授认为:外感咳嗽的辨治,应脉舌色症合参,病虽不重,调治也应综合考虑,其论治颇具特色。

本文从“重声痰之辨,以明六淫所因;舌脉并重,以辨病机兼夹;立法处方,注重因势利导;饮食起居,也当慎重”等几方面对先生的辨治经验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外感咳嗽 中医药疗法 赵绍琴 名医经验
赵绍琴教授幼承庭训,家学渊源,临床数十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学识,渐成一大名家。

先生学贯中西,提倡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积极吸取古今名家心得,以丰富自己的学识,理论与实践并重。

在数十年的临床中,先生屡起危候重证,对各种疑难病证的辨治均有独到之处,临证务求脉理,提倡脉舌色症合参,而于温病的辨治尤具心得。

笔者有幸侍从先生数年,得先生之传,并在临床上得到验证,深感先生之学识高深超逸。

今将先生辨治外感咳嗽之经验介绍如下。

1 重声痰之辨以明六淫所因
外感咳嗽是指机体因感受外来之邪所引起的以咳嗽为主症的病证,临床颇为常见。

但若施治不当,易使病情延误,或变生他证。

因此,虽是轻浅之病,也颇为医家所注重,病人所关注。

先生认为一年四季气候有常有异,感邪也有常有变,不能拘泥于成见,要知常而能达变,尤其是当今人们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观,疾病的发生与演变也日有不同,因此诊治疾病也应务求辨证求因,不能想当然了事。

外感咳嗽也是如此,辨证很重要,而声痰之辨是重要一环。

据咳嗽的声音与痰的情况,则易分别所感为何邪,为审因论治打下基础。

先生认为临床常见的外感咳嗽主要有风寒、风热、暑湿、风燥等,而其间又可相互演变及兼夹,明变其中机理对正确的施治是很重要的。

先生认为,风寒咳嗽咳声多重而有力,气急欠平,痰少色清或白;风热咳嗽咳声多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痰稠而粘或白或黄;暑湿咳嗽咳声闷而不畅,咳嗽似喘,痰多而稀;风燥咳嗽多干咳而频作,连声作呛。

风寒兼痰湿则多有痰鸣,痰稀如涎;风热化火成火热咳嗽,则以呛咳、阵发为特点,咳声响亮而脆,咳痰黄稠或白粘;外寒而内热的寒包火咳嗽,则咳声重浊有力但不畅,气急而痰粘,且鼻多流清涕。

总之,大凡咳嗽声重浊而不扬的多是肺气不宣;咳声低微而不扬的多是肺气不足;暴咳音嗄的多是肺实,即“金实无声”;久咳音嘶的多是肺虚,名为“金破不鸣”。

虚人外感咳嗽,咳声多轻而频,其痰或多或少,或稠或稀,各有不同。

2 舌脉并重以辨病机兼夹
赵师治病尤重脉学,于外感咳嗽的治疗也重舌象,舌脉并重是其特点,故赵师于舌脉两诊上均有高超的造诣。

临床遇凭症难以明确诊断时,常凭舌脉为依据,于外感咳嗽的辨治也不例外。

同时赵师也认为疾病病机的转变,尤其是外感病,其在脉舌上常先于症状而出现,因此能明辨舌脉对准确诊断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说来,风寒咳嗽,脉多浮紧或浮缓,脉紧多为寒邪重,而缓则为风邪偏重,舌苔多薄白。

但临床每有兼夹,兼与病人的体质有关系,内兼痰湿脉多或弦或滑,舌苔多白腻;内兼食积,脉又兼滑象,舌苔多厚腻;风寒化热,脉多数按之弦滑有力;虚人感风寒脉浮按之力弱。

风热咳嗽,脉多浮数或滑数,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或白或黄;若化火则脉多弦滑且数,舌红边尖起刺,苔白浮黄或干;痰热郁滞不化,则脉弦滑数按之有力,舌红苔黄

1
1

 第25卷 第3期1998年3月
辽 宁 中 医 杂 志
L I AON I N G JOU RNAL O F TRAD IT I ONAL CH I N ESE M ED I C I N E
V o l.25 N o.3
M ar.,1998
腻。

暑湿咳嗽,多见于夏月暑盛湿重之时,常内外互因,脉多濡或滑,舌苔多白腻;兼有寒湿不化,脉多沉滑或濡软无力沉取细滑,舌苔多白腻而润。

风燥咳嗽多见于秋凉时节,脉多浮或弦或细,舌苔多白而干;凉燥脉多弦,舌淡苔白且干;湿燥脉或洪或数,舌边尖红苔白干或黄。

若因风热化火化燥,则脉多弦数,舌红苔干或黄。

3 立法处方注重因势利导
咳嗽之病因虽多,但总离不开肺,肺主气,有宣发和肃降的功能,肺气失宣或肃降失司,都会引起咳嗽。

由于肺本身的功能特点,以及外感咳嗽之病邪因素,治疗外感咳嗽赵师力求因势利导,调肺气,祛外邪,使肺之宣发、肃降功能恢复正常,则病自愈,用药强调轻灵宣气。

风寒咳嗽赵师以疏风散寒为主,认为寒去风散肺气宣则咳自止。

常用药:苏叶子、生紫菀、前胡、象贝母、杏仁、枇杷叶、羌活、陈皮等。

风寒重,体痛脉紧,加用少量麻黄、桂枝;化热,脉按之数而有力,加旋覆花、芦根、炒牛蒡子;痰湿中阻,加干姜、细辛、茯苓;素体气虚者,加党参、白术;兼有食积不化,加保和丸、焦三仙。

风热咳嗽赵师认为重在疏风清热,但需防凉遏。

常用药:桑叶、前胡、杏仁、茅、芦根、象贝母、黄芩、连翘、薄荷等。

并可适当加用苏叶、防风、炒牛蒡子、桔梗、炒山栀等。

风热重脉滑数有力,可加生石膏、瓜蒌、大青叶;化火痰稠,去桑叶、薄荷,加知母、桑白皮、地骨皮、黛蛤散等;暑湿咳嗽赵师认为化湿清暑最为要紧,而关键在于化湿,湿去热退,肺气自调。

常用药:藿香、佩兰、苏叶、半夏、陈皮、厚朴、杏仁、竹叶、竹茹。

表湿重,加羌活、独活、海风藤;热重,加黄芩、黄连、茅、芦根、西瓜翠衣;湿重脉濡软,舌胖苔白腻根厚,可加用苓桂术甘汤;中气不足,加太子参、生黄芪。

风燥咳嗽赵师认为疏风润燥最合理,其凉燥用温润;温
燥用凉润。

常用药:南北沙参、川贝母、桑叶、杏仁、淡豆豉、山栀皮、鲜梨(去核连皮切片)、炙枇杷叶等。

若为凉燥,可加苏叶、防风;温燥可加菊花、茅、芦根等。

赵师认为外感咳嗽,初期病在肺卫,按卫气营血辨证,病多在卫分,不解则可入气营,治疗既不可过用辛温发散之品,也不可一味寒凉太过,因“寒则涩而不流,气机不宣,三焦不畅,早用寒凉郁遏其邪,邪无出路,反致病不
能除”(《温病浅谈》
)。

从临床上来看,过用辛温发散之药者固少,但早用、过用寒凉之品的却不少,以致寒凉过度,气机郁滞,或中阳被伤,反致病难向愈,最后还得用升和轻疏,或温经散寒、宣气化痰之剂收功。

对于寒包火之咳嗽,内有郁火,外束风寒,热郁不解,发热恶寒,口干唇燥,咽红且痛,或遍体痛,舌红苔白,脉浮紧,沉取弦滑有力且数。

临床也不少见,其治疗赵师认为既要疏风散寒,又要开郁泄火,可用辛苦寒法,辛温、苦寒、辛寒并用,升降散加苏叶、前胡、炒牛蒡子、瓜蒌、黄芩、连翘、淡豆豉、炒山栀、茅、芦根等。

4 饮食起居也当慎重
外感咳嗽虽是小恙,但不应轻视。

病在肺,肺气不宣或肃降失司,胃失和降,运化受阻,极为不利于外邪的清除。

因此,调和肺胃,护好营卫,使气机调畅,营卫调和,自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赵师认为外感咳嗽,饮食宜限量,且以清淡为主,忌食高能量的食品及不易消化之物(如油
炸之类),小儿尤其要注意。

同时也应适当地保
暖,使营卫调和,以免复受外邪的侵袭,另外,寒凉之品也应慎重食用,过食寒凉之品,凉遏气机,不利疾病的治疗;若伤胃困脾反而碍事,中阳不足者更当慎重。

这些虽是小事,却也不可不注意。

收稿日期:1997-09-30
编辑:董维龄
Abstract T he cough by ex ternal pathogen ic facto rs is clin ical common disease .If diagno sis and treatm en t fail
to grasp the m ain po in ts ,often it’s conditi on w ill be p rocrastinated o r cau se o ther disease .T herefo re ough t to pay atten ti on to it .P rofesso r Zhao Shaoqin th ink diagno sis and treatm en t of the cough ough t to syn thesize "the pu lse ,the tongue ,the co lou r and the symp tom ".T he article in troduced Zhao Shaoqin’s experiences of diagno sis and treatm en t of the cough abou t "differen tiate and analyse sound and ph legm ,attach i m po rtance to the pu lse and the tongue ,therapeu tic m ethod and reci pe ,dieto therapy and daily life ".
Keywords cough by ex ternal pathogen ic facto rs ,therapeu tic m ethod of TC M ,,Zhao Shaoqin ,experice of famou s docto r

201・辽 宁 中 医 杂 志25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