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简述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
简述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是指在自然环境中,人们穿着的服饰反映的文化特征和社会意义。
在不同的自然范围内,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人们的服饰文化也各有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对自然范围内几种典型的服饰文化标志的简述:1.山地服饰文化:山地地区的气候多变,温度较低,所以人们身着较为厚实的衣物以保暖。
在山地服饰中,皮草是最常见的材质,因为其具备较好的保暖效果。
同时,山地服饰还注重防风、防水、耐磨等功能,常常采用厚重的面料和牢固的结构设计。
此外,山地服饰的设计也较为简洁,注重实用性,以便人们在复杂的地形中自由移动。
例如,喜马拉雅山区的服饰文化标志是藏袍和蓝色长袍。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传统服饰,常采用厚重的藏毯布料制作,具备很好的保暖效果。
蓝色长袍则是被人们视为神圣的象征,代表着高贵和尊严。
2.平原服饰文化:平原地区气候较为稳定,温度相对较高,人们的服饰更加轻薄。
平原地区的服饰注重透气、舒适和便于运动,面料常常选择柔软、透气的棉麻等天然纤维材料。
此外,平原地区的服饰也更加注重颜色和图案等设计元素,反映了地域性和民族性。
例如,非洲的马赛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地区的服饰文化标志。
马赛人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多样,常用的材料有棉麻和动物皮草等,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3.沿海服饰文化: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温度适宜,人们的服饰更加轻薄、宽松。
由于沿海地区与海洋接壤,人们的服饰常常选择柔软、吸湿、透气的面料,使人们在海风中感到舒适。
同时,沿海地区的服饰也注重防晒和防潮,常常采用宽边帽、长袖衫等设计,以保护皮肤免受阳光和潮湿的伤害。
例如,日本人的和服就是沿海地区的服饰文化标志。
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服饰,通常由柔软而宽大的布料制作,使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感到凉爽。
和服的设计也充满了对自然的崇敬,常常采用花鸟、云水等自然图案,将自然与美学完美结合。
总之,在自然范围内,人们的服饰文化标志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对自然的认知和理解。
地理环境对服装的影响19世纪西方服装
地理环境对服装的影响19世纪西方服装
人类社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是环境造就了人类服饰.
要考虑到早期人类进化的程度和特定的生存环境服饰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表征之一,是人类的第二层皮肤,也是自然和社会的一面镜.
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的服饰特征寒带极寒地区,主要是居住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在同严寒的气候条件斗争时表现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它的服饰定型为四肢包裹,具有抵抗寒冷的优点.他们利用毛皮制成了迄今为止最好的寒冷气候服饰——紧身上衣
用软毛皮缝制,茸毛向里,为身体散发的热量提供聚集空间.裤子用北极熊或驯鹿皮缝制而成的,其长度正好松松地塞进长靴顶部.外面还有一件外套,穿着的人还可以把手伸进去取暖.外套毛皮向外,连衣帽的边缘镶有狼獾皮,呼吸喷出的水气不会在上面凝聚成冰.宽大的连指手套长至袖子,脚上所穿的轻软鞋毛皮向内,外面还可以套上一双拖鞋式短靴.多雨性湿润地区,主要是在欧洲英伦三岛,那里四面环海,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使之多雨,所以英国人出门常手持雨伞,雨伞在英国属于服饰的一部分,在外国人看来则是英国的一个象征.英国绅士服饰中代表身份的手杖,也是由雨伞经常使用演变而来的.。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的影响
需要选择透气、轻薄的材质,如棉、麻等。
3
湿润多雨地区
需要选择防潮、防水的材料,如尼龙、塑料等。
地理环境对服饰材料的影响
01
02
03
高原地区
由于海拔高,气压低,需 要选择透气性好的材料, 如丝绸、棉麻等。
平原地区
由于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可以选择多种材料,但需 考虑气候和地形的影响。
沙漠地区
自然灾害对服饰风格的影响
干旱与洪涝
在干旱地区,人们通常选择节约用水的服饰,如长裤、长袖衣服等。而在洪涝地 区,人们则更注重防水和耐脏的服饰,如雨衣、防水鞋等。
地震与火山喷发
在地震和火山喷发频繁的地区,人们通常选择安全性能较高的服饰,如带有反光 条的外套、安全帽等。同时,为了应对突发情况,人们也会选择携带方便携带的 应急包和急救用品等。
的色彩或带有积极象征意义的图案的服饰。
火灾
03
火灾后,为了表达对受灾者的关心和慰问,人们会选择暖色或
柔和的色彩的服饰。
05
CHAPTER
自然环境对服饰图案的影响
气候对服饰图案的影响
寒冷气候
在寒冷的气候中,人们通常选择深色和暖色调的服饰,如红色、橙色和黄色,以增加视 觉上的温暖感。同时,服饰图案也倾向于选择具有厚重感和层次感的图案,如雪花、冰
寒冷气候
在寒冷的气候中,人们通常选择厚实、保暖的服饰,如羽绒 服、毛衣、皮草等。同时,为了防止严寒对皮肤的伤害,人 们也会选择带有厚实内衬的帽子、手套和围巾等配饰。
温暖气候
在温暖的气候中,人们通常选择轻薄、透气的服饰,如短袖T 恤、短裤、薄外套等。为了防晒和散热,人们也会选择宽边 帽、太阳镜等配饰。
气候对服饰色彩的影响
【地理素养】不同的服饰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素养】不同的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服饰的原材料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
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
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
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
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
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人们穿着的棉、毛与皮制衣物,原料主要源于我国的棉花产区和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我国五大商品棉基地是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以及南疆地区。
四大牧区是新疆、内蒙古、西藏和青海。
二、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
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傣族服饰众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温差比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们时常穿一个露胳显臂的“不对称”大袍,也就是穿皮袍仅套一袖,适应青藏高原多变的气候。
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钟情于身着白色宽大松驰的长袍。
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着之变化。
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
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
然而在四季如春的云南昆明一带,则形成了人们“四季服装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观。
【地理试题中的服饰】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生活区域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
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图示区域地形和气候条件对该区域苗族男子着装习惯的影响。
高中地理视角看气候与服饰的关系
高中地理视角看气候与服饰的关系服饰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日用品,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地理环境差异巨大,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民族服饰,体现着所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
东北皮草网络上流传这样一句话:我在东北穿着貂,你在南方露着腰。
东北人穿貂是不是嘚瑟的,我想不是的,这是冬季寒冷的地理环境造成的。
也许有人看多《智取威武山》的电影,那里的林海雪原,如果你不穿得厚厚的那可真叫“嘚瑟”了。
东北气候特点:东北地区中高伟地区,气候较为寒冷,人们冬天常穿皮衣,除毛皮具有良好的防御保暖性能外,更因当地自然条件不宜植棉,而在严寒气候条件下,兽类的皮毛长得特别丰厚,保暖防寒性能好。
苏浙丝绸丝绸是中国的特产。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
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
那么丝绸的产地主要在哪里呢?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为我国最大丝绸产地,产量占全国一半。
主要集中于苏州、杭州、湖州,称为三大绸市。
其次有绍兴、南京、嘉兴,镇江和常州等。
因此买丝织品我们都选择苏浙地区,小至丝巾大至名牌服饰我们喜欢选苏浙地区丝绸。
苏浙气候特点:纬度较低,气候湿热,人们广泛种植桑树,养蚕缫丝,久而久之形成驰名中外的产业。
青藏藏袍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着,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特征。
藏袍的基本特点是大子里面还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宽长,衣领、襟边、袖口、下摆等处多以细毛皮、氆氇或色布镶边。
白天劳动时多脱掉一袖或双袖,左右盘扎于腰间。
青藏气候特点: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
蒙古族蒙古袍蒙古袍蒙古族的典型服饰,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生活中的地理—衣食住行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衣食住行”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下面,就以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例加以说明:1、服饰与地理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
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
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
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
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
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
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2、饮食与地理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
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
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
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
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
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
地理环境与服饰
地理环境与服饰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地理环境与服饰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在人们的服饰上留下了独特的乡土风情。
复杂多样的气候,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
简便的草裙与炎热的气候相关连;丰厚的皮服与严寒的气候相伴随。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服饰的多样。
一、干旱荒漠地区的服饰阿拉伯服饰阿拉伯人,头缠层层白色的头巾,身穿宽大的白色长袍;女子外出蒙着黑色面纱,并留两个小孔露出双眼。
这与西亚、北非黄沙滚滚、气候干旱、天气晴朗、日照强烈密切相关:长袍裹身、头缠头巾、白色的大袍,有利于遮挡强烈的阳光,保护皮肤免受伤害,防沙、防晒成为这种服饰的主要功能。
土库曼斯坦别称“沙漠牧场”。
男人爱穿紧身衬衣,宽档裤,外套长袍,脚蹬皮靴,便于骑马驰骋;妇女爱穿束身连衣裙、长袍,头戴高帽或扎头巾,以适应干旱多风沙的环境。
二、高寒牧区的服饰青藏高原的服饰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的穿戴,多取自牲畜的皮毛,都有穿长袍的习惯,主要是高原气候变化无常——白天日照强烈,气温上升,夜间气温骤降,寒气袭人(昼夜温差大)。
穿皮制长袍,既可抵御严寒和风沙的侵袭,又能在游牧途中作为夜间防寒的铺盖。
蒙古族的长袍腰身肥大,下摆不开叉,以利于骑马时护膝防寒;衣袖稍长,骑马持缰时,冬季可御寒,夏季可防蚊虫叮咬。
蒙古人穿的皮靴,有翘头和圆头之分,翘头的适合在深草中行走,圆头的适于在浅草或无草区行走。
藏族牧民在夏天也多穿皮袍,白天在烈日下,将一只胳膊露出皮袍外,行走劳动时,将双袖扎于腰间,一旦天气骤然变冷,可将胳膊穿进袖筒,以适应高原多变的天气,这比更换增减衣服方便得多。
三、热带多雨地区的服饰东南亚服饰东南亚的居民,常穿无领的上衣,衣服具有短小贴身的特征,女性套上短小的筒裙,头戴斗笠。
这与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河流密布、森林茂密密切相关——轻巧的斗笠就地取材,即能防晒又能防雨,还可以当扇子扇风取凉,一物多用;多水地区以水为伴,趟水过河,入水游泳,是常有的事,贴身短小的衣服,穿脱方便,便于晒干,适合与水打交道;短式紧身衣,在密林中不易钩挂,行走方便。
谈自然地理环境对东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基本内容
其次,苗族服饰的色彩也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湘西地区的苗族服饰以 青色、蓝色为主,这是因为在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中,山青水蓝,相应的颜色更 能够引人注目。而黔东地区的苗族服饰则以红色、黄色等较为明亮的颜色为主,
基本内容
这是因为该地区以山地为主,红色和黄色等较为显眼的颜色更能够在绿色的 山林中引起人们的注意。
自然地理环境对东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3、自然环境对服饰式样的影响: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为少数民族的服饰式样 提供了灵感。如朝鲜族的短衣长裙,就是受到了当地的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既方 便行动又利于保暖。
自然地理环境对东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4、自然环境对服饰色彩的影响: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对服饰的色彩产生了影 响。例如,白雪皑皑的冬季使得当地少数民族的服饰更倾向于暖色调,而绿色的 森林和草原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冷色调的服饰。
自然地理环境对东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对服饰材料的影响: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少数民族提供了 多样化的服饰材料。如满族的兽皮服饰,多采用狗皮、鹿皮等兽皮材料,这与其 所处的自然环境中的动物资源丰富有关。
自然地理环境对东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2、自然环境对服饰风格的影响:东北地区的气候寒冷,为保暖的需要,少数 民族的服饰风格多厚重且长。如蒙古族的长袍,长度过膝,领子高耸,袖子肥大, 具有很强的保暖性能。
基本内容
和鞋子;丝织品则因其柔软光滑,成为了女性的主要服饰材料。
基本内容
2、服饰风格:凉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为彝族服饰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 在不同的海拔和气候条件下,彝族人民的服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例如,在 高寒地区,彝族服饰注重保暖性,衣物较为厚重;而在河谷地区,由于气候较为 炎热,彝族服饰则注重透气性,以轻薄为主。
初中地理民族服饰特点
初中地理民族服饰特点1.材质差异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材质选择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生活在草原地区的蒙古族,因其气候寒冷干燥,多选用羊毛、驼毛等动物毛制品作为衣物材质,制成厚实且保暖性强的毛料服装。
而在湿润多雨的南亚地区,印度服饰则更偏向于使用棉布,因为它能更好地适应湿热气候。
2.色彩特色地理环境也影响了民族服饰的色彩选择。
例如,生活在高寒地区的藏族,其服饰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以红色、黄色、蓝色等暖色系为主,既能在冰天雪地中起到醒目作用,又能带来温暖感。
而在热带雨林地区的民族,其服饰则偏向于使用绿色、棕色等自然色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图案寓意民族服饰上的图案大多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寓意。
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各个民族的图案各有特色。
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维吾尔族,其服饰上的图案多以骆驼、沙丘等沙漠元素为主,寓意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生活的艰辛。
而江南水乡的汉族服饰则常以荷花、水波等水元素为主题,寓意着对水的亲近和对生活的热爱。
4.款式特点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款式也有很大影响。
例如,高山地区的民族服饰通常设计得较为厚重,以抵御严寒;而沿海地区的民族服饰则相对轻薄,便于在海洋环境中活动。
此外,不同地区的民族服饰在细节设计上也各有特色,如蒙古族的宽袍大袖、藏族的长袍长裤等。
5.配饰搭配配饰是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环境对服饰影响的体现之一。
例如,草原上的牧民喜欢用兽骨、兽皮制作饰物;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藏族和彝族喜欢用贵重的金银和宝石制作饰物;南亚地区的女子则常在腰间佩戴色彩斑斓的腰带。
这些配饰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装饰性,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6.制作工艺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其服饰制作工艺较为简单粗犷,强调实用性;而南方水乡的民族服饰则注重细节和手工艺的运用,制作工艺相对复杂。
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某些特殊材料只能就地取材,这也使得不同地区的民族服饰在制作工艺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各个地区的气候、自然资源、生产方式等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服饰的形态。
本文将从气候、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等方面探讨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首先,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地域气候差异明显。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适合轻薄透气的服装,例如广东、福建地区的汉族人民喜欢穿着薄绸、薄棉的衣料,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
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一年四季温差较大,适合保暖性能好的服装,如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的汉族人民常穿着厚实、保暖性较好的服饰,比如皮袄、毛衣等。
因此,气候的不同直接影响着民族服饰的材料、款式和设计。
其次,中国地域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北方地区的棉花、麻、皮毛等是制作民族服饰的重要材料,比如新疆的维吾尔族人民常穿着以棉花、麻为主要材料制作的短袍、长袍等。
而南方地区的丝绸、竹子等则被广泛应用于制作民族服饰,如四川、湖南地区的汉族人民常穿着丝绸、竹制品的服装。
因此,自然资源的差异也使得中国各地的民族服饰独具特色。
再次,中国地理特征也对民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中国地理上的山川河流、草原沙漠以及江河水系等都构成了各个地区的特色风景线。
这些地理特征也被融入到民族服饰中,比如西藏地区的藏族人民常穿着色彩丰富的长袍和披肩,上面镶嵌有各种珠宝和宝石。
这些服饰中所体现出的色彩和纹样,正是对西藏地区秀丽的自然风景的赞美和表达。
而广西地区的壮族人民则常穿着色彩鲜艳、图案丰富的手工绣花服饰,这一特色与广西丰富的地理风光和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密切相关。
最后,中国各个地区的民族服饰也受到不同地域传统工艺和技术的影响。
例如,云南地区的傣族人民常穿着彩色缤纷的服饰,这些服饰上的绣花、刺绣等工艺是当地传统手工艺的体现。
一方面,这些传统工艺使民族服饰更具艺术性和独特性;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限制,这些服饰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在本地区流行。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课件)七年级地理下册(中图版)
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3 饮食文化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⑥浙菜
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3 饮食文化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⑦徽菜
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3 饮食文化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⑧闽菜
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4 我国的饮食文化
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5 小结:
地区
南方
饮食习惯
食品大多用稻米做成
自然环境
原因:东北为 温带季风
_________气候,冬季
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2 季节与服饰
冬季海南岛的服饰
冬季,海南岛的人们穿着轻便、单薄 的衣服、戴着遮阳帽。
原因:海南为_热__带___季__风__气候,全年
高温。
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3 不同民族与服饰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的自 然环境不同,服饰也各具特色。自然 环境对服饰的材质、样式、色彩等要 素有着深刻的影响。我国的很多民族 都有本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各个民 族的服饰无不显示出了人与自然环境 的和谐美。
②一楼储物、饲养牲畜,二楼住人,是 由当地降水频繁、降水量大的特点决 定的,这样可以避免潮湿。
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3
人们在建房时,总是尽量就地取材,以降低造价
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利用竹木建造——竹楼
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4 拓展:①福建土楼
原因:抵御敌人、强盗,安全性较高
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4 拓展:②骑楼
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1 气候影响民居的建筑形式
南方民居特点
①南方降水多,气温高,屋顶坡 度大,利于排水。
②窗户较小可减少阳光照射,降 低室内温度。
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1 气候影响民居的建筑形式
南方民居特点
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
共和地区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共和县中学初一(9)班陈全福指导老师:樊金艳共和地区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服饰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
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除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服饰既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又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标志。
服饰的款式、面料、色彩,以及人们衣着的季节更换等均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如青藏高寒区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压低,日照强,高原形成了气温低、日温差大,干温季分明,干季多大风,湿季多夜雨的特点。
为了适应这样的高寒气候,这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利用高原牧区丰富的动物皮毛制成皮袍、皮靴、皮帽用来防寒。
同时,在皮袍的制作上多采用开胸、长袖连接下身摆裙,以应付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大,天气变化异常的恶劣气候。
以藏族男子为例:袍内着布衣或袒胸,中午炎热时褪下缠于腰间,早晚寒冷时穿好,只露出右臂便于劳作。
图1藏族服饰2.自然环境是民族服饰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共和很难发现两个民族在服饰习惯上的完全一致,不同民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
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虽受不同的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制约,以及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宗教意识等心态文化的影响,但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带有其栖息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印记。
自然环境对质、形、饰、色、画等服饰风格构成要素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民族服饰无不显示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美感。
2.1自然环境对民族服饰形制的影响在不同民族服饰形制风格的形成与演变中,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条件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方便生产、生活、具有实用性,也是重要的前提。
如在青海湖地区藏族穿的衣服颜色比较暗淡,以单一的黑色和灰色为主,而在共和县境内的藏族穿的藏袍颜色比较鲜艳,以红、绿等颜色为主,这是因为青海湖地区的藏族常年以放牧为主,而共和县境内的藏族则以从事商业和农业为主;青海湖地区的藏族人们穿的藏袍比共和县境内藏族穿的藏袍要厚一些,这是因为青海湖地区年平均气温比共和县境内底2℃左右。
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陈计兵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地理系邮编:054001邮箱: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除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们也将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等人文因素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成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其次是装饰美观。
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南方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且多风沙,这种气候影响着该地服饰文化的形成。
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
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人们冬天穿的老羊皮袄不仅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而且也是因为这里生态脆弱,土地生产力低,人们也以放羊为生,所以选用羊皮做其材料,而头上的白羊肚手巾也是为了防风沙,也体现了当地的淳朴的民风。
夏季这里炎热又多暴雨,穿着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颜色不易吸热,让人感觉清爽凉快。
也正是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使其服饰文化独具特色。
2.北方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北方东部平原地区主要指华北平原、山东丘陵、东北平原等地区,这里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和人口集中区域。
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主要以汉族为主,服饰与其他地区民族服饰相比较简洁,又因为这里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季节变化明显,冬冷夏热,温差大,所以人们根据季节变化调适着装。
该地区在一年之中,夏季和冬季的时间较长。
每逢夏季,这里的人们一般着短装,穿短衣,短裤,清爽凉快;衣服的颜色多为不易吸热的浅色,质地多为的确良或其他易吸汗的布料;农忙时,农民们在田地里耕作,为了遮阳,常戴草帽。
冬季这里天气寒冷,而且经常刮风,为了保暖御寒,人们一般穿厚实的棉衣棉裤,脚上穿棉鞋或棉靴,外出时头上戴棉帽,手戴棉手套;而且东北地区纬与华北相比,纬度更靠北,所以冬季更寒冷,这里的冬季服饰更要厚重或者为皮制服饰以遮风驱寒。
专题05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知识梳理】-七年级地理下期末专项复习(中图版)
专题05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一、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各地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民居既是满足这总需求的建筑。
3、气候对民居的影响气候影响民居的建筑形式,这种情况在传统民居中反映得尤其明显。
(1)南方地区①气候特点:降水多,气温高。
①民居特点:屋顶坡度大,窗户较小。
①民居对环境的适应性:利于排水,减少阳光照射、降低室内温度。
①代表:傣族竹楼,江南水乡民居。
(2)北方地区①气候特点:降水少,冬季气温低。
①民居特点:屋顶坡度小,甚至完全是平的,窗户较小。
①民居对环境的适应性:农民可以在上面晒粮食;利于在冬季获取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
①代表:北京四合院。
4、地形对民居的影响地形对民居影响也非常大。
例如,在山区盖房时,要考虑坡向、坡度等因素。
(1)山区民居的特点:贵州和湘西的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因而顺山坡地势盖起吊脚楼。
(2)平原民居的特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住房布局较为规则,且多院落,如北京四合院。
5、就地取材人们在建房时,总是尽量就地取材,以降低造价。
例如:(1)山区人民充分利用岩石建造石屋。
(2)黄土高原的人们利用黄士建造窑洞。
是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好、结构均匀、富含钙质等特点,在坚实的黄土沟谷的崖面上挖掘而成的。
它具有省工、省料、省地、冬暖夏凉等优点。
(3)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利用竹木建造竹楼。
(4)西部牧民逐草而居,放养牲畜,帐篷和蒙古包拆卸方便,便于运输,同时抗风能力强,牧民青睐。
建造蒙古包。
二、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1、服饰主要包括衣、裤、裙、鞋和袜等,也包括头、颈、胸和手等部位佩戴的各种饰物2、服饰的基本功能是抵御寒暑、减少日晒、遮挡风雨、防止蚊虫叮咬、美化自身等。
3、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服饰也各具特色。
(1)傣族妇女:窄袖短衣和统裙,乔其纱、丝绸等缝制男子: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肥大的长裤,聚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2)藏族:传统藏袍,长袖、宽腰、大襟适应高原温差大、气温相对较低的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服饰色彩的影响 以近代江南 闽南地区民间服饰为例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自然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色彩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气候条件 是决定民族服饰色彩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寒冷地区,如北欧和蒙古等地区,人 们多穿着深色系的衣服,以吸收太阳光和保暖;而在热带地区,如印度和非洲等 地区,人们则更倾向于穿着浅色系的衣服,以避免太阳辐射和保持凉爽。
文献综述
地理环境差异对服饰色彩的影响
2.地形与地貌:不同地形与地貌也会影响当地服饰的色彩。例如,闽南地区 多山,耕地有限,人们更倾向于穿着简朴实用的服饰。因此,该地区的服饰色彩 多以素色、淡色为主,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色。
近代江南、闽南地区民间服饰色 彩特征
近代江南、闽南地区民间服饰色彩特征
1.江南地区:由于江南地区气候湿润、水网密布,人们常穿着蓝印花布做的 服饰。这种服饰的色彩以蓝白两色为主,清新淡雅,给人一种水乡特有的韵味。 此外,丝绸也是江南地区的特产,因此,明亮的丝绸色彩也丰富了当地的服饰文 化。
其次,地形地貌也会对民族服饰色彩产生影响。例如,在山区生活的民族, 其服饰多以深色为主,以彰显山峦的雄伟;而在水乡生活的民族,其服饰则多以 浅色为主,以彰显水乡的宁静。此外,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因素也会对民族服 饰色彩产生影响。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 献,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色彩的影响机制和表现形式。其次,结合实际 考察,收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服饰样品,对这些样品进行色彩测量和分析。 同时,对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深入调查,以验证文献资料的 可靠性。
服饰色彩的文化内涵
2.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对服饰色彩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江南地区的道教 文化崇尚自然、清净,因此该地区的服饰色彩中白色和灰色较为常见。而闽南地 区的佛教文化盛行,黄色和白色成为该地区的代表性色彩。
简述自然环境中的服饰文化标志
简述自然环境中的服饰文化标志
自然环境中的服饰文化标志是指根植于特定地域、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服饰表达方式。
这些服饰文化标志通常受到当地气候、地理条件、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既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适应,又承载了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
在极寒地区,比如北极圈附近的地区,人们常常穿着厚重的皮袍和皮靴,以抵御严寒。
这些服饰多用动物皮毛制成,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
同时,这些服饰上也经常绣着当地特有的图案和纹饰,显示了当地文化和民族特色。
而在炎热的沙漠地区,人们则倾向于穿着宽松轻薄的衣服,以便散热和保护皮肤。
这些服饰通常由棉质或麻质面料制成,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湿性。
同时,一些沙漠地区的服饰上也会绣有沙漠动植物的图案,体现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珍视。
此外,在靠近海洋的地区,人们的服饰常常与海洋生物有关。
比如,在南太平洋的大溪地,人们喜欢穿着草裙和花环,这是他们的传统服饰。
这些服饰上经常使用大溪地特有的植物纤维和鲜花装饰,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致敬。
总的来说,自然环境中的服饰文化标志是人们对当地自然环境的认知和理解的体现。
这些服饰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成为了当地人们身份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36江苏丝绸2006年第4期
自然地理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李舂暖(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嘉兴314000)
摘要:通过对服饰起源,服饰概念和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种类的分析,简要探讨了自然地理环境,
特别是环境气候对服饰造型的影响,概括了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的服饰特征,点明了由现代环境
气候带来的服饰变化.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服饰;影响
服饰从诞生起就在不断地变化着.不同的
地域,民族和国家,其民族,民俗服饰不一样,
即使在同一地域,民族和国家,每个时代的服
饰又各不相同.可以说,服饰的变化千姿百态,
无穷无尽.影响服饰变化的因素很多,但概括
起来主要是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两方面.本文主要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对服饰的
影响.
头饰等等如下图所示.
在艺术领域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依存于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得
以具体体现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
性就没有共性,个性里包含着共性.在系列服
装设计作品中,也充分反映了共性与个性的这
1服饰的起源与概念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那些用于抵御
寒冷的体毛开始退化.为了防寒,人类将吃完
肉后的兽皮括去脂肪,晒干后裹在身上作为保
暖物品.而毛皮上没用的东西必须切掉,于是
就出现了最原始的裁剪,而且,人类用骨头做
成针,用动物肌腱作线进行一些最简单的缝纫,
这就是服饰的起源.
层关系.个性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典型性,
只有共性,没有个性,这样的系列服装设计就
没有生命力,显得呆板;共性反映了矛盾的普
遍性,只有个性,没有共性的服装设计,就等
于失去了设计的主题,整个设计就会给人以凌
乱的感觉.
2结论
综合以上服装设计中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分
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系列服装设计来说,
应当共性与个性同时运用,它们之间包含着以
下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系列服装设计中的
共性与个性是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的,个性并
不是共性.其次,系列服装设计中的共性与个
性是互相依赖,互相联结的,他们之间相互渗
透.再次,系列服装设计中的共性和个性在一
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2006年第4期李春暖:自然地理环境对服饰的影响37 关于服饰的起源,除了上述抵制大自然侵
袭的防:身护体学说以外,人们还从宗教哲学,
美学,人类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得出
了人体装饰说(护符说,象征说,审美说,性
差说,自我扩张说),羞耻说(以圣经中亚当与
夏娃的故事来解释服装起源)等l.但无论从
哪个角度解释,都要考虑到早期人类进化的程度和特定的生存环境.人类社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
们完全可以说,是环境造就了人类服饰.
服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说,
服饰是指衣服上的装饰(如服饰图案,纽扣等) 及饰物(如腰带,胸针等),或包裹在躯体的上
衣下裳之外的冠帽,鞋履,首饰等.从广义上
来说,服饰是人类衣着穿戴的总称,它主要包
括衣服,鞋袜,帽子,手套,围巾,手袋,腰
带,首饰等人体上所有的物品.
服饰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表征之
一
,是人类的第二层皮肤,也是自然和社会的
一
面镜.
2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潘
从广义上来说,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命,
人类社会生存和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人类的出现,就和自然发生密切联系并相互作用. 人类服饰的演化与地理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传统服饰,民族服饰受到的影
响更为显着.
2.1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由地球表面的岩石及各
种矿物,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自然物质,
与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和其它能源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复杂的自然地理系统.
2.2世界环境气候的种类
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服饰在地域空间
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从空间上看】,在不同的
经纬度位置,海陆空位置,地貌,气候,动植
物等自然地理环境下,人类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直接对服饰产生影
响的是气候风土.根据日本小川安郎先生的理论,世界气候分为六种类型:
寒带极寒地区:服饰的特性是抵抗寒冷的
积极的意志性.
热带酷暑地区:服饰的特性是对暑热逃避
的退缩的单纯性.
沙漠性干燥地区:服饰的特性是抵抗干燥
反自然的遮热的重装.
多雨性湿润地区:服饰的特性是忍耐顺从
的不活泼型.
夏干冬湿地区:服饰的特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
是与自然协调的开放快适的轻装;二是对外
封锁,四肢分别包装,适应环境,便于活动的
北欧,古代游牧民族服饰.
夏湿冬干地区:服饰的特性也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开放,宽敞的消极型;二是密闭,紧
缚的积极型.
3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的服饰特征
寒带极寒地区,主要是居住在北极地区的
爱斯基摩人,在同严寒的气候条件斗争时表现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它的服饰定型为四肢包裹,具有抵抗寒冷的优点.他们利用毛皮制成
了迄今为止最好的寒冷气候服饰——紧身上衣
用软毛皮缝制,茸毛向里,为身体散发的热量
提供聚集空间.裤子用北极熊或驯鹿皮缝制而成的,其长度正好松松地塞进长靴顶部.外面
还有一件外套,穿着的人还可以把手伸进去取暖.外套毛皮向外,连衣帽的边缘镶有狼獾皮, 呼吸喷出的水气不会在上面凝聚成冰.宽大的连指手套长至袖子,脚上所穿的轻软鞋毛皮向内,外面还可以套上一双拖鞋式短靴.我国的
一
些少数民族,其服饰也反映出地理环境的影响.鄂伦春族人用狐皮制作的大帽子能遮住半个身子,是为了能适应零下40~C的寒冷天气. 热带酷暑地区,主要是在低纬热带的非洲,
南美的亚马逊河流域,由于气温高,湿度大,
有些地方特别湿热,因而衣服为容易散热的开放宽敞型.这些地方的原始部落,至今仍保持
38江苏丝绸2006年第4期
裸体的习惯,服饰定型为腰布型,垂布型.在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巴布亚女子也只在腰际围上荣兰叶编成的腰带.炎热多雨的气候,使袜子, 帽子,手套,围巾等保暖服饰变得毫无意义.
沙漠性干燥地区,主要是在热带沙漠气候
典型的西亚,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其服饰定型
为宽敞一体型,具有抵御干燥,遮热,伸展等
复杂性.一袭白色装束全身包裹,抵御了强烈
阳光的曝晒,过肩的头巾也起到避光遮热作用; 而长达脚面的筒式长袍,克服了束腰衣服体热难以散发的弊端,尤其在行走时身体的摆动导
致筒式长袍在衣内空气的旋涡流动,加速了体热散发的速度.我国的少数民族——高山族人用椰子皮来制作坎肩,大面积体肤裸露出来, 也是为了适应炎热的自然条件.
多雨性湿润地区,主要是在欧洲英伦三岛,
那里四面环海,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使之多雨,所以英国人出门常手持雨伞,雨伞在英国
属于服饰的一部分,在外国人看来则是英国的一
个象征.英国绅士服饰中代表身份的手杖,
也是由雨伞经常使用演变而来的.
夏湿冬干地区,主要是指日本等国家,那
里受季风影响,冬天因从内陆吹向海上的寒冷干燥的季风而冷,夏天又因从海上吹向大陆的暑热湿润的季风而闷热.因此,夏天因南高北
低的气压配置形成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所
以服饰呈开放裸出的形式;冬天因西高东低的气压配置形成低湿的气候特点,所以服饰也就成了密封包裹的形状.我国也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因此,我国的服饰形式历来也很复杂,春
夏秋冬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服饰.
自然地理环境随时问的变化十分明显,尤
其在中纬度季风气候区,季节与服饰的协调更为显着.:春季,桃红柳绿,人们鲜艳明快的轻
便服饰,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夏季,人们尽
可能摆脱服装的束缚,迎接大自然的阳光雨露, 衣服呈开放裸露形式,面料以质地轻薄,透气
为主.冬季白雪皑皑,刺骨的寒风唤醒人们利
用各种厚质地的服饰包裹全身,以保护体温.
春秋季节天气多变,服装种类很多.夏秋两季
气候差别很大,服饰内容也不尽相同.我国大
部分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很大,服饰来历很复杂,各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服
饰协调.
除了气候的年变化外,气温的日变化也会
影响人们的服饰.藏族人常将皮袍的一只袖子
退下来缠于腰问,是为了适应高原气温的日差
较大的特点.新疆沙漠地区流传的民谣"早穿
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也是气温与服
饰关系变化的写照.
4结语
人类服饰的形成,发展及演化深受自然地
理环境的影响,使其充分体现出空间的差异性, 时间的延续性和变化性.人类的一些行为活动
深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因而也产生了具有显着
特征的特殊服饰.例如宇宙飞行服,潜水服,
作战服,防雨服,消防服,防毒服等,都是为
了适应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更好地保护自己. 大气污染,温室效应,酸雨,飓风,水土流失……
人类的生存环境一再告急【3】,环境保护迫在眉睫,于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环保型服装,回归
自然的以天然纤维为主的服装成为二十世纪末的流行主题之一.由于现代人生活环境的日益
优化,空调,汽车等保暖设施和交通设施可拒
严寒于人们的生活2_~t-,于是出现了上暖下凉或下暖上凉的着装现象,给人一派暖冬无寒意
的印象.总之,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
同的穿衣风俗,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审美观念和
审美习惯,加之人文地理环境影响的日益加深,
形成了当今世界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服饰大
世界.
参考文献:
【l】顾韵芬.服装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1李当岐.服装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 【3】吴琼.绿色服装绿色设计.服装设计师,2001(12). (收稿习期:2006-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