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其参考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整理版)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名词解释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25、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6、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7、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曼昆《经济学原理》重点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三、图形题:(每题5分,共15分)四、案例题:(每题15分,共15分)1理性人 : 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
理性人是经济研究中所假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可以是消费者、厂商、也可以是从事任何其他经济活动的人。
2市场失灵:指一些不受管制的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3产权: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4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5均衡数量:当价格调整到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6富有弹性: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
7生产者剩余:指卖者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得到的量减去卖者的成本。
8交易成本:各方在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9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
10搭便车行为:得到一种物品利益但避开为此支付的行为。
11隐性成本:不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12经济利润:企业的总收益减去生产所售物品与劳务的所有机会成本(显性的和隐性的)13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4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5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
16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17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8替代品: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的增加的两种物品。
19供给量: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出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20需求的价格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不变动的百分比计算。
21必需品和奢侈品:必需品倾向于需求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倾向于需求富有弹性。
一种物品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并不取决于物品本身固有的性质,而取决于买者的偏好。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其参考答案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其参考答案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消费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缺乏的。
时机本钱:指把某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处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处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或者: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的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又或者:消费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时机本钱是指消费者所放弃的使用一样的消费要素在其他用处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消费可能性曲线:指在资源和技术既定的条件下,消费两种产品的所有最大可能产量组合点的轨迹。
又称消费可能性边界或消费转换线。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可以购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关系的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可以供给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曲线:根据供给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曲线,它由右上方倾斜。
平衡价格:平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或者说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平衡数量:指市场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此时的供给数量恰好等于需求数量。
市场平衡:在市场交易中,当消费者愿意出卖的价格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以及消费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和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恰好相等时,市场到达平衡状态,称为市场平衡。
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支持价格:是政府治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消费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置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承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承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名词解释1.隐成本:⼚商本⾝⾃⼰所拥有的且被⽤于该企业⽣产过程的那些⽣产要素的总价格2. 供给量:⼀定时期内,⽣产者在某⼀价格下对商品或劳务的意愿销售量3. ⽣产者剩余:⽣产者所获得的收益除去⽣产所付出的代价所剩余的差额4. ⽆差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特定⼀条⽆差异曲线上的点代表了受消费者同样偏好的所有可能的消费组合5. 交叉价格弹性:着其他条件不变时,⼀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他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互补品的需求价差价格弹性为负,替代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正)6. 机会成本:⽣产者所放弃的使⽤相同的⽣产要素在其他⽣产要途中所能得到的最⾼收⼊7. 等成本曲线:在既定的成本和⽣产要素价格下,⽣产者刚好够买得起的⽣产要素可能的组合的轨迹8. 约束线(预算线):在既定价格下,由花费所有收⼊的消费组合构成的曲线9. 需求收⼊弹性: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收⼊变化的敏感程度10.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种商品的数量(他代表了消费者愿意⽤⼀种物品交换另⼀种物品的⽐率)11. 显成本:⼚商在⽣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他⼈所拥有的⽣产要素的实际⽀出12. 需求量:⼀定时期内消费者在某⼀价格下对商品或劳务的意愿购买量13.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其他因素不变时,需求量变化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14. 消费者剩余(衡量消费者利益的指标):消费者为了获得⼀定数量的商品⽽愿意付出的代价与实际花费的代价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从中得到的净收益的多少)15.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平的条件下,⽣产某⼀特定产量的两种⽣产要素投⼊量的组合的轨迹⼆、简答题1 导致供给变化的因素:« 投⼊品价格« 对价格变化的预期« 技术« ⽣产者数量2 ⽆差异曲线有哪三个基本特征:« 在同⼀坐标平⾯上的任何两条⽆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数条⽆差异曲线« 在同⼀坐标平⾯图上的任何两条⽆差异曲线是不会相交的« ⽆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越往右上⽅,偏好越⼤3 需求价格弹性受那些因素影响« 替代品的可得性« ⽀出占收⼊的⽐重« 考察期的长短« 商品对消费者重要程度或偏好« ⽤途⼴泛性4 归纳预算线变动的四种情况,并作图说明A消费者的收⼊I或商品价格P1和P2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变动。
(完整版)经济学原理名词与简答
一、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机会成本:由于选择人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被称为机会成本。
2.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解决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
3.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
4.价格:即物品的货币价值,代表了消费者与厂商愿意交换各自产品的价格。
5.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基本单元——生产者、消费者和资源拥有者的个体决策的科学。
6.宏观经济学:它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一门学科。
它通过研究现有的资源是否充分利用、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等来解决资源的利用问题。
7.实证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的效果。
8.静态分析:是指完全抽掉了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的过程,在假定各种条件处于静止的条件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形成和变化条件的方法,即考察的是某一时点上的均衡。
9.比较静态分析:是指对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后,不对转变时间和变动过程本身进行分析而只是对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的一种均衡分析方法。
10.动态分析:是考虑了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当作一个变化的过程,对从原有的均衡过渡到新的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11.边际分析方法:是指分析自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或增加最后一个单位的量值会如何影响和决定因变量的量值。
12.需求定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和人们对其的需求量是一种反向变动的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13.供给定律: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它的供给量之间呈一种正向变动关系,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着价格下降而下降。
14.市场的均衡:是指买卖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市场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15.均衡价格: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
16.均衡产量:是指市场在均衡价格时的交易量。
超重点的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第4章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的增量。
2.消费者均衡是指单个消费者使用既定的收入实现最大效用并保持这种情形不变的状态。
(实现效用最大,消费购买量不变)3.效用最大化原则:指在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购买行为。
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
5.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6.消费预算约束线: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X、Y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7.短期厂商的某些要素(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保持不变的时期。
8.长期指所有投入都可以变化的时期,厂商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各种要素投入的量做全面调整。
9.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的代价与其实际支付的代价的差额10.生产者剩余指卖者卖出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卖者的成本。
第十章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1.财政制度财政是一种分配制度,西方财政制度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的规定。
2.财政政策能动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状况逆经济风向采取变动财政收入水平的政策。
3.挤出效应扩张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私人投资支出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实际是政府投资挤占私人投资。
4.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
5.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手边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它是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引起的,因此又称为流动偏好。
6.交易动机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7.预防动机.指人们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而在手边留有倾向的动机。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稀缺性:就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得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得资源总就是不足得。
2、机会成本:指把某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得在其她用途中所能得到得最大利益。
(或者:就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得另一些东西得最大价值。
又或者:生产一单位某种商品得机会成本就是指生产者所放弃得使用相同得生产要素在其她用途中所能得到得最高收入。
)3、生产可能性曲线:指在资源与技术既定得条件下,生产两种产品得所有最大可能产量组合点得轨迹.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转换线。
4、西方经济学:就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与利用得科学.5、需求:一种商品得需求就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得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得该种商品得数量。
6、需求曲线:就是根据需求表画出得,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关系得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
7、供给:一种商品得供给就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得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供应得该种商品得数量。
8、供给曲线:根据供给表画出得,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得曲线,它由右上方倾斜。
9、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就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得价格。
或者说就是商品得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得价格。
10、均衡数量:指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得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此时得供给数量恰好等于需求数量。
11、市场均衡:在市场交易中,当生产者愿意出卖得价格与消费者愿意支付得价格以及生产者愿意供给得数量与消费者愿意买进得数量恰好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称为市场均衡。
12、市场经济:就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得经济体制。
13、支持价格:就是政府治为了扶植某一行业得生产而规定得该行业产品得最低价格。
14、限制价格:就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得物价上涨而规定得这些产品得最高价格。
1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得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得最高总价格与实际支付得总价格之间得差额。
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名词解释及答案
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名词解释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1.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某一商品时,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获得的额外满足感或效用。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呈现递减趋势。
2.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某种资源或进行某项投资而放弃的其他选择所带来的最高价值。
它反映了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的必要性。
3.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买家和卖家,单个买家或卖家对市场价格没有影响力,产品同质化,且买卖双方都能自由进出市场。
4.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水平普遍上升的经济现象。
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衡量。
5. 货币乘数货币乘数是指基础货币通过银行体系的信贷创造过程所能产生的货币供应量。
它反映了银行体系的信贷扩张能力。
6.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反向关系。
短期内,较低的失业率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7. 总需求总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所有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外部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总购买意愿和能力。
8. 贸易顺差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值超过进口总值的部分。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盈余状况。
9. 产权产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对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包括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转让的权利。
10.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个体或企业在生产或消费活动中,对其他未直接参与该活动的个体或企业产生的、未在市场交易中得到补偿的成本或收益。
二、答案1. 边际效用: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获得的额外满足感或效用,通常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
2. 机会成本:为了获得某种资源或进行某项投资而放弃的其他选择所带来的最高价值。
3. 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中有许多买家和卖家,单个买家或卖家对市场价格没有影响力,产品同质化,买卖双方都能自由进出市场。
4. 通货膨胀: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水平普遍上升的经济现象,通常用CPI衡量。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1.稀缺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用油的所有物品与劳务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3.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4.平等:讲这些资源的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6.理性人:能系统而由母的的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7.编辑变动: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8.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9.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10.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11.市场势力:单个人或者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12.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动数量经济学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5、毛衣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又是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事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第二章要点1.循环流向图;见书20..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由两类觉得这;家庭和企业组成;2.物品与劳务市场上;家庭是买者;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是卖者3.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图形;标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出..大炮与黄油4.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影响5.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6.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实证表述:描述性的;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表述;二;规范表述: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表述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1.某种物品与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2、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的市场3、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的两个特征:可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买者与卖者众多以至于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此时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4、垄断者: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由他决定价格5.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种物品的数量6.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7.需求曲线:把价格与需求量联系一起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8.市场需求:所有个人对某种特定物品或劳务的需求的总和9.需求变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为去求增加;向左移动为需求减少10.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价格11.影响需求的因素: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嗜好;预期;买者数量12.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该种物品的数量13.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价格下降;该物品供给量减少14.供给变动: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为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为供给减少15.影响供给的因素:投入品的价格;技术;预期;卖者数量16.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一;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两者都移动;二;确定曲线移动方向;三..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析实例:66—6917.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引导经济决策;从而配置稀缺资源的信号..对于经济中的每一种物品来说;价格确保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因此;均衡价格决定了买者选择购买多少这种物品;以及买者选择生产多少这种物品第五章弹性及其应用1.需求价格弹性: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就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反之~~~~2.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一般规律:一;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的需求往往比较富有弹性二;必需品与奢侈品:必需品的需求往往缺乏弹性;而奢侈品的需求往往富有弹性三;市场定义:任何一个市场上的需求弹性都取决于我们所划定的市场范围..范围小的市场的需求弹性往往大于范围大的市场的需求弹性;因为范围小的市场上的物品更容易找到相近的替代品..比如冰激凌是一个较狭义的范畴;它的需求富有弹性;因为容易找到其他甜点代替..三;时间框架:物品的需求往往在长期内更富有弹性..3.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4.中点法计算两点间需求价格弹性:77页5.各种需求曲线:6.总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如果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价格上升将引起总收益增加;如果需求富有弹性;价格上升引起总收益减少..图79一般规律:一:当需求缺乏弹性;价格弹性小于1;价格和总收益同方向变动二:当需求富有弹性;价格弹性大于1;价格和总收益反方向变动三:如果需求是单位弹性;价格弹性为1;价格变动;总收益不变..其他需求弹性1.需求收入弹性:衡量消费者收入变动时需求量如何变动..公式: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2.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于另一种武林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公式: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物品1的需求量变动百分比÷物品2的价格变动百分比p.s.替代品的交叉价格弹性是整数;互补品的交叉价格弹性是负数供给弹性1.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2.公式: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3.各种供给曲线4.供求工具的运动;见书85----89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1.价格上下限:法定最高低价格2.价格上限:一:均衡价格低于上限;价格上限是非限制性的二:均衡价格高于上限;价格上限对市场有一种限制性约束..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上限;就产生了物品的短缺;而且卖者必须在大量潜在的买者中配给稀缺物品..3.价格下限:一:均衡价格高于下限;价格下限是非限制性的二:均衡价格低于下限;价格下限是限制性的;限制性价格下限引起了过剩4.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平衡的市场;限制性最低工资高于均衡工资;引起过剩;劳动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结果是出现失业..见书97页5.税收总是由买者与卖者共同分摊..税收一直了市场活动..见书101页6.弹性与税收归宿: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图示见书104第七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1.支付意愿:每一个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2.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3.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图示见书114---1154.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生产者剩余衡量卖者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5.用攻击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价格之下攻击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生产者剩余..图示见书1186.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7.如果资源配置使总剩余最大化;我们说;这种高配置表现出效率..如果一种物品不是由成本最低的卖者生产的;配置就是无效率的..8.除了效率之外;社会计划者还应该关心平等;即市场上的各个买者与卖者是否有相似的经济福利水平..9.三个市场结果的观点一:自由市场把物品的攻击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这种评价用买者的支付意愿衡量二:自由市场将物品的需求分配给能够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三:自由市场生产处使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最大化的物品量..10.为了使总剩余最大化;社会计划者应该选择攻击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产量..图示见书120—121第十章外部性1.外部性: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外部性的内在化:得到了报酬或者支付了报酬2.正负外部性:对旁观者的影响有利不利..3.总之;负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正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物品征税并给予有正外部性的物品补贴来使外部性内在化..4.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一,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对行为进行管制二,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提供激励;以促使私人决策者自己来解决问题矫正税改变了激励;使其考虑到外部性的存在;从而使资源配置向社会最适水平移动..因此;矫正税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提高了经济效率..案例分析详见168—1715.科斯定理:在吗某些情况下;私人市场在解决外部性方面非常有效..6.根据科斯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就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地配置资源..7.科斯定理说明;死人经济主体可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分配;有关各方总可以达成一种协议;在这种协议中;每个人的状况都刻意变好;而且结果是有效率的..8.交易成本:各方在达成协议及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9.许多情况下;在许多利益各方间达成协议是很困难的;从而科斯定理并不适用..第十一章1.私人物品:在消费中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2.公共物品:在消费中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3.公共资源:在消费中有竞争性但没排他性4.自然垄断的物品:在消费中有排他性但无竞争性5.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付费的人6.一些重要的公共物品:国防;基础研究即一般性知识无专利;反贫困7.一些重要的公共资源:清洁的水和空气;拥挤的道路;一些野生动物..8.公地悲剧的理解第15章一国收入的衡量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某一既定诗琪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其所赚到的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3、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居民总收入GNP减折旧..折旧是经济中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的磨损或损耗..4、国民收入: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赚到的总收入..与国民生产净值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包括间接的企业税;但包括企业补贴;两者不同还源于由数据收集问题引起的统计误差..5、个人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得到的收入..6、个人可支配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在完成它们对政府的义务后剩下的收入..7、GDPY的组成;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Y=C+I+G+NX8、消费: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物品包括家庭购买的汽车与家电等耐用品以及食品和衣服等非耐用品;劳务包括理发医疗等无形的东西;也包括教育..9、投资:是用于对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劳务的物品的购买;它是资本设备;存货;建筑物购买的总和..包括新住房支出..10、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包括政府员工的薪水和用于公务的支出..11、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出口..12、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13、真实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计算真实GDP时首先指定一年作为基年..14、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衡量的是相对于基年价格的现期物价水平;反应了价格的变动..15、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某个物价水平衡量指标变动的百分比..如果用GDP平减指数两个相连年份的通货膨胀率用如下方法计算;第二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第16章生活费用的衡量1、消费物价指数CPI: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总费用的衡量标准..2、消费物价指数的计算:(1)固定篮子:固定种类的物品及对应的数量(2)找出价格:找出每个时点上篮子中每种物品与劳务的价格(3)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用价格数据计算不同时期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4)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消费物价指数=当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100%(5)计算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100%3、生产物价指数PPI:衡量企业而不是消费者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4、两个重要差别使GDP平减指数与CPI不一致(1)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消费物价指数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2)更微妙的差别设计如何对各种价格进行加权以得出一个物价总水平的数字..消费物价水平指数比较的是固定的一个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与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这一篮子物品的构成不经常变动..GDP平减指数比较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与基年同样物品和劳务的价格..因此用来计算GDP平减指数的物品与劳务的组合自动地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动..如果所有价格变动的比例不同;对于各种价格加权的方法对于整个通货膨胀率就是至关重要的..P279页5、今天美元的数量=T年美元的数量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6、通货膨胀的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合同自动地按物价水平的变动校正的美元量7、名义利率和真实利率:名义利率:衡量美元数量变动的利率真实利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利率第17章生产与增长1、生产率的决定因素:(1)人均物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称为物质资本..(2)人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济学家用来指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一个术语..人力资本包括在早期儿童教育、小学、中学、大学和成人劳动力在职培训中所积累的技能..(3)人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自然界提供的生产投入;如土地;河流;矿藏..有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种形式..(4)技术知识:对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2、收益递减: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由增加的一单位资本生产的额外产量减少..3、追赶效应:资本的收益递减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开始时比较穷;它就更容易实现迅速增长..4、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P297-305了解第20章失业1、就业者:这类人包括作为得到报酬的员工而工作的人;在自己的企业里工作且得到报酬的人;以及在家族企业里工作但拿不到报酬的人..2、失业者:这类人包括能够工作且在之前十周内努力找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还包括被解雇正在等待重新被找回工作岗位的人..3、非劳动力:这类人包括不属于前两类的人;如全日制的学生;家务劳动者和退休人员..4、劳动力:就业者与失业者之和..5、失业率: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6、劳动力参工率:总成年人口中劳动力所占百分比7、摩擦性失业:公认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需要时间;由使工人与工作相匹配的过程所引起的失业有时称为摩擦性失业..通常认为这种失业可以解释较短的失业持续时间..8、结构性失业:在某些劳动市场上课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可能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当劳动的供给量大于需要量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出现这种类型的失业;通常认为这种失业可以解释较长的失业持续时间..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当工资由于某些原因高于使供求均衡的水平时;就产生了这种失业..9、工会:是一个就工资、津贴和工作条件与雇主进行谈判的工人协会..工会是一种卡特尔垄断组织..10、工会与企业就就业条件达成一致的过程称为集体谈判..11、罢工:如果工会和企业没有达成协议;工会就会组织工人从企业撤出劳动..12、三种使工资高于均衡水平的原因:最低工资发、工会、效率工资P345-35513、几种效率工资理论:工人健康、工人流动率、工人素质、工人努力程度第21章货币制度1、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相互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在经济中有三种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手段2、货币的种类:(1)商品货币:货币采取有内在价值的商品形式;如黄金(2)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3、流动性:用来说明一种资产兑换为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4、货币存量:经济中流通的货币量..5、通货:公众受众的纸币钞票和铸币..6、活期存款:储户可以简单地通过开支票而随时支取的银行账户余额..。
经济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一、稀缺性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西方经济学二、需求需求曲线供给供给曲线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市场均衡市场经济支持价格限制价格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三、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消费可能线消费者均衡四、生产要素生产函数短期长期边际产量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等产量线等成本线边际技术替代率生产者均衡内在经济内在不经济规模经济五、会计成本经济成本会计利润经济利润正常利润停止营业点收支相抵点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利润最大化原则六、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厂商均衡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七、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租准地租经济租洛伦斯曲线基尼系数八、市场失灵公共物品私人成本社会成本外部性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庇古税价格管制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政府失灵九、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十、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潜在国民收入)均衡国民收入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自发总需求乘数节约悖论IS曲线LM曲线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十一、周期性失业自然失业充分就业通货膨胀紧缩性缺口膨胀性缺口菲利普斯曲线十二、需求管理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内在稳定器挤出效应货币创造乘数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经济学原理问答题1.什么是需求?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2.什么是均衡价格?它是如何形成的?画图说明。
3.什么是供求定理?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起什么影响?4.如果考虑到提高生产者的收入,那么对农产品和小轿车、空调一类高档消费品应采取提价还是降价办法?为什么?5.用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
6.什么是无差异曲线?它有哪些特征?7.什么是消费者均衡?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分别是什么?8.经济学家认为,向低收入者发放实物津贴带给他们的效用小于相当于这些实物的货币津贴。
经济学原理全部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机会成本:这种由于人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被称为机会成本2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解决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3需求定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和人们对其需求是一种反向变动的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4供给定律:一种是商品活服务的价格和它供给量之间呈正方向变动关系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相反,价格下降时供给量减少,这就是供给定律5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7边际代替率:是消费者在使效用水品不变的前提下,为了都得到更多A商品与所必须放弃的B商品的比率8消费预算线:又称消费者可能线,线,是表示消费者在收入水品和商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购买两种不同组合的曲线9等产量线:这一曲线表示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出等量商品所需求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的一条曲线10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每单位产量下降的情况11边际收益:指每增加或减少一个销售所引起的的总收益的变动12完全垄断:又称垄断,是指整个行业市场完全处于一家企业所控制的状态,即一家企业控制了某种产品的市场。
这个唯一产皮供给这成完全垄断企业13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家企业垄断某一行业的市场,控制了这一行行业的供给14边际生产力:是美国经济学家卡拉克与19世纪末提出来的,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15利息:是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喂利用资本所支付的代价,或者说利息是资本的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让渡资本的使用而承担风险所索取得报酬16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的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17帕累托改进:是指在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的变坏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资源的配置至少使得一个人变好的行为18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旁观者福利影响,即作为经济主体的消费者、生产者的行为、除了影响与他们自身之外,还会影响他人19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运用的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的价值的总和20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例,既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例,21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在增加的收入中储蓄所占有的比例,既增加的储蓄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22货币乘数:简单的讲,就是货币扩张或缩减的倍数。
经济学原理练习册答案(第二稿)2
第七章 国民所得与收入再分配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
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人民在一年内生产的
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来调节率,从而影响社会
第九章 经济增长与失业、通货膨胀
一、名词解释 1.失业:是指凡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愿意工作而没有工
作的人所处的状况。 2.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 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现象。 3.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活动在增长过程中循环出现持续一段时期的扩
第六章 为谁生产
一、名词解释 1.利息:是厂商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资本生产力所支付的代价,或者说是资
本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因让渡资本使用权而承担风险所获得的报酬. 2地租: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土地得价格称为土地的租金,也是土
地所有者的收入,由土地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 3级差地租:由于土地本身质量、位置差异而产生或者说由于土地的等
第二 需求和供给反方向变动。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 升。同样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均衡价格必然下降。
第五章 交易规则与市场结构
一、名词解释 1.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中没有丝毫的垄断因素,所有市场主体没有任何垄 断意识. 2.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 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3垄断竞争:是指在这种市场结构中,既存在竞争因素,又存在着垄断 因素。
答:1.市场经济活动经常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使稀缺资源得不到充 分利用;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1.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以必须放弃的东西2.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3.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产生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4.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5.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6.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的观点7.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8.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用第一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9.无谓损失:市场扭曲(例如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10.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11.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观点12.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消费竞争性的物品13.公地悲剧:一个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共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的寓言14.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15.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16.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17.囚徒困境: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18.边际产量值: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19.补偿性工资差别: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20.无差异曲线:一条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的曲线21.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愿意以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22.道德风险:一个没有受到完全监督的人从事不诚实或不合意行为的倾向23.逆向选择:从无信息一方的角度看无法观察到的特征组合变为不合意的倾向。
经济学原理 答案
经济学原理答案1. 稀缺性:经济学原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稀缺性。
它指的是资源有限,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
这种稀缺性导致了经济问题的存在。
2.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追求某种利益而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的成本。
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我们需要权衡各种选择,同时考虑到因选择而放弃的其他可能性。
3. 供求关系:经济学原理中的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中,商品或服务的供应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当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价格通常会下降。
相反,当需求量大于供应量时,价格通常会上涨。
4.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个体在进行某项活动时,每一单位增加或减少所带来的额外效果。
例如,在消费行为中,边际效应指的是每一单位额外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减少。
5. 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某个个体或地区在某种经济活动中相对于其他个体或地区具有更低的机会成本。
通过比较优势,个体或地区可以专门从事他们擅长的活动,从而最大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6.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的结果对除买方和卖方之外的第三方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可以是正面的,如技术进步对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也可以是负面的,如工业污染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7. 弹性:弹性是指需求或供应对价格或其他因素变动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指的是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而供应弹性则指的是供应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8. 货币供应:货币供应是指经济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的增加通常会导致通货膨胀,而货币供应的减少则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9.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
通货膨胀通常是由货币供应过度增加所导致的,这会导致购买力下降。
10.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的过程。
经济增长通常是通过提高生产力、增加劳动力和技术革新来实现的。
经济学十大原理习题及答案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习题一、名词解释1、稀缺2、自由物品3、经济物品4、机会成本5、理性人6、市场失灵7、通货膨胀8、生产率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正误题(请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当经济学家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时,他们是指所有经济决策都涉与到权衡取舍。
2、只有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理性人才行动。
3、公共财政支持高等教育的不合意结果是降低了学费,为许多原本不想再学习的人提供了上州立大学的激励。
4、即使增加的汽车产量的成本大于所得到的价格,只要企业有利可图,汽车制造商就应该继续生产增加的汽车。
5、对一个学生来说,看一场篮球赛的机会成本应该包括门票的价格和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的价值。
6、当政府用税收和福利再分配收人时,经济变得更有效率。
7、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描述了公司经营如何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伸到消费者的钱包中。
8、如果美国取消了与亚洲国家的贸易,美国在经济上就会获益。
因为美国将被迫生产更多的、我们自己的汽车和衣服。
9、当一架喷气式飞机从头上飞过时,噪音引起了外部性。
10、酒类的税收提高了酒的价格,井提供了消费者多喝酒的激励。
11、更擅长,打扫卫生,更搜长做饭。
如果专门做饭而专门打扫卫生,这将比他们平等地分摊家务所需要的时间少。
12、高而持久的通货膨胀是由经济中货币的过度增长引起的。
13、在短期中,降低通货膨胀往往会引起失业的减少。
14、单个农民在玉米市场上可能拥有市场势力。
15、美国工人有较高的生活水平是因为美国有较高的最低工资。
16、把你工资的一部分储蓄起来的机会成本是现期消费。
17、如果政府发行了两倍的货币,如果经济已经在最高能力时生产,则支出翻了一番,但由于产量仍保持不变,物价也翻了保持不变。
18、气囊所减少的汽车车祸的死亡小于你所希望的,因为一次车祸的成本是低的。
这改变了激励,使人们开车更快,而且车祸更多。
经济学原理经典题及问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1供给:卖者愿意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
2 需求:买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
3 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4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5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6最高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高价格比如:租金控制。
7最低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低价格比如:最低工资。
8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9边际效用:即每一单位新增的商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量的增量。
10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11机会成本:是指当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把资源投入到某一特定用途以后,在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可能给选择者带来的最大收益。
12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能力13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14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15完全竞争市场: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16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非分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17外部性:生产或消费一个物品影响到旁观者的福利(比如:污染)1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二、简答题1、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外部性:污染市场势力:垄断2、画出并解释一个生产牛奶与点心的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如果一场瘟疫造成该经济一半奶牛死亡,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发生什么变动?答:假设在正常情况下,将可能得到的所有资源用于生产点心,可以生产300千克,如果全用于生产牛奶,可以生产1 000升。
L1表示正常情况下该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1、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又叫生产可能性曲线。
2、实证经济学:即在经济运行时从客观事实本身出发,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并借以预测人们经济行为后果,而不对事物的好坏和善恶作出评价。
3、规范经济学:以一定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作出“应当”和“不应当”的评价,阐述怎么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
4、内生变量:指由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
5、外生变量:指不是经济模型中的变量所决定的,而是由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等)所决定的变量。
6、需求规律: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的反向依存关系。
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增加。
7、需求的变动:当商品本身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其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
8、供给规律: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的正向依存关系。
即,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9、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需求弹性,它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10、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11、需求的交叉弹性:即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的简称。
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弹性系数是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12、效用:就是消费者消费物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并且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观心理感觉。
1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商品或劳务的一定数量中最后增加或减少的那一单位商品或劳务所感觉到的满足的变化。
14、边际替代率:是指为了保持同等效用水平,消费者要增加1单位X物品就必须放弃一定数量的Y物品,这两者之比率。
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名词解释及答案
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名词解释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 边际效用答案: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额外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时所增加的满足度或效用。
它是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需求的度量,通常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
2. 机会成本答案:机会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某种资源或进行某项活动而放弃的其他选择的潜在价值。
在经济学中,它用来评估决策的成本,即选择一种行动时所放弃的次优选择的价值。
3. 市场均衡答案:市场均衡是指在某一价格水平上,市场上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的状态。
此时,市场上没有剩余的供给也没有未满足的需求,价格达到一个稳定点。
4. 通货膨胀答案: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购买力下降,通常表现为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普遍上升。
它是货币供应量增加或需求增加导致的经济现象。
5. 货币政策答案: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目的是实现价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6. 财政政策答案: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政府支出和债务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目的是调节总需求,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稳定。
7. 产权答案:产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对某项资产拥有的法律权利,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
产权的确立和保护是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基础。
8. 外部性答案:外部性是指一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人或企业产生的未被市场价格所反映的成本或收益。
它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分别导致市场失灵。
9. 比较优势答案: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个体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或个体具有更低的机会成本。
即使在所有生产领域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也可以通过专注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贸易来获得利益。
10. 经济周期答案: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经历的扩张、顶峰、收缩和谷底的循环过程。
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波动性。
二、简答题1. 什么是需求弹性,它如何影响价格?答案: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
如果需求弹性高,即需求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价格的小幅变动会导致需求量的大幅变化;如果需求弹性低,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小。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1、稀缺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的利益。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6、理性人:在可用的机会为既定的条件下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
7、边际变动: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引起一个人作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
9、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10、产权: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
11、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2、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3、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4、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
15、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6、经济周期:用生产的物品与服务量或雇用的人数来衡量的经济活动的无规律的、很大程度上无法预测的波动。
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17、市场:由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18、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并且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19、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
20、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
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价格下降,该物品供给量减少。
21、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供给表:表示在影响某种物品的生产者想出售的数量的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该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
22、需求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58《经济学原理》部分练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学原理》部分练习题参考答案(微观部分)一、名词解释: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的需求而言,人的需求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就需要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而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资源总是有限的,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2、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3、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4、需求:指市场上的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可能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
5、供给:是指市场上的卖方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可能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出售某种商品的数量。
6、需求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7、供给函数:把影响供给量的所有因素作为自变量,把供给量作为因变量,则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供给量和这些影响供给量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这种函数被称为供给函数。
8、需求定理: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就增加,而商品的价格上升,该商品的需求量就减少,商品的需求量和其价格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需求定理。
9、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商品的价格越低,商品的供给量越小,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供给量越大,这就是供给定理。
10、供求定理: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1、均衡价格:就是当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时的价格。
此时,价格既不上升也不下降,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12、最高限价:也被称为限制价格,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限价总是低于市场均衡价格。
13、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其参考答案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机会成本:指把某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或者: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的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又或者:生产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生产可能性曲线:指在资源和技术既定的条件下,生产两种产品的所有最大可能产量组合点的轨迹。
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转换线。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关系的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曲线:根据供给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曲线,它由右上方倾斜。
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或者说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指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此时的供给数量恰好等于需求数量。
市场均衡:在市场交易中,当生产者愿意出卖的价格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以及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和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恰好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称为市场均衡。
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支持价格:是政府治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弹性:指在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其大小可以用因变量变化的百分比与自变量变化的百分比之比例来表示。
需求的价格弹性:简称需求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的收入弹性:又称收入弹性,指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又称交叉弹性,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比率所引起的另一种相关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的价格弹性:又称供给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供给量变动的比率,即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消费可能线:又称家庭预算线,或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消费者偏好及各种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单个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已获得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的购买消费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生产函数:是表明一定技术水平之下,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其一般形式为:Q= f (L、K、N、E)。
短期:是指厂商不能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
长期:是指厂商能根据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
边际产量:是指某可变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递增,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等产量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等成本线: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相同的产量水平时,减少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增加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之比,其公式为:MRTS LK= ΔK∕ΔL生产者均衡:指在技术水平既定、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某生产者在给定的成本约束下,将生产资源分配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和生产上,产出量达到最大时,该生产者就处于均衡状态,即达到了生产要素最佳组合。
另一种说法是,给定总成本,当达到最高的等产量曲线时,生产者就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相切。
内在经济:指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内部的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效益提高的现象。
内在不经济:指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内部的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减少、效益下降的现象。
规模经济:指由于产出水平的提高,或者说生产规模的扩大引起的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
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的增加比例,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
f (tL, tK) >tf ( L, K)会计成本: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称为会计成本。
又称为历史成本或显性成本,它可以用货币计量,是可以在会计的账目上反映出来的。
经济成本:是显成本与隐成本之和。
会计利润: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益减去经济成本(或总收益减去机会成本) 。
正常利润: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及支付,正常利润是隐性成本的一部分。
停止营业点:在这一点,全部收益恰好弥补可变成本,生产与否结果一样。
此时AR=A VC。
收支相抵点:在这一点上,厂商实现了正常利润,无超额利润和亏损。
此时AR=AC边际收益: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边际成本:指增加1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引起的增加的总成本。
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又称垄断,是指整个行业或市场完全处于一家厂商所控制的状态,即一家厂商控制了某种产品的市场。
垄断竞争: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家厂商垄断了某一行业的市场,控制了这一行业的供给。
厂商均衡:是指使厂商获得最大化利润或损失最小并保持不变的一种状态。
在不同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厂商的均衡状态不同,从而所决定的价格和产量也不同。
价格歧视:指厂商以不同的价格销售成本相同的同一种产品。
三级价格歧视:指厂商对成本相同的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1单位某种生产要求所增加的产量(或者这种产量所带来的收益)就是该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如果以实物表示,则称为边际物质产品,如果以货币表示,则称为边际收益产品,或边际产品价值。
租:供给数量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
准地租:固定资产在短期内所得到的收入。
经济租:如果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所得到的实际收入高于他们所希望得到的收入,则超过的这部分收入就被称为经济租。
洛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基尼系数:洛伦斯曲线的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
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帕累托最优)。
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垄断、外部效应、公共产品、不完全信息。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私人成本:也称为私人费用。
指厂商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
私人成本是从厂商私人角度来看的成本。
社会成本:指全社会为了某项经济活动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从事该项活动的私人成本加上这一项活动给其他经济单位施加的成本。
外部性: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
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庇古税: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排污者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
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最先提出,这种税被称为“庇古税”。
价格管制:是指政府对处于自然垄断地位的企业的价格实行管制,以防止它们为牟取暴利而危害公共利益。
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利益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逆向选择: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政府失灵:指政府干预经济不当,未能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却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导致经济关系扭曲,市场缺陷和混乱加重,以致社会资源最优配置难以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按不变价格(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或最终产品法。
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Y=C+I+G+(X-M)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某一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潜在国民收入):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生产要素或经济资源,在被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
也就是指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国民收入水平。
它反映了一个经济社会在该时期内的最大产出能力,也即反映了一个经济的潜力。
均衡国民收入:是指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MPC = △C/ ΔY。
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MPS =ΔS/ ΔY。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又称“心理上的消费倾向”,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中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用以解释需求不足的原因•其基本内容是,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在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来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率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