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媒生物监测及方法国家标准
病媒生物密度检测方法国标

编
丝
大 新红巨红乌瘤棕 黑 Nhomakorabea号家市光铜亮头伏陆尾尾头拉 厩夏元胫尾 尾其合备
蝇蝇绿绿绿金蝇原拉阿丽尔 伏丽厕厕别 黑他计注
蝇蝇蝇蝇 伏蝇丽蝇丽 蝇蝇蝇蝇麻 麻
蝇蝇蝇
蝇蝇
本旬(月)蝇类监测结果: 蝇密度:
比上旬(月)增减 _%,比去年同期增减_%
监测人:
审核人:
监测负责人:
表B.2 蝇类密度监测记录表(粘捕法)
距3m以上,每标准间放置一条。监测时间为上午9点至下 午3点(或者按照监测目的设定监测时间),记录粘捕到的 蝇数,同时记录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候数据。
密度计算
D= Nf/Ns×T D: 蝇类密度,单位为只每条时[只/(条.h)] Nf:粘捕蝇总数,单位为只 Ns:粘蝇带总数,单位为条 T:监测时间,单位为时(h)
D= Nf/Nt×T D: 蝇类密度,单位为只每笼时[只/(笼.h)] Nf:捕获蝇总数,单位为只 Nt:投放捕蝇笼数,单位为笼 T:监测时间,单位为时(h)
粘捕法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室内成蝇密度和种类的监测。
2)监测工具 粘蝇带(长400mm,宽35mm)。
3)操作步骤 监测时将粘蝇带挂置在离地面2.5m处,粘蝇带之间需相
监测人:
审核人:
监测负责人:
表B.3 蝇类密度监测记录表
__年__月__日 __省(市、自治区) __市__区(县) __街道(乡) 温度: _℃;温度:_%;风速: _m/s;气候__ 监测方法: __;监测时间: __;诱饵: __
监测单位
监测
监测
折合
阳性
蝇数
名称或地址 房间类型 房间数 标准间数 标准间数
监测房间类型:A,生产直接入口食品场所,如厨房、冷荤间、食品加工间等;B,餐厅、商场等
病媒生物调查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

病媒生物调查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该文档为病媒生物调查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的概要*简介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人类、动物或植物疾病的昆虫、螨虫、蛇类等生物。
为了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需要进行病媒生物的调查和监测工作。
本标准旨在规范病媒生物调查水平C级的相关内容,以提高病媒生物防控工作的效果和水平。
调查内容与要求病媒生物调查水平C级的调查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病媒生物种群数量的调查与监测- 病媒生物传播潜力评估与分析- 病媒生物生态环境调查- 病媒生物传播途径分析- 病媒生物感染率和病原体检测- 病媒生物防控措施的研究和评估在进行病媒生物调查时,应遵循以下要求:- 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和技术,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对不同地理区域、季节和环境因素进行调查,掌握病媒生物的分布规律和活动特点- 进行长期持续的监测,掌握病媒生物的动态变化- 结合病媒生物感染率和病原体检测结果,评估疾病传播风险- 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控措施,提高防控效果技术要求病媒生物调查水平C级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能力,包括:- 掌握病媒生物的分类、生物学特性和生态性- 熟练使用病媒生物调查的设备和仪器- 具备病媒生物样品采集、处理和保存的技能- 能够进行病媒生物的种群数量调查和监测- 能够进行病媒生物传播途径分析和传播潜力评估- 具备病媒生物防控技术和策略的研究能力结论病媒生物调查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对病媒生物的调查与监测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技术指导。
通过按照该标准进行调查工作,能够更好地掌握病媒生物的分布情况和传播特点,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国家卫生城市病媒生物防制评估检查标准要求及防制措施

三、现场评估检查考核点位及内容
(一)中小餐饮、宾馆饭店、单位食堂等所 有涉食品单位
1.检查室内是否有蝇、鼠、蟑情况 2. 门口有无防蝇帘或纱门或风幕机等防蝇设施 3. 后厨、加工间下水道排水口是否有完善的金属防
鼠栅或排水沟有完善的横箅子(标准见后述) 4. 餐厅、后厨、加工间地漏有无盖,是否破损 5. 后厨、加工间排风扇有无防蝇防鼠网,是否完整。
落实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情况 5
工作机制建设
5
工作机制、密度控制水平 (第三十八条) (60分)
孳生地管理及消杀 (第三十九条) (20分)
工作经费纳入预算 培训和宣传开展情况
鼠密度达标 蚊密度达标 蝇密度达标 蟑螂密度达标 孳生地掌握情况 各类孳生环境治理情况 消杀措施规范合理
5
5
10
现
10
场
公共厕所
—
20
—
15
—
10
—
5
—
2
注:外环境延长米包括农贸市场、车站、公共绿地、居民区等,每处不超过 100 米。
评价常见环境类型蚊虫控制水平的抽查数量表
城市规模
200 万以上 100 万~ 50 万~100 10-50 万以 10 万以下
人口 200 万人口 万人口 下人口
人口
单 延长 单 延长 单 延长 单 延长 单 延长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第八章)
八、病媒生物预防控制
(三十八)贯彻落实《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建 立政府组织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病媒生物防控机制,机 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定期开展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活动, 针对区域内危害严重的病媒生物种类和公共外环境,适时 组织集中统一控制行动。建成区鼠、蚊、蝇、蟑螂的密度 达到国家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标准C级要求。
国家病媒生物防制标准

国家病媒生物防制标准病媒生物防制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措施。
它旨在减少和控制病媒生物的传播和感染风险,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下面将详细介绍国家病媒生物防制标准的内容和重要性。
病媒生物是指可以传播疾病的生物媒介,如蚊子、苍蝇、跳蚤等。
它们能够将病原体(病毒、细菌等)从一个宿主(人或动物)传播到另一个宿主,导致疾病传播。
病媒生物防制标准的宗旨是通过科学、规范的方法控制病媒生物的传播,从而预防和控制由其传播的疾病。
病媒生物防制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病媒生物监测:通过建立病媒生物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监测病媒生物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监测包括采集病媒生物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和种群密度调查,以了解疫情动态和风险程度。
2.病媒生物调查:对可能存在病媒生物的环境进行调查,了解其种类、数量和分布范围。
调查的重点是人群密集区、流动人口集中区域和疫源地等。
3.病媒生物控制:通过环境改造、药物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措施控制病媒生物的繁殖和传播。
例如,清除积水场所以防止蚊子繁殖,使用杀虫剂喷雾杀灭苍蝇、跳蚤等。
4.病媒生物卫生教育:宣传和教育公众关于病媒生物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措施,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教育内容包括病媒生物的种类、传播途径、防治方法、个人防护和卫生习惯等。
5.突发事件处置:建立病媒生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响应、果断决策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
病媒生物防制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病媒生物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控制病媒生物的传播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其次,病媒生物防制是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它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第三,病媒生物防制标准的实施可以提高社会的防控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卫生危机。
总之,国家病媒生物防制标准是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进行病媒生物防控工作的基础性文件。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由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此方案。
一、背景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普通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
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和蛛形纲的蜱、螨等。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者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浮现。
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
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
我国过去曾经比较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部份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监测目的(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病媒生物监测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

病媒生物监测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本文档旨在介绍病媒生物监测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的要点和指导。
这一标准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制定的,用于评估病媒生物监测的水平和质量。
1. 引言本标准旨在规范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确保其在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此标准适用于监测疾病媒介生物的数量、分布和种类。
2. 病媒生物监测水平C级标准要点以下是病媒生物监测水平C级标准的要点:- 目的和范围:明确标准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 术语和定义:定义与标准相关的术语和定义。
- 采样方法:确定采样的方法和步骤,包括采样器具、采样时机和采样点位的选择。
- 样本处理:指导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处理和保存的方法。
- 监测指标:列举用于评估病媒生物监测水平的指标,如密度、丰度和种类。
- 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指导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报告结果的方法和要求,包括统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
- 质量控制:确定保证监测质量的控制措施,如质量检查和验收标准。
3. 使用指南本标准的使用指南包括以下内容:- 标准的适用对象:明确标准适用的监测对象和场景。
- 监测计划的制定:指导制定符合标准要求的病媒生物监测计划。
- 实施监测工作:提供实施监测工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包括采样、处理、分析和报告。
- 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说明如何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4. 标准的维护与更新本标准的维护与更新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需求进行定期修订和更新。
5. 引用标准- 国家标准2011版:"病媒生物监测水平C级标准"以上是《病媒生物监测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的简要介绍,具体内容详见国家标准文件。
本标准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提供了一套规范和指导,有助于提高疾病传播控制的效果和质量。
注:此文档仅用于参考,具体操作请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病媒生物防控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

病媒生物防控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
2011版)
1. 标准目的:该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病媒生物防控工作的有
效性和可持续性,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 术语和定义:本部分列出了标准中使用的术语和定义,以确
保统一的理解和应用。
3. 病媒生物分类和鉴定:标准要求按照病媒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方法来进行防控工作,以确保准确判断和有效应对不同病媒生物的
威胁。
4. 病媒生物防控措施:该标准详细描述了病媒生物防控的各项
措施,包括生物学控制、化学控制、物理控制、环境管理等方面的
要求和要点。
5. 防控技术指标:本部分列出了病媒生物防控的相关技术指标,如监测方法、防控设备要求、预警系统等。
6. 绩效评价和监测:标准要求建立病媒生物防控的绩效评价和监测体系,以及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使用。
7. 培训和人员要求:该标准强调培训和人员要求的重要性,以确保从业人员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来开展病媒生物防控工作。
以上是病媒生物防控水平C级标准(国家标准2011版)的主要内容概述。
详情请参阅相关国家标准文件。
国家卫生城市病媒生物控制标准

国家卫生城市病媒生物控制标准国家卫生城市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为了保障国家卫生城市的环境卫生和公共健康,制定了一系列病媒生物控制标准。
这些标准旨在规范城市病媒生物控制工作,减少病媒生物传播的风险,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一、病媒生物控制的目标病媒生物控制的目标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减少病媒生物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威胁。
通过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病媒生物密度和传播风险,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二、病媒生物监测与评估1. 病媒生物监测:建立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定期对重点区域进行监测,了解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情况。
2. 病媒生物评估:根据监测数据,评估病媒生物对人群健康的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病媒生物控制技术1. 环境整治:清除积水、消除垃圾、修复污水处理设施等,创造不利于病媒生物滋生和繁殖的环境条件。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等自然敌害因子,控制病媒生物的数量和传播。
3. 化学防治:合理使用杀虫剂、杀鼠剂等化学药剂,对病媒生物进行有效控制。
4. 防护设施:建立有效的防护设施,如蚊帐、防蚊网等,减少人与病媒生物的接触。
5. 疫情监测与报告:建立疫情监测与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四、病媒生物控制的责任主体1. 政府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的投入。
2. 卫生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病媒生物监测、评估和控制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3. 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病媒生物控制工作,保持环境整洁,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
4. 学校和医疗机构:加强学校和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管理,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传播。
五、病媒生物控制的监督与评估1. 监督检查: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各级单位和个人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2. 评估考核:定期对各地区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进行评估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
3. 经验交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合作,推广先进的病媒生物控制经验和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媒生物监测及方法国
家标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病媒生物培训教材病媒生物从字面上说,应包括能够传播疾病的一切生物,但目前通常是指传播人类疾病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根据我国的传统和习惯,爱国卫生系统关注的病媒生物,目前主要为居民区中常见的鼠类、蚊、蝇、蟑螂、蜱、螨、蚤、虱、白蛉等,是一类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生物。
一、病媒生物及其危害
1、传播疾病由其作为媒介传播的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占我国法定传染病的1/3左右,如: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
、疟疾、西尼罗热等。
这些传染病的发病人数约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人数的5%-10%,但死亡数占30%-50%,危害相当严重。
2、骚扰病媒生物的骚扰除直接叮咬可造成轻度外伤外,多数情况下可对人体精神和情绪方面产生影响,甚至有时会损害一个地方或单位的形象,后果相当严重。
3、损物由鼠类损坏建筑、家具,咬坏电器引发火灾,横越开关造成短路,甚至撕咬文件、文物和票据,后果难以准确估量。
蝇类和蜚蠊也取食人的食物,虽然食量远少于鼠类,微不足道,但污染面大,遗留不愉快的气味,使人类不能食用。
二、监测内容
鼠类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蝇类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蟑螂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蚊虫密度监测:监测户住宅周围环境进行。
三、监测方法
鼠类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鼠类》
(GB/T23798-2009)鼠迹法进行;
蝇类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
(GB/T23796-2009)成蝇目测法进行;
蟑螂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
(GB/T23795-2009)目测法进行;
蚊虫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
(GB/T23797-2009)幼虫容器指数法进行。
(一)鼠类密度监测—鼠迹法
【器具】手电筒,镊子。
【理解要点】鼠迹法的调查主要用肉眼观察,但在光线昏暗的室内或一些角落需要用手电进行照明。
对于一些肉眼不容易判断的鼠迹,如小家鼠的鼠粪、鼠毛等,需要取样后仔细鉴别加以确定,因此需要配备镊子等工具。
【操作步骤】室内鼠密度:检查房间内鼠迹,如活鼠、鼠尸、鼠爪印、鼠粪、鼠咬痕、鼠洞、鼠道等,有1处鼠迹的房间就算鼠迹阳性房间。
房间数按如下规定计算,即15m2或不足
15m2房间算1间,大于15m2房间按每15m2为1间折算。
以鼠迹阳性率表示鼠密度。
【理解要点】用鼠迹法进行鼠密度监测时,需要掌握鼠类活动环境的特点,重点在鼠类经常活动的小环境进行检查,室内如厨房、粮食库房、各种橱柜下面和顶部、以及杂物较多的房间角落等。
在各种鼠迹中,最容易查获的是鼠粪和鼠咬痕,在监测时,应该重点关注这两种鼠迹。
【数据计算】室内鼠密度的计算见公式(1)
R =Np/Nt×100 (1)
式中:
R—鼠迹阳性率;
Np—阳性房间数,单位为间;
Nt—总房间数,单位为间。
【理解要点】在一个15m2房间内只要发现一处鼠迹即定义为阳性房间,无需再检查是否还有其他鼠迹。
大于15m2房间的房间在检
查总的鼠迹数后,如果鼠迹数小于折合的房间数,则鼠迹数为阳性房间数,如果鼠迹数大于折合房间数,则全部房间数为阳性房间数。
【实例】某城市在创建卫生城市的检查工作中,对某区餐饮行业操作间用鼠迹法进行鼠密度检查。
共检查105家餐饮行业的操作
间,折合成标准间共650间。
发现鼠迹的阳性房间数共89个标准间。
鼠迹阳性率R=89/650×100=%
(二)蝇类密度监测—成蝇目测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室内成蝇侵害率和密度的监测。
【理解要点】成蝇目测法监测适用于有限的空间和目力所及的范围内进行观测和计数,所以适用于室内监测,其监测指标是成蝇
侵害率,即每百间房间有几间有成蝇。
【操作步骤】监测人员目测计数、记录检查标准间数、阳性标准间数。
【理解要点】
1.成蝇目测法监测适用于室内成蝇侵害率和密度的监测,该方法不需要专用工具,但是实施监测的人员需具备一定的技能,熟悉
监测方法。
2. 检查的房间小于15平方米时,以15平方米计;大于15平方米时,以15平方米折算。
3. 监测时间一般安排在白天,时段不作强行规定。
4. 记录检查的房间数和折合的标准间数、阳性间数。
由于目测难以确认蝇种,因此只需记录蝇数。
【侵害率计算】按以下公式计算房间成蝇侵害率(2)
R =Np/Nt×100 (2)
式中:
R—侵害率;
Np—有蝇房间数,单位为间;
Nt—监测房间数,单位为间。
【数据处理】将所有监测的房间折合成标准间,用阳性间数除以标准间数即得房间成蝇侵害率。
【实例】
1. 某次监测房间成蝇侵害率计算
Nt监测房间数,即监测折合房间数,本例是60间。
Np有蝇房间数,本例为16间。
将数据代入公式计算本次监测房间成蝇侵害率:
R=16/60×100=%
(三)蟑螂密度监测—目测法
【监测器具】手电筒
【操作步骤】在监测房间内选择蜚蠊栖息活动的场所,用手电筒照明,检查并记录每个场所3min内观察到的蜚蠊种类、数量、活卵鞘数和蟑迹(空卵鞘壳、死尸、残尸等)数。
【理解要点】不仅要记录活虫,还要记录活卵鞘和蟑迹活卵鞘的识别蟑迹是指空卵鞘壳、死尸、残尸等,蟑螂的残尸无论大小均视为一个蟑迹
【数据计算】依据公式(3)计算蜚蠊成若虫侵害率
In=Np/Nt ×100 (3)
式中:
In-侵害率;
Np-有蜚蠊房间数,单位为间;
Nt-监测总房间数,单位为间。
依据公式(4)计算密度: D = Nc
/Nt (4)
式中: D-密度,单位为只每间;
Nc-监测到的蜚蠊总数,单位为只;
Nt-监测总房间数,单位为间。
(四)蚊虫密度监测—幼虫容器指数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小型积水中蚊虫幼虫(蛹)的监测。
【理解要点】适合于室外环境,监测在一定区域内有蚊幼虫(蛹)滋生的小型水体情况。
【操作步骤】沿监测路径,以均匀步伐前进,并记录沿途发现容器或小型积水数,有幼虫(蛹)阳性容器数和小型积水处数,结束后记录路径长度。
【密度计算】密度计算见公式(5)
I=Np/Nk (5)
式中: I-路径指数,单位为阳性处数每千米;
Np-阳性容器数和阳性小型积水处数,单位为处;
Nk-监测行走千米数,单位为千米(km)。
【理解要点】监测者所走过的路径中发现的阳性容器或小型积水处数。
【实例】在某地居民区用路径法监测蚊虫幼虫的滋生情况,3人次共发现有蚊虫孳生的阳性积水处20处,3人共走过的路径累计5km。
路径指数:20/5=4处/千米污水型媒介蚊类-淡色库蚊含有机物较多的积水(如污浊的死水、污水、湿耕地及细小器皿)均可孳生,是市区和郊区最常见、为数最多的蚊种。
晚上叮咬动物和人吸血,飞行能力强。
容器型媒介蚊类-白纹伊蚊
在小型积水(空罐、弃置的轮胎、竹木洞、坑洼等)孳生。
日间叮咬动物和人吸血,飞行能力不强(约100米)。
成蚊胸背和脚部都有白色间条,易于识别。
是传播登革热的病媒。
稻田型媒介蚊类
中华按蚊:在稻田、荒田及有水流过的草地孳生。
成蚊在午夜比较活跃。
三带喙库蚊:在水池、鱼塘、积水草地及水沟孳生。
成蚊在晚间活动,天黑后一小时最为活跃,是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
四、填写调查表
(一)工作表
1、是否开展过灭鼠工作:
①是,次/年、投药点
个②否
2、是否开展过灭蝇工作:
①是,次/年、喷药点
个②否
3、是否开展过灭蚊工作:
①是,次/年、喷药点
个②否
4、是否开展过灭蟑螂工作:
①是,次/年、投药点个②否
(二).入户调查表
1、房屋周围是否有以下病媒生物孳生地(可多选):
①猪圈②鸡/鸭/鹅圈
③羊/牛/马/驴圈
④柴草垛
⑤垃圾投放点⑥水厕/旱厕
⑦污水沟(管)
⑧死水池(塘)⑨废品收购站
2、厨房面积:? m2,发现蟑螂成若虫
个,活卵鞘数只,蟑迹(包括蟑螂粪、死尸、残尸、空卵鞘壳等)数个。
3、厨房内有无发现鼠迹:①有②无
4、厨房内有无发现苍蝇:①有②无。
5、家庭周围(30米范围内)积水容器
个,其中发现蚊虫幼虫的容器个。
附件列表: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