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课本知识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社戏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社戏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社戏知识点总结社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社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八年级下册的社会课程中,学习了大量的社戏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社戏文化。

1. 社戏的起源和发展社戏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一种,它起源于原始宗教崇拜,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社戏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在祭祀、娱乐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社戏具有多种形式,常见的包括“大秧歌”、“踩高跷”、“红绸子”等等。

2. 社戏的剧情和表演形式社戏的剧情多是围绕着古老的民间传说或历史事件展开的。

在社戏的表演中,演员往往需要有一定的身手和技艺。

社戏的表演形式包括歌舞、快板、落子等多种,它们相互辅助,共同构成了社戏独特的艺术风格。

3. 社戏与中国传统文化社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风貌。

在社戏的表演中,不仅有精美的服饰和灯光,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之一,社戏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4. 社戏的意义和价值社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象征。

从社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社戏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表演本身,更在于它对我们价值观的影响和引领,以及对文化传承的保护和延续。

综上所述,社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社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社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掌握社戏的表演技巧和规律,并积极参与社戏的传承和推广。

通过学习社戏,我们可以更好地体验和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社戏》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社戏》知识点

16、《社戏》知识点一、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到赵庄看戏二、读1—3段,思考:1、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

(5)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

2、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2)引出了同去看社(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

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三、读4—30段,思考:1、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

2、“戏前波折”部分可以删除吗?第一层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在书上找出来。

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个波折:叫不到船。

不准和别人同去。

外祖母要担心三次转机: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愿意和“我”一同去。

“写包票”保证不出事好处:笔法曲折,为看社戏做铺垫。

突出“我”去赵庄看戏的急切心情,表现小伙伴热情、能干等特点。

四、读22~23段:1、这一写月夜归航部分,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景美;船快。

2、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

“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写出了它的朦胧美,与来时呼应。

3、找出这两段的两个比喻句并赏析。

A、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满被红霞罩着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戏台的朦胧美。

B、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伙伴驾船本领的高超、船行之快,表现了小伙伴欢快的心情。

4、“月下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的心情有何不同?去时:心情很急迫。

回来时:无比欢畅轻快。

五、读24—29段,这几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淳朴。

八年级下册社戏的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社戏的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社戏的知识点社戏,是中国的一种民间戏剧形式,也被称作村社戏、乡社戏、地方戏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八年级下册的学习中,社戏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下面将为大家总结八年级下册社戏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社戏。

一、社戏的起源和发展社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社戏的发展则与中国的农民文化和地方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社戏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如元代的柳子戏、明代的太原戏、清代的晋剧等,而现代的社戏则受到了电视、电影等媒介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

二、社戏的类型社戏是一种民间戏剧,其类型众多。

从剧情来看,社戏可分为历史剧、传统神话剧、现实生活剧等。

从地域上来看,社戏可分为昆山戏、闽南潮剧、粤剧等。

从表演形式上来看,社戏可分为掌中戏、两个人的细腻唱腔等。

三、社戏的表演艺术社戏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有独特的表演艺术。

社戏的表演艺术主要包括唱、念、做、打、舞等方面。

其中,唱腔是社戏最为独特的表演艺术之一,包括小腔、大腔、过调等,其旋律悦耳动听,长于表现情感。

四、社戏的文化意义社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首先,社戏是中国的民间戏剧,可以反映农民文化和地方文化。

其次,社戏的表演艺术和唱腔在文化传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社戏也是一个文化品牌,有利于推广中国的民间文化。

五、社戏的教育价值社戏的教育价值不容忽视。

首先,社戏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其次,社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

最后,社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演技巧。

六、社戏的保护和发展社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保护和发展。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保护社戏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关注社戏,积极为其发展提供支持。

总之,八年级下册社戏的知识点非常丰富,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演艺术。

学习社戏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知识点归纳

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知识点归纳

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知识点归纳《社戏》是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叫王胜利的教师通过精心策划、指导学生们排演社戏的过程,并以此传达爱国爱校的主题。

以下是《社戏》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 社戏:社戏是古代人们在农闲时期演出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表演形式多样,包括有动作、唱腔、外道具等。

它既是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也是传递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念的载体。

2. 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是中国人民团聚、祈求丰收、祭祖,以及进行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的时刻。

3. 五月篱:五月篱是人们在春天踏青游玩时围起来的篱笆。

在秋天,篱笆上可以结出玉米、红薯、豆角等农作物。

4. 国家重视的标志:在文中,“国家重视”的“重”字是用实心笔写的,表达了国家对于社戏的重视和支持。

5. 高呼口号:指在表演中发出响亮的口号。

在社戏中,呼喊口号可以增加整场演出的气氛,表达演员对于演出主题的热情与期待。

6. 社戏才子:指的是在社戏领域有很高艺术造诣的人。

社戏才子不仅要有出众的演技,还需要对社戏的历史和传统有深入的了解。

7. 心酸:表示内心感受到痛苦或悲伤。

在文中,王胜利看到社戏排练场地的情况后感到心酸,因为社戏的演出条件十分艰苦,需要演员们克服困难才能排练和表演。

8. 融合:指将不同的事物或元素融为一体。

在文中,王胜利为了成功地表演社戏,将革命题材和传统社戏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较高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演出。

9. 爱国情怀:指对国家有深厚的感情和对国家利益的忠诚。

在文中,社戏的演出旨在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怀,让青少年深刻体会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重要性。

以上是《社戏》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社戏》,并从中领悟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的精心为您带来了3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最大的乐趣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4、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1、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方法】1、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2、听录音法、朗读法。

3、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惮dàn 歌吹chuì 漂渺piāo miǎo 归省xǐng 潺chán 皎洁jiǎo 撺摄cuān duo 絮叨xù dāo 凫水fú 行家háng 纠葛jiū gē 怠慢dài 家眷juàn 蕴藻yùn zǎo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⑴倘: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⑴大抵:副词。

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⑴相仿:大致相同。

仿:类似。

⑴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⑴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⑴诚然:副词。

有确实的意思。

⑴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⑴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社戏》重点知识点总结

《社戏》重点知识点总结

《社戏》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资料背景
1. 时间背景:小说故事主要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2. 地点背景:小说的背景主要设定在一个虚构的城市,这个城市在小说中成为了人们争夺的焦点。

3. 社会背景:小说描绘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巨大的阶级矛盾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二、主要人物
1. 主人公:小说中有几个主要人物,他们是故事的关键角色。

2. 配角:除了主要人物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些次要人物,他们的存在对故事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重要性。

三、情节发展
1. 故事开篇:小说的开篇部分主要是对主人公和背景的介绍。

2. 情节发展:随着故事的发展,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逐渐被揭露,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背后的利益纠葛也逐渐浮出水面。

3. 高潮和结局:小说的高潮和结局通常会体现出主人公的成长和命运的转折。

四、文学特点
1. 语言风格:小说的语言丰富多彩,充满生活气息,具有很强的现实感。

2. 哲学内涵: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学的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社戏》是一部以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为背景,主要描绘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利益冲突的小说。

通过对主要人物和情节发展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第1课《社戏》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社戏》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 社戏
八年级下
人教版
情境导入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类似于“村庄”。社戏就是社中 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 用以酬神祈福。先时,春社为祈求五谷丰登,秋社为庆贺一年丰收, 后发展为以演戏酬神祈福,进而沿袭为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一般在 庙里戏台上演出,也有露天搭台演出的。
写作手法 语言
好客、热诚
“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文中 的“偷豆”行为是好是坏呢?
“偷豆”这一情节,和平常理解的“偷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 情况不一样。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 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 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 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用平实的语言告诉读者:小伙伴们生活在偏僻小村,平时交往时礼 教让位于亲情、友情,大家生活得和睦、快乐。 语言平实而有情味。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 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动态场景的描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航船”比作“大白 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精彩传神。语言生动而有画 面感。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 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 感 受 当地淳 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重点) 2.理解文中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鲁迅 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重点) 3. 领 会 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难点) 4.欣赏鲁迅作品的语言,获得审美体验。(难点)
屹立( yì )
家眷(juàn ) 皎洁( jiǎo )

冀教版初二语文下社戏知识点

冀教版初二语文下社戏知识点

冀教版初二语文下社戏知识点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社戏知识点,包括作者简介、字词、课文结构、课后练习四部分的内容,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社戏》收在小说集《呐喊》中。

《社戏》是鲁迅用第一人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二、字词归省(xǐng):回家探望父母。

倘(tǎng)若:连词,表假设。

行(háng)辈:辈分。

惮(dàn):怕。

絮叨(xù dāo):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的意思。

撺掇(cuān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凫(fú)水:游水。

潺潺(chán chán):拟声词,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依稀:模模糊糊。

蕴藻(wēnzǎo):水藻。

皎洁:明亮洁白。

撮(cuō):用两三个手指取物,抓取。

棹(zhào):划船。

三、课文结构全文分成三部分,其中“看戏”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我”随母亲归省来到平桥村,简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同时介绍了在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二部分(从“至于我的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我”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

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知识点归纳

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知识点归纳

《社戏》【作家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坟》等。

【写作背景】《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

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

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

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

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人物形象】1.“我”“我”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平常在城里受着封建教育的束缚。

与双喜、阿发等相比,难免有一些缺点,只会死读书,不会干活,看不到戏就“急着要哭”;但“我”到底还是个孩子。

心地无邪,对封建教育极为反感,以“免念诗书”为乐事,所以更加向往农村生活。

2.双喜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小领袖一般,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他的亲切体贴;他敢于负责,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体贴他人的好品质。

八年级下册社戏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下册社戏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下册社戏知识点梳理社戏,又称为社火、社火戏、灰戏,是一种民间戏曲,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在八年级下册的文化课中,社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八年级下册社戏知识点进行梳理。

1. 社戏的起源和发展社戏起源于中国的农村,最早的社戏是一种质朴的民间娱乐形式。

社戏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革,如清朝时期的“庙会社戏”、民国时期的“私人社戏”、新中国成立后的“国营社戏”。

今天,社戏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2. 社戏的表演形式和特点社戏有多种表演形式,如京剧社戏、豫剧社戏、昆曲社戏等。

社戏的表演特点是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情节生动、搞笑、富有幽默感,有时还加入了一些神话传说的元素。

3. 社戏的演员和角色社戏的演员分为男、女、老、少等不同的角色。

男子的角色分为文生、武生等;女子的角色分为花旦、青衣等;老、少角色分别由老人和孩子扮演。

演员的角色不仅要求他们在表演上具有基本功,还要有足够的献身精神和艺术修养。

4. 社戏的服装和道具社戏的服装和道具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进入角色。

服装颜色鲜艳,造型独特,道具一般以马灯、红旗、扇子等为主。

5. 社戏的意义和价值社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社戏成为了人们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社戏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6. 社戏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戏也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创新,发展出具有现代特色的新型社戏。

例如,目前有很多社戏学校和社团,许多儿童、青少年在其中接受社戏的培训和传承。

这些做法对于社戏的发展非常有益,也为社戏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社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八年级下册社戏知识点的梳理,希望能够加深读者对社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推广社戏文化的同时也让这一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社戏知识点梳理

社戏知识点梳理

社戏知识点梳理《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

以下是对《社戏》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作品背景《社戏》写于 1922 年 10 月。

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余年,但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在农村封建势力依然猖獗,农民生活依旧困苦。

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字词积累1、字音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撺掇(cuān duo)凫水(fú)篙(gāo)橹(lǔ)蕴藻(yùn zǎo)家眷(juàn)楫(jí)旺相(xiàng)撮(cuō)桕树(jiù)棹(zhào)2、字形“惮”注意与“殚”区分;“撺掇”的“掇”不要写成“缀”;“凫水”的“凫”不要写成“浮”;“蕴藻”的“蕴”不要写成“愠”。

3、词义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惮:怕,畏惧。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三、文章结构1、盼看社戏(1 4 段)文章开篇通过写“我”在平桥村的生活,交代了看社戏的缘由。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这里有小伙伴们的陪伴,有许多可以玩耍的地方,为下文写看社戏做铺垫。

2、去看社戏的波折(5 9 段)“我”想看社戏,却遇到了没船的难题,后来在小伙伴们的帮助下,终于解决了问题。

这部分情节既表现了小伙伴们的聪明能干,又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

八年级社戏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社戏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社戏知识点总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戏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欣赏和传承。

在八年级的学习中,社戏也被列为了文化课必修内容,我们在对社戏的研究中,逐渐积累了不少知识点和心得体会。

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一下,八年级社戏的知识点以及学习心得。

一、社戏的历史渊源社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是在当时的田野里表演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戏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社戏的模样。

社戏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寄托了中国人民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二、社戏的分类社戏可以分为南戏和北戏两种。

南戏又分为崑剧、黄梅戏、越剧等;北戏则分为京剧、评剧、豫剧等。

据说还有很多地方性的社戏,如花鼓戏、梆子戏等。

因为地域和表演风格的不同,各种社戏各有特色,都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的。

三、社戏的表演形式社戏的表演形式与许多其他的表演艺术类似,均是由角色、道具、音乐、服装等元素组成。

社戏的表演形式有许多常见的要素,如唱词、说白、念白、伴奏、舞蹈等,需要有演员的配合和默契。

四、社戏的表演技巧社戏的表演技巧是社戏表演中的重点之一。

演员们需要有不同的技巧和经验来做演员。

诸如气功、喉法、视线、声线等技巧,都需要演员通过不断练习和调整来掌握和使用。

五、社戏的文化内涵社戏承载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其中就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

包括道德、情感、人际关系、历史、哲学等诸多方面。

学习社戏,也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一条捷径,可以带领我们从这种艺术中领略到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质和传统价值观。

六、学习社戏的心得在我们自己学习社戏的过程中,也有了不少心得体会。

我们发现,学习社戏真的需要耐心、专注和执着,需要预备和改正自己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唱词的含义,必须感性地得到角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精心之匠。

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用心去感受,社戏才能进一步承载文化的内涵。

七、总结八年级社戏知识点的总结,或许只是众多问题的一个粗略概括。

希望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社戏的知识和技巧,文化内涵,进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增长智慧,更好地发掘和发挥自己的潜力。

第1课《社戏》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社戏》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这是人物活动的场景,有动作描写,有声音描写,有长句, 有短句,其中几个动词看得出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月夜行船一段(第11段)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 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 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 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 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2.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找岀自己认为精彩、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然后用 旁批写下自己的看法。
⑴简练而精粹,内涵丰富。 像鲁迅其他小说一样,本文语言之"简"与"精"表现得很充分。
例如第1段描述平桥村∶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 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2)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本文写作意图的理解。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本文写作意图的感悟。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 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 纯朴憨厚、 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本文充分表达了作者 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 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 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 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 的主要演出形式。
字词积累
归 省( xǐng ) 惮 ( dàn ) 怠 慢( dài ) 凫 水( fú ) 歌 吹( chuī ) 家 眷( juàn ) 漂 渺(piāo miǎo)

《社戏》课文知识点

《社戏》课文知识点

《社戏》课文知识点
《社戏》课文知识点
一、社戏简介
绍兴旧时农村,为了祈求平安而在社庙戏台上演的戏,又叫“平安戏”。

当时乡村分为一个一个的“社”,每个社设有社庙,大都面河而筑,前面留出大片空地,对面临河筑一个永久性的戏台,台柱是用石头的,不会烂。

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河上。

演社戏带有祭天地、敬鬼神的性质,目的是祈求全社太平、富足,所以是全社的人家捐款公演的。

戏班是出钱请来的,大家都演绍剧,如“龙虎斗”(其中有一句唱词,就是阿Q常常哼的“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无常”等等。

演社戏的日期不固定。

一般在丰收以后的农闲季节,一演就是好几天,至少一天一夜。

各村的人往往今天在甲地看,明天到乙地看,过几天又到丙地看,亲朋好友互相邀请招待,非常热闹。

看时可以在岸上用门板搭着台坐看,也可以在河中的船上看。

戏台四近歇满了各种各样的饮食担。

稍远一点,则有算命看相之类的测字摊。

一些闲汉便临时凑桌赌博,输光了钱便去看戏。

二、罗汉豆解释
即蚕豆,又称胡头、佛豆、倭豆,绍兴人叫罗汉豆。

在绍兴也有“蚕豆”的名称,但那是指豆荚比罗汉豆小得多的豌豆。

上岸时眉毛不湿,面无惧色。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知识点一、字音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踱duó 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 辈撺掇cuān duō 凫fú 水撮cuō桕jiù 楫jí 旺相xiàng二、结构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第二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三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四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三、重难点1.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否是多余之笔?(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

(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

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2.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课文解读+批注①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批注]作者在最开始便表达了自己对于平桥村的喜爱之情,也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

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批注]鲁镇人热情好客。

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批注]出自《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涧水清清流淌的样子。

斯:语助词,犹“之”。

干:通“涧”。

山间流水。

幽幽:深远的样子。

南山:指西周镐京南边的终南山。

全句意思为:前有潺潺小溪水欢快流过,后有幽幽终南山沉静座落。

这里指作者平时所要学习的枯燥的功课。

②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批注]为下文一起看戏做铺垫。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批注]平桥村民风淳朴。

③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批注]照应上文的“得到优待”。

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知识解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知识解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知识解析【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 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文体知识】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人物描写一般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4、环境描写可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情节有详有略】1.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5.去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3、4、5、6 略写的是:1、2、7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课文内容解析】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在春末夏初。

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

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2、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了什么?(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

(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

(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吃豆。

)[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1课 社戏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1课  社戏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01课社戏知识点01 文题解读“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标题简洁明了,点明了本文的中心事件。

【微点拨】社戏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

“社”古时指土地神和祭土地神的地方、日子、祭礼等,后也用来指一种居住区域。

旧时农村在春秋两季要祭社,春祭为“春社”,祈求五谷丰登;秋祭为“秋社”,庆贺一年丰收,酬报土地神。

绍兴后来发展为以演戏来祭社,这时演出的戏便叫“社戏”,因为每年要演,亦称“年规戏”。

后来,社戏不限于祭祀土地神,演社戏的时间亦不限于春秋两季。

【知识拓展】标题的作用1.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表明文章的背景或时间;2.揭示文章的主题;3.提示行文的线索;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知识点02 文体知识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

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作者虚构的,但这种虚构又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糅合熔铸而成的。

因此,小说所刻画的人物被称为“典型人物”。

知识点03 作者作品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有删节。

文章写于1922年,当时辛亥革命已过去十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

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社戏》重要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社戏》重要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社戏》重要知识点总结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使用“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课文主题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故事背景《社戏》写于1922年,由科亥革命不蹦底,鲁迅生活在军阀混战、封建割据下的黑暗、落后、冷酷、亘速的社会里。

他日夜忧国优民,为探索救国的道路而始终不渝地战斗着。

因其外祖母家在农村,所以他从小就与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他们被压迫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他看到了农民身上的闪光点,受到启发和教育,并从中汲取力量,对农民进行热情的歌颂。

沁血头昏脑眩xuan惮dan踱duo棹zh点。

归省xing行h旨ng辈掩掇cuan du6凫国水撮cud相辿楫旺相xi3ng1.消夏:过夏天。

2.归省:回家探望父母。

3.絮叨: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4.宽慰:宽解安慰.5.怠慢: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6.撵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7K :游水。

7.潺潺:拟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8.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9.自失:文中的意思是,完全为笛声所陶醉,仿佛自身都不存在了。

10.弥散:扩散,布满.11.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12.踊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13.纠葛:葛要纠结,难于分解,比喻纠缠不清的事情。

14.棹:划船.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写“我"随母归省后,在平桥村的生活。

统编(部编)版初二语文8年级下册 第1单元 社戏 课件(共23张PPT)

统编(部编)版初二语文8年级下册 第1单元 社戏 课件(共23张PPT)

知识链接
3.绍兴十大风情之一––水乡社戏。
鲁迅对孩提时代看过的故乡社戏始终未能忘怀,称赞备至。对社戏有过动人的描绘和精 辟的论述。绍兴的水乡戏台,大都构筑在土地庙之类寺庙前的河上,故称“河台”、“万年台”。 鲁迅在《社戏》中说,外国人以为中国戏的“大敲,大叫,大跳”,不适于剧场演出,但若在野 上演出,“远远地看起来”,却“自有他的风致”。《龙虎斗》《游园吊打》是很能体现绍剧特 色的戏,历来为绍兴观众所拍手叫好。
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 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 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 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 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
②略写:小旦、小生的表演。
课文精讲
7. “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他并不停地唱着。 以上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
另外,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 些动作神态描写,则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②以动衬静; ③由远及近。
1.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课文精讲
作者采取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十分突出。作者 成功地塑造了一群纯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其中最突 出的就是双喜。他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 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对六一公公的描写,着墨很少,但仅有 的几笔勾勒,运用语言、动作描写极其准确,表现了他宽厚、纯朴、好客、热情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课本知识
知识点
一、字音
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ó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
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撮cuō
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
二、结构
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第二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三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四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三、重难点
1.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否是多余之笔?
(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

(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

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2.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

“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2)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
‘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

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一)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1.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情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

……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
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

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四、问题讨论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

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
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

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

(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五、归纳中心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课后思考探究
一、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
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二、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如月下航船中对江南夜晚美丽景色的描写,充满了水乡特色。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抒情表达方式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如“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沉静”说明笛声使“我”急切的心情平静了下来,
“自失”“弥散”写出了“我”的陶醉。

文中议论表达方式的使用,增强了情感和主旨的表现力。

如“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并不是豆不好,而是因为不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偷来在船上煮了吃的,没有了趣味,也就没有了那种心情。

表现出了“我”对小伙伴的怀念,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三、“我”真正怀念的并非是豆的味道及社戏的内容,而是与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玩乐,甚至偷豆的过程,所以那豆也是无比的好吃,戏也是无比的好看。

更令“我”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他们的淳朴善良,还有那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

流露出“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1.这里是虚写,通过对唱戏的锣鼓声、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等内容的幻想,突出了“我”不能去看戏时,既焦虑又失望、沮丧的心情,进一步表现“我”对看戏的渴望。

2.“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我”欢喜愉快的心情。

3.句子化静为动,细致生动地写出了航船的速度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心情。

4.“支撑”写出“我”看戏的勉强,“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写出了“我”因戏不好看而心生困意。

这句话描写非常细腻,形象地刻画出“我”睡眼蒙眬时看到的景象,突出了“我”既觉得戏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富有神话色彩的“大白鱼”比喻航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船行之快,孩子们的驾船本领的高超,从侧面烘托出了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点拨:本题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考虑句子的语言特点。

很多句子只有理解透彻才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

作者写“我”在剧场看戏的失望、无聊反衬了看社戏的美好;在剧场里看戏,“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一种冷漠、隔阂的关系,而看社戏时所感受到的是互助、融洽、友爱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内容互相映衬,互相加强,紧密统一,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点拨:这是一道拓展题,从课文内容拓展开来,要求我们更多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对其写作内容进行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