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总复习教案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复习题》教学设计2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复习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复习题》教学设计2,主要针对九年级学生进行复习题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之前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巩固,通过复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通过复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数学知识,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不同,对于一些知识点和难点的理解程度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题的教学,使学生巩固和掌握九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答复习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复习题的形式,巩固和掌握九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点。
2.难点:对于一些综合性的复习题,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的知识点,采用讲解法进行详细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示例法:通过解答一些典型的复习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答复习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复习题: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挑选一些适合的复习题。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今天的复习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第一道复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注意解题方法和技巧。
3.操练(15分钟)学生独立解答第二道复习题。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题》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题》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的开方与平方根、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数学知识,对于数的开方与平方根、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概念和基本运算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往往存在思路不清晰、解题方法不当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三. 教学目标1.巩固学生对数的开方与平方根、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2.提高学生解决综合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数的开方与平方根、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基本概念和运算。
2.难点:解决综合数学问题,运用适当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4.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题》。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数学题目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数的开方与平方根、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基本概念和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相关的数学题目和案例,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集华东师大版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实数与代数式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实数与代数式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实数与代数式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数学之美:实数与代数式的魅力》
-阅读材料:《数学家的故事:探索实数与代数式的奥秘》
-视频资源:《实数与代数式的应用实例解析》
-视频资源:《数学思维:实数与代数式的逻辑推理》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运用有理数的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概念,能够求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能够运用实数的运算性质进行简化和变形,提高解题效率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这节课,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复习实数与代数式这部分内容。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是有不少收获的。
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集华东师大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集华东师大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华东师大版《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集》,主要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实数与代数式的复习。具体内容包括有理数的乘方、平方根与立方根、实数的定义及其分类、实数的运算性质等。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实数与代数式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教学设计3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教学设计3,主要涉及代数与几何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性质、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图形的变换、圆的性质等。
教材通过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数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代数与几何知识,如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函数图像、图形变换等。
但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解题技巧和方法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数学成绩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性质、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图形的变换、圆的性质等知识;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性质、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图形的变换、圆的性质等知识的运用;2.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不等式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函数图像的识别和分析,图形变换的规律,圆的性质的证明。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设计教学过程;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概括介绍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性质、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图形的变换、圆的性质等。
同时,给出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观看和思考。
最新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复习教案.docx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 上) 复习教案一、复习内容有理数的意义、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二、教学过程(一)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1、如果用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那么负数就表示其相1/81反意义的量.2、常用的一些符号和数学语言的含义:⑴a>0,表明 a 是正数.⑵a<0,表明 a 是负数.⑶a≥0,表明 a 是非负数 ,即 a 是正数或 a 为 0.⑷ a≤0,表明 a 是非正数 ,即 a 是负数或 a 为 0.【练习1】填空:2/81⑴如果向右走5m 记作- 5m, 那么向左走3m 记作.⑵如果- 10 千克表示运出10 千克 ,那么 +20 千克表示.⑶某物体向北运动记为正,则-2米表示.(二)数轴3/81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2、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3、正数都大于零 ,负数都小于零 ,正数大于负数.【练习2】⑴在数轴上 ,把 3 的对应点移动 5 个单位后 ,所得到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 ().(A) 8(B)–2(C) 8 或- 2(D)4/81不能确定⑵如图 ,根据有理数 a、b、c 在数轴上的位置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c b0a(A)c>b>0>a(B)a>b>c>0(C) c<b<0<a (D)a>0>c>b5/81(三)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2、零的相反数是零.3、数 a 的相反数是- a.说明:要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只在这个数的前面添上一个“—”号就行了.【练习3】6/81⑴3.5 的相反数是; 4的相反数是.5⑵- (-7)是的相反数;的相反数是- (+3).⑶a-1 的相反数是.·· ·⑷a 、 b 两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 试比较b a0-a、- b 的大小 ,并由此判断 a、b、- a、- b 的大小.7/81(四)绝对值1、 a (a>0)|a|=0 (a=0)-a (a<0)说明: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想办法去掉绝对值符号.因此 ,在具体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时 ,首先要判断它的正负 ,然后利用法则求出它的绝对值.8/81【练习4】⑴计算:| 2 |=; |-3|=; |+4|=;3| 1|=.2⑵填空:① |3.14-π|=.②若 |a|= 2,则 a=.③若 |a-1|=0,则 a=.⑶若 |a-21 |+ |b+3|=0,则 a+b=.9/81⑷若 |a|+|b|=0,则 a 与 b 的大小关系一定是 ().(A) a=b=0 (B) a、b 不相等(C) a、b 互为相反数(D)a、b 异号。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题》教学设计3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题》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题》教学设计3,主要是对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教材内容涵盖了实数与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方程与不等式四大模块。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围绕这四大模块展开,通过复习题的形式,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和巩固,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初中数学知识,对于实数与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方程与不等式等模块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时间跨度较长,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知识点有所遗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实数与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方程与不等式等模块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题的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数与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方程与不等式等模块的知识点。
2.难点: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题目,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采用讲解的方式进行复习和巩固。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题目,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复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题》。
2.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以便于教学演示。
3.习题: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4.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复习做好铺垫。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总复习教案学案(教师、学生)
一.分式复习知识点1、形如AB (A 、B 都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0)的式子叫做分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2、分母≠0时,分式有意义。
分母=0时,分式无意义。
3、分式的值为0,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分子=0,而分母≠0。
4、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5、分式、分子、分母的符号,任意改变其中两个的符号,分式的值不变。
6、分式四则运算1)分式加减的关键是通分,把异分母的分式,转化为同分母分式,再运算. 2)分式乘除时先把分子分母都因式分解,然后再约去相同的因式。
3)分式的混合运算,注意运算顺序及符号的变化, 4)分式运算的最后结果应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 7、分式方程1)分式化简与解分式方程不能混淆.分式化简是恒等变形,不能随意去分母.2)解分式方程的步骤:第一、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第二,解这个整式方程;第三,验根,通过检验去掉增根。
3)解有关应用题的步骤和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一样的:设、列、解、验、答。
第1课时 分式与分式方程【知识梳理】1. 分式概念:若A 、B 表示两个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则代数式BA叫做分式. 2.分式的基本性质:(1)基本性质:(2)约分:(3)通分: 3.分式运算4.分式方程的意义,会把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5.了解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会判断所求得的根是否是分式方程的增根. 【思想方法】1.类比(分式类比分数)、转化(分式化为整式)2.检验【例题精讲】1.化简:2222111x x x x x x-+-÷-+2.先化简,再求值: 22224242x x x x x x --⎛⎫÷-- ⎪-+⎝⎭,其中2x =3.先化简11112-÷-+x xx )(,然后请你给x 选取一个合适值,再求此时原式的值.4.解下列方程(1)013522=--+x x x x (2)41622222-=-+-+-xx x x x5.一列列车自2004年全国铁路第5次大提速后,速度提高了26千米/时,现在该列车从甲站到乙站所用的时间比原来减少了1小时,已知甲、乙两站的路程是312千米,若设列车提速前的速度是x 千米,则根据题意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 B.C. D.【当堂检测】1.当99a =时,分式211a a --的值是.2.当x 时,分式112--x x 有意义;当x 时,该式的值为0.3.计算22()ab ab的结果为 .4. .若分式方程xxk x --=+-2321有增根,则k 为( ) A. 2 B.1 C. 3 D.-25.若分式32-x 有意义,则x 满足的条件是:( ) A .0≠x B .3≥x C .3≠x D .3≤x6.已知x =2008,y =2009,求x yx 4y 5x y x 4xy5x y 2xy x 2222-+-+÷-++的值7.先化简,再求值:4xx 16x )44x x 1x 2x x 2x (2222+-÷+----+,其中22+=x8.解分式方程. (1)22011xx x -=+- (2)x 2)3(x 22x x -=--;(3) 11322xx x -=--- (4)11-x 1x 1x 22=+--【例6】先化简,再求值:)1()1112(2-⨯+--a a a ,其中33-=a .第2课时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知识梳理】1. 分式方程的应用;2.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3. 实际问题中对根的检验非常重要. 【注意点】分式方程的检验,实际意义的检验.【例题精讲】例. 张老师和李老师同时从学校出发,步行15千米去县城购买书籍,张老师比李老师每小时多走1千米,结果比李老师早到半小时,两位老师每小时各走多少千米?设李老师每小时走x 千米,依题意得到的方程是( )1515115151..12121515115151..1212A B x x x x C D x x x x -=-=++-=-=--【当堂检测】1、某市处理污水,需要铺设一条长为1000m的管道,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交通所造成的影响,实际施工时,每天比原计划多铺设10米,结果提前5天完成任务.设原计划每天铺设管道xm,则可得方程.2.甲做360个零件与乙做48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相同,已知两人每天共做140个零件,若设甲每天做x 个零件,列方程得()A.360480140x x=-B.360480140x x=-C.360480140x x+=D.360480140x x-=3.某面粉厂现在平均每小时比原计划多生产面粉330kg,已知现在生产面粉33000kg所需的时间和原计划生产23100kg面粉的时间相同,若设现在平均每小时生产面粉x kg,则根据题意,可以列出分式方程为()A.330023100330x x-=B.3300023100330x x=-C.3300023100330x x=-D.3300023100330x x=+4 2009年初我国南方发生雪灾,某地电线被雪压断,供电局的维修队要到30km远的郊区进行抢修.维修工骑摩托车先走,15min后,抢修车装载所需材料出发,结果两车同时到达抢修点.已知抢修车的速度是摩托车速度的1.5倍,求这两种车的速度.5.一个工厂接了一个订单,加工生产720 t产品,预计每天生产48 t,就能按期交货,后来,由于市场行情变化,订货方要求提前5天完成,问:工厂应每天生产多少吨?6.用价值100元的甲种涂料与价值240元的乙种涂料配制成一种新涂料.其每千克售价比甲种涂料每千克售价少3元,比乙种涂料每千克的售价多1元,求这种新涂料每千克的售价是多少元?7.近几年高速公路建设有较大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建设.欲修建的某高速公路要招标.现有甲、乙两个工程队,若甲、乙两队合作,24天可以完成,费用为120万元;若甲单独做20天后剩下的工程由乙做,还需40天才能完成,这样所需费用110万元,问:(1)甲、乙两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各需多少天?(2)甲、乙两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各需多少万元?第3课时 0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知识梳理】1 0指数幂:任何非零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函数的基础知识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 华东师大版 教案
函数的基础知识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一、知识点:1.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 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特征, 不同位置点的坐标特征.2. 函数: 函数概念, 函数自变量取值X围, 函数的表示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函数的图象.二、中考课标要求三、中考知识梳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不要死记硬背,应紧密结合坐标系来认识;在坐标平面内会正确地描点,对于坐标平面内的点要借助图形正确地写出,特别注意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符号.注意两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的不同,且x轴、y轴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对于平行于两坐标轴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特点应借助于平面直角坐标系来应用.对于对称点的坐标特征应遵循:关于x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不变,纵坐标相反; 关于y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相反,纵坐标不变;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 横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或借助图形来完成,切忌死背.注意P(x,y)到两坐标轴的距离与线段长度的区分.对于函数的概念要正确地理解两个变量的关系.自变量的取值X围首先要考虑自变量所在代数式是分式还是偶次根式还要整式,然后从自变量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等方面来求解,注意实际问题要实际对待.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列表、描点、连线,选取点时,尽量选取有代表性的合理的点,连线时,应用光滑的曲线连结.对观察实际问题的图象,要正确理解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四、中考题型例析1.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特征例1 (2003·潍坊)如果点M(a+b,ab)在第二象限,那么点N(a,b)在第____象限.解析:由M在第二象限,可知a+b<0,ab>0可确定a<0,b<0,从而确定N在第三象限.答案:三.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即点P(x,y)在第一象限⇔x>0,y>0; 点P(x,y)在第二象限⇔x<0,y>0;点P(x,y)在第三象限⇔x<0,y<0;点P(x,y)在第四象限⇔x>0,y<0.例2 (2004.某某)点P在第二象限,若该点到x,到y轴的距离为1,则点P 的坐标是( ))解析:点P(x,y)到x轴的距离是│y│,到y轴的距离是│x│,且P在第二象限知x<0,y>0,可确定点P的坐标.答案:A.例3 (2003·某某)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1,1)关于x轴的对称点在( ).解析:点P(-1,1)关于x轴对称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相反,∴P(-1,1)关于x 轴的对称点坐标为(-1,-1)在第三象限.答案:C.点评:关于x轴对称点的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 轴对称点的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原点对称点的横、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例4 (2003·潍城)已知点A(m,-2),点B(3,m-1),且直线AB∥x轴,则m值为____.解析:根据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所有点的纵坐标相同,可得m-1=-2,可得m=-1.答案:-1.点评: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所有点的纵坐标相同,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相同.例5 (2003·某某)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X围是( )≥-1 B.x>0 C.x>-1且x≠≥-1且x≠0解析:要使有意义,需既使分式有意义,又使偶次根式有意义,即x≠0且x+1≥0,得x≥-1且x≠0.答案:D.点评:考查自变量取值X围是历年中考热点,本题中既要使根式有意义又要使分式有意义,需两者都考虑.4. 函数图象例 6 (2003·某某)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但行至中途自行车出了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上课,他比修车前加快骑车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下面是行驶路程s(m)关于时间t(min)的函数图象,那么符合这个同学行驶情况的图象大致是( ).t soABtsoCtsoDtso解析:A 表示小明一直在停下来修车,而没继续向前走,B 表示没有停下来修车,相反速度骑的比原来更快,D 表示修车时又向回走了一段路才修好后又加快速度去学校.选项C 符合题意.答案:C.点评:会看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实际意义是解题的关键,此题主要考查函数知识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例7 (2003·某某)乌鲁木齐至库尔勒的铁路长约600km,火车从乌鲁木齐出发, 其平均速度为58km/h,则火车离库尔勒的距离s(km)与行驶时间t(h)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解析:已知s 表示火车离库尔勒的距离,t 表示火车从乌鲁木齐出发行驶的时间, 火车速度已知,所以s=总路程-火车从乌鲁木齐出发行驶的路程.答案:s=600-58t.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实际问题中函数解析式的求法.理解题意, 弄清题目中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达标练习一、选择题1.(2004.某某)已知坐标平面内点A(m,n)在第四象限,那么点B(n,m)在( )2.(2004.呼和浩特)在函数中,自变量x 的取值X 围是( ) A.x>1 B.x>3 C.x ≠≠33.(2004.某某)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2,1)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在( )4.(2003.某某)三峡大坝从6月1日开始下闸蓄水,如果平均每天流入库区的水量为a 3m ,平均每天流出的水量控制在b 3m .当蓄水位低于135m 时, b< a; 当蓄水位达到135m 时,b=a.设库区的蓄水量y(3m )是时间t(天)的函数,那么这个函数的大致图象是( )OtyAOBty OCt yODty5.(2004.某某)小丽的家与学校的距离为0d km,她从家到学校先以匀速1v 跑步前进,后以匀速221()v v v <走完余下的路程,共用0t h . 下列能大致表示小丽距学校的距离y(km)与离家时间t(h)之间关系的图象是( )t 0d 0Oty At 0d 0OBtyt 0d 0OCty t 0d 0ODty6.(2004.某某)如图是一个数值转换机,若输入的a 值为2, 则输出的结果应为( )240.5a a →→-→⨯→输入输出A.2B.-2 C 二、填空题1.(2003·某某)已知函数f(x)=1x x+,那么f(2-1)=_______. 2.(2003·寒亭)直角坐标系中,第四象限内的点M 到x 轴、y 轴的距离分别为3,2, 则M 点的坐标是________. 3.(2004·某某)函数y=53x x +--中自变量x 的取值X 围是_________.4.(2003·某某)图表示某某市2003年6月份某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请观察此图回答下列问题:(1)这天的最高气温是______度;(2)这天共有_______个小时的气温在31度以上;(3)这天在_______(时间)X围内温度在上升;(4)请你预测一下,次日凌晨1点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答:_______.三、解答题1.(2003·某某)小强在劳动技术课中要制作一个周长为80cm的等腰三角形,请你写出底边长y(cm)与一腰长为x(cm)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自变量x的取值X围.2.(2003·某某)某某市某中学环保兴趣小组对南湖清除淤泥工程进行调查,并从《某某晚报》中收集到下列数据:根据上表解答下列问题:(1)请你按体积=面积×高来估算,南湖的淤泥量大约有多少万立方米?(2)设清除淤泥x天后,剩余的淤泥量为y(万米3),求y与x的函数关系.(不要求写出x的取值X围.(3)为了使南湖的生物链不遭破坏,仍需保留一定量的淤泥. 若需保留的淤泥量约为22 万米3,求清涂淤泥所需天数.3.(2002.某某)一农民带了若干千克自产的土豆进城出售,为了方便, 他带了一些零钱备用,按市场价售出一些后,又降价出售, 售出土豆千克数与他手中持有的钱线(含备用零钱)的关系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农民自带的零钱是多少?(2)降价前他每千克土豆出售的价格是多少?(3)降价后他按每千克0.4元将剩余土豆售完,这时他手中的钱(含备用零钱) 是26元,问他一共带了多少千克土豆.能力提高一、学科内综合题1.(2004·某某)如图,方格纸上一圆经过(2,5),(-2,1),(2,-3),(6,1) 四点,则该圆圆心的坐标为( ).A.(2,-1)B.(2,2)C.(2,1)D.(3,1)2.(2002·聊城)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cm,P 是边CD上一点,连结AP 并延长与BC 的延长线交于点E.当点P 在边CD 上移动时,△ABE 的面积随之变化.(1)设PD=xcm(0<x ≤2),求△ABE 的面积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2)根据(1)中的函数关系式,确定点P 在什么位置时S △ABE =400cm 2.二、开放探索题3.(2003·黄冈)同学们都做过《代数》课本第三册第87页第4题: 某礼堂共有25排座位,第一排有20个座位,后面每一排都比前一排多1个座位, 写出每排的座位数m 与这排的排数n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n 的取值X 围.上题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请探究下列问题:(1)当后面每一排都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时,则每排的座位数m 与这排的排数n 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1≤n ≤25,且n 是整数).(2)当后面每一排都比前一排多3个座位、4个座位时,则每排的座位数m 与这排的排数nEPD CBA的函数关系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n≤25,且n是整数).(3)某礼堂共有p排座位,第一排有a个座位,后面每排都比前一排多b个座位, 试写出每排的座位数m与这排的排数n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n的取值X围.三、实际应用题4.(2002·某某)一天,亮亮发烧了,早晨他烧得厉害,吃过药后感觉好多了, 中午时亮亮的体温基本正常,但是下午他的体温又开始上升,直到半夜亮亮才感觉身上不那么烫了.图中能基本上反映出亮亮这一天(0时~24时)体温的变化情况的是( ).5.( 2004·某某) 汽车由某某驶往相距400km 的某某. 如果汽车的平均速度是100km/h,那么汽车距某某的路程s(km)与行驶时间t(h)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应为( ).6.(2004·某某)初三(2)班同学为了探索泥茶壶盛水喝起来凉的原因, 对泥茶壶和塑料壶盛水散热情况进行对比实验.在同等的情况下,把稍高于室温(℃)的水放入两壶中,每隔一小时同时测出两壶水温,所得数据如下表:室温℃时两壶水温的变化 (单位:℃)(1)请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泥茶壶与塑料壶水温的变化曲线;(2)比较泥茶壶和塑料壶水温变化情况的不同点.四、跨学科综合题7.(2002·某某)两个物体A、B所受压强分别为P A(P a)与P B(P a)(P A、P B为常数),它们所受压力F(N)与受力面积S(m2)的函数关系图象分别是射线L A、L B,如图所示,则( )A<P BA=P BA>P BA≤P B8.(2002·某某) 我们知道,溶液的酸碱度由PH确定,当PH>7时, 溶液呈碱性; 当PH<7时,溶液呈酸性,若将给定的HCI溶液加水稀释,那么在下列图象中,能反映HCI溶液的PH与所加水的体积(V)的变化关系的是( )[参考答案]基础达标验收卷二、1.2+2 2.(2,-3) 3.3<x≤54.(1)37; (2)9; (3)3点~15点;(4)23 ℃~26℃均可.三、1.解:y=80-2x ∵x+x=2x>y,∴0<y=80-2x<2x. 解得20<x<40,∴y=80-2x(20<x<40).2.解:(1)160×0.7=112(万米2);(2)y=-0.6x+112;(3)当y=22时,22=-0.6x+112,0.6x=112-22,0.6x=90,x=150(天).答:需要150天.3.解:(1)农民自带的零钱是5元.(2)(20-5)÷30=0.5(元).答:降价前他每千克土豆卖0.5元.(3)(26-20)÷0.4+30=45(千克) 答:他一共带了45千克土豆.。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3课时详细教案附教学反思
§复习(1)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并通过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知识;2.对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3.掌握本章的全部定理和公理;4.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5.了解本章的题目类型.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定理和公理;难点是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四、教学手段引导——活动——讨论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六、教学过程(一)、本章的知识结构(二)、本章中的概念1.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2.线段的中点定义.3.角的两个定义.4.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的概念5.互余与互补的角.(三)、本章中的公理和定理1.直线的公理;线段的公理.2.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定理.(四)、本章中的主要习题类型1.对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的理解.例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延长射线OP B.延长直线CDC.延长线段CD D.反向延长直线CD解:C.因为射线和直线是可以向一方或两方无限延伸的,所以任何延长射线或直线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而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向两方延长.例2 如图1-57中的线段共有多少条?解:15条,它们是:线段AB,AD,AF,AC,AE,AG,BD,BF,DF,CE,CG,EG,BC,DE,FG.2.线段的和、差、倍、分.例3 已知线段AB,延长AB到C,使AC=2BC,反向延长AB解:B.如图1-58,因为AD是BC的二分之一,BC又是AC的二分之一,所以AD是AC的四分之一.例4 如图1-59,B为线段AC上的一点,AB=4cm,BC=3cm,M,N分别为AB,BC 的中点,求MN的长.解:因为AB=4,M是AB的中点,所以MB=2,又因为N是BC的中点,所以BN=1.5.则MN=2+1.5=3.53.角的概念性质及角平分线.例5 如图1-60,已知AOC是一条直线,OD是∠AOB的平分线,OE是∠BOC的平分线,求∠EOD的度数.所以∠BOE+∠BOD=(∠AOB+∠BOC)÷2=90°.则∠EOD=90°.例6 如图1-61,已知∠AOB=∠COD=90°,又∠AOD=150°,那么∠AOC与∠COB 的度数的比是多少?解:因为∠AOB=90°,又∠AOD=150°,所以∠BOD=60°.又∠COD=90°,所以∠COB=30°.则∠AOC=60°,(同角的余角相等)∠AOC与∠COB的度数的比是2∶1.4.互余与互补角的性质.例7 如图1-62,直线AB,CD相交于O,∠BOE=90°,若∠BOD=45°,求∠COE,∠COA,∠AOD的度数.解:因为COD为直线,∠BOE=90°,∠BOD=45°,所以∠COE=180°-90°-45°=45°又AOB为直线,∠BOE=90°,∠COE=45°故∠COA=180°-90°-45°=45°,而AOB为直线,∠BOD=45°,因此∠AOD=180°-45°=135°.例8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且小角的余角与大角的余角之差为20°,求这两个角的度数.解:设第一个角为x°,则另一个角为3x°,依题义列方程得:(90-x)-(90-3x)=20,解得:x=10,3x=30.答:一个角为10°,另一个角为30°.5.度分秒的换算及和、差、倍、分的计算.例9 (1)将45.89°化成度、分、秒的形式.(2)将80°34′45″化成度.解:(1)45°53′24″.(2)约为80.58°.(3)约为9°44′11″(第一步,做减法后得12°58′55″;再做乘法后得36°174′165″,可以先不进位,做除法后得9°44′11″)(五)、本章中所学到的数学思想1.运动变化的观点:几何图形不是孤立和静止的,也应看作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如线段向一个方向延长,就发展成为射线;射线向另一方向延长就发展成直线.又如射线饶它的端点旋转就形成角;角的终边不断旋转就变化成直角、平角和周角.从图形的运动中可以看到变化,从变化中看到联系和区别及特性.2.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几何的知识中经常遇到计算问题,对形的研究离不开数.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如微”.本章的知识中,将线段的长度用数量表示,利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余角与补角的问题.因此我们对几何的学习不能与代数的学习截然分开,在形的问题难以解决时,发挥数的功能,在数的问题遇到困难时,画出与它相关的图形,都会给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思路.从几何的起始课,就注意数形结合,就会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3.联系实际,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数学的产生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因此学习数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尤其是几何的学习更离不开实际生活.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本章的主要内容是线和角,都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原型存在,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六)、本章的疑点和误点分析概念在应用中的混淆.例10 判断正误:(1)在∠AOB的边O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2)大于90°的角是钝角.(3)任何一个角都可以有余角.(4)∠A是锐角,则∠A的所有余角都相等.(5)两个锐角的和一定小于平角.(6)直线MN是平角.(7)互补的两个角的和一定等于平角.(8)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锐角,那么这个角就没有余角,(9)钝角一定大于它的补角.(10)经过三点一定可以画一条直线.解:(1)错.因为角的两边是射线,而射线是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的,所以就不能再说射线的延长线了.(2)错.钝角的定义是: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3)错.余角的定义是: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因此大于直角的角没有余角.(4)对.∠A的所有余角都是90°-∠A.(5)对.若∠A<90°,∠B<90°则∠A+∠B<90°+90°=180°.(6)错.平角是一个角就要有顶点,而直线上没有表示平角顶点的点.如果在直线上标出表示角的顶点的点,就可以了.(7)对.符合互补的角的定义.(8)对.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锐角,那么这个角一定是钝角,而钝角是没有余角的.(9)对.因为钝角的补角是锐角,钝角一定大于锐角.(10)错.这个题应该分情况讨论:如果这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如果这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过这三个点就不能画一条直线.七、练习设计1.认真阅读课本本章后的小结.2.认真重做一遍本课的10个例题.八、板书设计§复习(1)(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例1、例2(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九、教学后记1.本教案的教学时间为2课时90分钟.2.由于本节课为复习课,为使其达到最好的效果,三大方面的内容都要复习到;第一是全章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了一章的内容之后,对本章知识结构胸有成竹,同时在复习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重视知识间的联系;第二是这一章的典型例题,也要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注意本章知识的疑点和误点;第三是本章教学中涉及的数学思想,再一次带领学生回忆.3.在复习课当中不要忽视对习题类型的归纳和总结,尤其是刚开始学习几何,学生对几何的习题类型还掌握不好,帮助学生加以总结,会使学生在掌握这一章的内容时有的放矢.4.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节课的前面,可以安排学生先自己复习,找出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也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复习提纲.提供参考如下:(1)本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2)本章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什么?(3)你认为本章的哪些题目你很感兴趣?(4)学过本章后,你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了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5)学了本章以后,你对数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6)你对几何课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7)你认为对本章的内容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清或没有学懂?第七十九课时第八十课时§复习(2)二、教学目标1.复习整理有理数有关概念和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律以及近似计算等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有理数概念和有理数运算.难点:负数和有理数法则的理解.四、教学手段引导——活动——讨论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六、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1.阅读教材中的“全章小结”,给关键性词语打上横线.2.利用数轴串讲有理数有关概念.本章从引入负数开始,与小学学习的数一起纳入有理数范畴,我们学习的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从数轴上看,小学学习的数都在原点右边(含原点),引入负数以后,数轴的左边就有了实际意义,原点所表示的0也不再是最小的数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从左向右越来越大,A点所表示的数小于B点所表示的数,而D点所表示的数在四个数中最大.我们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这两点间的距离,则AO>BO>CO,这个距离就是我们说的绝对值.由AO>BO>CO可知,负数的绝对值越大其数值反而越小.由上图中还可以知道CO=DO,即C,D两点到原点距离相等,即C,D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相等,又它们在原点两侧,那么这两数互为相反数.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就是在原点两侧且到原点等距的两点所表示的数.利用数轴,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许多题目.例1 (1)求出大于-5而小于5的所有整数;(2)求出适合3<|x|<6的所有整数;(3)试求方程|x|=5,|2x|=5的解;(4)试求|x|<3的解.解:(1)大于-5而小于5的所有整数,在数轴上表示±5之间的整数点,如图,显然有±4,±3,±2,±1,0(2)3<|x|<6在数轴上表示到原点的距离大于3个单位而小于6个单位的整数点.在原点左侧,到原点距离大于3个单位而小于6个单位的整数点有-5,-4;在原点右侧距离原点大于3个单位而小于6个单位的整数点有4,5.所以适合3<|x|<6的整数有±4,±5.(3)|x|=5表示到原点距离有5个单位的数,显然原点左、右侧各有一个,分别是-5和5.所以|x|=5的解是x=5或x=-5.同样|2x|=5表示2x到原点的距离是5个单位,这样的点有两个,分别是5和-5.(4)|x|<3在数轴上表示到原点距离小于3个单位的所有点的集合.很显然-3与3之间的任何一点到原点距离都小于3个单位.所以-3<x<3.例2 有理数a、b、c、d如图所示,试求|c|,|a-c|,|a+d|,|b-c|.解:显然c、d为负数,a、b为正数,且|a|<|d|.|c|=-c,(复述相反数定义和表示)|a-c|=-a-c,(判断a-c>0)|a+d|=-a-d,(判断a+d<0)|b-c|=b-c.(判断b-C>0)3.有理数运算三分钟练习(1)+17+20;(2)-13+(-21);(3)-15-19;(4)-31-(-16);(5)-11×12;(6)(-27)(-13);(7)-64÷16;(8)(-54)÷(-24);(13)-(2×3)2;(14)(-2)3+32.4.课堂练习(1)填空:①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的和是_______;②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的商是_____;(0除外)③_____的绝对值与它本身互为相反数;④_____的平方与它的立方互为相反数;⑤______与它绝对值的差为0;⑥______的倒数与它的平方相等;⑦______的倒数等于它本身;⑧______的平方是4,______的绝对值是4;⑨如果-a>a,则a是______;如果|a3|=-a3,则a是______;如果|a2|=-|a2|,那么a是______;如果|-a|=-a,那么a是_____;⑩如果x3=14.76,(-24.53)3=-14760,那么x=________.(2)用“>”、“<”域“=”填空:当a<0,b<0,c<0,d<0时七、练习设计1.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和倒数.2.计算:(1)5÷0.1;(2)5÷0.001;(3)5÷(-0.01);(4)0.2÷0.1;(5)0.002÷0.001;(6)(-0.03)÷0.01.3.计算:(7)[(-3)3-(-5)3]÷[(-3)-(-5)].5.如果ab<0,那么下列各式哪些一定不成立:(1)a<b<0;(2)0<a<b;(3)a=0并且b<a;6.解下列方程:(3)2.5-0.2x=1.7;(4)-0.4x-0.1=-0.8.7.当a为有理数时,计算|a|+|-a|-|-(-a)|-|-[-(-a)]|+|-{-[-(-a)]}|.8.有理数a,b,c在数轴上对应的点A,B,C,其位置如下图所示:试化简|c|-|c+b|+|a-c|+|b+a|.9.已知2|x|=12.4,|y-3|=2,试求代数式x+y2的值.10.当|2x|=12.4时,求x的值.11.当|x+2|=12.4时,求x的值.八、板书设计§复习(2)(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九、教学后记全章复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注意了下面两个方面:第一,既加强基础,又提高能力和发展智力;第二,既全面复习,又突出重点.本节课是有理数全章的复习课,所以教学中抓住了有理数的概念和有理数的运算这两个主要内容,这是有理数的基础知识,也是复习的重点.此外,还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让学生熟练地利用数轴来解题,以提高他们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八十一课时§复习(3)二、教学目标1.准确地理解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等概念;2.熟练地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解方程时所体现出的化归思想方法;5.使学生对本章所学知识有一个总体认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复习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想和解法步骤,以及列方程解应用题.四、教学手段引导——活动——讨论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六、教学过程(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教师在上节课布置作业时将复习提纲及本节课的课堂练习题提前印发给学生.要求:①认真思考复习提纲的每一问题;②结合复习提纲仔细阅读教科书中小结与复习部分;③依据复习提纲,做出自己的书面小结提纲.课堂准备10分钟.教师提问,师生共同重点讲评提纲的第3、4题.附:复习提纲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其标准形式是什么?它有几个解?3.什么叫移项法则?移项时需注意什么?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其解法体现的基本数学思想是什么?5.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二)、课堂练习1.选择题:(投影)(1)下列各等式中,只有______是一元一次方程;[ ](3)已知方程y3-7y+6=0,且y1=1,y2=2,y3=-3,则[ ]A.只有y1是方程的解;B.y1,y2和y3不都是方程的解;C.y1,y2,y3都是方程的解;D.只有y1和y2是方程的解.(答:D)2.填空:(投影)(1)若|x-y|+(y+1)2=0,则x2+y2= ______ ;(答:2)(2)已知x=-2是方程mx-6=15+m的解,则m= ______ ;(答:-7)3.若2x3m-3+4m=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求m值及方程的解;5.若3a4bn+2与5am-1b2n+3是同类项,求(m+n)(m-n)的值;7.甲、乙二人在公路上同方向匀速前进,甲的速度为3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5千米/小时,甲正午通过A地,乙于下午2点才经过A地,问下午几点乙才能追上甲?追及地距A地多远?说明1.第1,2题用投影形式给出,请学生先在算草纸上自行完成,然后,请5名学生分别就各题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得到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小结:对于第1题中①、③,第2题中的②,主要是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方程的解的概念.对于第1题中②可将所给数据代入公式后求解,第2题中①是求代数式的值,可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先确定x、y的值,然后代入代数式求解.2.对第3、4、5题,应请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完成.第3、5题是确定未知数的值.第3题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可求解,第5题利用同类项的概念可求解.而第4题应利用互为相反数的概念列方程求解.3.对于第6题,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纠正同学们在解题时出现的错误.先做(1)、(3),(2)、(4)选做.4.第7题是追及问题,可借助下图帮助学生建立相等关系.设x小时可追上甲.本题相等关系是:甲所走路程=乙所走的路程.所列方程为:3×2=5x-3x.教师应指出: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借助图示,弄清乙下午2点经过A点时,甲此时已走到距A地(3×2)千米的地方,即甲在乙的前面6千米.七、练习设计复习题七、试卷八、板书设计§复习(3)(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九、教学后记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将本章所学的主要知识形成知识链.通过预习及课上师生讨论复习,加深学生对本章所学主要内容的认识,以便较好地把握它们.对于课堂练习题,重点是强化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方程的解的概念的认识;强化训练学生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复习题》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复习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复习题》涵盖了本册书的所有知识点,包括有理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图形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对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复习题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有理数、方程、不等式等概念的理解各有差异,部分学生对于函数、图形的理解相对较弱。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图形等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妙和实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有理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图形等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
2.难点:对于函数、图形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好复习题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完成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复习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涵盖本册书的所有知识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复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分析。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中考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集华东师大版11〔篇〕
第20课时梯形一、知识点导航图一组对边平行有一个角是直角直角梯形梯形四边形一组对边不平行两腰相等等腰梯形二、中考课标要求知识与技术目标 考点课标要求认识 理解 掌握 灵巧应用 直角梯形的观点 ∨ 梯形 等腰梯形的观点∨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断 ∨三、中考知识梳理梯形的运用相关梯形问题,经常用增添协助线的方法把梯形转变为特别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如:作高、平移一腰、平移对角线、延长两腰交于一点、过一腰中点作另一腰的平行线等.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的应用①注意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的差别.②在实质问题中常过一边的中点作另一边的平行线进而运用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 四、中考题型例析1.梯形的运用 D C例1(2003. 潍坊)如图,在梯形ABCD 中,已知AB∥CD,点E 为BC 的中点,设△DEA 的面积为S 1,梯形ABCD 的面积 S 1E为S 2,则S 1与S 2 的关系为_______.ABF剖析:由E 点为BC 的中点,故可联想延长 DE 与AB 的延长线订交,将梯形的面积转变为三角形的面积.1答案:S 1 S 2.2评论:将四边形转变为三角形是追求解题思路 ,探究解题方法的重要门路, 注意适合地作出协助线,学会转变的数学思想.2. 等腰梯形的相关计算例2(2003.潍坊)已知:如图,等腰梯形 ABCD 中,AD∥BC,AD=3,AB=4,BC=7.求∠B 的度数.A 解:如过A 点作AE∥CD,有□AECD,则△ABE 为等边三角形.答案:∠B=60°.评论:在梯形中常经过作腰的平行线,结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进而把分别的条件集中到三角形中去,进而为证题创建必需B的条件.梯形知识的综合运用例3(2004.上海)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D∥BC,∠DBC=45°,翻折梯形重合于D,折痕分别交边AB 、BC 于点F 、E,若AD=2,BC=8.DE CABCD,使点B∴ 求:(1)BE 的长;(2)∠CDE 的正切值.剖析:此题运用轴对称及等腰梯形的性质可解决.解:(1)由题意得△BEF≌△DFE,DE=BE,∵在△BDE中,DE=BE,∠DBE=45°,∴∠BDE=∠DBE=45°,∴∠DEB=90°,DE⊥BC.ADF ∴EC=11 B EC (BC-AD)= (8-2)=3.2 2BE=5.由(1)得DE=BE=5,在△DEC 中,∠DEC=90°,DE=5,EC=3,EC 3∴tan∠CDE= .ED 5评论:此题是一道综合题目,它把梯形、全等、三角函数等知识综合在一同,考察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复习题》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复习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复习题》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本册书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为:第一单元有理数,第二单元整式的加减,第三单元几何图形的性质,第四单元方程(一)。
每个单元后面都有相应的复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本教学设计以第一单元有理数的复习题为例进行设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有理数这一单元时,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定义、性质、运算等基本知识。
但部分学生对于有理数的应用仍存在困难,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有理数知识。
因此,在复习有理数时,需要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有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定义、性质、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理数的定义、性质、运算。
2.难点:运用有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理数的定义、性质、运算。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理数知识。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复习题课件,包括题目和答案。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知识和解题过程。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的定义、性质、运算,为新课的复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复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题目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涵盖有理数的定义、性质、运算等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复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对于错误较多的题目,教师可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完成的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强调解题思路和技巧。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复习题》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复习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复习题》教材内容丰富,章节清晰,涵盖了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等知识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等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解题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等知识点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等知识点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材料和案例。
2.设计好针对性的练习题和拓展题。
3.准备好黑板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复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情况,对遇到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3.操练(20分钟)针对学生完成复习题的情况,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同时,设计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训练。
4.巩固(15分钟)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5.拓展(10分钟)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复习题》教学设计2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复习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复习题》教学设计2主要针对七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复习,包括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等部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等基本知识。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还存在困难,如对一些概念理解不深,解题技巧不够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等基本概念和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等基本概念和性质的辨析。
2.解题技巧的运用,如解方程、解不等式、函数图象分析等。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数学知识。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黑板等。
3.准备教材和辅导资料,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等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
问题包括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等方面的内容,难度适中。
3.操练(10分钟)针对呈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教学设计,主要是对九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复习。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概率统计、函数等几个部分。
复习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并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初中数学知识,但对于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多给予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同时,要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复习过程中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九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九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形成知识体系。
2.难点:典型例题的分析和解题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合作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典型例题分析:通过分析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4.反馈与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
3.课件:用于辅助教学的课件。
4.练习题: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九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对九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呈现,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一元一次方程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 华东师大版 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一、知识点: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二、中考课标要求三、中考知识梳理1.会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转化,即对方程进行变形,变形时要注意两点,一时方程两边不能乘以(或除以)含有未知数的整式,否则所得方程与原方程的解可能不同;二是去分母时,不要漏乘没有分母的项,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函数问题的基本内容。
2.正确理解方程解的定义,并能应用等式性质巧解考题方程的解应理解为,把它代入原方程是适合的,其方法就是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使问题得到了转化。
3.理解方程ax=b在不同条件下解的各种情况,并能进行简单应用方程ax=b:(1)a≠0时,方程有唯一解x=ba;(2)a=0,b=0时,方程有无数个解;(3)a=0,b≠0时,方程无解。
4.正确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寻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可采用图示、列表等方法,根据近几年的考试题目分析,要多关注社会热点,密切联系实际,多收集和处理信息,解应用题时还要注意检查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四、中考题型例析题型一方程解的应用例1(2004·芜湖)已知方程3x2x-9x+m=0的一个根是1,则m的值是。
分析:根据方程解的定义,把方程的解x=1代入方程成立,然后解决关于m的方程即可,解:把x=1代入原方程,得3×21-9×1+m=0,解得m=6答案:6点评:解题依据是方程解的定义,解题方法是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转化为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
题型二巧解一元一次方程例2(2001·江苏)解方程:34113843242x x⎡⎤⎛⎫--=⎪⎢⎥⎝⎭⎣⎦分析:此题先用分配律简化方程,再解就容易了。
解:去括号,得1136242x x--=移项、合并同类项,得-x=614,系数化为1,得x=-614点评: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步骤,注意观察特点,寻找解题技巧,灵活运用分配委或分数基本性质等,使方程简化。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总复习教案
华东师大初中数学总复习第1课时 实数的有关概念知识点: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教学目标:1. 使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2. 了解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3. 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会比较实数的大小4. 画数轴,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会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教学重难点:1. 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概念;2.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概念;3.在已知中,以非负数a 2、|a|、 a (a ≥0)之和为零作为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1、实数的有关概念(1)实数的组成{}⎧⎧⎧⎫⎪⎪⎪⎪⎨⎪⎪⎪⎪⎨⎬⎩⎪⎪⎪⎪⎨⎪⎪⎪⎭⎩⎪⎧⎪⎨⎪⎩⎩正整数整数零负整数有理数有尽小数或无尽循环小数正分数实数分数负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无尽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童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个不可),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数轴上任一点对应的数总大于这个点左边的点对应的数,(3)相反数实数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效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4)绝对值⎪⎩⎪⎨⎧<-=>=)0()0(0)0(||a a a a a a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5)倒数实数a(a ≠0)的倒数是a1(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零没有倒数. 2、教学实例:3、课堂练习:4、课堂小结:5、板书:6、课堂作业:7、教学反思:第2课 实数的运算知识点:有理数的运算种类、各种运算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科学计数法、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计算器功能鍵及应用。
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的意义,理解乘方、幂的有关概念、掌握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委和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和简单的混合运算。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教学设计4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教学设计4主要是对整个九年级数学知识的复习和总结。
教材内容包括实数、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部分,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数学知识,但对于一些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
此外,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九年级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年级数学各个章节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对于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总结各个章节的知识点。
2.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形成系统。
4.练习巩固: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解题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教材。
2.课件:教师制作的课件,包括各个章节的知识点、例题和练习。
3.练习题:针对各个知识点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本节课需要复习的知识点,包括实数、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部分。
对于每个知识点,教师简要讲解其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
3.操练(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对于遇到问题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
7、教学反思:
) ;零没有倒数.
第 2 课 实数的运算
知识点:有理数的运算种类、各种运算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科学计数法、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计算器
功能鍵及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的意义,理解乘方、幂的有关概念、掌握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委和运算
(7) 实数的运算律
(1) 加法交换律 a+b = b+a
(2) 加法结合律 (a+b)+c=a+(b+c)
(3) 乘法交换律 ab = ba.
(4) 乘法结合律 (ab)c=a(bc)
(5) 分配律
a(b+c)=ab+ac
其中 a、 b、 c 表示任意实数.运用运算律有时可使运算简便.
2、教学实例:
项式中的字母部分,代表其他式子。 3 .整式的运算 (1) 整式的加减: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整式加减
的一般步骤是:
(i) 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括号前是“十”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
+”号去掉。
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是“一”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华东师大初中数学总复习
第 1 课时 实数的有关概念
知识点 : 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 2. 了解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 意义。 3. 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会比较实数的大小 4. 画数轴,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会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教学重难点: 1. 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概念; 2.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概念; 3.在已知中,以非负数 a2、|a|、 a (a≥ 0)之和为零作为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1、实数的有关概念
(am ) n a mn (m, n是整数 ), (ab) n an bn ( n是整数 )
多项式的乘方只涉及
( a b) 2 a2 2ab b 2 , ( a b c) 2 a 2 b 2 c 2 2ab 2bc 2ca.
1、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 1)考查列代数式的能力。题型多为选择题,如:
(1) 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任何数与零相加等于原数。
(2) 减法
a-b=a+(-b)
(3) 乘法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零乘以任何数都得零.即
| a | | b | (a,b同号 )
如多项式 am bm cm m(a b c),
其中 m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m 既可以是一个单项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2) 运用公式法,即用
a 2 b 2 (a b)(a b), a 2 2ab b 2 (a b)2 ,
写出结果.
a 3 b 3 (a b)( a 2 ab b 2 )
(3) 十字相乘法
( 2)考查分式的化简求值。在中考题中,经常出现分式的计算就或化简求值,有关习题多为中档的解答题。
注意解答有关习题时,要按照试题的要求,先化简后求值,化简要认真仔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化简并求值:
x (x-y) 2 .
x3-y 3
2x+2
x2+xy+y 2 +( x-y
–2), 其中 x=cos30 °,y=sin90
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掌握指数指数幂的运算。
会约分, 通分。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
( 1)考查整数指数幂的运算,零运算,有关习题经常出现在选择题中,如: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 A) -4 0 =1 (B) (-2)
-1 = 1 (C) (-3 2
) m-n 2=9m-n (D)(a+b) -1 =a-1 +b-1
(x a)( x b) x 2 (a b)x ab,
(a b)(a b) a 2 b2 ,
(a b)2 a 2ab b 2 ,
(a b)(a 2 ab b2 ) a 3 b3 .
(3) 整式的乘方 单项式乘方,把系数乘方,作为结果的系数,再把乘方的次数与字母的指数分别相乘所得的幂作为结果
的因式。 单项式的乘方要用到幂的乘方性质与积的乘方性质:
把—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斤排列起来,叫做把这个多项式技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给出一个多项式,要会根据要求对它进行降幂排列或升幂排列.
(4) 同类项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顷.
要会判断给出的项是否同类项,知道同类项可以合并.即
ax bx (a b) x 其中的 X 可以代表单
第 4 课 因式分解
知识点: 因式分解定义,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十字相乘法、求根)
式分解一般步骤。
、因
教学目标: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方法,掌握利用二次方程求
根公式分解二次二项式的方法,能把简单多项式分解因式。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对于二次项系数为
l 的二次三项式 x 2 px q, 寻找满足 ab=q, a+b=p 的 a , b ,如有,则
x 2 px q ( x a)( x b);对于一般的二次三项式 ax2 bx c( a 0), 寻找满足
a1a2=a, c 1c 2=c,a 1c 2+a2c1=b 的 a1, a2, c1, c2 ,如有,则 ax 2 bx c (a1 x c1 )( a2 x c2 ). (4) 分组分
(ii) 合并同类项: 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2) 整式的乘除:单项式相乘 ( 除 ) ,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 ( 除) ,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 ( 被除
式 ) 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
am a n am n (m, n是整数 )
( 商 ) 的一个因式相同字母相乘 ( 除 ) 要用到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
5、 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会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简单混合运算。
考查重难点
1.代数式的有关概念.
(1) 代数式: 代数式是由运算符号 ( 加、减、乘、除、乘方、 开方 ) 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 单 独的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 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直接代入、计算.如果给出的代数式可以化简,要先化简再求值.
2、 理解整式、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会把多项式按字母的降幂(或升幂)排列,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
合并同类项;
3、 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和除法、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数字指数幂的运算;
4、 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及(
x+a) (x+b)=x 2+(a+b)x+ab )进行运算;
3 、课堂练习: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
7、教学反思:
第 3 课 整式
知识点 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与去括号法则、幂的运算法则、整式的加减乘除
乘方运算法则、乘法公式、正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
教学目标:
1、 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简单的代数式。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解法:把各项适当分组,先使分解因式能分组进行,再使分解因式在各组之间进行.
分组时要用到添括号:括号前面是“ +”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面是“
- ”号,括到
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
(5) 求根公式法:如果 ax 2
ax2 bx c a( x
2、教学实例: 3、课堂练习:
bx c 0( a
2.整式的有关概念 (1) 单项式:只含有数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对于给出的单项式,要注意分析它的系数是什么,含有哪些字母,各个字母的指数分别是什么。 (2)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对于给出的多项式,要注意分析它是几次几项式,各项是什么,对各项再像分析单项式那样来分析 (3) 多项式的降幂排列与升幂排列 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列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这个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
教学过程:
1、知识要点 ( 1)分式的有关概念
下列各题中,所列代数错误的是(
)
( A) 表示“比 a 与 b 的积的 2 倍小 5 的数”的代数式是 2ab- 5
1 ( B) 表示“ a 与 b 的平方差的倒数”的代数式是 a-b2
( C) 表示“被 5 除商是 a,余数是 2 的数”的代数式是 5a+2
a ( D) 表示“数的一半与数的 3 倍的差”的代数式是 2 -3b
ab
| a | | b | (a, b异号 )
0(a或 b为零 )
(4) 除法 (5) 乘方
a a 1 (b 0)
b
b
a n aa a
n个
(6) 开方
2
如果 x = a 且 x≥ 0,那么
a = x;
3
如果 x =a,那么
3a
x
在同一个式于里,先乘方、开方,然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