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心理辅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择业心理辅导

一、大学生择业的意义

劳动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开始,是独立走向生活道路的第一步。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既地体现个人生活理想与追求的过程,也是检验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所形成的人格与择业观是否与社会的需要相符合的过程。因此,大学生的择业过程既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社会价值的过程。可见,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不仅仅是谋得一份工作,而且是进一步认识社会,实现自我的社会化,使自己更加完善,更加符合社会要求的过程。

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既会遇到外部的社会的障碍,也会遇到本身内部的心理障碍。因此,指导大学生通过克服内外障碍而确定职业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过程。

二、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

大学生能否顺利择业,取决于择业的客观环境因素和择业的主体因素两方面,包括家庭的背景与期望、学校教育的目标与质量、社会就业的形势与信息、个人的素质、个性的特征与性别差异等。

在我国,据1996的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大学生只占全国人口的3%(北京为13%)。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只现有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的需要。随着21世纪高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变成了政治上、经济上竞争的焦点,大学毕业生更不愁就业的出路。从2000年1月在长春举行的吉林几所大学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来看,来此招聘人才的有全国上千家单位,吉林工业大学汽车专业的毕业生仅有237名,而供求之比却达了1:20。今后,随着“科教兴国”方针的贯彻、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的完成和开发大西北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必将大为增加,给大学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然而,由于现阶段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种产业结构又处于调整和改革之中,原有教育体制下培养的毕业生往往在专业上、知识结构上不能适应新的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这样,就会在一个时期、一些地区出现大学毕业生供需脱节的现象,使择业和就业发生暂时的困难。

从主观条件来看,大学毕业生本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也是影响其择业与就业的重要因素。

(一)知识与能力的结构

社会上选择人才的要求一向强调“专业对口”,即个人所学的专业符合用人单位工作的需要。然而,由于有些毕业生在报考大学时多趋向于当时热门的专业,而当时的专业知识结构又不符合现时对人才的要求,这样就使原来热门专业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现在用人形势的变化。因为社会用人形势的发展,不仅要求有新的专业,而且要求有新的专业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仅仅专业对口,而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对口,或者个人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符合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要求,也会使大学生的择业遇到困难。所以,大学生在学习某一专业时,要全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使自己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择业过程中,当遇到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同招聘单位的工作不适应时,也不要轻易畏缩,而应有信心地接受挑战,迎头赶上,努力消除知识与能力的差距。

(四)性别的心理差异

男女性别不同是影响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有些用人单位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作祟,不乐意接纳女性;另一方面毕业生本身性别的心理差异也影响他们对职业的选择。

有些女大学生怀有性别上的自卑感,不能勇敢而自信地面对用人单位的挑选,常常失去了些本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而有些女大学生敢于充分发挥自己在各方面的优势,迎接用人单位的挑选,结果获得了令自己满意的职业。对学生进行面试的有识之士表示,女生善于恰当地估价自己,把握自己和表现自己的长处,对职业的期望值不如男生高,较现实,愿意从低职位的工作做起,因此,她们往往赢得招聘者的好感和接纳。而有些男生由于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语言表达不如女生清楚流畅,或者不太注重自己的外部形象,在职业的竞争上有时还不如女生。

三、大学生择业应有的心理准备

当代大学生择业面临近年我国实行宏观经济调整、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如何面对就业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培养良好的择业心理,则是大学生要理性思考的问题。

(一)面对现实,正确认识就业的形势

大学生面对现实,首要的任务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机制进行理性认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发展科学技术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与此相适应,我国国有经济的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将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将增加,这就使劳动力资源(就业人员)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作为劳动力资源一分子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加入社会劳动力资源流动的“洪流”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双向选择”作为一种新的择业就业方式已逐渐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所认同。在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自身所属行业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选“人”,劳动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择“业”。这是一个相互认定、自由组合的过程和结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机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客观现实。

从近年来大学生的择业情形看,大学生择业的错位导致大学生的择业需求与就业市场需求出现游离现象,加大了失业风险。毕业生希望能进自认为有发展前途的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等大单位,而目前最需要毕业生的新兴行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中小城市的基层单位,毕业生却不愿意去。这些地区和单位人才奇缺,非常希望能接收到大学毕业生,但年年要不到人,硬性分配去的也容易流失。

目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就高(高收入)不就低(低收入)、就东(东部沿海)不就西(条件艰苦的西部内陆)、就城(大城市)不就乡(乡镇)、就富(经济发达富裕地区)不就穷(老少边穷地区)、就大(大企业、大单位)不就小(小企业)、就公(国有企事业单位)不就私(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六就六不就”的择业心理趋向,这无疑给自己的“自主”择业增添了难度,影响择业的成功率。如北京地区的毕业生越来越多,1993年待分配的毕业生为300人,1994年增加到600人,1995年猛增到2424人,1996年为2600人。

(二)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对本身的条件与心理素质有正确的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