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则名门家训 千年育儿经!历代名门家训

立身篇

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宋·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十二则名门家训千年育儿经!历代名门家训

治家篇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宋·司马光《家范》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

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

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

流连。

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

昔吾祖星冈公最讲求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扫,第四善待亲族邻里。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

必问,有丧必用。此四事之外,于读书种菜等事,尤为刻刻留心。

敬业篇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

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十二则名门家训千年育儿经!历代名门家训

清·李毓秀《弟子规》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

心眼口,信皆要。方谨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处事篇

清·张履祥《张园先生全集》

忠信笃敬,是一生做人根本。若子弟在家庭,不敬信父兄;在学堂,不敬信师友,欺诈傲慢,

习以性成,望其读书明义理,向后长进,难矣。

宋·朱熹《朱子文集》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推此求之,亦自合见得五七分。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纪录之。见人好文字胜己者,则借来熟看,或传录之而咨问之,思与之齐而后已。不拘长短,惟善是取。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图)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读者一起来赏析。 壹 《诫伯禽书》

【作者】 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最美家风扬校风》主题班会设计教案内容

《最美家风扬校风》主题班会设计教案内容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最美家风扬校风》班会设计1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家风是什么,认识到良好的家风对于我们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2.针对自己的家风,讲讲家风的故事。 3.通过不同的的形式了解各种家风,接受正能量的熏陶,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活动重点: 搜集相关家风的资料,把自己的家风记录在卡片上。尽量做得精美一些。 准备讲述自己家风的故事。 活动准备: 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家风的资料,并把自己的`家风写在纸上。 活动设计: 一、看视频,写家风。 1.播放视频,中央电视台采访片段《你家的家风是什么?》看完以后,小组讨论一下:你觉得家风是什么呢? 2.讨论之后,请写出能够表示家风的词语,比一比,看谁写得多:勤劳、节俭、爱国、自强、敬业、诚信、友善、谦虚、礼让…… 师总结:家风就是做善事,不求回报;家风就是为人老实,不干坏事;

家风就是小小举动创美德;家风就是常做好事,无怨无悔;家风就是心中有家,心中有国。 二、搜资料,共分享。 1.学生读一读搜集到的家风资料,与同学们共享。 2.听故事,明是非。 在美国,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珠克家族。到目前,两个家族都已经都已经传到第八代。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8位当过教授、86位是文学家、65位做过医生、21位当过议员、2人位当过大使、1人做过副总统;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浑浑噩噩。他的后代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罪或盗窃罪、7个是杀人犯,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为什么两个家族的境遇区别会如此之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两个家庭的家风截然不同。两个家族的成员一代一代的在不同的家风中潜移默化地成长,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代代延续。致使爱德华家族让人尊敬、爱慕,而珠克家族让人憎恶、唾弃。 从这个故事里,你们明白了什么?交流讨论。 三、说一说我的家风。 由同学们谈谈自己家的家风家训,以及家风家训对自己的影响。 四、讲一讲古今中外家风家训故事。 《颜氏家训》、《名门家训》《傅雷家书》

十二则名门家训

十二则名门家训,千年育儿经 立身篇 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宋·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治家篇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宋·司马光《家范》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 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 昔吾祖星冈公最讲求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扫,第四善待亲族邻里。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用。此四事之外,于读书种菜等事,尤为刻刻留心。 敬业篇 宋·包拯《包拯集》

出自中国历代名门的家训经典句子

出自中國歷代名門的家訓經典句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德惟賢,能服於人。 劉備《敕後主辭》 評:要把品德放在自修和育人的第一位。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北宋)邵雍《戒子孫文》 評:教育的精力應主要放在中等生身上,其效率才最高。 ■吾人生於天地之間,只思量做得一個人,是第一義,餘事都沒要緊。 做好人,眼前覺得不便宜,總算來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覺得便宜,總算來是大不便宜。千古以來,成敗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覺悟?真是可哀!吾為子孫發此真切誠懇之語,不可草草看過。 以孝悌為本,以忠信為主,以廉潔為先,以誠實為要,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 善須是積,今日積,明日積,積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喪身亡家者,豈不可畏也! (明)高攀龍《高氏家訓》 ■你發憤立志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

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氣來。 (明)楊繼盛《楊忠湣公遺筆》 ■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驕養太過的,好看不中用。 (明)姚舜牧《藥言》 ■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毋棄其在我者,毋強其在天者。 (明)袁衷等錄:《庭幃雜錄》 ■志之所趨,無遠不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 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於身。若己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當則無怨於彼,妄則無害於身。……止謗莫如自修。 (魏)王昶:《戒子侄》 ■恭為德首,慎為行基,願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謄之語。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後動。…… (西晉)羊祜:《戒子》 ■勤學行,守基業,修閨庭,尚閑素。如此,足無憂患。 (南朝.齊)蕭嶷《戒子》 ■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 李世民《帝範》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壹 《诫伯禽书》

【作者】 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贰 《命子迁》

一年级2班我的家风故事

我的家风故事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家风是什么,认识到良好的家风对于我们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2.针对自己的家风,讲讲家风的故事。 3.通过不同的的形式了解各种家风,接受正能量的熏陶,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活动重点: 搜集相关家风的资料,准备讲述自己家风的故事。 活动准备: 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家风的资料,并把自己的家风写在纸上。 活动设计: 一、看视频,写家风。 1.播放视频,中央电视台采访片段《你家的家风是什么?》看完以后,小组讨论一下:你觉得家风是什么呢? 2.讨论之后,请写出能够表示家风的词语,比一比,看谁写得多: 勤劳、节俭、爱国、自强、敬业、诚信、友善、谦虚、礼让…… 总结:家风就是做善事,不求回报;家风就是为人老实,不干坏事;家风就是小小举动创美德;家风就是常做好事,无怨无悔;家风就是心中有家,心中有国。 二、听故事,明是非。 在美国,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珠克家族。到目前,两个家族都已经都已经传到第八代。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他的子孙中,有13 位当过大学校长、108位当过教授、86位是文学家、65位做过医生、21位当过议员、2人位当过大使、1人做过副总统;而

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浑浑噩噩。他的后代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罪或盗窃罪、7个是杀人犯,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为什么两个家族的境遇区别会如此之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两个家庭的家风截然不同。两个家族的成员一代一代的在不同的家风中潜移默化地成长,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代代延续。致使爱德华家族让人尊敬、爱慕,而珠克家族让人憎恶、唾弃。 从这个故事里,你们明白了什么?交流讨论。 三、说一说我的家风 由同学们谈谈自己家的家风家训,以及家风家训对自己的影响。 四、讲一讲古今中外家风家训故事 《颜氏家训》、《名门家训》《傅雷家书》 1.孔子二十世孙孔融让梨的故事 2.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3.吉鸿昌---做官不许发财 4.曾国藩---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扫考宝(早起扫屋祭祖睦邻) 五、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 家风的重要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到家风,就自然少不了提起孔子倡导的“礼”、“仁”。古代的家风总结为:五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新时代的家风:孝亲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道德要求,是维系家庭和谐的根本纽带。在孝亲之外,家庭成员还要将孝亲的美德扩大到家庭所在的民族和国家。这就是忠。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同时代人的美好事业,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

中国名门家训之一

家训——兴败之理 中国名门家训之一的《孝睦房训辞》说: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东贼。亡家两字曰嫖与贱,败家两字曰暴与凶。 家风不正,祸患不远百般算计,不如积德行善,厚德载物,厚德养家,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是良好的家风。俗话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一个优秀的家庭,一对优秀的父母,并不是给孩子留多少存款,多少栋房子,多少辆轿车,而是通过言传身教给他们多少人生智慧。家风正,再穷也能发家;家风不正,再富也会败光。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就是良好的家风! 家风不和,必有灾殃 家庭是人最重要的栖身之所,我们生命中70% 的情绪——喜怒哀乐,都与家庭有关。一个整天充满争吵的家庭,就像是一个冰窟窿,走进房门就能感受到寒意。研究表明,多数罪犯从小都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 《礼记》中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一家人过日子,有所迁就,有所包容,才会有太平。甘心输的人,

不是口才不好,只是懂得,在家里没有输赢,只有包容。 生活在一个有温度的家庭,有恩爱的伴侣,有可爱的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朝夕相伴,每天能看到家人的笑脸,能听到家人的暖言,此生足矣。 宠溺后代,后患无穷 人生没有白吃的苦,也没有白走的路。你现在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很苦。真正爱孩子,不是为他遮挡一切风雨,而是教会他如何面对风雨。 家庭如何才能兴旺发达?《教睦房训辞》中也有提到,简单来说就是“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人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如何做,咱们自已掂量吧。

传统家训的文化功能论略

传统家训的文化功能论略 传统家训不仅著述浩瀚、内容丰富,而且文化功能十分强大。不论是对提高教化对象的独立生存能力、促进家族共同利益的实现,还是对推动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凝聚民族精神、加速经典文化世俗化的进程,都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认真总结和深入探讨传统家训的文化功能,不仅有益于唤起我们的文化自信,而且可以为进一步发挥文化建设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提供启迪和借鉴。 标签:传统家训;文化;內在功能;外在功能 传统家训是一个有着多层意蕴的文化学范畴,既是指家庭教化实践的学理化成果,表现为理论著述、家规、祖训等,又是指长辈对少辈耳提面命般的具体教化实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家训,不仅著述浩瀚、内容丰富,而且文化功能十分强大。按其创制动机,可分为主观功能和客观功能;按其作用范围可分为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不过,从实质上看,家训的主观功能与内在功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家庭、家族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即在于“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其客观功能与外在功能是相一致,或曰相同一的,都是指在家庭、家族之外的社会生活中所生发出来的淳风厚俗、整合家国等作用和功能。 一、传统家训的内在文化功能 这里所谓的内在文化功能,主要是指其文化功能的价值指向是以家庭、家族为范围,即传统家训在“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兴家立业、光宗耀祖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作用,才使得家训这一文化形式不断发展并终成蔚为大观。家训文化的内在文化功能是多层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生命之爱的质量 家训作为家庭内部父母、长辈对于子女、晚辈教诲、化育的学理化成果,所展现出来的生命之爱,已远远不是自然的、本能的生命之爱所能包含的,而是充满智慧、寄托无限希望的生命之爱。通过训育,父母不仅把自己长期积累的生存经验手把手地交给子女,而且还会将自己认可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传递给子女,在子女的生存样态中深深地打上了父母生命之爱的烙印,这就极大地提升了生命之爱的质量。 首先,培养独立人格以立身于世。在人格塑造方面,传统家训非常强调以德立身,认为只有坚持良好的道德操守,才能真正避免“同乎污世,合乎流俗”,做到不为物累,不为利锁。其次,提高生存技能以兴家立业。在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之社会动荡不安,一朝倾家覆族之事时有发生。因此,对子女、晚辈进行生存技能的训育就成了传统家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如颜之推在《勉学》篇中所言:“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万千,不如薄技在身’。”

名门家训经典大合集[1]

名门家训经典大合集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刘备《敕后主辞》 评:要把品德放在自修和育人的第一位。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北宋)邵雍《戒子孙文》 评:教育的精力应主要放在中等生身上,其效率才最高。 ■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 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真是可哀!吾为子孙发此真切诚恳之语,不可草草看过。 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不可畏也!(明)高攀龙《高氏家训》 ■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明)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 ■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明)姚舜牧《药言》 ■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毋弃其在我者,毋强其在天者。(明)袁衷等录:《庭帏杂录》 ■志之所趋,无远不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止谤莫如自修。(魏)王昶:《戒子侄》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誊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 (西晋)羊祜:《戒子》 ■勤学行,守基业,修闺庭,尚闲素。如此,足无忧患。(南朝.齐)萧嶷《戒子》 ■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李世民《帝范》 评:一个“孝”字,一个“恭”字,概括多好啊!我常觉有愧于父母养育之恩,得之太多,报之太少;不恭于上级太多而不觉,故常使小头头们不喜欢,此多源于自我感觉良好,有自负病。 ■藏精于晦者则明,养神于静则安。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欧阳修《示子》 评:外表憨厚,要木讷,内心清楚,精明,这样就叫大智若愚。我则有点相反的味道,要少说话,同时,要内心专一纯正的做事,读书,这样才真正地自然而然地内藏大智,外表若愚,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看来,若敏于言而讷于行,则小人一个了。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北宋)范纯仁《戒子弟言》 ■人生世间,自有知识以来,即有忧患不如意事。小儿叫号,皆有不平。自幼至少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大富贵之人,天下之所仰羡以为神仙,而其不如意处,各自有之,与贫贱人无,无特所忧患之事异尔。故谓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间,无足心满意者。能达此理而顺受之,则可少安…… 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有所许诺,丝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事近厚,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 凡人行己,公平正直。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至于君子而偶罹于灾祸者,多由自负以召致耳…… 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贫贱而不可无者,节也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方孝孺《家人箴》 ■一孝立,万善从,是为肖子,是为完人。 凡人为子孙计,皆思创立基业。然不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舍德产而房产,已失其本矣……(明)姚舜牧《药言》 评:《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说: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何为计深远?就是分清哪些是他生存发展的“至大至久”的东西,触龙说的培养长安君的能力、威信,此处说的“心地”、“德产”都是“至大至久”的东西,它是和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所说的“素质”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我所强调的习惯养成教育、乘着小时候记性好把名篇中的大部背上来的设想,算不算“至大至久”的东西?总的说,要为孩子的生存发展“授之以渔”,不能只“授之以鱼”! ■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祸本也。 打扫光明一片地,囊贮古今,研究经史。 “岂可动我一念”,此七字真经也。 少年人只宜修身笃行,信命读书,勿深以得失为念。所谓得固欣然,败亦可喜。 人品须从小做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

刘氏家训家风家规家教

湖北荆州江陵白马曲垸、公安杨场 刘氏祖训、家风、家规、家教 刘行华编撰 (2016年10月18日) 上祖帝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能明驯德,以亲九族。谋事至,而言可绩。 三祖遗训 西汉高祖刘邦遗训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史记》和《汉书》东汉光武帝刘秀遗训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故曰:广文地者荒,务文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 ——《后汉书》蜀汉昭烈帝刘备遗训 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善惟德,可以服人。 ——《三国志》核心价值观 修身、齐家、平天下。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为先。 国家安全第一,民族复兴、国富民强、人民幸福第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同等重要。 为国家战略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老百姓服务、为人类生存服务、为地球生命服务。 合众连横、远交近攻、近交远攻、分别瓦解、各个击破。灵活应用,因时、事、势而变。 大智为国、中智为家财、小智保平安! 一、家训 敦实孝悌,睦旺宗族;尊宗爱祖,修葺墓庙;亲和乡邻,贤明礼让;端正品风,务守本业;隆尊师道,读书济世;恪守贞操,注重名节;戒讼犯讳,戒赌淫毒;惩恶扬善,清白承传;勤劳致富,德以俭养;诚实守信,乐善好施;增修佛殿,功德于民;甄举贤良,遗力劾奸;政化清明,感天德政;宽厚仁义,以孝治郡;为官清廉,励节忘身;忠肝裂胆,为国齐家。素抱大忠,能仕异邦;屏风垂训,传承家风;洞悉机变,万事年长。 二、家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静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弛,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笃守本底、尊长爱幼、重视教育、勤劳务实、朴实厚道、正直善良、积善行德、仁义智信、与时俱进、随机应变、精忠报国、忠诚贤良。 三、家规 敬尊长崇尚孝道、笃勤俭睦旺宗族、尊师长重视教养、端人品齐修家政、正行为格守礼节、勤读书务明道理、正心术明养德性、知进退谨慎言语、辨是非慎交朋友、识大体处辨世事、维统一团结各族、平天下保家卫国。

中国十大经典家规家训

中国十大经典家规家训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一、《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 持家、旺家、传家 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而且家规都是非常质朴的,真诚而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教诲。

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孔子家训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 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家风教案

初三(1)班“家风助我成长”主题班会活动目的: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通过主题活动,让学生知晓家风家训,传承家庭美德,强化“感恩父母,对父母负责”的意识,建设文明的家庭文化。通过活动理解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为共筑“中国梦”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公民。活动过程:一、认识“家风” 2014 年马年第一天,央视新闻推出了街头采访第一问:“你家的家风家规是什么?”面对记者提问,老人孩子们纷纷回答:不怕吃亏、孝敬父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等。香港演员温兆伦表示,他从小只听奶奶的话,印象最深的是奶奶常教导他,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国人必须团结,国家才会强大!“国比家大,没有国哪来家?”他还说,1997 年香港回归,当国旗升起时,他在电视机前哭了:“我终于有国家了!” 一位“富二代”创业青年回答:总结起来,家风也就这么几个字——不啃老,不坑爹。............ 作家莫言说“从家风看人品”,朋友,说说你家的家风家规是什么。二、说一说我的家风由同学们谈谈自己家的家风,以及家风对自己的影响。三、古今中外家风故事《颜氏家训》、《名门家训》《傅雷家书》1.孔子二十世孙孔融让梨的故事 2.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3. 吉鸿昌---做官不许发财 4.曾国藩---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扫考宝(早起扫屋祭祖睦邻)四、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家风的重要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到家风,就自然少不了提起孔子倡导的“礼” 、“仁” 。古代的家风总结为:五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时代的家风:孝亲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道德要求,是维系家庭和谐的根本纽带。在孝亲之外,家庭成员还要将孝亲的美德扩大到家庭所在的民族和国家。这就是忠。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同时代人的美好事业,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五、以家风正国风,家风可正源头清家风影响国风,国风也影响甚至决定家风。家风是从社会各个方面和角度吹出的 人情之风。人情有冷暖,人际有关爱,人间有仁义,那一定是良好家风影响下的结果。当人人走出家庭,带着家的温暖,装着家的期盼,怀着家的未来,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才智,一个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民族国家就一定能够建成。国风中的道德力能够影响家风,家风中的道德力也能够影响国风。当国家政风清明、学风向上、文风大振,民风一定醇美,家风也就会醇正。光明清正的国风,醇 “家风,呼唤传统回归”主题班会教案 教育目的:1.了解“家风”定义和由来。2.“家风”的传统意义。3.重提“家风”的意义教育方法:典型事例举例法、提问讨论法活动前的准备: 1.收集关于“家风”的警句格言 2.收集生活中的典范人物事例,以备班会课辩论与发言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过去有一幅著名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讲究耕读为本、诗礼传家。 二、家风是什么 2014年新春佳节之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一个特别调查节目“家风是什么?”,这不由得让我想起2012年中秋、国庆前期央视推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之“幸福是什么?”记者们分赴全国各地采访了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关于“幸福是什么?”的回答有些让人感动,有些却让人无奈。对比起“幸福”一词,“家风”在民众的印象中就没有那么清晰的概念了。它不像“幸福”一词这么具体化,幸福是经常会使用到的,“家风”则非常抽象化。好的“家风”需要一个家庭、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日积月累和一定的文化沉淀才能形成。所以当央视记者对采访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很难回答出“‘家风’是什么?”。经过一番思考,播放出的大致是这些回答:“家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不能忘”“不要出去招风惹事,别出去打人”“要孝顺,父母要以身作则传递这种好的风气”“做人要诚实厚道”“讲诚信,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东西”“要认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1/ 3

名门家训大全

名门家训经典大全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刘备《敕后主辞》 评:要把品德放在自修和育人的第一位。 2、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北宋)邵雍《戒子孙文》 评:教育的精力应主要放在中等生身上,其效率才最高。 3、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 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真是可哀!吾为子孙发此真切诚恳之语,不可草草看过。 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不可畏也!(明)高攀龙《高氏家训》 4、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明)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 5、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明)姚舜牧《药言》 6、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毋弃其在我者,毋强其在天者。(明)袁衷等录:《庭帏杂录》 7、志之所趋,无远不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爱觉新罗.玄烨:《圣

祖庭训格言》 8、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止谤莫如自修。(魏)王昶:《戒子侄》 9、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誊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西晋)羊祜:《戒子》 10、勤学行,守基业,修闺庭,尚闲素。如此,足无忧患。(南朝.齐)萧嶷《戒子》 11、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李世民《帝范》评:一个“孝”字,一个“恭”字,概括多好啊!我常觉有愧于父母养育之恩,得之太多,报之太少;不恭于上级太多而不觉,故常使小头头们不喜欢,此多源于自我感觉良好,有自负病。 12、藏精于晦者则明,养神于静则安。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欧阳修《示子》评:外表憨厚,要木讷,内心清楚,精明,这样就叫大智若愚。我则有点相反的味道,要少说话,同时,要内心专一纯正的做事,读书,这样才真正地自然而然地内藏大智,外表若愚,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看来,若敏于言而讷于行,则小人一个了。 13、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北宋)范纯仁《戒子弟言》 14、人生世间,自有知识以来,即有忧患不如意事。小儿叫号,皆有不平。自幼至少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大富贵之人,天下

历代家训大全

历代家训大全 “传家有道惟存厚”,本是曾国荃所写的一幅楹联,“忠厚传家,率真处世”便是他家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之道。 往往,百年氏族的传承,不是靠财富,而是德行,家训不仅代表了各个家族的生存智慧,也是各家繁衍壮大的真实写照。 刘氏家训: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敕后主辞》 诸葛氏家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朱氏家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梁氏家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梁焘《家庭谈训》 高氏家训:

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高攀龙《高氏家训》 李氏家训: 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唐太宗李世民《戒皇属》 颜氏家训: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颜之推《颜氏家训》 袁氏家训: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袁彩《袁氏世范》 姚氏家训: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姚舜牧《药言》 方氏家训: 贫贱而不可无者,节也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方孝孺《家人箴》 吴氏家训: 器量须大,心境须宽。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吴麟徵《家诫要言》

吕氏家训: 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吕坤《孝睦房训辞》 张氏家训: 人家不论贫富,贵贱,只内外勤谨,守礼畏法,尚谦和,重廉耻,便是好人家。——张履复《训子语》 孙氏家训: 夫家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孙奇逢《孝友堂家规》 司马氏家训: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司马光《训俭示康》 爱新觉罗氏家训: 志之所趋,无远不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爱新觉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欧阳氏家训: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欧阳修《示子》 何氏家训: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一、《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

家风家训主题班会教案范文三篇

家风家训主题班会教案范文三篇 家风家规,是一个家庭或民族的传统风尚;家风、家训也是一个家族代代传承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行为准则。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家风家训主题班会,欢迎大家参阅。 家风家训主题班会1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家风是什么,认识到良好的家风对于我们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2.针对自己的家风,讲讲家风的故事。 3.通过不同的的形式了解各种家风,接受正能量的熏陶,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活动重点: 搜集相关家风的资料,把自己的家风记录在卡片上。尽量做得精美一些。 准备讲述自己家风的故事。 活动准备: 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家风的资料,并把自己的`家风写在纸上。 活动设计: 一、 看视频,写家风。 1.播放视频,中央电视台采访片段《你家的家风是什么?》看完以后,小组讨论一下:你觉得家风是什么呢? 2.讨论之后,请写出能够表示家风的词语,比一比,看谁写得多: 勤劳、节俭、爱国、自强、敬业、诚信、友善、谦虚、礼让…… 师总结:家风就是做善事,不求回报;家风就是为人老实,不干坏事;家风就是小小举动创美德;家风就是常做好事,无怨无悔;家风就是心中有家,心中有国。 二、 搜资料,共分享。 1.学生读一读搜集到的家风资料,与同学们共享。

2.听故事,明是非。 在美国,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珠克家族。到目前,两个家族都已经都已经传到第八代。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8位当过教授、86位是文学家、65位做过医生、21位当过议员、2人位当过大使、1人做过副总统;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浑浑噩噩。他的后代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罪或盗窃罪、7个是杀人犯,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为什么两个家族的境遇区别会如此之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两个家庭的家风截然不同。两个家族的成员一代一代的在不同的家风中潜移默化地成长,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代代延续。致使爱德华家族让人尊敬、爱慕,而珠克家族让人憎恶、唾弃。 从这个故事里,你们明白了什么?交流讨论。 三、说一说我的家风。 由同学们谈谈自己家的家风家训,以及家风家训对自己的影响。 四、讲一讲古今中外家风家训故事。 《颜氏家训》、《名门家训》《傅雷家书》 1.孔子二十世孙孔融让梨的故事 2.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3.吉鸿昌---做官不许发财 4.曾国藩---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扫考宝(早起扫屋祭祖睦邻) 五、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 家风的重要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到家风,就自然少不了提起孔子倡导的“礼”、“仁”。古代的家风总结为:五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新时代的家风:孝亲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道德要求,是维系家庭和谐的根本纽带。在孝亲之外,家庭成员还要将孝亲的美德扩大到家庭所在的民族和国家。这就是忠。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同时代人的美好事业,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家风建设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家风建设(上) 莫林虎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和家风建设”。 一、儒家思想背景下的家训文化 (一)儒家思想对家族文化的重视 我们这个课题分为四个部分,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儒家思想背景下的家训文化。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对家族文化是十分重视的,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里,家族不仅是传统中国人社会经济文化的核心,也是政治生活的主导因素。所以《孟子·离娄》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礼记·礼运篇》里也讲到“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大学》里讲到“修、齐、治、平”,“修”是修炼自己的品德,“齐”是齐家,“齐家”是后面“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一个人把自己的道德修炼好了以后,首先应该很好地管理家族,然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治理国家,平天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家”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一点是,在中国,“家”这个概念其实是“家族”的概念,跟我们现在核心家庭的意思是有一点区别的。但是,“家族”这个概念事实上也是从核心家庭,然后进一步衍生,就

是“家族”的概念,“家族”进一步扩大就是“国”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家族”是一个缩小的“国”的概念,“国”实际上就是一个放大的“家”的概念。家族文化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突出特征。 上世纪著名的儒家学者,新儒学的专家钱穆先生说过,“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部分里的第一个内容,家族在中国儒家文化里是非常重要的。 (二)家训文化的内涵 我们再来看什么叫家训文化?家训也称做家戒、家范、庭训,它指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内部长辈对子孙后代的训诫、训示,它的重点放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从这几个方面来教育后辈。运用家戒教育家人和子弟,在我们中国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一个人的早期教育,特别是家庭或者是家族的熏陶,家族文化的传承,对一个人以后人格的形成,事业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中国的家训文化把中国古代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结构模式运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把教育天下的任务分摊给每一个家庭,或者每一个家族来承担,这样就把家庭以及家族这样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变成了道德教化,知识和人生智慧传承的组织结构。所以,家训文化是中国家族文化一个很必然的结果。 (三)家训文化以制度化方式运行

名门家训经典大全

名门家训经典大全 名门家训经典大全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刘备《敕后主辞》评:要把品德放在自修和育人的第一位。 2、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北宋)邵雍《戒子孙文》 评:教育的精力应主要放在中等生身上,其效率才最高。 3、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 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真是可哀!吾为

子孙发此真切诚恳之语,不可草草看过。 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 者,岂不可畏也!(明)高攀龙《高氏家训》 4、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明)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 5、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明)姚舜牧《药言》 6、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毋弃其在我者,毋强其在天者。(明)袁衷等录:《庭帏杂录》 7、志之所趋,无远不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爱觉新罗. 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8、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止谤莫如自修。(魏)王昶:《戒子侄》 9、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

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誊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 (西晋)羊祜:《戒子》 10、勤学行,守基业,修闺庭,尚闲素。如此,足无忧患。(南朝. 齐)萧嶷《戒子》 11、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 义。李世民《帝范》评:一个“孝” 字,一个 “恭”字,概括多好啊!我常觉有愧于父母养育 之恩,得之太多,报之太少;不恭于上级太多而 不觉,故常使小头头们不喜欢,此多源于自我 感觉良好,有自负病。 12、藏精于晦者则明,养神于静则安。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欧阳修《示子》评:外表憨厚,要木讷,内心清楚,精明,这样就叫大智若愚。我则有点相反的味道,要少说话,同时,要内心专一纯正的做事,读书,这样才真正地自然而然地内藏大智,外表若愚,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看来,若敏于言而讷于行,则小人一个了。 13、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北宋)范纯仁《戒子弟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