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操作流程—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操作规程

目录

一、耳针法(耳穴压豆法)--------------------------------3-5

二、穴位贴敷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8

三、艾条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11

四、拔罐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2-13

五、穴位注射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16

六、刮痧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20

七、熏洗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23

八、中药塌渍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26

一、耳针法(耳穴压豆法)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5心理状况。

2、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症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4.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签、镊

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6.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

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

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6.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7.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

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

情况。

7.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

理。

7.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

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

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耳针法操作流程图

→←

→←

→←

耳针法(耳穴埋豆)操作评分标准

专家签名:检查时间:年月日

二、穴位贴敷法

一、操作前准备

评估: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体质及心理状况等。

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卡、穴位贴敷贴、镊子、棉签、75%酒精、弯盘、胶布,必要时屏风遮挡等。

病人准备:

1、核对床号、姓名、诊断、医嘱,解释此次操作的目的、方法、所需时间及注意事项,取得病人配合。

2、根据所贴穴位,为病人取适当的体位、关闭门窗。

二、操作中护理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患者身份和医嘱。

2、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充分暴露贴敷部位、选好穴位、注意保暖。

3、再次核对,明确贴敷穴位。

4、洗手,消毒皮肤待干。用镊子将药物贴敷在穴位贴中间,贴于穴位上。

5、贴敷过程中观察有无滑脱、局部皮肤皮疹等现象。并询问有无不适,交代注意事项。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7、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

三、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患者的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4心理状况

2、目标

2.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3、禁忌症

3.1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3.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告知

4.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4.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4.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