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1
1.结合教材,系统地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以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不同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某个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2.总结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明确人口空间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讨论,得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某个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空间变化为背景,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以及一些贫困地区,如甘肃、贵州等。这些地区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1.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如分析某一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巩固所学知识。
2.评价方式: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及内涵认识不够深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2.我国及世界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趋势及影响。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人口空间变化数据,培养学生解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4.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人口空间变化原因与影响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思考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分布等方面。
5.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综合思考能力。例如,在分析人口空间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产业结构、就业、收入等方面进行思考。
6.强化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7.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讨论、反思等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5.多元化评价: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其知识掌握、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3.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探究过程中能够与他人积极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2.提问:“你们认为人口空间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总结:人口空间变化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规律,如从农村向城市迁移、沿海向内陆递减等。
2.分析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资源等。
3.举例说明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人口老龄化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感,使其能够认识到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认识到人口问题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一地理必修2第1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
-我国人口政策及应对策略;
-如何解决人口空间变化带来的问题。
2.小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案例、网络资源等,展开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结果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
-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竞争力。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分布如此不均匀?人口的空间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人口空间变化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实践活动心得要真实反映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体现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4.拓展阅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图、统计数据、视频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合作意识不强、探究精神不足等问题,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2)人口分布不均对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
(3)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6.结合现实案例,进行课堂小结,强化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知识点的掌握。
7.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学生对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程度不一,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学生在地图阅读和分析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人口分布特点。
3.学生对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认识不足,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空间变化概念,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基本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
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我国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掌握人口迁移的规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讲解。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2_人口的空间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4.通过学习,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采取的人口政策也不同。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人口的空间变化实际上非常常见,广义的空间变化甚至包括你们从家里来学校上学,我们主要要求认识人口的迁移。
阅读课文,找出人口迁移的含义,看看以下几种情况哪些属于人口的迁移:1、春节期间,许多人回家过年2、黄金周,许多人乘着假期外出旅游3、我国内地农民赴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打工4、胡锦涛赴美进行国事访问5、钱学森赴美留学,新中国成立后归国生:略【板书】一、人口的迁移【新课讲授】1、国际人口迁移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分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问题: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2、国内人口迁移读P9图“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分析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承转】刚才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新课讲授】人口为什么要迁移呢?人口迁移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地,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1.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移动教学重点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3.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2、分类3、意义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2.个人因素: 案例:(1)美国人口迁移 ①分析美国本国哪些因素促使它成为一个移民国家:②列表比较美国国内人口迁移归纳促使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迁移的因素:(2)分析我国古代人口和近几十年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不同: 促使古代人口迁移的因素:促使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课后练习1.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和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拉力因素C.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D.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的发展,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2.英国阿伯丁、我国大庆等城市的兴起,引起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A.气候条件适宜B.政治中心的改变C.经济发展较慢D.矿产资源的开发3.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4.对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错误..的是A.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B.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C.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D.在迁入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5.“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使我国人口分布的中心首次A.由黄河流域移到了珠江流域B.由长江流域移到了珠江流域C.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D.由长江流域移到了黄河流域6.80年代,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B.1984年,国家放宽对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等政策C.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D.城市生活水平高,有较好的学习、医疗条件7.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A.多为短期流动人口B.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C.以人口自发迁移为主D.对迁入地的建设发展不利8.2001年11月实施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转变为现代型的省级行政单位是A.黔、鲁、京、浙、苏B.豫、新、京、浙、苏C.渝、琼、京、津、沪D.沪、京、津、浙、苏9.读课本第9页图1.8“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可以年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的地区是、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1.1最新《人口的空间变化》课程教学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学情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本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是高中学生较系统的认识“人口变化”的重要一课。
本节就体例而言,与第一节有相似之处——即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举例来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和世界人口迁移的“事实”,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本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口的迁移,第二部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材第一部分人口的迁移是第一节人口数量变化的延续,也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另一重要因素。
主要内容包括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首先通过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人口迁移,并由此讨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点,这样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原因的好奇,人口为什么会出现大量迁移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时要注意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概念的区别,引导学生读图1.8分析并总结国际人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迁移特点,读图1.9总结我国人口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迁移的主要方向,并分析原因。
第二部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
教材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的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因素,其中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
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基于这样的思考,这一课非常重要,要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更要引起学生灵魂的震动。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从身边开始,一般来说,身边的事最熟我从身边开始,一般来说,身边的事最熟悉,身边的事关注度最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班里学生迁移为情境,探究和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围内迁移的区别。
高中地理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1.2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分析:把握本条“课标”重在“举例”两字上,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如果学生只能复述出几条原因,我们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原因;如果学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说明,表明学生真正理解了。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采用结合实例讲述的方法。
结合实例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归纳法,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验证和说明。
提供给学生人类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资料,包括迁移的大致人数;迁出迁入的地区分布;这些地区的自然经济文化状况等。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各阶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学生可能会发现,在历史早期,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所在地区人口迁移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教材分析】教材对“人口的空间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由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两个因素入手,引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接着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和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基本状况以及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
然后结合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和案例3“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分述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从中让学生理解: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重要的作用,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影响人口迁移。
在某种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和地理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地理教案:1.2《人口的空间变化》(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1.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大板块,每一板块内部又分为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界线。
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总结和比较。
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原因。
从案例分析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各相同。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有不同。
本节课有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类型(流向、成因、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和比较法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图表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
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
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空间移动人口迁移三大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制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4.情景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人口密度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5.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在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理解。
3.教师点评: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难点。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我国人口分布图,并撰写一篇关于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小论文。
2.作业要求:明确论文主题,论述人口空间变化的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及影响,字数在800字以上。
(二)讲授新知
1.课件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人口密度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
2.教师讲解:介绍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特点,如东多西少、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等。
3.案例分析:分析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因素,如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地理环境等。
4.知识拓展:介绍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空间变化情况,让学生了解人口空间变化是全球性问题。
本案例以生活情境导入,问题导向,小组合作,情景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共1课时。通过分析我国的人口空间变化,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人口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我国人口空间变化”为主线,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四)案例分析
1.给学生发放案例资料,如我国某城市的人口分布图、迁移图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口空间变化特点、原因及影响。
3.各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实践活动
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人口空间变化情况。
-要求:了解下一节课的主题,提前预习,提出疑问,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5.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与人口空间变化相关的书籍、文章,如《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城市人口集聚的规律与影响》等。
-要求:阅读后总结心得体会,与同学分享,拓展知识视野。
6.参与课堂讨论:针对下一节课的主题,准备自己的观点和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地理信息技术在人口空间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分析、解释人口空间变化的方法。
2.难点: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人口空间数据;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深入理解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口空间变化的现象和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掌握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3.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口的空间变化,探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迁移和集聚规律。
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设计14: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1.2人口的空间变化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
(3)影响因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2.二战以后(1)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2)流向: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因为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3)影响因素: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六、国内人口迁移1. 古代(1)特点由自然条件差的地方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大批迁移。
(2)迁移方向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3)影响因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2.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1)特点①人口迁移规模小;②频率低(①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②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③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④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⑤新修水利水库、库区移民;⑥压缩城市人口规模;⑦少量的自发迁移。
)(2)迁移方向从迁移方向上看,这一时期我国人口的净迁出地区主要是辽宁、山东、上海和四川等省市,西藏为迁出和迁入持平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①向内地移民解放后为了使生产力布局向合理方向发展,在内地新建了一大批工矿业基地、农业基地,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交通运输建设。
为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从东部沿海人口密集地区抽调了大批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及其家属,支援重点开发地区和重点建设地区,人数达几百万。
迁入地区主要是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②向新建的农林业基地移民为了建设新的农、林业基地,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地广人稀的边疆地区移民,迁移了大批城镇青年、复员转业军人及城镇闲散人员。
解放初期的大规模野战军团改制成建设兵团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就属此类型的移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口的空间变化。
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的迁出或者迁入,在此基础上理解并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人口迁移的类型及不同时期的特点。
而后,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因素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要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必须关注人口问题。
并使学生能根据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引起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人口自然增减。
本节课需让学生明确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入或迁出导致数量的变化。
同时学生还缺乏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事例(如石嘴山市外来工大量流入)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口迁移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内涵,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了解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分析讨论法。
2、探究活动,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3、利用地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和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通过分析石嘴山市“民工”大量流入的现象、原因及其引起的影响,使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增强其乡土意识。
【教学重点】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人口迁移的类型及特点。
(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划分)【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则各有不同。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比赛。
2、从基本概念等知识入手,以理论为基础,通过观看图片视频、联系实际,进行分析,逐步掌握人口迁移类型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人口迁移是以人口增长为基础的,而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又一起塑造了人口分布的面貌。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推进,没有大批的农民由乡村到城市的迁移活动,城市化水平就不可能快速提升。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二、教材分析《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
而本节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2、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兴趣与学习欲望。
3、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由于接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必修二《1.2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两篇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设计】一、人口的迁移1.迁移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它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补充:人口的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农的农工;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
人口迁移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移动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
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
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
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
2.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1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和我国人口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我国人口分布有哪些特点?”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的空间变化》。
接着,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课堂练习
1.判断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判断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计算题:给出具体数据,让学生计算人口密度,巩固计算方法。
3.分析题: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人口分布、迁移等现象背后的原因。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政策等知识点。
5.结合时事,关注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话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严禁抄袭。
2.作业内容要紧扣课堂所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作业中要运用地理图表、数据等进行分析,提高实证分析能力。
4.提交作业时,注意格式规范,字迹清晰,以便教师批改。
(二)讲授新知
1.人口分布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并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
2.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
介绍人口密度的定义,引导学生学习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及变化趋势
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现状,讲解我国人口政策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口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2.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
-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分布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图表展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相关知识。
-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为例,讲解人口迁移的类型、原因及其影响。
-通过展示城市化进程中的图表,分析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变化的作用。
4.了解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原因及影响,提高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2.利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人口问题,提高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认识。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设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变化有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我国一个具体省份(或地区)的人口空间变化情况,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等方面。要求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人口的迁移
1.迁移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它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补充:人口的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农的农工;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
人口迁移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到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移动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
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
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
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
2.分类
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
动。
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
大批量的移
民为主
旧大陆(欧
洲、非洲、
亚洲)
美洲、大
洋州等新
大陆
欧洲的殖民
主义扩张、
新大陆的开
发
在客观上开发
了新大陆,传
播了工业文
明,也改变了
人种的空间分
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
家流向发达
国家;定居
移民减少,
短期流动的
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
亚洲、非洲
等
西欧、北
美、西
亚、北
非、
迁入地区经
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
空间分布不均
匀的状况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
古代①深受统治者及其
行为力量得束缚
②农业经济脆弱,战
争频繁,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
区
当代新成立后到
20世纪80
年代中期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体制和严格得户籍
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
组织得迁移
①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
北
②由沿海迁往内陆
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
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的流量
增大、流向
变化
①由西部迁往东部沿和
工
②由农村迁往城市
补充:
新成立到1986年期间,我国人口迁移总的流向是从东部沿海省区流向东北和西北以及海南,是以开发边疆、支援边疆建设为目的。
主要的迁出省区是:山东、江苏、、安徽、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等。
主要的迁入省区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海南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人口主要由中部、西部迁往东部沿海的省区和城市,以及工。
具体来说,迁出的省是: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
迁入的省市是: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
西、云南。
③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影响因素 (1)主要因素
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2)迁入地的吸引力
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2.迁移因素的评价
(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如下图所示:
(2)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3)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材图表 P9 读图思考
新成立到1986年期间,我国人口迁移总的流向是从东部沿海省区流向东北和西北以及海南,是以开发边疆、支援边疆建设为目的。
主要的迁出省区是:山东、江苏、、安徽、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等。
主要的迁入省区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海南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人口主要由中部、西部迁往东部沿海的省区和城市,以及工。
具体来说,迁出的省是: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
迁入的省市是:、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
P9 活动 1.略
2.今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
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不同。
对迁入地来说,迁入的人口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也会带来交通拥挤、居住困难、治安秩序混乱等问题。
而对迁出地来说,虽然缓解了人口的压力,但也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P11 活动
人口迁移 古代 当今 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由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 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生活 经济因
素
1.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因素是:①美洲属于未开发的新大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②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的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除了障碍;④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促进因素,加快了人口迁移的过程。
导致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原因,归纳起来有:第一次人口迁移是战争因素,第二次是城市化;第三次是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第四次是经济格局的变化,即西部和南部新资源的发现和新兴工业的发展。
2.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封建帝王为了加强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对人口迁移严加控制。
只有当战乱发生的时候,这种控制才得到削弱,人们为了躲避战乱,寻找安定的生活环境,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迁移。
我国近几十年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上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造成的,是经济因素在起主导作用,与古代的人口迁移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