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指导
(陕西省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曹公奇陕西省宝鸡市店子街中学
李兰芳)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品位,就要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在不断地阅读欣赏中,逐渐提高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诗歌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语言艺术等方面具体鉴赏。
第一节鉴赏诗歌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会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诗歌意象等。
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包括诗人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也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即诗人自己。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把握诗人对人物形象所倾注的感情,这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要领。要通过分析诗歌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节操及情感,理解诗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特征,感悟诗人的感情基调,从而对诗歌进行欣赏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例如:汉乐府《陌上桑》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陌上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东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这首诗是汉乐府诗中的名篇,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罗敷。诗一开始极力描写罗敷的服饰打扮,主要写罗敷的动人美貌;接着写罗敷严词拒绝使君的“无耻”要求;最后罗敷以夸赞自己的丈夫的形式压倒了使君。通过对诗中人物罗敷外貌和语言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罗敷的性格特征和品德情操,即罗敷是一个美丽勤劳、勇敢机智、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农家女子形象。
有时候,诗人并没有专门描写一个人物形象,但是在全诗中却处处闪现着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影子,即诗人自己的影子。如曹操的《观沧海》一诗: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描写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眺望沧海壮丽景色,气象万千,心情激荡,浮想联翩。联想到日月东升西落,繁星闪烁的银河,就像是在洪波涌起的大海中运行、出没一样,生动地表现了祖国海疆的壮丽风光和诗人丰富的想象,气势豪迈雄浑。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表达了他宏伟远大的政治抱负。
鉴赏诗歌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归纳人物的思想品质。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要结合诗人的身世和写作的背景,分析诗歌中的内容,从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诗人的形象和特征。
二、鉴赏诗歌意象: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所谓意象,就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古代诗歌,往往借助客观事物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这些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更重要的是含有诗人情感的事物形象,也就是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而诗人借这些“景”,抒自己之“情”;咏这些“物”,言自己之“志”。这种“景”“物”就是“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以说,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鉴赏诗歌时,捕捉、感受并理解诗歌中意象,才能准确把握诗歌丰富的意旨、复杂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我们请看下面的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李白诗中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前两句通过“古人”、“黄鹤楼”、“烟花三月”、“扬州”等意象,点明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用“烟花三月”,借景抒情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后两句中描写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地”等意象,诗意深远,诗人在楼前久久伫立,表现了依依不舍的绵绵友情和深沉浓郁的惆怅之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是运用意象的典范。前三句一连叠描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用这一个个看似没有联系的客观意象,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后两句中“夕阳”、“天涯”等意象,更进一步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断肠之苦。这些意象,都蕴含着无尽情思,韵味隽永。
鉴赏诗歌的意象,要抓住诗人描写、歌咏的景和物的特点去分析。因为这些景和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客观的、自然界的景和物,而是融合了诗人情感的景和物。要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看诗人借这些景抒怎样的情,托这些物言怎样的志,从而分析诗歌的意象,探知诗人的感情,鉴赏全诗。此外,还要透过诗句的表面意义,挖掘其深层的含义。因为古代诗歌往往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我们要透过表层,挖掘其深刻的内涵,领悟诗作的主旨、真意。
第二节鉴赏思想感情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其中一定蕴含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阅读过程中最首要、而且是最重要的环节。中国古代诗歌,就其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活杂感等几类,鉴赏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的类别分析它的思想和感情。
一、鉴赏忧国忧民类诗歌:
古代诗人写了许多忧国忧民、感伤忧时的优秀诗作,其中有的是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担忧,有的是同情人民大众的疾苦,有的是反映离乱带来的痛苦,有的是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像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都是这类诗歌中的典范。鉴赏时,我们要结合诗人的思想状况和写作的时代背景,细心品味,体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情怀,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下面我们就品读两首这样的诗歌: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这首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风急天高,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回归,木叶凋落,江水奔腾,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在这四句渲染浓浓秋意的基础上,诗人水到渠成引出了后四句的叙事抒情——哀情:从纵(时间、“百年”)、横(空间、“万里”)两方面着手,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使人深深感到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脉搏;因久客则艰苦备尝,多病则潦倒日甚,所以白发频添,酒杯难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其中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人死后万事万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