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心理学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基础精讲 第三讲 心境障碍

变态心理学基础精讲 第三讲 心境障碍

第三讲心境障碍框架图一、概述1、感情、情绪、情感、心境、激情之间的关系(1)感情:区别于认识活动,同人的特定需要相联系的感情性反应。

包含情绪和情感的综合过程。

(2)情绪: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反映,代表着感情性反应的过程。

(3)情感:描述具有稳定而深刻社会含义的高级情感。

代表的感情内容,是对这些事物社会意义在感情上的体验。

情绪和情感同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的范畴,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体验和感受,侧重于社会性;情绪是对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活动过程,侧重于生物性。

情绪有两种存在形式:心境状态和激情。

(4)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在长时间里持续存在的情绪状态。

它不是关于某一时间的特定体验,具有弥散和广延的特点。

(5)激情:强烈的、爆发式的、短暂的情绪存在形式常由意外时间或对立意向冲突所引起。

2、定义: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

3、大多数患者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可缓解,部分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4、心境障碍的两个关键状态是躁狂和抑郁,前者以情绪高涨为主,后者以情绪低落为主;这两种状态称为心境障碍的两个极端,正常的心境状态占据中间位置。

5、可分为(1)单相(unipolar)障碍(DSM-IV):单次或反复的抑郁(depression)发作(2)双相(bipolar)障碍(DSM-IV):双相I型:单次或反复的躁狂(mania)发作。

即使只出现两极中的躁狂也诊断双相。

只有躁狂发作、没有抑郁发作的情况在DSM系统也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尽管看起来这种情况只有“单相”,因为许多精神病学家认为不存在纯粹的躁狂发作,在躁狂发作之后总会出现抑郁发作。

CCMD系统中,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均出现过才可诊断为双相障碍。

双相II型:单次或反复的躁狂抑郁发作。

至少有一次抑郁发作和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但从未有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抑郁症属于心理学的什么范围

抑郁症属于心理学的什么范围

抑郁症属于心理学的什么范围在当今社会,抑郁症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被抑郁症所困扰,它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对其家庭和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要深入理解抑郁症,我们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它所属的范围。

首先,抑郁症在心理学中属于心境障碍的范畴。

心境障碍,简单来说,就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抑郁症患者常常表现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等症状,这些情绪上的改变并非短暂的,而是长时间存在,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抑郁症患者往往存在着认知偏差。

他们可能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和未来持有过度消极的看法。

比如,他们会过分贬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对未来感到绝望,觉得没有任何希望和出路。

这种负面的认知模式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抑郁情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在心理动力学的理论框架中,抑郁症被认为与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压抑的情感有关。

例如,早年的心理创伤、未解决的情感问题或者内心深处的欲望得不到满足,都可能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最终以抑郁症的形式表现出来。

心理动力学治疗抑郁症的方法,通常就是试图挖掘这些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情感,帮助患者理解和解决它们。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抑郁症的发生也可能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有关。

比如,童年时期的不良家庭环境、缺乏关爱和支持、遭受虐待或忽视等,都可能增加个体在成年后患上抑郁症的风险。

而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如青春期、中年危机、老年期等,由于面临的生活压力和心理挑战不同,抑郁症的发病情况也有所不同。

在社会心理学的视野中,社会因素对抑郁症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不良的人际关系、工作压力过大、社会歧视等,都可能成为诱发抑郁症的因素。

同时,社会文化对抑郁症的认知和态度也会影响患者的求医行为和治疗效果。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模式。

比如,过度的退缩、回避社交活动、缺乏运动等。

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而心理疾病则是指人类在心理上存在的异常、不正常的状态。

心理疾病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此准确地对心理疾病进行分类和诊断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心理疾病的分类心理疾病的分类是基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结果,目的是为了帮助心理学家、医生和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治疗心理疾病。

目前,心理疾病的分类主要依据心理症状、发病机制和病因进行分类。

根据国际上广泛接受的标准,心理疾病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

1.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

除了精神分裂症,还有其他一些精神病性障碍,如妄想症、分裂情感性障碍等。

2.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是指情绪过度或情绪低落的心理病症,常见的心境障碍有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极度的悲伤和无助,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则会经历情绪的高峰和低谷。

3. 焦虑障碍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强迫症等,患者常常表现出焦虑、紧张、害怕等症状。

强迫症患者会出现反复强迫性的想法和行为。

4. 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行为上违反社会规范,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

这种人格障碍常常与违法犯罪行为相关。

5. 儿童心理障碍儿童心理障碍包括孤独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这些障碍常常在儿童发育时期出现,对儿童的学习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二、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为了能够准确地诊断心理疾病,心理学家和医生采用了一些诊断标准,以帮助确定疾病是否存在以及其严重程度。

最常用的诊断标准是《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

9第九章 心境障碍

9第九章 心境障碍

第二节
二、抑郁症
(二)临床表现
包括三个方面:
心境障碍的类型与表现
1.核心症状
2.心理症状群
3.躯体症状群
第二节
二、抑郁症
(二)临床表现
心境障碍的类型与表现
①情绪低落; 1.核心症状 ②兴趣缺乏; ③精力不足,
情绪低落 思维迟缓 意志减退
过度疲乏。
无信心(对自己) 对周围(无兴趣) 对未来(无希望)
是指目前发作符合某一型躁狂症或抑郁 症标准,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或混合发作,
如在躁狂发作后又有抑郁发作或混合发作。
分类:躁狂相、抑郁相、混合相、快速 循环型和其他。
美国好莱坞女演员费雯丽
第二节
三、双相障碍
心境障碍的类型与表现
首次发作是躁狂而不是抑郁,经常在20~30岁之间发生, 有90%的双相障碍患者第一次发病在50岁之前。 双相障碍容易反复发作,不易康复。
第二节
一、躁狂症
心境障碍的类型与表现
(一)临床表现 (二)躁狂发作的轻重程度类型
第二节
一、躁狂症
(一)临床表现
1.心境高涨Biblioteka 心境障碍的类型与表现患者主观体验特别愉快,自我感
觉 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
笑逐颜开,不知疲倦,洋溢着欢乐的 风采。
第二节
一、躁狂症
(一)临床表现
2.思维奔逸
心境障碍的类型与表现
力病理性增强,常将许多细节琐事与当前的大事混为一谈。
第二节
一、躁狂症
心境障碍的类型与表现
(二)躁狂发作的轻重程度类型
谵妄性躁狂(delirious mania)
患者呈极度的躁动兴奋状态,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行为紊乱而毫

变态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第八讲-心境障碍

变态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第八讲-心境障碍
✓ 以持续的(至少一周)情感高涨或易激惹 为主要临床症状,伴随精力旺盛、言语增 多、活动增多
✓ Ⅰ 型双相障碍、Ⅱ型双相障碍
第八讲:心境障碍
恶劣心境与环性心境 心境障碍的病因 心境障碍的治疗 自杀
恶劣心境障碍
• 或称心境恶劣,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 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 睡眠障碍,患者有求治要求,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 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不受严重影响。
父母患病率为31%,而其养父母中只有12%,进一步说明心 境障碍发病中遗传因素的影响远甚于环境因素 – 分子遗传学研究:染色体的基因定位
• 神经生化改变 • 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 脑电生理变化
抑郁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 心理动力学观点 •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观点 • 行为主义观点 • 认知理论的观点 • 社会因素
• 病程特点大多都具有发作性病程、而在发作间歇期精神状 态可恢复病前水平。
• 家族中特别是一级亲属有较高的同类疾病的阳性家族史
第八讲:心境障碍
恶劣心境与环性心境 心境障碍的病因 心境障碍的治疗 自杀
心境障碍的病因学
• 遗传因素
– 家系研究:心境障碍患者中,有家族史者为30%-41.8% – 双生子研究与寄养子研究:患有心境障碍的寄养子,其亲生
会主动治疗
有主动治疗要求,自知力存在,社会功 能受损不明显,生活能力不受严重影响
环形心境障碍
• 环性心境障碍是双相障碍的一种缓和形式,特点是情 绪从轻、中度抑郁到轻度躁狂反复波动。患者可以在 数年之内一直处于轻躁狂或抑郁状态中,症状和恶劣 心境一样较轻微,以至其成为了一种生存方式。
– 环性心境障碍的确诊中,必须有轻度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交 替出现,且至少持续两年。环性心境障碍发展成双相障碍的 风险是33%,这比正常人群的患病率高33倍。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

10
5-HT1A
突触前膜 释 放
5-HT1A
突触后膜
cAMP
Ca2+↓
腺苷酸环化酶系统
再利用
5-HT
MAO-A 降解 磷脂酶C系统
再 摄 取
PI 5-HT2A
Ca2+↑ 5-HT假说
11
α2
突触前膜 释 放
β1
突触后膜
cAMP
抑制 磷脂酶C系统
Ca2+↓
腺苷酸环化酶系统
再利用
NE α2
再 摄 取
心境障碍
李广智 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评员
1
心境障碍的概述(1)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神病 (affective disorder),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 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 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 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部分可有残留 症状或慢性化。
脑电生理变化
睡眠脑电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总睡 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多;REM睡眠潜 伏期缩短,且抑郁程度越重,REM潜伏期 越短;REM睡眠密度增加。
17
slee p
NREM(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REM(Rapid eye movements) sleep
3.遗传方式:目前多倾向于多基因遗传方式。 4.分子遗传学研究:Egeland(1987)认为双相障碍 的基因定位于11p15.5,Mendlewicz(1987)推测其 基因定位X染色体的q27区域上。但以上两说均有待进 一步证实。
9
神经生化改变
2.NE假说:β1受体和α受体功能相互拮抗。抑郁症、躁狂症患 者NE受体功能不平衡而发病。

北大精品课件变态心理学-心境障碍与自杀

北大精品课件变态心理学-心境障碍与自杀
非冲动性自杀:有预谋,被救仍可能再尝试 冲动性自杀:无预谋,被救通常后悔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资料
原因
1、生物学的解释 2、心理分析的解释 3 、行为学派的解释 4 、社会与文化的解释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资料
预防与干预
1、预防-生命线及危机干预
对于自杀危险的评估 4P模式(4P model)
治疗
医学的治疗 心理学的治疗
心理动力学治疗 认知治疗
自杀(suicide)
概述 自杀的心理表现 原因 预防与治疗
概述
国外自杀率: 10-25/10万
我国自杀率:
男14.7/10万, 女19.6/10万, 平均17.07/10万(1989)
自杀为全人口死因第五位,15-34岁第一位 (费立鹏,2003)
重度:3+5 中度:2+3或4 轻度:2+2
重度抑郁发作,不伴精神病性症状 重度抑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
抑郁障碍的特殊类型
季节性抑郁障碍 产后抑郁症 更年期抑郁症
抑郁的不同类型
精神病性 vs. 神经症性抑郁 内源性抑郁 vs. 反应性抑郁
其他心境障碍
(1)心境恶劣障碍(Dysthymia)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资料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资料
自杀的心理表现
非冲动性自杀的发展阶段
1、当事人遇到问题,把自杀当成是解决 问题的一种可能的方法 2、准备自杀者发出“求助的呼唤”,内 心的矛盾冲突激烈 3、自杀者作出坚决的自杀决定,外表平 静
(Poeldinger, 1983)
非冲动性自杀与冲动性自杀
抑郁发作
典型症状
心境低落 兴趣和愉快感丧失 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心境障碍的名词解释

心境障碍的名词解释

心境障碍的名词解释心境障碍(MoodDisorders)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情绪方面的异常。

心境障碍可以分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和情感不稳定型人格障碍等不同类型。

本文将从定义、症状、原因、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一、定义心境障碍是指一组情感和情绪方面的异常状态,包括情感低落、兴趣缺乏、自我价值感下降、睡眠和食欲改变、精神运动迟缓或烦躁不安等症状。

心境障碍常常会影响到患者的社交、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自杀。

二、症状1. 抑郁症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是情感低落、兴趣缺乏和自我价值感下降等。

患者常常感到无助、无望、无趣,失去了以往的兴趣和乐趣,甚至对生命感到无聊和厌倦。

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睡眠和食欲改变、疲乏、精神运动迟缓等症状。

2. 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绪波动较大的疾病,患者常常经历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两种极端状态。

情绪高涨时,患者可能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冲动、乐观和自信,甚至会出现幻觉和妄想等症状;情绪低落时,患者则会出现抑郁、无助和自我贬低等症状。

3. 情感不稳定型人格障碍情感不稳定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情绪不稳定、易怒和冲动的疾病,患者常常会经历情绪波动、情绪爆发和自我伤害等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例如愤怒、焦虑、恐惧、失落等,常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三、原因心境障碍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生物化学和心理因素等均可能对心境障碍的发生起到作用。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导致心境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心境障碍的发生与家族史密切相关,患者的亲属中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症状。

2. 生物化学因素生物化学因素也是导致心境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内分泌的紊乱以及免疫系统的异常等都可能导致心境障碍的发生。

3.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心境障碍的发生。

例如,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人际关系的问题、工作和学习的压力等都可能对心境障碍的发生起到作用。

心境障碍之抑郁症病因的心理学解释

心境障碍之抑郁症病因的心理学解释

姓名:周昕桐学号:201146304020心境障碍之抑郁症病因的心理学解释一、心理动力学观点1.对丧失的反应:自我惩罚这一观点来自于弗洛伊德和其他早期心理分析家。

他们认为抑郁不是器质性损害的症状而是自我对内心冲突的防御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面对丧失时的悲痛和愤怒没能发泄出来仍处于无意识中,那么就会弱化自我。

而抑郁症则是对自我的一种惩罚形式。

Abraham认为,当一个人具有矛盾的感情对象时,变回产生抑郁。

面对失去所爱的对象,负性的感情转化为强烈的愤怒,正性的感情引起内疚,由于这种内疚,他就将他的愤怒内投,从而产生自罪和绝望,即抑郁。

一些现在的心理分析认为,第一,抑郁源于先天缺陷,常为早年的丧失;第二,个体早期的创伤被现在的事件激活,将患者带回到婴儿期的创伤;第三,由于无法控制自己的世界,抑郁者便产生了退行;第四,对对象的矛盾心理;第五,自尊的丧失。

2.对丧失的补偿二、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观点抑郁是源于未能完整和真实地生活而产生的一种非存在感。

这种不真实感可能是对孤独的恐惧。

三、行为主义观点两种解释,一种强调外界的强化,另一种关注人际关系过程。

1.消退抑郁是一种不完全或不充分的活动。

当人的某种行为不再被强化,人再表现出这种行为的概率会减低甚至消失,他们变得不参与活动并出现退缩行为,即出现了抑郁。

强化减退的因素有三个:①强化刺激的数量和范围;②环境中这些强化物的可利用性;③人获得这些强化的能力。

还有观点认为抑郁者正是缺乏获得强化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遇事他们常采用与社会隔离或情绪化的方式解决。

2.回避型社会行为抑郁者对于他们所接触的人常做负性的反应。

他们总是迫使那些他们感到对自己不再充分关照的人“关照”自己,但他们往往遭到拒绝。

另一种人际理论认为,抑郁是在寻求拒绝,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拒绝那些比较积极的反馈更习惯,他们能在事先对结果更好的进行预测。

3.强化负性行为由社会奖励所增加,正性行为减少,对异常的情绪症状的将力量增加,从而出现了异常情绪的恶性循环。

心理学课件-心境障碍及治疗方案介绍PPT

心理学课件-心境障碍及治疗方案介绍PPT

4 锻炼身体
通过运动,促进身心协调平衡、缓解压力。
传统治疗方法介绍
瑜伽冥想
运用呼吸与冥想的技巧,舒缓情 绪、消除焦虑、减轻抑郁。
写作疗法
通过记录生活经历和思考,调整 心态,开解自己。
音乐疗法
利用音乐调整情绪,舒缓压力。
药物治疗方案
抗抑郁药
• 常见药物包括SSRI、 SNRI等。
• 副作用较小,可能需要 长期服用。
导致情绪波动。
3
遗传因素
部分研究表明,心境障碍可能与基因和 家族遗传有关。
疾病因素
某些生理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失 眠等也会影响情绪状态。
心境障碍的预防和干预
1 心理平衡
保持身心平衡,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
2 接受挑战
积极面对挑战并解决问题,提升自信心。
3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睡眠充足,有助于维持情 绪稳定。
治疗师协助患者的直系亲属了解病人病 情,并在家庭中提供更好的支持和理解。
物理治疗方案
电抽搐疗法
通过电刺激控制神经元反应来改善情绪波 动情况。
其他物理治疗
按摩、针灸、瑜伽等。
光疗
通过模拟阳光来调整脑内物质的平衡,缓 解症状。
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
个体咨询
团体治疗
自助支持
患者与治疗师一对一开展心理咨 询,适用于需要深度沟通的病人。
心境障碍患者应该注意的事项与建议
1 避免过度压力
找到合适的应对压力的方法,并避免过度操 劳。
2 控制生活质量
注意个人卫生、合理饮食、良好的休息习惯 等。
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有助于管理情绪,减轻症 状。
4 寻求治疗
在情境症状上受到严重影响时,应用于治疗双相情 感障碍。

罗亚军---心境障碍的介绍

罗亚军---心境障碍的介绍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既往称为情感性精神病(affective psychoses)。

它是一组以心境(情感)显著而持久地高涨或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常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心境障碍的表现具有很大的变异,较轻的可以是对某种负性生活事件的反应,重的则可成为一种严重的复发性甚至慢性致残性障碍。

病情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常反复发作,多数可缓解,少数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这类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年龄多在16~30岁之间,15岁以前和60岁以后发病者均少见。

躁狂症的发病年龄一般比抑郁症早,女性比男性早。

女性抑郁症患病率高,但男性抑郁症自杀率较高。

有的心境障碍发病与应激性事件或生活处境有关。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躁狂症以春末夏初发病较多,而抑郁症发病多见于秋冬季。

有些女病人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或在月经期病情加重。

临床上可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双相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4个类型。

抑郁的核心症状包括心境或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以及乐趣丧失,这是抑郁的关键症状,诊断抑郁状态时至少应包括此3种症状中的1个。

心理症状群:抑郁发作包含许多心理学症状,可分为心理学伴随症状(焦虑、自责自罪、精神病性症状、认知症状以及自杀观念和行为,自知力等)和精神运动性症状(精神运动性兴奋与精神运动性激越等)。

躯体症状群:睡眠紊乱(失眠最常见),食欲紊乱,性功能减退,精力丧失,非特异性躯体症状如疼痛、周身不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抑郁发作的临床表现可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在青少年病人中非典型的表现尤为常见。

在某些病例中,心境的改变也可能被易激惹、酗酒、戏剧性行为或原有的恐惧强迫症状或疑病观念所掩盖。

尽管如此,某些症状对诊断抑郁发作具有重要意义,如对平素令人能体验到乐趣的个人爱好丧失兴趣和愉快感;对通常令人愉快的环境缺乏情感反应;较平时早醒2h或更多;早晨抑郁加重;肯定的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食欲明显下降;体重降低比1个月前减少5%或更多;性欲明显降低等,均应高度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Kessler et al. Arch Gen Psychiatry 1994;51:8-19
(%)
综合性医院内科417例躯体疾病患者
中度以上的抑郁患者约为23.7% 重度抑郁症患病率3.4%
内科医生的识别力仅为10.5%
患者情况
— 对抑郁症的认识与就医
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影响就医途径等) 患精神疾病的强烈病耻感(不愿就医) 患者的类型(性别、年龄、文化、个性等影
3
Who had suffered from mood disorder?
Vincent Van Gogh Suicide at the age of 37
4
概述
一、定义
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 临床上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
的认知和行为改变 可有精神病性症状 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完全缓解
心境障碍的分类(CCMD-3)
•躁狂发作(躁狂障碍) •抑郁发作(抑郁障碍) •双相障碍 •持续性心境恶劣障碍
躁狂发作(躁狂综合征)
•情绪高涨(一周以上) •思维联想 加快----奔逸----“破裂”
Flight of ideas Pressure of speech •活动增多 •认知障碍 夸大 自我评价过高 •躯体症状 睡眠需求下降、食量增加、性欲亢进
响其情绪表达) 患者的表现(隐匿性抑郁症)
(Ormel et al. 1990)
一、基本概念
情绪(Emotion)受一定意识影响的一种心理状态。与 有机体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否满足有关(weather)
情感(Affection)对事物的好恶态度、道德性。受社 会关系的影响。爱国(情感)----怒火(情绪)
心境(Mood)是一种持续、微弱、不受意识控制较广 泛地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状态(climate)。
正常情绪
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 愉快--高兴--欣快--欢喜--狂喜--消魂状态 愤怒--暴怒 沮丧--伤感--忧愁--悲哀--悲痛 紧张--惊慌 害怕--恐惧--恐怖
心理活动的相互影响
English physicist, mathematician, astronomer, natural philosopher, alchemist, and theologian who is considered by many scholars and members of the general public to b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human history
5
二、学习心境障碍的重要性(1)
1、隐匿性抑郁症(masked depression) 情绪的抑郁表达不良 情绪的躯体表达加重 常见慢性疼痛 心慌、胸闷及憋气等
二、学习心境障碍的重要性(2)
2、躯体疾病伴发抑郁 内科住院患者中约有1/3伴抑郁症 糖尿病—— 14~18% 晚期肾病—— 22% 癌症—— 20~45% 中风者—— 33% 帕金森病—— 1/3(约33%)
二、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
情感性精神障碍 情感障碍 Affective disorder
旧称:躁狂抑郁症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
心境障碍的描述性定义
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改变 •情感高涨或低落 •伴有认知和行为改变 •可有精神病性症状 •反复发作 间歇期完全缓解 或转为慢性
认知影响情绪 情绪影响认知 情绪影响思维、言语和行为
情绪对躯体的影响
植物神经功能的变化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心血管系统 内分泌及腺体
病理情绪
躁狂 抑郁 焦虑 惊恐 恐怖 偏执 敌对
Mania Depression Anxiety Panic Phobia Paranoid Hostility
②急性躁狂 发病急骤、进展快、症状较重、协调性精神运动
性兴奋
③谵妄性躁狂 意识不清(定向障碍)、幻觉妄想、精神运动性
兴奋——可衰竭致命
④慢性躁狂 智力水平低、反应较迟钝——脑器质性疾病
躁狂障碍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八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严重标准:严重损害社会功能 病程标准:1周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药物所致躁狂
抑郁与慢性内科疾病对日常生活影响的对比
抑郁影响更大
没有差别
抑郁影响较小
躯体 高血压 糖尿病 心脏病 关节炎
肺病 无
社会 个人角色 卧床天数 当前健康状况
Wells et al. JAMA 1989; 262; 914-919.
抑郁症患者就在我们身边
DSM-IV 主要疾病的年患病率
20
患 病 率 10
心境障碍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精神病学教研室
王 雪 副教授
讲授内容
心境障碍的分类及描述性定义 心境障碍的流行病学及疾病负担 躁狂综合征和抑郁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抑郁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 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Who had suffered from mood disorder?
Isaac Newton
21
躁狂发作的分型
①轻躁狂
最佳心情
盲目乐观和机会主义(碰运气、 自控和自调节能力加强
冒险)
易激惹,发怒,毫无节制
对人宽容大度
兴趣弥散,与人格和职业相悖 固定爱好、为长远目标
垄断谈话,破坏人际关系
服务
增进人际关系和工作效 没有烦恼、苦闷、忧伤、焦虑、 率
沮丧甚至挫败感
存在各种正常情感体验
抑郁发作(抑郁综合征)
1.抑郁的基本心情:情绪低落(2周以上) 内心体验:压抑、沮丧、悲伤 未语泪先流
隐匿性抑郁症:只述躯体症状不谈及心情
2. 抑郁的主要症状
三低症状:情绪低落 思维迟缓 活动减少 三无症状:无助、无望、无价值 三自症状:自责、自罪、自杀
•积极性和动机丧失
•自我评价显著下降
•严重而深刻的失落感 (feeling of loss)
•兴趣显著下降和减退
3. 抑郁的伴随症状——生物学症状
• 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stupor) • 睡眠障碍——早醒 • 性欲减退或丧失 • 体重下降 • 内脏功能下降:胸闷气短、消化道症状、疼痛 •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