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乐府民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教学目标

(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

一、领会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高超境界。

二、了解双关、隐语、谐音、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熟读背诵默写此诗,体会其优美的音韵

重点、难点:

一、了解双关、隐语、谐音、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熟读此诗,体会其优美的音韵。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中绵绵不绝的永恒主题,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纯真、清新的爱情,是我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美好和诗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纯真、清新的爱情诗----《西洲曲》

二、关于作者

最早著录《西洲曲》的是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说是古辞。明、清人的古诗选本或以为晋辞,或以为梁武帝作。从《西洲曲》具有的民歌本色,诗中纯真的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表现方式来看,都是与文人的创作大异其趣的。但其格调之缠绵、词句之工巧、结构之精美又显然是经过文人的修饰的。因此,后世论者大都肯定其为南朝乐府民歌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经过文人加工的作品。

三、关于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家,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五十九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时期,历史上南朝与北方的北齐、北魏、北周等国合称为“南北朝”。

这里说的“南朝民歌”,产生年代始于东吴,迄于陈。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吴歌”、“西曲”是原有的名称。北魏孝文、宣武时南侵,收得这两种歌曲,借用汉乐府分类,总谓之“清商”(《宋书·乐志》、《魏书·乐志》)。后世沿袭之,至宋代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仍将这两种归为《清商曲辞》。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它是集中于写男女之情(占90%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相思。

此外还有一部分作品专门描绘女子体态容貌的美丽。

汉末以来,传统道德规范失去了束缚力,魏晋南北朝成为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时代,追求人生的快乐、感情的满足,成为人们普遍的愿望。不但男子,妇女也往往逾矩不驯。干宝《晋纪·总论》说,晋时女子每每“先时而婚,任情而动,故皆不耻淫佚之过,不拘妒忌之恶”。从中可以窥见时代的风气。在这样的风气下,专门歌咏男女之情的民歌自然容易被人们喜爱和接受。歌中既反映了南朝统治区域(主要是城市中)的民间风俗、社会状况,也反映了当代统治者的生活情趣。

南朝乐府民歌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其一,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而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其二,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其三,南朝民歌的语言,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

其四,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关于内容的不同解说

本篇虽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沈德潜《古诗源》),但由于字句有所省略,文意时有暗转,因而时地、人物、情节等都颇难确定,众说纷纭。以下简述三种解读:

(1)多数论者都认为主人公是一位江南女子,诗篇抒写了她从初春至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远方情人的苦苦思念。具体而言,少女所忆念的情郎住在西洲,而西洲在江北,自己在江南,不易晤面,他们曾于梅花开时欢晤过,今梅花又放,就折梅托人寄去。春去秋来,少女的思念绵绵不断,又于采莲、于登楼中痴痴期待。最终只能寄希望自己的“梦”被南风吹向情郎的住处。

(2)也有论者认为本篇所写是一位男子的忆念。从开篇至“海水摇空绿”句都是男子口吻,写他正在忆梅花而想到情人住处西洲时,恰逢她寄来一枝梅花到其住处江北来,因而忆及她的仪容、家门、服饰、生活和心情;末四句改作女子口气,自道其心事,希望“向南的风”将她的梦吹到西洲。

(3)还有论者认为这是一首梦幻诗。诗歌共三十二句,虽然只有末四句才写到梦,从篇幅上看,只占全诗的八分之一,但这既是全诗的结束,也可以说是全诗的归宿,就像万流归大海一样。要言之,无论是诗的情感逻辑发展:忆—思—梦;还是结构形式:写梦前、梦中;抑或是写法上末四句两次写梦等等,都表明了《西洲曲》是一首梦幻杰作。

五、课文赏析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并非写梅落西洲、女子折梅。“下”者,到也。温庭筠《西洲曲》谓:“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下”正是“到”的意思。南朝民歌《那呵滩》亦有:“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其意甚明。但“忆梅下西洲”也并非这位女子要到西洲去折梅花,而是说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个倒装句。“折梅”是过去所为,“忆梅“才是现在所思。只有如此理解,方与下文所写季节相合。

(忆梅下西州,是梅花落下的时候,引申为回忆当时两小无猜的美好时候折梅寄江北,是指折梅枝赠与情郎,引申为姑娘的情意如同梅花,经冬不凋,情远悠长二者不一样。“下”:“落”。第一个梅花。第二个梅枝。”梅”又和“梅”同音,含有双关的意思。江北:男子所在的地方。)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单衫杏子红(黄),双鬓鸦雏色”,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察入微的心理描绘或烘托。本来,“西洲在何处”的交代紧承“折梅寄江北”正合乎逻辑;然而女主人公既想起了情郎,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因而她多少抱有情郎可能归来的希望,下文所谓“开门郎不至”正说明了这一希望的存在。正因有这个希望,她才在想到了情郎之后,立即注意到自己的装束和姿容,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要是情郎已站在门外了呢?所以这两句正绝妙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此时的心理活动,而不只是对其装束的简单交代。鸦雏:小乌鸦。鸦雏色:言其发乌黑发亮。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既交代了西洲之位置,亦表现出此女子对其挂怀之情;之所以值得如此魂牵梦绕,正因其为情郎所在地。所谓“两桨桥头渡”,一般释为划两下桨就到了,所距很近。其实这是误解。南朝民歌的《西曲歌》中有《莫愁乐》二首,其一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所谓“两桨”,指的就是船的两个桨;在《西洲曲》中,借以指船。其意是说,要到西洲去,需要乘船过江,此亦正说明西洲在江北。以上六句所描绘的乃是一个静坐相思的女子的形象,而非正乘船到西洲采梅的女子形象。如此理解,则与下文正好贯通。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jiù] 是对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古微书》说:“伯劳好单栖。”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象征,显示了这位女子的孤独和凄清。“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则静坐相思的女子形象方直接呈现出来。如上所说,盼望郎归已在情理之中,而归来又并不是现实;伯劳:鸣禽,仲夏始鸣,性喜单栖。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翠钿[diàn]、([tián]:钱):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钿:金花。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开门郎不至”就既写了现实的严酷,又暗含了女主人公的希望。静坐相思无望,便“出门采红莲”,以遣不尽的相思之情。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情“出门”,则相思之情注定非但难以去除,反而因采莲而加重。以下对采莲情节的细致描绘,正体现了这种情形。研究者早已指出,“莲”与“怜”谐音双关,则“青如水”的“莲子”正是女主人公纯洁爱情的象征,也就难怪其如此爱怜,以至于“置莲怀袖中”了;“莲心彻底红”,可以说是他们之间爱情的象征。在此情形之下,这位女子盼郎归的心情也就更加迫切。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