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李玫瑾)
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李玫瑾)
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李玫瑾)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李玫瑾)一.父母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记者】:如今,由于工作节奏加快、社会交往增多,许多年轻父母都嫌自己带孩子麻烦、误事,都想把小孩交给老人、保姆看管,等孩子长大了,麻烦事少了,再接回家自己看管。
李老师,您觉得这些年轻父母的如意算盘真的很“如意”吗?【李玫瑾】:我遇到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对自己长大了的孩子,说不听,骂无用,打不过……当他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至18岁前后。
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人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在成年时期出现的情感问题,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释。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
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了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
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紧紧抱住那只毛茸茸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第一需要是食物,紧接着的需要就是对熟悉的抚养人的依恋。
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会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一两个固定的有血缘关系的抚养人;父母不应该把孩子交给保姆就算了事,受雇于人的保姆不可能成为孩子的“依恋人”;父母才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
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李玫瑾).doc
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身幸福的根基(李玫瑾)一.父母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 【者】:如今,由于工作奏加快、社会交往增多,多年父母都嫌自己孩子麻、事,都想把小孩交老人、保姆看管,等孩子大了,麻事少了,再接回家自己看管。
李老,您得些年父母的如意算真的很“如意” ?【李玫瑾】:我遇到多无助,甚至望的父母,自己大了的孩子,不听,无用,打不⋯⋯当他无奈地向我孩子的,我只有一个感受:“ 已晚”——他了心理教育的最佳⋯⋯一般而言,孩子出行或心理,如:逃学、撒、网、撞父母、离家出走、自、打架害、参与劫等“ 病期”多在12至18前后。
但是,一年段的行和相关的心理都源于12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孩子的养方式。
人在青少年期,甚至在成年期出的情感,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
心理学家曾做一个有趣的,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房内有两个架子,一个是光、没有任何装物;另一个架上了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有吃的、玩的物品。
然后,察小猩猩是吃?是玩?是要母猩猩?果,小猩猩面陌生的房恐惧地叫了几声,然后就爬上模的母猩猩架上,地抱住。
只有在的候,它才下来,吃点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抱住那只毛茸茸的母猩猩。
一明:幼小的物第一需要是食物,接着的需要就是熟悉的养人的依恋。
每当熟悉的面孔出,再受到熟悉的养人的抱、,躁的儿会立即安静下来⋯⋯种依恋和安全感常得到足,儿就会出愉快、松的感受,相反,儿就会出躁不安的象。
心理学研究,若是人在生命早期期没有得到种依恋的足,就容易生不足感,从而生躁、敏感、神等性格障碍。
所以,家建,于3以内的幼儿(尤其是1以内),保一两个固定的有血关系的养人;父母不把孩子交保姆就算了事,受雇于人的保姆不可能成孩子的“依恋人” ;父母才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 。
【者】:孩子怎么会需“依恋人”呢?“依恋人” 孩子的心理展真有那么重大的影响?【李玫瑾】:是因,只有建立了幼儿养人的依恋,才能生幼儿与养人一种“心理上的依关系” ,种含有感情色彩的心理依关系会使儿童自自愿地接受养人在管教和念方面的影响。
读李玫瑾教授《心理抚养》有感
读李玫瑾教授《心理抚养》有感近日,读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一书,收获良多。
李教授关注人的早年,从“犯罪——人——心理——早年——家庭——养育——父母”这样的顺序倒推,看到了人的心理发展的逻辑,追溯到家庭养育的重要性,也帮助我破解了班级管理中的一些难题。
今年,新接手了六年级的一个班。
经过两个多月的磨合和教育,孩子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了较大转变,一切都慢慢走向正轨。
可是最近,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班里有个孩子动不动不文明的话就脱口而出。
当他出教室门和迎面进教室的同学正好撞了个满怀,随口就是一句“我c!”;打开作业本,当他发现自己的题错了一道,一拍脑袋,一句“我c!”;跑步时,鞋带开了,你提醒他下队系鞋带,他低头一看,又来一句“我c!”……每每听到这难听刺耳的话语,我总是眉头一皱,温馨提醒:这话真不好听!孩子就马上捂住嘴,不好意思地笑了。
可每次遇到事情,这样的话仍是不受控制地飞出口来。
有一次,我催促他抓紧去上课间操,竟也受到了“礼遇”。
面对孩子这个问题,我气恼、困惑,但很快做了梳理:一、将心比心,巧妙谈话我平复心情,等上完课间操把他叫到走廊上。
他这时已没有了抵触情绪,我轻声问:“刚,你刚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吗?”“嗯,老师,我不该那样说你。
”他一直低着头。
“你知道吗?对你刚才说的话,老师很生气。
如果是你听到别人这样说你,你是什么感受呢?”我继续问道。
“我也会很生气。
”他怯怯地说。
“对呀,老师是大人,我及时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没有再和你计较。
不计较不代表我不生气,别人对自己说了粗话、脏话,任何人都不会无动于衷吧?”“嗯。
”他点点头。
“但是,反过来想,如果你遇到了一个不会控制自己的人,你能想到是什么后果吗?”“很严重,可能会互骂或打架。
”“你现在还小,你将来走上社会,会遇上更多的人和事。
人家不可能都像老师这样去包容你,理解你。
你能明白吗?”“老师,我懂了。
”“那以后你说话之前,能不能考虑一下他人的感受?这样不好听的话也不要张口就说,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
观李玫瑾家庭教育有感2篇
观李玫瑾家庭教育有感2篇篇一近期,学校领导给我们安排了视频讲座。
视频中李教授主要讲了三点:第一点是未成年人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第二点是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滞后反应;第三点是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有关键期。
孩子18岁之前分为12岁之前的依恋期和12岁之后的青春期。
依恋期是教育孩子的关键时期,青春期是叛逆期也是弥补期。
未成年阶段需要监护人对孩子负责,12岁之前教育主要在于家庭。
另外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应只放在智力方面,更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培育。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对李教授关于12岁之前的教育理念非常认同,李教授说6岁之前是孩子教育的关键期,作为家长要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克制诱惑、忍受挫折这些方面入手,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对于孩子要学会说“不”,从而克制孩子的任性;但是也不能打骂,要和孩子耐心的交流,问清孩子坚持的原因从而防止孩子的压抑;对于孩子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让他感受到控制自己情绪学会忍耐的重要性;因为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分享、包容、大度的性格,防止孩子的自私;李教授还提出通过让孩子去学游泳的例子来让孩子知道忍受挫折意义。
给我最深的感受是防止压抑这一点,有一次,我带孩子去推拿,可是朋友临时有事,让我照顾孩子,于是我带俩孩子去推拿。
骑的是自行车,只能一个走,一个坐车子;回来时他俩交换,当我这样做时,看到孩子有情绪了,心想等到推拿回来后再和孩子沟通。
可是我脾气有些急,看到孩子有情绪,就噼里啪啦的把说孩子一顿,自以为是的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念强加给孩子,直接告诉孩子按照我说的办就行。
其实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当我平静的问孩子的想法时,他想让我们一起步行去推拿。
听完李教授的讲解,我知道了我以前那样做是压抑了孩子的想法,不过好在孩子还小,我还有机会去弥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让自己慢下来再慢下来,我要去和孩子耐心平等的沟通,鼓励孩子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的我要充分的肯定,有异议的我要耐心的和孩子交流,让孩子畅所欲言防止压抑。
李玫瑾《心理抚养》语录摘抄
《心理抚养》李玫瑾1.一个人在做人生的各种选择时,不能只顾眼前的感受,要有明天的概念,要想一辈子的事情。
2.别怪孩子这不好那不好,他现在的一切都拜你早年的养育所赐。
3.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4.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子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事。
5.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过程,珍惜相处过程是为了读懂孩子。
6.亲子关系是需要用时间培养的,细心照顾、耐心陪伴、慧心观察,这是读懂孩子的前提。
7.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有责任帮助孩子寻找他们的心理特长,鼓励他们从小就刻苦努力,通过教育训练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让个人的社会价值不断增值。
8.父母早年认认真真的养育,孩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不应对孩子的成长完全放手,在孩子还不懂什么是未来的年纪时,父母应以智慧的方式,对孩子有所约束和要求,而不是任其无知无畏的错过人生某些关键的环节。
9.若是孩子在依恋期出现问题,重点由家庭来处理,若是孩子在青春期出现敌对情绪,父母一定要耐心和坚韧,记住和善而坚定的原则,更要有船急不可猛掉头的意识,若与孩子发生冲突,父母切记只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要用要求命令强制等方式。
10.一些父母完全没有子女未成年与成年的界限意识,父母要明白孩子是你生的你养的,但他们是人而不是恶他们具有独立的意识,有自己的认识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需要父母要把孩子养育成人,而不是使之成为自己手中的一个物件,父母应该学会在子女成年后及时放手,放飞是让孩子过他们想要的生活,做他们自己。
血缘关系是割不断的,但父母不能因此把孩子困在自己的人生意志范围内。
11.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某些事情的在意、坚持和强调,都会成为孩子未来的观念,成为一个人一生中最早的观念。
12.教导孩子做事要有规矩,别人给东西,如果大人不在身边绝对不可以接受,而且要赶快离开,即使妈妈在身边,也要得到允许后才能收下。
李玫瑾聪明的父母这样教育孩子
李玫瑾聪明的父母这样教育孩子成为聪明人的路上,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身为李玫瑾这样聪明的人,背后离不开父母优秀的教育方式。
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下面就从心态、行为、教育手段三方面来探讨。
心态上,李玫瑾的父母始终以开放、包容、理解的姿态对待他,让他有多元、自由和安全的环境。
对他的想法和行动给予“合理的自由”。
十分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给予太多的限制和强制。
他们认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尊重孩子的自由,在指导他们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高思考水平。
行为方面,李玫瑾的父母为孩子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培养他的习惯、情操和人生观。
在行为习惯方面,他们提倡孩子形成自律、守时、勤奋、勇敢自信的好习惯。
在心理方面,他们展示出理解、同情、宽容、尊重等良好的情感态度。
他们带给孩子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保障,更是情感上的支持。
教育手段方面,李玫瑾的父母重视启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他们在这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
结合孩子的兴趣和特点,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指导,从而适应孩子的成长。
对于孩子的学习,他们通过鼓励、述责、奖励、体验等多种形式引导孩子取得学习的进步。
在性格方面,他们坚持“爱的启示,责的惩罚”原则。
对于孩子犯错误,首先引导其思考错误的原因,通过爱的启示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明白正确的做法。
在此基础上,适量的给予责任的惩罚。
这种方式不仅让孩子认识到错误,也能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避免了惩罚带来的消极影响。
总之,李玫瑾的父母以自己优秀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李玫瑾这样的聪明人。
在家庭教育中,心态、行为和教育手段都是不可或缺的。
教育并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合作。
在合适的方式下,让孩子养成好的思维、行为和品格,才能够真正成为今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成长中的心理抚养尊重的各位家长,您好,周六有幸聆听了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讲座,很触动。
李教授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深刻的解析了家庭心理抚育的重要性及一些做法,与我在现实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孩子不快乐的内在心理机制十分暗合,我在家校沟通博客上转载了一些李教授的博文,请一定看看!一、听李玫瑾教授讲课——成长中的心理抚养2010年12月18日上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教授在河北省艺术中心音乐厅作了一场题为《成长中的心理抚养——解析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问题的由来》的讲座。
李玖瑾教授是全国家庭教育专家团成员、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她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作客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解析成长中的少年因心理问题而出现违法行为的原因。
讲座中,她引导家长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将从心理健康角度解析为什么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六岁前要对孩子说“不”,十二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青春期父亲不要离开孩子等的原因。
李玫瑾把0~18岁分成两个阶段,0~12岁是依恋期,12~18岁是青春期。
而依恋期是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也是人最弱小的时期,这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抚养的关键期。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物质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父母亲自陪伴的抚养。
”她说,怀孩子十个月不如带孩子十个月。
“只有在孩子依恋期亲自抚养,孩子才会依恋你。
”她说,孩子小时不会讲道理,他们愿意受你控制只是因为爱你。
“你只有让孩子依恋你,你才能实现对他的心理控制。
”“凡有爱的抚养,必须是有唠叨的。
”李玫瑾说,妈妈换尿布是一对一的,有很多语言的唠叨和身体的接触,而幼儿园阿姨换尿布是机械式的。
“所以,孩子初生时一定要由母亲亲自抚养,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打开屋子的门和窗”如果把一个人比作屋子,他的眼和嘴就像窗户和门口;如果一个孩子把眼和嘴绷得紧紧的,就像紧紧地关闭了门窗,阳光照不进屋子里。
为什么会这样?李玫瑾教授给出了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恐惧。
李玫瑾教授经典语录
李玫瑾:大人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主持人语:生活中常听到做父母的抱怨,有的说孩子从来不跟我说太多的话,有的说孩子最近总偷我的钱,有的说孩子刚初中就谈恋爱,说他两句就闹自杀,还有的说孩子每天就玩电脑什么都不干,更严重的还要离家出走……李玫瑾教授今天告诉我们,在孩子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根源其实来自对孩子早年教育的忽略和缺失。
一个个惨痛的教训再次提醒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恩情,不是生育,而是陪伴他成长。
嘉宾:李玫瑾,女,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
现为犯罪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组长,二级警监。
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有组织犯罪问题等。
实录:陪伴孩子成长,是最大的恩情绝大多数家庭是温馨健全的,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懂事的。
我们的父母也都爱孩子,所以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因为虎毒不食子,爸爸妈妈肯定都是爱自己的孩子。
可是我想说的是,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很多社会的问题都可归结于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归结于哪儿呢?归结于人的早年。
A 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首先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表现的问题有滞后性,很多案件表现在成年,但他的问题不在成年。
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的,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
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生活得更好,为了更有钱,结果他奋斗完了以后的结果是一无所有。
我们讲心理的问题一定要往前走,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很好地发展,一定要在十年前就做很多事情。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所有的问题是身边成年人造就的,很多人不太赞同这个观点。
我记得最早有一次在全国家庭教育会上,当时有个领导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我说对不起,你让我说,我就要这样说,而且要说到所有的地方。
心理抚养读后感
心理抚养读后感心理抚养读后感1近日,又阅读了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这一本书,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封面的一句话,给我印象最深:“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
一个孩子出生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怎样抚养、教养和培养他,这本书给我们明确指出了全新的育儿理念,本书共分为7个篇章,李玫瑾教授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书中重点从“心理抚养”和“心理教养”两个方面阐述,告诉我们父母的陪伴、教育决定孩子的'健康成长。
李玫瑾教授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也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所以,父母也需要成长、学习。
一、0—3岁,婴幼期父母多给予关爱当一个婴儿出生后,作为父母就应当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通过喂养、换尿布、各种接触,让孩子感受到爱,虽然他暂时不会说话,不会表达,但他可以通过哭,通过气味来感受和依赖亲人提供物质满足和心理满足。
父母早期全心全意的爱与陪伴,是孩子生命最初的情感________,也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保障。
父母没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是交给爷爷奶奶抚养,等到孩子大了,再接到身边上学时,就会发现,孩子见到父母就像见到了陌生人,会紧张、拘束、害怕,心理距离会持续很久。
所以,不管多么艰难,孩子一定要自己抚养!尤其是孩子3岁以前,千万不要图省事,轻易把孩子交给包括双方父母在内的任何人。
二、3—6岁,儿童期父母加强性格培养三岁开始,孩子能够行走,可以说出自己的要求了,会有一些不合理的索求,这时,家长可以对他无理要求说“不”,让孩子逐渐掌握不同场合下各种行为的尺度与规矩。
父母需要对这一时期的孩子耐心地树规矩,教会孩子表达与沟通,学会讲理,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分享与包容。
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性格教养缺失,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
让孩子在六岁前开始经历体力之苦,他会一生受益。
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勤快、皮实、吃苦耐劳、不轻易记恨的性格。
李玫瑾1岁孩子教育方法
李玫瑾1岁孩子教育方法孩子的教育是每个家长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阶段。
李玫瑾是一位有经验的家长,她对于1岁孩子的教育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介绍李玫瑾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希望能给其他家长们提供参考和启示。
1. 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李玫瑾认为,1岁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
她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互动,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关怀,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
2. 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为了促进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李玫瑾强调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的重要性。
她认为,孩子应该生活在富有刺激性的环境中,家中的摆设和玩具应该丰富多样,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3.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李玫瑾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她认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小开始。
她鼓励孩子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如收拾玩具、整理自己的衣物等,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
4. 注重语言和交流的培养在孩子的语言和交流方面,李玫瑾非常重视。
她每天都会和孩子进行简单的对话,教孩子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她还鼓励孩子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如听故事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以提高孩子的语言和交流能力。
5.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李玫瑾相信,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最大动力。
因此,她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
6. 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在李玫瑾的家庭中,她努力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她和丈夫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坚持亲子共读,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等。
她相信,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
7. 倾听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李玫瑾强调了倾听孩子需求和感受的重要性。
她认为,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见。
这样不仅能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还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李玫瑾谈父母和子女的相处之道
李玫瑾谈父母和子女的相处之道
李玫瑾是一位资深的家庭心理学家,她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谈到了父母和子女的相处之道。
她认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能够树立正确的心态,就可以创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
首先,李玫瑾强调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
父母应该给予子女足够的关注和尊重,听取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而不是一味地强加自己的主张。
同时,子女也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决定,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让彼此都能够理解对方的观点。
其次,李玫瑾认为,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父母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不应该将自己的身份和权力压制子女。
同时,子女也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父母,不要总是以父母的身份来要求对方。
只有建立了平等的关系,父母和子女才能够真正地相互理解和支持。
最后,李玫瑾提醒父母和子女,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彼此。
尤其是在争吵或冲突的时候,父母应该保持冷静,不要发脾气或大声喊叫,而是应该以温和的态度与子女沟通。
同样,子女也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对父母发脾气或说出伤人的话语。
总的来说,李玫瑾认为,父母和子女的相处之道需要建立在沟通、平等和控制情绪的基础上。
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得到彼此的理解和支持。
- 1 -。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十句话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十句话李玫瑾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备受关注。
在她的教育理念中,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以下是李玫瑾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十句话。
1. 爱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只有在爱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2. 学习是一种习惯。
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3.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自立自强。
4.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孩子应该学会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5. 尊重孩子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点。
6. 培养孩子的情商。
情商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能力,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培养情商,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
7.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重要能力,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创造力,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成功。
8.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动力,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保持好奇心,让他们对世界充满热情。
9.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孩子成功的重要保障,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自信。
10. 培养孩子的爱心。
爱心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之一,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培养爱心,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总之,李玫瑾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十句话,涵盖了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各个方面,父母应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和品质,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成功和幸福。
心理抚养读后感
心理抚养读后感心理抚养读后感1假期读完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感受颇深。
这本书会让人全面地了解到孩子的抚养、教养、性格的形成与家庭和父母息息相关,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爸爸妈妈认真阅读的书,通过这本书学习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识,对子女的成长大有助益。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者开篇用案例来讲述了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及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早期的家庭养育和家教养方式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关。
心理抚养重在养心教育,养心教育重在语言、情感、认知方式,养育的过程中心理教养决定一个人的品行,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命运。
李玫瑾教授用近几年来的犯罪案例剖析了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及产生行为的家庭背景,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告诉我们在养育道路上的警示和正确的抚养应该是什么样的。
现在的社会普遍性的教育焦虑,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注重各种能力特长的培养,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和性格的培养。
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长期的用心经营,并不断完善和改变自己来启发和引导逐步实现的。
一个人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能力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将是决定着他是否能够回馈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因素。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乐观面对,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才是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活开心快乐,学业有成,事业成功的.基础。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决不能止步于哪一次考试,哪一次犯错,而是一项伴随自己一生的成长的探索之路。
有人说“贵族是三代以上养出来的。
”所以养人是人生的一种修行。
我们为人父母,也并不是完美的人,每个孩子都不同,养育需要因人而异,需要用心观察,需要用智慧去发现,去观察,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法。
要做有“智慧”的父母。
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成长轨迹,做好早期品行教育,给予情感上的满足,建立规则和边界,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只有在成长中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养育之路才能引导孩子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心理抚养读后感2这本书涉及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书中的内容和建议具有很强实用性。
李玫瑾对孩子最好的十句话
李玫瑾对孩子最好的十句话李玫瑾是一位儿童教育专家和作家,在她的教育生涯中,发表了很多对家长和孩子都有帮助的文章和书籍。
她的思想深邃,语言简洁明了,常常鼓励家长去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并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
在她的演讲和讲座中,她曾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
下面是李玫瑾对孩子们说的最好的十句话。
1. “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外表更重要。
” 许多家长依靠孩子的外表来评价他们的性格和能力,这是不恰当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思维方式,要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支持他们的成长。
2. “不要过分保护孩子。
” 家长通常会因为害怕让孩子受到伤害而过分保护他们。
然而,这种行为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孩子需要面对不同的挑战和失败,从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和成长。
3. “用技巧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 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时间,是培养他们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关键。
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技巧如积累规律、锻炼习惯等来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4. “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他们成长的动力。
” 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应该被鼓励和激发,为孩子提供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获得更加深入的学习体验。
5. “孩子需要限制媒体使用。
” 媒体成瘾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现象,而孩子还在其青涩的年纪遭遇媒体的影响,有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家长需要创造一个有纪律的环境,规定孩子使用媒体的时间和方式,保持孩子独立地思考和学习。
6. “寻找你孩子的长处而不是缺陷。
” 家长往往关注孩子的不足之处,希望能够改进和纠正。
然而,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和成就感,则需要强调和鼓励他们的长处,同时协助他们解决弱点。
7. “鼓励孩子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合作。
” 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是很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孩子们未来的生活和职业中不可或缺的素质。
团队合作的机会要提供给孩子,并要学会倾听和正面回馈。
8. “每个孩子都值得自我实现的机会。
” 家长不应该把孩子限制在自己的特定期望之内,鼓励孩子尝试新的事物,接受成功和失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不放弃自我实现的机会。
李玫瑾育儿知识经典语录
李玫瑾育儿知识经典语录李玫瑾是一位备受推崇的育儿专家,她在育儿方面掌握了很多经验和技巧,在日常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很多精妙的语言和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李玫瑾育儿知识的经典语录。
1. “父母应该主动与孩子沟通,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
”沟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父母应该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在沟通时,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成长。
2. “孩子要是对某件事感兴趣,就应该多给他机会去尝试,让他去发现自己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很重要,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尝试,让他们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就应该多给他机会去尝试,这样有助于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3. “孩子的成长需要有积极的支持和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启迪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积极的支持和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启迪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成就和努力给予赞赏和认可,这样有助于孩子在未来更加努力地成长和发展。
4.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和情感层面。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和情感层面。
父母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积极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关爱。
5.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兴趣,让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方向。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兴趣,让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方向。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6. “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在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
”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在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失败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经历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在失败和挫折中不断成长。
7. “父母应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孩子建立平等、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李枚瑾教授的育儿知识
李枚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她的育儿知识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她的育儿观点:
1. 三岁之前有恩于他,三岁之后立威于他。
2.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3. 真正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而人性教育最好的场所是家庭。
4. 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
5. 挫折忍耐力跟意志力相关,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而是靠体力,在孩子小的时候,多做些体力上的活,有好处。
6. 二胎家庭两个孩子发生争执时,不要护小,而要护大。
7. 孩子 6 岁之前,家长要学会说“不”。
8. 孩子在 12 岁之前一定要立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9. 千万别拿“孩子小不懂事”当借口,对孩子百依百顺,没有原则的父母,教育出没有原则的孩子,并且失去孩子对他的尊重。
10. 家长要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因为朋友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这些只是李枚瑾教授的部分育儿观点,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需要因材施教,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李玫瑾育儿读后感
李玫瑾育儿读后感听了李玫瑾教授的很多实际案例分析,说到孩子教育问题,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
每个孩子性格也不同。
教育方式各有千秋。
但目的都是一样的。
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健康成长。
如何教育好孩子没有统一的模版,我们应该因材施教。
我觉得孩子要有一个好的品格、性格。
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这些品质将会伴随孩子一生,影响一生,受益一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赞扬和鼓励是主要的,但有些时候批评也是不可少的。
出现问题时,父母要帮他找原因,提醒他怎么做。
与此同时,孩子也要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这样才能培养出好的下一代。
生活方面一定要锻炼孩子自己动手能力,不能任何事情都有依赖心理。
家长不能过分宠爱,事事包揽,但也不能放手不管。
一定要多方面培养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爱心。
并且教育孩子热爱运动,热爱生命,尊重长辈以及身边的朋友。
作为父母,我们要多关心,宽容理解,陪伴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这个过程中,家长也是要不断的学习成长。
要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并给孩子做出一个正确,积极的引导教育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我们陪伴他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探讨。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一个精彩的未来!学习,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学习气氛!可以把孩子带上正确的路。
在一个是生活环境,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回到家里不要一进门就看电视、玩电脑!要自己主动的去看看报纸、学习自己有兴趣的东西、看看书!让孩子知道什么叫做学习!慢慢的在这个环境下孩子就会主动的去学习。
你到以后可以相对的轻松不会为孩子学习不好而担心了。
沟通方面:想与正处于叛逆时期的孩子交流,那就从朋友做起,首先要给他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一定要是在正确方面的!常关心他,比如很小的一件事,其实孩子是需要爸爸妈妈的关爱,切记不能溺爱!用你的心去融化他的心,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自己多辛苦,多累。
这样只会造成孩子腻烦的心理,他会认为自己的父母只知道自己的感受,其实孩子大了,你们的辛苦他都看在眼里。
李玫瑾的心理抚养读后感范文
李玫瑾的心理抚养读后感范文最近读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感触颇深呐!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和案例,都让我对人的心理成长和家庭教养有了全新的认识。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孩子早年情感抚养的重要性。
李玫瑾老师说,孩子在生命早期与父母建立的亲密关系,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心理发展。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个真实例子。
我有个朋友叫小丽,她从小父母就外出打工,把她留给爷爷奶奶照顾。
虽然爷爷奶奶对她也很好,吃穿不愁,但那种父母陪伴的情感空缺,却在她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小丽小时候特别胆小,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也不敢吭声。
因为回到家,没有爸爸妈妈可以倾诉,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很多事情也不懂。
她只能自己默默忍受。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地准备着零食和水。
可小丽却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因为她知道,不会有爸爸妈妈帮她精心准备这些。
看着同学们和父母一起有说有笑地讨论着春游的事情,她的心里充满了羡慕和失落。
这种情感上的缺失,一直伴随着小丽长大。
她长大后,性格依然很内向,不太容易信任别人,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工作后,她也总是缺乏自信,遇到一点困难就容易退缩。
有一次,公司有个很好的晋升机会,她明明有能力胜任,却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而不敢去争取。
后来谈恋爱,她也总是患得患失,对另一半极度依赖,却又总是忍不住怀疑对方的真心。
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着那种稳定、安全的爱,可又觉得自己不配得到。
小丽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抚养,没有与父母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连接,那么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就像李玫瑾老师说的,人的心理问题,往往能从其早年的生活中找到根源。
而这种根源,很多时候就是在成长过程中,情感抚养的缺失。
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很多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拼命工作,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他们以为给孩子买最好的玩具、报最贵的补习班就是爱孩子,却不知道,孩子最需要的,是他们的陪伴和关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李玫瑾)一.父母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记者】:如今,由于工作节奏加快、社会交往增多,许多年轻父母都嫌自己带孩子麻烦、误事,都想把小孩交给老人、保姆看管,等孩子长大了,麻烦事少了,再接回家自己看管。
李老师,您觉得这些年轻父母的如意算盘真的很“如意”吗?【李玫瑾】:我遇到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对自己长大了的孩子,说不听,骂无用,打不过……当他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至18岁前后。
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人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在成年时期出现的情感问题,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释。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
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了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
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紧紧抱住那只毛茸茸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第一需要是食物,紧接着的需要就是对熟悉的抚养人的依恋。
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会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一两个固定的有血缘关系的抚养人;父母不应该把孩子交给保姆就算了事,受雇于人的保姆不可能成为孩子的“依恋人”;父母才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
【记者】:孩子怎么会需“依恋人”呢?“依恋人”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真有那么重大的影响吗?【李玫瑾】:这是因为,只有建立了幼儿对抚养人的依恋,才能发生幼儿与抚养人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关系”,这种含有感情色彩的心理依赖关系会使儿童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
如果这一“依恋人”在孩子十岁左右离开儿童(如去世),那么,儿童就会出现心理依恋的丧失。
这时,即使新的抚养人出现,也难以建立同前类依恋相同的心理关系。
如果人在生命的初期根本没有形成过这种心理依恋关系,那么,人的心理异常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这种儿童容易出现冷漠、拒绝人、无情残酷等表现。
这种人,智力发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社会性发展,如:与他人交往、关心他人等性格方面容易出现异常的现象。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许多杀人恶魔,其冷酷无情的心态往往源于他们在幼年时就没有形成“心理上的依恋对象”,或者是因为他在10岁前后曾失去“心理依恋对象”。
因此,我要告诉所有年轻的父母: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如何艰难,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在孩子12岁之前,不要隔绝了孩子与你的依恋关系;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你;你带孩子的时间越多,孩子对你的依恋越深。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为他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孩子的依恋期就那么短短的十几年,机不可失。
二.有爱的抚养一定是有“唠叨”的【记者】:不是亲人带大的孩子,跟人不是那么亲,也不是那么爱说、爱表达。
为什么只有亲人带大的孩子才那么爱说、爱表达呢?【李玫瑾】:在人初生的前三年,在人最无助的前三年,需要别人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
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有不断地爱的唠叨。
事实上,有爱的抚养一定是有“唠叨”的。
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即使宝贝拉了很臭的屎,抚养人也是爱意浓浓,在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
这种唠叨,尽管宝宝听了当时没有什么反应,但不可小看这种唠叨,这可让孩子早早地冒出话语,因为所有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说话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为他在一岁半至三岁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内(与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边总有爱他的亲人唠叨。
相反,孩子到了四五岁,见到熟人还不爱张嘴,不爱叫人,这往往是因为他在三岁前缺乏这种“唠叨背景”。
如果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时间内很自然地与人说话,爱说、善说,这种人往往没有社会交往(即与人交流)的困难或障碍。
我们可以由此推断,他在早年,即三岁前,应该是在爱意浓浓的背景下被抚养的。
相反,当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不太爱说话,也不太擅长表达或表现自己,那么,此人早年一定有父母上班时将他交给家庭之外的人照看,或者父母忙于生计、工作而将孩子置于独处的背景。
不爱说话的人,有注意力稳定、内向等特点,这在某些科研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爱说话,不善表达的人总是伴有缺陷,不是那么容易让人亲近的。
他们的内心往往是孤独、寂寞的,这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记者】:不善语言表达的孩子,长大后会伴有交往障碍、心理疾病等问题吗?怎么才能使孩子充满说的欲望呢?【李玫瑾】:言语表达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
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口讷、语迟、自卑等。
这种人在需要与人交流或沟通时往往会有障碍。
这种障碍出现在幼年,当人进入青春后期至婚恋期(一般20至29岁)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尤其是男性,若有这种困难,他会在与异性交流时因无话而僵持,因不知说什么而显得兴味寡淡,因不知怎样让人开心而自身紧张,尤其是当他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他会更加焦虑……这种障碍如果再伴随其他方面的缺陷,如贫困、长相差、身材不好、能力弱……他就会自怨自贱,进而出现退缩性的心理障碍,出现更加内向、出现幻想,以至出现性取向等方面的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心理变态问题。
黄勇(河南平與县杀17名少年的主犯)、马加爵(云南大学杀4人的主犯)、赵承熙(美国校园枪击案杀32人主犯)、杨佳(杀害上海6名警察的主犯)等杀手都存在这类的心理问题。
因此,我们不要轻视人早年的言语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人在言语表达方面的障碍和人际交流方面的障碍。
由此而言,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1岁半之内)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有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父母在照顾孩子,表达爱的时候一定要多唠叨些……让他耳边留下妈妈的细语,父亲低沉的音质。
因为这时所有的唠叨声音都和父母照顾他,让他产生满足而形成的快乐记忆相联系。
那是他今后不需要理由爱父母、恋父母的缘由,也是他幸福、满足的源泉。
孩子的言语发育需要爱的唠叨,爱的唠叨不仅使孩子听懂了语言,学会了语言,还会勾起他说话的欲望,使他喜欢说话,善于交往。
这是那些受雇于人的人无心、也无力达到的效果,只有孩子最亲的亲人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达到这样的效果。
三.对孩子说“不”的时间一定要早【记者】: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爱的方式却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爱,表现为严厉,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有的爱,表现为放纵、迁就,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有求必应。
不同的爱,会有怎样不同的结果呢?【李玫瑾】: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的家庭,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对父母提什么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么极端的手段要挟父母。
他们时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这爱是有原则的。
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
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的家庭,家中的长辈都争着对孩子施爱,唯恐孩子不快乐、受委屈。
就是这样的家庭,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们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却有一天突然让他们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怎么因为说他几句居然就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就离家出走了。
记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亲就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我和他出门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是寄宿学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为什么我们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记者】:从小就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的家庭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李玫瑾】: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强化”与“负强化”。
所谓“负强化”,就是在孩子成长中对他说“不”,就是让他有痛哭一番的经历……这种说“不”的时间要早,一定要在孩子6岁之前。
【记者】:为什么要赶在孩子6岁之前就对他说“不”呢?说晚了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李玫瑾】:我常讲: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而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就是哭得气噎、哭得在地上滚来滚去……可是,你若等他12~14岁之后再对他说“不”,他不会再简单地哭、不再气噎、也不再打滚……他会离家出走,会服毒自杀,会跳楼威胁……因为他已经有了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
曾有家长哭着问我:“为什么那么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我回答: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其实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
所以,父母之爱要有艺术性、原则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记者】: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怎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李玫瑾】: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候,一般在3~5岁开始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
在3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一般是他身体痛苦的感受表达,所以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但是,孩子到3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哭声有时不再是身体痛苦,而是一种意向表达,譬如:你带他去朋友家,看到别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带回家;你带他去商场,看见好玩的东西非要得到,父母不买就大闹……当父母发现他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情况一出现,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
第二,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前面对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