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陕北传统民俗形成影响探析

合集下载

141208_陕北转九曲风俗文化地理研究

141208_陕北转九曲风俗文化地理研究

收稿日期:2009-09-12作者简介:王永飞(1973 ),男,陕西横山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历史区域地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09Y JC170068);陕西省2008年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8J K 181);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 历史地理学项目。

陕北转九曲风俗文化地理研究王永飞,韩改琴(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咸阳712000)摘 要: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转九曲 是在陕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风俗,这一风俗在陕北地区特有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影响下不仅内容独具特色,而且表现出鲜明的农本价值、突出的信仰意识、浓厚的原始生育观念等文化内涵。

关键词:陕北地区;转九曲;农本价值;信仰意识;生育观念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71(2010)01-0023-05风俗,即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风俗文化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地理格局的形成,不仅会受到行政区划沿革、人口发展、民族分布及生产方式演变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还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地貌、土壤、气候、光热、水、生物等。

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也是导致民俗区域性特征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1]陕北地区北与内蒙古接壤,南与关中毗连,西和甘肃、宁夏交接,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总面积98000平方公里。

长期的历史演变,陕北地区形成一种农牧交融的文化带,加之陕北地区自然气候条件相对恶劣,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当中,区域文化的继承性较明显。

特有的自然环境也造就了这里特有的人文景观。

转九曲 风俗就是在陕北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及长期的风俗文化传统积淀中形成的。

纵观学术界研究成果,对文化现象的研究是近20年来的热点之一。

从历史文化地理学角度进行研究代表性成果当推周振鹤先生的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 ,区域文化地理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成果斐然。

从地域文化谈陕北民歌的发展

从地域文化谈陕北民歌的发展
天 地 , 推动 了 陕北 民歌 的 发 展 与 弘扬 。 绪 论

14 9 9年新中国成立 ,当时陕北 的革命 民歌和经过加工、
改 编 的 陕 北 传 统 民歌 也 随着 全 国 的 解 放 而 通 过 各 种 形 式 传

研 究 背 景
作 为 古老 而 又 传 承 不 断 的 中 国 民歌 文 化 , 过 长期 地 交 经
主要是反映劳苦大众受尽压迫剥 削的悲惨生活, 以及他 们对
于 剥 削 阶 级 ,剥 削 制 度 的 控 诉和 反抗 为 主 要 内容 的 。
三、陕北民歌 的传播与弘扬阶段 进入 2 0世纪以来 ,陕北 民歌的发展经历 了延安文艺时
期 的 “ 色 民歌 ” 、 中 国建 立之 后 的 “ 民歌 运动 ” 、 0 红 新 新 2
鲜 明之处也正表现 出其地域 风格 的差异。这种地域差异 , 源
自于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 , 自于 中国几千年超稳定 的 源
经 济 结构 ,更 直 接 源 自于各 地 的方 言 、 风俗 文 化 。
正是在上述的背景下, 我们聚焦于 以 “ 信天游 ”为代表 的陕北民歌 , 所谓 陕北 民歌是在地处黄河流域腹地 、 华夏 民 族发祥地之一 的陕北 ( 今榆林、延安一带) 孕育形成 的, 其产

据史料记载,远在汉代 以前,陕北就有 了 《 上郡歌》流 传,东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 胡茄十八拍》 《 、 木兰辞》 《 、 敕 勒歌 》 民歌就产生于此 , 等 他们与今天的陕北民歌都有直接
或 间接 的关 系 。
二 、陕 北 民歌 的发 展 阶 段

陕 北 民俗对 陕北 民歌 的影 响
播到了全国各地 ,这个 时期 ,出现了一个群众性 的学习演 唱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与陕北民俗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这里自古战争频繁,造成植被严重破坏,水土严重流失,长年累月形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地貌。

生活于此的陕北人却乐观豪迈、勤劳勇敢、老实淳朴,陕北民歌正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与厚重纯朴的陕北人情感碰撞的产物。

陕北民歌内容灵活自如,可以自由发挥个人情感,所以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

陕北民歌源于生活但是同时又高于生活,它是由劳动人民所创,所以通俗易懂,泥土气息厚重,与陕北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由于陕北地形千沟万壑,又处于干旱地带,当地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到头来高强度劳动换回来的却是老天赐予的微薄收成,所以陕北人又被称为“受苦人”,但正是这“受苦人”却没被困难吓倒,他们乐观向上、厚实豪迈,用自己的歌声向世人展示了对世俗的不满,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所以陕北民歌大多是表现劳动人民生活以及爱情的。

唱陕北民歌可以站在山坡破上,也可以站在沟里唱;高兴时唱,痛苦时也唱。

总之,只要自己想唱你随时随地都可以一展歌喉、抒发情感。

当然最有野味、最地道的陕北民歌还是站在山坡上,迎着呼呼的西北风,无拘无束,随心所欲。

也有人认为陕北人创作陕北民歌最初动机是为了在劳动过程中协调动作、提高效率,然后才发展成为以自娱自乐为主导,抒发内心情感的民歌。

笔者现整理了二首表现劳动情景及控诉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民歌歌词:一、《耕田》中的几段正月出来二月来呀,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人人都说庄稼汉好,半年辛苦半年闷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走一岭来过一湾呀,行步来在地跟前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生平套在犁沟里呀,乳牛又套在犁沟边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蝎子九转十八湾呀,插住犁沟抽袋烟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撇着火来噙着烟呀,好像婆姨来送饭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头不梳来脸不洗呀,行路好像男儿汉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噙你的烟来吃你的饭,再没嘴里胡闲谈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其中“人人都说庄稼汉好,半年辛苦半年闷呀”唱出了“受苦人”用辛勤的汗水换回的却是微波收成的“半年闷”,每一段后面都以“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结尾,形象的描绘出陕北农民下地劳动时的习惯动作。

陕北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陕北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陕北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陕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远古至近现代,陕北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占据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陕北不仅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还用厚厚的黄土哺育了中国革命。

陕北地区所拥有的积淀深厚、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在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陕北民俗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全面发现陕北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其民俗文化资源势在必行。

一、民俗文化遗失严重当今世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也不断推进现代化步伐,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对民俗文化的冲击显而易见,由此引发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文化传承者极其匮乏,部分传统技艺面临灭绝等问题不容忽视。

(一)文化生存环境受到冲击千百年来,陕北人民在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土风情。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迁,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一些作为传统民俗文化载体的独特陕北地方语言、民俗器物等正在消亡。

而网络、电视、电脑的普及,使陕北民间故事、陕北民歌等的听众已越来越少,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等不再是人们在劳动之余宣泄爱与恨的感情寄托,这些都减少了民俗文化的实践机会,削减了其传承的氛围,妨碍了其技艺得保持与提高。

另一方面,机械化、高科技取代了诸多效率低下的手工业操作,陕北民间手工艺也存在着艺人“老年化”、传人“稀有化”、技艺“衰退化”、发展“迟钝化”的困境。

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急剧改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陕北民俗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化资源流失状况严重陕北民俗文化自成体系,像“黄土”一样深厚,古老而质朴。

陕北人民衣、食、住、行与众不同,生育、婚姻、丧葬等民俗也独具特色,除此之外,比较典型的民俗文化有闹秧歌、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泥塑、刺绣、陕北民歌等。

陕北转九曲风俗文化地理研究

陕北转九曲风俗文化地理研究


西 和甘肃 、 宁夏交 接 , 隔黄 河 与 山 西相 望 , 面 积 东 总 9 0 0平 方 公 里 。长 期 的历 史 演 变 , 北 地 区 形 成 80 陕 种农 牧交 融 的文 化 带 , 之陕 北 地 区 自然 气 候 条 加 件相对 恶劣 , 长期 处 于相对 封 闭的地理 环境 当 中 , 区 域文化 的继 承性较 明 显 。特 有 的 自然环 境也 造就 了 这 里特 有 的人 文景 观 。 “ 九 曲” 转历 史 文 化 地 理 学 角 度 进 行 0年 研究代 表性 成果 当 推周 振 鹤 先 生 的《 国历史 文 化 中 区域研 究》, 区域 文 化 地 理 是 文 化 地 理 研 究 的一 个 重要领 域 , 果斐 然 。 成 本 文选 择在 陕 北 地 区广 为 流传 的 “ 九 曲 ” 转 文 化 习俗 为 研 究 对 象 , “ 九 曲 ” 俗 主 要 活 动 内 对 转 习
中图分 类号 : 9 8 文献标 识码 : 文 章编 号 :0 8— 8 1 2 1 ) 1 0 3— 5 K2 A 10 3 7 (0 0 0 —0 2 0 风俗 , 即一 个 国家或 民族 中广 大人 民所创造 、 享 用 和传承 的生 活文化 。风俗文 化现 象 的发 生 、 展 、 发 及其 地理格 局 的形成 , 仅会 受到行政 区划沿革 、 不 人 口发 展 、 民族分 布及 生 产 方 式 演 变等 人 文 因素 的影 响 。还会受 到 自然环 境 的影 响 , 如地貌 、 土壤 、 候 、 气 光热 、 、 物 等 。“ 水 生 地球 表 面 地理 环 境 的 区域 差 异 性也 是 导 致 民 俗 区 域 性 特 征 极 为 重 要 的原 因 之 ”1 l 陕北地 区 北 与 内蒙 古 接 壤 , 与 关 中 毗 连 , 南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陕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

陕北的民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美学情趣。

本文将从陕北民俗的服饰、建筑、节庆等方面来探讨其审美价值。

陕北的民俗服饰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陕北地广人稀,气候干燥,因此人们在服饰上更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

陕北人民的传统服饰以羊毛为原料,采用粗犷的编织工艺制作而成,其款式简洁大方,色彩淳朴自然,充满了朴实和质朴之美。

陕北女性的传统服饰“襦裙”,通常由粗布料制作而成,既耐穿又实用,同时在图案和颜色的搭配上也展现出一种朴素的审美情趣。

陕北的传统头饰也别具一格,如“大辫子”、“燕子饰”等,都展现了陕北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陕北的民俗建筑也是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代表。

陕北地区地势起伏,山地较多,因此当地人民的建筑风格也是独具特色。

传统的陕北民居采用土坯墙和木制结构,建筑简朴朴实,充满了朴素的乡土情怀。

陕北的地坑院和窑洞房是当地人民的主要居住建筑,其造型独特、结构合理,给人一种原始的美感。

陕北的寺庙、庙宇也是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建筑,如黄帝陵、华山寺等,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展现了陕北人民对于宗教信仰的崇尚和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陕北的节庆活动也是其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人民热爱节庆活动,每逢节庆,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其中不乏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表演和民间艺术活动。

陕北的舞龙舞狮、跷跷板表演、夜市等活动,无不展现了陕北人民的豪爽豪情和对于美的追求。

陕北的传统民歌、民间舞蹈也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民俗艺术形式,如陕北民歌《王鹏飞》、《秦腔》等,不仅歌词婉转动人,旋律优美悠扬,更展现了陕北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陕北民俗文化及其特征

陕北民俗文化及其特征
陕 北 的 民俗 文 化 具 有 古 老性 特 征
同的地理分野 , 形成各具特色 的民俗文化结构 。 陕北民俗文化在
这种结构 中呈现 出明显不 同的形象特征与 内涵意义。 可 以说 , 地 理分野为陕北 民俗文化 的生存发展提供与之适宜的环境土壤和
历史际遇 的同时 ,也为其在结果的积淀和风格的形成提供了特 有 的养分和深层文化基 因。地理环境是陕北民俗文化生存的基
2 0 1 4年 1 — 2期
更. 放唷. 高教 Sh a a n x i J i a o y u・ Ga o j i a o
文 化 艺 术
陕北 民俗文化及其特征
【 摘 要 】陕北特殊的地理状 况和历 史
演 变 进 程 生发 和 发 展 了陕 北 特 殊 民 俗 文 化 ,
老一辈传下来 的图符剪纸而已 , 但是这 幅作 品却与汉 画像砖不
谋而合 , 成 为陕北地 区古老文化遗存 的见证 , 陕北剪纸 中的古老
图符 和寓意不 胜枚 举 , 有抓 髻娃娃 、 蛇盘兔 、 鹿衔 草 、 鱼 嗦莲等 ;
十分丰富的 , 从活动 、 观念 、 载体 、 意义等方面都 显现 出古老 、 多 样、 原生 特征 , 而这 些特征正是 陕北 民俗文化 以农 耕文 明为主 , 游牧 文明为辅 的特殊社会构 成基础上 发展 和衍生 出来 的特殊形 态, 民俗文化与人 民的 日常世俗生活密切关联 , 并且 以此显现 出 民俗 文化 的价值 和意义 。民俗文化 的生发 和存在是建立在 民众 需求 的基础上的 , 归根结底为 了人 民的存在——生命的延续 。 农
而在人类文明的进化中 ,这种以生命 延续作 为核心 的追求 以含
蓄和文明的方式展 开—— 丰富而多样 的民俗文化 。陕北 民俗文

陕西地理环境对其地域文化的影响研究

陕西地理环境对其地域文化的影响研究

多 年 , 以民间剪纸 抓髻 娃娃 、 他 出土 文物 和古史 传统三者 印
证 ,破 译 出了 2 0多个 出土文 物的原始 文化符号 。安 塞民间
剪 纸家 高如 兰所剪 《 髻娃 娃 》 她 把 女孩 头上 的 两个抓髻 抓 ,
剪成 两个鸡 , 鸡 的欢 跃 、 用 飞腾 来表示 少女 的成熟 。少女一
古南部 的“ 山调” 民歌 的影 响 较大 。如今 流传 的一 些 民 爬 等 歌就是异 地 民歌 的“ 陕北 化 ” 。陕北 民居 、 民俗也体 现了陕北
2陕北文化是 多元 的文化 。 . 陕北 文化 的多元性 是不同类 型 的文 化整合 的结果 。在 陕北 历史 上 ,几乎 每一次社 会动 荡、 变迁 , 也使 不 同的文
言、 、 、 声 色 文化 习尚和特 色 , 造就不 同人群 的 自 特质 与文 然
山仍 然是农耕 区和半农半牧 的天然分 界线 ,这种状况在宋代 以后才逐 渐有所改变 。农牧结合 的经 济结构对 陕北 传统 文化
的形成给予深刻的影 响 , 是华族( 代以后的汉族) 汉 和其他少数
迹, 分音词 的 出现和大 量异族 地名 的存 在 , 与陕北历 史上 都 的民族大交替 、 大动乱有关 。例如 : 长县可也村 , 源于稽 延 来 胡族 ;稽 胡呼堡 为 ‘ 野 ”(太 平 寰宇 记》; “ 可 ’ 《 )陕北话 称父 亲
以秦岭 为界 的大关 中区域属 黄土高 原 区段 ,秦 岭南麓 汉水 流 域属 巴楚 边缘 区段 。不同 的纬度 区段 ,便 产生 不 同的语
手举 鸟( , 手举 兔( , 阳结合 便产 生 了生命 , 阳)一 阴) 阴 是生殖
崇拜 的遗存 。它反映 了男婚 女嫁 、 盼子孙 繁衍 , 一种万 企 是 世不变 的吉 祥物 。这幅 剪纸 同故 宫博 物 院收藏 的青 玉女佩 完全一样 , 家考证这 是别处早 已失传 了的商代 民俗文化 。 专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一、窑洞民居特征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汉族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

窑洞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黄土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二、黄土高原自然特征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介于北纬33°41′~41°16′,东经100°52′~114°33′之间,海拔高度800~3000米。

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集中在夏季;地表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地形以高原为主,沟壑纵横;植被减少,除外森林与草原的过度带上,生态环境脆弱;土质疏松,土层较厚。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三、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及发展对策有利条件: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条件:①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发展对策: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

感受: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使自己深刻认识了中国北方地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了解了该地域特有的窑洞民居文化。

自然地理环境对陕西传统民居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陕西传统民居的影响

试析自然地理环境对陕西传统民居的影响作者:刘成学号:090205033摘要:陕西传统民居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统一体,它包括陕北的窑洞、关中的夏房和陕南的多种民居形式这三大各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形式,且它们都涵盖着物质和意识双重方面的内容。

但无论就其物质还是意识方面,无论从民居的空间选择还是客观的地理区位来看,都无不体现着地理环境对它们的深深烙印。

关键字:陕西传统民居陕北窑洞关中庭院陕南多种民居杂糅自然地理环境陕西省南北狭长,地理环境较为复杂,根据地形条件的差异,我们通常将其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地理区域,且在这三大不同的地域上都形成了它们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具体表现为陕北的窑洞、关中的夏房和陕南的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等多种民居的杂糅形式。

而这些独特民居的形成又是跟它们各自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三大不同地域独具的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这些独特的民居形式,且自然地理环境与陕西传统民居的这种内在联系亦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们的重大关注,也取得了硕大成果。

可是纵观这些研究成果,似乎又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平衡之处,缺乏一个整体、系统的分析,那就是学者们历来都把目光过多的投放在了陕北窑洞这种民居的形成上,而对关中和陕南的独特传统民居则关注较少,得出的成果也较少。

因此,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与陕西传统民居形成的这个课题上,还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而且也有利于对陕西传统民居有一个整体认识,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陕西各传统民居建设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自然、人际三者综合的统一体”,①如果将其看做是一个小宇宙,那么社会、自然、人际都是这个宇宙必不可缺的构成元素,其中尤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要将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统一体,从系统出发,进行整体把握,自觉地把客观世界与主观行为相互的关联性视为整体,这已基本成为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定式了。

同样,将这个原理放在陕西传统民居的研究上,我想我们也应该自觉地将地理环境与陕西各具特色的民居的形成联系起来,将其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分析,能够自觉地意识到陕西三大不同地域独具特色的民居的形成无不都受制于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家乡风俗的地理环境与影响因素

家乡风俗的地理环境与影响因素

家乡风俗的地理环境与影响因素家乡是一个人生长的地方,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各种因素不仅塑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

在家乡,地理环境与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风俗文化。

下面将从地理环境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来探讨家乡风俗的形成及其特点。

一、地理环境对家乡风俗的影响家乡的地理环境是指其地理位置、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所构成的环境。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当地的文化风俗。

在家乡,地理环境与风俗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决定了家乡所处的区域性特点,比如南方家乡的水乡风情和北方家乡的冰雪风光。

地理位置还影响着家乡的交通情况和与外界的联系方式,进而塑造了当地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

其次,气候条件。

气候对于家乡的风俗来说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服饰文化等方面。

比如在气候寒冷的地区,人们更注重食用热量丰富的食物,穿着厚实的衣物;而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人们则更喜欢清淡的饮食和宽松的服装。

再次,地貌地形。

家乡的地貌地形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山地家乡的人们往往勤劳朴实,务农为生;而平原家乡的人们则更注重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家乡的地理环境直接影响着当地的风俗文化,塑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地理环境不同,家乡风俗自然也就各具特色。

二、影响因素对家乡风俗的塑造除了地理环境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对家乡风俗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因素包括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方面。

首先,历史文化传统。

家乡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是家乡风俗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

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得家乡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贯穿于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

其次,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在家乡风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影响着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当地的节庆活动和宗教仪式。

生态环境变迁与陕北民歌保护

生态环境变迁与陕北民歌保护

民族的音乐是母体 。总之 , 很久 以来它就存在 了 , 没有人去记录 它 。它依靠 的是 口头传唱 , 引起我们 的注意是那些牧 人 , 山梁 在
上、 沟谷里 , 而听众大多是一群默默吃食的山羊。它的小曲多数 很酸很悲 , 多数是情 歌。 当然 , 不是只有牧人会唱 , 在家 的妇女也 会唱 , 更多时候它发生在一个人独处 的场景里 , 陌生人 的闯入可
迁至此 , 这里曾经建立过辉煌 的统万城 周边 的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原发生战争 的民族都 曾经在这里活动 ,占领这里的中原政权不 断屯耕 ,少数 民族渐渐的汉化 ,在唐时代这里已经是一个半游
牧、 半农耕的地 区了, 可生存环境 的恶化很快 , 犯罪 的汉 民很多
原 特色的话 , 那么 , 于这个高原 中心 的陕北 , 处 则更是 黄土高原 地 理地貌 的一个典型 。 与周边 黄土高原诸邻居相比 , 陕北黄土高 原 内部塬 、 、 、 梁 峁 壑及丘陵 、 沟川纵 横交错 的状貌 , 不仅凸显 , 而
且 更 具 统 一 性 。 里 流 黄 水 、 土 地 上 刮 黄 风 的地 域 特 色 更加 普 河 黄
能会打断它。没乐谱 、 没记 录的歌词 , 任何人可 以根据心情 即兴 创作 , 随后可能就将它忘记了。 它可能 以第三者的身份将故 事唱 出来 , 也许会传唱一方 、 风行百年 , 了人们的共同记忆 。 成 歌者可
段 进 行 历 史性 静 态 保 护 , 以文 化 移植 与 建设 黄 土 风 情 文 化模 型 的仿 原 真 性 保 护 , 立 高 品 质 的原 生 态陕 北 民 歌 队 等 等 形 式 。 建
【 关键词】陕北民歌 生态环境 变迁 保 护
陕北 民歌是陕北劳动人 民精神 、 思想 、 感情 、 智慧 、 才能 的结

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文化

略谈陕西民俗文化论文摘要: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民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民俗开发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一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

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

”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

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

”《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

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

中国古代的陕西与陕北文化

中国古代的陕西与陕北文化

陕西与陕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应用
旅游产业:推动陕西与陕北 的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地方 经济繁荣
艺术创作:为现代艺术创作 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推
动文化创新
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 化自信
教育传承:在教育领域推广 陕西与陕北文化,培养具有
传统文化素养的人才
陕西与陕北文化的国际影响和传播
明清时期:陕西、陕北 地区成为重要的军事重 镇,多次发生战争。
03
陕西与陕北的文化特色
章节副标题
陕西与陕北的民俗文化
秦腔:陕西地方戏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剪纸:陕北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腰鼓:陕北民间舞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窑洞:陕北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榆林古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是中国古代著 名的军事要塞,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安窑洞: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是中国古代著 名的民居建筑,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与陕北的文化名人
司马迁:《史记》作者,被誉为“史圣”
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被誉为“文起 八代之衰”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佛教文化:陕西与陕北的佛 教文化对东亚、东南亚等地 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汉文化:秦汉时期的陕西 与陕北文化对周边国家和地
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丝绸之路:陕西与陕北是丝 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促进了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唐代文化:唐代的陕西与陕 北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
响,如唐诗、唐装等。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地形地貌:以高 原、山地为主, 地势较高
气候特征:四季 分明,夏季炎热, 冬季寒冷

浅析陕北民歌

浅析陕北民歌

浅析陕北民歌摘要]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它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本文从词和曲的角度来看陕北民歌的情感内涵,对进一步会聚和发展陕北民歌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陕北民歌词曲情感内涵陕北自古以来是民族融合的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在这片贫瘠而荒凉的土地上,形成了粗犷、豪迈的地方特色和无比鲜活的陕北民歌。

而这种民歌同时反映出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和生活特点。

陕北的小调和歌舞总是伴随着民俗活动,喝酒唱酒曲、扬场唱“叫风”调、打夯唱号子、喜事唱上头歌等等。

为了更深入挖掘陕北民歌其独特魅力,本文从词和曲的角度来探析陕北民歌的情感内涵。

一、陕北民歌的历史渊源地理意义上的陕北:由于长期的地壳运动及历代的滥垦滥伐,土地表层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同时风沙日烈,亢旱无雨,植被较少,自然环境恶劣。

文化意义上的陕北:既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对于特殊地域的生命诠释。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人,勤劳善良、淳朴奔放。

与温柔敦厚的汉文化相比,陕北更多地呈现出粗犷亢奋的主题。

二、从词的角度来研究陕北民歌陕北民歌在广泛流传的过程中,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打磨加工,在旋律和歌词的形式上,逐渐形成一定的规范性和严整性。

陕北民歌的句式多为上下句结构,两个尾字押韵,形成一个段落。

其中信天游最为典型,突出的表现形式为“比兴”的艺术手法。

以彼物比此物,以先言他物。

信天游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如:“五谷里那田苗子,唯有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呀,唯有那蓝花花好”。

歌词通常以一句人们习惯的日常语言来开头,起兴引出后面想说的话。

比如“树叶叶绿来,树叶叶黄,丢下个小妹妹受恓惶”。

另外,歌词中也多采用衬字和衬句,如“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个灯”,其中“的那个”、“哟”均为衬字。

而在“小姐姐拿一把鸳鸯扇,将身坐在玉石栏杆,一对对蝴蛛儿瞧牡丹,蝴蛛来瞧牡丹”中“蝴蛛来瞧牡丹”为衬句。

借物比人,托物言情,在众多的陕北民歌中,以描写爱情的歌曲最为多见。

陕西窑居民俗的地理学考察

陕西窑居民俗的地理学考察

陕西窑居民俗的地理学考察祁剑青【摘要】运用文化生态学方法以陕西窑居民俗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布范围、形成机制进行解析.通过对地方史志文献的分析,并加以实地考察,可大致确定陕西窑洞分布范围覆盖秦岭以北大半个省区,靠崖窑的南界起于秦岭北麓,北界止于陕北长城一线;地坑窑集中分布在渭北旱塬地带;锢窑主要分布于陕北高原石质山区与河谷平坦宽阔之地.地形、气侯等自然环境要素制约着窑洞的平面布局、主窑朝向;风水思想、生活习惯等因素对窑洞的空间处理以及建造程式的地域特色有着显著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则直接决定着窑洞的建筑规模及细部装饰的华丽程度.【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4页(P16-19)【关键词】陕西;窑洞;分布;民俗【作者】祁剑青【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59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主流民居类型之一,至今仍广泛存在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的农村。

陕西秦岭以北大半个省区窑洞广布,不同的地形地貌伴以不同的窑洞类型。

《穴居杂考》勾勒了窑洞民居的分布情况及其历史脉络,系中国窑洞研究的第一篇学术论文[1]。

《窑洞民居》[2]与《中国窑洞》[3]较早从建筑类型学角度对包括陕西窑洞在内的窑洞民居展开了研究。

《陕北窑洞民居》[4]从建筑美学角度对陕北地区的窑洞建筑进行过分析。

目前我们对全国范围内窑洞民居的宏观状况基本是清楚的,然而对陕西窑洞的具体情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而且,学界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对窑洞进行的研究还不够广泛、深入。

本文拟从文化地理角度切入,系统地对陕西窑洞民居的地理分布、平面布局、建造程式的地域特色及形成机制进行探讨。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数据来源文献资料主要来自地方志,明清以降所修地方志的风俗志部分载有传统民居的相关资料,建国以来新修地方志的城乡建设志、民俗志两部分皆载有传统民居方面的资料。

陕北窑洞研究报告

陕北窑洞研究报告

2.2.3 人工窑洞 继人工穴居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和文化环境的变革,人工窑洞 所需的技术与文化积淀日益成熟,因而早期的窑洞开始出现。
石峁遗址皇城台、内城、外城的格局(来源:《陕西 神木县石峁遗址后阳湾、呼家洼地点试掘简报》)
夏、商、周时期人类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入 了奴隶制的阶级社会,阶级伦理主导了社 会的秩序规范,文化环境的巨大变革直接 作用于建筑使其伦理性得到进一步凸显, 不同形制的住房便承担了划分阶级的功能。
2.1.3 地坑院
地坑院又称“下沉式窑 洞”,是指在平坦的丘 陵和黄土塬上先垂直下 挖出正方形的院落,待 平整四个窑面后按照靠 崖窑的步骤掏挖窑洞, 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依靠 天然崖体,院落低于地 平线。
地坑院村落(来源:《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
四面围合的地坑院具有很 强的聚敛性,可以有效地 隔绝噪音,且防卫能力较 好。地坑院内的窑洞数量 相对靠崖窑更多,一般每 个面都不少于两孔,总体 不少于八孔,其平面布局 也更加多变。
受农耕文化影响的陕北乡村窑洞区遵循田宅相 依的生活方式,居住区与耕作区相距不远,民 众常年定居在一片固定的区域内,家庭之间的 独立性较强,因此有修建稳固的宅院的需求。 对土地的亲近也催生了掘地而居。
田宅相依的陕北窑洞 农耕文化所特有的儒家和道家信仰对陕北也有深远的影响,其中道教在唐代之前已传 到此地,元、明时期尤为兴盛。儒教的传播则更为广泛。农耕文化对窑洞选址、布局、 形制、装饰等方面都有影响。
东晋陕北子长钟山石窟
到了隋唐之后,窑洞的建筑样式被普遍应用。 宋代的《巩县志》载:“曹皇后窑在县西南塬良保, 宋皇后曹民幼产于此”,说明窑洞也早已普遍用于 民居。 从元代起已有半圆形拱圈的门和全砖券的窑洞了, 宝鸡市金台观的张三丰元代窑洞遗址建于元代延祐 元年(公元1344 年),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窑洞。 清代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使得地域间的文化沟通较 多,陕北窑洞民居广泛吸收了关中、山西、北京等 地的建筑样式,集四合院和窑洞于一身的合院式窑 洞民居出现。

民间艺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讨

民间艺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讨

民间艺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讨摘要:每个民间艺术文化的产生、发展、变化都与该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剖析地理环境与民间艺术之间的关系,可以使我们加深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产生,发展,艺术特征的理解,以及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地理环境民间艺术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一、地理环境影响下民间艺术的差异性地理环境在人们的审美心理以及特定的地域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具有影响人类审美和艺术风格的特质,并创造出反映特定地域文化特性与审美风格的民间艺术作品,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影响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同一种民间艺术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风格民间艺术,原本就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生活和民俗方式,是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本源文化和原生态艺术文化。

民间艺术是相对于所谓的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而言、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类别,是其他艺术类别的渊源性基础,可被视为一种母体艺术[1]。

即便是同一种民间艺术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差异往往也会导致其风格,特征上的明显差异。

以下以木板年画为例说明:凤翔年画强调浓墨、浓紫、大红、翠绿,色调很热烈;在表现形式上较为夸张,朴素。

桃花坞年画色度多浅淡素雅,画面精细、和谐、秀美,受西洋画影响很大。

两者同样是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其在风格上的差异性,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地处渭北高原,相对滞后的交通构成了民俗民间文化生长相传承的特殊环境。

独特的气候﹑地理﹑文化及多方面的影响,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凤翔年画具有纯粹的民间美术特色,体现了数百年来中国农民的理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其构图形式、色彩的运用较好的体现出北方乡土的味道。

与此同时,桃花坞位于江南水乡,云集了大量的文人士大夫,引导了活跃的文化艺术气候,在风格的呈现上较为细腻,柔和,不似凤翔年画那般夸张,粗狂,再加之宜人的气候环境,地理位置,使得桃花坞年画的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同时反映了江南秀美,恬静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对陕北传统民俗形成影响探析
文章概述了陕北的地理环境,阐述了陕北传统民俗、民风、饮食特点。

分析论证了主要是受当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陕北传统民俗、服饰、饮食、民居窑洞等特点。

标签:陕北;民俗;地理环境
民俗即民间风俗,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演变、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1]民俗是一个地方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生活方式及文化活动的重要反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陕北传统民俗在形成过程中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以往的民俗研究文献中,谈到陕北传统民俗的成因,大部分人是从戎狄文化和神话传说的影响角度去研究,很少从地理环境角度探求陕北传统民俗的成因。

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角度剖析陕北传统民俗的成因。

一、陕北地理环境概述
陕北,泛指陕西省的延安、榆林地区。

陕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临内蒙、宁夏,南接渭北高原,西与关陇接壤,东与三晋隔河相望。

陕北属于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候较干旱,昼夜温差大,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2]。

陕北全区大致可分为北部风沙草滩地貌,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及西南部黄土梁状低山塬涧丘陵沟壑地貌。

陕北全区土壤含水量较低,植被稀疏,土壤比较贫瘠。

二、陕北民风、服饰、民俗特点
1、粗犷、豪放、吃苦耐劳的淳朴民风
陕北人的粗犷、豪放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说话高喉咙大嗓门,表情达意直来直去,不会拐弯抹角;第二,待人真诚,热情好客,待客必饮酒而且大醉方休;第三,民间曲艺自由奔放、刚劲粗犷、气势磅礴[3]。

陕北人的吃苦耐劳主要表现在:第一,陕北人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吃得是粗粮,而且经常青黄不接,但是陕北人很少抱怨;第二,陕北人不是注重当下物质上的享受,很少有铺张浪费,大多遵循省吃俭用的习俗。

2、衣饰尚白,鞨巾而裘服饰特色
白色是陕北人服饰的主色调,穿光板白羊皮袄,包白羊肚子手巾头帕是陕北人衣饰的显著特征。

陕北人把一整张羊皮连毛剥下来晾干鞣制,再经过简单缝制就制成了羊皮大袄,羊皮大袄的羊毛是在里边的。

包羊肚子手巾就是把一条白色的大手帕往头上一围,然后再打个结。

《列子·汤问》载:“北国之人,鞨巾而裘;南国之人,冠冕而裳。

”[4]北国之人指北方民族,鞨巾而裘是指戴着头巾穿着皮衣,这里的鞨巾后来演变为白色的羊肚子手巾,裘指的就是白色羊皮袄。

由此可见陕北人穿光板羊皮袄,包白羊肚子手巾的习惯由来已久,这是陕北人展示其精神风貌的最直接的方式。

3、少事烹饪的饮食风格
陕北人的饮食风格是少事烹饪,以熬、煮、蒸、烧、烤、烩为主,陕北烹饪最鲜明的特点是一锅烩,陕北人日常饮食都是将肉、菜、粉条、豆腐等不同原料通过蒸、煮、炒等方式烩在一起,做成大烩菜,其做起来简单、快捷,但吃着实在。

陕北人通过熬、蒸、煮、烩等方式将这些原料做成不同的食物,其中主食是洋芋和小米。

洋芋有很多种吃法,可以把它檫成丝,拌点面蒸着吃,也可与其他蔬菜一块炒当菜吃,还可以切成块蒸着或煮着吃等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洋芋擦擦。

小米是平时用来蒸米饭或者熬稀饭。

陕北人的主食还有腌酸菜,每年冬季,家家户户都会腌上几大缸酸菜以缓解漫长冬季的蔬菜匮乏。

4、半山而居、挖洞穴居的民居特色
在黄土沟壑区,陕北人在考虑住房选址时一般是选择靠近水源的塬上或半山腰上,凡是有水源的沟谷半山腰上一般都零零散散地分布着一些村落。

村落一般沿着沟谷狭长发展,村庄规模较小,住户比较分散。

旧时陕北人多穴居陋处,陕北窑洞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陕北人自轩辕黄帝始,就已经居住窑洞[5]。

修筑窑洞多依山靠崖,顺地势而建,朴实大方,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典型的窑洞,多为圆形顶,一般长约7米,宽约3.3米,高约3.3米,门前或者最里边有用土坯或石板砌的空心土炕,土炕还常常与锅灶相连,烧饭的烟通过炕底的火道,从墙壁直达窑顶的烟囱排放出去,既能取暖,又节省柴火,是北方民居一种很好的内部构造形式。

窑洞种类甚多,根据选址和建筑方式的不同,通常可分为崖窑、坑窑、覆土窑等数种,各具特色。

三、地理环境对陕北传统民俗形成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陕北民风的影响
陕北地区多山且人烟稀少,人和人之间的交谈经常要隔着沟谷,说话必须拉开嗓门,加之交通不畅,当地人长时间生活在这种地理环境中,慢慢便养成了说话声音宏亮、豪放、直爽的性格。

另外,陕北气候干燥,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该区人民长年累月生活于此,与地理环境不断磨合,逐渐就养成了一种粗犷、
豪放、吃苦耐劳的淳朴民风。

2、地理环境对陕北人服饰的影响
陕北服饰的形成一方面受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影响,形成了白羊皮袄、白头帕的习惯,另一方面与陕北的农业生产及气候有关。

陕北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陕西主要的畜牧区之一,白绒山羊为当地主要畜牧产品之一,人民长期以来对羊皮的利用促使了当地服饰的发展。

加之,北方地区冬季酷寒,羊皮的御寒保温效果极好,利用羊皮作为原料制作大袄就成了种习俗。

陕北地区由于处于大陆内部昼夜温差较大,头部极易受寒,因此慢慢形成了包头巾的习惯。

头上包头巾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耕作中,为适应气候环境所形成的特殊服饰,一方面可以阻挡阳光对头部的炙烤,还可以擦汗或蘸水缓减酷热,提升劳动的舒适感。

对陕北人民包头巾的另一种解释是,陕北处于毛乌素沙漠的边缘,风沙大、尘土多,头巾能有效阻挡灰尘,保证了头部的健康卫生。

3、地理环境对陕北饮食的影响
一般来说,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地区,人们的饮食风格比较精细,菜系比较丰富;气候恶劣、物产稀少的地区,人们的饮食风格比较简单。

陕北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物产稀少,生活比较艰苦,当地百姓为解决人多菜少或冬季吃菜难的问题,便制作出了烩菜这种形式的大锅饭。

陕北黄土堆积明显,土质疏松,土壤环境适宜土豆生长。

同时,土豆抗旱能力强,能适应陕北降雨量少的环境,且产量稳定,因此在当地土豆被大量推广,从产什么吃什么的角度说,土豆自然就成为了陕北人的主食。

4、地理环境对陕北窑洞的影响
黄土高原这一特殊地貌是陕北穴居形成的主要原因。

高原上地表植被稀疏,缺乏高大乔木,无法为砖木结构的房屋提供必要的木材,迫使当地百姓寻找其他的方式建屋盖房。

由于陕北居民长期与黄土接触,逐渐发现了黄土高原土层厚实、透水性差、地下水位低的特点,便开始挖穴居住,这种穴居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便形成了现在的不需木材的窑洞。

四、讨论与展望
地理环境因素是形成陕北传统民俗的重要原因,绝大多数的民俗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陕北的传统民俗如服饰、饮食、民居等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在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环境作用下,才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陕北民俗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