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讲义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变化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ppt
年VIP
月VIP
连续包月VIP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享受60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一 次发放,全年内有效。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 每次发放的特权有效期为1个月,发放数量由您购买 的VIP类型决定。
每月专享9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持续有 效不清零。自动续费,前往我的账号 -我的设置随时取消。
服务特 权
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VIP用户有效期内可使用共享文档下载特权下载任意下载券标价的文档(不含付费文档和VIP专享文档),每下载一篇共享文
档消耗一个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年VIP
月VIP
连续包月VIP
享受100次共享文档下载特权,一次 发放,全年内有效
赠每的送次VI的发P类共放型的享决特文定权档。有下效载期特为权1自个V月IP,生发效放起数每量月由发您放购一买次,赠 V不 我I送 清 的P生每 零 设效月 。 置起1自 随5每动 时次月续 取共发费 消享放, 。文一前档次往下,我载持的特续账权有号,效-自
俄罗斯 0.35
中国 1.24
其他国家 9.42
加拿大 0.72
意大利 1.18
美国 10.42
法国 1.41
英国 1.55 德国 1.98
日本 3.98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资料来源:周一星 2001年
中 国 城 市 化 水 平 及 发 展 阶 段
中国的 城市化 阶段
第一次反
第一次正常 过 度 向
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
2002年
2020年
城市 0.37亿(自然增长人口) 5.02亿
城市 8.28亿
农村 7.82亿
地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班会PPT课件
空气质量下降
汽车尾气排放、工厂排放和雾霾等问题使得城市空气质量日益恶化,危害人体健康。
我们如何保护地球
保护地球是每个人的责任,通过采取各种行动措施,我们可以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做出贡献。
节约能源
关闭不用的电源
养成随时关闭不用的电子设备和电源的习惯,可以大幅降低不必要的电耗。
选用节能设备
选择具有能效标识的节能家电,如空调、冰箱等,能更有效利用能源。
生物多样性下降
人类活动造成的栖息地破坏和环境污染,正在导致许多物种濒临灭绝,这严重威胁了地球的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的恶化
森林面积减少
大规模砍伐和森林火灾导致全球森林面积大幅下降,破坏了珍稀动物的栖息地。
土地沙漠化严重
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导致大片土地沦为沙漠,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
水资源污染加剧
工业污水、农药化肥和生活垃圾等大量排放,使得许多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
社区活动加强
培养孩子们从小就具有环保意识非常重要。从家庭家长做起,身教言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在学校,系统性地开设环保教育课程;结合社区活动,让孩子亲身参与环保实践,这样全方位的环保教育, 孩子们才能真正形成环保意识和习惯。
教育推广环保知识
1
纳入学校课程
将环保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通过专题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普及环保知识。
资源耗尽的挑战
资源短缺
化石燃料、矿产资源等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正在迅速消耗殆尽,这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水资源短缺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地区正面临着严重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这将影响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
森林丧失
过度开发和滥伐导致森林面积日益减少,这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还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
第16卷 第2期1997年12月 生 态 科 学Eco logic ScienceV o l116 N o12D ec11997全球变化现象及其效应彭少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510650)摘 要 通过论述大气臭氧层的损耗、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地利用格局与环境质量的改变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等全球变化现象,阐明只有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改善环境,从而根本上遏制全球变化的加剧.文章对全球变化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论述.关键词 全球变化,持续发展,现象,战略1 全球变化的因果近代是人类推动历史文明的辉煌时期.例如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极大地提高全球范围的国民生产总值(GN P),极大地提高与满足人类自身的消费水平,迅速地提高尖端科学技术水平等.然而,人类现行的以经济和科技发展为主导的思想方法和战略措施,实质上是无视自己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组分,把自己从众多的生态平衡关系中抽出,对地球进行绝对地控制和任意地榨取,从而将人类逐渐引进与自然界全面对抗和尖锐对立的时代,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与环境危机.全球变化现象则是生态与环境危机的集中反映.已经作为术语的全球变化,意指在地球环境方面的自然和人为变化导致的所有全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1990年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议案》,将全球变化定义为“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它水资源、大气化学以及生态系统的改变)”[1].狭义的全球变化问题主要指大气臭氧层的损耗、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和全球气候变暖.现在对全球变化的理解,一般指更为广义的内容,除上述的三个方面外,还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地利用格局与环境质量的改变(水资源污染、荒漠化、森林退化等)、人口的急剧增长等[2,3].全球变化的加剧,其结果是非常严重的,它危及人类本身的生存.这一事实已被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所揭示,被绝大多数科学家所认定,并逐渐被政治家们所接受.80年代以来,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此背景下受到广泛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战略和理论.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它作为会议的中心议题,并具体体现在会议的5个文件中:《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行动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这是人类第一次将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成行动[4].2 全球变化的现象211 大气臭氧层的损耗位于大气平流层的臭氧层能阻止过量的有害短波辐射(主要是紫外辐射)进入地球的表面.研究表明,臭氧层正在变薄.南极南部海洋上空的臭氧层已在每年9,10月会出现一个大洞,而且每年都在变深,这个臭氧洞现在所占的面积约3倍于美国本土48个州总面积.即使现在停止污染、损耗臭氧层,臭氧洞的恢复也要几十年的时间.北极也开始出现类似的问题,虽然还没有出现臭氧洞,但是北部在最近的40年间,至少在寒冷季节里,平流层的臭氧层已损耗10%(图1).美国上空的臭氧层全年均在变薄[5].图1 臭氧浓度的变化及UV 辐射的关系(U SGCR P ,1995)a 1979年以来全球平均臭氧浓度的变化b 地面UV 辐射增加量与平流层臭氧减少量的关系 臭氧层的损耗会使生物受过量的紫外辐射而受害.植物因此会降低光合作用的水平.人类则会增加皮癌与白内障的患病率,臭氧每增加1%,皮肤接触到紫外辐射量就会增加2%,皮肤癌的患病率就要增加4%.2生 态 科 学1997年不少化学物均会引起臭氧层的损耗,但主要危害却来自氯氟烃(CFC s ),而氯氟烃的生产还不到60a .有关的研究表明,最近40a 来大气中的氯已增长了600%.要使大气中的氯、溴和臭氧含量恢复到接近自然水平,将需要几个世纪[6].212 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在正常情况下,大气本身能够通过氧化作用来清除那些干扰现有功能的气体和分子.但这种机能正在减弱[7].例如,大气的天然“清洁剂”羟基与甲烷和CO 起化学反应,从而清除它们.由于CO 的活性强于甲烷,大气首先使用它的羟基来清除CO ,然后才清除甲烷.但由于人类过多地燃烧消费化石燃料和森林,过多地向大气排放CO ,大气的羟基正在被用光,大气就无法清除它所含的甲烷污染物了.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的最终后果尚未十分清楚,因而常被忽视.但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伤害了大气本身的自动免疫系统,因而是非常严重的.213 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化学与热力学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但迄今对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的基本机理已经理解清楚.其中最受关注的温室气体是CO 2和甲烷,其次是尘粒.自从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大气中CO 2的浓度几乎增加了25%,预计在未来40a 中将比工业革命前增加1倍(图2,3),其基本原因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过量地排放了CO 2.据报道,陆地吸收与排放的CO 2之比是1∶213[8].甲烷在温室气体中是增长最快的,现总量排第三,仅次于CO 2和水蒸气,而且甲烷分子的增温效应是CO 2的20倍.有的学者研究表明,大气中甲烷和NO 的浓度增加的结果,两者合起来大约占全球变暖原因中的20%.图2 过去100a 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据H an sen ,1995) 大气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影响到地球调节大气中热量的能力,全球变暖的直接证据是所有低纬度的山区冰川都在融化后退,其中某些冰川融化后退得很迅速,这些冰川所包含的记录表明过去50a 比112万a 间的任何一个其它50a 温暖得多[10,11].大气中不断增加的热量改变了风、雨、地面气温、洋流与海平面等,从而严重威胁到地球上气候的平3第2期 彭少麟:全球变化现象及其效应衡.气候的改变进而影响动植物的分布.全球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融化与海平面的升高,已有证据表明北极冰帽已减少2%.如果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将会造成极地冰盖的破裂而使海平面急剧增高.现在几乎达到每10a 增高214c m 的程度[12].其结果是沿海地区盐水侵入地下淡水层造成沿海湿地的丧失.由于人类1 3的人是居住在离海岸线不及60km 地区以内,沿海地区土地的丧失会导致全球灾难性的动荡.图3 大气中CO 2增加的状况及趋势[9] 图4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速率[5]214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现在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比过去6500万a 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灭绝(图4).20世纪以来,全世界3800多种哺乳动物中,已有110种和亚种消失了,9000多种鸟类中已有139个种和39个亚种消失了,还有600多种动物和25000多种植物正面临绝灭的危险[13,14].这么多的物种的完全灭绝和一物种不同基因的消失,这是地球上错综复杂的生命之网的完整机体的致命伤.自然生态系统性质的稳定与平衡遭受极大的影响,促使农业的当家作物的复壮、抗性活力、生存能力的基因来源丧失,甚至生物进化的途径和进程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有的学者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其恢复至少要1亿a 以上.215 土地利用格局与环境质量的改变(1)全球的森林面积急剧减少,以热带森林(热带雨林)最为严重.全世界的热带森林,每年达2%的破坏率,现在正以38153m 2 h 的速度自地球的表面消失[13,14].森林生态系统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是地球的肺,作为CO 2的汇,具有吸收CO 2和释放氧的功能;在调节气候水文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能函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森林地区土壤每年的侵蚀量每年仅为0103t ,但一旦森林被毁,就会上升到90t ;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上更具有重要的作用,森林是生物基因最丰富的贮藏库,有的科学家估计,有50%的生物种存在于热带雨林中.(2)全球的沙漠化的扩大.沙漠的状态不很稳定,有时候进两步退一步,但最近几十年却表明沙漠覆盖面积的全面增加.由于沙漠边缘区过度放牧,沙漠化的扩大的速率不4生 态 科 学1997年断加速,现在全世界每年正以5×104~7×104km 2的惊人速度沙漠化[15].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已经前进到了欧洲.仅在1990年,欧共体就拨款80亿美元用于防止沙漠化的进一步扩展.另一方面,土地极度退化现象也非常严重.现在全球平均每年有500hm 2土地,由于极度破坏、侵蚀、盐溃化、污染等原因,已不能再生产粮食;我国的退化土地约1150×106km 2[16].荒漠化已成为各国最为关注的事态之一.(3)污染使全球的环境质量下降.由于“三废”(废气、废物、废水)的急剧增加对环境造成污染,严重地影响人类生存空间的质量.垃圾废物是最直观的污染源.发达国家人均产垃圾量很大.据报道,现在美国平均每个人每天丢弃214kg (约每年1t )的垃圾,每周产生1t 的工业固体废物;纽约市每天制造210×107kg 的的垃圾;垃圾存放问题成为美国难办的问题,虽然垃圾焚烧后能大大地减少垃圾的体积,但这一方面造成更多的空气污染,另一方面焚烧后所剩的10%有毒废物仍是难以处理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垃圾量少些,但由于处理垃圾的技术手段更差,因此废物危机更严重.世界的水资源污染是非常严重的.污染的原因是生活与工业污水的直接排入水源污染,固体垃圾直接倒入污染水源,由于雨水等媒介使固体垃圾污染水资源.污染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据统计有17亿以上的人民没有适当的安全饮水供应,30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在印度有114个城镇直接把人的粪便和其它未经处理的污水倾入恒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传染的疾病每天平均导致215万人死亡[5].环境污染在表现上虽然是区域问题,但最终在很大程度上汇向海洋,已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直接转变为全球的环境问题.图5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率[5]216 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几千年前发生的农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基本上是稳定的.在农业革命之后,人口逐渐增长,缓慢的增长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这时,人口曲线开始陡然上扬.本世纪的人口则急剧增长,几乎每一个10a 都要增加10亿人.根据不完全统计,到1992年初,人口已大致达到了55亿,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90亿(图5),即达到地球的最高人口承载量.中国的人口容量,则约在16~17亿间[17,18].除了上述的几方面以外,科学技术发展的突然加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也引起科学家们的广泛注意.科技革命也是在18世纪开始渐渐加速的,而且它也以指数方式加速.在很多科学领域中,这一条已经5第2期 彭少麟:全球变化现象及其效应6生 态 科 学1997年成了定理:最后10a的重大新发现要比此前全部时间里的重大发现更多.科学技术革命的突然加速发展使人类能以从前所无法想象的巨大力量来燃烧、砍伐、挖掘、改变各种各样的物质,从而改变地球的面貌.应该说,科技的发展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意义,关键在于人类应用新科技的战略方向与目的.3 全球变化的若干基本问题311 混沌理论的启示按照混沌理论的描述,很多自然生态系统虽然仍保留在原来的总体模式的范围之内,但它们的运行方式却显示出重大的变化(动态平衡).根据这一理论,一定的临界界限确定了这一总模式,超越这一界限时,它变会突然转变为一种全新的平衡,呈现为一种新模式,具有新的界限.全球变化的客观事实虽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但是由于地球系统还维持在我们所认识的模式上,仍保持其动态平衡,因而许多人仍对全球变化麻木不仁.这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一旦突破全球系统动态平衡的临界,现有全球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换句话说,人类也就无法生存.对于全球的气候系统来说,也存在着系统整体形态的动态平衡临界问题.全球变暖的真正危险不是温度上升几度的问题,而是一旦超越临界值,整个地球气候系统会运转失常.气候变化又将引起全球的状态改变.冰期世界温度仅仅比现在低6℃而已,整个地球的格局则极大的不同.312 全球变化各种现象的反馈循环与相互联系区分全球变化的各个现象,有助于理解全球变化的概貌.而对全球变化的机理研究,则必须了解各种现象之间的反馈循环与相互联系.全球变化的各种现象,往往通过其反馈循环与相互作用而加剧.最熟悉的两种危机即全球变暖和平流层的臭氧层损耗,通过复杂反馈互相加强.全球变暖使大气层的水汽含量普遍增加,并在低空中吸收红外线,红外线经过平流层辐射回太空.结果平流层变凉而下面的大气层变暖.变凉的平流层遇到大量水汽就会在臭氧层中结成更多的冰晶,特别是在两极地区上空.在冰的影响下,氯氟烃与臭氧发生反应,加速臭氧的损耗.臭氧层越薄,紫外线辐射对地球表面及其生物的损害就越大.地面植被通常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CO2,而紫外线辐射可能严重损害植物的这种能力.植被吸收的CO2越少,大气层中积存的CO2就越多,于是地球就变得更暖,平流层变得更凉.这一驱动靠反馈循环与相互作用而加剧.如果大面积的森林被烧毁,返回相邻的区域的降雨量就会大大减少,于是就没有充足的雨水来维持这一带森林的正常状况.如果被毁坏的森林面积相当大,邻近林区所失去的降雨量也会相应加大到足以加强周期性干旱,更多的树木会慢慢死去,这就进一步减少雨量,反过来又加速森林的死亡,当荫蔽大地的树冠消失后,森林地面突然变暖,排放出大量甲烷和CO2,发生一种生物化学的“燃烧”现象.死亡的树干和树枝大量增加,使白蚁群激增,这也会产生大量甲烷.这种反馈过程自身放大了全球变暖的效应.在考虑全球变化各种现象的反馈循环与相互联系时,还要特别注意自然生态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土地利用格局剧烈变化、人口急剧增长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总之,在考虑全球变化的应变战略时,应该有全面综合的观点.313 地方性、区域性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相关性环境威胁有三个层次.地方性:例如大多数水污染、空气污染、非法倒垃圾等;区域性:例如酸雨、地下水污染、大规模石油溢漏等;全球性:例如CO 2浓度的增加、臭氧层的变薄等.这三方面通常是相互联系的.例如某地方的污染物,一旦进入地下水,则由地方性的环境问题转变为区域性的环境问题;而这污染水进入海洋,则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三者之间也会通过反馈循环造成空间上的尺度转换.例如地方森林大面积砍伐,可能造成区域性的干旱,而干旱又造成地方更多的树木死亡.又如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性的问题),其促使西伯利亚冻原解冻(区域性问题),而结果又加剧温室效应气体的释放(全球性问题).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环境问题是没边界的,需要从全球的角度来加以考虑.314 全球研究的基本方法作为现在全球关注的热点,全球变化研究的方法极其多样.在大气与地面生态系统追踪监测的基础上,最主要的通过4个方面来进行研究.①在时间长度上,通过古生物、古气象、古地质等研究,揭示历史上全球变化的进程与规律;②在空间长度上,通过驱动力沿梯度变化的样带研究,揭示全球变化对空间格局的影响;③在机理研究上,通过实验生态学研究,揭示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④通过建模与仿真模拟,揭示全球变化的过程量变与趋势预测.4 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全球变化对地球生态环境最危险的威胁,也许不在于这些威胁的本身,而在于人类对于它的认识,因为许多人至今仍不理解这一事实:危机是极端严重的.因此必须进行科普教育,使民众了解人类自身已出现的生存危机.在全球变化条件下,人类的唯一应变方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首先要从哲学上、思想上有一根本的改变,实行“以经济和科技发展为主导”改变为“以环境保护为基本来发展经济和应用科技”的战略转移.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只有实施这样的战略才有可能遏止全球变化的加剧.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上各国首脑签署的5个文件,表明人类将实施这样的战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全球变化问题应该履行一个大国的义务.《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在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等也已向全球变化研究倾斜[19].可持续发展战略缓解全球变化的正确道路,也是人类改善生存环境的根本出路.7第2期 彭少麟:全球变化现象及其效应8生 态 科 学1997年参考文献1 孙成权等.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三).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2 陈泮勤,孙成权.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一).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3 陈泮勤,孙成权.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二).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4 蔡亚娜等.持续发展与环境教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5 Go re S A.濒临失衡的地球.陈嘉映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6 SchoeberlM ark R.南极臭氧减少概述.陈世范译.气象科技,1988,(3):51~547 孙成权等.全球变化研究国家(地区)计划及相关计划.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8 叶笃正,陈泮勤.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9 Eearth System Sciences Comm ittee,Eearth System Sciences,198910 符淙斌,严中伟.全球变化与我国未来的生存环境,199611 张新时.研究全球变化的植被-气候分类系统.第四纪研究,1993,2:157~16912 Sch lesinger W H.R espon se of the terrestrial b i o sphere to global cli m ate hange and hum an pertu rbati on.V egetati o,1993,104 105:295~30513 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及植被重建.生态科学,1996,15(2):26~3114 彭少麟.中国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其生态效应.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5,1(4):403~41415 彭少麟.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动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6 余作岳,彭少麟.热带亚热带植被恢复生态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17 M artin Parry.C li m ate change and w o rld agriciltu re.Earth scan Pub licai on L td,199018 李全胜,王兆骞.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对策.见:严力蛟等:生态研究与探索.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2.9~14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等编.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 Global Change and Su stainb ility D evelopm en tP eng S haolin(Sou th Ch ina In stitu te of Bo tany,A cadem ia Sin ica,Guangzhou510650)Abstract T he app earances of the global change w ere review ed in th is p ap er.T he con2 clu si on is that w e need to carry ou t the w ay of su stainb ility developm en t.T he basic sci2 ence p rob lem s w ere discu ssed.Keywords global change,su stainb ility developm en t,app earance,strategy。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面对人口众多、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的挑战,中国一直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破坏环境、不耗尽资源,使后代也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中国加大了对环境的保护力度。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控制工业排放、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中国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重点领域来推动,通过大规模投资推动风能、太阳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并加强了对传统能源的改造,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动绿色建筑、低碳城市建设等,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中国积极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中国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建设中去。
中国积极推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通过建立垃圾分类和回收体系,推广回收再生利用等方式,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量。
中国还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倡农作物秸秆还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实现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另外,中国注重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之一,但也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威胁。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生态保护,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体系、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植被恢复等。
中国还加大了对湿地、森林、沙漠等特殊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动绿色消费,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最后,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注重国际合作。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建设。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环境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环境组织和合作机制,并倡导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推动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
第一章全球变化:由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影响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变革,四个主要表现:1、地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2、地球是一个以变化为特征的行星3、人类正在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驱动力4、可持续发展观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1、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
2、深化对地球系统的认识,发展地球系统科学。
3、改变人类的观念、促进应用基础科学和有关社会科学的发展科学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1、以地球系统为基础2、以发生在各种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为核心3、人类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力,也是全球变化影响的承受者主要科学问题变化:地球系统是怎样变化的?驱动力:地球系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响应:地球系统对自然变化和人类引起的变化是如何响应的?后果:地球系统变化的结果对人类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是什么?预测:如何预测地球系统未来的变化?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①不同尺度的气候变率及其自然与人为原因辨识。
②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及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③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④全球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
⑤全球变化的观测、监测和数据融合。
⑥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制和改进及全球变化的模拟与预测。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①不同尺度的气候变率及其自然与人为原因辨识。
②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及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③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④全球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
⑤全球变化的观测、监测和数据融合。
⑥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制和改进及全球变化的模拟与预测。
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成就:1、建立了一批与全球变化研究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基地。
2、形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研究力量3、初步构建了全球变化观(监)测网络框架4、发展了气候系统模式及其分量模式5、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全球变化科学研究学术成果未来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方向与任务。
1、全球变化的事实、过程和机理研究。
2、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
3、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研究。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_2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可持续发展》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
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认识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
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正确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
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要求,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性,学会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节约资源的习惯,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要求依据: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不但给当前的人类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寻求怎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这种困境,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依据:由于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因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显得尤为重要。
全球变化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 经济高速和超高速增长: 1978-2002 年24年,年平均GDP增长9.4%,1978年 GDP为3600亿元,2003年为11.6万亿元。
• 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从 1980到1995年这15年期间,我国城市人 口从1.9亿增加到3.5亿。
14
12.0% 10.0%
8.0% 6.0% 4.0% 2.0% 0.0%
32
水泥产量 7.25亿吨(2002年)增加到 20一30亿吨?
33
乙烯产量 612万吨(2003年)增 加到3000-4000万吨?
34
汽车产量 325万辆(2002年)增加到 1000-2000万辆
红旗轿车生产线
35
中国…“世界工厂”? ?
纸及纸板由4667万吨(2002年)增加 到1.5-2.0亿吨; 2003年消耗50亿吨的矿产资源, 到2020 年, 将达到120-150亿吨
0 -5000
中国石油进口量增长趋势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10 2015 2020
29
中国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趋势
亿吨
30
万吨
3000
25
2500
20
2000
代际公平: 资源的代际分配,环境可恢复 生态整体性: 保障与支持系统
42
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点
控制人口: 数量控制,素质提高 节约资源: 单要素(水、土、能源、木 材,等)的节约 全面节约: 即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投入 系数,提高投入效率 保护环境: 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建设
中国在应对全球变化中做出的努力
中国在应对全球变化中做出的努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是全球变化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在应对全球变化的过程中,中国积极采取措施,包括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环境保护、推行节能减排等。
以下是中国在应对全球变化中做出的努力。
一、优化能源结构中国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来应对全球变化。
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
其中,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果。
同时,中国大力推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采取高效燃烧、脱硫、脱硝等技术手段,有效减少了煤炭带来的环境污染。
二、加强环境保护中国加强环境保护是应对全球变化的重要举措。
中国政府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行国家污染源监督管理制度等。
同时,中国加大对自然保护区、荒漠化防治、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投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推行节能减排中国通过推行节能减排来应对全球变化。
中国积极推广能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依法推进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单位GDP能耗降低、治理非法排污等工作。
同时,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量。
四、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应对全球变化的重要举措。
中国政府提出,力争在2030年之前使碳排放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五、推行绿色发展中国推行绿色发展是应对全球变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绿色发展。
积极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湖北省“三区三州”,实施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推进河南省河南治河、黑龙江省黑龙江保卫战等一批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项目。
总之,中国在应对全球变化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积极应对全球变化,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可持续发展》》课件
详细描述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降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 消耗。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推广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地球生态平衡 。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案例:新加坡通过推行“花园城市”理念,实现了经济发 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废弃物回收
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 和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和环境污染。
生态农业
采用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 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 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制造
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 ,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 护,降低能耗和排放。
绿色建筑的推广与实践
节能建筑
采用保温、隔热、节能材料和设 备,降低建筑能耗。
《可持续发展》 ppt课件
目录
• 可持续发展概述 •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案例 •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展望
01
CATALOGUE
可持续发展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 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 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04
CATALOGUE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资源短缺与环境破坏
资源过度开采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过度开采现象日 益严重,导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环境污染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生态系统退化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 多样性受到威胁。
绿色建材
使用可再生、可回收的建筑材料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全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深受其影响。
全球变化包括了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文化交流等方面,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中国也面临着更加频繁和严重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旱灾、台风等。
这些天气事件对中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受到了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也受到了威胁。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全球经济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
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同时,全球市场的竞争也迫使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
中国需要通过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来应对全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全球化的推进也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紧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一种常态。
中国的年轻一代更加开放和接受外来文化,这既为中国的文化创新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中国既要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全球传播和交流。
总体而言,全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复杂而深刻的。
中国需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并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文化交流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同时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传播。
只有适应和把握全球变化的机遇,中国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为世界的繁荣和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简介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需求的能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面临着资源压力、环境污染和社会发展等重大挑战。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并分析其成就、挑战和未来走向。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成就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1. 节能减排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例如,实施了智能电网建设、能源管理制度和污染物排放限制等政策。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和空气质量。
2. 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
通过政府支持和投资,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装机容量的国家。
这促进了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 生态保护中国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补偿机制。
这些举措有助于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中国还大力推进植树造林,致力于恢复植被覆盖和防止土地退化。
4. 城市规划和低碳城市建设中国在城市规划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鼓励可持续交通、绿色建筑和低碳出行。
许多城市成为低碳城市示范区,采用了可再生能源、智能交通系统和雨水利用等技术。
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取得了诸多成就,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仍面临许多挑战:1.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北方地区则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同时,水污染也日益严重,影响饮水安全和生态系统健康。
2.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地退化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3. 不平等发展和社会不稳定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较大的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
这种不平等发展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资源过度消耗中国的高能耗和高排放模式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ppt课件
的,气候的迁移将造成生物与生境关系的损害; 气候的变化将使生物群落在地理空间上重新分布(再分布)。
3、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生物群落的迁移不是简单的空间上的平移,而是依据 其生态位在生长发育和繁殖上进行调节和适应,造成 各种群在其大小和作用上发生重组;
2)变化类型
森林转化为农田,人工设施等;
黄土高原,三江源等。
草原转化为农田,人工设施等;
草原的退化。
湖泊转化为农田,人工设施等。
湖泊面积已经大幅度缩减。
3). 变化的影响
森林砍伐后,CO2的吸收量降低,焚烧和分解又释放出 大量的CO2;
温室效应
直接改变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生物地球 化学循环;
地心岩浆从海底结构板块间喷发,其能量相当于3000座核反应堆, 加热了上部海水;
可能与海底地震有关; 可能与海水含盐量有关。 科学研究表明,单位面积100米深的海水温度增高0.1℃,其上的 大气温度将会增高6℃。由此引起全球大气环流和世界气候的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一般3-7年发生一次,且持续12-24个月,平均17 个月左右,近45年已发生13次,97-99年为14次。 c.厄尔尼诺的危害
1)温室气体
大气中对长波辐射有屏蔽作用的气体。包括CO2、CH4、N2O 以及CFC(碳氟氯烷)和水蒸气等。
CO2的作用占50%以上。 CO2不仅能进行光合作用,维持地球的初级生产,也能吸收太阳的短
波辐射和地球的长波红外辐射,维持着太阳入射能量和地球的逸散 能量之间的平衡。从而使地球的平均气温保持不变。
(1)、直接结果
直接结果—海平面上升
气候变暖的直接结果是世界各地冰川的溶化(后退),引起 海平面的上升。在过去100年中海平面升高了10-20cm,海 平面升高的后果是严重的,将直接威胁世界沿海城市及30多 个岛屿的生存和发展。联合国的专家小组认为:当2050年全 球海平面升高30-50cm时,世界各地约1亿人口受到海等水 灾的影响;美国环保专家预测,再过50-70年,东京、大阪、 曼谷、威尼斯、圣彼得堡、阿姆斯特丹以及中国等一些沿海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访谈录
全 球 变 暖 的 罪 魁 祸 首 是 过 去 2 0年 发 达 国 家 排 放 的 温 室 0 气 体
主 持 人 : 气候 问 题 在 世 界 上 升 温 , 在
一
个 自然 的 变 化 , 有 人 类 活 动 所 造 成 的 也
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 升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7厘 米 。全 球 变 化 。政 府 间气 候 变 化 专 门 委 员 会第 四次 变 暖还 导 致 一 些 生 态 变 化 , 比如 造 成 一 些 评 估 报 告 认 为 , 去 5 过 0年 发 生 的 变 化 , 有
维普资讯
-
专 题
中国气 象局 局 长 郑 国光 访 谈 录
因为 气 候 是 有 波 动 6月 8日 ,中 国 气 象 局 局 长 郑 国 光 做 导致 病 虫 害增 加 。当然 还 导 致 一 些 极 端 天 这 里 还 有 自然 的变 化 , 自然 变化 和人 类 活 动 所 引起 的 气 候 变 客 新 华 网 , 气 候 变 化 与 经 济 社 会 可 持 续 气气 候 事 件 的增 加 。根 据 联 合 国政 府 间 气 的 , 就 发 展 发 表 了看 法 。 候 变 化 专 门 委 员 会 第 四 次 评估 报 告 , 球 化 叠 加 在 一起 就 引起 了全 球 持 续 变 暖 。温 全 地 变 暖 导 致 全球 平 均 降 小 雨 的 日数 减 少 , 降 室 气 体 主要 是 二 氧 化 碳 , 球 大 气 不 能 没
郑 国光 : 球 气 候 变 化 问 题 就 是 全 球 暖 已 经 成 为 不 争 的 事 实 , 认 为 产 生 这 种 最 高 的 , 以 说 当 今 温 室效 应 还 是 很 明 显 全 所 您
可持续发展知识:从全球化角度认识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知识:从全球化角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它极大地影响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认识可持续发展,可以更好地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全球范围内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本文将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挑战、解决办法以及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危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这一理念最早在1987年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并在《我们未来的世界》报告中得到确认。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取得平衡,既要保障经济增长,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又要保护和改善环境。
这一概念是对传统发展模式中忽视环境和资源承载力的弊端的纠正,是对未来持续发展能力的追求。
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加速了资源的流通和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更紧密的经济联系和更广泛的文化交流。
全球化也加剧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普遍认同的战略目标。
二、全球化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全球化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流动加剧了资源的不平衡消耗。
一些发达国家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已经让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陷入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危机之中。
全球化也带来了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企业跨国经营加速了资源的外流和环境的污染。
再次,全球化也导致了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质化,大量的标准化产品和消费方式造成了对环境的更大负担。
全球化还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一些地区和人群的生活质量下降,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这些挑战都彰显了全球化在加速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方面的负面影响,使可持续发展面临了更为严峻的局面。
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面临的共同难题。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满足当前需求并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中国加大了环境保护投入,建立了一批大型环保项目,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等。
其次,中国推行绿色发展理念,鼓励减排、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环保事务,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其次,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中国社会面临着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等问题。
为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中国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其次,中国实施了扶贫政策,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
中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积极关注弱势群体权益保护。
此外,中国还鼓励社会组织发展,推动社会参与。
最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着力构建创新型经济体制,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此外,中国实施了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通胀稳定和金融风险抵御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
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上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了积极努力。
然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资源枯竭、环境生态恶化等。
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努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中国发展的基本趋势
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中国发展的基本趋势论文报告一、世界发展大趋势1.全球化趋势与国际关系全球化的趋势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特征,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口和资源的流动越来越自由。
但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关系的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如国际贸易争端、民族主义的抬头、传统安全威胁的增加等,需要各国合作来应对。
2.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科技革命不断推动着世界经济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加速了经济的转型和创新。
随着技术的革新,各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链不断变长,需要企业和政府加强合作,激发经济增长动力。
3.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社会的共同问题,气候变化、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等都在牵动着人们的心。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需要加强环保力度,推进能源转型,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自身的绿色转型。
4.全球化下的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的趋势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上升。
这些国家的崛起不仅意味着新的经济机遇,也带来了资源的有限性问题和贸易合作的矛盾。
各国要加强合作、协调,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5.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福利在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明显,这给社会福利带来了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深化,包括养老、医疗、教育、失业保险等各个方面需要立法和政策来促进社会福利的提高。
二、中国发展基本趋势1.新发展阶段下的经济发展新时期下,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这种发展趋势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为特征,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强合作,实现中高端制造。
2.开放型经济和贸易合作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最为开放的国家之一。
通过加强贸易合作,我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和技术,助力国内发展。
进一步开放和深化贸易合作,将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提升。
3.城市化与人口问题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化率已经接近60%。
全球变化ppt
1. 全球观点与全球尺度
全球观点:从地球系统的思想出发把地球 看作-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随时间的 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 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全球尺度:过程或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大 约相当于地球半径以上或虽然过程或事 件本身的空间尺度没有达到上述规模, 但其影响却是全球性的。
1. 地球系统中的不同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 体。
2. 不同的地球系统过程具有不同的时间和 空间尺度。
3. 地球系统的能源分别来自地球之外和地 球内部。
第二节 全球变化与全球变化研究
一、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 地表环境的变化自地球诞生以来一直
延续至今。全球变化包括地球环境中所有 的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变化,可以定义为全 球环境(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 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 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
洋流 分 类
成因 性质
风海流 密度流 补偿流 暖流 寒流
风
在风的影响下,海洋表层的
海水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大
规模流动.
由密度差异影响而形成的洋流
大
西 洋
地中海
盛行风
风海流 由 密度流 影响而形成的洋流
分布规律
西风漂流 北赤道暖流 南赤道暖流
西风漂流
世界洋流模式图
分布规律
西风漂流 北赤道暖流 南赤道暖流
气候系统: 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冰冻圈 和生物圈组成的地球物理系统
温室的保暖效应
温室效应:
1. 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
温室气体能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变暖,与
“温室”作用相似。
若无“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18℃,
而非现在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