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服装史_论文
中外服装史论文
如花凋零——论中西服装史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跨过地域之境,穿越时空之界,满是荆棘,一条条迂回曲折的长廊,团花盛放,美丽如斯。
日落星辰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服装如花,凋零。
花开一刻,叶落一地。
花开花谢,不过一个终结,一个开始。
服装是“衣裳”“衣服”的一种现代称谓,也是成衣的同义语;是指人类穿戴,装扮自己的行为,是人着装后的一种状态。
服装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的服装,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
漫步中国服装史的艺术长廊,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时代服饰的产生,都是当时文化的表征,是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面镜子。
在等级深严的春秋时期,奴隶主阶级为了稳定内部的秩序,制定了以国王的冕服制度为中心的章服制度。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战火连天、兵伐不断,继而出现了诸多如布甲、皮甲、铁铠铜盔等军事服装。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民族错居,文人满腹才华,空怀报国之志,继而才会有文人雅士褒衣博带以求其超然若仙之感,融其南北服饰于一体。
隋唐五代盛世,展现的是线带优美、流畅,典雅秀丽的宽衣博带。
没有汉代服饰的凝重、端庄,没有六朝服饰的简朴,没有宋代服饰的刻板、严谨,而是宽缓并赋有节奏,极富诗意美与韵律美。
其展现出一个大国的雍容华贵,极尽渲染了一太平盛世的繁荣。
在有“马上民族”之称的蒙古统治下的元朝,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激烈冲击,相互影响和发展,实行中元服饰并用的服饰制度,可谓百花齐放。
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其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诸如线条流畅、飘逸秀美的背子、儒裙,挺拔有型的巾帽……丝绸和棉布等面料的纺织、印染、刺绣等加工技艺水平高超娴熟,纹饰丰富。
在民间更是创造出了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吉祥图案”。
清代——顺治元年,是由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其在服装形式上和汉人有很大区别,在强制推行满服的同时吸收汉族服饰中的精华部分。
中外服装史研究与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师的团队协作与沟通技巧
团队协作:共同 完成设计任务, 发挥各自特长
沟通技巧:有效 表达设计理念, 听取团队成员意 见
合作精神:相互 支持,共同成长
中世纪服装史
背景:中世纪欧洲社会政治、经 济和文化的发展
代表服饰:长袍、束腰、斗篷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特点:服装款式单一,颜色单调, 强调宗教和封建主义
影响: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和 启示
近代服装史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服装 开始进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服装 产生了影响。
20世纪中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 速发展,服装业也迅速崛起,各 种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崭露头角。
传统色彩:如红、黄、绿等,常用于节日、婚礼等特殊场合的服装, 传递喜庆、吉祥的寓意。
传统工艺:如刺绣、印花、织锦等,常用于女性服饰中,展现中国精 湛的手工艺水平。
传统材质:如丝绸、麻布、缎子等,常用于传统服饰中,质地轻盈、 柔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高雅气质。
西方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影响:如对称、黄金分割等在服装结构中的应用。
设计风格:简约、浪漫、前 卫、复古等
服装款式设计
服装款式设计的基本原则:符合人体工学、保持比例协调、注重细节 服装款式设计的要素:色彩、图案、面料、结构 服装款式设计的流程:构思、绘制草图、选择面料、制作原型、调整改进 服装款式设计的技巧:运用线条、强调或弱化细节、注重整体效果
服装色彩搭配
中国传统服装风格与流派
关于服装的发展历史论文
关于服装的发展历史论文从远古时代开始,服装就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服装的功能也逐渐从简单的遮体保暖发展为社会地位的象征和个性的表达。
本文将从史前时代开始,追溯服装的发展历史,探讨服装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和影响。
在史前时代,人们用动物皮毛和植物叶子等原始材料制作简单的衣物。
这些衣物主要用于保护身体免受强烈的阳光、刺骨的寒冷和严寒等自然环境的侵害。
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服装逐渐演变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在古代文明中,比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服装在宗教、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穿着不同的服装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服装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服装生产方式和材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化生产使得衣物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普通人也能够购买到质量较好的服装。
20世纪初,时装产业开始兴起,各种不同的风格和设计不断涌现,服装成为个人魅力的体现。
20世纪后期,快时尚产业进一步加速了服装设计和生产的速度,服装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如今,服装已经不仅仅是保暖遮体的工具,更是展示个人品味和审美的方式。
科技的进步也为服装的设计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智能面料和可穿戴设备逐渐成为时尚界的新宠。
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可再生材料和环保工艺也逐渐在服装生产中得到应用。
服装的发展历史,既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人类审美和功能需求的体现。
从原始的衣物到如今多姿多彩的时装,服装行业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中塑造了时代的风貌。
相信在未来,服装还将继续演变和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装的发展历史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也与文化、经济、科技等诸多方面紧密相连。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对服装产业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挑战。
各国的传统服饰和时尚元素在跨文化的影响下愈发丰富多彩,服装设计师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关于中外服装史的学习
关于中外服装史的学习,丰富了我个人关于服装的理解,同时对今后的服装设计及相关工作的有效展开提供了依据与方法.所以说,该课程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觋和礼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
在其发展进程中,因袭、守旧,继承性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
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作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
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
变异与创新性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
中国的服饰很明显的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尊卑分明的特点,衣服上的图案虽然美丽,但体现的却是阶级压迫,比如只有皇帝才可以穿龙纹,平民百姓只可以穿粗布麻衣,这一点在明清时期最为突出。
中国服饰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个民族在服饰方面的交流融合,如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就是说中原汉民族学习游牧民族短衣长裤的服装样式,衣身紧窄、活动便利,起初推广时主要出于军事目的,而后因行动方便于生产所以大加推广。
而中国最古老,最广泛的服装样式就是汉服,汉服是指汉民族传统服装,据现代人体研究专家论证,汉服最符合人体健康,舒适度远大于现代服装,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汉服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衣扣,对人体束缚极小,而外观又高雅华贵,潇洒飘逸,不仅有中国特色而且面料环保益于健康,我们在设计中可以借鉴汉服的特点,对现代服装进行中国式的改良。
西方服装史最值得关注的主要是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以及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服饰,还有一二战时期现代服饰的兴起。
我们不但看到了古埃及服饰的富丽堂皇、古希腊服饰的高贵典雅、巴洛克时期的华丽庄严、洛可可时期的艳丽自由,还看到了西方现代服饰的渊源,中西的文化差异还有西方古代服装对现代设计的巨大影响。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希腊服饰的理念,非常适用于当今的环保理念,希腊服饰优美的垂坠感,所塑造出的人体优美曲线一直是国外服装大师所热衷的服装样式。
中外服装史
文艺复兴时期女装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摘要:文艺复兴时期,女装服饰流行山形帽,头发梳成心形的发型并以珠宝装饰。
硬挺、夸张而具变化性的领子是女性服饰的重要特征。
裙撑、束腹、臀垫、高底鞋都被当时的女士所热衷。
服装轮廓已由哥特式那种舒展而又自然苗条的外形,演变为厚实布料或豪华丝绒的宽大褶裙,时装显得笨重、不舒适和臃肿。
迷你重复的印花和蓬裙是突出文艺复兴潮流的重点元素,为现代时装设计服装审美提供借鉴。
关键字:文艺复兴艺术风格现代服装设计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意大利式时期特点:内衣部分地从外衣缝隙处露出,与表面华美的织锦布料形成对比,进一步衬托出美丽的布料。
男装普尔波安:工艺和服装结构三大显著特点:一绗缝,用倒针法;二是前开;三是改变了中世纪袍服的裁剪方式。
分体式女袍:外规似上下相连,腰部有接缝。
德意志式时期特点:切口服装、用裘皮作为衣领或服装缘边的装饰方法切口服装也叫雇兵步兵风格,原意是用刀、剑等乱砍、劈刺、割伤等,引伸为切口、裂缝、开衩,或开缝于衣服上的装饰。
西班牙时期特点:追求极端的奇特造型和夸张的表现,缝制技术高超。
皱领的流行:闭口式轮状,敞口式立领,披肩式。
紧身胸衣:鲸须胸衣,布纳胸衣。
撑裙:吊钟式箍撑裙,环轮形箍撑裙袖子根据填料不同造型可分为:泡泡袖,羊腿袖,悍妇袖。
根据英国知名设计工作室Mudpie()的预测,2013春夏文艺复兴运动将再次爆发,举目可见均是金光灿灿的华丽装饰,讲究的资产阶级带来地中海复古度假风。
Botticelli的动感绘画艺术、女神式垂坠皱褶、飘逸的线条、丰富的印花和具有表现感的面料表面与俏皮的轮廓和多层次裁剪结合,为一向轻装上阵的春夏加入前所未有的奢华味道。
因为是复古的文艺复兴潮流,轮廓保留了简约的设计,永远以最简单的线条体现女人婀娜多姿的身材;华丽的文艺复兴味道则体现在犹如万花筒般花哨的印花和细节上。
著名意大利服装品牌——范思哲,代表着一个时尚帝国,它的设计风格鲜明,是独特的美感极强的先锋艺术的表征。
中外服装史论文
巴洛克服装风格巴洛克时期是指1600年到1750年。
巴洛克这个词可能来自葡萄牙文BARROCO,形式不规则的珍珠。
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也就是离经叛道的事物。
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是用于贬义而非艺术风格的名称,直到1888年H.韦尔夫林发表《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一书,对巴洛克风格作了系统论述,从此确定了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概念。
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等。
一个艺术时期的风格会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各个艺术方面,巴洛克也不意外,当时它在建筑、绘画、文学、服饰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里浅谈一下对服饰的影响:巴洛克鼎盛时期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起着引领时尚作用。
按照法国当时的法令,宫廷里的人必须穿着最新款式。
有关最新穿着方式的信息通过当时最初的杂志和通过穿着最新款式的男女时装娃娃广泛传播。
由此服装变换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来得更快。
巴洛克时期的法国服装非常精美奢华。
男装有些过分华美甚至过多的女忭化,常采用花缎、天鹅绒和锦缎等华贵面料,并带有人量镶嵌线和刺绣。
带有刺绣或花边修饰的衬衫从胸部和腰部突出。
从开缝的袖子可见装饰华美的衬衫,在宽人袖U的下面可见层叠花边。
1670年前后流行一种及膝长的合体外衣,采用锦缎面料,镶有金银线,钉有金属纽扣。
外衣里面是相同裁剪但稍短‘些的马甲。
女装上衣在荷兰风格时期曾宽松舒适,但到法国风格到来之时再次勒紧。
紧身的胸衣前下摆与腰裙相连。
拖尾外裙采用与上衣相同的面料。
外裙从前面打开,分别从两侧向后面折,最后在臀垫处蓬起形成法式裙裾。
中外服饰风格赏析论文
中外服饰风格赏析论文神秘、高贵的哥特式服饰一、哥特式服饰总括“撒旦的情人迷恋天使,上帝的天使爱哥特。
”哥特集冷酷、高贵、浪漫、恋物、神秘、黑暗、阴郁于一体,风格用近于傲慢的冷酷方式,表达维多利亚式的华丽,鲜明的个性与沉迷自我的表现形式,使哥特深受人们喜爱。
哥特风格深深的影响了中世纪法国的服装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哥特服饰永远的黑色或者是暗色系列的衣服,佩带着很多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永远不戴金首饰,性格上其实是不善交际的。
朋克批判一切;哥特看破一切。
朋克认为白天也是黑夜;哥特只喜欢黑夜。
朋克喜欢黑色;哥特喜欢黑色和白色。
朋克以身体强壮为美;哥特以讲究曲线为美。
哥特的服装一般是较宽松的艳色,喜欢加些金属制品,或是在嘴上打钉。
哥特风格的服饰极端且偏激,只能做为舞台装以及在装发布会上上作为展示类服装出现。
如今的哥特式服装继承了中世纪服装的特点,又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结合新的概念,派生出实用性强的,非舞台夸张效果的服装,只强调一种感觉,哥特式的神秘感觉。
另外与苏格兰格相结合而产生的略带punk风格的哥特服装,代表着从post punk 到gothic转型的过程。
二、哥特来源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字汇原先的意思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
哥特是80年代前中期主要存在的前朋克一个分支。
它以形成于地下摇滚的最黑暗和阴沉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应受此荣誉,尽管今天它的荣誉更多的来自于乐队戏剧化的服装和它的追随者。
哥特通常不是严格意义上受欢迎的风格,被给予了一种华丽诗意的倾向,无情悲哀的挽歌和无止境的戏剧化。
哥特文化总是表现出一种孤僻疏离的,阴沉的精神气质,它总是去探讨那些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种族歧视、战争、以及仇恨。
精神上对死亡的迷恋,驱使哥特文化不停地试图去找寻对生活、痛苦和死亡的另外一种思考。
三、哥特式服饰(一)哥特式服饰的发展史1、哥特式服装发展来源受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影响,裁剪方法出现新突破,从前、后、侧三个方向去掉胸腰之差的多余部分,在腰身处形成许多棱形空间,这就是现代衣服的“省”。
中外服装史的对比教学研究
中外服装史的对比教学研究引言:服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是文化传承和身份象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服装史的对比教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服装文化差异,深入探索服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文将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服装史出发,对比分析两者的发展脉络,以期为服装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中国服装史的发展中国拥有悠久的服装传统,其发展脉络源远流长。
古代中国的服装以华丽、庄重为主要特点,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早期的服饰以丝绸为主要材料,色彩鲜艳,绣花图案繁复,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
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服装逐渐朝着简约、实用的方向发展,如汉服的流行,标志着服装风格的转变。
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下,中国的服装史发展出了独特的特点,注重以服饰来展示社会地位和身份。
二、西方服装史的发展西方国家的服装史与中国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西方服装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以简约的剪裁和材质为主要特点。
中世纪的欧洲,服装开始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贵族阶层的服装华丽而奢华,而底层人民的服饰则朴素简单。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西方服装进入了大规模生产的时代,服装的样式和款式开始多样化,流行趋势也变得更加迅速。
三、中外服装的对比1. 材质和款式:中国服装注重以丝绸为主要材质,注重柔软和光泽感;而西方服装则更加多样化,注重以棉、羊毛等材质,注重舒适性和耐用性。
2. 色彩和图案:中国服装以鲜艳的色彩和繁复的绣花图案为主,注重展现华丽和庄重;而西方服装则更加注重简约和实用,色彩相对较为淡雅。
3. 剪裁和造型:中国服装注重以宽松、褶皱和飘逸的剪裁为主,注重展现柔美和婉约;而西方服装则更加注重修身和贴身的剪裁,注重展现身材线条和体态美。
4. 社会文化影响:中国服装受到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的影响,注重以服饰来展示社会地位和身份;而西方服装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个性,注重以服饰来表达个人品味和审美观。
中外服装史 论文.doc
论中西方服装发展演变及差异从伏羲氏化蚕丝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亚麻织物制作围裙以及苏美尔人采用羊毛织物包缠在人体上,形成服装开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装的发展历程。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来自遥远东方中国的精美丝绸传入了古罗马,这让古罗马的贵族爱不释手,贵妇们更是不惜花费昂贵的价格来达到自己追求时尚的目的。
欧洲中世纪的拜占庭式服装,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和艺术风格,同时糅合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图案,以丝绸为贵,为尚。
中国的陶瓷和园林艺术深深影响了18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洛可可。
那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瓷器和园林建筑迎合了法国宫廷的审美情趣,被吸收融会于法国的艺术乃至欧洲的艺术中。
尤其是中国陶瓷上的精描绘画,镶金嵌银,极尽曲线绕转之美的装饰,直接影响了洛可可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服装上,还体现在了建筑,绘画等艺术门类上。
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觋和礼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
在其发展进程中,因袭、守旧,继承性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
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作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
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
变异与创新性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服装文化深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
强调线形和纹饰的抽象寓意表达,透露出一种含蓄美。
林语堂先生曾有深切的领悟,他说:“中装与西装在哲学上的不同之点就是,后者已在显出人体的线形,而前者在意遮隐之。
”这使得中装与西装的直观静态之美产生了根本上的差别。
追本溯源,西洋服装从诞生之日起就冲满了激进的思想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度,所以说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
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当时的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至深,其审美视觉历来重视立体的造型。
在西方的服装史上,13世纪初期就已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
学习中外服装史心得体会作文
学习中外服装史心得体会作文英文回答:In the realm of fashion's captivating tapestry, the study of both Western and Eastern clothing history unveils a mesmerizing chronicle of aesthetics, cultural influences, and societal evolu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time, we witness the ebb and flow of styles, from elaborate courtly attire to the simplicity of minimalist design, a testament to the ever-evolv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fashion and the human experience.Western clothing history, spanning millennia, bears witness to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where draped garments and intricate adornments shaped the aesthetic canons. The Middle Ages ushered in sumptuous fabrics, elaborate embroidery, and the emergence of distinctive clothing for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The Renaissance heralded a revival of classical forms, characterized by flowing fabrics and elegant silhouettes.The Baroque era witnessed an explosion of opulence and grandeur, with exaggerated forms and lavish ornamentation. The Enlightenment brought forth a shift towardspracticality and reason, reflected in more subdued designs. The 19th century witnessed a rapid succession of fashions, influenced by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social changes, and global exploration. The 20th century ushered in an era of experimentation and innovation, as designers pushed the boundaries of creativity and challenged conventional norms.Eastern clothing history, equally rich and diverse, unfolds a vibrant narrativ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aesthetic sensibilities. Traditional Chinese clothing, steeped in centuries of tradi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flowing lines, intricate embroidery, and use of symbolism. The kimono, a quintessential symbol of Japanese culture, showcases a graceful silhouette, vibrant colors, andrefined patterns. Indian clothing, steeped in ancient traditions, manifests its vibrant hues, opulent fabrics, and intricate embellishments. Middle Eastern clothing, influenced by Islamic principles, reflects modesty and cultural values through its conservative designs andflowing fabrics. Southeast Asian clothing, influenced by diverse cultures and environments, exhibits a spectrum of vibrant colors, intricate textiles, and unique silhouettes.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and Eastern clothing history illuminates the profound interconnectedness of fashion across cultures. Exchange of ideas,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has shaped the evolution of both traditions, creating a rich tapestry of influences and innovations. From the adoption of Eastern motifs in Western couture to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silhouettes on Eastern garments,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se two worlds has fostered a vibrant and dynamic fashion landscape.中文回答:中外服装史是一门涵盖西方和东方服装发展的历史学科,其研究内容丰富且意义深远。
中外服装史
古埃及服饰一、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背景古埃及地处非洲东北角,北临地中海,东临红海,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自南向北贯穿全境,河水每年定期泛滥会为会为古埃及人带来肥沃黑土,所以古埃及人对其感情深厚,自称“黑土之民”。
而在黑土地周围,有广袤的红色沙漠围绕。
得益于大海和沙漠环绕的天然屏障保护,古埃及人很长时间以来都少有外敌侵袭。
古埃及分为以北的下埃及和以南的上埃及。
下埃及次要是尼罗河三角洲,地形平整开阔,气候为地中海型;上埃及次要为河谷地带,地形狭隘,气候较为干燥。
受地中海区域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影响,古埃及服饰呈现出宽衣文化中“披挂”风格。
二、古埃及艺术、宗教与社会背景尼罗河和沙漠是古埃及人创造的主题和灵感来源。
因自然万物崇拜而产生的宗教,成为古埃及人的全面服务对象。
在其文化中,自然、宗教和艺术三者相伴相生。
古埃及宗教崇拜自然万物,包括自然现象、动物和植物。
由此产生光怪陆离的动物神、人身兽首神、人形神以及二三百个大大小小的主神和地方神。
其中太阳神最受崇拜,埃及的许多神庙都是为敬奉太阳神而修建的。
太阳神在古埃及宗教里有好几个形体和名字。
太阳神在呈人形,头上戴着上下埃及的白红两王冠时叫“阿图姆”(Atoum);在呈圣甲虫形状时,名为“赫普里”。
太阳神最常采取的是隼头人身形,头顶太阳圆盘和眼镜蛇,这时人们叫他“拉”。
古埃及社会结构等级分明。
法老为最高统治者,神之代言,地位尊贵无比,贵族、大祭司、僧侣、各级官吏以及任职于国家机构各重要部门的书记官属于第一阶层。
商人、工匠和各类手工艺人(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家具制造匠、纺织工、珠宝匠等。
)处于第二阶层。
数量众多的农民、劳力和仆人属于第三阶层。
奴隶作为社会最底层,大多为外国俘虏,非埃及本国人。
古埃及社会虽然等级制度森严,但却并非世袭的种姓制,原则上来说,低阶层的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尽管如此,平民和特权阶层的生活差异还是很大,能够改变自己出身的人寥寥无几。
所以,在古埃及服饰上,能明显的体现出社会地位和等级。
百年服装变迁历史论文
百年服装变迁历史论文百年来,服装的变化一直是时代变迁和文化演变的一个缩影。
从19世纪初的维多利亚式裙装到20世纪末的波普风格,服装设计在不断创新中不断演化。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服装不仅仅是简单的穿着,更是人们身份、地位和文化认同的体现。
本文将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时代演变中,探讨服装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和变迁。
19世纪初,维多利亚式裙装是主流的时尚。
女性穿着宽大的裙子和高领的衣服,展现出娇柔的气质。
男性则穿着短裤配上西服外套,展现出绅士风度。
这一时期的服装注重厚重的材质和复杂的剪裁,体现出当时社会的保守和传统。
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20世纪初的服装设计开始呈现出更多的变化。
女性的服装逐渐简化,裙装变得更加合身,颜色也更加多样化。
男性的服装则开始受到运动装的影响,西装的设计也变得更加简洁。
这一时期的服装设计反映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到了20世纪中叶,服装设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1960年代的波普风格影响了整个服装界,许多设计师开始尝试不同的颜色和材质,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规范。
女性的服装设计也变得更加自由和多样化,短裙和紧身裤开始流行。
男性的服装也越来越注重个性和时尚感,运动装成为主流。
到了20世纪末,服装设计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许多设计师在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灵感下,创作出各种独特的设计风格。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合成为当今服装设计的主流趋势。
服装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穿着,更成为时尚和文化的象征。
总的来说,百年来服装的变迁不仅仅是时尚的演变,更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化。
服装设计不断创新,打破旧的束缚,体现出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种变迁历史的脉络,也同时展现了服装设计的无限可能性和创意的空间。
服装因而成为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传递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
对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分析(论文)
湘潭大学期末论文题目:对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分析学院:兴湘学院专业:英语学号:***********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5年11月30日对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分析摘要:服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服装文化,由于中西方各民族在审美观念、着装理念和服饰礼仪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内涵、不同特色的中西方服装文化。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西方服装的特征差异,和中西方服装文化的对比,以及导致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的原因。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中西方服装文化都具有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是祖辈们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对于服装文化的差异,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弘扬我们独特的民族服装文化,使之在世界文化中大放异彩。
关键词:中西服装;文化;差异性;民族服装文化Abstract:Dress is a culture symbol of a nation,a particular cultural phenomenon of human.Different times have different dress culture,because Chinese and western nationalities exist differences in aesthetic standard ,dress concepts and etiquette uniforms,which formed different connotations and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ulture.This article introduced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 about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ompared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ulture and the reasons lead to diversiti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ulture.Through the argumentation, we can see that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ulture have rich content and distinct identity,there are precious culture heritages form ancestors,and also especially become the rarity of the world culture.The diversities towards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ulture,we should select the essence and discard the dross,inherit and advocate our distinctive nationality dress culture,make it outshine in the world culture.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Culture;Diversity;Nationality dress culture一、服装的特征差异一是服装思想观念差异,中国的服装表现出浓重的道德、礼仪色彩,通常具有保守、含蓄、隐喻等特点,朦朦胧胧,藏而小露,隐含寓意,给人以审美的感受。
杂谈中外服装史
杂谈中外服装史姓名:李诗钰班级:服装表演2013级学号:20132418310009杂谈中外服装史第一部分:中国服装史中国是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注定了他有着一段非凡的服装发展史.中国服装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中国近代服装发展史,中国现代服装发展史.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及墨、法等各学派,从而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
魏晋时期是最富个性审美意识的朝代:“褒之博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普遍服饰,其中尤以文人雅士居多。
文人意欲进贤又怯于官海沉浮,只得自我超脱,除沉迷于酒乐之外,便在服饰上寻找宣泄,以傲世为荣,故而宽衣大袖,袒胸露臂,魏晋时期,倡谈玄学之风,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强调返本归真,一任自然。
唐朝比以前任何朝代又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审美趣味由前期的重再现、客观,重神形转移到后期的重表现主观、意韵、阴柔之美,体现了魏晋六朝审美意识的沉淀.宋朝时,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而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重装饰。
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于专制,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
因此,明朝在服装上盛行绣吉祥图案。
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东渐,留学生脱长袍马褂,换西装革履,也都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变化有密切联系。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其中,最具代表的事中山装,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使得中山装既符合中国古老的传统美德,又具有经济实惠原则.中山装主要是外形美观大方。
可以使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制作。
中国服装史论文
服装史论文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穿衣服的,这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
人为什么要穿衣服?原因众说不一。
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被列为首位,它起着护体,御寒和美化人们生活的作用,服饰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服饰是人类生活和文化的橱窗。
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体现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
在许多地区和民族之间,房屋样式、饮食习惯、交通条件很可能区别不大,但服装上的差异却是一目了然的。
《墨子·公孟》云:“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
”可见当时列国风俗,从发式到冠帽,从服装到佩饰,都有明显的区别,而这种区别的形成就在于各地文化的不同。
服饰的演变,同样也离不开各个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
就中国传统服饰色泽而言,就明显地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方术家又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的五方观念相结合。
青、红、黑、白、黄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并以黄为贵,定为天子朝服的色泽。
后来又认为天子统一的象征,代表了天下各方的颜色,因而要求天子服装颜色须按季节不同而变换,即孟春穿青色,孟夏穿赤色,季夏穿黄色,孟秋穿白色,孟冬穿黑色,形成礼俗。
除了正色以外,又按阴阳之间相生相克的信仰,调配出来间色,介于五色之间,多为平民服饰采用。
我国服饰的色彩,与古代五方正色的信仰相结合,构成了传统服饰的底色,代代传袭。
如我国服饰冬春两季多穿蓝、黑两色衣服,正是这种古俗的传承。
儒家思想对服饰也有较大的影响,特别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倡“存天理,去人欲”。
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
封建礼制对服饰的影响则更为具体,中国历代王朝都对服饰加以礼法的约束,可谓是“贵贱之别,望而知之”。
丝绸之路中外服饰艺术交流研究-服饰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丝绸之路中外服饰艺术交流研究-服饰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丝绸之路是世界最早开通的连接亚、欧、非3大洲的文化大动脉。
丝路沿线各国在历史上频繁密切的服饰文化交流互动,促服饰文化在传承、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优秀的异质文化因子,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面貌。
通过对“丝绸之路服饰艺术交流”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丝绸之路的概论性、整体性的研究,并呈逐渐拓展趋势,服饰艺术、文化开始受到关注;近30年以服饰为视角的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研究更加多元化,并可分为通论性、专题性、案例性3种主要研究类型。
但目前国内外学界关于以“服饰”为视角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研究成果多以论文的形式散点出现,有“重纺织、轻服饰”“重陆丝、轻海丝”的现象,系统研究丝绸之路中外服饰艺术交流的服装史论专著暂付阙如。
关键词:丝绸之路;服饰;艺术;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被誉为“两千年来始终主宰人类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其海陆通道曾经是整个世界的神经中枢。
中国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交织出璀璨的丝绸之路服饰文明。
近年来,对丝绸之路艺术的研究成为了中国社科类学术研究新热点,“丝绸之路服饰艺术交流”是丝路研究和中国服装史论研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课题。
文中拟结合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丝绸之路中外服饰艺术交流的学术研究情况作以梳理和评述。
1丝绸之路中外服饰艺术交流的研究背景及现状丝绸之路是世界最早开通的连接亚、欧、非3大洲的交通大动脉,也是一条最古老、最辉煌的人类“文化大运河”。
但正式命名其为“丝绸之路”则是在19世纪70年代,由德国历史地理学家RICH-THOFENFV R[1]首次提出,他将古代中国从长安经到希腊、罗马的陆上交通网络称为“丝绸之路”(即德语“dieSeidenstrasse”),其著作被译成英文版本后,“丝绸之路”(TheSilkRoad)这一代称被广泛使用。
中西方服装差异毕业论文
中西方服装差异毕业论文标题: 中西方服装差异及其文化背景比较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中西方服装差异,并对其背后的文化背景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中西方服装的风格、款式和色彩等方面的差异,揭示了中西方文化在服装方面的不同观念和价值体系。
希望通过这种比较,增进对中西方服装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 中西方服装差异文化背景比较引言:服装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文化象征,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
中西方的服装文化不仅在风格、款式和色彩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背后的文化背景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和理念。
本论文将从中西方服装的差异出发,分析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并对比两者之间的异同。
一、中西方服装风格的差异1. 中式服装风格中式服装以中国传统服饰为基础,注重曲线和线条的流畅性,强调服装的立体感和动感。
例如汉服、旗袍等都具有独特的华美感和典雅风格,多采用华丽的图案和绣花装饰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
2. 西式服装风格西式服装注重简洁、实用和功能性,追求流线型的剪裁和线条感。
西装、连衣裙等都具有传统的西方时尚元素,注重对人体的轮廓和比例进行修饰,更强调个人的表现与自由。
二、中西方服装款式的差异1. 中式服装款式中式服装注重服饰的整体和谐,男装多以直身或束腰为主,女装则以马蹄褂、长褙子等为典型,突出女性的纤细和曲线。
款式多以传统的衣领、袖子和腰部的细节装饰为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雍容华贵。
2. 西式服装款式西式服装以身体的曲线和比例为基础,男装注重挺括的肩部和修身的剪裁,女装则注重强调腰部和臀部的线条。
款式多样化,从商务正装到休闲服装,可以根据场合和个人喜好的不同来进行选择。
三、中西方服装色彩的差异1. 中式服装色彩中式服装的色彩以红、黄、青、紫等鲜艳的色彩为主,寓意喜庆和亮丽。
这些颜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象征,如红色代表吉祥和幸福,紫色代表贵族和高贵。
2. 西式服装色彩西式服装色彩相对较为多样,以黑色、白色、灰色和蓝色等经典颜色为主。
服装中外史论文
服装中外史论文LT中外服装史在服装设计中的作用与地位刘子檑摘要:纵观中西服装发展的历史,体现古今中外人类服饰文化的精髓,是现代服饰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中外服装史,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的历史性作用,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让民族精神融入世界精神,让古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把东西方不同的美学与哲学观念下所表现的不同神气与韵味互补地强化和体现在现代服饰设计中。
关键字:服饰历史;服饰文化精髓;服饰设计;内涵与融汇。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lothingin the clothing design functionLiu ZileiAbstrct: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othing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human dress cultur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modern dress culture. Through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lothing,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national costume play indifferent historical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under the historicalrole, to understand its profound connotation. Let the national spirit into the worldof spirit, let theancient spirit intothe spiritof the future, the aestheticsand philosophy EastandWest underthedifferent air andlingeringcharmofcomplementa ry tostrengthenand embodied inmodernclothingdesign.Keywords:historyofdress ;dress culture;costume design;connotation and fusion.Key Wowds:History of dress; dress culture; costume design; connotation and fusionⅠ1:中外服装史上服饰的创新之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吸纳外来文化和异族文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她才显得宽厚、丰满。
学习中外服装史心得体会作文
学习中外服装史心得体会作文
学服装史真是有意思!每次看到那些古老的服装,我都觉得像是穿越了时空,直接走进了古代的大街小巷。
想象一下,穿着汉服走在唐朝的集市上,是不是挺酷的?
外国的服装也挺有意思的。
比如那些古希腊的长裙,看着就让人感觉自由飘逸。
还有中世纪那些骑士的铠甲,真是又酷又霸气!每次看到这些,我都觉得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学这个之后,我开始更加注意身边的服装了。
有时候看到街上的行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我就会想,他们背后的文化故事是什么呢?这种好奇心让我觉得生活更加有趣。
总的来说,学习中外服装史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我现在不仅仅是看到一件衣服,更能看到它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这种感觉真的很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西方服装发展演变及差异
课程名称:《时装艺术鉴赏》
二级学院: 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
教学系:生物系
专业班级: 生物技术1001班
****: **
学号: ********
2011年11月27日
【内容摘要】:本文阐明了中西方服饰文化的特征,对中西方服装在衣料文化、功能意识、着装观念、着装方式、变迁过程方面的不同点进行深入探讨,并从社会功能、审美功能、容仪功能、形态构成、实用功能等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共同点。
本文认为,当下中国的服饰发展应在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的。
关键字:服装、时尚、丝绸、西方、东方、时装、国际、中国
从伏羲氏化蚕丝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亚麻织物制作围裙以及苏美尔人采用羊毛织物包缠在人体上,形成服装开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装的发展历程。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来自遥远东方中国的精美丝绸传入了古罗马,这让古罗马的贵族爱不释手,贵妇们更是不惜花费昂贵的价格来达到自己追求时尚的目的。
欧洲中世纪的拜占庭式服装,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和艺术风格,同时糅合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图案,以丝绸为贵,为尚。
中国的陶瓷和园林艺术深深影响了18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洛可可。
那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瓷器和园林建筑迎合了法国宫廷的审美情趣,被吸收融会于法国的艺术乃至欧洲的艺术中。
尤其是中国陶瓷上的精描绘画,镶金嵌银,极尽曲线绕转之美的装饰,直接影响了洛可可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服装上,还体现在了建筑,绘画等艺术门类上。
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觋和礼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
在其发展进程中,因袭、守旧,继承性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
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作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
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
变异与创新性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服装文化深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
强调线形和纹饰的抽象寓意表达,透露出一种含蓄美。
林语堂先生曾有深切的领悟,他说:“中装与西装在哲学上的不同之点就是,后者已在显出人体的线形,而前者在意遮隐之。
”这使得中装与西装的直观静态之美产生了根本上的差别。
追本溯源,西洋服装从诞生
之日起就冲满了激进的思想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度,所以说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
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当时的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至深,其审美视觉历来重视立体的造型。
在西方的服装史上,13世纪初期就已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
而三维裁剪的发明和运用成为了东西方服装的分水岭,从此,西方服装变得立体,外形变得富于变化,同时尽可能得让造型体现体形美。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含蓄为美,以朦胧隐约,藏而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整体的和谐之美,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的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寓意与想象。
可以说中国人对服饰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和谐;西方人对服装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对比。
东方服饰重“意”,西方服饰重“形”;东方表达含蓄,西方表达鲜明。
东西方服饰完全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饰文化特色的风格形成与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渊源有着紧密地联系。
可见服装是一种文化,中西服装文化由于发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在发展的过程中历史积淀的内容不同,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差别。
但在服装发展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时不时地会看到东西方服装风格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往往会绽放出一种夺目的光芒,乃至影响到整个社会。
时至今日,东西方服装风格融合的实例仍屡见不鲜。
1910年,俄国芭蕾舞团在巴黎的公演引发轰动,其色彩瑰丽,外形新颖的芭蕾舞衣,为服装设计开创了新局面。
从而欧洲形成了一股东方热潮,设计师纷纷将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的设计特色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披垂式风格熔于一炉,创造出了美不胜收的各式服装。
上世纪60年,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ant)发表了“中国风”系列。
涉及灵感来自清代官府中的凉帽和马褂。
70年代,东西方服饰文化进一步互相撞击,互相融合,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时代宣告结束,时装朝着更加民主化,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日本设计大师高田贤三,三宅一生运用东方传统服装的平面裁剪,设计出不强调合体的曲线的宽松肥大的服装。
这种非构筑式设计,与西方的构筑式窄衣结构截然不同,但在当时反体制思潮和石油冲击的大背景下,为世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抓住了消费的新契机。
他们的设计很快广为流传,两位来自东方日本的时装大师从此登上巴黎时装乃至世界时装的舞台。
而就在去年,身着2004/2005秋冬Yves 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高级成衣的模特伴随着中国电影《花样年华》的背景音乐缓缓走来。
各色鲜艳的仿旗袍式立领垫肩缎质套装、用蝴蝶系着盘扣子旗袍套长裤、龙纹云纹中国图腾、用缇花、织锦、刺绣等各种布料及编织技巧,展现极度奢艳亮丽的中国风情。
如今闻名于世的美国设计师Tom Ford运用奢侈的中国风为YSL画下重量级的句号。
东西方服饰文化与着不同的优势和魅力,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与偏颇。
例如巴洛克,洛可可时期强调人体体形的紧身胸衣给女性身体的正常机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而宽袍大袖始终贯穿于3000多年的中国服装史,时常给人以呆板,停滞不前,少有变化,创新的感觉。
十分巧合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服装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在变革中,两者又有着相反的发展倾向。
东方服装由松变紧,宽袍大袖吸收了西方三维的立体裁剪,使服装变得贴体,轻便,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璧最经典的完美体现;而西方则摒弃了造作,扭曲性的人体美,把女性从损害健康的紧身胸衣中解放出来。
但相同的都是为了适应新的生活,东西方都改变了繁琐的装饰和累赘的服装结构。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表达寓意的宽袍大袖,西方强调人体之美的服装造型两者并无绝对的孰优孰劣的对比。
事实证明,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赋予西方立体合身的服装上展现出了耀眼的光彩。
当今,世界各地的服装元素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将会从事于中国服装设计行业的我们,不仅要把握开放的时代契机,紧跟国际时尚潮流,更要努力保护,发扬中国服装的传统特色。
让东方服装的寓意和西方服装的形体可以兼得且形态更加丰富多变,让将来的国际时尚舞台绽放出绚丽灿烂的中国光芒!
参考文献:中国历代服饰(上海戏曲学校中国服装研究组学林出版社1984)中国古代服装参考资料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刘君《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3 第2期 -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