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陕北传统民俗形成影响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对陕北传统民俗形成影响探析

文章概述了陕北的地理环境,阐述了陕北传统民俗、民风、饮食特点。分析论证了主要是受当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陕北传统民俗、服饰、饮食、民居窑洞等特点。

标签:陕北;民俗;地理环境

民俗即民间风俗,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演变、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1]民俗是一个地方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生活方式及文化活动的重要反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陕北传统民俗在形成过程中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以往的民俗研究文献中,谈到陕北传统民俗的成因,大部分人是从戎狄文化和神话传说的影响角度去研究,很少从地理环境角度探求陕北传统民俗的成因。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角度剖析陕北传统民俗的成因。

一、陕北地理环境概述

陕北,泛指陕西省的延安、榆林地区。陕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临内蒙、宁夏,南接渭北高原,西与关陇接壤,东与三晋隔河相望。

陕北属于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候较干旱,昼夜温差大,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2]。陕北全区大致可分为北部风沙草滩地貌,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及西南部黄土梁状低山塬涧丘陵沟壑地貌。陕北全区土壤含水量较低,植被稀疏,土壤比较贫瘠。

二、陕北民风、服饰、民俗特点

1、粗犷、豪放、吃苦耐劳的淳朴民风

陕北人的粗犷、豪放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说话高喉咙大嗓门,表情达意直来直去,不会拐弯抹角;第二,待人真诚,热情好客,待客必饮酒而且大醉方休;第三,民间曲艺自由奔放、刚劲粗犷、气势磅礴[3]。

陕北人的吃苦耐劳主要表现在:第一,陕北人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吃得是粗粮,而且经常青黄不接,但是陕北人很少抱怨;第二,陕北人不是注重当下物质上的享受,很少有铺张浪费,大多遵循省吃俭用的习俗。

2、衣饰尚白,鞨巾而裘服饰特色

白色是陕北人服饰的主色调,穿光板白羊皮袄,包白羊肚子手巾头帕是陕北人衣饰的显著特征。陕北人把一整张羊皮连毛剥下来晾干鞣制,再经过简单缝制就制成了羊皮大袄,羊皮大袄的羊毛是在里边的。包羊肚子手巾就是把一条白色的大手帕往头上一围,然后再打个结。《列子·汤问》载:“北国之人,鞨巾而裘;南国之人,冠冕而裳。”[4]北国之人指北方民族,鞨巾而裘是指戴着头巾穿着皮衣,这里的鞨巾后来演变为白色的羊肚子手巾,裘指的就是白色羊皮袄。由此可见陕北人穿光板羊皮袄,包白羊肚子手巾的习惯由来已久,这是陕北人展示其精神风貌的最直接的方式。

3、少事烹饪的饮食风格

陕北人的饮食风格是少事烹饪,以熬、煮、蒸、烧、烤、烩为主,陕北烹饪最鲜明的特点是一锅烩,陕北人日常饮食都是将肉、菜、粉条、豆腐等不同原料通过蒸、煮、炒等方式烩在一起,做成大烩菜,其做起来简单、快捷,但吃着实在。

陕北人通过熬、蒸、煮、烩等方式将这些原料做成不同的食物,其中主食是洋芋和小米。洋芋有很多种吃法,可以把它檫成丝,拌点面蒸着吃,也可与其他蔬菜一块炒当菜吃,还可以切成块蒸着或煮着吃等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洋芋擦擦。小米是平时用来蒸米饭或者熬稀饭。陕北人的主食还有腌酸菜,每年冬季,家家户户都会腌上几大缸酸菜以缓解漫长冬季的蔬菜匮乏。

4、半山而居、挖洞穴居的民居特色

在黄土沟壑区,陕北人在考虑住房选址时一般是选择靠近水源的塬上或半山腰上,凡是有水源的沟谷半山腰上一般都零零散散地分布着一些村落。村落一般沿着沟谷狭长发展,村庄规模较小,住户比较分散。

旧时陕北人多穴居陋处,陕北窑洞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陕北人自轩辕黄帝始,就已经居住窑洞[5]。修筑窑洞多依山靠崖,顺地势而建,朴实大方,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典型的窑洞,多为圆形顶,一般长约7米,宽约3.3米,高约3.3米,门前或者最里边有用土坯或石板砌的空心土炕,土炕还常常与锅灶相连,烧饭的烟通过炕底的火道,从墙壁直达窑顶的烟囱排放出去,既能取暖,又节省柴火,是北方民居一种很好的内部构造形式。窑洞种类甚多,根据选址和建筑方式的不同,通常可分为崖窑、坑窑、覆土窑等数种,各具特色。

三、地理环境对陕北传统民俗形成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陕北民风的影响

陕北地区多山且人烟稀少,人和人之间的交谈经常要隔着沟谷,说话必须拉开嗓门,加之交通不畅,当地人长时间生活在这种地理环境中,慢慢便养成了说话声音宏亮、豪放、直爽的性格。另外,陕北气候干燥,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该区人民长年累月生活于此,与地理环境不断磨合,逐渐就养成了一种粗犷、

豪放、吃苦耐劳的淳朴民风。

2、地理环境对陕北人服饰的影响

陕北服饰的形成一方面受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影响,形成了白羊皮袄、白头帕的习惯,另一方面与陕北的农业生产及气候有关。陕北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陕西主要的畜牧区之一,白绒山羊为当地主要畜牧产品之一,人民长期以来对羊皮的利用促使了当地服饰的发展。加之,北方地区冬季酷寒,羊皮的御寒保温效果极好,利用羊皮作为原料制作大袄就成了种习俗。

陕北地区由于处于大陆内部昼夜温差较大,头部极易受寒,因此慢慢形成了包头巾的习惯。头上包头巾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耕作中,为适应气候环境所形成的特殊服饰,一方面可以阻挡阳光对头部的炙烤,还可以擦汗或蘸水缓减酷热,提升劳动的舒适感。对陕北人民包头巾的另一种解释是,陕北处于毛乌素沙漠的边缘,风沙大、尘土多,头巾能有效阻挡灰尘,保证了头部的健康卫生。

3、地理环境对陕北饮食的影响

一般来说,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地区,人们的饮食风格比较精细,菜系比较丰富;气候恶劣、物产稀少的地区,人们的饮食风格比较简单。陕北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物产稀少,生活比较艰苦,当地百姓为解决人多菜少或冬季吃菜难的问题,便制作出了烩菜这种形式的大锅饭。

陕北黄土堆积明显,土质疏松,土壤环境适宜土豆生长。同时,土豆抗旱能力强,能适应陕北降雨量少的环境,且产量稳定,因此在当地土豆被大量推广,从产什么吃什么的角度说,土豆自然就成为了陕北人的主食。

4、地理环境对陕北窑洞的影响

黄土高原这一特殊地貌是陕北穴居形成的主要原因。高原上地表植被稀疏,缺乏高大乔木,无法为砖木结构的房屋提供必要的木材,迫使当地百姓寻找其他的方式建屋盖房。由于陕北居民长期与黄土接触,逐渐发现了黄土高原土层厚实、透水性差、地下水位低的特点,便开始挖穴居住,这种穴居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便形成了现在的不需木材的窑洞。

四、讨论与展望

地理环境因素是形成陕北传统民俗的重要原因,绝大多数的民俗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陕北的传统民俗如服饰、饮食、民居等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在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环境作用下,才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陕北民俗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