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1
(二)讲授新知
1.结合教材,系统地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以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不同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某个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2.总结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明确人口空间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讨论,得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某个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空间变化为背景,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以及一些贫困地区,如甘肃、贵州等。这些地区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三、课后作业及评价
1.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如分析某一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巩固所学知识。
2.评价方式: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及内涵认识不够深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2.我国及世界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趋势及影响。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人口空间变化数据,培养学生解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4.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人口空间变化原因与影响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思考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分布等方面。
5.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综合思考能力。例如,在分析人口空间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产业结构、就业、收入等方面进行思考。
6.强化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7.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讨论、反思等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2第1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2第1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我国人口政策及应对策略;
-如何解决人口空间变化带来的问题。
2.小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案例、网络资源等,展开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结果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
-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竞争力。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分布如此不均匀?人口的空间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人口空间变化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实践活动心得要真实反映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体现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4.拓展阅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图、统计数据、视频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4.学生在探究人口空间变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争议性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合作意识不强、探究精神不足等问题,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2)人口分布不均对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
(3)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6.结合现实案例,进行课堂小结,强化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知识点的掌握。
7.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学生对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程度不一,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学生在地图阅读和分析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人口分布特点。
3.学生对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认识不足,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空间变化概念,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基本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
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我国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掌握人口迁移的规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讲解。

2023高中人教版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与城市化教案

2023高中人教版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与城市化教案

2023高中人教版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与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口的概念和人口空间分布规律;2. 掌握人口变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3. 分析人口空间变化与城市化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数据解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人口空间的变化规律分析;2. 人口变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解读人口数据,并分析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人口的概念,并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了解人口的分布规律。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人口空间的变化规律- 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沿海地区人口多,内陆地区人口少;- 按照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多,农村人口少;- 按照行政区划:各省份、各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

b) 人口变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人口减少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3. 数据分析(20分钟)教师提供一组关于某国家各省份人口数据的表格,并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变化趋势,分析人口空间变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4. 探究活动(2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以中国为例,探究人口的空间变化如何影响城市化进程,并列举实例进行分析。

每组选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5. 拓展应用(2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一个自己熟悉的城市为例,编写一份报告,分析该城市人口的空间变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6. 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重点,梳理思路,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展望。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报告,评价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理解程度,以及数据解读和分析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人口的空间变化与城市化关系- 人口空间变化规律- 人口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人口的空间变化规律,并且分析人口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通过数据分析和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数据解读能力。

给学生提供实际案例进行拓展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理解迁移人口的分布的特点、流向、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初步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精神,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能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际)及其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教学难点: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客家“五次大迁徙”的历史典故:[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学校的所在地——梅州,有“世界客都”之称,我们客家人是不是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这里,是土生土长的呢?[学生回答]不是。

客家人是从中原慢慢的迁徙过来的。

[教师讲述]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没错,客家先民是通过五次大迁徙,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南迁,下面,老师给大家简单的讲解他们的具体进程。

客家先民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在魏晋时期,由于五胡乱华,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进行第一次迁徙,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又是因为躲避战乱进行第二次南迁,大量客家先民涌入到了江西和福建北部。

到了两宋时期,第三次由于战乱,继续南迁到了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地方,其中就包括我们的梅州。

等到了清朝,由于清人南下和客家内部人口膨胀,所以当时的清政府就下令,让湖广地区的居民迁徙到四川地区,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说明除了战乱的原因,政府的政策也会造成人口迁移,这些成因我们下节课会进行分析。

那么最后一次,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因为洪秀全是客家人,客家人备受株连,所以继续南迁到广东南部跟海南岛。

这就是五次迁徙的过程,次次都是非常艰苦的,可见,客家人有今天的生活也是来之不易,我们应该要倍加珍惜。

1.2人口的空间变化——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

1.2人口的空间变化——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
(3)政治、文化
某种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都有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2.引导学生阅读案例二完成活动题
通过文字归纳美国人口迁移
学习本节第二个重点知识
总结(3分钟)
1.抽点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2.教师补充总结
回顾本节课知识
总结梳理,提升能力
学习人口迁移分来中的国际人口迁移
以图片配合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的特点
国内人口迁移(15分钟)
1.新中国成立前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诸侯纷争衣冠南渡、向南水热条件比较好,比较适合发展农业)、自然灾害(人民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只能举家搬迁)
2.新中国成立后
(1)1949-1980s计划经济体制,有计划、有组织(雷锋、流动要证明,不能随便转户口)
(3)分类,按照是否跨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学习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掌握重要的知识
国际人口迁移特征:欧洲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开拓新大陆……
2.二战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原因是发达国家能提供工作岗位、环境条件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流向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归纳法。
教学手段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
视频导入:
(2分钟)
播放春运相关视频,提问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算不算人口迁移?”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形成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全面认识。
4.情景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人口密度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5.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在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理解。
3.教师点评: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难点。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我国人口分布图,并撰写一篇关于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小论文。
2.作业要求:明确论文主题,论述人口空间变化的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及影响,字数在800字以上。
(二)讲授新知
1.课件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人口密度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
2.教师讲解:介绍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特点,如东多西少、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等。
3.案例分析:分析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因素,如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地理环境等。
4.知识拓展:介绍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空间变化情况,让学生了解人口空间变化是全球性问题。
本案例以生活情境导入,问题导向,小组合作,情景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共1课时。通过分析我国的人口空间变化,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人口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我国人口空间变化”为主线,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3.介绍地理信息技术(GIS)在人口空间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四)案例分析
1.给学生发放案例资料,如我国某城市的人口分布图、迁移图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口空间变化特点、原因及影响。
3.各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实践活动
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人口空间变化情况。
-要求:了解下一节课的主题,提前预习,提出疑问,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5.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与人口空间变化相关的书籍、文章,如《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城市人口集聚的规律与影响》等。
-要求:阅读后总结心得体会,与同学分享,拓展知识视野。
6.参与课堂讨论:针对下一节课的主题,准备自己的观点和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地理信息技术在人口空间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分析、解释人口空间变化的方法。
2.难点: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人口空间数据;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深入理解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口空间变化的现象和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掌握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3.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口的空间变化,探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迁移和集聚规律。

人民教育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民教育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1.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大板块,每一板块内部又分为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界线。

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总结和比较。

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原因。

从案例分析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各相同。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有不同。

本节课有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类型(流向、成因、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和比较法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图表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

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

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空间移动人口迁移三大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制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二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设计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二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知道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的效应,学会分析某时期或某地区的人口迁移案例。

【知识梳理】一、人口迁移概述1.人口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类型: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①19世纪以前: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4)国内人口迁移①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二、人口迁移的影响评价【重难讲解】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因素影响举例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水其分布及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地区的人口移动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发展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矿产资源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生人口迁移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而吸引人口移入自然灾害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饥荒或生态恶化迫使人们“背井离乡”西非的环境难民(2)社会经济因素因素影响举例(3)政治因素【同步练习】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数量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答案 1.D 2.A解析第1题,图示人口迁移集中在20岁~34岁年龄段,以青壮年迁移为主,最有可能是外出务工、经商,即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移量最大的是20岁~29岁年龄段,该年龄段人口的子女年龄在0岁~4岁,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口的空间变化。

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的迁出或者迁入,在此基础上理解并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人口迁移的类型及不同时期的特点。

而后,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因素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要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必须关注人口问题。

并使学生能根据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引起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人口自然增减。

本节课需让学生明确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入或迁出导致数量的变化。

同时学生还缺乏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事例(如石嘴山市外来工大量流入)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口迁移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内涵,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了解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分析讨论法。

2、探究活动,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3、利用地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和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通过分析石嘴山市“民工”大量流入的现象、原因及其引起的影响,使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增强其乡土意识。

【教学重点】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人口迁移的类型及特点。

(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划分)【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则各有不同。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比赛。

2、从基本概念等知识入手,以理论为基础,通过观看图片视频、联系实际,进行分析,逐步掌握人口迁移类型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系列三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系列三

1.2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分析:把握本条“课标”重在“举例”两字上,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如果学生只能复述出几条原因,我们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原因;如果学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说明,表明学生真正理解了。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采用结合实例讲述的方法。

结合实例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归纳法,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验证和说明。

提供给学生人类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资料,包括迁移的大致人数;迁出迁入的地区分布;这些地区的自然经济文化状况等。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各阶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学生可能会发现,在历史早期,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所在地区人口迁移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教材分析】教材对“人口的空间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由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两个因素入手,引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接着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和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基本状况以及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

然后结合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和案例3“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分述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从中让学生理解: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重要的作用,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影响人口迁移。

在某种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和地理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人口迁移是以人口增长为基础的,而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又一起塑造了人口分布的面貌。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推进,没有大批的农民由乡村到城市的迁移活动,城市化水平就不可能快速提升。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二、教材分析《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

而本节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2、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兴趣与学习欲望。

3、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由于接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课时计划课题: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一一解释其原因;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4.通过学习,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采取的人口政策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解决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缺勤登记:【板书设计】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因素;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因素;【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师:人口的空间变化实际上非常常见,广义的空间变化甚至包括你们从家里来学校上学,我们主要要求认识人口的迁移。

阅读课文,找出人口迁移的含义,看看以下几种情况哪些属于人口的迁移:1、春节期间,许多人回家过年2、黄金周,许多人乘着假期外出旅游3、我国内地农民赴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打工4、胡锦涛赴美进行国事访问5、钱学森赴美留学,新中国成立后归国 生:略[设计意图]: 小结:“人口迁移”包括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按照空间移动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板书】一、人口的迁移 【新课讲授】1、 国际人口迁移 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分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问题: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学生讨论分析)让学生通过对人口空间变化实例的分析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

学生讨论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二节人口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的内容在本章和第二章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所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 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口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而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事实和所了解的历史实例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和开放式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掌握并会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示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判读能力。

(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和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通过师生“小剧本”互动,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志向。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2.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五、教学策略1、创设故事情境。

通过自我编写“情景剧.《家》”这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轻松地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空间,让原本凌乱的知识毫无痕迹地进入了学生的脑海中。

2、运用比较的方法,清晰地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内在区别展现出来,并及时运用大量实例来进行巩固,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知识,更掌握了列表比较这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3、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1
5.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和我国人口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我国人口分布有哪些特点?”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的空间变化》。
接着,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课堂练习
1.判断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判断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计算题:给出具体数据,让学生计算人口密度,巩固计算方法。
3.分析题: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人口分布、迁移等现象背后的原因。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政策等知识点。
5.结合时事,关注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话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严禁抄袭。
2.作业内容要紧扣课堂所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作业中要运用地理图表、数据等进行分析,提高实证分析能力。
4.提交作业时,注意格式规范,字迹清晰,以便教师批改。
(二)讲授新知
1.人口分布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并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
2.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
介绍人口密度的定义,引导学生学习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及变化趋势
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现状,讲解我国人口政策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口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1.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大板块,每一板块内部又分为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界线。

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总结和比较。

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原因。

从案例分析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各相同。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有不同。

本节课有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类型(流向、成因、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和比较法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图表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

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

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空间移动人口迁移三大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制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

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常往返、外地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

另外,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说一说:哪一种属于人口迁移?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含义。

1民工潮涌向城市2美国人口从"冷冻地带"向"阳光地带"转移3小吴去北京旅游一个月4三峡库区区民搬迁沿海城市安家落户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活动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去想里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时间特点原因流向意义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新大陆的开发欧洲、非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世界各的国生产发展不平衡拉丁美洲、亚洲、非洲迁往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4.我国的人口迁移原因特点流向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①人口移动规模小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②背井离乡大批迁移黄河流域迁往长江、珠江流域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东部沿海地区迁往内地和边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人口流量增大,出现民工潮从农村迁往城市从内地迁往沿海十堰市第十三中学高二地理教案编辑:王则圆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

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可以请家庭亲属中有移民背景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以了解这种地理现象发生其影响。

让学生讲解个人所在家庭的迁移经历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

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承转:我们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

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两方面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案例2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

可以说,没有国际人口的迁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

移民对美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美国曾出现过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案例35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我国古代人口的变迁1、周朝前,我国人口重心均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2、秦汉时期,北方大规模战乱屡屡发生,使人口多次迁往南方。

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北方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而继续南迁。

尤其是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引起了北方人口南迁的高潮。

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全国人口2/3左右。

4、元明清期间,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战乱平息,人口数量增加。

5、我国人口迁往海外有很长的历史。

活动从上述案例中任选一个,进行重点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第一次:战争第二次:经济因素第三次: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第四次:环境(2)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古代:战争近几十年:政策、经济等因素本部分可以由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步骤进行教师总结:通过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其他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课堂小结:这节课要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不仅包括人口自然增减,还包括人口迁出或迁入数量的变化。

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们知道人口的迁移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体,我们在分析某一迁移现象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板书设计: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的概念、意义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国际人口迁移十堰市第十三中学高二地理教案编辑:王则圆国内人口迁移:3.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流向)4.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流向)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两方面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