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时间性问题之叙事解说——保罗·利科《时间与叙事》中的时间性问题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narratology)又译“叙述学”,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叙事学”一词始见于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茨维坦.托多洛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托多洛夫《〈十日谈〉语法》)。
法国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兰斯说:“叙事学是对叙事文的形式和功能的研究”(《叙事学》)。
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认为“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美国叙事学家西摩.查特曼将叙事学视为“叙事文的结构研究”。
(《故事与话语》)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事性的理论。
”有关叙事学的界说还散见于其他论著和辞典,其定义虽不尽一致,但将叙事学看作对叙事文内在形式进行研究的理论这一点是共同的。
在法国,“叙事学”还有许多别称,比如“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叙事作品语法”、“叙述符号学”、“叙事作品话语”、“叙事作品诗学”、“散文诗学”等。
叙事学的产生与现代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有密切关系。
费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主张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转向语言而不是言语,并认为语言是一个不受外界条件制约的封闭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的意义取决于其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这些观念为叙事学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借鉴。
俄国形式主义倡导的文学的“科学性研究”,提出的“文学性”问题以及“材料与手法”、“本事与情节”等概念的区别,对叙事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俄国民俗学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首创的俄国民间故事的研究方法,更是刺激了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兴趣和思考。
法国是叙事学的诞生地,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罗兰.巴特、托多洛夫、A.J.格雷马斯、克劳德.布雷蒙、热拉尔.热奈特等对叙事结构、叙述话语等作了严格、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正是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中形成了叙事学。
小说中叙事时间顺序变形
小议小说中叙事时间顺序的变形保罗·利科曾经说过:“文学是时间的艺术。
”可见,时间对于小说叙事的重要性。
而小说叙事时间的变形又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叙事空间。
作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作品中的时间顺序,使作品产生特殊的叙事效果,体现出不同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识,从而使读者转换思考和感受的角度,关注叙事的不同侧面,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用叙事的视角,透过时序的变形,探讨叙事文学中叙事时间为叙事带来的明显的叙事效果上的增强与消解,以及由此带来的叙事所体现出的生命意识、生命价值与生命感受的不同倾向。
小说的叙事时间顺序,通常被称为“时序”。
由于小说的叙事时间有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之分,小说叙事中时序的变形就是指小说的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分离、交错,文本时间不再按照故事时间来确定顺序,而是按照作者的意愿被重新排列。
叙事时序的多种多样的变形,虽然只是结构上的变化,却使得情节变得更加丰富、曲折,人物性格刻画更加鲜明、深刻,气氛更加浓烈、清晰。
从小说的叙事时间顺序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小说的不同风格。
下面我们来看看不同的时序的变形会带来哪些不同的效果。
一、倒叙倒述是“在事件发生之后讲述所发生的事实”。
倒叙抢在叙事之前先把作者自己的某种看法或者感受表达出来。
就像语法中的倒装句型,把需要强调和突出的部分说在前面,强调了作者的意图。
在小说叙事中,叙述者虽然想强化自己对某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但并不是直接将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而是通过倒述的形式,在叙事之前就强调了自己想要强调的部分。
让作者的看法先入为主地渗透的到读者的阅读中,从而得到了强化。
余华的小说《活着》一开篇就运用了一种含蓄的倒叙:“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当小说进入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的时候,小说的叙事也运用了倒叙:“四十多年前,我爹常在这里走来走去……”《活着》讲述了十来年前的一个午后,“我”去乡间为民间文学收集素材的时候遇一位老人,叫做“福贵”。
史学概论-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名词解释人文学院09历史系考古专业逯志飞名词解释1、希罗多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他创造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
对于历史事件,时而诉诸神的意志和命运,时而认为取决于个别人物的才能,也有时借助于对历史或地理情况的分析。
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1、取材宏富:内容丰富,包罗万象;2、视野广阔,具有通史的规模3、求真的精神4、歌颂民主自由,重视道德垂训;5、文笔华美,描写生动2、修昔底德:古希腊历史学家。
他约出生于公元前460年,他生活在雅典的极盛时期。
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思想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力求使自己的叙述与客观事实相符2、注意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3、认识到经济因素的重要性4、歌颂民主制度和法治精神5、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3、波里比阿:《通史》波里比阿一直被认为是实用主义历史学的最早代表,他的著作已经具有了追索历史演变动因的思辨色彩1、注重历史的因果关系2、视野广阔,具有世界通史的眼光3、一丝不苟的求真的精神4、强调独立思考,不轻信别人的记载5、强调历史的垂训作用4、塔西佗——(约55—120年)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
主要著作有《日耳曼尼亚志》《历史》和《编年史》,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
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因而透露出浓厚悲观主义情绪。
但其作品至今是研究古代罗马历史的权威史料,影响深远。
1、歌颂共和2、痛恨暴君3、文笔犀利4、赏善罚恶,秉笔直书5、李维——(前59—公元17年)古罗马学家,早年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
故事是怎么讲的——从叙事时间、空间和叙述视角方面解读《我的叔叔于勒》
故事是怎么讲的 ——从叙事时间、空间和叙述视角方面解读《我的叔叔于勒》发布时间:2023-02-28T03:30:19.178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0月第19期作者:李乐琪[导读]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莫泊桑的代表作《我的叔叔于勒》以丰富的细节、丰满的人物、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独具特色的叙事艺术更是支撑起整篇小说的关键。
李乐琪广东省岭南师范学院 524048摘要:“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莫泊桑的代表作《我的叔叔于勒》以丰富的细节、丰满的人物、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独具特色的叙事艺术更是支撑起整篇小说的关键。
从叙事学理论视角出发,探究《我的叔叔于勒》中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述视角的技巧运用,以拓展学习视野,深度理解小说。
关键词: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述视角当我们看小说时,我们在看什么?一直以来,人们在看小说时,多关注小说“写了什么”,却忽略了小说“怎么写的”。
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小说叙事学在西方兴起,引发了人们对小说的形式技巧和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就《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出发,从张弛有度的叙事时间、隐喻丰富的叙事空间和别具匠心的三叙述视角。
一、张弛有度的叙事时间文学与现实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在现实中只会规律性延伸的时间,在文学中可以产生畸变。
叙事与时间的关系问题是保罗·利科叙事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通过对叙事时间的把控,可以让小说产生特别的意蕴。
1.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差异的效果“叙事的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
这种双重性不仅使一切时间畸变成为可能,挑出叙事中的这些畸变是不足为奇的;更为根本的是,它要求我们确认叙事的功能之一是把一种时间兑换为另一种时间。
”法国文学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把时间分为“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
故事时间指叙事中主旨事件的跨度;话语时间指阅读话语所花费的时间,一般以作者叙述过程中文字篇幅的长短来计算。
时间与中外叙事作品中的时间表现
时间与中外叙事作品中的时间表现谭君强【摘要】[摘要] 时间是最早引起人类关注的自然现象之一。
在不同语言、文化、民族、地域和国家的叙事作品中,时间的表现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中最为明显的差别就是线性与空间性的表现。
这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具有内在的文化意义。
古代印度的叙事作品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空间性的特征;以古希腊史诗与悲剧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则明显地具有线性叙事的特征。
中国古典叙事文一开始便具有对时间的关注,展现出明显的线性叙事特征,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叙事文。
在对叙事文时间表现的研究中,清代学者李绂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在这一领域开风气之先。
【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6【关键词】[关键词] 时间;叙事作品;线性;空间性;表现【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chizhou-university_thesis/0201235081690.html时间是最早引起人类关注的自然现象之一。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西两位相距万里、几乎生于同一时期的哲人都不约而同地就时间同声发出感叹。
东方的孔夫子(公元前551—前479)慨然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①。
而西方的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Heracleitus,约公元前540—约公元前480)也形象地说过类似的话:“要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不可能之事”,“当他们踏入同一条河流,不同的水接着不同的水从其足上流过”[1]。
在孔夫子眼里,河水奔流不息,喻示着昼与夜交替的时间之流绵延不绝。
而在赫拉克利特看来,现实被持续不断的流逝的时间所变更,因为在时间的每一刻总会有与原先不同的新的因素介入进来。
时间是永恒的。
时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它。
对时间维度的思考可以有所不同,相应地也可以对时间作不同的区分。
俄国哲学家,基督教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尼古拉·别尔佳耶夫(N.A.Berdyayev)认为,时间按其特征来说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宇宙的(其性质是环形的),历史的(其性质是线性的),以及存在的(即心理上的,其性质是垂直的)[2]。
《论保罗·利科虚构叙事塑形理论》
《论保罗·利科虚构叙事塑形理论》一、引言保罗·利科(Paul Ricoeur)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理论家,他的虚构叙事塑形理论在文学理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旨在探讨虚构叙事作品如何通过叙述手法塑造和呈现人物、情节和主题,以及如何反映社会文化背景和人类精神世界。
本文将从利科的理论出发,探讨其虚构叙事塑形理论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二、利科虚构叙事塑形理论的内涵利科的虚构叙事塑形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叙事作品如何通过叙述手法塑造人物、情节和主题。
他认为,虚构叙事作品中的叙述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涉及到叙述者的情感、认识、意愿等多重因素。
虚构叙事作品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描述来传达某种意义或价值观念。
在利科的理论中,虚构叙事作品中的叙述手法包括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声音等多个方面。
这些手法共同构成了作品的叙述结构,进而塑造了人物、情节和主题。
同时,利科还强调了虚构叙事作品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认为作品中的主题和情节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人类精神世界。
三、利科虚构叙事塑形理论的特点利科的虚构叙事塑形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综合性:利科的理论涉及了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跨学科性。
2. 深入性:利科对虚构叙事作品的叙述手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
3. 阐释性:利科的理论强调对作品意义的阐释和理解,认为虚构叙事作品不仅是为了传达信息,更是为了传达某种意义或价值观念。
4. 社会性:利科的理论关注虚构叙事作品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认为作品中的主题和情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人类精神世界。
四、利科虚构叙事塑形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利科的虚构叙事塑形理论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为作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思路和方法,使作家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人物内心世界和情节发展规律。
其次,该理论有助于作家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时间与叙事结构的处理
时间与叙事结构的处理时间与叙事结构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能够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文学作品中,时间的处理方式和叙事结构的安排都需要作者巧妙地运用,以达到表达主题和情感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时间与叙事结构的处理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并以几个经典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时间的处理方式对于作品的情节发展和角色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可以通过时间的前后顺序、时间的跳跃和时间的延展等手法,来展示故事的发展和角色的成长。
例如,在《百年孤独》中,加西亚·马尔克斯通过时间的跳跃和延展,将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展示了家族的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这种非线性的时间处理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多维度性。
其次,叙事结构的安排也对于作品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呈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可以选择线性叙事、倒叙、插叙等不同的结构方式,来展示故事的层次和情感的变化。
例如,在《追风筝的人》中,卡勒德·胡赛尼通过主人公阿米尔的回忆和叙述,将故事分为过去和现在两个时间段,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现在的反思,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这种叙事结构的安排,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主题。
此外,时间与叙事结构的处理还可以用来创造悬念和紧张感,增强读者的阅读欲望和情感共鸣。
作者可以通过时间的错位、叙事的断裂和信息的隐藏等手法,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猜测欲。
例如,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阿瑟·柯南·道尔通过福尔摩斯的推理和叙述,将案件的真相逐渐揭示出来,让读者一边跟随福尔摩斯的思路一边猜测案件的结果。
这种时间与叙事结构的处理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投入到故事中,与主人公一同解谜。
最后,时间与叙事结构的处理还可以用来强调主题和情感的转折。
作者可以通过时间的紧缩、叙事的加速和信息的集中等手法,来突出故事的高潮和情感的转折。
例如,在《1984》中,乔治·奥威尔通过对主人公温斯顿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极权主义社会的恐怖和个人的反抗。
利科论康德的时间1
利科论康德的时间观①——试述《时间与叙事》对《纯粹理性批判》的解读Ricoeur' s Comments on Kant' s Concept of TimeJIANG Xiangdong( School of Philosoph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Hubei, China)JIANG Xiangdong ( 1972-) , male,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School of Philosophy, Wuhan University, majoring in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and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论文作者江向东论文关键词利科/《时间与叙事》/《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时间观Ricoeur/Time and Narrative/Critique of Pure Reaon/Kant' s concept of time,论文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论文单位,点击次数184,论文页数168~173页2006年2006月论文网/paper_26260921/[中图分类号]B565. 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1X(2006)02-0168-06毫无疑问,胡塞尔是对利科的哲学生涯影响最大的人,正是通过阅读胡塞尔并发展了胡塞尔的思想,利科才真正开始他作为一个哲学家、现象学家和诠释学家的生涯的。
1950年,利科出版了载有他评论的胡塞尔《观念Ⅰ》的法文全译本,开始了其作为一个胡塞尔评论家和批评家的生涯,并且作为一个现象学的领军人物而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声誉。
而我们认为,也正是通过对胡塞尔《观念Ⅰ》的译注,利科才真正关注起时间性问题的。
利科于1983—1985年间完成的3卷本巨著《时间与叙事》(Temps et récit)就是现当代西方哲学史上一部有着里程碑意义的杰作,利科在此书中通过对多位给后世西方哲学带来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康德、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时间理论之“疑难”(apories)的深入反思,创造性地提出了他的叙事时间(temps raconté)理论。
在时间与叙述之间——评伏飞雄《保罗·利科的叙述哲学》
这本书的论述大致分为导论 、正文与附录三个部分 。作者在导论部分介
绍 了利科 的生 平 和思 想 ,尤 其 突 出 了他 对 “ 间疑 难 ” 的阐 释 与 解 决 尝试 。 时 正文 部分共 分 为七章 ,在 深入研 读利 科 “ 象 阐释 学 ”体 系 的前 提 下 ,在 深 现 人领 会 《 间 与 叙 述 》三 大 卷 的 问题 意 识 和 理 论 框 架 的基 础 上 ,对 利科 以 时
述哲 学者 ,须从 此书 开始 。
如果 我们认 为这本 书 的学术 价值 不仅 仅 在 于 出现 在 某领 域 的 “ 第一 次 ” , 那么 我们 就有 必要进一 步追 问作 者为什 么选 择利 科和他 的 《 叙述 与 时间 》 。
众所周 知 ,时 间疑难在 整个 西 方 哲学 史 中是 一 个 讨论 不 休又 始 终 无法 完
①
伏飞雄 著:《 保罗 ・ 利科的叙述哲学 》 ,苏州大学出版社 ,2 1 年 。 01
2 O 3
在时阀与敞述之间
- - ● - ’ ● _ _ ● _ _ _ ●
●
形式 变成 时 间经验 时 ,才取得其 全部 意义 。q ”)由此 ,我们 可 以看 出 ,利科 并 非把 时 间完全 当成 一个 哲学 问题 ,他对 时 间疑 难 的探 讨 已跳 出 了传 统 的哲 学 思辨 方式 。在 深入 反思 西方思辨 哲 学 的时 间 之 思 的基 础 上 ,利 科 引 入 了 “ 叙
“ 三重模仿”为基础构架 、以 “ 情节化”为核心的 “ 叙述时间理论, , ,以及时 ;
间疑 难 的 “ 大 对 质 ”进 行 了 系统 梳 理 和 解 析 ,勾 勒 出 利 科 在 书 中呈 现 的 三 “ 历史 叙述 、虚 构叙述 中的时 间塑形 ” 和 “ 时 间疑 难 的 ‘ 述 阐释 ” 对 叙 ’两 条 主线 ,并 对利科 对于 “ 间疑难 ” 以及叙 述符 号学 的贡献 与局 限进行 了评 价 。 时
时间的迷宫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时间结构与叙事技巧
时间的迷宫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时间结构与叙事技巧时间的迷宫: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时间结构与叙事技巧文学作品中的时间结构与叙事技巧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
通过巧妙地构建时间迷宫,作家们能够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深度的角色描写。
本文将从时间结构和叙事技巧两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中时间的奥妙。
一、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指文学作品中时间元素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时间结构可以帮助作者有效地展示故事的发展和角色的成长。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时间结构。
1. 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最常见的时间结构之一,它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一环扣一环地呈现给读者。
这种结构能够让读者较为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发展过程和人物的成长经历。
例如,经典小说《红楼梦》采用了线性结构,整个故事按照时间的前后进行叙述。
2. 倒叙结构倒叙结构是指故事以逆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这种结构常用于描绘人物的回忆和过去的事件,能够增添悬疑和紧张感。
例如,美国作家菲利普·迪克的科幻小说《电子梦》就采用了倒叙结构,通过回顾主人公的过往经历,逐渐揭示出故事的真相。
3. 平行结构平行结构中,多个时间线呈现在读者面前,时间线之间相互平行,有时会在某一点交汇或交叉。
这种结构常用于展示不同时期的故事情节或角色经历的同时存在,体现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例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就采用了平行结构,通过描绘不同世代的家族成员的故事,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家族的兴衰。
二、叙事技巧叙事技巧是作家通过语言手法和写作技巧,将故事娓娓道来的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叙事技巧。
1. 夹叙夹述夹叙夹述是指在主叙故事的过程中,插入对于事件或人物的描述和评价。
通过夹叙夹述,作家可以向读者传达故事之外的信息或引发读者的思考。
例如,中国作家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巧妙地运用夹叙夹述,通过对角色内心想法的描写,展示了封建社会的局限和人性的复杂性。
2. 人称叙事人称叙事是指通过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讲述故事。
利科论康德的时间观
利科论康德的时间观——试述《时间与叙事》对《纯粹理性批判》的解读毫无疑问,胡塞尔是对利科的哲学生涯影响最大的人,正是通过阅读胡塞尔并发展了胡塞尔的思想,利科才真正开始他作为一个哲学家、现象学家和诠释学家的生涯的。
1950年,利科出版了载有他评论的胡塞尔《观念Ⅰ》的法文全译本,开始了其作为一个胡塞尔评论家和批评家的生涯,并且作为一个现象学的领军人物而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声誉。
而我们认为,也正是通过对胡塞尔《观念Ⅰ》的译注,利科才真正关注起时间性问题的。
利科于1983—1985年间完成的3卷本巨著《时间与叙事》(Temps et récit)就是现当代西方哲学史上一部有着里程碑意义的杰作,利科在此书中通过对多位给后世西方哲学带来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康德、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时间理论之“疑难”(apories)的深入反思,创造性地提出了他的叙事时间(temps raconté)理论。
而本文只限于讨论利科在《时间与叙事》中为建构其叙事时间理论而对康德时间观所做的批判性解读。
一、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时间观利科在《时间与叙事》中让康德的时间观与胡塞尔的时间观相“对质”(co nfrontation),以此作为他对西方哲学传统时间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的一个重要阶段。
利科指出,胡塞尔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对“内时间”所作的种种分析,大都被奠基于对客观的或世界的时间之先天的理解。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试图把外部世界置于括号中,然而它却依靠与那个世界相关的语言和理解。
这样,在胡塞尔的现象学计划之核心中就存在着一个悖论。
按照利科的理解,胡塞尔的现象学的目标最终与每一种其它的关于时间的现象学一样:从内时间中导源出或构成客观的时间。
然而,在胡塞尔的情形中有一种相当反讽的循环性。
他把他想要构成的真正的事物悬置掉了!利科声称这种方法论上的荒谬导致了在一系列关系上优先位置的前后颠倒。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利科开始了对康德时间观的考察。
最新 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的对比分析-精品
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的对比分析摘要:叙事学对时间的研究由来已久, 且五花八门, 但其中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才是叙事学时间的最重要研究对象。
两者与现实时间进行对比, 可以得出其根本的特征:首先故事时间在其内部具有一种自在性, 并具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态, 但从外围来说, 故事的时间具有一种规定性, 而且其模式具有多样性;再就是叙述时间是直接展现在受众面前的时间, 但它必须依附于故事中某些对象的心理时间以其为参考, 其中每个对象的心理时间是一维向前的, 而且叙述时间在展现故事时间的过程中, 可以交替展现多个对象的心理时间, 但通常情况下这种交替之间存在一种呼应, 若这种呼应不存在, 则会造成受众对故事时间的理解障碍。
关键词:叙事; 故事时间; 叙述时间; 心理时间; 时间模式;时间一直是叙事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如故事时间、叙述时间、作者构造作品的时间、接受的时间等, 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但从严谨的叙事学角度来说, 最值得探讨的是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
热奈特对叙事含义的解释最凸显的就是故事和叙述以及承载两者的文本1, 时间因素也与之对应: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
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关系研究已很多, 如顺序问题、时距问题及频率问题, 却是现象级的, 没有真正探寻其根本特征及由此引发的两者之间的关联, 但正是这些特征, 才使现象级的特征得以实现。
那么如何找到故事时间及叙事时间的根本特征呢?借用爱因汉姆论证电影作为的核心论据, 他对比了电影形象以及现实世界形象, 得出了几种根本性的差别, “正是这些差别才给电影提供了他的各种艺术手法”2, 叙事的时间也与之相仿, 其核心论据相似:故事时间与现实时间 (平时生活中看待的时间, 不涉及或物理理论层面的时间认知) 的对比;叙述时间与现实时间的对比及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之间的对比及关联, 这里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还要看到相似, 而且要分别进行, 并在过程中分析其中的关联。
一.故事时间的特征对于故事而言, 它本身具有一种自在性:对每一个独立的叙事文本而言, 它背后都有一个这样的自在体———故事 (对于任何读者, 接近这个故事唯一方法, 就是通过那个———或许是唯一的叙事文本, 但只是接近, 不能完全掌握这个故事的全部信息) 。
保罗·利科:文本价值的充分肯定者——略论保罗·利科的辩证解释学语言观
保罗利科:文本价值的充分肯定者——略论保罗利科的辩证
解释学语言观
李丹丹;刘利凤
【期刊名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8)004
【摘要】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的解释学语言观带有鲜明的辩证法的特点.他把句子当作一个"事件",强调"事件"与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充分肯定了文本独立的价值意义,以及读者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在当代众多的西方哲学家中显示出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总页数】4页(P143-146)
【作者】李丹丹;刘利凤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32;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保罗·利科《时间与叙事》对海德格尔时间观的评述 [J], 高佩
2.作为象征的神话:保罗·利科的神话解释学 [J], 胥志强
3.保罗·利科:文本价值的充分肯定者——略论保罗·利科的辩证解释学语言观 [J], 李丹丹;刘利凤;
4.“语言友好”的伦理关照下译“不可译”——读保罗·利科的《论翻译》 [J], 杨晓琼;;
5.回到叙述本身:保罗·利科的“事件解释学” [J], 刘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保罗·利科虚构叙事塑形理论》
《论保罗·利科虚构叙事塑形理论》一、引言保罗·利科(Paul Ricoeur)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理论家,他的虚构叙事塑形理论在文学理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主要关注虚构叙事如何通过语言的表达来塑造人的思想、行为以及社会现实。
本文旨在探讨保罗·利科的虚构叙事塑形理论,分析其理论框架、核心观点以及应用价值。
二、保罗·利科虚构叙事塑形理论的框架保罗·利科的虚构叙事塑形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故事层面的叙事、语言层面的修辞和个体与社会层面的意识形态。
在故事层面,虚构叙事以情节、人物和事件为载体,传递了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在语言层面,修辞手法如隐喻、象征等使得故事得以更加生动地呈现。
在个体与社会层面,虚构叙事塑造了人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现实。
三、保罗·利科虚构叙事塑形理论的核心观点1. 虚构叙事与现实的关系:利科认为,虚构叙事并非与现实无关,而是通过对现实的模仿、反映和重塑,塑造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2. 叙事与意识形态:利科认为,叙事在传播意识形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虚构叙事,人们得以在情感和认知上认同某种意识形态,从而影响其行为和社会现实。
3. 语言的修辞功能:利科强调了语言在虚构叙事中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如隐喻、象征等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富有深度,同时也传达了特定的价值观和思想。
四、保罗·利科虚构叙事塑形理论的应用价值1. 文学批评:保罗·利科的虚构叙事塑形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和修辞手法,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2. 电影艺术:在电影艺术中,虚构叙事是重要的表现手段。
通过运用保罗·利科的虚构叙事塑形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作品如何通过情节、人物和修辞手法来传达特定的价值观和思想。
3. 社会心理学:虚构叙事在社会心理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虚构叙事如何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的深层原因。
保罗·利科《时间与叙事》对海德格尔时间观的评述
No . 3,2 0 1 7
保罗 ・ 利 科《 时 间与 叙 事 》 对 海 德 格 尔 时 间观 的评 述
高 佩
( 中国人 民大学 哲学 院 , 北京 1 0 0 8 7 2 )
摘
要: 时间问题一 直是备 受重视 的哲学 问题。对时 间的组 织也就是 对 时间的 掌控 , 事关人 们对 日常 生活 中和社
留待他研究的问题不是海德格尔关心的形而上学问题如果我们不让海德格尔后期作品压倒存在与时间的声音那么我们给自己一次机会在时间的解释学现象学这个层面上去理解那些紧张和不一致性
第3 5卷
2 0 1 7年
总第 1 4 8期
第 3期
科学 ・ 经济 ・ 社会
S C玎 NCE ・ ECoNoM Y ・S oCI ETY
c o n t r o l t i me,i t r e f e r s t o 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i mp o r t nt a p a r t o f f e e l i n g s o f p e o p l e ’ S d a i l y l i f e a n d s o c i e t y .Bu t R i c o e u r c o n s i d e r s
GA0 P e i
( D e p a n m e m o fP h i l o s o p h y , R e n mi n U n i v e m i t y , B e i j i n g ,1 0 0 8 7 2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T h e i s s u e o f t i me a l wa y s h a s b e e n a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p r o b l e m t o wh i c h we p a y g r e a t a t t e n t i o n .T o o r g a n i z e t i me i s t o
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
目录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的目录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通 过阅读目录和各个章节的标题,读者可以大致预测到每一章的内容和主题,从而 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种启发性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也 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思考和探索的书。
目录分析
《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的目录体现了作者的精心设计和深思熟虑。从布 局、主题分类、逻辑性、创新性和启发性等方面来看,这本书的目录都为读者提 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过程。作为一本学术著 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探索的空 间。
精彩摘录
书中还提到,“时间是一种叙事资源,它的流逝、停顿、倒退、重复都为叙 事者提供了塑造故事的可能。”这一点对于所有从事写作、电影制作或是戏剧创 作的人来说,都是极具启示意义的。通过对时间的巧妙运用,创作者们不仅能够 构建出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更能深刻地挖掘出角色内心的世界。
精彩摘录
《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还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时间在虚构叙事中的作用。 例如,时间如何影响角色的成长与变化;如何通过时间来构建故事的主题与意义; 以及如何利用时间来操控读者的情感与期待。
精彩摘录
这些精彩摘录只是《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中的冰山一角。这本书为我们 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时间,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虚构叙事中的时间 塑形艺术。对于每一个热爱故事、渴望探索未知世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 一次启迪心灵的阅读之旅。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在阅读《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这本书之后,我深深被其富有洞察力和见 解的观点所吸引。作者保罗·利科通过对时间在虚构叙事中的塑形进行深入探讨, 揭示了时间在叙事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时间性问题之叙事解说——保罗·利科《时间与叙事》中的时
间性问题
本文分为七个部分:即引言和六个章节。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对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的哲学理论特别是诠释学思想的的研究概况;同时就本文选题的理论考量作出了三点明确的阐述;尤其重要的是,作者还提出了他的关于“时间诠释学”之新见解。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利科的哲学与时间性问题的关系。
第二章比较清楚地阐述了在西方哲学史中时间性问题之“缘起”,作者颇关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西方时间哲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通过分别考察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卷十一中之“时间经验的疑难”、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之“情节”问题以及《忏悔录》与《诗学》之“整合”等内容,作者深入地讨论了利科关于“叙事时间”之“建构”的问题。
第四章通过分别考察利科对西方哲学史中传统时间理论之“解说”与对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评价等问题,作者深入地讨论了利科对“时间性疑难”之“叙事解说”的问题。
第五章(存目)原计划深入地讨论利科的叙事时间与神学扩展的关系,并且作者颇关注利科的叙事时间理论与当代法国哲学中之绝对“他者”概念的内在逻辑关联。
第六章(略)原计划详细论证引言部分作者所提出的“时间诠释学”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