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科目二模块二
高中物理二级培训模块样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物理二级培训模块样题及参考答案模块二知识与技能(二)试题一单选题1 高中物理选修系列分为_____个模块A . 8B . 9 C. 10 D. 112高中物理选修系列分为____个子系列A.2B. 3C. 4D. 53. 高中物理:选修3 - 1 ,选修3 - 2 ,选修3 - 3 ,选修3 - 4 ,选修3 - 5 为第三个子系列,该系列____A.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B.侧重从技术应用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的应用和实践;C.它在注重物理学的应用和社会意义的同时,较系统地介绍物理学,进一步强调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物理选修3—1分_____章.A.2B.3C.4D.5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物理选修3—2分_____章.A.2B.3C.4D.5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物理选修3—3分_____章.A.2B.3C.4D.57.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物理选修3—4分______章.A.2B.3C.4D.58.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物理选修3—5分______章.A.2B.3C.4D.59.下列内容哪些在高中物理选修3—5中:()A.曲线运动; B.万有引力与航天;C.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D. 动量守恒定律10.“原子结构”“原子结构”被安排在选修:()A.3—1B. 3—2C. 3---3D. 3--4E. 3--511.“机械振动”“机械波”被安排在选修:()A.3—1B. 3—2C. 3---3D. 3--412.“光”被安排在选修:()A.3—1B. 3—2C. 3---3D. 3--41. C2. B3. C4. B5. B6. C7. D8. C9.D 10.E 11。
D 12.D二、判断题1 学习物理离不开实验。
2高考物理试题的解答离不开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3借助物理知识渗透考查数学能力是高考命题的永恒主题4数学作为工具学科,其思想、方法和知识始终渗透贯穿于整个物理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为物理概念、定律的表述提供简洁、精确的数学语言,为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提供有效方法,为物理学的数量分析和计算提供有力工具。
中学科目二知识点大全总结
中学科目二知识点大全总结中学科目二主要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学科的知识点。
以下是关于这些学科的知识点大全总结:数学知识点总结:1. 整式与分式2. 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3. 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不等式组4. 平方根与实数5. 一次函数与一次函数方程6. 直角三角形和勾股定理7. 多项式与因式分解8. 二次函数及其图像9. 直线与圆10. 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物理知识点总结:1. 运动的基本概念2. 牛顿运动定律3. 动能与功率4. 机械能守恒定律5. 电磁感应与磁场6. 热学基本定律7. 光学基本概念8. 声学基本概念化学知识点总结:1.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2. 化学式与化合价3. 化学反应及其平衡4. 金属与非金属5. 化学反应速率6. 酸碱中和与盐类7. 有机化合物及其分类8. 化学能与化学动力学生物知识点总结:1. 生物基本概念2. 细胞与组织3. 生物的遗传与进化4. 生物的形态与生活习性5. 生物的生态与环境6. 生物的营养、代谢与调节7. 生物的生殖与发育8. 综合与实验地理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与地球运动2. 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3. 人口与城市4. 农业与工业5. 交通与通讯6. 商业与旅游7. 区域可持续发展8. 地球环境与保护以上是中学科目二知识点的大全总结,可以供中学生复习和学习使用。
希望这些知识点总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初中物理模块二答案
2013年长春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初中物理模块二答案1常见的问题解决策略是()a. 题反思策略b. 问题识别策略c. 问题解答策略d. 创设问题情境策略、采取各种学习策略解决物理问题、反思与评估解决问题策略2所谓信息加工策略,即()a. 把难以操作的问题转化为现有条件下能完成的问题b. 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化c. 学习者在编码、存储、提取、运用等信息加工过程中的认知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d. 把看似不同而实质相同的几个分散的问题转化为一个核心问题3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学习制订实验方案的机会和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去解决问题,在整个环节中努力帮助学生实现以下哪几个转化?①把看似不同而实质相同的几个分散的问题转化为一个核心问题②把不易观察的问题转化为形象而易于观察的问题③把难以操作的问题转化为现有条件下能完成的问题④把一个多因素的问题转化为多个单因素问题⑤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化、模型化的问题⑥把一个难以直接研究的问题等效替代为另一个可以直接研究的问题。
正确的是()a. ①②③④⑤⑥b. ①②③c. ①②d. ②③④⑤⑥4下列选项不属于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分析与论证策略是()a. 实验现象分析论证法b. 函数图象分析论证法c. 实验数据分析论证法d. 比较式评估法5科学探究要素的学习策略一般包括()a. 实验现象分析b. 提问策略、猜想与假设策略、设计实验策略、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策略、分析与论证策略、评估策略、交流与合作策略等七个方面:c. 比较式评估法d. 实验数据分析6 设计实验策略是()a. 是学习者在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的前提下,通过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方案与制定实验计划。
b. 就是学习者对探究进行反思、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c. 就是学习者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或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的技巧和方法d. 学习者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对所探究问题进行有效交流、合作,以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并作出简要报告的技能、方法。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考试题型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考试题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包括:初中,高中,中职都为302。
所以,报考时一定要注意自己报考的学段,选择正确的考试科目。
这里的《教育知识与能力》是针对中学教资考试(包括初中,高中,中职)的科目二来说的。
一、《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内容,主要有八个模块。
1.教育的认识。
(包括:教育的认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研究方法)2.中学课程。
(包括:课程概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中学教学。
(包括:教学概述、教学过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我国当代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4.中学生学习心理。
(包括:认知过程、学习与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问题解决)5.中学生发展心理。
(包括: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中学生的意志发展、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中学生的能力发展、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6.中学生心理辅导。
(包括: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心理辅导)7.中学德育。
(包括: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中学生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德育概述、中学德育过程、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途径、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8.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包括:班级与班集体、课堂管理、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教师心理)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一共四大部分1.选择题21道,每道题2分,共42分。
例如: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倡导的是()A:发现学习理论B: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C:教学与发展理论D:范例教学理论答案:C2.辨析题4道,每道8分,共32分。
例如: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中学教资科目二常考知识点
中学教资科目二常考知识点1. 问题分析阶段在中学教资科目二考试中,问题分析阶段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在这个阶段,考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并理解题目的要求。
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思考:•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确定解题思路,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解题方向;•梳理解题思路,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逐一解决。
2. 知识点归纳阶段在问题分析阶段之后,考生需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这样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
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思考:•对于每个小问题,找出相关的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利用归纳和总结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点清单。
3. 知识点扩展阶段在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之后,考生可以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对相关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
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思考:•查阅相关的书籍、教材或资料,了解更多的知识点;•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或研讨会,与其他考生一起交流和学习;•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4. 知识点应用阶段在扩展了知识面之后,考生需要将所学到的知识点应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境中。
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思考:•将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境与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分析问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知识点进行应用;•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境,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和验证。
5. 知识点总结阶段在完成了问题的解决之后,考生需要对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思考:•总结所学到的知识点,并与之前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和补充;•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问题和不足之处;•通过总结和反思,进一步提高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以上步骤的思考和实践,考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学教资科目二常考的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水平。
同时,在解题过程中,考生还可以逐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将来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教师资格考试的常见考点,尤其是在近四年的中学教师资格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中曾多次出现该知识点的考查,但题型基本都为单选题,辨析题较为少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一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规律。
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在身体方面,身体的发展是沿着从头部向下肢的方向和从中心部位向全身边缘的方向进行的。
在心理方面,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
可见,人的身心发展是渐近的、有顺序的、连续的、由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的发展。
所以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儿童身心发展表现出阶段性。
个体身心阶段性的发展表现为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着有规律的更替,在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身心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一个时期后,就由量变发展到质变,把身心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模拟题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模拟题教师资格证是我国由国家教育部门出具的考试证书,为了保障我国的教育质量,提高教师培训的科学性,教育部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并要求所有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师必须参加资格证考试并取得证书。
其中中学科目二是考验中学教师扎实学科知识的模块,以下将为大家分享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模拟题。
一、物理模拟题1.电流大小的国际单位是什么?A.安培B.华C.秒D.米2.下列哪个物理量和电荷量单位相同?A.电场强度B.电势C.电荷密度D.电势差3.一个电阻为3 Ω,电容为1 µF 的RC 电路中,电路中馈入一个方波,频率为 1 kHz,幅值为 5 V,求电容器的充电时间常数tau?A.1/15 msB.1/30 msC.1/40 msD.1/60 ms4.以下哪个性质表征的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A.介电常数B.磁常数C.群速D.光速5.当一个物体在平静水面上漂浮时,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什么?A.物体排挤在水面以下的液体的重量B.水的体积加上物体的重量C.物体的密度乘以重力加速度D.物体的体积乘以重力加速度二、化学模拟题1.把这个保存在食品中的氧化剂称作什么?A.苏打B.焦磷酸C.一氧化二氮D.复方硝酸钠2.以下哪个化学式表示乙醇?A. CH3COOHB. CH4OC. C2H5COOHD. C2H5OH3.下列哪个因素是影响固体的化学稳定性?A.温度B.质量C.密度D.压力4.化学平衡常数只与什么因素有关?A.反应前的物质浓度B.反应物的离散程度C.各反应物活性和反应物质浓度的比例D.温度和反应物质浓度的比例5.当用氢氧化物和一种氯盐酸混合时,在不需要任何温度控制的情况下,混合物的PH 值和混合物反应产生的气体的性质是什么?A.中性;氨气B.中性;二氧化碳C.酸性;氨气D.酸性;氯气三、生物模拟题1.以下哪个器官主要通过呼吸气体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A.肺B.心脏C.肝脏D.脾2.表明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促进葡萄糖的吸收B.增加胆固醇的代谢C.减少糖的运动D.引起口渴3.以下哪个牙齿部分是用于咀嚼?A.犬齿B.前磨牙C.后磨牙D.颊齿4.雌激素和黄体激素对月经周期和生殖能力的影响主要是什么?A.调节维生素D 吸收和代谢B.促进卵子成熟和生殖能力C.增加血液中的葡萄糖D.控制身体脂肪的分布和代谢5.以下哪个人类结构类似于肌肉?A.皮肤B.眼睛C.骨骼D.牛仔裤四、数学模拟题1.根据一些线性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方程式,下面哪个数值最接近沿y 轴的初始加速度的大小,如果x 的方程是圆形?A. 2B.πC.3D.42.抛物线y=3 x 2 + 4x 的顶点是什么?A. (3, 39)B. ( - 2, -10)C. ( - 1.5, 9.25)D. ( 3, -2)3.下列哪个是3,6,9 的公因数?A.7B.5C.8D.3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是10 厘米,高8 厘米和3 厘米。
教资中学科目二考试题型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是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科目,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和简答题。
主要考查考生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考试内容、题型、及分值占比
模块比例题型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68% 单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32% 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合计100% 单项选择题:约30%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
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人教A版选修2-2模块综合测评(二).docx
模块综合测评(二) 选修2-2(B 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50分.1.观察下列等式,13+23=32,13+23+33=62,13+23+33+43=102,根据上述规律,13+23+33+43+53+63=( )A .192B .202C .212D .222解析:归纳得13+23+33+43+53+63=()1+2+…+62=212. 答案:C2.复数⎝⎛⎭⎪⎫3-i 1+i 2=( ) A .-3-4i B .-3+4i C .3-4iD .3+4i解析:⎝ ⎛⎭⎪⎫3-i 1+i 2=8-6i2i =-3-4i.答案:A3.函数y =(sin x 2)3的导数是( ) A .y ′=3x sin x 2·sin2x 2 B .y ′=3(sin x 2)2 C .y ′=3(sin x 2)2cos x 2 D .y ′=6sin x 2cos x 2解析:y ′=[(sin x 2)3]′=3(sin x 2)2·(sin x 2)′=3(sin x 2)2·cos x 2·2x =3×2sin x 2·cos x 2·x ·sin x 2=3x ·sin x 2·sin2x 2,故选A.答案:A4.设函数f (x )的导函数为f ′(x ),且f (x )=x 2+2x ·f ′(1).则f ′(0)等于( )A .0B .-4C .-2D .2解析:因为f (x )=x 2+2x ·f ′(1),所以f ′(x )=2x +2f ′(1),f ′(0)=2f ′(1).因为f ′(1)=2+2f ′(1),所以f ′(1)=-2,故f ′(0)=-4.答案:B5.观察下列各等式:55-4+33-4=2,22-4+66-4=2,77-4+11-4=2,1010-4+-2-2-4=2,依照以上各式成立的规律,得到一般性的等式为( )A.nn -4+8-n (8-n )-4=2 B.n +1(n +1)-4+(n +1)+5(n +1)-4=2 C.nn -4+n +4(n +4)-4=2D.n +1(n +1)-4+n +5(n +5)-4=2 答案:A6.已知函数y =x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其中f ′(x )是函数f (x )的导函数,函数y =f (x )的图象大致是图中的( )ABCD解析:由y=xf′(x)的图象可得当x<-1时,f′(x)>0,所以当x<-1时f(x)为增函数;当-1<x<0时,f′(x)<0,所以f(x)在(-1,0)上为减函数;当0<x<1时,f′(x)<0,所以f(x)在(0,1)上为减函数;当x>1时,f′(x)>0,所以f(x)在(1,+∞)上为增函数,所以选择C.答案:C7.若f (x )=ln xx,0<a <b <e ,则有( )A .f (a )>f (b )B .f (a )=f (b )C .f (a )<f (b )D .f (a )·f (b )>1解析:f ′(x )=1-ln xx2,在(0,e)上,f ′(x )>0, ∴f (x )在(0,e)上为增函数. ∴f (a )<f (b ). 答案:C8.函数f (x )=ax 3+bx 2+cx +d 的图象如图,则函数y =ax 2+32bx+c3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A .(-∞,-2] B.⎣⎢⎡⎭⎪⎫12,+∞ C .[-2,3]D.⎣⎢⎡⎭⎪⎫98,+∞ 解析:由题图可知d =0.不妨取a =1, ∵f (x )=x 3+bx 2+cx ,∴f ′(x )=3x 2+2bx +c .由图可知f ′(-2)=0,f ′(3)=0, ∴12-4b +c =0,27+6b +c =0, ∴b =-1.5,c =-18. ∴y =x 2-94x -6,y ′=2x -94.当x >98时,y ′>0,∴y =x 2-94x -6的单调递增区间为⎣⎢⎡⎭⎪⎫98,+∞.故选D.答案:D9.已知函数f (x )=x 3-px 2-qx 的图象与x 轴相切于点(1,0),则f (x )的( )A .极大值为427,极小值为0B .极大值为0,极小值为-427C .极小值为-527,极大值为0D .极小值为0,极大值为527解析:由题设条件知⎩⎪⎨⎪⎧f ′(1)=0,f (1)=0.所以⎩⎪⎨⎪⎧3-2p -q =0,1-p -q =0.所以⎩⎪⎨⎪⎧p =2,q =-1.所以f (x )=x 3-2x 2+x ,进而可求得f (1)是极小值,f ⎝ ⎛⎭⎪⎫13是极大值.答案:A10.设函数f (x )=sin θ3x 3+3cos θ2x 2+tan θ,其中θ∈⎣⎢⎡⎦⎥⎤0,5π12,则导数f ′(1)的取值范围是( )A .[-2,2]B .[2,3]C .[3,2]D .[2,2]解析:∵f ′(x )=sin θx 2+3cos θx ,f ′(1)=sin θ+3cosθ=2sin ⎝⎛⎭⎪⎫θ+π3,∵θ∈⎣⎢⎡⎦⎥⎤0,5π12,∴θ+π3∈⎣⎢⎡⎦⎥⎤π3,3π4.∴sin ⎝ ⎛⎭⎪⎫θ+π3∈⎣⎢⎢⎡⎦⎥⎥⎤22,1. ∴2sin ⎝⎛⎭⎪⎫θ+π3∈[2,2].答案: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1.设f (z )=z ,且z 1=1+5i ,z 2=-3+2i ,则f (z 1-z 2)的值是__________.解析:∵z 1-z 2=(1+5i)-(-3+2i)=4+3i , ∴z 1-z 2=4-3i.∵f (z )=z ,∴f (4-3i)=4-3i =4+3i. 答案:4+3i12.设函数y =ax 2+bx +k (k >0)在x =0处取得极值,且曲线y =f (x )在点(1,f (1))处的切线垂直于直线x +2y +1=0,则a +b 的值为__________.解析:函数y =ax 2+bx +k (k >0)在x =0处取得极值,得x =0是导函数2ax +b =0的解,则b =0,曲线y =f (x )在点(1,f (1))处的切线垂直于直线x +2y +1=0,得2a +b =2,所以a =1,a +b =1.答案:113.由曲线y =(x -2)2+1,横坐标轴及直线x =3,x =5围成的图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解析:S =⎠⎜⎛35[(x -2)2+1]d x =⎠⎜⎛35(x 2-4x +5)d x =⎝ ⎛⎭⎪⎫x 33-2x 2+5x |53=323.答案:32314.观察下列等式: 1=1 13=1 1+2=3 13+23=9 1+2+3=6 13+23+33=36 1+2+3+4=10 13+23+33+43=100 1+2+3+4+5=15 13+23+33+43+53=225…可以推测:13+23+33+…+n 3=__________.(n ∈N *,用含有n 的代数式表示)解析:观察对比左右数列,可以发现右边是左边的平方,所以13+23+33+…+n 3=(1+2+…+n )2=n 2(n +1)24.答案:n 2(n +1)24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5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12分)设函数f (x )=-13x 3+x 2+(m 2-1)x (x ∈R ),其中m>0.(1)当m =1时,求曲线y =f (x )在点(1,f (1))处的切线的斜率; (2)求函数f (x )的单调区间与极值. 解:(1)当m =1时,f (x )=-13x 3+x 2,f ′(x )=-x 2+2x ,2分故f ′(1)=1.所以曲线y =f (x )在点(1,f (1))处的切线的斜率为1.4分 (2)f ′(x )=-x 2+2x +m 2-1.令f ′(x )=0,解得x =1-m 或x =1+m .6分 因为m >0,所以1+m >1-m .当x 变化时,f ′(x ),f (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所以f (x )在(-∞,1-m ),(1+m ,+∞)内是减函数,在(1-m,1+m )内是增函数.10分函数f (x )在x =1-m 处取得极小值f (1-m ),且f (1-m )=-23m3+m 2-13.函数f (x )在x =1+m 处取得极大值f (1+m ),且 f (1+m )=23m 3+m 2-13.12分16. (12分)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一个平行四边形,AB →=(2,-1,-4),AD →=(4,2,0),AP →=(-1,2,-1).(1)求证:PA ⊥底面ABCD ; (2)求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3)对于向量a =(x 1,y 1,z 1),b =(x 2,y 2,z 2),c =(x 3,y 3,z 3),定义一种运算:(a ×b )·c =x 1y 2z 3+x 2y 3z 1+x 3y 1z 2-x 1y 3z 2-x 2y 1z 3-x 3y 2z 1. 试计算(AB →×AD →)·AP →的绝对值的值;说明其与四棱锥P -ABCD 体积的关系,并由此猜想向量这一运算(AB →×AD →)·AP →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解:(1)∵AP →·AB →=-2-2+4=0,∴AP ⊥AB . 又∵AP →·AD →=-4+4+0=0, ∴AP ⊥AD .2分∵AB 、AD 是底面ABCD 上的两条相交直线, ∴AP ⊥底面ABCD .4分 (2)设AB →与AD →的夹角为θ,则cos θ=AB →·AD →|AB →|·|AD →|=8-24+1+16·16+4=3105. 6分V =13|AB →|·|AD →|·sin θ·|AP →| =23105·1-9105·1+4+1=16.8分 (3)|(AB →×AD →)·AP →|=|-4-32-4-8|=48,它是四棱锥P -ABCD 体积的3倍.10分猜测:|(AB →×AD →)·AP →|在几何上可表示以AB 、AD 、AP 为棱的平行六面体的体积(或以AB 、AD 、AP 为棱的直四棱柱的体积).12分17. (12分)统计表明,某种型号的汽车在匀速行驶中每小时的耗油量y (升)关于行驶速度x (千米/时)的函数解析式可以表示为y =1128 000x 3-380x +8(0<x ≤120).已知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 (1)当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时,从甲地到乙地要耗油多少升?(2)当汽车以多大的速度匀速行驶时,从甲地到乙地耗油最少?最少为多少升?解:(1)当x =40时,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10040=2.5小时,要耗油⎝ ⎛⎭⎪⎫1128 000×403-380×40+8×2.5=17.5(升).即当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时,从甲地到乙地耗油17.5升.4分(2)当速度为x 千米/时,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100x小时,设耗油量为h (x )升,依题意得:h (x )=⎝ ⎛⎭⎪⎫1128 000x 3-380x +8·100x =11 280x 2+800x -154(0<x ≤120),7分h ′(x )=x 640-800x 2=x 3-803640x 2(0<x ≤120).8分 令h ′(x )=0,得x =80.当x ∈(0,80)时,h ′(x )<0,h (x )是减函数;当x ∈(80,120)时,h ′(x )>0,h (x )是增函数.10分∴当x =80时,h (x )取到极小值h (80)=11.25.∵h (x )在(0,120]上只有一个极值,∴它是最小值.即当汽车以8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时,从甲地到乙地耗油最少,最少为11.25升.12分18. (14分)已知函数f (x )=ln(x 2+1),g (x )=1x 2-1+a . (1)若f (x )的一个极值点到直线l :22x +y +a +5=0的距离为1,求a 的值;(2)求方程f (x )=g (x )的根的个数.解:(1)由f ′(x )=2x x 2+1=0,得x =0,1分 故f (x )仅有一个极小值点M (0,0),2分根据题意得:d =|5+a |3=1.∴a=-2或a=-8.4分(2)令h(x)=f(x)-g(x)=ln(x2+1)-1x2-1-a,h′(x)=2xx2+1+2x(x2-1)2=2x⎣⎢⎡⎦⎥⎤1x2+1+1(x2-1)2.6分当x∈(0,1)∪(1,+∞)时,h′(x)≥0,当x∈(-∞,-1)∪(-1,0)时,h′(x)<0.因此,h(x)在(-∞,-1),(-1,0)上时,h(x)单调递减,在(0,1),(1,+∞)上时,h(x)单调递增.8分又h(x)为偶函数,当x∈(-1,1)时,h(x)的极小值为h(0)=1-a.当x→-1-时,h(x)→-∞,当x→-1+时,h(x)→+∞,当x→-∞时,h(x)→+∞,当x→+∞时,h(x)→+∞.10分故f(x)=g(x)的根的情况为:当1-a>0时,即a<1时,原方程有2个根;当1-a=0时,即a=1时,原方程有3个根.当1-a<0时,即a>1时,原方程有4个根.14分。
高中数学教资考试科目二教材
高中数学教资考试科目二教材高中数学教资考试科目二是指数学教师资格考试中的第二科目,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数学知识水平。
科目二的教材涵盖了高中数学的各个内容模块,包括数学的基本概念、数学的基本运算、函数与方程、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数与数的运算、几何与向量、概率与统计等。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科目二的教材要求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教学中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展示数学知识,能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科目二的教材中,数学的基本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
教师应该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数与数的运算、数与代数的关系、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等。
只有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教师才能够清晰地解释和展示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数学的基本运算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教师应该熟练掌握数学的基本运算规则,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运用基本运算的规则,帮助学生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函数与方程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该掌握函数和方程的基本定义和性质,能够灵活运用函数和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要能够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函数和方程的概念,帮助学生掌握函数和方程的运算和图像,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是数学的重要分支。
教师应该了解数列的定义和性质,能够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数列的规律性。
教师要能够教学中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
数与数的运算是数学的基础内容。
教师应该掌握数与数的运算规则,能够运用数与数的运算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要能够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数与数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几何与向量是数学的重要分支。
教师应该掌握几何和向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几何和向量解决实际问题。
中学德育原则
中学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的常见考点,考题形式灵活多样,在历年考试中,单选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均有考查,既出现过简单的识记类题目,也有一些比较复杂的理解类题目。
所以,各位同学对于该模块知识点一定要扎实掌握、深刻理解才行。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德育原则的相关知识。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德育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在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德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吸收、借鉴历史上德育原则的有益经验,系统地分析研究德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揭示出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从而制定出正确处理和解决德育过程中基本矛盾关系的实际工作要求。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考点,我们来逐个了解一下。
(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
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科目二模拟题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科目二模拟题答案近些年来老师这一职业也渐渐成为新型的高危职业,老师也越来越难当了,不仅由于工作压力大,另一个方面也是由于工作强度大。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老师资格考试中学科目二模拟题答案,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中学科目二模拟题一、单选题1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我国学校现阶段既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又开设科学、艺术等综合课程,这体现了课程结构具有( )。
A.综合性B.均衡性C.选择性D.时代性1.【答案】A。
本题考查对新课改课程结构特点的识记状况。
新课改课程结构的特点有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
综合性表现在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题干中强调开设艺术等综合课程,体现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A项正确。
B项:均衡性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①对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规划和设计必需全面、均衡;②对各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课时支配必需均衡;③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需均衡。
均衡性强调课程比例的问题。
与题干不符,排解。
C项: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同学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敏捷性适应于地方社会进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同学的共性进展。
与题干不符,排解。
D项:时代性不属于课程结构的特点。
与题干不符,排解。
故正确答案为A。
2.在制造性思维训练中,老师要求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举出“杯子”的用途。
侧重培育的是( )。
A.独创性B.敏捷性C.流畅性D.深刻性2.【答案】C。
本题考查制造性思维的特征。
制造性思维的特征包括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
其中,流畅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该特征代表心智敏捷,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者即表示流畅性越高。
题干中,老师要求同学在规定时间尽可能多的举出“杯子”的用途,即要求列举的数量尽可能的多,说明老师侧重培育同学思维的流畅性。
科目二模似第二部分还有第三部分
科目二模似第二部分还有第三部分:
在科目二模拟考试之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考生需要针对不同的情景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涉及到的情景主要是自然现象或日常的生活习惯,而第三部分涉及的情景则是更加具体的,如社会问题、就业困境、财富差距等。
考生必须根据情境及时间要求找出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因此考生还要语言表达清晰准确、辩论令理性,体现出他们在实际活动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及文化知识,诸如政治、经济、心理学、法律、艺术和社会学等背景知识等等。
只有这种完善的学术背景知识,才能让考生在面对复杂的各种环境时能够做出最为合理的判断和解决方案。
在表达上,考生要做到以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注重用词,运用国际通用的新词语,并且避免重复使用旧词汇。
此外,要注重文中的每一句子,通过熟练的构建句子,增强文章的逻辑性,语序通顺,使文中的由中心重现引出表达观点。
虽然科目二模拟考试虽给予考生较低的学历要求,但考生依然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和语言能力,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考试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题目,取得理想的分数。
初中科目二 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科目二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科目二通常指的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的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以下是一些初中科目二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基础知识:包括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等。
中学教学:涉及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
中学生学习心理:包括学习的概念、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迁移等。
中学德育:主要考察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以及德育评价等。
中学课程:涉及课程的概念、课程理论、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
中学生发展心理:包括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
中学生心理辅导:主要考察心理辅导的概念、原则、方法、技巧以及心理辅导的实际应用。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涉及班级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技巧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等。
为了更好地备考初中科目二,考生可以结合以上知识点,参考相关教材和辅导资料,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复习。
同时,多做真题和模拟题,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高中物理必修二:模块综合检测(二)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模块综合检测 (二)(时间: 90 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选对得 3 分,错选、不选或多项选择均不得分 )1.如下图为质点做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的表示图,到 D 点时速度方向与加快度方向恰巧相互垂直,则质点从到 E 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且质点运动A 点运动A.质点经过 C 点的速率比 D 点的大B.质点经过 A 点时的加快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小于 90°C.质点经过 D 点时的加快度比 B 点的大D.质点从 B 到 E 的过程中加快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先增大后减小分析:小球做匀变速曲线运动,因此加快度不变,应选项 C 错误.因为在 D 点速度方向与加快度方向垂直,则在 C 点时速度方向与加快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因此质点由C到D速率减小,即 C点速率比 D 点大,应选项 A 正确.在 A 点速度方向与加快度方向的夹角也为钝角,应选项 B 错误.而从 B 到 E 的过程中速度方向与加快度的方向间的夹角愈来愈小,应选项 D 错误.答案: A2.如下图,两个相对的斜面,倾角分别为37°和 53°.在极点把两个小球以相同大小的初速度分别向左、向右水平抛出,小球都落在斜面上 . 若不计空气阻力,则A 、B 两个小球的运动时间之比为( )A .1∶1B .4∶3C .16∶9D .9∶16分析:两小球均做平抛运动,且均落在斜面上,则对于A 球有12tan 37°= y =2gt A= gt A ,解得 t A =2v0tan 37°,同理对于 B 球有 t Bx v 0t A 2v 0g=2v 0tan 53°,则 t A =tan 37°= 9 ,故 D 正确.gt B tan 53° 16答案: D3.如下图,河水流动的速度为v ,且到处相同,河宽度为 a ,在船下水滴 A 的下游距离为 b 处是瀑布,为了使小船安全渡河(不掉到瀑布里去 ),此题中小船速度均指静水中的速度,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A .小船船头垂直于河岸渡河时间最短,最短时间为t =v ,此时a v小船速度最大,最大速度为v max = bB .小船沿 y 轴方向渡河,位移最小,速度最大,最大速度为 v maxa v= bC .小船沿轨迹 AB 运动,位移最大,时间最长,速度最小,最a v小速度 v min = bD .小船沿轨迹 AB 运动,位移最大,速度最小,最小速度v mina v =a 2+b 2分析:小船船头垂直于河岸渡河时间最短,最短时间t = a, Av 船错误;小船沿 y 轴方向渡河,位移最小,此时船头与河岸有必定夹角,指向上游,即小船的两个分速度夹角为钝角, 合速度比两分速度夹角为锐角时小,故不是最大速度, B 错误;小船沿轨迹 AB 运动位移最大,但渡河的时间由船速的大小和方向共同决定, 此时船速有最小值,即当船速方向与 AB 垂直时,船速最小,由相像三角形,得a =v mina 2+b2a v ,C 错误, D 正确.,解得 v min =a 2+b2v答案: D4.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前一段时间内发动机的功率为 P 1,后一段时间内的功率为 P 2,已知在两段时间内发动机做的功相等,则在所有时间内发动机的均匀功率为 ()A.P 1+P 2 B. P 1P 22C. P 1P 22P 1P 21+P 2D.1+P 2PP分析:均匀功率 P =2W,又 t 1=W,t 2 =W ,故 P = 2P 1P 2 ,t 1+ t 2P 1P 21+P 2P应选项 D 正确.答案: D5.以必定速度竖直上抛一个小球,小球上涨的最大高度为 h ,空气阻力的大小恒为F f,则从抛出至落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中,空气阻力对小球做的功为( )A.0 B.- F f hC.- 2F f h D.- 4F f h分析:上涨阶段,空气阻力做功W1=- F f h.着落阶段空气阻力做功 W2=- F f h,整个过程中空气阻力做功W=W1+W2=- 2F f h,故 C 选项正确.答案:C6.质量为 2×103 kg、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80 kW 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若该汽车所受阻力大小恒为4×103 N,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有 ()A.汽车的最大速度是10 m/sB.汽车以 2 m/s2的加快度匀加快启动,启动后第 2 s末时发动机的实质功率是32 kWC.汽车以 2 m/s2的加快度匀加快启动,匀加快运动所能保持的时间为 10 sD.若汽车保持额定功率启动,则当其速度为 5 m/s 时,加快度为 8 m/s2分析:当牵引力大小等于阻力时速度最大,依据P=f v m得,汽车的最大速度 v =P=80 000 =,故A 错误;依据牛顿第m f 4 000 m/s 20 m/s二定律,得 F-f=ma,解得 F=f+ma=4 000 N+2 000×2 N=8 000 N,第 2 s末的速度v=at=2×2 m/s=4 m/s,第 2 s末发动机的实质功率 P=F v=8 000×4 W= 32 kW,故 B 正确;匀加快直线运动的末速度v=P=80 000 =,做匀加快直线运动的时间=v=10F 8000 m/s 10 m/s t a 2P 80 000s =5 s ,故 C 错误;当汽车速度为 5 m/s 时,牵引力 F =v = 5 N= 16 000 N ,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得汽车的加快度 a = F -f =m 16 000- 4 0002 000m/s 2= 6 m/s 2,故 D 错误.选 B.答案: B7.质量为 m 的滑块从半径为 R 的半球形碗的边沿滑向碗底, 过碗底时速度为 v ,若滑块与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则在过碗底时滑块遇到摩擦力的大小为 ()v 2A .μmgB .μm Rv 2.μv 2C .μ +D-gm g R m R分析:滑块经过碗底时, 由重力和支持力的协力供给向心力. 根v 2v 2 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 N -mg =m R ,则碗底对球支持力 F N =mg +m R .因此在过碗底时滑块遇到摩擦力的大小f = μF= μ + v 2 =Nmg m R μm +v 2,应选 C.g R答案: C8.一质量为 1 kg 的质点静止于圆滑水平面上, 从 t =0 时辰开始, 遇到水平外力 F 作用,如下图.以下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A .0~2 s 内外力的均匀功率是 4 WB .第 2 s 内外力所做的功是 4 JC .第 2 s 末外力的刹时功率最大D .第 1 s 末与第 2 s 末外力的刹时功率之比为 9∶5分析: 0~1 s 内,质点的加快度 a 1=F m 1=31 m/s 2= 3 m/s 2,则质点在 0~ 1 s 内的位移 x 1=12a 1t 21=12×3× 1 m =1.5 m ,1 s 末的速度 v 1F 2 12=a 1t 1= 3×1 m/s = 3 m/s ,第 2 s 内质点的加快度 a 2= m =1 m/s =1 m/s 2,第 2 s 内的位移 x 2= v 1t 2+1a 2t 22=3×1 m +1× 1×1 m =3.5 m ,2 2在 0~ 2 s 内外力 F 做功的大小 W =F 1x 1+F 2x 2=3×1.5 J +1×3.5 JW 8=8 J ,可知 0~2 s 内外力的均匀功率 P = t = 2 W =4 W ,故 A 正确;第 2 s 内外力做功 W 2=F 2x 2=1×3.5 J =3.5 J ,故 B 错误;第 1 s 末外力的刹时功率 P 1=F 1v 1=3×3 W = 9 W ,第 2 s 末的速度 v 2=v 1+ a 2t 2= 3 m/s +1×1 m/s = 4 m/s ,则外力的刹时功率 P 2=F 2v 2= 1×4W =4 W ,可知第 2 s 末外力的刹时功率不是最大,第1 s 末和第2 s末外力的刹时功率之比为 9∶4,故 C 、 D 错误.答案: A9.长为 0.5 m 的轻杆,其一端固定于 O 点,另一端连有质量m =2 kg 的小球,它绕 O 点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如下图,当通过最高点时, v =1 m/s ,小球遇到杆的力是 (g 取 10 m/s 2)()A .16 N 推力B .16 N 拉力C .4 N推力D .4 N拉力分析:小球受重力和杆的弹力作用, 设杆的弹力竖直向上. 由牛2212 顿第二定律得 mg -F N =m v,解得 F N =mg -m v= 2×10 N -2×L LN = 16 N ,故球遇到杆竖直向上的推力作用,大小为16 N ,选项 A正确.答案: A10.如下图, 两颗星构成的双星, 在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绕连线上的 O 点做周期相同的匀速圆周运动.现测得两颗星之间的距离为L ,质量之比为 m 1∶m 2=3∶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 .m 1、m 2 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之比为 3∶2B .m 1、m 2 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之比为 3∶22C .m 1 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 5LD .m 2 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 2L5分析:依据 F =Fm 1m 2=v 122,对 m 1 得 GL 21 =m 1 1ω ,对 m 2万向m 1m 2 2v 1 r 1 m 2v 22,又 r 1 +r 2= L ,由以上各式得 得 GL 2 =2 =m 2 2ω= = =mr 2rv 2 r 2 m 1 22π2 33,A 错误.因为 T 1=T 2,故 ω= T 相同, B 错误. r 1=5L ,r 2=5L ,C 正确,D 错误.答案: C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4 小题,每题 6 分,共 24 分.每题有多个选项是正确的,全选对得 6 分,少选得 3 分,选错、多项选择或不选得 0 分)11.我国已发射了“嫦娥三号”卫星,该卫星在距月球表面H 处的环月轨道Ⅰ上做匀速圆周运动, 其运转的周期为 T ,随后“嫦娥三号”在该轨道上 A 点采纳举措,降至近月点高度为h 的椭圆轨道Ⅱ上,如下图.若以R 表示月球的半径,忽视月球自转及地球对卫星的影响.则下述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A .“嫦娥三号”在环月轨道Ⅰ上需加快才能降至椭圆轨道ⅡB .“嫦娥三号”在图中椭圆轨道Ⅱ上的周期为3(2R + H +h )4π2(R +H )3C .月球的质量为GT 22π R (R + H )3D .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TR分析: “嫦娥三号 ”在轨道 Ⅰ上运动,要使其沿椭圆轨道运动,“嫦娥三号 ” 需做近心运动,故在轨道 Ⅰ上需要对 “嫦娥三号 ”减速,“嫦娥三号 ”才能够沿轨道 Ⅱ运动,故 A 错误;依据开普勒第三3T Ⅰ= 定律a2=k ,得 “嫦娥三号 ”在轨道 Ⅰ和轨道 Ⅱ 上的周期应知足 TT Ⅱ ( R +H )3 (2R + H +h )33,T Ⅰ=T ,解得 T Ⅱ= 8 ( + )3T , 1(2R +H + h )R H 2故 B 正确; “嫦娥三号 ”在图中轨道 Ⅰ上运动时,依据万有引力提供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Mm4π2G( +)2=m T 2 (R +H ),解得月R Hπ 2(R +H )3Mm v24球的质量为 M =GT2,故 C 正确;据 G R 2 =m R ,得月v =GM 2π R ( R +H )3 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 R =TR,故 D 正确.答案: BCD12.如下图, 在粗拙水平板上放一个物体, 使水平板和物体一 起在竖直平面内沿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ab 为水平直径, cd为竖直直径,在运动过程中木板一直保持水平, 物块相对木板一直静止,则()A .物块一直遇到三个力作用B .只有在 a 、b 、 c 、d 四点,物块遇到合外力才指向圆心C .从 a 到 b ,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先减小后增大D .从 b 到 a ,物块处于超重状态分析:在 cd 两点处,只受重力和支持力,在其余地点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三个作用,故A 错误;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合外力供给向心力,因此合外力一直指向圆心,故B 错误;从 a 运动到 b ,物体的加快度的方向一直指向圆心,水平方向的加快度先减小后反向增大, 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物体所受木板的摩擦力先减小后增大. 故 C 正确.从 b 运动到 a ,向心加快度有向上的重量,因此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故 D 正确.答案: CD13.如下图,在“嫦娥”探月工程中,设月球半径为R,月球表面的重力加快度为g.飞船在半径为 4R 的圆形轨道Ⅰ上运动,抵达轨道的 A 点时点火变轨进入椭圆轨道Ⅱ,抵达轨道的近月点 B 时,再次点火进入半径约为R 的近月轨道Ⅲ绕月做圆周运动,则()1A.飞船在轨道Ⅰ上的运转速率等于 2 g0RB.飞船在轨道Ⅰ上的运转速率小于在轨道Ⅱ上 B 处的速率C.飞船在轨道Ⅰ上的加快度大于在轨道Ⅱ上 B 处的加快度D.飞船在轨道Ⅰ、轨道Ⅲ上运转的周期之比TⅠ∶TⅢ=4∶12分析:依据 G Mm 2=m v1,得飞船在轨道Ⅰ上的运转速率v 1(4R)4RGM,又 GM=g0R2,解得v1 g0R 1g0R,故 A 正确;根=4R = 4 =2Mm v2 GM据 G r2 =m r,解得v=r ,飞船在轨道Ⅰ和轨道Ⅲ上的速率关系为 v Ⅲ>vⅠ,飞船在轨道Ⅱ上的B处减速进入轨道Ⅲ,则飞船在轨道Ⅰ上的运转速率小于在轨道Ⅱ上 B 处的速率,故 B 正确;依据MmGr2GM牛顿第二定律,得a=m=r2,飞船在轨道Ⅰ上的加快度小于在Mm4π2轨道Ⅱ上 B 处的加快度,故 C 错误;依据 G r2=mr T2,得 T=4π2r3GM,飞船在轨道Ⅰ、轨道Ⅲ上运转的轨道半径之比为4∶1,则周期之比为 8∶1,故 D 错误.答案: AB14.将一物体从地面以必定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从抛出到落回原地的过程中,空气阻力恒定.以地面为零势能面,则以下反应物体的机械能 E、动能 E k、重力势能 E p及战胜阻力所做的功W 随距地面高度 h 变化的四个图象中,可能正确的选项是()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中受重力和阻力,除重力外其余力做的功等于机械能的变化量,上涨过程和降落过程中物体向来战胜阻力做功,故机械能不停减小,但落回原地时有速度,机械能不行能为零,故 A 错误;物体运动过程中受重力和阻力,协力做功等于动能的变化量,上涨过程动能不停减小,表达式为-(mg+f)h= E k- E k0,降落过程动能不停增大,表达式为(mg-f)(H-h)=E k,故 B 正确;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许,以地面为零势能面,故E p=mgh,故 C 正确;上涨过程中战胜阻力所做的功W=fh,降落过程中战胜阻力做的功为 W=f(H-h)=fH - fh,故 D 正确.答案: BCD三、非选择题 (此题共 4 小题,共 46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依据题目要求作答.解答时应写出必需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可以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一定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8 分)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为了确立小球不一样时辰在空中所经过的地点,实验时用了如下图的装置.先将斜槽轨道的尾端调整水平, 在一块平坦的木板表面钉上白纸和复写纸.将该木板竖直立于水平川面上, 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开释, 小球撞到木板并在白纸上留下印迹A ;将木板向远离槽口的方向平移距离 x ,再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开释,小球撞在木板上获得印迹 B ;将木板再向远离槽口的方向平移距离 x ,小球再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开释,再获得印迹 C.若测得木板每次挪动距离 x =、B 间距离 y 1=5.02 cm ,B 、C 间距离y 2=14.82 cm(g = 9.80 m/s 2).(1)为何每次都要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开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据以上直接丈量的物理量来求得小球初速度的表达式为v 0= ________________(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 ).(3)小球初速度的值为 v 0=________ m/s.分析: (1)每次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开释小球,是为了使小球走开斜槽尾端时有相同的初速度.(2)依据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为匀速直线运动,则小球从A 到B 和从 B 到C 运动时间相等,设为T ;竖直方向由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有 y 2-y 1=gT 2,且 v 0 T = 解以上两式得: v 0=xg .x. y 2- y 1(3)代入数据解得 v 0= 1.00 m/s.答案: (1)为了保证小球每次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相同g(2)xy2- y116.(8 分 )如下图,半径为R 的半球形陶罐,固定在能够绕竖直轴旋转的水平转台上,转台转轴与过陶罐球心O 的对称轴OO′重合,转台以必定角速度ω匀速旋转,一质量为m 的小物块落入陶罐内,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物块随陶罐一同转动且相对罐壁静止,它和O 点的连线与 OO′之间的夹角θ为 45°.已知重力加快度大小为g,f=2小物块与陶罐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为4 mg.(1)若小物块遇到的摩擦力恰巧为零,求此时的角速度ω0;(2)若小物块向来相对陶罐静止,求陶罐旋转的角速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析: (1)当小物块遇到的摩擦力为零,支持力和重力的协力供给向心力,有mgtan θ=mω20Rsin θ,解得ω0=2g R .(2)当ω>ω0时,重力和支持力的协力不够供给向心力,当角速度最大时,摩擦力方向沿罐壁切线向下时摩擦力达到最大值,设此时最大角速度为ω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cosθ+F N sin θ=mω21Rsin θ,fsin θ+mg= F N cosθ,3 2g联立以上三式,解得ω1=2R .当ω<ω0时,重力和支持力的协力大于所需向心力,摩擦力方向沿罐壁切线向上,当角速度最小时,摩擦力向上达到最大值,设此最小角速度为ω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N sin θ- fcosθ=mω22Rsin θ,mg= F N cosθ+fsin θ,2g联立解得ω2=2R.答案: (1) 2g(2)3 2g 2g R 2R 2R17.(14 分)我国将于 2022 年举办冬奥会,跳台滑雪是此中最具赏析性的项目之一.如下图,质量m=60 kg 的运动员从长直助滑道 AB 的 A 处由静止开始以加快度 a=3.6 m/s2匀加快滑下,抵达助滑道尾端 B 时速度v B=24 m/s,A 与 B 的竖直高度差 H=48 m .为了改变运动员的运动方向,在助滑道与起跳台之间用一段曲折滑道衔接,此中最低点 C 处邻近是一段以O 为圆心的圆弧.助滑道尾端 B与滑道最低点 C 的高度差 h=5 m,运动员在 B、C 间运动时阻力做功 W=- 1 530 J,取 g=10 m/s2.(1)求运动员在AB 段下滑时遇到阻力F f的大小;(2)若运动员能够蒙受的最大压力为其所受重力的 6 倍,则 C 点所在圆弧的半径R 起码应为多大.分析:(1)运动员在 AB 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快运动,设AB的长度为 x,则有v2B=2ax,①H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x-F f=ma,②联立①②式,代入数据,解得F f=144 N.③(2)设运动员抵达 C 点时的速度为v C,在由 B 抵达 C 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有 mgh+W=12m v2C-12m v2B,④设运动员在 C 点所受的支持力为F N,由牛顿第二定律,有v C2,⑤F N-mg=m R由运动员能够蒙受的最大压力为其所受重力的 6 倍,联立④⑤式,代入数据解得R= 12.5 m.答案: (1)144 N(2)12.5 m18.(16 分)如下图,一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在足够长的水平轨道左边,水平轨道的 PQ 段粗拙,调理其初始长度为 l0=1.5 m,水平轨道右边连结半径为 R= 0.4 m 的竖直圆形圆滑轨道,可视为质点的滑块将弹簧压缩至 A 点后由静止开释,经过水平轨道 PQ 后,恰巧能经过圆形轨道的最高点 B.已知滑块质量 m=1 kg,与 PQ 段间的动摩擦因数μ=,轨道其余部分摩擦不计. g 取 10 m/s2,求:(1)弹簧压缩至 A 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E p;(2)若每次均从 A 点由静止开释滑块,同时调理为使滑块在进入圆形轨道后能够不离开轨道而运动,PQPQ段的长度,段的长度l应知足什么条件?分析: (1)设滑块冲上圆形轨道最高点 B 时速度为v,由能量守恒定律,得E p =12+2mgR +μmgl ,①2m v 0滑块在 B 点时,重力供给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2vmg = m R ,②联立 ①② 式并代入数据,解得 E p =16 J.(2)若要使滑块不离开轨道,分两种状况议论:①滑块能够经过 B 点而不离开轨道,则应知足 l ≤1.5 m ,③ ②滑块能够抵达圆形轨道,则应知足 E p ≥μmgl ,解得 l ≤4 m ,④滑块抵达圆形轨道而又不超出与圆心等高的C 点时,如下图,临界条件取抵达 C 点时速度恰巧为零,则有E p ≤mgR +μmgl ,解得l ≥3 m ,⑤联立 ③④⑤ 式,可得 PQ 段长度 l 应知足的条件是:l ≤1.5 m 或 3 m ≤l ≤4 m.答案: (1)16 J (2)l ≤1.5 m 或 3 m ≤ l ≤4 m课时作业 (三) 圆周运动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对于甲、乙两个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相关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它们线速度相等,角速度必定也相等B .它们角速度相等,线速度必定也相等C .它们周期相等,角速度必定也相等D .它们周期相等,线速度必定也相等分析: 由 v = ω r 知,只有甲、乙两个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半径相等时,它们的线速度相等,角速度才相等, A 、B 错;由 ω = 2π知,甲、乙周期相等,角速度必定也相等,C 对;T由 v=2πrD错.T 知,甲、乙周期相等,线速度不必定相等,答案: C2.甲沿着半径为R 的圆周跑道匀速跑步,乙沿着半径为 2 的圆周跑道匀速跑步,在相R同的时间内,甲、乙各自跑了一圈,他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大小分别为ω 1、ω2 和v1、v2,则()A.ω1>ω2,1> 2 B.ω1<ω2,1<2v v v vC.ω1=ω2,v1<v2 D .ω1=ω2,v1=v22πv=ω r 可知 v1<v2,因此C正确.分析:依据ω=T 可知,两者角速度相同,依据答案: C3.如下图,一偏爱轮绕垂直纸面的轴O匀速转动, a 和 b 是轮边沿上的两个点,则偏爱轮转动过程中a、 b 两点()A.角速度大小相同B.线速度大小相同C.周期大小不一样D.转速大小不一样分析:同轴转动,角速度大小相等,周期、转速都相等,选项 A 正确, C、D 错误;角速度大小相等,但转动半径不一样,依据v=ω r 可知,线速度大小不一样,选项 B 错误.答案: A4.如下图是自行车传动构造的表示图,此中 A 是半径为r 1的大齿轮, B 是半径为 r 2 的小齿轮, C是半径为 r 3的后轮,假定脚踏板的转速为n r/s,则自行车行进的速度为()A.π nr 1r 3B.π nr 2r 3r 2r 12π nr 1r 32π nr 2r 3C.D.r 2 r 1分析:行进速度即为后轮的线速度, 因为同一个轮上的各点的角速度相等,同一条线上的各点的线速度相等, 可得 ω 11= ω2 r 2,ω 3=ω 2,又 ω 1= 2π , = ω 3 3,因此 v = 2π nr 1r 3.r 2选项 C 正确.答案: C5.甲、乙两物体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假如它们转动的半径之比为: 5,线速度之比为:2,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 .甲、乙两物体的角速度之比是: 15B .甲、乙两物体的角速度之比是: 3C .甲、乙两物体的周期之比是: 15D .甲、乙两物体的周期之比是: 3分析: 由 v = r ω 可得ω 甲 v 甲 v 乙 v甲 r 乙 3515ω 乙= r 甲 r 乙 = v 乙× r 甲 = 2×1= 2; 又 ω= 2π,因此 T 甲 = ω 乙 = 2 ,选项 C 正确.TT ω 甲 15乙答案: C6.如下图,一位同学做飞镖游戏,已知圆盘的直径为 d ,飞镖距圆盘的水平距离为. 将飞镖瞄准A 点以初速度v 0水平抛出,在飞镖抛出的同时,圆盘以角速度ω 绕垂直圆盘L过盘心 O 的水平轴匀速转动. 要使飞镖恰巧击中 A 点,则飞镖的初速度和圆盘的角速度应满 足()g gA . v 0=2d L ,ω = n π 2d ( n = 1,2,3 , )ggB . v 0=2d L ,ω = (2 n +1) π 2d ( n = 0,1,2,3 , )C . v >0,ω = 2n π g, )2d ( n = 1,2,3gD .只需 v 0>2d L ,就必定能击中圆盘上的A 点分析: 飞镖平抛有 L =vt , d = 1 2 ,则 v = L g2gt2d ,在飞镖运动的时间内圆盘转过角θ= (2 n+ 1) π( n= 0,1,2 , ) ,又θ=ω t ,得ω=(2 n+1)πg度2d,应选项 B 正确.答案: B二、多项选择题7.一般的转动机械上都标有“转速×××r/min ”,该数值是转动机械正常工作时的转速,不一样的转动机械上标有的转速一般是不一样的.以下相关转速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转速越大,说明该转动机械正常工作时转动的线速度必定越大B.转速越大,说明该转动机械正常工作时转动的角速度必定越大C.转速越大,说明该转动机械正常工作时转动的周期必定越大D.转速越大,说明该转动机械正常工作时转动的周期必定越小分析:转速 n 越大,角速度ω= 2πn必定越大,周期T=2π 1v=ω r ω=n必定越小,由知只有 r 一准时,ω越大, v 才越大,B、D对.答案: BD8.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则()A.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质点的位移都相等B.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质点经过的行程都相等C.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质点运动的均匀速度都相同D.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连结质点和圆心的半径转过的角度都相等分析:如下图,经T/4,质点由A到B,再经T/4,质点由B到C,因为线速度大小不变,依据线速度的定义,s= v· T/4,因此相等时间内经过的行程相等, B 对.但位移x AB、θx BC大小相等,方向其实不相同,均匀速度不一样,A、 C 错.由角速度的定义ω =t 知,t 相同,θ=ω ·t 相同,D对.答案: BD9.如下图, 一个圆围绕中心线AB 以必定的角速度转动,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 . P 、Q 两点的角速度相同B . P 、Q 两点的线速度相同C . P 、Q 两点的角速度之比为3: 1D . P 、Q 两点的线速度之比为 3 : 1分析: 同一圆周上各点的周期和角速度都是相同的,选项A 正确, 选项 C 错误;设角速度为 ω ,半径为 r,则 、 两点的线速度分别为vP=ω sin60 °, Q = ω sin30 °, 得 v P :P Qrvrv Q = 3 :1,选项 B 错误,选项 D 正确.答案: AD10.如下图,一个匀速转动的半径为r 的水平圆盘上放着两个木块 和 ,木块 放M NM在圆盘的边沿处,木块1的地方,它们都随圆盘一同运动.比较两木块的线 N 放在离圆心 r3 速度和角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两木块的线速度相等B .两木块的角速度相等C . 的线速度是N 的线速度的 3 倍MD . M 的角速度是 N 的角速度的 3 倍1分析: 由传动装置特色知, M 、 N 两木块有相同的角速度,又由 v = ω r 知,因 r N = 3r ,r M =r ,故木块 M 的线速度是木块 N 线速度的 3 倍,选项 B 、C 正确.答案: BC11. A 、 B 两个质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它们经过的行程之比s A :s = : 3,转过的角度之比 φ A : φ = : 2,则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BBA .它们的半径之比 r A ;rB = : 3 B .它们的半径之比 r A :r B = : 9C .它们的周期之比 T A :T B =: 3D .它们的频次之比 fA:f = : 3B分析: 、 B 两个质点,在相同的时间内经过的行程之比为2 : 3,即经过的弧长之比A为 2 : 3,因此 v A :v B = 2 : 3;又相同的时间内转过的角度之比 φA : φ B = 3 : 2, 依据 ω =φ得 ω A: ω B = 3 : 2,又 v = ω r ,因此 r A : r B =v A ωB 22 : 9,t×=3× = 4v B ωA 3A 选项错误,B 选项正确.依据T=2π知, T A : TB=ω B :ω A=2: 3, C选项正确.又ω1 ,因此 f : f = T :T =3 : 2, D 选项错.T=fA BB A答案: BC三、非选择题12.如下图的装置中,已知大轮 A 的半径是小轮 B 的半径的 3 倍,A、B分别在边沿接触,形成摩擦传动,接触点无打滑现象, B 为主动轮, B 转动时边沿的线速度为v,角速度为ω . 求:(1)两轮转动周期之比;(2)A轮边沿的线速度大小;(3)A轮的角速度大小.分析: (1) 因接触点无打滑现象,因此 A 轮边沿的线速度与 B 轮边沿的线速度相等,v A=v B= v.由=2πr,得T =r v =r =3.T A A B Av T B r B v A r B 1 (2) v = v =v.AB(3)v,得ω A v A r B r B 1,由ω ====r ω B v B r A r A 31 1因此ω A=3ω B=3ω.(2) v 1答案:(3) 3 ω。
冲刺班-中学科目二模拟卷(二)答案
模拟卷〔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此题共 21 小题,每题 2 分,共 42 分)1.现代教育派和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布鲁纳和夸美纽斯B.杜威和夸美纽斯C.布鲁纳和赫尔巴特D.杜威和赫尔巴特【答案】D【解析】传统教育学派主要指西方近代以来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学派,强调教育要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与此相对立的,杜威针对传统三中心理论,提出了教育要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理论,建立了现代教育学派。
故此题选 D。
A、B、C 三项:为干扰项,排除。
2.学科教学要以〔〕为本。
A.人的全面开展 B.教科书C.提高教学质量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答案】A【解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开展为本〞,所以学科教学也要做到以人的全面开展为本。
故此题选 A。
B、C、D 三项:为干扰项,排除。
3.以下关于“全面开展〞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的全面开展往往是不平衡的B.全面开展就是要求学生“样样都好〞C.全面开展就是要求人人都开展成为一样的人D.全面开展就是平均开展【答案】A【解析】青少年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开展往往是不平衡的。
故此题选 A。
B、C、D 三项:全面开展不能理解为要求学生“样样都好〞的平均开展,也不能理解为人人都要开展成为一样的人。
三项表述均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
4.近年来,“差生测智商〞、“收取‘不听话押金’〞等一系列教育乱象频出,引起社会热议。
以下观点错误的选项是〔〕A.这些做法会给学生留下心灵创伤,不利于学生健康B.这是不尊重学生、损害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C.这些做法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一种“教育冷暴力〞D.这些做法能促进有错误的学生积极反省,是一种有效的“惩罚教育〞【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教育乱象都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这种做法变相给学生分了等级,不仅不能有效促进有错误的学生积极反省,反而会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
意义与作用: 1.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2.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的课程设置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高中分科课程为主,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1.课程评价的含义 2.课程评价的类型 3.课程评价的模式
2.课程评价的类型 (1)以评价标准为依据
①相对评价(常模式参照评价)——事后定标准 ②绝对评价(目标/标准参照评价)——事前定标准 ③个体内差异评价——对个人
(2)以评价作用为依据
①诊断性评价(课程实施前) 目的:了解评价对象的现状、问题或原因,以便对症 下药。 ②形成性评价(课程实施中) 目的:用于收集课程实施中的各部分优缺点的资料。 ③总结性评价(课程实施后) 目的:对教育效果做出判断。
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8.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9.(2013·上)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要点】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 (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4)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知识补充
教科书的编排方式
直线式即一门学科的内容按一定的系统排列,后 面不重复前面的内容。
螺旋式即一门学科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重复 出现,逐步扩大、加深。
3.(2012·下)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 反复出现,且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 化。这种编排方式是( )。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分科式 D.综合式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人的完整:智力+人格,生活的完整:自然、社 会)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 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5.引导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改变
倡导新的教师角色
教师与学生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2013下)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 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段论”,形成 了著名的“泰勒原理”的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 被称为( )
A.实践模式 B.过程模式
C.环境模式 D.目标模式
❖知识补充 课程的表现形式
中小学课程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个层 次组成,或者说是其(文本)表现形式。 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 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 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 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 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 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 为教材。
2.课程内容的选择(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总体上说: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直接依据就是课程 目标 具体的说: 1)社会因素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3)科学文化知识
3.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程内容的组织:指课程内容的序列化和系统化
➢组织方式: (垂直组织,水平组织,综合化组织,心理化组织)
四、课程评价
10.以经验或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论称为活动课程论,其 代表人物是( )
A.布鲁姆 B.布鲁纳 C.杜威 D.凯洛夫 11.(2012下、2015下)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 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 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1.(2013·下)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
经典课程命题的学者是( )。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杜威
D.博比特
博比特:1918出版了《课程》,该书被视为教育史上 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一、课程的概念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 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 动、进程的总和,它主要表现在课程计划、课 程标准和教材之中。——课程的三种文本表现 形式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一、课程结构 二、课程标准 三、教学过程 四、教材开发与管理 五、课程评价 六、课程管理 七、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八、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知识补充
综合实践活动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
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
第二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要求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重知识——重能力)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第二章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总纲: 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 体系,试行(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三者都是
❖知识补充
校本课程意义或作用、优势、特点: 1.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 发展;(个人)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教师) 3.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
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评价就是要衡量 学生学生实际发生变化的程度。
2.背景--输入--过程--成果模式(CIPP模式) 代表人物:斯塔弗尔比姆 观点:评价是一种过程,旨在描述、取得有用资料, 为课程服务
3.应答模式(当事人中心模式) 代表人物:斯塔克 观点:关心活动方案;关心听取人反应
特点: 1)更关心方案的活动而不是方案的内容 2)对听取人要求的信息作出反应 3) 根据不同的价值观报告方案的成败
第三节 基本课程类型及特征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二、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四、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分科课程
(学科、科目课程 )
含义 单学科的 课程组织模式 (预先安排)
活动课程 (经验课程)
儿童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 课程
综合课程
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 式
4.(2012·上)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 )。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课程标准 D.课程说明
5.(2012·下)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答案要点】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 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 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课程标准
18.2%
2% 17% 5%
连续三年2个单项选择题,1个简答题
第一章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二、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 三、基本课程类型及特征
❖知识补充
课程的词源
(已考查) 在西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 表的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 了“课程”(curriculum)究者
教学与课程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学校与社区
社区型的开放的老师
改善教学行为
对待师生关系 对待教学关系 对待自我
强调尊重、赞赏 强调帮助、引导 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 强调合作
17.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哪些角色转变?
【答案要点】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 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 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 的教师。
6.课程的一般结构是( )。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知识-经验-活动
第二节 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
一、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二、课程开发
课程论 学科中心
活动中心
观点
代表人物
课程分科设置
夸美纽斯、赫尔巴 特、斯宾塞
1.课程二目、标课的含程义目标
根据教育宗旨(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 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生、知识、社会)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含义 是一门课程中所教授或包含的知识,也只一些 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法则、和问题等。
宗旨:补充、丰富国家级课程
校本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 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各门学 科课程和课外活动课程。
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 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 规范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