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_线段_点_谈古代叙事诗中时间线的演变
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诗经》,其中《氓》、《生民》、《公刘》等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有叙事诗的特点。
到了汉魏六朝时期,叙事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如《平陵东》、《孤儿行》、《上山采蘼芜》、《羽林郎》等重要的叙事作品,尤其是《孔雀东南飞》,不仅是两汉乐府诗歌的代表作,更与蔡琰的《悲愤诗》一起称为长篇叙事诗的“双璧”。
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汉魏阶段的叙事诗具有重要地位,其特征尤为明显。
这一时期的叙事诗在叙事上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比如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此外,汉魏六朝时期的叙事诗还常常采用历史题材,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长久以来一直偏重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抒情传统,因此特别重视抒情诗。
然而,历代诗人并没有忽视也没有遗忘叙事传统,反而持续投入相当的心力,在抒情传统之下,创造出源远流长的叙事传统。
到了唐代,叙事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杜甫的《丽人行》等作品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叙事诗。
这些作品不仅在叙事技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上也更加丰富和深刻。
总之,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诗经》到汉魏六朝再到唐代,叙事诗不断发展和成熟。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
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文言文叙事技巧分析
古代文言文叙事技巧分析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叙事技巧被广泛运用于史书、小说和诗歌等文学体裁中。
本文将对古代文言文的叙事技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一、叙事的时序安排在古代文言文中,叙事的时序安排非常严谨,经常采用倒叙或插叙的形式。
倒叙是指将故事的发展顺序颠倒,从后往前进行叙述;插叙则是在主线叙事之外,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副线叙事。
这种时序安排能够增加叙事层次,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了倒叙的手法,通过回忆的方式,先叙述了贾宝玉的死亡及其前的一系列事件,然后再逐渐展开故事的主线。
这种叙事方式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让人们更加渴望了解贾宝玉的经历和命运。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古代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方面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例如,在《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细节,塑造了孙悟空的形象。
他形容孙悟空虽然外貌是个猴子,但却能够变成七十二般变化,身手矫健,智慧超群。
这种对人物形象的精心塑造,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孙悟空的特点和个性,增强故事的魅力。
三、场景的描写古代文言文的叙事技巧中,对场景的描写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环境、气候、建筑等方面的描写,展示出故事中的场景,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景。
例如,在《水浒传》中,施耐庵通过描绘梁山泊的山峦环抱、湖泊清泠,以及梁山好汉们聚集的场面,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梁山泊的壮丽和热闹。
这种场景描写不仅能够增加故事的真实感,还能够使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四、对话的运用在古代文言文的叙事中,对话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手法。
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能够直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际关系,使故事更加生动。
例如,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揭示了刘备、曹操、孙权等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智慧。
历史解释多样性成因续说——以叙事组合方法为中心
短小,但又完整的历史叙事(二),如下: (A)一战后期福煦任协约国西线最高统帅。
(E)巴黎和会上英法等战胜国讨论对德国处理事项, 《凡尔赛和约》内容涉及法国领土分割占领、瓜分 德国海外殖民地、限制军备发展、对外赔款等。(F) 当德国国会讨论是否接受《凡尔赛和约》时,有国 会议员斩钉截铁说“不行!再说一遍,不行!我还 要再说一遍,不行!”(G)德国总理谢尔曼说“如 果他们签订了那样的条约,就让他们的手烂掉吧”。 (H)福煦听闻《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消息后说“这 不是和平,这是 20 年的休战”,对克里孟梭评价 说“威廉二世丢了战争……克里孟梭丢了和平”。(I)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整个国际秩序是 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再将历史叙事(一)中的(B)(C)(D)(E) (H)(J)要素组合,构成相对叙事文本(一)短 小,但又完整的历史叙事(三),如下: (A)一战后期福煦任协约国西线最高统帅。 (B)巴黎和会召开,福煦力促克里孟梭将更苛刻 的条款强加于德国。(D)美国总统威尔逊发现他 是“记仇、盲目法国人的化身”,美国潘兴将军认
一、线条性叙事组合
线条性叙事以时间为线索,如线条一般前后相 接,注重叙事完整性。时间是基本线索,不同时间 段即可划分不同的叙事线段或找到不同的叙事起 点。故解释因叙事线段数量的调整或叙事起点调整 而变化。
(一)线段式调整叙事线段 以巴黎和会前后福煦活动为例,其叙事由 10 句话即 10 个史实构成,也即 10 个叙事线段。理想 假定 10 个史实囊括此时涉及福煦的全部活动,且 都是真实、中立的叙述,构成的叙事文本(一)也 真实客观,如下: (A)一战后期福煦任协约国西线最高统帅。 (B)巴黎和会召开,福煦力促克里孟梭将更苛刻 的条款强加于德国。(C)克里孟梭认为福煦态度 强硬不利和谈协商,没有指派他作为法国代表参会。 (D)美国总统威尔逊发现他是“记仇、盲目法国 人的化身”,美国潘兴将军认为他“狭隘、小气、 固执己见”。(E)巴黎和会上英法等战胜国讨论 对德国处理事项,《凡尔赛和约》内容涉及法国领 土分割占领、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限制军备发展、 对外赔款等。(F)当德国国会讨论是否接受《凡 尔赛和约》时,有国会议员斩钉截铁说“不行!再 说一遍,不行!我还要再说一遍,不行!”(G) 德国总理谢尔曼在讲话中说“如果他们签订了那样
古代叙事文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叙事文学的发展历程古代叙事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叙事的形式讲述故事,传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叙事文学体裁。
古代叙事文学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
在那个时代,人们通过神话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起源,神话中的故事充满了神秘和想象力。
《山海经》、《封神演义》等作品都是古代神话传说的代表,它们以叙事的方式描述了神仙、妖魔和英雄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世界的探索和想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叙事文学逐渐从神话传说转向历史叙事。
战国时期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史官的身份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通过叙事的方式展现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史记》的出现标志着古代叙事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历史成为了叙事文学的重要题材。
在隋唐时期,古代叙事文学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以长篇叙事诗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长恨歌》和《白头吟》。
《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华和人物的悲欢离合。
《白头吟》则以李白的一生为主线,通过叙事的方式展现了李白的豪情壮志和人生的坎坷。
这些作品不仅在叙事手法上有所突破,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
宋代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作品以小说为主。
《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作品成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塑造了一批才华横溢的英雄人物和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
它们不仅具有娱乐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价值观。
古代叙事文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丰富多样的过程,它经历了从神话传说到历史叙事,再到小说的演变。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叙事手法和题材选择,但都以叙事的形式展现了人们对于世界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文学发展脉络呈现出典型的分阶段、分地域、分种类的特点。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又称为古代文学的实验期,包括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文学发展相对滞缓,文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祭祀、礼仪、文书等方面。
最重要的文学形式是史书、经典和诗歌,其中《山海经》、《诗经》和《周易》被视为“先秦三大经典”,从而为后来文学奠定了基础。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开始进入了兴盛期,文学从传统的诗经民歌逐渐转向以散文小品等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代表作品有《世说新语》、《庄子》、《南华经》等。
其中,散文小品成为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特色,表现出多才多艺,编排精巧的文学形式。
3.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时期,诗、文、辞、赋、曲等文体的艺术成就与数量都远超前代。
这个时期率先出现了以创新、个性、审美为主的文学形式,作品更加自由自在、多样化。
唐代诗人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有着极高的地位,另外,唐代的散文、小说、曲艺等也都卓有成就。
宋代之后,古代文学出现了一些新的风格和思想,例如在文学形式上不再观念创新,注重理论的压抑,文学成果取得透彻的思想成果,使文学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4.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文学逐渐趋于稳定,人们开始重视文化的内涵,文学作品更侧重于描写现实生活。
明代的西峰集团将散文发挥到了极致,明清时期借助戏剧、小说、杂剧等文学形式,充分表现出了古代文学的魅力。
《红楼梦》、《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成为了明清时期的代表作品。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不断向前,从而演变出许多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并产生了各种各样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古代诗歌的发展线索
(中东辙 人辰辙)
编辑ppt
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zhou)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liu)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xiu)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ou) ○○○●●―●●●○○
编辑ppt
王国维: 境余于意--再现 意余于境--表现 意、境两浑--体现
编辑ppt
南北朝
民歌:<<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木兰辞》《敕勒歌》
编辑ppt
唐代
初唐:初唐是唐诗繁荣的酝酿与 准备时期,贯穿初唐百年诗歌发展 的线索有两条,一是近体诗的发展 与定型,一是唐诗的革新,为诗歌 开辟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如《七月》、《氓》都是赋体:前 者铺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 活;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 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
编辑ppt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硕鼠》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 老鼠;如《硕人》中“手如柔荑,肤 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 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传 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 。
赵翼《瓯北诗话》认为,至韩愈 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 终不能再辟一径”,故只能求之奇 险。
编辑ppt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题李凝幽居》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送无可上人》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若 不赏,归卧故山秋。”
编辑ppt
晚唐
时代把失望与沮丧的阴影投射在文人的心 中。诗人更多吟咏的是:历史、自然与爱情。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精编版
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西周:《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战国时期: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两汉时期: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东汉时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
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建安时代之后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中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着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着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和叙事文学三大类,其中,叙事文学曾是历史长河中的主旋律。
从《左传》、《春秋》到《红楼梦》、《西游记》,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精品络绎不绝,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时代意义。
下文将就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发展与演变,从其形式、主题和艺术特色三方面展开探析。
形式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史”为基础的历史性叙事,如《史记》、《三国志》等;二是以“小说”为基础的虚构性叙事,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这两种形式的区别不仅在于叙事的真实度,更是在于叙事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不同,前者的价值取向更多地体现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觉,后者则更多地反映出民间的世俗趣味和人性困境。
此外,中国古代叙事文学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即以诗歌为表现手段的叙事,如《长恨歌》、《木兰辞》等。
这种形式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唐代,被称为“叙事诗的黄金时代”。
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十分精练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它们常常被视为唐诗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非凡的诗意和艺术魅力。
主题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主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历史性主题和人性困境。
历史性主题,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来展现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人性困境则是对人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如生死、爱恨、忠诚、义理等。
两者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主题体系。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历史性主题从古至今历经漫长的时间、经历长期的沉淀,形成了叙事丰富、内容广泛的特点。
从《左传》、《春秋》到《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历史文献成书年代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在不断地叙述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强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自信。
而人性困境则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如《红楼梦》中的“情”、“才”、“逆境”等,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人性思考和审视,使得读者在感受人性深处的共鸣和情感冲击的同时,更能够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
艺术特色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叙事结构方面,它注重叙事的完整性和精细性。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五)《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 1、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情绪 、 《伐檀》(不劳而获) 《硕鼠》(憎恨寄生者) 《君子于役》(诅咒徭役) 2、反映统治者抵抗外侮和人民保卫家国的决心 、 《无衣》(表现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 《六月》(表现为祖国统一而战斗的意志) 《采薇》(表现在艰苦环境下对祖国的忠诚) 3、 、 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和的妇女的命运 《关雎》《木瓜》(表现青年的热烈追求) 《静女》《采葛》(表现真挚的爱恋) 《氓》《谷风》(表现妇女被遗弃的哀怨)
格律诗
长短句
令数
史官乐师
屈原 宋玉
标唐四杰 建安七子 王 维 竹林七贤 孟浩然 陶渊明 李 白 谢灵运 杜 甫 白居易 杜 牧 李商隐
* 豪放派 马致远 苏 轼 辛弃疾 * 婉约派 柳 永 李清照
《诗经》 诗经》
(一)《诗经》的编辑 诗经》 《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尊 奉它为经典,后世始称它为《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作品305 篇,它包括了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 中期(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间的诗歌创作,大部 分是民间歌谣,也有不少是贵族的创作。《诗经》 是经过长时间收集、整理和编纂而成的,大抵出于 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史官、乐师之手。曾有孔子删诗 之说。
隋
581
唐
618——907
宋
北宋 —— 南宋 960 1127
元
1279
明
1368
清
1644
618
(五代十国) 907—979 1127
1279
1368
1644
1911
《诗经》 楚辞
西周初年 春秋中叶 战国
乐府诗
汉代
魏晋诗
中国古代文学的线性空间
这三章分别 以 “ 采薇采薇 ,薇亦 作止 ” “ 薇采 薇 ,薇亦 柔 止 ” 、 采 、 “ 采薇采薇 ,薇 亦刚止”开头 ,从 薇 之 “ ” ( 作 萌芽)到薇之 “ 柔” ( 幼 苗鲜嫩状)到薇之 “ ( 刚” 长成坚硬 的茎 ) ,依时间顺序 描述薇 的生长 过
程 。又由 “ 岁亦 暮止 ”到 “ 岁亦 阳 止” ,即从岁暮 年终 到夏历十 月,这
日 : 》 夸父与 日逐走 , 日;渴 ,欲得 人
种最典 型的叙事文学体裁 ,包括情
节 、环境 、人物三个 最基本的要素 。 中国古代小说最重视的还是情节 , 最
看重历时性的生活流程 ,当然也有环
塔下 。无论 是大团圆式 的浪漫 爱情 , 还是棒打鸳 鸯式 的悲剧爱情 ,作者都
是按时间的 自 然顺序 , 有头有尾 ,自 始至终地展示一波三折 , 跌宕起伏的 过程 ,这 一过程就是一条 “ ” 线 ,读 者可以循着这条 “ 线”去寻绎爱的美
四句八言 ,描 写了砍竹 、接 竹 、
爱情理想 ,决不逆来顺受 ,而是起来 抗 争,她盗官银 、财物 、 弄道土 、 戏 惊 吓心 怀不轨 的李 将仕 ,驱逐 蛇先
生 ,最后 勇斗法海 ,直到被镇于雷峰
制造出狩猎工具 ,然后用弹丸去追捕 猎物的整个 劳动过程 。 如见于 《 再 山 海 经 ・ 外 北经》 的 神话 《 海 夸父 逐
2D 9.9 0 0
断竹,续竹 ,
飞 土 。逐 夫 。
买长鞭 ” ,面面俱到 ,务求 完整。这 类例子不胜枚举 。 当然 ,最 能体 现 中国古代 文 学 “ ”性结 构的还是小说 。小说作 为 线
一
丽多情的少女与许仙结为夫妻。但 她
的举动 冒犯了天条,为了她所追求 的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叙事诗的发展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叙事诗的发展中国叙事诗的发展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跨越了大约六千年的历史,从简单的抒情诗歌到具有宏大叙事的章回体诗歌发展迅速,为文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从氓开始氓可追溯到公元前2100至776年之间,是中国最早的古典文学形式之一。
氓可以被视为传统文学叙事诗歌的基础,从此开始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氓歌通常以六言诗的形式编写,歌词多少有一定的叙事质量,以叙述某个事件的始末或某人的故事为主要内容。
它们通常是非正式文体,以抒情形式叙述,浅显易懂,并具有直率描述的叙事特点。
二、先秦诗歌时期先秦叙事诗歌包括许多重要文学作品,如先秦诗歌大集,《诗经》,《楚辞》等。
这些文学文本除了保留了氓诗的简洁叙事特点之外,更加注重整体叙事框架的安排和主题的突出,并以叙事抒情的方式,写出了诗中的每一个主要角色,写出了大量的叙事诗歌。
三、两汉古典诗歌两汉至三国期间,作家创作的古典诗歌的内容主要有:爱情,乐府诗(宋诗和楚辞),话本诗,文言文等。
其中最著名的作家是刘禹锡,他的叙事诗歌体现了这一时期文学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在这一时期,文人也注重流行叙事诗歌,尤其是章回体叙事诗歌,如《白蛇传奇》、《孔雀东南飞》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明清古典诗歌明清时期,文人创作的古典叙事诗歌明显更丰富,例如苏轼的《水浒传》、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著名诗作,都具有宏大叙事的特点。
还有很多以山水为背景的叙事诗歌,如杨万里的《花间集》等。
明清古典诗歌不仅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在技巧上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使古典叙事诗歌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精美。
五、现代古典诗歌现代古典诗歌的发展也是相当迅速的。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古典叙事诗歌作品,如陈寅恪的《论语》等。
这些文本具有丰富的情节,以及新颖的叙事方式,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态度,使人们在认识古典文学的过程中更加深入。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中国叙事诗歌的发展展示了中国文学艺术从简单到精妙、从复杂到丰富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阶段
1.起始阶段(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文学主要是口头传承的神话、祭祀文化和史书记录。
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诗经》,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
2.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品是《论语》和《道德经》,前者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后者则提出了道德哲学的思想。
3.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代表作品有《诗经》注疏、《汉书》、《晋书》等。
另外还有名家如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诗歌作品。
4.唐宋两代(618年-1279年)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代表作品有《唐诗三百首》,这是唐代诗歌的集大成之作。
宋朝则以诗词和散文为主,代表作品有苏轼的《东坡志林》和辛弃疾的《青玉案》。
5.元明两朝(1279年-1644年)
元朝是外来政权,文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作品,如关汉卿的戏剧作品《汉宫秋》。
明朝时期以小说为主要文学形式,代表作品有《水浒传》、《西游记》等。
6.清朝(1644年-1912年)
清朝时期文学受到了士人文化的影响,除了典籍传统文化的发扬,还有一些新的文学形式出现,如戏曲、小说和散文等。
代表作品有尚长荣的《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石头记》。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经历了起始阶段、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两代、元明两朝和清朝。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学形态和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形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论中国传统叙事诗的共时性叙事特点
论中国传统叙事诗的共时性叙事特点发布时间:2022-07-21T08:59:47.835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5期作者:马洁琼[导读] 一般意义上的叙事诗据线性序列叙述相继发生的事件,表现为历时性叙事;抒情诗则捕捉瞬时情感并将之同时呈现于具体时刻马洁琼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一般意义上的叙事诗据线性序列叙述相继发生的事件,表现为历时性叙事;抒情诗则捕捉瞬时情感并将之同时呈现于具体时刻,天然具备共时性特质。
然中国传统叙事诗却凭借共时的场景呈现显露出鲜明的共时性叙事特点。
《氓》与《双合莲》分别诞生于中国传统叙事诗的上升与衰落阶段,故能够照应其一以贯之的发展历程。
立足两诗文本,可具体把握中国传统叙事诗借助隐转喻现象、关系束搭建、历时叙事结构消解于共时性场景呈现以及主人公行为重叠所展露的共时性叙事特点。
关键词:叙事诗;共时性;《氓》;《双合莲》学界一贯据内容将诗歌划分为重表现的抒情诗与重再现的叙事诗两类,厄尔·迈纳以共时性呈现与历时性延续区分二者。
立足发生学,叙事作品所叙对象是能够历时发展的客观事件;抒情诗则以抒情主体发生于特定瞬间、共时呈现的情绪为对象。
即二者分别具备“历时性”与“共时性”特质。
莫砺锋教授认为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恰切而言中国更是抒情诗的国度。
事实上,中国传统叙事诗的发展多受抒情诗影响产生抒情化倾向。
叙事诗抒情化意味着依据时间流逝与事件发生流程沿线性序列展开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向非线性的情绪宣泄与场景呈现转变,叙事特点随之亦实现“历时性”向“共时性”的转变。
学界关于传统叙事诗叙事特点的研究多依据发掘历史事实与溯源文化传统,鲜见自具体文本进入。
立足《氓》《双合莲》文本探寻其中的“共时性”叙事,恰可由微及宏地透视中国传统叙事诗中的共时性叙事特点。
一、传统叙事诗的界定传统叙事诗是中国最早的古代社会记录文献,与抒情诗共同产生于早期人类不同思维方式影响下信息的分类与传达。
浅谈中学记叙文写作中的时间呈现
浅谈中学记叙文写作中的时间呈现作者:徐江宁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年第02期在文学创作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时间同人物和故事同等重要。
尤其是叙事作品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话语呈现的时间存在差异。
高明的作家都十分重视叙事的时间,重视作品中时间的呈现,甚至有作家干脆以时间命题,如法国作家雨果的《九三年》。
本文引进时间呈现概念,目的是强调中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可以借鉴文学作品有关时间呈现的技巧,解决中学生记叙文在时间呈现上单调乏味的问题,提高记叙文写作水平,也为老师提供记叙文写作指导的新思路。
一、时间点优秀的小说家和散文创作者,包括电影的镜头在表现时间点的时候会有充满趣味的形式,这就是文学语言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时间点的呈现可用灵活的代称,可用物理世界感性描述,或结合在事件的叙述中。
好的时间表达应该是写作者带着自己在场的体察去给读者展示画面,而不是苍白地告诉读者时间。
1.为你的时间点选一个灵活的代称。
比较以下两组时间点的表述:2018年10月27日 ; ; ; ; ; ;已是霜降后的第四天2018年10月30日 ; ; ; ; ; ;万圣节的前一天再过三个月后 ; ; ; ; ; ; 年关将近下午四點 ; ; ; ; ; ; ; ; ; ; 日影偏西斜长直接陈述日期在增强严谨性上有较好的作用,但记叙文不适合多用直接的日期表述,以上右侧表述避免了机械单调的日期表示方式,节气、节日等富于文化气息的时间点传达了人类文化的温情和记忆,且避免乏味。
2.在对具体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不经意地点到时间。
就在这孩子生病期间,天已向立秋去,热依然热。
(王安忆《救命车》)直到生命的最后终结,杨自道脑海里都会不时播放着那个美好的序幕。
走进这个磨难开始,是个风和日丽的美丽上午,洒水车像铺地毯一样,在前面除尘开道,引他驶入干净湿润的筼筜大道。
(须一瓜《太阳黑子》)晨色清冷,带着一丝寂寥,隐然暗示夏日将尽。
为数二十人的队伍于破晓时分启程,布兰策马置身其间,满心焦虑又兴奋难耐。
直线_线段_点_谈古代叙事诗中时间线的演变
李杰玲我国现存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也是最长的一篇叙事诗是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
其作者已不可考。
该诗叙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的爱情悲剧,诗中序言曰:“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关于故事,人们已经谈得很多,而诗中叙述故事的时间线条,却鲜有论及。
其实,《孔雀东南飞》中的时间线条颇有特色,它反映了早期叙事诗中时间安排的特点,并说明了一点,即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学创作的“自觉阶段”(鲁迅语)之前,已有作者有意识地、自觉地安排叙事节奏和时间线条的密切配合,并取得成功。
首先看诗开头部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诗句中的“十三”至“十七”分别表示十三岁……十七岁那一年,是女主角刘兰芝一边回忆一边叙述时的时间,这些时间连成了一条连续着的直线。
同时它还隐含着十三岁以前的时间段,但诗中略而不提,只举十三、十四……十七岁为例,说明自己能干而知礼仪,为下文倾诉委屈做了适当铺垫。
接下来,刘兰芝叙述了“为君妇”之后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事,这条时间的直线随着故事的发展、高潮的到来而一步步地延伸下去。
刘兰芝被迫离开夫家时是天刚破晓的时候:“鸡鸣外欲曙。
”在此29诗文欣赏雀东南飞》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按时间顺序进行的故事,其间跳跃性不大,省略的部分不多。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叙事诗的作者已懂得了跳跃性的叙事方式和大段大段的省略,详略对比十分明显。
相应地,其时间线条也由长长的直线而变为一条条线段,如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的篇幅远远小于《孔雀东南飞》,也许这正是由于作者大刀阔斧地剪裁和省略。
全诗只有几处表示时间的词:“昨夜”———“旦辞”———“暮宿”———“十年”———“十二年”,且—“旦辞”———“暮至”——最后的两个时间数(十年、十二年)是叙述时带有回忆性的过渡词语。
全诗相对详写的其实只是两天两夜的时间内发生的事:“昨夜”————“旦辞”———“暮至”。
时间线的例子
时间线的例子
时间线指的是一条以时间为轴心的线性图表,用来表现某个事件、历史、人物、进程等的时间发展过程。
本文将以名人传记为例,构建一个简单的时间线,以帮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时间线的概念和制作方法。
刘备(161年-223年),汉末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字玄德,庐江舒县人。
祖籍沛国谯周山人。
刘备是被称作“三顾茅庐”的荆州牧诸葛亮请出来的,当时他是一个挟布包卖豆腐的小商贩。
诸葛亮看出了他的雄才大略,开始培养他,最终帮助他夺取天下。
刘备历经沉浮,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才成为蜀汉的皇帝。
以下是刘备的主要事件时间线:
161年,刘备出生于东汉末期
184年,刘备成为平民
198年,刘备前往荆州拜访刘表
208年,刘备败走荆州
209年,刘备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击败曹操
211年,刘备夺取益州,击败刘璋
219年,刘备称汉中王
223年,刘备在成都去世,终年63岁
时间线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图表,它的应用范围很广,常常被用于历史、传记等领域,以表达事件的发展历程和时间顺序。
时间线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在时间上更好地理解事件发生的顺序,也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组织自己的内容,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整个事件。
在图表制作上,制作一个时间线并不难,只需要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将每个事件以及其时间排列在图表上即可。
在设计上,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字体、图标等元素,以增强图表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古七段
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古七段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
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
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1]原因分析文学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可以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王朝的更替相重合,但社会制度的变化或王朝的更替,只是导致文学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不是这变化的事实本身。
所谓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二、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四、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七、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八、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九、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三古七段就是综合考察了文学本身这九个方面的因素,并参照社会条件,而得出的结论。
以往研究文学史,对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这两方面很少注意,尚不足以对文学的发展变化作出全面的考察。
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实在是不容忽视的。
[2]基本信息上古期上古期包括先秦、秦汉(公元3世纪以前)首先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
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诗歌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小说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以及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杰玲
我国现存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也是最长的一篇叙事诗是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
其作者已不可考。
该诗叙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的爱情悲剧,诗中序言曰:“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
关于故事,人们已经谈得很多,而诗中叙述故事的时间线条,却鲜有论及。
其实,《孔雀东南飞》中的时间线条颇有特色,它反映了早期叙事诗中时间安排的特点,并说明了一点,即魏晋南北朝——
—我国文学创作的“自觉阶段”(鲁迅语)之前,已有作者有意识地、自觉地安排叙事节奏和时间线条的密切配合,并取得成功。
首先看诗开头部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诗句中的“十三”至“十七”分别表示十三岁……十七岁那一年,是女主角刘兰芝一边回忆一边叙述时的时间,这些时间连成了一条连续着的直线。
同时它还隐含着十三岁以前的时间段,但诗中略而不提,只举十三、十四……十七岁为例,说明自己能干而知礼仪,为下文倾诉委屈做了适当铺垫。
接下来,刘兰芝叙述了“为君妇”之后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事,这条时间的直线随着故事的发展、高潮的到来而一步步地延伸下去。
刘兰芝被迫离开夫家时是天刚破晓的时候:“鸡鸣外欲曙。
”在此
29
诗文欣赏
雀东南飞》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按时间顺序进行的故事,其间跳跃性不大,省略的部分不多。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叙事诗的作者已懂得了跳跃性的叙事方式和大段大段的省略,详略对比十分明显。
相应地,其时间线条也由长长的直线而变为一条条线段,如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的篇幅远远小于《孔雀东南飞》,也许这正是由于作者大刀阔斧地剪裁和省略。
全诗只有几处表示时间的词:“昨夜”——
—“旦辞”——
—“暮宿”——
—“十年”——
—“十二年”,且—“旦辞”——
—“暮至”——
最后的两个时间数(十年、十二年)是叙述时带有回忆性的过渡词语。
全诗相对详写的其实只是两天两夜的时间内发生的事:“昨夜”——
—
—“旦辞”——
—“暮至”。
综观全诗,可见时间的跳“旦辞”——
—“暮宿”——
跃性比《孔雀东南飞》明显加大,前后横跨十几年,却是从一个时间点跳到另一个时间点,从而连成了一个时间线段,如从“旦辞”到“暮至”。
《木兰诗》的叙事风格也相对较为干脆利落。
到了唐朝,叙事诗中的时间线条已演变为一个个时间点,所叙事件的时间跨度也明显缩小,它往往不像《木兰诗》那样横跨十几年,而只选取一天或几天的事来写。
如杜甫《石壕吏》。
《石壕吏》叙述了从夜间到天明这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全诗只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夜”—“天明”,表示两个时间点。
全诗只作了一次跳跃,从起点“夜”直接——
到终点“天明”,中间那段时间是空白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间那段时间的叙事也是空白的,即没有故事。
杜甫在两个时间点上只分别写了两件简短的事:夜晚时老妇被捉走;天明时,诗人独自与老翁作别。
中间发生了什么,杜甫并没有写出来,而是留给我们去想象。
两个时间点,两件事,作者以客观的态度写出了两件只需发生十来分钟的事,而留给读者的却是漫长的思考和不尽的悲痛。
由此可见,随着叙事艺术的不断提高,诗中的时间线条也由原来的直线变为线段,最后变为点,而这一点,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大的点之外的空间,给我们留下了更为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用有限的文字,用一个时间的点,给人们以无限的回味和感受。
(作者单位:上海师大人文学院)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