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
文学与影视艺术的现代性解读
文学与影视艺术的现代性解读
文学与影视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它们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现象,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体验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现代性视角来解读文学和影视艺术的现代性。
首先,文学和影视艺术在表现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
文学创作如现代小说、诗歌等在表达内容上更注重具体社会现实和人类内心情感体验的描绘,例如讽刺现代社会的作品《平凡的世界》等。
而影视艺术则更加关注电影的视觉艺术表现和音乐音效的配合,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和形式,例如科幻电影、动画片等。
其次,文学和影视艺术在制作过程和表达手段上也表现出现代化的特征。
文学创作在传媒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下,由原先依赖纸张等传统媒介,发展到电子书等电子媒介,使得内容传播方式快速转变。
而影视艺术则在影视技术、3D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呈现出了更为精细的视觉效果和全方位的观影体验。
最后,文学和影视艺术在文化价值方面体现出现代化的特征。
文学创作逐渐走向市场化,亚文化现象不断涌现,例如网络文学、言情小说等,符合市场需求和读者口味。
而影视艺术则在文化输出方面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现代化特征,例如好莱坞电影等处于全球的影响力,影片主题和文化导向挑战传统价值观并成为全球热点话题。
综上所述,文学和影视艺术的现代性表现非常明显,从表现内容和形式、制作手段和表达方式以及文化价值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现代化呈现与发展。
同时,由于两种艺术形式的特点不同,也各自发挥出了独特的艺术优势和文化价值,为当代文化交流、表现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当代媒介文化的后现代性分析
当代媒介文化的后现代性分析摘要:本文对当代媒介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媒介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转变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媒介文化后现代性审美观念媒介文化是近年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化的范畴,涉及到了包括文学艺术、价值体系、制度建设在内的诸多边界,甚至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媒介文化的话语也从公共领域转向私人领域、从精英阶层转向普通大众、从社会政治经济转向日常生活、从严肃价值观念的推广和道德的教化转向审美体验甚至功能的快感。
可以说,媒体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形塑着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形态。
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文化,高调追捧者有之,怀疑批判者有之,但一味的追捧和批判并无益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媒介文化。
本文拟对当代媒介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媒介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转变之间的关系。
一、理解媒介文化对媒介文化的关注。
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the frankfurt sch001)。
该学派诸多成员,如本雅明(walter benjamin)、阿多诺(theodor w.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人,对所谓“文化工业”的批判就已经包括了大众媒介这一维度。
后来,伯明翰学派(thebirminghamschool)的先驱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又进一步拓宽了对大众媒介研究的视域;“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第二届主任霍尔(stuart hall)的论文《编码,解码》更是成为大众媒介研究的经典之作。
虽然上述对大众媒介的关注产生的时间比较早,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媒介文化却直到晚近才出现。
在西方研究界(主要是英语研究界),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媒介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才不断问世,媒介文化逐渐成为显学。
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媒介亦译作媒体,原是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
在现代传播学里,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及与之相应的媒介组织,而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媒介的现代形态,主要包括印刷手段的报刊媒介、电子手段的广播、电视媒介,以及现在的因特网新媒介。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主要是依托第一媒介,即印刷媒介——报刊来完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年历程,中国的传媒业也迎来了与祖国共同成长发展的花甲之庆。
这六十年间,传媒业的发展举世瞩目,成就辉煌。
仅以报纸为例。
1950年全国出版各类报纸336家,期发总数230万份;到2008年增加到1943家,期发总数达到21154.79万份。
一个甲子的时间,报纸增加了1803家,增长了12.88倍;期发总数增加20924.79万份,增长了90.98倍。
中国传媒业这种跨越性的、超常规的发展,生动地显示出支撑传媒业发展的共和国社会制度和基本国策的正确、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长以及人们对传媒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改革和开放推进传媒业有序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繁忙的经济恢复和紧张的经济制度改革向传媒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宣传和报道的繁重任务,传媒自身也在改革和发展的洪流中大踏步地向前推进。
新闻批评与报纸监督,从提高认识、形成制度到初杀腐败、形成风气,是新中国传媒工作最初7年的又一亮点。
1950年初,1989年,江泽民明确把文艺工作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扩展为新闻宣传工作方针。
李瑞环提出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要把新闻报道的立足点真正移到面向群众上来”,“要改革新闻宣传内容”,“要改革新闻宣传的形式”。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使新闻宣传向新闻基本规律进一步回归。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
新科技革命为传媒业注入发展动力香港回归前,笔者奉派去香港执教,看到一所大学有5000台电脑,惊羡得不得了。
大众传媒与百年新文学的现代进程
末、 1 7世纪 初就 具有 “ 中介 机 构 ” 或“ 中 间物 ” 的意 思 。我 国 1 9 7 9年 版 的《 辞海 》 把它 解释 为“ 使 双 方 发生 关 系的人 和事 物”E 4 3 1 1 o 5 。而加拿 大 著名 媒 介
是 中国文 学迈 入 现 代 化 征 程 、 与世 界 文 学 接 轨 的
一
百年, 是 中 国文 学 求 新 求 变 、 变 化 最 大 的 一 百
年, 也 是 中 国文 学 取 得 辉煌 成 就 的一 百 年 。无 论
是 作 家作 品 的数量 、 文 体样 式与 种类 , 还 是文 学 传 播 的方 式 、 文 学对社 会 的影 响力 等方 面 , 可 以说 都 远 远超 过 中 国文学 发展 史上 任何 一 个 阶段 。 中 国
迅速 抓住 ‘ 现代文学 ’ 的基 本 特 征 , 该从 何 人 手 ” ? “ 文 学 的生成 机制 及 传 播 方 式 ” 是 一 个 比“ 表 现 现
学 自身 发 展 的 内在 需 求 外 , 社会 政治 、 西 方 文 化 ( 文学) 、 新 式 教育 和传 播 媒 介 等 外 部 因素 在 其 中 扮 演 了重要 角 色 , 起 到 了 十分 重 要 的作 用 。周 海 波 就指 出 : “ 影 响 中国现 代文 学发 生 与发展 的外力 主 要有 三个 方 面 : 社 会革 命 、 西方 影 响 、 报 刊 传媒 。
这 三种 因素 相 互 关 联 、 共 同促 成 现 代 文 学 的发
代生 活 ” “ 独尊 个 人 意 志” 和“ 借 鉴 域 外 文学 ” 等 更
商业化: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另一向度
商业化 :0世纪 中国文学现代化 的另一 向度 2
彭 文 忠
( 湖南商学 院 文学 院 , 湖南 长沙 4 0 0 ) 1 2 5 摘 要 :商业化使得 2 0世纪 中国文学在资本 、 市场 以及现代传媒 的作用下 , 有效地实现 了文学生产机制的现代化 , 并相应
影 响了文学 的价值机制和美学机制 的现代化 。某 种意义上来说 , 中国文学的商业化是 2 纪中国文 学现 代化的另一向度 , 0世 是
化精英 、来 自市 民大众等不 同的文化力量 的冲突和合
作过程 中 ;商业 化使得 2 世 纪 中国文学在 资本 、市 0
场以及 现代传媒的作用下 ,有效地实现 了文学生产 机
制的现 代化 ,并相应 影响了文学的价值机制和美学机 制 的现代化 。商业化 与文学 的审美 化 、意识形态化等
学现代性 的发 生有着 不解 之缘。陈平原先 生在谈 及小
其后 2 0世纪 中国文学 现代化追 求 的历史 和文学 的整 体 面貌 。某种 意义上 来说 ,中国文学 的商业 化是 2 0
世纪 中国文学 现代化 的另一 向度 ,是 中国文学现代性
生长 的突出表征之一 。
一
几经沉 浮 ,在 9 0年代达 到高潮 。长期 以来 因传 统文 化心理影响和 中国现代化道路 的特殊性 ,文学的商业 化倾 向多 被妖 魔化 处理 ,成 为媚 俗 、粗鄙 化 的代 名 词 ,被视为一种反现代性 的存在 。其实 中国文学的现 代性 “ 有机地 ”发生在来 自经济 、来 自政 治 ,来 自文
中国文学现代性生长的突出表征之一 。
关键词 : 商业化 ; 文学现代化 ; 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 :I0 . 26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 172 1)3 0 0 — 6 0 8 2 0 ( 0 — 19 0 01
论现代传媒语境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精选资料
论现代传媒语境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载体的关系分析在中国当下社会,传统文化的文脉接续一直被广泛呼吁,而全社会努力下,传统传承与发展的两个最大重镇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这里面组合式地涵盖了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
学校教育主要的受众面是各知识阶层,而怎么让传播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各种手段和技术条件最有效地结合,则取决于怎么利用好大众化传播方式尽可能开掘出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只有利用传播手段唤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能够实现传统文化在全社会的风行与普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传统文化身上完成续文脉、写时代的重任。
二、视点移至《梨园春》看中国传统小众文化与现代大众传媒的成功结合梨园春》开播至今已20 多年,20 多年对于电视栏目、电视综艺节目尤其是电视戏曲栏目的生命周期可?八长寿。
《梨园春》20 多年的发展之路所提供的启示,正是以传统文化为脉络,使大众传播与传统文化最大化互文为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引导下,做到让文化实现传统性与时俱进地结合现代性,但又让现代性回溯皈依传统性而校正文化旨归这样的双向互动。
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此做细化分析。
一)立足本土,构筑梨园大平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度、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全民行为习惯、习俗等,有深厚的根基与恒久的生命力。
胡正荣教授曾经指出:越是本土化的东西,越贴近的东西,老百姓越容易接受,所以制作出高品位的本土内容的节目才是制胜的关键。
”《梨园春》的创意,正是源于河南省的传统文化特产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戏曲的源头之一。
全国共有300 多个剧种,在河南有明确记录的就有80 多个,约占全国的1/3 。
在河南戏曲自身,有四个多,即剧种多、剧团多、地方流派多、戏曲剧目多,这些正为《梨园春》这样的电视栏目、电视节目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而且,相对于其他地方,河南戏在大众生活中并不陌生,在从形成传播内容到受传者过程中会遇到的异质、隔膜、陌生等距离问题较低,受传播者接受过程会较快,这也决定了一个电视栏目设立的合理性。
中国新诗的传播与生产(专题讨论)——传播与新诗现代性的发生
现代性 的发生 。
逐渐获得有别于传 统诗歌 的现 代品格 的重 要力量 。或
这 里所谓的传播 , 存在于 晚清 以后特别 是“ 四” 五 特定的历 史语境 中。它不 同来自传 统文 学传 播 的 单~
性、 私人性 , 而是一个 由多重 力量相互作 用 、 组构 而成
的复合空间。 具体言之, 这个空间包括有形的外在传 媒和无形的意义场域 。有形的外在 传媒包括现代报刊
杂志 、 、 、 出版 教材 讲坛 、 集会、 文学 诗歌 朗诵会 等 , 它们
・ 1 8 ・ ]
那么, 这种传播空间究竟是如何作用于诗歌创作 的呢?在这一空 间 中新诗现 代性 是 如何 发生 、 成 的 生 呢?要回答这一问题 , 我们必须回到创作主体——诗 人那里 , 因为诗人是 第一 生产者 , 空间因他们而获 传播
的内化 , 表明诗人生命存 在方式 的改变 , 意味着诗歌现
代I 生的真正 发 生。它 标志 着中 国诗歌 的根本 变化 , 标
[ 中图分类号]272 zo.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4 984 (0 60—181 0 3-0 l20 ) 4 1—2 0
传播与新诗现代性 的发生
方 长 安
( 汉大学 文学 院 , 北 武 汉 4 07 ) 武 湖 302 晚清以降的诗歌 , 总体而言, 具有强烈的外在 社会
维普资讯
2 0 年 4月 06
学 术月 刊
Ac d mi o t l a e cM n h y
Apr .,2 6 00
第3 8卷
4月号
Vo . 8 No 4 13 .
山西省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卷
山西省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测试卷(一)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上)高三质量监测暨零诊测试语文试题2024-08-11 08:18发布于:广东省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上的讲话中,中央领导人从五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作了精深概括。
第一是延续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从未中断的文明。
不少学者指出,西方文明带有很强的断裂性特征,特别是近三百年来的西方近代文明,其与古典文明之间经历了长期的断裂。
反观中国,文明的传承绵延不绝。
正是这样一种文明的延续,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第二是创新性。
《礼记》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类似这样的论述还可以举出很多,旨在强调中华文明积极进取、追求创造的品格。
但是,中华文明的这种进取不会以损害全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不能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害或片面追求个人欲望为目的,而要在和谐融通中追求进取,在事态平衡中谋划创新。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第三是统一性。
董仲舒曾在《春秋繁露》中推举《春秋公羊传》所提出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夷夏观,不论哪个民族,只要接受了华夏礼乐文明,就当以华夏视之。
这是以文化而非种族为标准来区分夷夏,深刻展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统一性和包容性。
周秦汉唐,中国封建社会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富强,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基础,此后历朝历代,官方无不尊奉中华始祖。
第四是包容性。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以“江海下百川”的宽怀心态对待本国文明和外来文明,不仅要“和而不同”,还要“求同存异”,注意不同文明在对立统一中的相互吸收和补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略谈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之外的种种现象 , 而不关注文学 自身发生 了哪些变 化, 尤其要把文学作 品作为考察对 象。“ 四” 五 前 的中国文坛 , 苏曼殊的小说 、 徐枕亚的通俗小说《 玉
在英译短篇小说集《 草鞋脚) ( 小引》 中回顾“ 五四”
文学革命时也说 : 最初 , “ 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 的解放” 五 四” 。“ 文学作 品中强烈 的“ 个性解放 ”
会、 文化条件和思想传播方式 的出现 , 确实为中国
文学现代化作了必要 的准备 。 但我们考察文学转型 , 不能 只是考察创作文本
73
“ 现代性” 问题 提 出后 , 于 中国文学何 时转 关 型的问题出现论争。一些研究者提 出“ 上个世纪之
维普资讯
进 了研究领 域 的开拓 与深 化 。
交” , 说 即认 为始 于 19 88年 ( 2 或 0世 纪 初 至 11 97
年)他们认为这个 时段 的中国文学与古代文学发 , 生 了断裂 , 现 了 与 “ 四” 文 学 相 通 的诸 多 因 出 五 新
素。更多的学者还是认 为中国文学在“ 四” 五 时期 ( 特别是 11 9 8年 ) 开始 现代转 型。我们赞 同 “ 五
四” , 由如 次 : 说 理
其一 ,五 四” “ 时期 , 出现了具有现代意识的重 要作家作品。 中国文学 的现代性 , 当然不是 “ 四” 五 时期 突 然发生的。19 88年 到“ 四” , 五 前 中国社会 确实出 现了某些现代化的条件 , 出现了一些带有现代性特
点的社会文化现象 , 出现了一批带有现代性因素的
第2 3卷 第 1 期
Vo . 3 N . 12 o 1
略谈 中国现代 文学 的“ 代性 ” 现
大众传播媒介对现代文学书写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对现代文学书写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对现代文学书写的影响2022-03-18 11:27:12公文范文文学是贯穿我国历史发展始终的重要艺术形式,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构成了我国古典文学独具特色的发展文学是贯穿我国历史发展始终的重要艺术形式,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构成了我国古典文学独具特色的发展谱系,现代文学在整体文学发展史上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它一定意义上与古典文学具有紧密的内部联系。
同时也孕育着当代文学的某些重要基因,而现代文学的发展与特定时代的环境密不可分,特别是随着清末民初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形式的兴起,现代文学的生产方式、传播路径等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定意义上直接影响着现代文学的发展,而事实上现代文学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历来是学界关注的重要命题,相应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多元化的。
由王龙洋所著的《传播媒介与现代文学史分期》(202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是近年来出版发行的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理论性著作。
全书紧密围绕清末民初社会语境下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的发展这一特定命题,以我国古典文学的现代转型为主题研究的焦点,从社会结构内部及外部环境两个层面上探究了大众传媒影响下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状况,是近年来出版发行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理论著作,值得各相关主体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参阅。
《传播媒介与现代文学史分期》关注的焦点是现代文学在特定时代语境下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随着清末民初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形式的风行,文学生产、传播以及文学接受的路径、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学以大众传媒为载体迅速进入到公众的视野,而读者的喜好作为一种对艺术作品必要的反馈,对文学生产者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清末民初特定的社会语境下,我国社会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现代化转型,在“西学东渐”潮流中,西方思想先后传入中华大地,这些外来思想涵盖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为当时正在探索国家与民族出路的仁人志士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君主立宪制政体、民权思想、分权制衡理念等都是这一时期传入我国并产生重要社会影响的,直接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发展进程。
从山意象的变迁看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
虽 然 中西方 神 话 体 系 风 格 迥 然 有 异 , 西 方 与 完 整 的神话 史 涛体 系相 比 , 们 的神 话没 有 得 到 我
完 整 的记载 和 流传 , 但是 , 民创 造 的神话 中却有 先
一
、
古 典 文 学 中的 山意 象 举 略
在 中国文 学 中 , 山是 一个 常 见 的意象 , 内涵 它
代 文学与古代文学的重大 区别 , 明 了中国文 学现代性 问题 的复杂和 多元。 说
关 键 词 :山 意 象 ;现 代 性 ;落 后
中 图分 类 号 :2 6 I 0
文献标识码 : A
St d n t e e r e c fmo e n t n u y o h me g n e o d r iy i Ch n s ie a u e f o t e mo n a n’ ma e y c a g i e e l r t r r m h u t i Si g r h n e t
L n Hu iu i ay
( oenM d eam n, ua n e i f eho g,Fzo 504 h a M dr ei D pr e t F jnU i rto cnl y uhu30 1 ,Ci ) a t i vs y T o n
Ab t a t n mo e C i e e l ea u e,mo nan i g r fe mpl s te me n n f“fi n a k sr c :I d m h n s i rt r t u ti ma ey o n i i h a ig o t e al g b c — i wad, r ”wh c i o p e ri ls ia i rt r ih dd n ta p a n ca sc l e au e.Ap r r m h wig t a h r s a ge tdi ee c l t a tfo s o n h tt ee i ra f r n e b t e d r hie eltr tr n lsi a hie e l eau e,i i dc tste c mpe i n l rl ewe n mo e n C n s ieau a d ca sc lC n s i rt r e t t n iae h o lxt a d pu a — y im ft e mo e i su s o ie e ltrt r s o h d r t is e fChn s i au e. n y e Ke wo d y r s:mo na n i g r ;mo e i u ti ma e y d r t n y;b c wa n s a k r es d
文学概论论文范文文怎么写
文学概论论文范文文怎么写文学是我们学习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文学对于我们陶冶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文学概论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概论论文篇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联性》【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的存在不仅方便了人类的生活,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进步,网络文学已经逐渐的形成,同时也给传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尽管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互补性,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本文主要针对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与互补性进行了分析,使更多的人了解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各自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学;网络文学;互补性;差异性现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逐渐的形成,它的形成给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人都执着于网络文化,他们认为网络文化方便,同时也能够通过网络文化给自己的精神带来一定的愉悦感,为此,很多人忽视了传统的书本文化,使传统文化的发展步伐变得缓慢。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尽管网络文化给传统书本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从某一层面上,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创作了条件。
1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对流发展分析如今,网络文学已经越来越受关注,尤其当前已经有很多的70后、80后和90后人群,这些人群越来越喜欢网络文化,为此,网络作家以及作品已经成为被关注的一个焦点。
从98年起,网络文学就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起来,从此,网络变成了一个文学出版市场中的较大的掘金场,网络文学也从此崛起,越来越多的作者在网络文学中进行创作,也有很多人开始在网络文学中展开阅读,这不仅满足了他们对网络文学的好奇心,还满足了他们对文学上的精神方面的追求。
当前,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在对待二者的态度与看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 畏庐,冷红生,福建闽侯人,一生译欧 美小说180种,1200多万字。对中国文 人及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4、文学创作的实绩
⑤ 鸳鸯蝴蝶派: 风格:言情+休闲通俗 类型:社会、言情、历史、武侠、侦探。
代表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 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3、文学观念的变革
A、梁启超(1873—1929)
“文学革命的滥觞应该追溯到满清末年 资产阶级意识觉醒的时候。这个滥觞期的代 表,我们首推梁任公。” ——郭沫若《文学革命之顾》
(二)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⑴ 诗界革命
标准有三:新意境;新语句;以 古人风格入之。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不彻底(只革其 精神,不一定革其形式),真正以诗 人面目倡导诗界革命的是黄遵宪。
五、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2、三十年代的文学(1928—1937): 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 “五四”与三十年代是国际共运如火如荼的 时代。革命文学成为主流是在三十年代,这个 时期是国共两党争夺知识分子最为激烈的时期, 共产党稍占上风。“左联”成为主要作家群体, 茅盾代表了左翼文学的最高成就。 现在更多地关注的是当时处于边缘的作家 老舍、曹禺的作品。
五、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一般地说,中国现代文学 大概可分为七个时期。
五、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1、五四时期(1917—1927) “五四”是文学告别古典,走向现代的的关键时期。
“五四”大力提倡自由、平等,它是建立在个性觉 醒之上的现代意义上的人(全人)。“五四”就是从这 个基本点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 建设新文学”的。因此,“五四”时的人的觉醒是种建 立在个性基点上的追求。这表现在文学上是“文的自 觉”,“文的解放”,“言的自觉”,各种各样的文体 发生了变化,处于边缘文体(小说)可以扶正。文学的 形式、语言方面空间太多了。这种转型带有整体性的意 义,是很到位的转型,有标志性的作家群(以鲁迅为代
传播、性别与中国现代性——以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为例
话语 , 十月革命 , 到“ 一声炮 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再 到 6 、O年代 的“ O7 四个现代化” 话语以及 9 0年代 以来 占主导
V0 . 3 N . 13 o 4
J l.,0 9 uy 2 0
传 播 \ 别 与 中 国 现 代 性 性
— —
以电视剧《 中国式 离婚》 为例 ‘
张 兵 娟
新闻与传播学院 , 河南 郑州 4 00 ) 50 1
( 州大学 郑
摘 要 : 中国 在 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 电视剧《 中国式离 通过男女主人公婚姻的破裂。 婚》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
关键 词 : 电视剧; 传播; 性别; 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 : 0 文 献标识码 : 文章编 号 :0 1— 9 1 2 0 )4— 10一 5 1 3 0— A 10 5 8 (0 9 0 0 l o
伴随着全球化 及世界范 围内的现代化浪潮 , 中国已不可 避免地置身其 中并与之“ 与狼共 舞” 。在这个过程中 , 大众传 播媒介在促进社会 的现代 化及人 的现代性 中发挥 了巨大的 作用。尤其是 2 纪 8 O世 O年代 以来 以电视 为代 表的大 众传 化为代表 的重视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的传统 性别伦理话语 ; 四是 9 o年代 以来 以市场经济为主导 的消费主义性别话语 。 这种种“ 现代性话语” 形塑 、 建构着女性不同的身份和社 会性别 , 使她们或是成为追求个 性 、 独立 、 自由的“ 拉” 或 娜 ;
文学与影视艺术的现代性解读
文学与影视艺术的现代性解读1. 引言1.1 定义现代性现代性是一个复杂而多义的概念,通常指代一种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思维方式。
在文学与影视艺术领域,现代性代表了一种思想和风格的转变,反映了当代社会在政治、社会、文化和技术方面的变革。
现代性在文学与影视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也可以是作者或导演的态度和观念。
现代性不仅体现在作品中,也体现在创作的过程和观众的反应中。
在当代社会中,现代性已成为文学与影视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影响着作品的创新和发展。
深入理解和解读现代性对于理解当代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和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2000字】1.2 文学与影视艺术的现代性文学与影视艺术作为传统的文化形式,在现代性的影响下,也在不断进行着变革和创新。
现代性赋予了文学与影视艺术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更广泛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和普世性。
在当今社会中,文学与影视艺术已经成为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承载着传递价值观念、审美情感和社会现实的重要使命。
在现代性的影响下,文学与影视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叙事方式和题材选择,而是更加注重挖掘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文学作品在现代性下更加突出个体的心理冲突和社会矛盾,呈现出更多元化和开放性的创作风格。
而影视艺术则更加注重技术手段的创新和视听效果的营造,使作品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叙事张力。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文学与影视艺术的现代性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探讨现代性对这两个领域的影响及其体现方式。
通过研究现代性对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创作特点和审美趋势,揭示现代性在这些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本研究旨在比较文学与影视艺术中现代性的异同之处,探讨它们在表现方式和意义上的差异,以及现代性在两个领域中的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现代性与文学、影视艺术的关系,可以为当代文学与影视创作提供启示和借鉴,促进这两个领域的艺术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现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梁启超研究的“点”“线”“面”教学
梁启超研究的“点”“线”“面”教学【摘要】笔者认为“点”“线”“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作为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基本态度,以点牵线,以线带面,以具体阅读提升兴趣与审美能力为核心。
梁启超研究作为现当代文学课程设计的专业选修课,应该以“点”“线”“面”的教学思路,结合学生分组自学解决问题、课堂互动深入问题的具体实践来组织课堂,从而发挥最大能效。
【关键词】点线面文学史教学梁启超【梁启超研究是我院面对中文系大三学生开设的一门属于现当代文学课程设计中的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一方面要能体现出本专业学习方向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也应体现出这一选修课程的特殊性,专业选修课的能效发挥得好,无疑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能力的重要手段。
笔者认为,“点”“线”“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作为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基本态度,即所有的文学史都是一个个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点组合成一条条文学发展的线索或者脉络,然后这些脉络纵横结合、经纬相织,形成一个文学史的面的宏观概念,以点牵线,以线带面,从而为学生展示一幅生动全面且立体的文学史画卷。
以“点”“线”“面”的教学观点视之,“梁启超研究”这门专业选修课恰恰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由梁启超引发的中国近现代文学变革,可折射、辐射出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轨迹。
比如在小说观念、杂文体裁、语言进化等诸多方面引发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成问题;在“梁启超研究”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组织方面,也可以具体地将“点”“线”“面”的教学观点贯穿,比如以“梁启超”这个人物为核心点,向上可纵生出近代文学在社会转折期的重要人物、事件;向下可延展出现代文学对近代文学中出现的这些成果的继承与超越;以“梁启超”这个近代史上的重要学人为核心,可辐射出整个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粗略面貌,帮助学生摆脱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种种影响与弊端,达到通识教育、全面发展的目的。
所以,“梁启超研究”虽然表面上看是一个文学史上重要的“点”,但这个“点”既可深挖学术,也可辐射文化,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回应且实践“点”“线”“面”的文学史教学模式,定能使专业选修课堂也发挥出更高能效。
传媒中的中国女性与现代性
传媒中的中国女性与现代性传媒中的中国女性与现代性近年来,随着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传媒作为信息传播和观念塑造的重要手段,不仅反映了社会的现状,同时也对社会价值观和女性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传媒中的中国女性形象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她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中国传媒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随着社会进步和媒体技术的发展,中国女性在传媒中的形象逐渐从传统的“贞妇良母”向现代的独立自主、职业成功的形象呈现转变。
传媒中展示的中国女性,往往是城市里的白领工作者、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等多种身份的代表,她们展现了女性在不同领域中的成就和能力。
传媒对中国女性形象的塑造,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积极的一面在于,传媒通过展示女性成功的故事和突出她们在社会上的作用,为广大女性提供了榜样和参考。
女性在职场上的成功、在社会领域的突出表现,都可以激励其他女性争取自我实现和进步,为她们争取更多的权益提供动力。
同时,传媒还对女性的美貌、时尚和生活方式进行宣传,让女性更加自信地追求自身的美丽和幸福。
然而,传媒中塑造的中国女性形象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传媒中过于强调女性的外貌和身材,带给女性们巨大的心理压力。
传媒中经常出现的纤瘦、高挑、白皙的女性形象,给女性们传达了一个错误的审美观念,使她们对自己的身体和外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和不满。
其次,传媒中缺乏多样性的女性形象,往往只是将成功的女性塑造成精英化的形象,缺少对其他群体女性的关注和呈现。
这种单一的女性形象,无法全面地反映中国女性的真实状况和多样性。
传媒中的中国女性形象与现代性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化中。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传媒开始呈现更多探索女性自由、平等和多元化的主题。
例如,近年来一些电影和电视剧开始讨论妇女权益、性别歧视等问题,呈现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生存与斗争。
《现代》传媒形象的变迁——《现代》“编辑座谈”等栏目研究
作者简 介 : 颜湘茹( 9 1一) 女 , 南湘潭人 , 17 , 湖 文学博士 ,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 学院讲 师( 广州 5 0 7 ) 12 5 。
① ②
本文所有关于《 现代》 上的内容 均引 自《 现代》 1— 第 6卷合 订本 , 海: 上 上海书店影印 ,94年。 18 徐耀魁 : 大众传播 学》, 阳: 《 沈 辽宁教 育 出版社 ,90年 , 8 8 19 第 0— 4页。
三才 ” 。 ①
而从热 情 的文学 青年成 长为 1 3 9 2年大 型刊物 主编 , 蛰存 已有 自己的文学 观念 。他认 为 新文 学运 施 动只是文学 运动 , le t e翻译成 “ 将 ir u ta r 文学 ” 是错 误 的 , 因为 “ 很深 邃 , 文学 不一 定要 深邃 研究 。他 学” 但
《 现代 》 为文 学杂 志 , 于大 众传播 媒介 , 编辑 就 是传 播 学 意义 上 的把 关人 , 传播 过 程 中具 有 作 属 其 在
决定地位。施蛰存充分利用了这个位置 , 现代》 为《 构思 了一个不同以往的传媒形象 。
( ) 一 特殊 的《 现代》 把关 人 传播 学认 为把 关人 可 以决定传 播 内容 、 形式 、 渠道 和 时 间 , 同时 可 以决 定 反馈信 息 的处理 , 个决 定 这 权 在很 大程度 上影 响传 播 内容和传 播 效果 ② 现 代 》 最 主要把 关 人 就 是施 蛰 存 , 可 以说 是 《 。《 的 他 现代 》 传 媒形 象得 以确立 的基 础 。
《 现代》 兼容并包的编辑方针受到研究者普遍关注 , 现代》 但《 自身形象定位和对读者预设之间的关
系却很 少人 研究 。在 《 现代 》 刊号上 的 “ 创 编辑 座谈 ” , 中 施蛰 存 说 : 对 于 以前 的 我 国 的文学 杂 志 , 常 “ 我 有一 点不 满意 。我觉 得他 们不 是态 度太 趋于极 端 , 是 趣 味太 低 级 。前 者 的 弊病 是 容 易把 杂 志 的对 于 便 读者 的地位 , 从伴 侣 升到师 傅 。杂志 的编 者往 往容 易拘 于 自己 的一种 狭隘 的文艺 观 , 而无 意之 间把 杂 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传播生态的整合与文学空间的变迁”( B YZ )。
作者简介:徐萍( —),女,山东龙口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年第 期总第 期 齐鲁学刊QILU J OURNA L No.General No.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徐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 摘 要: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是在相应的现代传媒的现代性中萌发和生长的。
现代传媒在中国文学现代性生成中的作用表现在:它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而且还给予中国文学现代性以具体意义,并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生产和流变活力,加速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现代传媒;传媒生态;中国文学;现代性中图分类号:I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X ( ) 现代传媒的登场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西方的文化、科技等新鲜事物。
在一系列的启蒙和变革活动中,知识精英们所掌握和利用的最得力武器便是现代传媒,现代传媒参与并引领了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性转变的整个过程,并且加速了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
一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媒介亦译作媒体,原是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
在现代传播学里,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及与之相应的媒介组织,而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媒介的现代形态,主要包括印刷手段的报刊媒介、电子手段的广播、电视媒介,以及现在的因特网新媒介。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主要是依托第一媒介,即印刷媒介———报刊来完成的。
现代传媒在清朝末年从西方进入中国并参与中国文化与文学的传播以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就与媒介的现代性进程紧密交织在一起了。
现代传媒在技术层面上,有铅印的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在社会层面上,包含了一整套艺术机构与生产方式的变革创新;在文化形式上,所展现的语言与意义结构与以往相比有了强烈的现代意义。
现代传媒既是一系列独特的叙述模式,也是一场表现方法的剧烈革命;对于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而言,现代传媒则是一种时髦的自我意识或生活方式。
文学的现代性及更根本的文化现代性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及其技术的现代性变革。
文学的现代性是在相应的现代传播媒介中萌发和生长的,也就是说,正是现代传媒取代古代传媒这一必然的历史进程,使文学现代性的生成成为可能。
中国虽然具有悠久的传播历史,并且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故乡,但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的历史却是短暂的。
在 世纪与 世纪之交的晚清,新生的现代大众媒介及其先进的技术,使中国人首先从形式上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学现代性新体验。
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度以前,中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专靠卖文为生的职业作家,作家们的创作往往属于“业余”性质。
写作者的创作目的不在大众传播,而主要靠手抄本在友人或同行中流传,或是藏之名山以待后世。
作为手抄本的“书籍”是“旧媒体”,它不以大众传播作为前提。
现代大众传媒及其技术的引进,导致了文学传播形式上的重大变化。
在中国,现代传媒是与鸦片战争以降大众媒介的引进和运用相伴随的。
现代传媒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报刊与平装书成为主要的大241众传播媒体上。
报刊与平装书是用机器印刷的,还要用铅字排版或者纸型技术,它首先是与新的现代印刷媒介取代旧的文字媒介的进程联系在一起的,随着西式印刷机器的引进,铅字排版取代了木刻活字排版;机器印刷代替了手工印刷;铅印平装书替换了木刻线装书。
这种新的书籍复制方式就是现代工业化的产物,没有现代大工业,仅仅依靠手工作坊,无法形成从线装书到平装书以及报刊的转换。
以报刊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成为大众传播的第一媒体。
现代报刊这种新的大众媒介对于大众传播的意义是深远的。
现代大众传播媒体是运用资本主义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的,比起传统媒体来,显示出极大的优势。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现代报刊不仅容量大、周期短、效率高,而且重要的是价格低、传播范围广。
传媒的这种变化,对文学的影响非常大。
首先是对文学作者的影响,特别是清末废科举后,大批知识分子仕途无望,转而从写作上另谋生路,再加上稿费制和版税制的适时诞生,使旧式士大夫可以靠写作、卖文为生,成为具有独立地位和真正独立思想的现代作家。
这些作家围绕报刊媒体进行创作,报刊不仅是文学的载体,更是文学的创作语境和传播媒介。
尤其“五四”时期涌现的大量新文学社团,都有报刊或丛书作为创作活动的后盾,这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特质。
现代媒体还培养、造就、影响了大量的文学读者。
读者队伍中,有青年学生、普通市民、职员,但占大多数的还是城市市民大众。
市民大众的阅读口味又制约着报刊的通俗化定位和作家作品的通俗化写作意识及追求,而通俗化的文学作品又培养了更多的读者,这便是现代报刊的“双向”传播效用。
现代传媒给艺术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是:它有力地冲击了以维护“灵韵”为宗旨的“传统”传播方式,而开创了以大量“复制”为标志的新的大众传播方式。
中国文学实现由古代的以诗文为中心,到清末民初以小说为中心的转变,可以说现代报刊、现代出版业等现代新媒体的推动起了重大作用。
大众传播不仅在文学活动中起着巨大作用,在整个社会变革或转型过程中都起着“革命”性作用。
正如报纸和政治小册子参与了 世纪和 世纪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一样,在中国作为第一媒介的报刊同样参与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文化革命。
清朝末年,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现代教科书的出版,使得举办大规模现代教育和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同时,大众传媒使普通平民了解政治、参与政治和文化运动成为可能。
当现代大众传媒彰显出巨大力量时,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官方势力,都力图通过办报和报刊宣传在社会权力冲突中赢得话语控制权。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社会办报高潮的几次显现就是最好的说明。
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是在相应的现代传媒的现代性中萌发和生长的,可以说,没有现代传媒便没有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以及中国文学的现代艺术样式。
中国现代传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年《申报》和《瀛寰琐记》的创刊,对中国传统媒介来说,它们是一种全新的大众媒介,在中国报刊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标志着我国传媒业现代化新阶段的开始。
《瀛寰琐记》是我国最早的具有现代传播媒介性质的文学期刊,它的运行带有明显的现代传媒色彩,特别是它采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报刊连载的形式刊登翻译小说,既反映了中国文学最早的翻译成果和开放眼光,又为以后的小说刊登形式和传播方式引领了潮流。
杂志发表作品“概不取值”的做法,对以后稿酬制的实行有开创之效。
年,几乎在“戊戌变法”的同时,西人傅兰雅配合当时社会改革的声浪,在报刊上刊登启事,举办“时新小说竞赛”,对中国小说的现代性生成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有几部按傅兰雅的要求写作的保留至今的小说,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看作最早的中国现代小说,美国韩南教授称之为“新小说前的新小说”[ ](P )。
也是 年,北洋大学堂等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的建立和现代学制的完善,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传承方式,新式学校也成了现代文明的传播媒介。
年,随着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一系列的现代性质的出版机构在中国逐步形成规模,进一步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渠道。
现代报纸由于其出版周期短和发行量大,在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使文学迅速地走向了工业化生产模式。
晚清时期的政治精英们首先认识到的是报纸这种新兴的现代传媒对于大众的启蒙与解放作用,并及时有效地利用传媒进行了改良活动。
维新运动以来,由于政治变革的需要,政治精英极力提倡办报刊,掌握舆论话语权,如康有为大力著书立说以宣传维新主张;梁启超等人于 年在北京和上海分别创办《中外纪闻》和《强学报》,梁 年又主持《时务报》等;严复和夏曾佑在天津办《国闻报》;谭嗣同把兴办报纸、学校与学会341并列为维新变法的三个重要手段,认为“报纸出则不得观者观,不得听者听。
”[ ](P ) 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刊《新小说》,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它导致了中国文学期刊的创办热潮。
年《绣像小说》创刊, 年《新新小说》、《二十世纪大舞台》创刊, 年《小说世界日报》创刊, 年《月月小说》创刊, 年《小说林》创刊。
此外还有《小说月报》、《小说时报》、《小说世界》、《小说图画报》、《新世界小说社报》等等,纯文学期刊不断创刊,“新小说”开始大行其道。
“中国现代小说的故事,正如小说史家所经常讲述的那样,始于梁启超,更明确一点,是始于 年在横滨创办的《新小说》杂志。
”[ ](P )《新小说》及其他文学期刊的大量创办,标志着中国现代传媒———报刊的最终成型与大量流布。
也是由于认识到现代报刊的巨大传播作用,文学以报纸副刊的形式陆续问世。
当时著名大报纷纷开辟文艺副刊,如《申报・自由谈》、《新闻报・快活林》、《时报・余兴》等。
到“五四”时期,更有了 年代《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晨报副镌》和《京报副刊》等著名的“四大副刊”, 年代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益世报・文学周刊》、《申报・自由谈》、《世界日报・文艺周刊》等。
它们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对新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大作用。
沈从文的结论是:报纸副刊“直接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磐石永固,间接还助成了北伐成功”[ ](P )。
的确,五四运动以后,副刊成了发表新思想,开拓新文艺的自由园地。
现代传媒的发达必然与文学现代性的进程相伴随。
有理由这样说:正是发生在晚清的以现代报刊为主要形式的大众传播革命,在传播方式上不仅颠覆了古典文学的传播模式,还有力地参与并促成了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
这一点单从文学革命角度看就已经十分清楚了:从西方输入的机械媒介使得现代报刊大批量印刷成为可能,而现代报刊的创办和发行为文学提供了大众传播媒介。
正是借助现代报刊这种新媒介的威力,中国文学———这里主要指“新小说”和传统小说都得到迅速发展。
保守地估计,戊戌维新时期至辛亥革命( )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小说的出版当在两千种以上,只有约一半得以保留下来。
小说的题材、形式无所不包,“新”“旧”杂陈、交融。
晚清小说出现“空前繁荣局面”,按阿英的分析,有三个原因:“第一,当然是由于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前此那样刻书的困难;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应用上需要多量产生。
第二,是当时智识阶级受了西洋文化影响,从社会意识上,认识了小说的重要性。
第三,就是清室屡挫于外敌,政治又极窳败,大家知道不足与有为,遂写作小说,以示抨击,并提倡维新与革命。
”[ ](P )阿英把机械印刷媒介列为晚清小说繁荣原因的第一条,是有眼光的。
如果无视传播媒介的转换在小说繁荣中的基本作用,是无法弄清现代小说产生和生长的奥秘的。
小说传播媒介的现代转换,表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是与传播媒介的现代性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晚清时期《新小说》、《绣像小说》、《小说林》、《新新小说》等期刊杂志对于“新小说”的繁荣、“五四”前期《科学》杂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动员、《新青年》杂志对于“五四文学革命”以及“新文学”中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都是现代传媒作用的最充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