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传承人采访实录
关于剪纸的采访内容
关于剪纸的采访内容采访主题:中国传统剪纸艺术采访对象:一位具有多年剪纸经验的老艺人采访内容:Q1:您好,很高兴能够采访您。
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剪纸是什么吗?A:当然可以。
剪纸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主要通过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出或刻出各种图案。
这些图案可以用于装饰窗户、墙壁、家具等。
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中国汉代,发展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Q2:剪纸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A:剪纸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方式。
在春节等传统节日,人们会用剪纸来装饰窗户和墙壁,寓意着吉祥、幸福和祝福。
此外,剪纸还常常用于婚庆、生日等场合,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Q3:您能分享一下剪纸的制作过程吗?A:当然可以。
剪纸的制作过程其实非常简单,但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首先,需要选择一张质地柔软、薄而有韧性的纸,然后设计出想要的图案。
接着,使用剪刀或刻刀沿着图案的边缘剪或刻出图案。
最后,将剪纸粘贴在窗户或墙壁等地方即可。
Q4:剪纸的图案有哪些常见的元素和寓意?A:剪纸的图案非常丰富多样,常见的元素包括花、鸟、鱼、虫、兽、人物等。
这些元素都有着各自的寓意。
比如,花代表着美丽和繁荣;鸟代表着自由和幸福;鱼代表着富足和年年有余;虫、兽则常常用于寓意吉祥和好运;人物则常常用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
Q5:剪纸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存在的价值吗?A:当然有。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艺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它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首先,剪纸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方式,通过学习和传承剪纸艺术,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其次,剪纸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最后,剪纸还可以作为一种手工艺品,为人们带来经济收益。
新时代下的传统手工艺人生活采访2023
新时代下的传统手工艺人生活采访2023在新时代下,尽管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创新,但传统手工艺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传统手工艺人以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延续了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
为了了解他们在新时代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我采访了几位传统手工艺人。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第一位手工艺人是刘大爷,他是一位拜染师。
拜染是一种中国古老的织物染色技艺,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
我来到了刘大爷的工作室,只见他正专注地在一块白色的织物上运用传统的染料进行拜染。
刘大爷告诉我,他从小就对这门手艺产生了兴趣,并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终于成为了一名拜染师。
刘大爷向我展示了他的工具和材料,其中包括各种不同颜色的染料、刷子和织物。
他告诉我,每一块拜染织物都需要经过数个步骤,包括设计图案、刷染、晾干等。
整个过程充满了细致和耐心。
刘大爷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将传统的拜染艺术发扬光大,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门古老的技艺。
接着,我采访了王姐,她是一位陶艺家。
王姐从小就对泥土和陶器有着特殊的情感,在她的家族中,陶艺制作已经传承了多代。
王姐告诉我,她的祖辈曾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陶瓷工坊中工作,这激发了她对陶艺的浓厚兴趣。
在王姐的工作室里,我看到了她灵感涌动的创作场景。
她用泥土捏塑各种形状的陶器,并在上面绘制美丽的图案。
王姐说,她通过陶器创作,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陶艺的魅力,并传承下去。
除了刘大爷和王姐,我还采访了一位木工匠人郭师傅。
郭师傅是一位有着三十年工龄的老木工,他拥有丰富的木工制作经验。
他告诉我,他从小就对木材的纹理和质感着迷,并一直追求着完美的木工制作工艺。
在郭师傅的木工坊里,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木制品,包括家具、工艺品等。
郭师傅为我展示了他的木工技巧,他熟练地使用各种木工工具,将一块原木打磨成精美的作品。
他告诉我,每一件木制品都代表着他的用心和努力,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传承木工艺术,并让更多人欣赏到木材的美感。
非遗传承者的采访稿
非遗传承者的采访稿
一个是传承谱系的情况。
问问传承人拜师的情况,老师是什么样的,同门师兄弟有多少,现在坚持下来的有多少,情况如何?带徒弟情况,带了多少徒弟,通过什么形式找到徒弟的,是不是又流失的情况等。
子女是否有人跟着学习技艺等。
二是制成品的用途情况。
为实际的生产生活用还是作为博物馆的藏品?还是作为旅游点的展品等。
制作的量如何,每个人的工作量等情况。
三是制作技艺的情况。
传承人掌握哪些技艺,有什么特点,与其他技艺的区别。
历史源,生存现状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主要以口传心授为其传承方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口承的文化,也就是说,它的基本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在一定范围的群体(族群、社区、聚落)中得到传播和传承,绵延不绝,世代相传。
在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漫长传承过程中,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象一旦形成,譬如folklore中常说的“母题”一旦形成,就会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地被人们加工琢磨,不断地叠加上新的因素,当然,在传递过程中有的也会由于种种原因而遭遇传承的中断从而酒没无闻。
关于传统手艺的采访稿
关于传统手艺的采访稿采访对象:李师傅(化名)职业:传统篆刻师傅问:请问李师傅,您是如何开始从事篆刻这一传统手艺的?答:我从小就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
在学校期间,我偶然看到一位老师在教授篆刻技艺,深深被这种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吸引。
从那时起,我开始自学,并找到一位老师传授技艺。
慢慢地,我对篆刻的热情越来越浓,于是决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手艺中。
问:篆刻是一门传统手艺,您认为它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哪里?答:篆刻是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分支,它融合了硬笔书法、绘画和雕刻等元素。
与其他书法不同的是,篆刻通过刀刻在印材上创造出雕刻感,给人一种立体、深邃的美感。
它所使用的篆刻刀也是独特的工具,师傅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形状的刀来刻制不同的印章。
这种独特性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
问: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传统手艺是否受到了冲击?答:确实,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效率。
传统手艺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篆刻也不例外。
人们现在更多使用电脑或机器来制作印章,而不再选择手工制作。
但是,我认为传统手艺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许多人仍然对传统手工制作的产品情有独钟,这也为我们手工艺人提供了机会。
问:那您是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呢?答: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首先要注重传统技艺的学习与传授。
我会定期招收徒弟,并亲自传授技艺,确保传统的工艺和技术不会失传。
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各种篆刻艺术展览或工作坊,与其他篆刻爱好者交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另外,我也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向更多人宣传篆刻的魅力,并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问:最后,请问您对年轻人学习和发展传统手艺有何建议?答: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习和发展传统手艺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时间。
但是,我相信只有通过真正的学习和努力,年轻人才能找到自己对传统手艺的热爱和激情。
同时,也希望年轻人能够有机会去了解和体验传统手艺的魅力,不要盲目跟从现代潮流。
春节期间的传统手艺人专访
春节期间的传统手艺人专访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久远的历史传统。
而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传统手艺人们更是通过他们的独特技艺,为春节增添了一丝独特的韵味。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传统手艺人以及他们所从事的技艺,我有幸采访了几位在春节期间活跃的传统手艺人。
一、绣花作坊的王师傅王师傅是一位绣花作坊的老师傅,他的手艺已经有四十年的历史。
在春节期间,绣花作坊成为了大街小巷的风景线,成千上万的人纷纷来到这里,欣赏和购买精美的刺绣作品。
而王师傅就是其中一位顶尖的绣花艺术家。
王师傅告诉我,绣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艺术之一,起源于几千年前的古代。
他说:“绣花需要耐心和细心,每一针都是用心艺术的体现。
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手艺。
”我看着王师傅手中精致的绣花作品,感受到了他对绣花的热爱和执着。
他的作品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在王师傅的帮助下,我还亲自体验了绣花的乐趣,虽然不及他的高超水平,但能够亲手完成一幅小小的刺绣作品,也让我对这门技艺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簪花女子的张阿姨在古时候,女子出嫁时要戴上簪花,以示尊贵和美好的愿望。
而如今,这一传统已经逐渐淡去,只有少数传统手艺人依然执守着这个古老的技艺。
张阿姨就是其中一位。
张阿姨是簪花女子中的佼佼者,她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并推动簪花艺术的传承。
她告诉我:“簪花是一门追求完美的艺术,每一朵花的细节都要精益求精。
通过簪花,我希望能够传达女性的柔美和温婉,同时也传递我们对古老文化的尊重。
”在张阿姨的技艺展示中,我看到了她巧妙地运用鲜花、丝线和珍贵的宝石来创作迷人的花饰。
她教会我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配色,如何用巧手编织一朵精致的簪花。
在她的指导下,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女子踏入婚姻殿堂时在头上闪烁的簪花,流露出的喜悦和美好。
三、木雕大师的李师傅木雕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李师傅是一位木雕大师,他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并且在木雕作坊传授给了许多学徒。
匠心传承我与非遗名家对话例文
匠心传承我与非遗名家对话例文
12月1日,我们在西安组委会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电子四路,专访非遗名家泥叫叫匠人XX先生。
清末在鱼化寨兴起的泥叫叫是一种陶哨,兼有音响与观赏双重属性,又被称为泥哨、娃娃哨、小唐三彩,它的彩色造型以传统人物或者戏曲中人物为主。
到了XX先生的工作室,一位带着黑眼镜的叔叔满面笑容向我们走来,经过老师介绍,这位就是XX叔叔,也就是我们要专访的民间艺人。
等我们落座后,XX叔叔为我们播放了一个泥叫叫视频,我了解到泥叫叫的制作要经过捏、放、存、烤、上色等复杂的工序。
泥叫叫的本名其实叫泥哨,因为他一吹就会发出响声,因此而得名,是过去的孩子童年时期最喜欢的玩具。
XX叔叔为我们每人发了一个泥哨,我的是沙和尚造型,摸起来很光滑,而且没有一丝杂色,色彩鲜明,栩栩如生,轻轻一吹,“哧——”,声音响亮。
杨叔叔告诉我们,做一个泥叫叫最短也需要15天的时间,光烧制这一项工作就需要24小时。
我们参观了XX先生各种各样的泥叫叫作品,有女娲、福娃,还有十二生肖呢,各种各样,丰富多彩。
杨叔叔还给我们展示了他画的画,都是用一条条的线圈画出来的,非常时尚。
他最喜欢画老鼠,天马行空,赋予了动物生命和灵性,如上网鼠、跳舞鼠、逛街鼠、谈恋爱鼠,特别有意思。
我们现在街上已很难再看到泥叫叫这样的玩具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动玩具和高科技玩具。
现在有一颗匠心之心,做泥哨的人越来
越少了,如果再没有人去传承这门技艺,我们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来就会永远消失了。
手艺人纪录片采访手记2000字
手艺人纪录片采访手记2000字我是一名纪录片制作人,最近有幸采访了一些手艺人,记录下了他们的生活和手艺。
这次的采访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手艺人的不易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我采访了一位制陶师。
他已经从事制陶工作40年,每天都坐在轮子前,耐心地打陶、拉坯、烧制。
他告诉我,制陶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更需要的是耐心和毅力。
他说他的手艺是从师傅那里学来的,而他的师傅又是从他的师傅那里学来的。
他的手艺传承了几代人,他希望这种传统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接着,我采访了一位木匠。
他已经从事木工工作30年,每天都忙碌地在车间里制作家具和各种木制品。
他告诉我,木工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更需要的是对木材的理解和感觉。
他说他的手艺是从他的父亲那里学来的,而他的父亲又是从他的祖父那里学来的。
他的手艺也传承了几代人,他希望这种传统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我采访了一位刺绣师。
她已经从事刺绣工作20年,每天都坐在绣架前,细心地刺绣各种图案。
她告诉我,刺绣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更需要的是耐心和细致。
她说她的手艺是从她的母亲那里学来的,而她的母亲又是从她的祖母那里学来的。
她的手艺也传承了几代人,她希望这种传统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这次采访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手艺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执着。
他们的手艺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承。
他们希望自己的手艺能够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让这种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这次采访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手艺人的不易。
他们每天都坐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为了手艺的传承和发展不断努力着。
他们的坚持和执着,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这次采访让我深刻地了解了手艺人的生活和手艺,也让我更加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我相信,只要我们一直坚持下去,这种传统文化会一直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
文化传统采访
文化传统采访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许多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
然而,这些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精神,对于维护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我决定进行一次文化传统采访。
我选择了一位年长的村民作为我的采访对象,他是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人,擅长制作传统手工艺品。
在采访中,他向我介绍了他所掌握的传统手工艺技艺,并分享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他说,传统手工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的传承。
他告诉我,他从小就跟随家族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他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珍贵和重要性。
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手工艺品,让这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在采访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的传承。
通过采访,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让这一宝贵的文化传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传统手工艺传承人采访实录
9月26下午,我们走访了家住山东省菏泽市牡丹桥李村的中国传统手工艺面塑传人李双虎老师。
李双虎,山东省面塑艺术学会面塑工艺师,菏泽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菏泽市牡丹区面塑协会理事。
1966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马岭镇桥李村的面塑世家,外祖父李俊兴是建国前后国内外著名的面塑老艺人,李俊兴擅捏“文官风雅”,李俊福则擅塑“武将雄姿”,被誉为“文武二李”。
他们曾多次随团出国访问献艺,受到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舅父李芳清乃中国面塑艺术家协会主席、面塑大师,多次荣获国家级民间工艺大奖,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其“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李双虎自幼跟随舅父学习面塑,深得大师真传,从艺20多年来,认真刻苦,不断创新,技艺不断提高,其风格独树一枝。
李老师为人很热情,我们去他家的时候亲自出门迎接,到家里坐下后热情的招待我们。
李老师家里比较简陋,传统的农家小院,院子里还种着一些冬瓜,爬在院子的上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宽敞的房子,排列有序家具。
走进家门,矮矮的房子,屋里甚至有点阴暗,几个座椅,一张方形桌子,算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吧,同时又是他的工作台,上面还放着他制作作品的材料和未完成的作品,花花绿绿的,他笑着对我们说“有点乱,这是为文博会准备的”墙上挂着李老师去参加一些活动是的一些照片和参加博览会的一些参展证。
李老师把他的作品拿出来给我们看,其中“有岳母刺字”、“八仙过海”、“关公”还有巾帼女英雄“穆桂英”。
各个人物都栩栩如生,颜色鲜明,十分逼真,创造的环境山水、树木齐全每个作品甚至可以看到每个人物的每个头发、脸上的皱纹,足见李老师技艺的精湛。
李老师在给我介绍他的作品的时候神采飞扬,总是时不时的露出那种自豪的微笑,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作品还是很骄傲的,并且把它们都当做自己的宝贝。
传统文化传承采访稿范文
传统文化传承采访稿范文标题:传统文化传承采访稿采访对象:李老师(一位传统文化传承者)采访时间:2021年5月10日采访地点:李老师的家采访人:小明(记者)【开场白】小明: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有幸来到李老师的家中进行一次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专访。
李老师是一位热心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士,他致力于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接下来,请听李老师分享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努力。
【正文】小明:李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请问您是如何对待和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李老师:你好,小明!非常荣幸能够接受你们的采访。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认为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始终坚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我的教学中。
小明:那么,请问您是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的呢?李老师:我在课堂上注重讲解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
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其中的思想精髓,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我组织了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民间舞蹈等。
通过亲身体验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美好。
小明: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您觉得传统文化面临着哪些挑战?李老师:在现代社会中,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
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流行文化,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年龄偏大,他们面临着传承困难和后继无人的问题。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小明:针对这些挑战,您有哪些建议和想法呢?李老师:我认为首先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展宣讲讲座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学校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中增加相关内容,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家乡非遗采访单
家乡非遗采访单介绍家乡非遗是指传承于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技艺、表演、习俗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通过采访的方式,深入了解家乡非遗的传承情况、历史背景、特点和保护措施。
采访对象为了全面了解家乡非遗,我选择了两位非遗传承人进行采访。
他们分别是李先生和王女士,他们分别代表了家乡非遗的技艺和表演两个方面。
采访对象一:李先生李先生是家乡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他精通染色技术,擅长制作传统的染色工艺品。
采访对象二:王女士王女士是家乡非遗表演的传承人,她是一位著名的舞蹈艺术家,擅长表演传统的舞蹈。
家乡非遗的传承情况家乡非遗的传承情况是了解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
通过与李先生和王女士的交流,我了解到家乡非遗的传承情况如下:1.传承人的身份转变:李先生和王女士都是从家族中继承了非遗技艺或表演艺术,并将其传承下去。
他们的身份不仅仅是传承人,更是非遗的守护者。
2.传承方式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承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口传心授逐渐被书籍、视频和网络等媒介所替代。
同时,李先生和王女士也积极参与非遗培训班和工作坊,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
3.年轻人的参与度:在采访中,我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家乡非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李先生和王女士都表示,年轻人的参与度在逐渐增加,这为非遗的传承带来了新的希望。
家乡非遗的历史背景了解家乡非遗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非遗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工艺的起源家乡非遗的传统工艺起源于几百年前的民间生活。
这些工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成为了家乡文化的一部分。
表演艺术的发展家乡非遗的表演艺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些表演艺术多以宗教、庆典和娱乐活动为背景,通过舞蹈、音乐和戏剧等形式展现。
家乡非遗的特点家乡非遗有着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价值所在。
1.手工艺品的独特性:家乡非遗的手工艺品通常都是手工制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2.表演艺术的传统性:家乡非遗的表演艺术保留了传统的表演形式和技巧,通过表演艺术,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手艺人人采访作文
手艺人人采访作文在城市的角落里,总有一些被时光遗忘的手艺,默默坚守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间。
今天,我有幸采访到了一位篾匠爷爷,他就像一本活着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传统手艺的故事。
我走进那条狭窄的小巷,篾匠爷爷的摊位就在尽头。
小小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竹制品,有精致的竹篮、小巧的竹篓,还有细长的竹篾条整整齐齐地码放着。
爷爷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双手不停地忙碌着。
我好奇地问:“爷爷,您做篾匠做了多久啦?”爷爷一边摆弄着手里的竹篾,一边慢悠悠地说:“那可久喽,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师傅学喽。
那时候,这篾匠可是个吃香的手艺,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咱做的东西。
”“爷爷,那这竹子是有啥特别的讲究吗?”我看着那些竹子问道。
爷爷笑了笑,拿起一根竹子说:“这讲究可大了。
你看啊,这竹子得选长得直溜的,年头也得合适,太嫩了不行,没韧性;太老了也不好,容易断。
就像挑人似的,得挑那正合适的。
”爷爷的话就像他手里的竹篾一样,朴实又有趣。
我又问爷爷:“那做这些东西难不难呀?我看这竹篮编得这么精美,肯定不简单吧。
”爷爷摆摆手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你看这竹篮,第一步就是把竹子破成宽窄合适的篾条,这就像做饭先得把菜切好一样。
然后就开始编底子,这就像打地基,底子编不好,整个篮子都不结实。
这一道道工序啊,都得慢慢来,急不得。
就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做事,不能毛毛躁躁的。
”我被爷爷说得有点不好意思,连忙转移话题:“爷爷,现在这社会发展这么快,塑料制品啥的到处都是,您这竹制品还有市场吗?”爷爷听了这话,眼神里闪过一丝担忧,但还是坚定地说:“咋没有呢?咱这竹制品可是天然环保的,比那些塑料的好多了。
再说了,这竹制品用起来有股子自然的味道,拿着也舒服。
虽然现在买的人没有以前多了,但还是有不少老顾客,还有些懂行的人专门来找我做东西呢。
”我看着爷爷粗糙的双手,上面布满了老茧和被竹篾划伤的痕迹,心中满是敬佩。
我又问道:“爷爷,您有没有想过把手艺传给下一代呀?”爷爷叹了口气说:“想啊,可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乐意学这个喽。
工匠访谈内容
工匠访谈内容以下是 8 条工匠访谈内容:1. 哎呀,你知道吗,咱这位工匠师傅那手艺简直绝了!就说他雕刻的那东西,每一刀下去都好像带着魔力。
有一次啊,他雕一个小鸟,那简直跟真要飞起来一样!他说干他们这行啊,就得有耐心,就跟绣花似的,一针一线都不能马虎,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2. 这位工匠可真是厉害啊!他打造的家具,那质量杠杠的。
我问他咋做到的,他笑着说全靠细心呗。
他说就好比建房子,根基得打牢啊,他们做手艺也是一样。
他那些作品,不就是一栋栋牢固的“房子”吗?让人不得不佩服啊!3. 哇塞,跟这个工匠聊天太有意思了!他讲起自己修复文物的经历,那叫一个精彩。
他说每次面对那些破损的文物,都觉得自己像个医生在抢救病人似的。
真的像爱护宝贝一样对待那些古老的物件,这精神多难得啊!4. 你们听听这工匠说的话,多实在啊!他说自己做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敷衍过一次。
做个小物件都恨不得用尽全身力气。
你看他粗糙的双手,不就是努力的证明吗?这才是真正的工匠啊!5. 嘿,这位工匠回忆起他刚开始学艺的时候,那真是不容易啊。
他说就像在黑暗里摸索,一点一点找方向。
但是他从来没放弃过,这不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这就好比爬山,过程辛苦,但到了山顶那景色可真美,不是吗?6. 这工匠对待工作的态度简直让我震惊!他说每一个作品都是他的孩子。
有个作品出了点小瑕疵,他那懊恼的样子啊,就像自己孩子受伤了似的。
这种对工作的爱,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7. 哇,这位工匠的创意简直逆天了好吧!他能把一些普通的材料变成让人惊叹的艺术品。
他开玩笑说自己脑袋里有个魔法盒子,总能变出新奇的点子。
真的像魔法师一样,好神奇啊!8. 听这个工匠讲他对传统技艺的传承,真的让人感动。
他说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在他们这代断了根啊。
这就跟接力赛跑似的,他们得努力跑完自己这一程。
这是责任,也是使命,你说我们能不支持这样的工匠吗?我的观点结论:这些工匠们真的都太了不起了,他们的手艺、精神和情怀都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凤翔泥塑国家级传承人胡新明访谈录
文化遗产2020年第6期凤翔泥塑国家级传承人胡新明访谈录裴梦斐聂玉涵采访整理〔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0890 (2020) 06 -146 -08传承人简介:凤翔泥塑国家级传承人胡新明,1965年出生,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六营村人。
十一岁时跟随父母学习凤翔泥塑制作,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创作艺术作晶数百件,同时研制出“摔不烂”泥塑和石膏模具,开创“胡新明泥塑画”。
现为中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国家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等。
1985年,胡新明先生应美国明尼苏达州邀请随“陕西月”活动团赴美访问;1999年,作晶《乐乐狮》被选为“99巴黎”中法文化周吉祥物;2002年,作晶《平安马》获“首届中国旅游纪念晶设计大赛”金奖;2007年,作晶《福寿猪》荣登中 国邮政猪年首日封;2008年,作晶《十二生肖》被世界手工艺大会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杰出手工艺徽章”;2009年,作晶《坐虎》获中国民 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2017年,为央视春晚设计鸡年元素《凤尾鸡》等。
翔 : 翔 省宝翔县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也被称为凤翔彩塑、彩绘泥偶。
凤翔泥塑造型上浑圆厚实、特征突出,图案多变浪漫,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以红、黄、绿、黑、白等颜色为主,整体形象生动夸张、粗 犷豪放、简练概括。
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缘起:凤翔泥塑的前世凤翔泥塑的起源众说纷纭,凤翔当地传说认为凤翔泥塑起源于明初,有一部分会做陶瓷的江西籍 士兵在凤翔安营扎寨,用当地的“板板土”和成泥巴,捏成泥人售卖。
然而根据近年在凤翔的考古发现,凤翔泥塑的历史应该更为久远。
凤翔古称 “雍”,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都城,雍城作为秦都城长达255年①,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曾是丝绸之 路的重要节点。
秦雍城豆腐村战国秦制陶作坊遗址中出土了 3件陶俑、15件陶鸽、7件陶兽②,其形 制与凤翔泥塑极为相似。
新时代下非遗传承人的生活与思考采访稿2023
新时代下非遗传承人的生活与思考采访稿2023新时代下非遗传承人的生活与思考采访稿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这其中,非遗传承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担负着传承非遗技艺、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同时也必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和创新。
为了解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和思考,本刊特邀请了江西省某县非遗传承人黄永发进行采访。
问:首先感谢黄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作为非遗传承人,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的传承项目以及您个人的传承经历。
答:非常荣幸能够接受这次采访。
我所传承的是某县瓷器制作技艺,这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
我从小就对瓷器制作感兴趣,跟随着父辈学艺,并在他们的辅导下逐渐掌握了这门技术。
后来,我也到其他地方学习瓷器制作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并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成功地成为了该县瓷器制作的非遗传承人,并带领着一支团队进行着瓷器制作、传承和推广的工作。
问:在新时代下,非遗传承人面临哪些挑战?您是如何应对的?答:新时代给非遗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是传承人流失的问题,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热情有所减退,愿意从事非遗传承的人越来越少。
面对这个问题,我通过举办少儿瓷器制作班、与学校合作开设瓷艺课程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
其次,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如今人们对瓷器的需求减少,进口产品的竞争也日益加剧。
我把目光放在了创新上,通过设计新颖的瓷器产品,结合现代审美,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问:传承非遗需要创新,那您是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呢?答:我一直坚信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审美是可以相结合的。
在设计和创作过程中,我注重挖掘瓷器制作的本质,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元素相融合。
同时,我也采用了现代工艺和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这样既保留了传统手工艺的韵味,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问:除了传承传统手工艺,您还有没有其他的创新尝试?答:是的,除了传承瓷器制作技艺,我还尝试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访谈类自述短视频文案
【正文】:大家好,我是【主播姓名】,今天有幸采访到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师傅。
张师傅今年已经70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对非遗文化传承有着无比的热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师傅的世界,探寻他背后的故事。
【镜头一】:初见张师傅走进张师傅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屋子的手工制品。
张师傅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笑容满面。
他身着传统的中式服装,一头银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
【采访】:“张师傅,您好!我们今天想了解您在非遗传承方面的经历,请您先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所从事的非遗项目。
”张师傅微笑着说:“大家好,我从事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剪纸艺术。
剪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我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剪纸,至今已有50多年的时间了。
”【镜头二】:传承之路张师傅告诉我们,他的父亲是一位剪纸大师,技艺高超。
在父亲的熏陶下,张师傅逐渐掌握了剪纸的精髓。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艺术逐渐被人们遗忘。
为了传承这门技艺,张师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采访】:“张师傅,您在传承剪纸艺术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张师傅感慨地说:“困难当然有。
首先,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艺术了解不多,很多人觉得剪纸是一门过时的技艺。
其次,剪纸技艺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磨练,很多人坚持不了。
再加上经济压力,很多年轻人选择放弃。
为了传承这门技艺,我四处奔波,举办讲座、展览,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剪纸。
”【镜头三】:匠心独运张师傅向我们展示了他精心制作的剪纸作品。
每一幅作品都栩栩如生,仿佛诉说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张师傅告诉我们,他创作剪纸作品时,会结合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历,赋予作品更深层的内涵。
【采访】:“张师傅,您在创作剪纸作品时,有哪些灵感来源?”张师傅说:“我的灵感来源很广泛。
有时候是生活中的点滴,有时候是自然界的美景,还有时候是历史故事。
我会将这些灵感融入剪纸作品中,让它们具有生命力。
”【镜头四】:未来展望张师傅表示,他将继续致力于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扬。
家乡工匠精神采访内容
家乡工匠精神采访内容通过熟人介绍,她找到了一位紫砂手艺人,师从江氏流派,家族中也多为紫砂工艺大师。
实践队员采用访谈的实践形式,通过采访手艺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了解到紫砂手艺人在紫砂器上凝聚的心血,无论是手法、原料的质量、烧制的火候亦或者是周围的环境,乃至作画题字,都是精益求精,一步错则步步错,一步不到位则终不成器。
在采访过程中,手工艺人向她介绍,这种工艺以手工拍打泥片、拼镶组合成型为特色,传承着人类长达万年的手工制陶工艺,并催生出了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紫砂文化。
她了解到“紫砂”便是一种产生和发展于她家乡的手工制陶工艺,亦是水、火士的艺术。
在采访了匠人以后,她还是想了解紫砂中的人文,于是前往宜兴市紫砂博物馆参观,由于有先前采访的基础,她也懂得了许多紫砂工艺的知识,在博物馆中她不但了解到紫砂在古代发展的历史,更是能够从对比中寻到现代手艺的精和不忘初心。
自从了解到这一悠久的工艺,她也忍不住想亲自尝试,于是拜访一名年轻的制壶手艺人,通过观看学习到制壶过程,亲自尝试,在制作过程中队员询问了年轻的匠人作为新一代的传承者的感想,在谈论到紫砂的制作流程、现代紫砂和传统紫砂的意义所在以及紫砂壶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时,年轻的匠人不禁唏嘘,他表示,也许这种工艺已经无人问津,也许紫砂器已经被时代淘汰,但紫砂器这传承千年的工艺不仅是五千年华夏文化的载体,更是手艺人工匠精神所在。
在枯燥中琢磨,怀揣初心,默默无闻,或许这就是平凡人的伟大。
询问身边老一辈人,听他们讲一段旧时的工匠故事,或者采访身边的工匠,学习他们的精神。
实践队员唐卉哲了解到自己家乡是紫砂的盛产地,便对这一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工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听到这自古至今一直被文人雅客把玩,爱不离手的物件就在自己身边时,她便决定一探究竟。
通过熟人介绍,她找到了一位紫砂手艺人,师从江氏流派,家族中也多为紫砂工艺大师。
实践队员采用访谈的实践形式,通过采访手艺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了解到紫砂手艺人在紫砂器上凝聚的心血,无论是手法、原料的质量、烧制的火候亦或者是周围的环境,乃至作画题字,都是精益求精,一步错则步步错,一步不到位则终不成器。
工艺传承人采访发言稿
工艺传承人采访发言稿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我是XXX,今天我们邀请了一位工艺传承人来分享他的故事和经验。
他是某某厂家的工艺师傅,多年来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工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吧!传承人:大家好,我是XXX,很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和大家分享我的故事和经验。
我从事工艺品制作行业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工艺。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主持人:首先,我想问一下,您是如何接触到工艺制作这个行业的呢?传承人:其实,我小时候就对工艺制作很感兴趣。
那时候,家里有一位长辈是擅长制作工艺品的,他经常带我一起做一些小玩意儿,我非常喜欢。
后来,我就选择进入了工艺品制作这个行业,一直到现在。
主持人:听说您在某某厂家的工艺部门工作了很多年,您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传承人:在某某厂家工作这么多年,收获最大的就是经验的积累。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制作工艺品的技巧和方法,也了解到了很多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
同时,我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同行,他们对我的工艺品制作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主持人:那您认为,工艺品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哪些困难和挑战呢?传承人:工艺品传承和发展确实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使得许多传统工艺品逐渐被淘汰和替代。
其次,市场上的同质化严重,很多工艺品缺乏创新和个性,这使得工艺品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主持人:那么,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呢?传承人:我认为,首先是要将传统工艺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推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工艺品。
其次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传统工艺品,让这些工艺品在市场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传承和发展好中国传统工艺,发扬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这些工艺品。
主持人:非常有道理。
最后一个问题,您觉得传承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呢?传承人:我觉得,传承人首先要有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对工艺品的制作应该有不懈的追求和付出。
略阳木雕采访稿
略阳木雕采访稿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让文化得以保护、沉淀数百年,此次略阳木雕实地采访具有重要意义。
跟随略阳木雕传承人及所长王振北的脚步,实践团来到研究所内开始此次实地探访活动。
根据活动安排,实践小队首先对木雕作品进行参观,展示台上的木雕作品栩栩如生的排列摆放着,一件件木雕作品隐藏着着他所本有的特色,作品大而不糙,小而精致,创新而不失传统雅观。
每一样作品都包含着独特的文化底蕴,让实践团在这里找到了“枯木逢春”的答案。
王振北继续开始向实践团讲解不同木雕作品背后的地域文化,讲述在木雕作品中的传统故事。
通过讲解,让队员们认识到在成型的木雕作品中,看到的不同符号是代表着不同意义,其中将地域符号融入到木雕作品中,这些创作灵感多包含着雕刻师傅的家乡情。
略阳木雕作品的出现,让作为父亲山之称的略阳也更加具有神秘与玄奥,在对外弘扬文化的同时开辟了一条中原文化前行之路。
继参观作品之后,实践队有幸观看到王振北的雕刻过程,在小小的四方桌子里留下了许多不一样的雕刻痕迹,书写着王振北的木雕传承故事。
在此之外,桌面上摆列着大小不一的众多雕刻工具,常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借此机会也让实践队成员学习到不一样的雕刻知识。
王振北在打底好的木板上开始进行专注细致的雕刻,雕刻时变换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操作手法,但唯一不变的是从一而终专注的匠心精神。
在观摩中,实践小队也真正理解到略阳木雕的传承不仅仅是眼前所看到的,一件木雕作品需要花费足量的时间及精力才能呈现出较好的模样,木雕是减法,雕刻的作品要“把不必要的去掉” ,雕刻的顺序要先低后高“低不落,高不起”,讲究层次分明,同时要兼具绘画艺术,在画板上设计好样式等内容,让实践小队对眼前的木雕作品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活动最后,说到对当代青年人的期待,王振北对实践队说出“心里话”,传承人能力是有限的,希望新青年一代能接过传承的重任,将略阳木雕流传下去。
实践队也通过此次活动了解到受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都在沉淀,木雕也遇到了瓶颈期,但在传承中也在尽最大能力传承中,王振北也期望寻找合作者,能够与当前的科学技术相结合,达到成果复制,用机器雕刻生产做文化纪念品,让更多人看见略阳木雕,让略阳木雕走出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月26下午,我们走访了家住山东省菏泽市牡丹桥李村的中国传统手工艺面塑传人李双虎老师。
李双虎,山东省面塑艺术学会面塑工艺师,菏泽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菏泽市牡丹区面塑协会理事。
1966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马岭镇桥李村的面塑世家,外祖父李俊兴是建国前后国内外著名的面塑老艺人,李俊兴擅捏“文官风雅”,李俊福则擅塑“武将雄姿”,被誉为“文武二李”。
他们曾多次随团出国访问献艺,受到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舅父李芳清乃中国面塑艺术家协会主席、面塑大师,多次荣获国家级民间工艺大奖,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其“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李双虎自幼跟随舅父学习面塑,深得大师真传,从艺20多年来,认真刻苦,不断创新,技艺不断提高,其风格独树一枝。
李老师为人很热情,我们去他家的时候亲自出门迎接,到家里坐下后热情的招待我们。
李老师家里比较简陋,传统的农家小院,院子里还种着一些冬瓜,爬在院子的上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宽敞的房子,排列有序家具。
走进家门,矮矮的房子,屋里甚至有点阴暗,几个座椅,一张方形桌子,算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吧,同时又是他的工作台,上面还放着他制作作品的材料和未完成的作品,花花绿绿的,他笑着对我们说“有点乱,这是为文博会准备的”墙上挂着李老师去参加一些活动是的一些照片和参加博览会的一些参展证。
李老师把他的作品拿出来给我们看,其中“有岳母刺字”、“八仙过海”、“关公”还有巾帼女英雄“穆桂英”。
各个人物都栩栩如生,颜色鲜明,十分逼真,创造的环境山水、树木齐全每个作品甚至可以
看到每个人物的每个头发、脸上的皱纹,足见李老师技艺的精湛。
李老师在给我介绍他的作品的时候神采飞扬,总是时不时的露出那种自豪的微笑,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作品还是很骄傲的,并且把它们都当做自己的宝贝。
接下来,李老师亲自给我们演示了自己制作手工艺品的过程,拿着特质的面材料在手里捏来捏去,手灵巧的玩转,不一会功夫,一个面人就捏好了,他告诉我们,一般捏一件复杂的作品需要几天的时间,我们提出让他给我们捏几件作品,他摆摆手说“现在没时间,现在正准备文博会那”。
他还对我们说这些面料都是加入一些化学元素特制而成的,不容易腐烂,只要给他一个图像,他就可以根据图像直接做出来,因为自己已经做了很多年的面塑,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在与李老师闲聊的过程中,他提到现在有些艺人花钱买证书,并给我们讲到先前有个传媒公司给他打电话,说只要交一部分钱,就可
以给他宣传一个头衔,李老师表情严肃的说“我当场就拒绝了,这种事咱能干么,花钱买的没什么意义,做传统手工艺就得坚持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不能乱搞”。
我们感觉到,李老师不仅生活简朴,品格也是很让人敬佩的,,在经济利益驱动的时代,他还能保持纯洁的品行,可以说是德艺双馨。
最后,我们与李老师合影,看着他那些精致的手工艺品,真是舍不得走。
抱着李老师的作品,正正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