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005年教育部制定实施的《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具有创新指导意义。这一《规定》体现出融合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的思想,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要把严格管理与关心、爱护学生结合起来。展示出我国大学学生管理的总体趋势已经发展到人性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阶段。不过,刚性化的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制度还存在以下一些缺失:
一、管理制度过于刚性,易造成情感对立,削弱教育效果
不可否认,实施人性化管理不能脱离合理的规章制度,治理学校也必须依法进行。没有合理的规范化规章制度,学校的学生管理无以实施,所有工作都将散乱无章。“合理的制度体系必须构建,用制度明确告知学生学校的基本态度和要求。”这种刚性管理传统显然对大学生不够信任、缺乏理解,过度依赖和相信制度的约束作用,教育方法有简单粗暴倾向,可能损伤大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情感认同与信服,而且可能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发学生质疑和敌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师生之间难以建立正常的人际感情,甚至于适得其反、触发大学生的极端行为。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经常会有管理缺位和滞后的现象,极端情况下会在管理中出现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教育效果非常不理想。
信息化的影响之一是教师权威的弱化和管理强制力的实施难度增加。就信息来源来说,赋予教育者权力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均等。传统社会里经济、科技水平非常有限,垄断化的信息成为一种资源,赋予教育者权力,对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放大了他们的权力。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以后,遍布生活方方面面的网络和大众传媒是最突出的特点,人们拥有了获得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平等机会。曾经为教师的独有的不能再支撑教育者的特权,教育信息资源共同为教师和学生分享,从而构成了对教师权威的挑战。教师不能像从前一样控制学生的信息或者指导其行为,也难以对学生的思想变化起到从前的主导作用。
二、管理模式极度死板,压抑个性的发展
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家着重指出:“教育的重要意义是保证每个学生个体根据个性特长自由地发展”。当代流行很多教育思想,有的强调主体、创造、素质,有的强调合作、创业和成功,虽然分别有所侧重,但是共同重视个性教育和创造教育。现代教育的组织形式也在经历各种改革,但是共同的特点是都在为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形式。
刚性的学生管理模式依靠的是严格细化管理制度与纪律,凸显管理的权威性。刚性学生管理模式实施规范化管理,这种制度突出特点是严格性、约束性、细致性、一致性和惩罚性,它抑制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创造性、活力和生命本性。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强调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这就需要宽松和谐的氛围,能够让个性释放潜能、给人充分的发展自由。实施个性化创造教育的前提是营造
能够适应学生个性特点的宽松的教育环境,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和开发,创造性品格得以塑造。为此学校的管理制度要体现民主和宽容精神,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教育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求异,善待其质疑问难,宽容其想入非非,理解其所谓的离经叛道,允许满足其扬长避短的特殊要求。
三、管理内涵缺乏人本化思想,忽视对学生的尊重
目前刚性管理的理念还在左右着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和执行状况的考核。构成管理制度的是大量的行为规范、和奖惩条例和细则。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仍然围绕着惩罚进行,失之于严苛,“不准”、“不得”、“严禁”等命令性词语充斥其中。苛求学生完成各种义务,很多方面限制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任性的人治管理往往对学生权利采取漠视态度,某些学校制定的退学、开除学籍等处理规定甚至于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处理程序也任意而不规范,体现不出合理的程序观念。这些制度与条例旨在构建看管监督学生的环境,你没有对学生足够尊重,缺乏人本主义精神。
从管理方式上看,教师和学生工作者组成的管理团队实施“家长式”的管理。很多教师习惯于专制式的家长式管理,对触犯条例的学生批评和指责有加,缺少宽容理念。这种以教师和管理条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也被称为“保姆式”、“警察式”和“裁判式”方式,这种模式完全不适应当代高校学生管理的柔性化需求,不利于唤醒学生的独立意识、不利于学生确立自主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所以必须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真正给他们人文关怀。
学生才是真正的发展主体,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与此相悖。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主体性,它是当代人的素质的一个主要要素,现代社会要求个人的主体性得到弘扬,人的主体性品质与能力得到提高,因为这将促进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说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既有发展的需要,又具有发展的可塑性。但是现在执行高效管理制度的问题是,教育过程体现不出师生双边活动的整体特性,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凸显,过于主张教师的权威。甚至把教师实施教育管理的主体,把学生看成是被加工和塑造的对象,是教育管理中的客体,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地位,教师在教育和影响学生的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抑制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其发挥,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特点采取忽视和轻视的态度,常常用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用灌输方法代替引导模式,导致思想教育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师生的双向互动,让原本应该是“双边关系”的师生关系变成了教育者的“单打一”,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被忽视,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本来具有的重要作用,如判断、筛选、理解和内化,也被忽视。总而言之,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违背了学生作为发展主体的教育思想。
四、管理方法过于严厉,增加学生思想压力,造成恶性事件发生
教育部和高等院校自身對大学生的规章管理制度变得越来越严越来越细,而且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对制度在做不断的修改和补充、以把大学生全面地纳入到这些规章制度的管控之中。还要时常对这些制度的遵守情况进行督查,要求大学生高水准地达成各项指标。如此硬性的管理规章导致了大学生管理的低效率,它试图用堵和压的方法来加强大学生的纪律性,可大学生的违规违纪现象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与之相反,它给高校教育带来的是反作用力。
近段时期以来,一些大学屡屡被告,说明了这种硬性的学生管理制度正受到大学生以及社会的质疑。可因为固有势力的作用,这种硬性的管理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还大有市场,仍然有很多大学生管理层认为管理制度的细化和量化是做到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客观、公正,排除主观情感的干扰的不二法门。如不少高校都采取的学生综合测评手段,就具体到了大学生每参加一项活动或缺席一次会议都有相应分值增减的程度,以至于参与活动就是为了加分的目的。这和大学开展活动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给大学生以锻炼的机会的目的是大相径庭的。硬性的刻板的学生管理规章,增加了学生的思想负担,导致了恶性事件有抬头趋势。大学生的暴力、心理逆反、追寻刺激、吸食毒品、厌学轻生、公德意识淡薄,双重人格及学生投诉学校的问题屡见不鲜,这让高校对学生的硬性管理工作经常面临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