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思想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忧患意识传统。不仅有孔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哲学,还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情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怀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乐章。
忧患意识,向来是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来源;而文人,在古代,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从来都是各种组织团体的核心领导。如果这两种因素碰撞在了一起,那么就意味着他们所在的这个历史阶段已经孕育出一种叫做“文化”的东西。因此,在这偌大的宇宙洪荒中,纵然比中华文化更早更强大的理应不少,但却多数不可幸免的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我们,因为有着这样的精神以及核心得以延续自己的民族之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不同的地点甚至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所有的文人都有着同样敏感的心,无论是昌平盛世,还是动荡年代,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征战沙场,他们都可以用独特而敏锐的视角传达出对于那个年代、那个社会的或悲哀或自豪或喜悦或感叹,这就是他们带给我们的忧患意识。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工整的句式,通俗的表述,并因完全表达了将人民社会放在第一位把忧患意识放在第一位的主张思想而流传后世。文天祥的宁死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接将诗人内心白热化了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毫不保留的释放出来,也通过这样一个方式呼吁他人。
从周到清,封建社会历史悠久,诗歌的发展跌宕起伏,文人多命运多舛,但是他们因为有着对文字的执着,心中都有着同样的信念:文学可以承载精神力量!他们用文人天生的敏锐感触身周事态变化,预言或防范潜伏的危机,于是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国家的热爱;用这种精神呼唤君王的警醒;用这种力量拯救苍生,改变命运!这就是文人的强大,强大的忧患意识,非常人所能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对联集中反映和表达了古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忧患和参与意识。如左宗棠所云:“身无半亩地,心忧天下”。忧患意识的超前性又使他们的见解和主张往往不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在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和寂寞中抑郁地表达自己的远见。而当国家和民族处于所谓乱世、暗世,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就更加突出。面对悲惨的现世,他们忧愤、痛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倦地奔走呼号,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他对楚国潜在的危机的忧虑,希望刷新政治挽救楚国的危亡。可以说,屈原的忧患意识是他成为一个伟大爱国主义者的思想前提。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讲“求索”、“通变”,即不断探索富国强兵的道路,表现了古人忧患意识所能达到的一个不平凡的境界。
忧国即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患。曹植《薤露行》:“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周幽王时,申侯勾结犬戎杀幽王于骊山,周土被占;而后犬戎又攻入洛阳,逐走襄王,于是产生了周大夫来到镐京后感时伤旧的黍离之痛:“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迟迟,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忧世之音、家国之思表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民瘼,忧民之忧,表达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怀才不遇,忧生之嗟,充满了岁月不居的无奈和功名未就的忧患。“忧民”已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传统意识。它直接影响了后世文人的思想,文学史上为民生而忧患的作品不胜枚举。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到白居易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都是发自肺腑的忧民之叹。
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所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忧己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忧患个人身世、发愤抒郁的作品随处可见。东方朔在《答客难》中所说:“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李白所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悲士不遇、壮志难酬便成为古代作家久写不衰的传统主题,对此,晚清刘鹗有一段很形象的概括:“《离骚》
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忧生之嗟主要表达的是人生短暂与时间无限的矛盾。人生短暂,岁月无情,这是一对矛盾,它很容易唤起有志之士时不我待的忧患意识。屈原在《离骚》中第一次明确写出了时间的生命价值:“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对时间的深入体悟中,生命意识与时间忧患结伴而产生出来,开始了时间观念的自觉。“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显然,这种以时间忧患与生命意识为内容的时间描写,是基于对人生进取的追求,既注重现世的功业,更重视身后的名声。像曹操来自追求周公之志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李白岁月不居、功业未就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陆游《金错刀行》中的“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等等。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异乎寻常地普遍且强烈。对中国社会严重危机的认识,对自己民族衰弱的痛切感受,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意欲挣脱落后、富国强兵的愿望,使他们在忧患中更多地注入了变革进取、忧国忧民的情怀。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忧患意识都不同,它不是什么“杞人忧天”,庸人自扰,而是自觉地观察,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它在正确全面地分析了民族和国家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基础之上而产生励精图治的积极意识;面对忧患之后的困境并没有陷入自卑,而是把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担忧转化为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动力,化为要求变革的愿望。
我们现在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都比较好。国际上和平发展是主流,给我们提供了发展国民经济的较好环境;国内政治、社会形势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市场繁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看到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也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风险;既不能因形势好就盲目乐观,也不能因存在问题就动摇信心。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兢兢业业地工作,要激起全民族奋起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改革开放,使人的视野拓宽,观念更新,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人们开始理智地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在祖国的贫穷与发达国家的富裕之间的巨大差异震惊之余,人们重又产生一种危机与忧患。中国的建设发展既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但它所面临的内外压力又是巨大的,“球籍”问题重又成为国人普遍关切的问题,正所谓“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当代爱国者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忧国。忧国主要包括对祖国的生存环境、生态、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思考。环境忧患意识是人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被污染导致的生态平衡失调而产生的。
第二,忧民。魏源所谓“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在当代就是关心人民温饱小康问题,关心国民素质问题等。
第三,忧政。可以说,对现代化建设中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忧患,近些年来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热点。当前的腐败现象已成为上下忧心最为严重的现象。
第四,忧道。这是人们对精神、文化、道德和思想中所出现的水准下降以适应改革要求和各种丑陋现象而产生的忧患意识。
第五,忧世。外域忧患意识。走向世界后的国人在忧患意识中也同样倾注了对整个人类栖息于其上的地球以及外部空间、宇宙前景的关注。生态问题不只是某个国家的问题,而且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课题。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更是画出一幅大气深远的图画,可也时刻提醒着经历过战争的人们要珍惜眼前和平美好的现状。
可是到了唐明皇晚年的时候,政治腐化、局势混乱,藩地亲王虎视眈眈,人民的生活不再安逸。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针见血的概括了当时官僚腐败、民不聊生的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