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PPT优秀课件1

合集下载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思想主张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 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 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 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用来 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 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 叫衅钟。 衅,血祭。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恐惧发抖的样子
走向
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换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
也。”
吝啬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学习目标
1.疏通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理清孟子迂回曲折的辩论思路,领会其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3.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 切情怀
新课讲授
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 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 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 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 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 明时被称为“亚圣”。
……的原因
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有所领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形容词作名 词,视力
禀告
30斤为一钧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
整车的柴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52张PPT)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52张PPT)

25段、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
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
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 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26段、曰:“否,吾不为是也。”
第二十页,共52页。
27段:“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 木而求鱼也。”
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
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
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
孰能御之?”
第二十二页,共52页。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 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28段王曰:“若是其甚与?”
29段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30段曰:“可得闻与?”
31段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32段曰:“楚人胜。”
第二十一页,共52页。
33段:“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
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
第十一页,共52页。
翻译第一部分
2段、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3段、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4段、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5段、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第十二页,共52页。
7段、何由知吾可也?
8段、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
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
(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 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
“百姓之不见保”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 VS 不能为长者折枝。
引用论证: 《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对比论证: 推恩足以保四海 VS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研读第二部分
表反问,难道 借代指战争
结怨
㉑“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肯定赞同对方讨得
信任与欢心
孟子道出“以羊易牛”
抓住对方心理,循循
善诱,因势利导,迂
回战术(欲擒故纵)
论证辩解,有理有据
孟子提出“爱(吝惜)与不忍”
孟子问“牛羊何择”
孟子提出“仁术即不忍”







苏格拉底“三段论”哲学演绎法
所有人都是必死的。(大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苏格拉底是必死的。(结论)
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大国
(战国七雄)和他们周边的十几
个小国。国家变少了,纷争是不
是更少了呢?
背景
链接
据《中国历代战争年表》统计:春秋300年左右,
爆发了395场战争;战国254年,发生了230次战
争,战争的规模以及残酷程度却远胜春秋。如名
这是一个掠夺成风的时代;
将白起的成名战——伊阙之战,秦军大败韩魏两
齐桓公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
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
孙。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jǔ国避难。在齐襄公和
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任内励精图
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1.ppt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1.ppt

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
石的。
孟子故里
检查预习情况:
1、龁( ) 2、衅( ) 3、觳觫( )( ) 4、褊( ) 5、庖( ) 6、忖度( )( ) 7、挟( ) 8、莅( )9、便嬖( )( ) 10、愬( ) 11、惛( ) 12、放辟( ) 13、罔( ) 14、庠序( ) 15、孝悌( )
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
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
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
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
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

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
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

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

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 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

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
4、刑于寡妻
“刑”通“型”
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 5、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
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宾语前置
2、莫之能御也
宾语前置
3、牛何之
宾语前置
4、百姓之不见保
被动句
5、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主语后置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
保 民 而 王
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

1.2《齐桓晋文之事》(共46张ppt)优秀公开课获奖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统编版)

1.2《齐桓晋文之事》(共46张ppt)优秀公开课获奖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统编版)

曰:“无伤也,是 乃仁术也,
见牛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就是仁道,(原因在于王)看到
未见
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 生 , 不忍
了牛没有看见羊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见 其 死;闻 其
声, 不忍 食其
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哀鸣惨叫,就不忍心吃它们
肉。 是以 君子 远 庖厨也。” 是:这。指以羊易牛。 的肉。因此,君子总是远离厨房。”仁术:仁道,行仁政的
焉。 故 王之不王

不为也,非 不能也。”
恩惠。所以王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只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独何与:却是为什么呢?独,偏偏、却。 不见保:没有受到爱护。见,表示被动。
曰:“不 为者 与不能 者 之 形何以 (齐宣王)说:“不肯做的人和不能做的人的表现怎样
异?” 形:表现。何以异:怎么区 区分?”分?何以,怎么、用什么。
王笑 曰:“
是诚何
齐宣王笑着说:“(用小的替换大的)这到底是什么想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心哉?我非爱其 财 而 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 法呢?我不是吝惜那牛值钱才用羊替换它啊,百姓(不明白

谓我爱
也。” 宜乎百姓之谓
我的用心)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我爱也:百姓
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宜,应当、应该。乎,表感叹。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齐宣王问 曰:“齐 桓、晋 文
之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
可 得 闻 乎?”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氏,名 (我)可以听到吗?” 辟疆。齐桓:即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
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晋文: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名重耳。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理散文
战国中后期是先秦文学的大盛时期,其主要成就是诸子 散文,代表作品是《孟子》和《庄子》。
说理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 特色的散文形式。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 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一般 都会阐述一个道理。
孟子说理散文的特点: 1.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2.长于譬喻,寓言说理,善抓典型 3.语言明畅,精炼准确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在野 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 着苦难的生活。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 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 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 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 为上、下。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 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 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 称为“四书”。“四书”成为后世(如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重要取 材依据。
表因果,才
这 仁道,即行仁政的方式
对于
14.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
没有妨害(关系)
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
庖厨也。”
庖厨:厨房
远:形作动, 远离
齐宣王
孟子 不忍
舍之 以羊易之
保 民

何由
牛 将以衅xìn钟 百姓

为什么孟子和百姓从齐宣王的 王 这个行为中解读出不同的内容?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四、作业布置
“孟子的言论,往往有不刊之论,这是其不朽之处。但这也 是他的障眼法。他的正大之论,往往和他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不构成对应关系:他的哲理,或不能从他摆出的事实中推理出 来,或不能解答他要论证的问题。所以,他的文章,徒以气势 胜,而缺乏内在逻辑。……总之,孟子用正义的原则来代替逻 辑的原则,又用他那半通不通的逻辑推理代替事实,正如同用 复仇行为代替法律审判,又用推理来断案。”
一、话中识“图”
3.孟子真正想谈论的是什么?
意图:孟子想避开武力征伐的话题,想 向齐宣王宣扬如何行王道。
二、掌握“话语权”
(一)“牛羊”之说,投其所好。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 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 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 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施政措施
一是“制民之产”(富民),二是“谨庠序之 教”(教民)。
先使民“仰事俯畜”无虞,这是“王道之始”; 再使民懂得礼义,这是“王道之成”。
问:从“齐桓之说”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眼中的理想 社会是什么样的?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 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理想社会。首先, 这个社会的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 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 商者、行者欲来,天下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 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 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 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苦难。总之,国泰民安,天 下太平。

统编版必修高一下册《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26张PPT)

统编版必修高一下册《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26张PPT)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到“王请度之”) 主要论说宣王有实行王 道的基础,然而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到“孰能御之”) 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 敦促宣王放弃霸道;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吸引宣 王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到篇末) 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 产”和“谨庠序之教”。
“吾惛,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
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
通读全文并结合有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a.孟子的主张是 什么?b.齐宣王的看法与孟子是否一致?
王道 vs 霸道
Step 1: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
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介词的代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四、《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孟子·梁惠》王。上它的主 要内容是写 劝孟说子 放弃齐宣王,采纳“霸道 ”的 主张保发民政而施王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 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 的写作特点。论辩
齐桓晋文之事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一单元11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
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一单元
《齐桓晋文之事》
引导方法:引《诗经》“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 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
Step 4:同时,为宣王说明没有施行“保民 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 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 也,非不能也。”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1)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1)
间的兼并战争。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但 孟子
始终未被重用。
《孟子》是记录_孟__子__言__行_的著作,一
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等人共同编著的, 现存七篇。《孟子》属于以_记__言_为主的
对话体__散__文,其编纂沿袭了《论语》的 体裁,其主要特点是多___比__喻__论_,证气势 磅礴,__逻__辑__性__强,既尖锐机智,又从容 舒缓,对后世的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由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虽说已是“礼 乐崩坏”的局面,但周王室的精神统治力量 尚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孔子追求“以 礼治国”,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
但战国时期,社会局面产生了转变,尚 武力,重攻伐,战争不断,出现“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局面, 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处于这样的社会背 景,同为儒家学派的孟子,治国理念与孔子 又有何不同呢?
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
2.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计策略?用了什么论 证方法?
步步紧逼陈说利弊。 比喻论证:缘木求鱼。 类比论证:邹人与楚人战——齐国以一服八。 假设论证:今王发政施仁……
第四部分
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
2.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计策略?用了什 么论证方法?
2.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计策略?用了什么论证 方法?
巧设比喻指出问题。 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保” 对照论证:恩足以及禽兽VS功不至于百姓。不能挟太山以超北 海VS不能为长者折枝。推恩足以保四海VS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第四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 归结到“保民而王”的主张,并举出实现这一主张的根本措 施。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 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 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 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以:认为 爱:吝啬 固:本来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忍:忍心 然:是 诚:的确 褊:狭小 即:就是 故:所以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本来就 知道您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 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 换它。”
孟子思想
孟子思想
1.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3.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5.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
下之通义也
创作背景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 (zhǎng)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 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 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 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 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 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 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 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 “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 居下了。
孟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居
孟子家墓
走进作者
孟子
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 (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 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 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 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 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王夫差。 清代《鲒jié崎qí亭集外编》认为: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民国1934年出版的《辞通》认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
⑦ 曰:“何由知吾可也?” ⑧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
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⑨ 曰:“有之。” ⑩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⑪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 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4、“不能”和“不为”有什么区别? “不能”:没有做的实力。 “不为”:有实力却不做。
5、孟子用“缘木求鱼”的比喻说明了什么?
说明齐宣王想要通过实行霸道来统治天下是不 可能有结果的,甚至是相当危险的。
6.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 的小农经济社会。
21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22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23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24 王笑而不言。 25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
听于耳与?便嬖pián bì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 哉?” 26 曰:“否,吾不为是也。”
《孟子》是记载孟子的思想言论,政治活动的书,相传为孟子及其弟 子所著,到南宋时朱熹将之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统编版)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上课课件ppt1

(统编版)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上课课件ppt1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 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 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 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 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 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 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 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 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 书 建 立 学 说。
关于《孟子》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等记录战国时期孟 子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南宋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 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经典窄化,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共七章,分别是:
《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 《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分为上下两篇)
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 。 ③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④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孟子简介
孟子,名 轲 ,字子舆 ,战国 时邹人, 是 儒 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 重 要的代表人 物, 后称为“ 亚圣 ”。其政治主张与社 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 民贵君轻 ” “ 仁政 ”。
宾语前置
不得已。以,同“已”,
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名词活用动词,行王道。
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 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 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 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 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何之〕到哪里去?之,往。 ﹝衅( 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 钟行祭,叫作“衅钟”。 ﹝舍之〕放了它。舍,释放。 ﹝觳觫( húsù)〕恐惧战栗的样子 ﹝就〕走向。 ﹝以羊易之〕用羊来替换它(指牛)。古人以牛为牲 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1.2《齐桓晋文之事》(共46张ppt)优秀公开课获奖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统编版)

1.2《齐桓晋文之事》(共46张ppt)优秀公开课获奖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统编版)
“仁政”“王道”
孟子把孔子的“仁”从道德角度发展 为“义” ,从政治角度,他又将之发展 为“仁政”,也就是他的“王道”。 他 把孔子的伦理思想演义为一整套的政治构 想,完成了由学术向政治的过渡,学者成 为政治幕僚,孟子也就自封为“王者师”。
为 政 2之 道
亚圣孟子
“性善论”
孔子不愿意谈人性,他可能意识到这是
细品有料
思 孟子认为国君如何行动才能达到行“王道”和“仁政”的理 考 想境界。 四
②“保民”。即对人民不要一味压榨,要采取保护的政策。“制民之产”, 使人民得到耕种的土地;“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使人民得到 温饱;而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 达到社会的安定。
细品有料
细品有料
思 孟子认为国君如何行动才能达到行“王道”和“仁政”的理 考 想境界。 四
①“敬德”推恩。孟子认为,实现“王道”,实行“仁政”,关键在于国君, 而且是在于国君的“德”。在他看来,“仁心”是“仁政”的基础,而要真 正实行仁政,便要“推恩”,即以“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由 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以国君的高尚道德来感化人民,提 高社会的道德水准。
思 最后一段中,孟子描绘了一个怎么样的理想世界?这样的理 考 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五
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恬静、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 不能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地反对武力, 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 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与当时的社会却有 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
齐桓公(公子小白)春秋五霸之首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时代背景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piǎo)。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野心 勃勃地追求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
齐宣王介绍
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战国时代 齐国国君。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 王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燕国都城蓟(今 北京),几乎灭亡燕国。他有一个梦想:如齐桓 公一般,称霸诸侯,做威风的盟主。
滥 竽 充 数
晋文公(姬重耳),第二位春秋霸主 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
齐桓晋文之事
的社会,孟子的主张与柏拉图的“理想国”
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空想。
3.孟子假设邹国与楚国交战,有何意图?
邹国(小/寡/弱)VS楚国(大/众/强)
以邹敌楚,注定失败 以齐敌众,注定失败
类比论证
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 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 推从而证明论点
齐国(小/寡/弱)VS天下诸国(大/众/强)
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
4.孟子认为“发政施仁”有哪些好处?
1.齐宣王最开始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霸道”——如何称霸天下
2.孟子是如何将话题引到“王道”上去的?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
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避而不答
转移话题
3.孟子为什么要举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例子? “以羊易牛”
不忍之心(仁术) 实施王道的基础
VS
王道——霸道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宣王的用意是什么?
效法齐桓、晋文,称 霸诸侯
先避而不答,再转移话题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宾语前置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齐宣王对自己没有信心
曰:“可。”
孟子对其加以肯定
文本解读
宾语前置,由何,从哪里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
思考:按照孟子的思路,应当怎样防止百姓犯法?
当防止百姓犯法
文本解读
规定
向上
向下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
养活
丰年
荒年
足以畜妻子,乐岁毕生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
到,引申为“向”
容易
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
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毕生苦,
挽救将死之人,即救自己
足够 哪里
文本解读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那么 本来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
天下
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
使……降服
同“盍”,何不
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
根本,这里指仁政
亦反其本矣?
孟子是如何论述后果的 严重性的?
宾语前置
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
恐惧战栗的样子
走向
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
既然如此,那么
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
知道
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然,诚有百姓者。齐国 •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又何至于吝惜一头牛?
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 •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无罪却走向死地, 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 因此用羊去换它。”
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解读】: 就近取譬,循循善诱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奇怪。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 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 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 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 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 第二号圣人——“亚圣”。他在哲学上提出 “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哲学上 提出“性善论”。
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 ⑤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 ⑥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 ⑦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
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助词,的
谈论
流传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
不得已,“以”,通 “已”,止。
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是”,这。“以”是介词, 因、由于。“是以”宾语前 置,“以是”因此。
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如何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厨也。”
形容词作动词, 疏远,不接近

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课堂课件PPT1

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课堂课件PPT1
《孟子》的散文善设机巧,引人入彀, 先纵后擒,很有说服力。
历史背景
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 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 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 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 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 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 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属 于儒家学派。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通“途”。
皆欲赴愬于王
通“诉”,跑来申诉。
无不为已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是罔民也 同“网”,这里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的意思。
特殊词义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述说,谈论。
不识有诸
之乎,合音词。
不忍其觳觫 恐惧发抖的样子。
彼恶知之 代词,表疑问,怎么。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伤痛、哀怜。
发小,大——形作名。 通“盍”返 小国,大国
发政布施仁政,令使,天施下行仕仁者皆义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
商之贾野皆,商欲贾(皆把欲货藏物于)王藏之市于,王行之旅市皆欲出于王通之涂“,途天”
下之欲憎疾恨其君者皆欲通赴愬“于诉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赴愬于王——赴于王愬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倒装,宾语前置)
词类活用
无以,则王乎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名动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对……感到奇怪。意动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离。形动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视力。形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敬爱,形动;老人,形名。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护,形动;幼儿,形名。
权,然后知轻重 用秤称。名动
度,然后知长短 用尺量。名动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 孟

桓 晋 文 之 事
复习要求
1、掌握重点字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一义多词、文化常识。 2、理解本篇孟子的政治思想。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 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 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塞作战,是李陵自己炫耀勇力,而不是因为汉武帝下命令而他不能推辞。李陵家被族灭,还可以嫁 祸给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双方连续作战九日,这也要
1把奴3罪就.责没把推有文给其中李他画绪可横吗信?之线如人的果了句说吗子李?翻陵假译是如成受李现到陵代匈有奴两汉单面语于讨。的好(的控8心制分思,)不,得那不么奉单命于追又击怎汉么军能、信四任处李转陵战而,委难 以重道兵匈
李文陵言之文阅降读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 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 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 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 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 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 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 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李陵投降匈奴,他的罪行相当明显而无法掩饰。如果说他(孤节军选奋自战没王有夫后之援《,可读是通率鉴领论五》千步卷兵三出)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 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 庖厨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
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
之闻也。无以,则王wàng 乎?”曰:“德何如,则可
以王wàng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
由知吾可也?”
之徒:这类人 无传:没有流传 以—通“已”停止
《中庸》《孟子》
: 知
五经:《诗》《书》《礼》

《易》《 春秋》
《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温 故
09
(六经)六艺:《诗》《书》《礼》


《易》《乐》《 春秋》

(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导 入
10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孟子的绝招就


是善于辞令。孟子是怎样说服一步步说服齐


行统治。
《孟子》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
温 故
07
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 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

“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

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

依据。
四书:《论语》和《大学》
温 故
08
(下册)
高中语文统编必修
齐桓晋文之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03
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掌握“之”“道”“舍”的含义和用法。 3、无句读熟练朗读。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
解 题 :
04
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是战 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统治者都把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

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口译“互助”
细 读
21
师 助 生 助生



22
朗读下课!
开启轻轻之旅
齐桓晋文之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4
1、掌握活用字“老”“幼”; 2、掌握实词“恶” “抑” “读”“爱”“道”的含义; 3、总结孟子的论辩技巧。 4、借助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⑥赴愬(愬,同“诉”,申诉)

⑦刑于寡妻(刑,通“型”,做榜样)
⑧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
⑩是罔民也(罔,通“网”,陷害)
下发无句读文本,训练断句能力。
14
1、自由朗读一遍。 2、抽检断句情况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

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

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

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
是孰能御于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
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
细 读
20
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
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细 读 :
15
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 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

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
细 读
16
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 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
: 断
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宣王的,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孟子的论辩技巧。
听 读 :
11
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


朗 读 :
12


自由朗读课文2遍
然后, 结合课后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通假字
①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
②王说(说,通“悦”,高兴)
精 读 :
13
③是折枝之类也(枝,通“肢”,肢体) ④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道:谈论
是以:因此
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王:动词 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何如:如何
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宾语前置)
若:像
何由:根据什么(由何)(宾语前置)
细 读
26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 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 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 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替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 事?”齐宣王说:“有这样事。”

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

圣”
孟子名言(背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温 故
05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知 新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
温 故
06
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


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
细 读
18
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
断 句
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
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细 读
19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
细 读
17
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 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

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

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 Nhomakorabea句
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
细 读
25



•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称霸的事, (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 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 的话,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 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便没有什 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 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 做到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