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回眸1978-2012

合集下载

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

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高速铁路到5G通信,中国科技的发展速度和成就令世界瞩目。

本文将对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进行简要回顾和展望。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1. 初创阶段(1978-1990)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科技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重要突破。

197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

1980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8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一时期,中国科技事业在核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 发展阶段(1991-2000)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技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99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中国卫星导航事业的起步。

1999年,中国成功进行了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载人航天零的突破。

此外,中国在这一时期还取得了高速铁路、互联网等领域的重要进展。

3. 突破阶段(2001-2010)21世纪初,中国科技事业进入了突破阶段。

2003年,中国成功进行了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载人航天零的突破。

此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功发射了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等。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展示了我国在科技、体育等领域的实力。

4. 跨越阶段(2011年至今)近年来,中国科技事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

在人工智能、5G通信、高速铁路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2012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入了空间实验室时代。

201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了量子通信的突破。

2019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世界5G大会,展示了我国在5G领域的领先地位。

二、中国科技迅猛发展的原因1. 国家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科技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历程(待续)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历程(待续)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历程(待续)【编号】ZSWD2023A0021自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法律体制建设到科研制度改革;从事业性拨款到实行资金核算;从研发费用到人材队伍建设,从科技事业单位转制到科技型企业公司,从科研单位科技证书到注册科技公司营业执照等,从要纵向项目到向市场承接横向项目,所有一切围绕科技体制改革进行。

本文采用编年制方法,以时间顺序节点,展现各个时期科技大事记。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在京成立,之后各部门各地区相继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以钱学森、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国海外学者纷纷归国效力,政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我国科技力量得到迅速发展,科技事业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195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是年制定的首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多项重大科技任务,建立和发展了我国一批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到文革前,全国科研机构已增至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人员达到12万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单位、国防部门五方面组成的科技大军。

1956年,我国就成立了一个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

表面上是开国元帅担纲,实际上是最高层直接谋划,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很快,国家技术委员会也成立了,当时主要是追赶,特别是两弹一星工程,目标确定了,接下来就是大干快上。

所以,科学规划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就合并了,这就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家科委。

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

1959年,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研制成功,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

1960年,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己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1965年9月17日,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当英国化学家桑格1955年完成了胰岛素的全部测序工作,并于195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自然》杂志刊文指出:“合成胰岛素将是遥远的事情”。

中国科技战略的发展脉络

中国科技战略的发展脉络

中国科技战略的发展脉络
中国科技战略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时间。

以下是其主要发展脉络:
1. 80年代初期,中国启动了科技引进和合作计划,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并与外国企业合作,为推动中国的科技发展打下了基础。

2. 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逐渐从科技贸易转向科技创新。

中国制定了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并组建相关机构,鼓励在国内创新和技术转移,并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

3. 2000年后,中国加快了科技创新步伐,提出了“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中国提高了科技投入,加强了高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一系列国家级创新基地和科技园区,以及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

4. 2015年,中国启动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将中国的制造产业升级为全球领先水平,并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该计划包括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强创新能力培育、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等,以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

5. 2016年起,中国进一步启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
保护,提高了政策支持力度和管理水平,为推动中国成为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科技创新重要年表

中国科技创新重要年表

中国科技创新重要年表1949年-1978年此时期,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相对缓慢,主要集中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培养方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为中国科技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

1978年-1999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为中国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科技成果开始大规模推广应用。

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环境。

1984年:中国推出“863计划”,重点支持高科技领域的研发与创新。

1991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载人航天器神舟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自主发射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2000年-2010年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成就,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球探测的国家。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2010年:中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的实验,成为全球量子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2011年-2020年中国科技创新进入到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阶段,取得了更多的创新成果和突破。

2013年:中国启动了“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强了大数据技术研究和应用。

2016年:中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量子通信卫星的发射和测试,开启了量子通信时代的新篇章。

201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2021年-未来当前,中国科技创新正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构建科技强国而努力。

2021年:中国启动“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加强高等教育和科技研究能力。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环境建设,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取得新的科技成果和突破。

中国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历程

中国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历程

中国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历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科技创新企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本文将从四个阶段来描述中国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8年-1995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科技创新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此时,国内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技术设备和人才资源匮乏,创新意识淡薄。

然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科技创新。

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科技进步。

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科研机构,他们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第二阶段:腾飞阶段(1995年-2008年)进入21世纪,中国科技创新企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科技创新企业得到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和资源支持。

政府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了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吸引了大量的创新企业和科技人才。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通信技术等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企业,如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

第三阶段:转型升级阶段(2008年-2016年)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企业面临着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阶段。

中国政府提出了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的发展思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如加快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环境等,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在这一阶段,中国科技创新企业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第四阶段:全球引领阶段(2016年至今)当前,中国科技创新企业正逐渐走向全球引领的阶段。

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政府加大改革力度,简化创新创业环境,鼓励企业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演变

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演变

30年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演变1978年,我国政府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在加大经济对外开放的同时,把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当作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之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按照“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遵从国际惯例”的原则,以双边、多边、官民并举等形式,深入广泛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蓬勃发展,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员一般往来,后来的项目合作发展到当前的以我为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形势.一般说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5年,恢复国际科技合作事业;1985-2000年,全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2000年至今,互利共赢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一、第一阶段1978-1985年:恢复国际科技合作事业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与外国政府间科技合作与交流主要是与第三世界和一些东欧国家进行,与发达国家之间只有少量的民间交流项目.这期间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主要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开展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科技事业遭受重创,国际科技合作处于低谷.1976年10月,历时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文化大革命”10年,正是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10年.中国人从10年噩梦中醒来,发现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及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并提出要大力发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中国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事业进入恢复阶段.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我们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关系.”①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我国通过了1978—1985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交流”.规划纲要提出:要“邀请外国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来华讲学”,“加强我驻外机构的科技调研工作”,“积极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积极地、有计划地派遣科学技术人员等出国学习、进修、考察”等.②在此时期,我国确定了该阶段国际科技合作的具体方针,调整了对科技外事工作的归口管理,建立了引进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加强了驻外机构的科技调研.1国际科技合作的方针1978年8月,我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科技外事工作会议,提出要“解放思想,全面开展对外科技活动”的科技合作方针.1981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科技外事工作会议修订了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方针,即:“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从国内实际情况出发,讲求实效,认真学习各国对我国适用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科技管理经验,积极、稳妥、深入、扎实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为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服务.”这一方针在第一次外事工作会议提出要求解放思想,开展活动的基础上向深入、扎实的方向前进了一步.2科技外事工作归口管理体制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之前,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工作秩序和业务被破坏和打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并入中国科学院,有关与第三世界国家及苏联、东欧国家的科技合作工作归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归口管理,有关参加国际科技会议事项由外交部管理,有关与西方的民间科技交流由中国科学院管理.这种分散管理的局面既不利于国内的协调管理,也不利于统一对外,外交部率先将参加国际科技会议事项交回国家科委.1979年,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行文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77年,中共中央批准重新建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把归口管理的外事工作移交给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经过国务院的协调,1984年7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始负责全国科技外事工作的计划协调、管理和统一对外,各主管部门和各省、自治区分别按专业和地区组织项目的管理.③3人才引进工作管理体制的建立1983年7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利用国外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引进国外智力以利四化建设的决定.9月,国务院颁发引进国外人才工作的暂行规定.为了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决定成立中央引进国外智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88年,中央国家机关进一步实行机构改革,撤销中央引进国外智力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国务院引进智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其工作任务除了为履行合同来华进行技术服务的外国经济技术专家和进行短期科技交流活动的专家服务之外,全国聘请外国技术、管理、文教专家的计划以及工商企业与经济管理部门派遣出国实习、培训人员的计划也统一由外国专家局归口审批,并组织实施.1993年,国务院精简直属机构,取消国务院引进智力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其工作任务由国家外国专家局负责,受人事部领导.4驻外科技机构管理体制的调整在此期间,驻外科技干部的归口派遣业务也从中国科学院移交给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为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78年3月与中国科学院、外交部联合发布了驻外科技干部派遣和管理由国家科委归口管理的通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经与外交部、对外贸易部商量,决定在我国一些驻外使领馆设立科技处或科技组.第一批先在驻英、法、德、日四个使馆和驻美联络处设立科技处,在驻其他西方国家的使馆设立科技组.之后逐步扩大驻外网点,在我国驻苏、捷、波、民德、印度以及巴西使馆设立了科技处.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国际科技合作从文化大革命的重创中逐步恢复过来,恢复了与苏联的科技合作关系,与东欧国家的科技合作从恢复开始走向稳定发展,与联合国系统机构等国际科技组织之间的科技合作和交流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间的科技合作也开始进行.二、第二阶段1985-2000年:全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为进一步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事业,完善和规范我国国际科技合作体系,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和措施.1986年出台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86—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引进的政策措施,指出要应进一步抓紧组织制定统一的技术引进政策和规划,切实加强技贸结合,要特别重视引进软件,使引进技术和引进人才相辅相成.④在这一时期,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政策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技术引进工作;加强对合办研究开发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做出了积极加入国际科技组织的决定;规范了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切实加强了技贸结合,大力推进中国科技产品和技术出口.1加强和规范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工作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西方国家视我国为潜在的原料供应基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积极开拓对中国的贸易,并希望以科技合作为渠道来发展贸易关系,我国出现了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的高潮.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国的技术引进和吸收工作,1985年,国务院出台了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鼓励条例实施细则,1988年,对外经济贸易部发布签订与审批技术引进合同指导原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同时,为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1986年,国务院出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条例,1986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启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重大项目计划”并于1987年2月发布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重大项目计划管理的若干规定.⑤2加强对中外合办研究开发机构的指导和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企业和科研单位特别是跨国公司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争夺我国市场,开始到我国来合资或独资开办科研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到1997年5月,全国已有合办研究开发机构56个.为加强对合办研究开发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7年9月发布了设立中外合资研究开发机构、中外合作研究开发机构的暂行办法,对合办研究开发机构的条件、审批办法、合同内容、权利与义务、奖励与惩罚等作了具体规定.之后,各地方也都出台了鼓励外资设立研发机构的办法或规定.如北京1999年出台了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暂行规定.3积极加入国际科技组织国际科技组织,是各国科技界之间开展交流,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展示各国在国际科技界影响和地位的重要舞台.在这个阶段,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我国加入国际科技组织和科学家参加国际科技会议的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86年正式颁布了参加国际科技组织的若干规定,旨在通过科技政策引导,促进我国科技组织和国家科技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并加强我国在国际科技社会的发言权.该规定对参加国际科技组织的条件、申请手续、复审批程序、组织管理、会费等作了具体规定.据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3年统计,解放前我国参加的国际科技组织有10个,1950年至1977年累计70个,1978年至1993年达850个之多.4规范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尽管于1950年8月颁布了“保障发明权和专利权暂行条例”,但未能认真贯彻执行.改革开放后,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由于我国没有执行专利制度,对方不愿在生产技术和高新技术领域与我国进行深入合作.在签订具体合作项目协议时,对成果的处理也只有成果分享的原则性条款.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做出的成果,常被对方按所在单位的成果处理,得不到分享成果的权利.1995年2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订了对外科技合作交流中保护知识产权的示范导则,确立了“平等互利”、“相互尊重”、“遵守各国国内法规”以及“以协议为根据”的一般性原则,以指导各部门、各地区处理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5切实加强技贸结合,大力推进中国科技产品和技术出口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1986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科技外事工作要把推进中国科技产品和技术出口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各部门、各地区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同时,注意科技合作促进经济合作,推进对外科技经济一体化.1994年6月,国务院转批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的若干意见⑥,明确指出促进贸工技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是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和技术附加值的重要举措,这对我国外贸出口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政策允许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有外贸权的公司.此外,1993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部联合发布了赋予科研院所科技产品进出口权暂行办法,并赋予首批100家科研院所外贸经营权,这对于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促进技贸合作和国际交流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1997年12月,两部委又联合发布了加快赋予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特急通知,进一步放宽申请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条件,以支持科技产品出口和国际技术贸易活动.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范围、内容、领域、形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形成了对外合作的基本格局.合作范围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发展到包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合作内容在最初比较单一的科学研究、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开始了更广泛的产业研究开发等;合作领域从最初的传统领域发展到生物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合作形式从最初的人员往来和技术引进发展到联合开展研究项目、中外联合在华或在外合办科研机构.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位国际科技合作新局面基本形成.三、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互利共赢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进入21世纪,科技问题越发复杂,很多都是全球性问题,其范围、规模、成本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一个国家的能力,开展国际合作成为研究开发的内在要求.同时,我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空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也大大提高.中国不仅已经成为吸引世界各国投资者的一个重要的国度,而且也成为了世界上科技创新关注的重点地区与国家.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确立了“互利共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方针.在此时期,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政策表现出四大特点: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力度,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大工程计划;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1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推动国际科技合作2000年,我国制定了首个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十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对我国“十五”期间的国际科技合作做出了总体部署和安排,提出要提升合作层次,加快实现从一般合作与交流向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战略转变.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布了“十一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与要求,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转变和重点合作领域.战略转变包括:战略目标要从一般性国际科技合作转向以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的国际科技合作,合作方式要从注重项目合作转向整体推进“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合作内容要从注重技术引进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合作主体要从以政府和科研机构为主转向政府引导、多主体共同参与,任务确立要从“自下而上”的立项机制转向以规划纲要为导向的“自上而下”的立项机制.重点合作领域包括: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重大疾病防治技术、中医药、生物医药开发技术等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领域;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空天技术、海洋技术、基础学科和科学前沿等领域.⑦作为我国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高度重视国际科技合作.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会议上,路甬祥院长对于中国科学院的国际科技合作提出了新要求.2005年4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指导意见.2007年3月,中科院正式颁布了其历史上第一个国际科技合作规划——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发展规划2006-2010,明确了创新三期中科院国际合作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其他部门也围绕自己负责的中心工作,提出了其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任务和优先领域,如卫生部确定的优先领域包括重大传染病防治技术、重大慢性病防治技术、公共卫生领域防控技术、诊断与检验关键技术等;环保局确定的优先领域包括区域性环境污染、跨界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管理等;各地方也按照“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的指导原则和总体要求,围绕各地方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需求、热点和重点任务,研究部署各自在“十一五”期间的国际科技合作.如黑龙江提出到2010年要完成以对俄科技合作为重点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基地建设等.⑧2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力度,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2000年以前,我国没有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认识到,必须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以便更多地开展以我方为主的合作项目.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部设立了“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该计划是国家层面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旨在通过整合、统筹,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2006年,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增至3亿元,比2001年增加了10余倍.2007年,加上新增对俄合作专项亿元,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增至亿元.⑨为强化计划的管理,科学技术部起草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管理办法,完善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管理系统”,实现了与科学技术部科技计划一站式服务系统的全面对接.通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实施,我国在一些重大技术取得了突破,申请了一些专利,制定了一些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进入21世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更加重视国际科技合作,投入的经费也越来越多.1987年,自然科学基金委投入的国际科技合作经费仅为300万元,2005年,该数额增长到9100万元,20年间经费总投入达亿人民币,其中“十五”期间的投入达亿人民币,是“九五”期间的倍.3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在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基础作用,并且与国家的长远利益、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外交实力密切相关,因此,各国都重视牵头组织或参加大科学计划.进入21世纪,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强调要重视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大工程计划.“十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支持参与大科学和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十一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继续提出:“要积极参与或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合理分享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了一批前沿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伽利略”计划、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计划、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其中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由我国科学家首先提出并牵头组织、人类脑计划、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等,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提升我国科技水平、在更深层次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为加大中国在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的主导地位,中国政府决定结合中国的优势领域启动一些重大的国际大科学计划.2006年7月,科学技术部会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正式启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这是第一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制定的国际大科学工程研究计划.2007年11月,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来自4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近50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各国代表共同发表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北京宣言,就政府间推动更广泛的中医药国际合作达成共识,并组建成立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专家委员会的筹备委员会.2007年11月,科学技术部与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4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科技援助是科技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技援助开展国际外交,改善国际形象,开拓国际市场,获取多方利益,是很多国家的成功经验.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把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作为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提出,要“积极开拓对外科技援助的渠道和形式,扩大技术输出和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国科学院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有重点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援外项目和培训项目”.自2001年到2006年间,科学技术部共主办了176个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影响一届比一届大,共有90多个国家的2947名管理和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领域涉及农业与农机、新能源、医药与医疗、汽车与化工机械、信息技术、环境资源等,获得了国际上的一致好评.同时,中国政府针对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科技示范项目和科技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2006年中国在津巴布韦实施了太阳能热利用示范项目,该项目为利用太阳能技术解决非洲的能源问题提供了典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国际科技合作逐渐发展壮大并走向成熟.目前,我国已与世界上9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03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或政府间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一个较为完整的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己经形成.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国家外交工作的重点内容,服务国家外交的作用日益显现.参考资料: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②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陈冰,时代的需要不懈的追求. 国际科技合作征程第一辑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④共和国7个科技规划回放,⑤中国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p121-122.⑥当代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史内部报告.⑦“十一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⑧中国科技发展报告2006M. 北京. 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6.⑨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2007年度年报内部报告。

中国的发展历程简介

中国的发展历程简介

中国的发展历程简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的发展历程,从1949年建国至今,分为五个时期进行概述。

第一阶段:新中国的成立(1949-1978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实现了从封建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行了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革(人民公社、公私合营、农田水利建设),带动了大规模的农村产业化,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

此外,中国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国家化工作,建立了一系列重要的国有企业和大型工业基地。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2年)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只要是社会主义的,我们都要看,只要是真正有利于我国人民的,我们都要试验”的重要思想。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包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和乡村经济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等。

这些改革措施引入了市场机制和外资投资,逐渐解放了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992-2012年)1992年,中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城市化进程加快、教育和医疗改革、扶贫开发等。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经历了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教育和医疗水平普遍提高。

第四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2年至今)2012年,中国正式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加强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大力推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边合作机制的建设,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结起来,中国从建国至今经历了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个重要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

第一阶段:探索期(1978年-1992年)
这个阶段主要是在探索中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主要发展战略包括:“摸着石头过河”、“体制改革和经济改革相结合”、“以科技为先导,搞大知识经济”、“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等。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试错性强,实践经验不断丰富,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第二阶段:整合期(1993年-2012年)
这个阶段主要是在探索与新理念与新实践相结合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现代服务业和信息化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改革与开放”、“推进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等。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发展战略更加科学、系统和整合性强。

第三阶段:创新期(2013年至今)
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创新发展战略方面进行尝试。

主要包括:“构建全球性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与
绿色发展”、“推进数字经济,扩大智能制造应用”等。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更加注重互惠、共赢和可持续性,较强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新中国科技发展演讲稿范文

新中国科技发展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辉煌历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深感自豪,也充满信心。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汇报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光辉历程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着极其困难的局面。

当时,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许多关键技术和设备依赖进口。

然而,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工作者以无比的勇气和智慧,艰苦奋斗,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两弹一星: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这一系列重大成就,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为我国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2)航天事业: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嫦娥五号的成功返回,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球样本返回的国家。

(3)信息技术: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到互联网的普及,我国信息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

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

2.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我国已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2)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我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

(3)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在全球排名不断提升,已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启示1.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

党的领导是我国科技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

中国科技创新战略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科技创新战略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科技创新战略发展历程回顾
张丽;顾梦琛;刘雅琦;产健;李世龙;张志磊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24()1
【摘要】科技创新战略是指导科技发展全局的计划和策略,既包括科技创新支撑国家全局目标实现的规划,也包括指导科技创新整体工作的方针、计划和主要方式等。

本文重点回顾1978年以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同志的讲话、历届党代会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科技创新规划等重要文献,梳理分析其中蕴含的科技创新战
略及其发展历程,从时代背景、战略目标、重点举措和主要成效四个维度重点分析
其中的战略思想和发展脉络。

提出新时代科技创新战略应立足全球科技创新版图,
加强系统谋划和体系建设,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动地位。

【总页数】15页(P55-69)
【作者】张丽;顾梦琛;刘雅琦;产健;李世龙;张志磊
【作者单位】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中国科技政策发展的历程、战略重点、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2.对新时期国企集团创新发展的思考——平高集团创新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
及启示——回顾天津IC产业发展历程,展望天津AI产业发展未来4.回顾十年发展
历程农口联盟创新硕果累累——“第七届国家农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联席会议暨农口联盟十年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推介会”在北京召开5.回顾总结20年来的哲学历程研究探讨跨世纪的哲学发展战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哲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科技强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科技强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科技强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科技强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四十年间。

以下是中国科技强国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
1.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实施科技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重要的改革举措包括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其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推动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研的开展。

此时的科技发展主要侧重于基础研究和技术引进。

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1996年-2010年):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了科技发展的目标和重点领域。

这些规划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能源等领域的发展。

此时,中国的科技研发投入大幅增加,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

3.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0年-至今):中国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

这一战略强调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中国加大了对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与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和吸收全球先进科技资源。

4. 人工智能和高技术领域的崛起: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高速铁路、5G通信、新能源车辆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已进入全球领先阶段,在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科技强国的发展历程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科技投入的增加、人才培养的加强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

未来,中国将继续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中国各种科技发展历程

中国各种科技发展历程

中国各种科技发展历程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发现和发明。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高度的精神开创了世界科技发展的先河。

例如,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些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中,中国曾经走过了一段艰辛的道路。

在20世纪初期,中国并没有能够跟上欧美国家的科技进步步伐。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注重科技发展,才逐渐开始了一个全新的科技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工业和农业。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和工业生产线,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科技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然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再次启动了科技发展的计划。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引入外资和技术,加快了科技的发展进程。

中国开始建立一系列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为科技研究和发展提供支持。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加强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合作与投资。

中国科技工作者开始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项目,从中学习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

这一时期,中国在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进入21世纪,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中国政府提出了“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制定了一系列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

其中最著名的是“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这些计划为中国的科技研究和创新提供了资金和支持。

在近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中国在高铁技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航天技术、基因编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总体来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程经历了起起伏伏,但逐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投资和支持,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创新,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推动,都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1978年至2012年中国取得的成就

1978年至2012年中国取得的成就

1978年至2012年中国取得的成就1978年至201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中国在这段时间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包括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提升、社会改革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在这段时间取得的成就。

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1478亿元,而到2012年已经增长到了51.9万亿元,增长了35倍多。

中国的经济总量也从世界第十位上升到了世界第二位。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城市人口比例从1978年的17.9%增长到了2012年的52.6%。

二、科技进步中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等领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

例如,中国自主研制了神舟系列飞船,成功进行了多次载人航天任务。

中国还成功发射了自己的卫星,并建立了自己的导航系统。

此外,中国在高速铁路、核能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教育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大量的教育资源被投入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

中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大幅增加。

中国的大学数量也大幅增加,从1978年的不到100所增长到了2012年的近3000所。

中国的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国际上也逐渐获得了认可。

四、社会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

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建立和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中国还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

中国的农村改革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

五、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其他国际组织。

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也大幅增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中国还大力吸引外资,建立了一大批外资企业。

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探析

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探析

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探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推进,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也日益加速。

科技现代化是指在科技领域实现现代化,包括科学技术、科技管理、科技产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在这一领域,中国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一、初步形成科技体系(1978-1985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推出,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

这时期,中国的科技状况十分落后,科技体系尚未建立。

所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促进科技现代化的进程。

它促进科学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在重视技术和技能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

这才有了建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的计划,其宗旨是组织和协调科技项目的研发和生产。

二、强化国家科技力量(1985-1995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加强了三个领域的科技现代化发展。

首先,它加强了科研力量的建设。

国家科技计划发布,鼓励普通百姓投资科研项目,提高了中国的投入力度。

而其次,加强了高等教育及科技人才培养,以便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这是因为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就是人才。

而最后,中国引入外资,并为外国公司或企业建立了一个办公区,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市场。

这样有助于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也在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跨越式发展(1995-2012年)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科技现代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它的发展中心彻底转向了市场,在这个阶段中,不仅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帮助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发展。

在2003年后,中国已经通过了国家中小公司支持政策,并将其用于支持国内创新性的发展。

现在,中国也已成为全球大型高科技企业的市场,包括美国、日本、欧洲等国。

同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积极探索和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而这些政策法规也逐步推动着中国本土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

总体来看,中国科技现代化在这三个时期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中国也逐步走到了世界舞台上,成为了世界的重要角色。

中国1978到2012年知识结构

中国1978到2012年知识结构

中国1978到2012年知识结构篇一:中国在1978到2012年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时期的知识结构反映了这些变革的影响和影响下的社会心态。

以下是对这个时期的知识结构的简要介绍和拓展。

1. 知识结构的变化在1978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的知识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以下是知识结构的一些变化:- 教育水平提高:在1978年,中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高考制度实行了多年,许多学生通过它进入大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包括大学扩招、研究生教育的兴起等。

- 科学技术进步:在1978年,中国还面临着许多科技领域的落后。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

- 学科划分的变化:在1978年,中国的学科划分比较混乱,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学科划分逐渐趋于精细化,例如将社会科学分为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2. 知识结构的职业变化在1978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知识结构的职业变化也非常显著。

以下是一些职业的变化:- 工业工人:在1978年,中国的主要工业部门是国有企业,许多工人都是工业工人。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私营企业的发展使得许多工人从工厂走向了市场。

- 农民:在1978年,中国的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成为了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 知识分子:在1978年,知识分子被认为是有文化、有知识的精英阶层。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分子的职业逐渐从学校走向了社会,成为了各种行业的从业者。

3. 知识结构的文化内涵变化在1978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知识结构的文化内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变化:- 价值观念的变化:在1978年,中国还面临着许多价值观念的冲突。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开放化的社会,价值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回眸1978-2012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回眸1978-2012

【导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建设与发展,并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内制定出了一系列科学技术政策,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值此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之际,中国科技网为读者全面梳理和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在时间的脉络中理清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

以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为标志,我国科技政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发出“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科学论断,在科技领域拨乱反正,迎来了中国科技事业的春天。

改革的时代呼唤1978年以前,我国学习苏联,实行计划式科技体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大大缩小了我国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涌动,科技成果迅速推广应用,带来社会生产力巨大变革。

国与国的竞争由单一的军事竞争、经济竞争转向为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不断扩大。

[详细]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科学会议开幕式的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中国科技战略思想的重大转折。

他重申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指出“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确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指出要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详细]科技工作明确了发展方向《“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是我国第一个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国家科技计划,标志着我国综合性的科技计划从无到有,成为我国计划体系发展的里程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建设与发展,并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内制定出了一系列科学技术政策,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值此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之际,中国科技网为读者全面梳理和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在时间的脉络中理清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

以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为标志,我国科技政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发出“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科学论断,在科技领域拨乱反正,迎来了中国科技事业的春天。

改革的时代呼唤
1978年以前,我国学习苏联,实行计划式科技体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大大缩小了我国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涌动,科技成果迅速推广应用,带来社会生产力巨大变革。

国与国的竞争由单一的军事竞争、经济竞争转向为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不断扩大。

[详细]
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科学会议开幕式的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中国科技战略思想的重大转折。

他重申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指出“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确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指出要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详细]
科技工作明确了发展方向
《“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是我国第一个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国家科技计划,标志着我国综合性的科技计划从无到有,成为我国计划体系发展的里程碑。

此后,国家又陆续实施了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技术开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计划、国家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计划等。

[详细]
随着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科技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也开始调整。

中共中央提出了“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发展方针,社会与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78年以来科技界自发进行的、探索试点的阶段进入到有领导、有步骤、有组织的全面展开的阶段。

经济发展要求科技进步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高度集中的科技体制固有的弊病逐渐显露出来。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生产脱节,技术转移的环节严重受阻。

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不能很快反映到研究课题中来,科研成果也不能很快应用到生产中去。

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严重。

国家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过多过死,不利于激发科研机构的活力,也抑制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详细]
实施科技体制改革,贯彻“面向、依靠”方针
1981年9月,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技术列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地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大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促进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并提出全国主要科技力量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经济建设服务。

[详细]
科技水平大幅提升,科技管理和研发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科技体制改革的同时,科技管理方式也逐步拓展,从以科技规划为核心,转变为以一系列中期和年度科技计划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共推出22个国家科技计划,形成了现行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这一体系按照全方位、三层次、多功能、有重点、协调发展的模式,把长远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统一为整体布局,成为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法》,从法律上规范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有关问题。

[详细]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将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进一步表述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将“攀高峰”与“依靠”和“面向”一起作为科技工作指导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科教兴国是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

这一战略的提出,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块界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详细]
科技发展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推动力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我国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30%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久,加速科技进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倡导下,依靠科技振兴中华逐步成为全国人民的统一认识和统一行动。

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兴省、科技兴市、科技兴企等纷纷被提出,共同构成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序曲。

[详细]
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道路
为了落实和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1996-2000年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973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国家大学科技园等13项科技计划和相关工作。

这一时期,国家科技计划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加速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使科学技术由潜在生产力转变成现实生产力。

[详细]
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新里程碑。

以《规划纲要》和其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相继颁布实施为标志,“建设创新性国家”从战略思想、战略决策到指导方针、政策部署均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也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体系基本形成。

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新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活动日趋全球化,正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

发达国家产业的知识含量日益增加,知识资源正在成为主要的财富源泉。

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详细]
实施《规划纲要》,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
《规划纲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在认真分析国内外科技经济发展形势、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15年中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以及重要的政策措施。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16字指导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

[详细]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建设创新型国家,既是我国在21世纪之初就开始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必须加快推进和实施的巨大系统工程。

为了全面实施以规划纲要为主要内容体系的科技发展战略,各部门、各地区积极行动,采取实际措施,相继制定和出台配套政策和具体办法。

[详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