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技能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技能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5
操作方
法与程序
(70分)
核对、解释
(4分)
举手示意、计时开始,携用物至患者床旁。
关闭门窗(口述1分)
核对医嘱、床号、姓名(1分)
洗手(1分)、 戴口罩(1分)
4
安置体位
(3分)
安置合理的体位(根据拔罐部位)(1分)
1
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护隐私(1分)
注意保暖(1分)
2
闪罐
(17分)
选择合适罐具(2分)
3.评估患者有无禁忌症(1分)
4.询问是否有艾灸史 (1分)
5.口述施灸部位皮肤有无瘢痕、丘疹等异常情况(1分)
6.评估心理状况(1分)
8
环境准备
(3分)
1.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光线适中(口述,1分)
2.环境安全,无易燃易爆物品(口述,1分)
3.必要时屏风遮挡(口述,1分)
3
用物准备
(3分)
1.用物准备(3分):治疗车、治疗盘、艾绒、姜片、三棱针、打火机、止血钳、弯盘、灭火瓶、纱布、白凡士林、快速手消毒剂、95%酒精棉球、必要时备浴巾、屏风(每少一样扣0.2分)
12
按摩手法运用符合操作要领,时间符合要求(20分,每种手法5分)
20
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3分)
3
安置患者
(5分)
清洁局部皮肤(1分);
协助患者穿衣,整理床单位(1分)

交代相关注意事项(口述,1分)
3
整理用物
(5分)
整理用物(按医用垃圾分类处理)
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口述,1分)
询问患者感觉(口述,1分)
3
走罐
(18分)
选择合适罐具(2分)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包含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眼科和耳鼻咽喉科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高热:包括中暑、中风、神昏等高热症状的护理。

3.痛证:包括各种疼痛症状的护理。

4.暴泻:包括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

5.脱证:包括晕厥、昏迷等意识障碍的护理。

6.中药中毒:包括中药过量、误用等中毒症状的护理。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风温:包括感冒、咳嗽等风寒热症状的护理。

3.内伤发热:包括内伤、发热等症状的护理。

4.胃痛:包括胃痛、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疾病的护理。

5.黄疸:包括各种黄疸症状的护理。

6.水肿:包括水肿、淋证等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疖、疔、痈、发、丹毒、疔疮、走黄等皮肤疾病的护理。

4.窦道、压疮、脱疽等伤口护理。

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产前、产后的护理。

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4.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等妇科疾病的护理。

5.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小产、滑胎、异位妊娠等孕产妇的护理。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肺炎、喘嗽、鹅口疮、泄泻、疳证、惊风、痫证、水肿、麻疹、水痘、痄腮、顿咳、小儿暑温、疫毒痢、遗尿、紫癜等儿科疾病的护理。

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痔、肛痈、肛漏、肛裂、脱肛、直肠息肉等肛肠疾病的护理。

中医科护理操作规程

中医科护理操作规程

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的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 2 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者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者俯卧位。

(3) 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者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 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 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浮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 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合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

角刺入,称横刺合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普通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者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者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 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一、前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是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是中医护理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的标准和规范。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提高中医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促进中医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安全操作规程1.1 确保工作场所的清洁整洁,保持空气流通。

1.2 使用中医护理器械前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1.3 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杜绝不规范操作和违章操作。

2. 技术操作规程2.1 按照中医护理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保证操作技术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2.2 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观察和处理。

3. 沟通协调规程3.1 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协助患者合理安排护理。

3.2 与医疗团队进行良好的沟通协作,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

4. 知识技能规程4.1 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

4.2 遵守中医护理的伦理规范和职业规范,严守护患尊严。

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1. 技术操作评分标准1.1 操作准确性:技术操作是否符合中医护理操作标准和规范。

1.2 操作熟练度:对操作仪器和器材是否熟练掌握和运用。

1.3 操作效果:操作后是否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

2. 沟通协调评分标准2.1 与患者沟通:是否能有效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

2.2 与医疗团队协调:是否能与医疗团队有效沟通协作,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安全操作评分标准3.1 操作安全性:操作过程中是否注意安全细节,保障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3.2 事故处理:遇到突发情况时,是否能迅速、果断地处理,保证患者的安全。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对于中医护理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个人认为,严格遵守规程和评分标准,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要求。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严格遵循规定的操作流程,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中医八项护理技术中最常见的一种技术。

按摩是通过手法刺激穴位,调动气血运行,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应练习基本的按摩技法,熟悉穴位的位置和刺激方法。

2.手法要轻柔、细腻,力度适中,以不引起疼痛感为宜。

3.穴位按摩时要维持手部温暖,避免出现手冷的情况,同时要注意穴位的清洁卫生。

二、拔火罐拔火罐是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促进气血运行,排除病邪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熟悉拔火罐的方法和手法,避免对皮肤造成创伤或过度疼痛。

2.要注意罐内气压的调节,保持适当的吸附力,避免罐与皮肤脱落或过度吸附对皮肤造成伤害。

3.拔火罐后,要对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红肿。

三、耳穴贴压耳穴贴压是通过贴合特定的耳穴位,刺激脑神经,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耳穴位置和压迫力度,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耳穴进行贴压。

2.要用手指轻轻按压耳穴,力度适中,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耳部不适。

3.注意耳穴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的发生。

四、刮痧刮痧是通过特殊的刮痧工具,在患者的皮肤上刮擦产生红肿和淤血,促进身体气血运行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使用带有平滑表面的特殊刮痧工具,避免对皮肤造成伤害和刺激。

2.刮痧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刮伤皮肤,同时要掌握刮痧的速度和频率。

3.刮痧后,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刺激。

五、火针火针是通过在穴位上点燃艾条,烧灼皮肤,刺激穴位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火针的操作方法和燃烧的适度,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烧伤。

2.点燃后的火针要及时放置在穴位上,避免烧灼时间过长或火针烧断。

3.火针后,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烧伤。

六、艾灸艾灸是通过燃烧艾条,热气温热皮肤,刺激穴位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艾灸的操作方法和艾条的燃烧的适度,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烫伤。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第四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第一节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题目针刺法护理部文件 HL―GL―ZD 2013 01修改日期 2013-2 批准人王苹张巨梅生效日期 2013-3 页数 9 页一、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证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式的头顶腧穴部位。

(四)告知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择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标准、操作规程、流程图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标准、操作规程、流程图

西吉县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耳针法(耳穴埋豆)操作评分标准科室:姓名:考核时间:得分:西吉县中医医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耳针法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目标同毫针法。

禁忌证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留针。

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

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护理及注意事项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耳针法操作流程图耳针法操作流程图见图 (注:电子版从略)。

西吉县中医医耳针法操作流程图↓↓↓↓↓↓→↓↓→西吉县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科室: 姓名: 考核时间: 得分:注:1. 艾条灸方法常用者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一、患者评估
在进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症状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评估,护理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后续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准备工作
在进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用品、为患者做好安全和舒适的准备等。

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的具体步骤
1. 中医按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按摩操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促进身体循环。

2. 中药熏蒸: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熏蒸,有利于祛湿、通络、活血、驱寒等作用。

3. 针灸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针灸操作,有助于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缓解疼痛等。

4. 艾灸操作: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艾灸操作,有助于温通经络、祛寒散寒、舒筋活络等。

四、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的注意事项
1. 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整洁,避免细菌感染。

2. 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3. 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操作节奏和力度。

4. 操作结束后,要对器械进行清洁和消毒,做好后续的资料记录和患者交流工作。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是中医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患者得到安全、高效的护理服务。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定义: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腾、淋洗或浸浴,已达到疏通腠理,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评估:1、核对医嘱,了解患者当前的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2、妇科患者评估胎、产、经、带等情况。

3、了解患者体质及熏洗处皮肤情况。

4、患者的年龄,当前的心理状态。

三、目标:1、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

2、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

促进肛肠疾病的伤口愈合。

缓解妇科会阴部瘙痒等症状。

四、告知:注意药液的温度是否适宜,避免烫伤。

五、禁忌症: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对熏洗药物过敏者禁用。

六、物品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毛巾(根据熏洗部位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的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

七、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2、根据熏洗部位安排患者合适的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

3、眼部熏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腾,温度适宜时并用纱布蘸洗眼部,稍凉既换,每次15-30分钟。

4、皮肤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圈盖后熏腾,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

每次20-30分钟。

5、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腾,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人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6、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心理、生理感受。

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7、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整理衣物,安置舒适的卧位。

8、清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字。

八、效果评价:1、患者体位,局部皮肤情况及药液的温度。

2、。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一、患者接待与评估
1. 患者接待:诊所接待人员应礼貌、热情地接待患者,指引患者到指定区域候诊。

2. 患者评估:护士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等信息,进行初步评估。

二、中医护理常规操作
1. 脉诊:护士应掌握良好的脉诊技术,准确把握患者的脉搏情况。

2. 舌诊:护士应详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形等情况,并作出相应记录。

3. 中药熬制:护士应掌握中药熬制的技术,遵守熬制规程,保证药材煎煮的质量。

4. 推拿理疗:护士应掌握推拿技术,对需要推拿治疗的患者进行正确的操作。

5. 针灸操作:护士应具备基本的针灸知识和技能,进行正确的针灸操作。

三、护理记录与卫生管理
1. 护理记录:护士应对患者的脉诊、舌诊、用药、病情变化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确保信息完整、准确。

2. 病区卫生:护士应定期对病房进行卫生清洁,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3. 消毒操作:护士应按照规定的消毒程序对器械、设备进行定
期消毒,保证使用安全。

四、医患沟通与心理护理
1. 患者教育:护士应对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知识的讲解,引导患者正确对待治疗。

2. 患者安慰:护士应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关怀和安慰,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以上即是《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护士在中医护理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标准、操作规程、流程图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标准、操作规程、流程图

西吉县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耳针法(耳穴埋豆)操作评分标准科室:姓名:考核时间:得分:西吉县中医医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耳针法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目标同毫针法。

禁忌证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留针。

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

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护理及注意事项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耳针法操作流程图耳针法操作流程图见图 (注:电子版从略)。

西吉县中医医耳针法操作流程图↓↓↓↓←↓↓↓ ↓西吉县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科室: 姓名: 考核时间: 得分:注:1. 艾条灸方法常用者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疗法的辅助手段,以中医学的理论为依据,通过特定的操作方法,以促进病人恢复健康为目的的一种非药物治疗。

下面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操作前准备1. 清洁和消毒:操作前应对工作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包括操作台、器具、药品等。

2. 操作环境:操作环境应保持安静整洁,充足的光线和空气流通。

3. 仪器准备:依据操作所需,准备好所需的仪器和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4. 药品准备:依据操作所需,准备好所需的药品,按照要求准备数量和浓度。

二、操作技术要求1. 操作手法:操作时应掌握正确的手法,遵循中医的理论和原则,比如按揉、推拿、捏揉、拨叩等,力度适中,避免过于用力或过轻。

2. 位置选择:根据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操作,确保病人舒适和方便操作。

3. 仪器操作:对于需要使用仪器和设备的操作,应熟悉其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保证安全和有效性。

4. 防护操作:对于需要保护医护人员或病人的操作,如接触传染病患者时,需要进行相应的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5. 注意事项:对于操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如避免操作部位的污染、避免造成身体不适等,应特别注意并遵守。

三、操作步骤1. 操作前准备:根据操作所需准备好仪器和药品,清洁和消毒操作场所。

2. 仔细询问:询问病人详细的病史和症状,并做好记录。

3. 望诊:运用中医望诊方法,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病情。

4. 摸诊:运用中医摸诊方法,检查病人相关部位的肿块、湿疹、疼痛等情况。

5. 闻诊:运用中医闻诊方法,辨别病人的脱落细胞、口臭等情况。

6. 询问:对病人进行详细询问,了解病情和病史。

7. 辨证论治:依据中医四诊法对病情进行辨证,确定治疗方法和技术。

8. 操作治疗: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如针灸、推拿、艾灸等。

9. 治疗后观察:对治疗后的病人进行观察,如症状改善情况、舌色变化等。

10. 做好记录:及时记录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便于跟踪和评估治疗效果。

精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

精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一、耳穴压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2)二、药罐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3)三、中药保留灌肠(肛滴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4)四、水针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5)五、穴位按摩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6)六、艾灸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6)七、拔气罐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8)八、中药熏蒸蒸汽自控治疗仪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9)九、穴位貼敷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10)十、刮痧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11)十一、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二、中药湿敷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三、中药坐浴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四、中药雾化吸入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五、敷药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六、中药封包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七、中药涂擦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八、超声药物透入治疗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九、腕踝针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二十、低频脉冲电治疗操作评分标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一、耳穴压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得分考核时间考核者、药罐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时间:考核者:三、中药保留灌肠(肛滴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核时间:考核者:四、水针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五、穴位按摩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六、艾灸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时间:考核者:七、拔气罐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时间:考核者:八、中药熏蒸蒸汽自控治疗仪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九、穴位貼敷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得分十、刮痧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 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核时间:考核者:十一、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 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核时间: 考核者:十二、中药湿敷法操作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得分十三、中药坐浴评分标准考核时间: 考核者:科室 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四、中药超声波雾化吸入法操作及评分标准科室 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核时间: 考核者:考核时间: 考核者:十五、科室姓名中药敷药法操作评分标准得分考核时间:考核者:十六、中药封包操作评分标准科室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查者签名:____________ 检查时间:201年___________________ 月_____ 日十七、中药涂擦治疗操作评分标准十八、超声药物透入治疗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九、腕踝针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得分二十、低频脉冲电治疗评分标准科室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___________________检查者签名: 检杳时间:201年 月 日二^一、艾盐包操作评分标准姓名应得分 扣分 得分说明操作 护士 遵照医嘱要求,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1一般护理常规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坏境。

(1)坏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坏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

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作好记录,著名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

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档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

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 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 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患者评估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之前,护士应当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心理状态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二、穴位按摩中医护理技术中,穴位按摩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在进行穴位按摩操作时,护士应当准确找准穴位,掌握按摩力度和频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三、中草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缓解疼痛、舒缓疲劳。

护士在进行中草药熏洗操作时,应当注意药物浓度、温度和时间的控制,避免烫伤患者皮肤。

四、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排毒、调理气血的作用。

护士在进行拔罐操作时,应当注意火候的掌握,避免造成皮肤烫伤或其他损伤。

五、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各种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护士在进行针灸操作时,应当注重穴位选择、针刺技巧和消毒防感染措施,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六、药膳烹饪药膳烹饪是中医养生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食疗调理身体。

护士在进行药膳烹饪操作时,应当注意药食搭配、烹饪技巧,确保药膳的疗效和安全性。

七、理疗按摩理疗按摩是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以舒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护士在进行理疗按摩操作时,应当注意手法的轻重、速度和部位,避免给患者带来不适。

以上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护士在实践中应当严格遵守规程,确保操作安全、有效。

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传统医学宝贵的遗产,通过规范的操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疗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愿每一位护士都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患者接待和沟通1. 对于接诊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友好、热情地接待和引导患者。

2. 在接待环节,医务人员需要向患者询问详细病史、症状、以往就诊经历等信息,以便进行准确的诊疗。

3. 医务人员在接待过程中需注意维护患者的隐私,尊重患者的个人尊严,避免透露患者个人信息。

二、中医技术操作1. 中医诊察操作a. 医务人员应牢记中医诊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b. 应仔细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象等指标,记录相关信息。

c. 对于口问患者,应根据患者症状和病史进行详细询问。

d. 对于闻切患者,应仔细听取患者主诉,并进行相应体格检查。

2. 中医治疗技术操作a. 医务人员应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进行治疗,并在患者病情变化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b.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消毒规范,使用无菌针刺具,并掌握针刺技术和穴位选择。

c. 在进行中药煎煮时,医务人员应遵循中药煎煮规范,控制煎煮时间和火力,确保药物煎煮效果。

d. 在施行拔罐、刮痧等中医理疗技术时,医务人员应注意操作力度和方法,防止对患者造成伤害。

三、记录和报告1. 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详细记录患者就诊情况、诊断、治疗过程、药物使用等信息,并妥善保存。

2. 医务人员应根据诊疗规范准确记录患者体征、症状、疗效等信息,并在治疗结束后向主治医生汇报。

3. 在记录和报告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注意隐私保护,避免透露患者个人信息。

四、安全与卫生1. 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确保无传染病或其他与诊疗活动相冲突的健康状况。

2. 在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应遵循洗手、戴口罩等基本卫生操作,确保操作环境清洁卫生。

3. 在使用中药时,医务人员应注意中药煎煮液的温度,防止烫伤患者。

4. 在进行针灸等操作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针刺伤患者。

五、专业素养1. 医务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持续学习和提升专业能力。

2. 医务人员应遵循中医伦理,并保持良好的医学道德,尊重患者隐私、遵守职业规范。

中医护理通用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通用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通用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中医护理是一种传统的健康护理方法,结合了中医理论与实践。

为了提供规范和标准化的中医护理服务,制定了本技术操作规程。

2. 技术操作规程2.1 准备工作- 首先,中医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资格和培训背景,以确保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 在开始任何操作前,中医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病情、健康记录和医嘱,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确保理解患者需求。

2.2 操作过程- 依据中医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和护理方案。

- 在操作前进行必要的消毒和洗手。

- 按照中医理论和技术要求,执行所需的护理操作,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在操作过程中应遵循正确的技术步骤和操作方法。

- 注重操作环境的卫生和整洁,保持设备和工具的清洁和良好状态。

- 严格遵守中医护理的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尊重患者权益和隐私。

2.3 事故处理与安全措施- 中医护理人员应具备基本的急救技能,并熟悉相关应急处理流程。

-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生理反应和不适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并记录。

- 遵循安全操作规程,预防和控制感染传播,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

- 合理使用和储存中医药材和器械,遵循相关法规和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合法权益。

3. 结论中医护理通用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有利于提高中医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中医护理人员应按照本规程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流程,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中医护理服务。

本操作规程为通用规程,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可根据不同情况和治疗需求进行调整。

注意: 本文档根据最佳实践和常规操作制定,但仍建议在操作过程中谨慎判断并参考相关法规和专业指南。

中医护理技术项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项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项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护理人员中医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XXX医院护理部目录1.刮痧技术 (2)2.拔罐技术 (4)3.麦粒灸技术 (6)4.隔物灸技术 (8)5.悬灸技术 (10)6.蜡疗技术 (12)7.穴位敷贴技术 (14)8.中药泡洗技术 (16)9.中药冷敷技术 (18)10.中药湿热敷技术 (20)11.中药涂药技术 (22)12.中药熏蒸技术 (24)13.中药热熨敷技术 (26)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 (28)15.穴位注射技术 (30)16.耳穴贴压技术 (32)17.经穴推拿技术 (34)18.中药灌肠技术 (36)一、刮痧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2018年3月制定刮痧技术操作流程图二、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2、操作时间为5分钟。

从取罐开始计时至最后一个罐吸附住结束。

每超时10秒扣1分。

3、根据病情选3个主穴,双侧穴位,算作一个。

监考老师考核时间年月日2014年8月修订拔罐技术操作流程图三、麦粒灸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监考老师 考核时间 年 月 日2018年3月制定麦粒灸技术操作流程图四、隔物灸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2、操作时间为5分钟,从取姜片开始计时至艾灰全部倒入储物缸结束。

每超时10秒扣1分。

3、根据病情选3个主穴,双侧穴位,算作一个。

监考老师 考核时间 年 月 日2014年8月修订隔物灸技术操作流程图五、悬灸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注:1. 艾条灸方法常用者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

2.若有艾灸火脱落烧伤皮肤,烧坏衣被均为不合格。

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2017年10制定悬灸技术操作流程图六、蜡疗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2018年3月制定蜡疗技术操作流程图七、穴位贴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姓名操作时间监考老师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2018年3月制定穴位敷贴技术操作流程图八、中药泡洗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时间年月日监考人2018年3月制定中药泡洗技术操作流程图九、中药冷敷技术操作流程评分标准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2018年3月制定中药冷敷技术操作流程图十、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者签名:检查时间:年月日2018年3月制定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图十一、中药涂药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者签名: 考核时间:年 月日2018年3月制定中药涂药技术操作流程图十二、中药熏蒸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时间 年 月 日 考核者签名:2018年3月制定中药熏蒸技术操作流程十三、中药热熨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时间年月日监考人2018年3月制定中药热熨敷技术流程图十四、中药离子导入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考核时间:年月日考核者签名:2018年3月制定中药离子导入操作流程图十五、穴位注射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监考老师考核时间年月日2018年3月制定穴位注射操作流程图十六、耳穴压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注:1、操作时间为1分钟,从消毒皮肤开始计时至压豆完成结束。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确保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环节。

第三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该遵循中医学原理,结合患者病情,科学施行。

第四条护士和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职业资格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证书。

第五条护士和护理人员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前,应做好患者安全评估和操作计划,并经患者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

第六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操作简洁、有序,确保工作环境清洁、整齐,并保证操作区域的卫生。

第七条患者个人信息应保密,医疗废弃物应当安全处理。

第二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第一节针灸第八条进行针灸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九条针具应严格消毒,并使用一次性针头。

第十条针灸操作应准确、快速、稳定,避免损伤患者。

第十一条针灸时,应确保患者舒适,并根据需要进行辅助疗法。

第十二条针灸后,应清点针具和结束时间,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第二节推拿按摩第十三条进行推拿按摩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十四条推拿按摩前,护士和护理人员应仔细准备相关工具和药品。

第十五条推拿按摩应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操作部位和力度,并注意患者的呼吸、心率,及时调整操作方法。

第十六条推拿按摩后,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避免不适反应。

第三节中草药熏蒸第十七条进行中草药熏蒸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十八条中草药熏蒸应在通风良好的房间进行,避免患者呼吸困难。

第十九条熏蒸时,应监测患者体温、心率和呼吸情况,注意患者病情变化。

第二十条熏蒸后,应保持患者休息,避免劳累和受凉。

第四节中医理疗第二十一条进行中医理疗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二十二条中医理疗操作应遵循中医学原理,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力度适中。

第二十三条中医理疗过程应持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法。

第二十四条中医理疗后,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避免不适。

第三章质量管理第二十五条护士和护理人员应定期参加中医护理培训,更新专业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第四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第一节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题目针刺法护理部文件 HL―GL―ZD 2013 01修改日期 2013-2 批准人王苹张巨梅生效日期 2013-3 页数 9 页一、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证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式的头顶腧穴部位。

(四)告知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择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选择合理部位,暴露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3、遵医嘱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

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急性病、体质强者宜强刺激,慢性病,体质弱者宜弱刺激。

4、针刺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病情变化,报告医师病配合处理。

5、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以免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

6、用过的针具,经灭菌处理后在进行检查和修理,经再次灭菌处理后备用,有条件者使用一次性针具。

7、对胸胁、腰背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

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8、孕妇禁止针刺。

(八)针刺意外的护理及预防1、晕针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目眩、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胸闷欲呕、晕厥时,称为晕针。

(1)护理报告医师,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嘱患者平卧,注意保暖。

(2)预防对初诊、精神过度紧张及体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选择舒适卧位,手法宜轻。

随时注意患者的神色,以便早期发现晕针先兆。

2、血肿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称为血肿。

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小块青紫时,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消退。

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较大时,冷敷止血。

(2)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针刺时避开血管;起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刺部位。

3、弯针是指进针后针身在体内发生弯曲的现象。

(1)护理针身轻度弯曲,可将针缓慢退出;若针身弯度较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若由体位改变引起弯针者,应协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

(2)预防手法指力均匀,刺激不宜突然加强;体位舒适,勿随意更改体位;防止外物碰撞、压迫。

4、滞针针刺后出现针下异常紧涩,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时,称滞针。

(1)护理对惧针者,应先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遵医嘱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轻弹针柄后再起针。

(2)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

操作时捻针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单向连续捻转。

整理针具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者,应剔去。

即断针,指针刺过称中,针身折断在患者体内。

(1)护理发现折针,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防断针向深处陷入。

(2)预防针具需定期严格检查。

针刺时,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部分在体表。

9、气胸指针刺时误伤肺脏,空气进入胸腔,发生气胸。

(1)护理出现气胸时,立即报告医师,绝对卧床休息,通常采取半坐位,避免咳嗽;重症者应及时配合医师行胸腔穿刺减压术、给氧、抗休克等抢救措施。

(2)预防凡对胸背部及锁骨附近部位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时,应严格掌握进针角度,深度留针时间不宜过长。

二、电针法电针疗法是将亳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加强对穴位的刺激,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适应症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痛、神经麻痹与痉挛、神经官能症、关节痛、中风后遗症、外伤性截瘫、反应性精神病、小儿麻痹后遗症、针刺麻醉等。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消毒亳针、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电针仪。

(三)操作方法1、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

2、按毫针刺法进针。

3、针刺得气后,先将电针仪上的输出电位器调至零值,再将两根输出导线分别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再慢慢旋转电位器,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电流量,以患者能忍耐为度。

5、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10~20分钟。

6、治疗完毕,把电位器调低到零值,关闭电源,拆去输出导线。

7、按起针法退出毫针。

(四)注意事项1、电针刺激量较大,所给电流量须以患者能耐受为限,以防晕针,调节电流量时须慢慢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避免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

2、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以免发生意外。

3、经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不导电,应将输出线接在针体上。

4、如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可能是导线接触不良所致,应检修后再用。

三、皮内针法(一)概述皮内针法又称埋针法,它是将一种特制的针具留置于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的一种方法。

它是毫针留针法的发展,对提高某些疾病的临床效果有一定作用。

(二)器具药物目前用得较多的皮内针针具为颗粒式(麦粒式)和揿钉式两种。

以揿钉式更较方便而稳妥,故使用更广泛。

(三)操作方法由于皮内计要在皮内留置较长的时间,选取的穴位应该不妨碍人体正常的活动,故多选用耳穴。

具体操作有以下两法。

1、颗粒型皮内针刺法:皮肤严格消毒后,以镊子夹住针柄,沿皮下将针斜刺人真皮内,进针0.5~1.0厘米,再以长条胶布顺针身的进人方向粘贴固定。

本法多用于体穴或耳穴透穴时。

2、揿针型皮内针刺法:皮肤严格消毒后,用镊子夹住针圈,对准穴位直压刺人,使针圈平附于皮肤上,再以小块胶布粘贴固定。

本法多用于耳穴。

3、埋针时间,据病情和气候而定,夏天不宜超过2日,冬天可3~4日。

(四)适应病症多用于易反复发作的病症,如神经性头痛、偏头痛、肋间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胆绞痛、胃痛、心绞痛等。

也适宜于高血压、哮喘、月经不调、遗尿等慢性病症。

(五)注意事项皮内埋针一定要重视无菌消毒。

皮内针针具最好用一次性针具,或浸泡于75%乙醇中,临用时以消毒镊子夹出。

埋针后,如病人感觉刺痛或活动不便时,应取出重埋。

夏天埋针,因出汗多而易发生感染,埋针局部如有疼痛不适,即应取出。

四、水针法(穴位注射)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一种技术操作。

将针刺及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同毫针法。

(三)禁忌症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

2、局部皮肤感染、瘢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四)告知注射部位出现疼痛、酸胀的感觉,避免着水,以免感染。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无菌注射器及针头、砂轮、皮肤消毒液、镊子、棉签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协助松解衣着,暴露局部皮肤,注意保暖。

3、遵医嘱确定注射穴位,测试患者局部感觉及反应,消毒局部皮肤。

4、术者手持注射器(排除空气),另一手绷紧皮肤,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用针刺手法将针身刺至一定深度,并上下提插,得气后若回抽无血,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如所用药量较多,可于推入部分药液后,将针头稍微提起后注入余药。

5、药液注射完毕后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签轻群十孔片刻,以防出血,并注意观察用药反映。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规程,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2、按医嘱处方进行操作,熟练掌握穴位的部位和注射的深度。

注射药量遵医瞩3、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

患者有触电感时针体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4、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操作前检查注射器情况。

注射器的处理按消毒隔离规范要求执行。

五、皮肤针法(一)概述皮肤针法是一种多针浅刺人体腧穴或特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针刺法。

因为它的刺激轻微,又只局限在身体表面,适用于儿童病人,所以还被称为“小儿针”。

皮肤针法和其他针法不同点,除了刺得浅以外,叩刺的重点还着重在十二经线和皮部,不仅仅是穴位。

(二)器具药物皮肤针的式样很多,有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及电梅花针等。

临床最为实用的是市售的皮肤针具,其头部,一面为七根针分散组成的七星针,一面是五根针合在一起的梅花针,装有一根富有弹性的长针柄。

(三)操作方法右手握针柄,用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鱼际处,拇指与无名指挟持针柄1/3处,食指压在针柄的上面。

这样可以充分依靠腕力操作。

叩刺时,要求针尖刺及皮肤表面时立即弹起。

每分钟叩刺100次左右。

叩刺的强度分轻、中、重三种,可根据不同体质、部位或病症进行选择。

1、轻刺激:用较轻的腕力叩刺,仅使皮肤略有潮红。

适用于小儿或年老体弱者,头面部及虚症或病程较长的慢性病。

2、中刺激:用略重的腕力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但不出血。

适于治疗一般常见3、重刺激:腕力重,针具高抬,节奏略慢进行叩刺,局部皮肤明显潮红并有微量出血。

多用于体质壮实者、局部压痛明显以及背、肩、臀部等肌肉丰厚的部位。

根据刺激强度和病情,皮肤针治疗可每日或隔日1次,以10~20次为一疗程。

皮肤针的叩刺部位分类的方法很多,为便于初学者掌握起见,我们只选择介绍三类,即整体叩刺部位、局部叩刺部位和腧穴叩刺部位。

其中腧穴叩刺部位,和其他穴位刺激法一样,根据病症选择穴位在穴区区域内叩刺即可。

另外两类部位如下:1、整体叩刺部位:在背部脊柱两侧叩刺,一般分成三纵行:第一行距脊柱约1厘米,第二行距脊柱约2厘米,第三行距脊柱3~4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