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回眸1978-20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建设与发展,并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内制定出了一系列科学技术政策,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值此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之际,中国科技网为读者全面梳理和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在时间的脉络中理清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
以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为标志,我国科技政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发出“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科学论断,在科技领域拨乱反正,迎来了中国科技事业的春天。
改革的时代呼唤
1978年以前,我国学习苏联,实行计划式科技体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大大缩小了我国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涌动,科技成果迅速推广应用,带来社会生产力巨大变革。国与国的竞争由单一的军事竞争、经济竞争转向为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不断扩大。[详细]
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科学会议开幕式的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中国科技战略思想的重大转折。他重申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指出“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确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指出要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详细]
科技工作明确了发展方向
《“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是我国第一个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国家科技计划,标志着我国综合性的科技计划从无到有,成为我国计划体系发展的里程碑。此后,国家又陆续实施了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技术开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计划、国家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计划等。[详细]
随着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科技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也开始调整。中共中央提出了“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发展方针,社会与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78年以来科技界自发进行的、探索试点的阶段进入到有领导、有步骤、有组织的全面展开的阶段。
经济发展要求科技进步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高度集中的科技体制固有的弊病逐渐显露出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生产脱节,技术转移的环节严重受阻。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不能很快反映到研究课题中来,科研成果也不能很快应用到生产中去。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严重。国家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过多过死,不利于激发科研机构的活力,也抑制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详细]
实施科技体制改革,贯彻“面向、依靠”方针
1981年9月,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技术列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地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大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促进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并提出全国主要科技力量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经济建设服务。[详细]
科技水平大幅提升,科技管理和研发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科技体制改革的同时,科技管理方式也逐步拓展,从以科技规划为核心,转变为以一系列中期和年度科技计划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共推出22个国家科技计划,形成了现行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这一体系按照全方位、三层次、多功能、有重点、协调发展的模式,把长远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统一为整体布局,成为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法》,从法律上规范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有关问题。[详细]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将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进一步表述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将“攀高峰”与“依靠”和“面向”一起作为科技工作指导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科教兴国是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的提出,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块界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详细]
科技发展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推动力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我国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30%左右。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久,加速科技进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倡导下,依靠科技振兴中华逐步成为全国人民的统一认识和统一行动。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兴省、科技兴市、科技兴企等纷纷被提出,共同构成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序曲。[详细]
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道路
为了落实和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1996-2000年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973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国家大学科技园等13项科技计划和相关工作。这一时期,国家科技计划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加速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使科学技术由潜在生产力转变成现实生产力。[详细]
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新里程碑。以《规划纲要》和其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相继颁布实施为标志,“建设创新性国家”从战略思想、战略决策到指导方针、政策部署均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也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体系基本形成。
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新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活动日趋全球化,正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发达国家产业的知识含量日益增加,知识资源正在成为主要的财富源泉。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详细]
实施《规划纲要》,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
《规划纲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在认真分析国内外科技经济发展形势、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15年中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以及重要的政策措施。“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16字指导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