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

教学·现场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文|朱乔一、教学背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有别于以往的要求,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是教学改革当中的全新概念,指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当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以及思维品质。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有力践行课程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组织教学。

本文以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结构”这部分内容为例,设计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高中生物学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1节。

本节课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第二部分讲的是营养结构,这节课是对“群落及其演替”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在本节课之后主要讲解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相关内容。

因此本节课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三、学情分析关于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

并且,学生在生活当中也借助多元化的渠道,如阅读、图片、影视等接触到了很多类型的生态系统,对于生态系统并不陌生。

与此同时,在此之前学生也学习并巩固了种群及群落的相关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四、教学目标1.形成生命观念:能够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2.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及其作用,并且完成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

3.树立科学思维: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结合食物链、食物网等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4.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能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指导下积极践行生态保护行为。

五、教学重难点对生态系统当中各个成分以及作用进行分析,完成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情境导入、设计问题串、小组合作学习。

七、设计思路“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当地湿地公园作为课前导入内容,这样能让教育活动回归生活,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生活实际之间搭建桥梁,从而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服务于实际生活。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反思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反思1《生态系统》这节内容是高考常考的考点,学生因理解不到位常会犯一些错误,主要有一下几点:1、在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学生常常错误将人类社会中生产者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混淆。

如将自己的父母错误理解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

2、在连接食物链时,学生经常将箭头方向指向上一营养级。

如草一兔一狐3、在食物链:草、老鼠、鹰中,如鹰的数量大大减少,老鼠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学生容易理解成老鼠数量迅速增加,而不会想到随后又大大减少。

4、生态系统的组成一定要有生物和环境。

如一条鱼、一个鱼群就不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一个池塘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5、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必须有生产者才能成立。

如草f兔f狐是一条食物链,但兔f狐就不是一条食物链。

所以在高三的复习课中,这些都是要重点强调的。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反思2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行,新的课改理念日新一日。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注重一个“活”字,做到“活”中有情,“活”中有乐,“活”中有疑,“活”中有美。

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形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中实施探究学习要突出几点: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空;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合作”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一句话说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功能,由于可以在书上直接找,学生的回答是中规中矩的,但我不满足于他们的“依书直说”,我打算在此安排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另外,我还想把问题稍作变通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于是,我说:“请各个小组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这三种角色,并猜想“假如生态系统没有了自己这种成分,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在热烈地讨论后,都有了更多更丰满的见解。

【课后作业】设计意图及教学反思

【课后作业】设计意图及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课的设计意图及课后反思分析历年的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试题不但考查了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着重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高三总复习阶段究竟能否培养学生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直是我们不断探讨的问题。

我想,只有我们老师在教学中,除把握教材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外,更重要的是自觉地、有意识地找出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点,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才能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

因此,我的设计是从考纲的能力要求出发,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强化训练。

基于‘高考考试的目标与要求’,这节课设计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构建知识网络‘高考考试的目标与要求’理解能力的第一项强调,“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复习课的知识容量大于新授课,因此复习课要引导学生归纳和梳理知识,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是提高能力的根本。

这节课我让学生课前先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自主挖掘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再由老师引导整理本部分内容的知识体系。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复习时脉络清晰,而且通过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可以使他们从多个方向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考试中迅速提取知识,准确快速解答,使学生的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迁移能力进一步的提高。

构建生态系统的知识网络是王洁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要求,因为以前没有对学生进行过这方面的训练,执行起来费了很大的劲儿,试讲的班级学生很排斥网络图的构建,学案的这部分几乎都是空白,待课上老师引导构建了知识体系后,感觉对这部分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网络图真好。

于是我做了调整,要求上课班级学生课前学案的任何内容都必需填写,收上来后老师重点看网络图的构建及模型的建构,逼着学生自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整理他们头脑中零散的知识,其实部分学生做的还是不错的。

必修三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必修三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是在学生掌握了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以及本教材个体自身稳态调节和种群与群落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章是是整个高中生物必修的倒数第二章,相对于前面的内容来说,本章是整个高中生物中是相对比较独立的,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没有系统的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但同时本章又是与前面内容密不可分的一章,学习本章内容,同样要联系到“生物的营养代谢类型”、“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和种群、群落以及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内容。

所以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在整个高中生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根据生物学习的不便定律“结构决定功能”,我们这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就在这一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使我们学习本章以及后面一章的基础。

因为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

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最主要的是掌握生态该系统的组成成分;我们要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在食物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既可以联系复习前面的内容,又对后面所要学习的内容打下基础,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石。

所以说,本节内容十分重要。

本节的内容比较的不直观,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图片和多媒体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以及营养结构。

针对高中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对其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2、熟悉生态系统的分类及范围;3、说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4、解释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621生态系统的组成说课稿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621生态系统的组成说课稿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尚需引导,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教师讲解、缺乏自主学习等问题。此外,学生对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对于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可能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教学手段来加深理解。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生态学概念。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中心辐射式布局,以生态系统的核心概念为中心,向外扩展出各个知识点。主要内容将包括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平衡等。风格上,我将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用不同颜色和符号来区分和强调重点信息。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突出教学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
2.生活实例:分享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实例,如学校附近的公园、湖泊等。通过讨论这些实例中的生物和生态环境,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头脑风暴:邀请学生列举他们所了解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湿地等。在黑板上记录学生们的答案,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
(3)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维持条件。
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2)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4.联系实际:将生态系统的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责任感。

初中生物课堂反思与改进(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课堂反思与改进(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课堂反思与改进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课堂反思与改进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我始终坚信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感自己在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学生互动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为了更好地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我对近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反思,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课堂组织方面1.反思:在课堂组织方面,我曾一度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氛围较为严肃,学生参与度不高。

2.改进:今后,我将尝试采用更多样的组织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

三、教学方法方面1.反思:在教学方法上,我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培养。

2.改进:我将调整教学策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验操作、探究活动等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学生互动方面1.反思:在学生互动方面,我往往过于关注优秀学生,而忽略了学困生的需求,导致班级整体成绩两极分化。

2.改进: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辅导计划,促进班级整体进步。

五、课堂评价方面1.反思:在课堂评价上,我过于依赖笔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过程表现,导致部分学生投机取巧,不求甚解。

2.改进:我将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反思、积极改进,努力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范文:示范课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生物圈》是初中生物课程中关于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生物圈的概念、范围、结构和功能,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描述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结构;–理解生物圈的功能及其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学会使用图表和模型来展示生物圈的信息。

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精品教案

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精品教案

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精品教案教案名称: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2.能力目标:能够描述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关注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1.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探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以生活中的一个现象或问题作为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生活中,不同的动植物可以共生并相互依赖,你觉得这是为什么?2.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不同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

二、知识讲解与探究(30分钟)1.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通过投影仪或板书,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生物生活居所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观察一幅生态系统的图谱,并讨论其中不同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如:植被层对土壤的保持、动物对植物的传粉和吃掉植物等。

通过这种探究,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并能分析其结构和功能。

三、情感教育与实践(20分钟)1.情感教育: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如森林砍伐、水污染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植物对于环境的影响,例如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生态系统的行动。

四、巩固与拓展(20分钟)1.巩固:设计一份选择题和填空题卷,检验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2.拓展:设计一道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其中一种生物的适应特征,并说明其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关于九年级《生态系统》复习课的反思庆云县中丁中学耿作艳生态系统是初中生物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中国连续两年的严重干旱不仅对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还影响了我们的现实生活。

因此,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和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通过实例掌握新知识。

1、教学内容分析1。

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通过小老师的提问总结,从而使学生真正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非生物和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或物质和能源。

通过对池塘成分的分析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明确各自的作用。

3、食物链、食物网和生物富集所谓的营养关系实际上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通过给出食物链的例子,要求学生探索什么是食物链,以及食物网中一种人类有机体的消失是否会增加或减少对其他有机体的影响。

这些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答案,并最终总结。

4.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两个方面: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通过讲解能量流动的过程,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一切生命都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

没有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

流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物质从周围的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回到周围环境的周期性循环。

5、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类型可分为两类: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1在讲解自我调节后,学习并应用通过环境污染事件学习到的知识,形成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科学理念。

使本课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完美结合。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

4、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

2019-2020年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二册第2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word教案

2019-2020年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二册第2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word教案

2019-2020年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二册第2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

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

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反思1.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苏教版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的内容。

这章研究的是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态系统,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知识。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第四章的一个重点,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埋下了一个伏笔,也是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2.学情分析从教学内容上看通俗易懂,学生通过自学也能基本掌握教材的重点,但是,要深入领会生态系统在结构各组成成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并领会普遍的生物学规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就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多收集与本节有关日常生活例子,便于理解。

3.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为:“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属于理解水平,即学生会判断哪些属于生态系统。

通过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让学生理解各组成成分的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

(1)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生物学上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生物学上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能力;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2)理解“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规律,提高解决生态学实际问题的能力;(3)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4)培养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教学重点与难点4.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关系;4.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5.教学过程PPT 展示了我们在讲群落时放的一张图片(池塘生态系统),通过这个图片复习了群落的概念。

对学生进行提问,图中除了生物以后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到光、空气、水分等非生物的相关知识。

很自然地引出探究点一: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

简单地讲了生态因子和极限因子。

接下来将生物和非生物联系起来讲到生态系统。

这样生态系统的概念学生就容易理解。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一课欢迎进入生物科学的世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生物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物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2.难点:生物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生物现象,如蝴蝶的变态发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生物学原理。

2.知识讲解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学科,包括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发生、发展、分类、遗传、进化等方面。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调查、资料分析等。

3.案例分析以蝴蝶的变态发育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现象。

4.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植物生长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生物学的研究过程。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物学现象。

强调生物学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

6.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其生物学原理。

下一节课分享观察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有趣的生物现象,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现象,培养他们的生物素养。

第二课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培养学生运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难点:运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第三课生物的分类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依据。

2.培养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识别生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依据。

2.难点:运用分类方法识别生物。

第四课生物的遗传与进化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遗传和进化的基本概念。

高中生物课《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课《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学案应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讨课《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大庆一中高中部李岩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同学:大家好。

我叫李岩,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结构》。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五个方面对该科进行剖析。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

本章内容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位于第4、6章内容之间,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继于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的研究,继续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并且也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研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个体、种群、群落这几个生命系统层次的基础上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更高层次的剖析。

这节课生态系统的组分和营养结构的分析,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很好素材,是本章的重点。

食物链的写法和条数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在初中就有所涉及,高二的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生态系统的判别依据与结构组成的还缺乏深思。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学生应该比较轻松,但也容易产生轻视的念头,因此,创设情境和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便显得尤为重要。

3、课标考纲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课标和11年考纲都是一类要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重点,食物链条数的确定、营养级的确定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1、场景导入法、小组讨论教学法、课件展示直观教学法、联系实际的谈话法。

2、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及相关图片。

学法:自学探究法、归纳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情境,并以提问的方式导出新课题→学生观察湿地生态系统图解,具体分析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学生根据所学设计生态缸,经过小组讨论得出各成分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得出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结论→通过视频分析讨论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功能、特点→再次证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5-1生态系统的结构(2课时)(教案).doc

5-1生态系统的结构(2课时)(教案).doc

呼市21中学新课程有效教学教案《5・1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案学校名称:呼市21中学学科:生物授课年级:高二教师:王颖课时:2课时课型:问题生成解决课拓展训练课授课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进行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教育。

2.通过学习牛态系统的结构,可知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学难点:说明牛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导读单、训练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发现生成课授课时间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导入:在地球的表面儿乎到处都有生机勃勃的生物,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地球上的牛物和它牛活的环境共同构成了牛态系统,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自主阅读,走进文本1、结合手中的材料,查阅相关书籍,通读全文一遍。

2、带着问题,运用查、划、写、记、练、思阅读六字诀,整体感知全文,并完成《问题导读单》。

3、【思考、讨论】以学生为主,多个学生补充。

三、创设问题、生成评价学生通过交流自由学习时的收获,在学科长的组织下整合本组生成的共性问题。

四、汇报交流,达成共识学生:分组进行展讲,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补充学生未讲到的知识点,并进行精讲和点评。

具体流程如下:【问题探究】如图,生态球是一个由透明的玻璃组成的细小、封闭的球体,球体内部有水、沙、无机盐等,还有水草、藻类、鱼和微生物;光线从外部向瓶内辐射,瓶内外不断进行热交换,球内的藻类、水草和鱼能长时间生活。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4篇)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4篇)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4篇)《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篇1课程名称:生态系统的结构授课章节:第5章第一节教学目标:1. 让同学理解生么是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的种类。

2. 让同学学会知道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有哪些成分。

3. 通过对养分级能量流淌的理解,让同学明白越是最高养分级的生物导致能量铺张越严峻。

4. 让同学充分理解本节内容,在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对食物链食物网的熟悉,联系实际,把学到的学问运用到实践中来,让同学熟悉到爱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简单性是如此重要。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种类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食物链与食物网。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食物链食物网及养分级。

板书设计: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生态系统的分类1. 自然生态系统i海洋生态系统 ii森林生态系统 iii湿地生态系统……2. 人工生态系统i城市生态系统 ii农田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 组成成分i外界环境 ii生产者 iii消费者 iv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2. 食物链和食物网i食物链:养分级概念ii食物网概念习题、作业:1. 下列生物哪个不是消费者。

()a 蛇 c 蚯蚓b 猫d 蛔虫2.一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生产者不肯定是绿色植物。

b 错综简单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c 食物网是物质循环,能量流淌的渠道。

d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一只猫的食物为40%米饭,60%鱼。

(该鱼吃草长大的)试求这只猫长了1kg至少需要多少绿色植物?教学后记:(教学总结)本章内容比较零碎,要把握的学问点也比较多。

需要同学在课前预习,充分做好预备。

这一节内容理解性比较强,课本只补过短短五页书,但联系方面特别广,既有生态系统的类型,又有系统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光考记忆是肯定不行的。

首先应当指出本节的重点很难点;其次,举例说明,利用身边的环境很生物结合课本内容,让同学生动地理解记住;最终,让同学做些例题,在做题中关心同学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3)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图表和模型,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3.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3)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2)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PPT课件;(2)生态系统的图片和图表;(3)实例材料。

2.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2)组织学生分组,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生态系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2)提问:“你们知道生态系统是什么吗?”让学生分享预习成果。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自主学习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的内容。

3. 课堂讲解(2)详细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3)讲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4. 实例分析(1)展示实例材料,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例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5.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课堂讨论;(2)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3)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反思大练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反思大练兵

2015年巢湖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活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反思巢湖市第四中学高二谢小庆2015年7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反思巢湖四中谢小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第3节。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碳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本章的其它教学内容联系密切,只有全面掌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才能把本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构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才能对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例如讨论“温室效应”〔视频展示〕、“巢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及其治理、关注“低碳出行”、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等。

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更能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如何以碳循环为例来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知识,为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为此,我以“温故知新”的方式开展本节课的教学:先对“能量流动”进行复习,以填空题形式引导学生“温故”,再提出问题——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学生自主思考、师生讨论问题的同时也顺利引入新课教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间换一次水?老师怎么不通氧呢?……
所以讨论比较热烈,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到 课例研究综
位,真正体会了学以致用带来的快乐。课后积极利用周 述
末时间制作了生态瓶,跟踪观察了好长时间,还不断的
改进,甚至有些同学把家里的鱼缸也改造了,换掉了观
赏鱼。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旦激发出来,就能达到最高的学
习效率。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及总结反 思
学科
高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称Leabharlann 此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
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
教材分析 其中负反馈调节是重要概念。同时要让学生明确:自然
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人类活动已干扰了全
球范围内的生态平衡。
系统的稳定有什么具体的条件?课后制作生态鱼缸应
如何操作?
三、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发言
四、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总结制作生态瓶的
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
五、布置生态瓶的制作
这一环节的设置,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为之
前很多同学到实验室做实验是见到过那个大鱼缸的。很
多同学当时就问:老师你们喂它们吃什么?老师多长时
1.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能用物质、能量输入
和输出平衡的观点,认识具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对生态系统各种成分功能和营养结构关系
的讨论,以及运用反馈调节原理,能初步判断不同生态
教学目标 系统维持其稳定性的相对能力。
3.能够根据生态系统各种成分、结构以及数量关
系构建稳定性生态系统模型,并制作简易生态瓶。
4.能够为常见生态系统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出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观点,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维持稳定性的方法。

一、导入引导1. 讨论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我们来说很重要?2. 播放视频:播放一段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二、观点诠释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互相作用的系统。

2. 稳定性的定义: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影响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三、影响因素分析1.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越稳定。

2. 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稳定性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四、维持稳定性方法1. 珍爱生物多样性:珍爱各种濒危物种,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 控制人类活动:减少污染、破坏自然环境,珍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的手段管理生态系统,保持其稳定性。

五、案例分析1. 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2. 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分析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六、小结反思1.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反思: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珍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你在平时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七、拓展延伸1.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书籍或文章,加深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 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

八、作业安置1. 作业要求:写一篇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小论文,结合案例分析,阐述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

2. 截止时间:下节课前交。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到珍爱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培养环保认识,为未来的生态环境珍爱贡献自己的力量。

华师大版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生态系统》每课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生态系统》每课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生态系统》每课教学反思1 种群和群落本节课程教学设计了多种教学方式,其中以实例引导、小组合作和讨论、自主研究等方式为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中种群的概念、分类、特征和适应性,并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本节课程设计中还将“保护环境责任意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强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责任感。

2 生态系统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目标要求,是我们判断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因此,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而教师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注重引导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

很明显,这个教学目标设计只是"老师做些什么" 而不是"学生做些什么" 只有教的方案,没有学的方案,应把"怎么学"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

教师按教材内容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并通过操练求得巩固的方式。

这就是“以知识为一中心"的课程所具有的一般特点,无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这片断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展开教学,使教学过程变得牛动,活泼,有效,但还未能真正理解教材,不可避免地返回到刻板化、程序化的老路上去。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牛物与环境的认识,对于学生形式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保意识都很重要,教学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食物网的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辨析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功能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简单讲述,利用图示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反思
生物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而生物之间主要存在的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
链及多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而该节内容
也是在上学期基础之上延伸了一些知识点,所以主要是让学生沿着
已有知识内容顺藤摸“瓜”,集思广益,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探究
路上,学生学会了与同伴相处、交流,学会了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
问题的方法。

但在讲解食物链时需注意以下问题:
(1)食物链必须以绿色植物为开端;
(2)食物链顶端应该是最高一级的消费者;
(3)注意各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属的不同营养级。

对于能量流动在食物链中损耗是有一定的规律,以实例为学生讲解,如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等级越低,数量越多,能量越多,能量按照10%—20%向后传递,
故食物链越短,能量损耗越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