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机制探析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是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一、普惠农村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普惠农村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政府应加强与农民代表、农村社区组织等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协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
二、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设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政府应鼓励乡村居民建立村民委员会和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强化基层自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三、依法治理与权利保障新农村建设中,依法治理和权利保障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
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建立健全的农村法律体系,确保农民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四、乡村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是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鼓励建立健全村民议事机制,主动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将其纳入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增强农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五、社会组织与力量的引进新农村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政府应引进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发挥其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帮助。
六、信息化建设与共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
政府应加大信息技术设施的投入,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和交流能力,实现农村信息共享。
七、农村社会文化建设农村社会文化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鼓励农民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
八、农村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建设美丽乡村。
政府应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力度,加强乡村垃圾处理、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九、农村社会风险管理与应对农村社会风险管理与应对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治理与农村治理体系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治理与农村治理体系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农村社会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组织和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系列工作。
农村治理体系建设则是指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治理机制和体系。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治理与农村治理体系建设。
一、农村社会治理的意义与挑战农村社会治理的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农村社会治理是维护农村稳定和谐的重要手段,能够预防与解决农村矛盾和问题,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其次,农村社会治理是服务农民、满足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可以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然而,农村社会治理也面临一些挑战。
农村地区社会资源分散、人口流动性大、意识形态多样等特点,导致农村社会治理面临难度和复杂性的增加。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治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治理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推进。
在法治建设方面,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加强乡村基层法治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并健全村民自治组织等。
在社会组织方面,培育壮大农村社会组织,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和社会支持;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治安防控方面,完善农村社会治安网络,建立农村安全防范体系;加强农村犯罪预防和打击力度,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社区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区自治机制;加强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治理,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农村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内容农村治理体系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农村治理机制和体系。
农村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治理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治理体系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治理体系农村治理体系是指在新农村建设中,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建立和完善的一套管理体系。
它包括了政府管理、村级自治、社会组织参与以及法治保障等多种因素。
本文将围绕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治理体系展开论述,分别从政府管理、村级自治、社会组织参与以及法治保障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府管理政府作为农村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制定政策、规划、调整资源配置等职责。
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权责清晰、服务高效的农村治理体系。
首先,加强乡镇政府的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提高基层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
其次,加强政府的农村扶贫工作,确保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管控,防止乱占乱用现象的发生,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通过政府的有效管理,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村级自治农村治理的核心是村级自治,也是中国农村基层组织的一项重要制度。
村级自治强调的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权力,实现农民的自主权力。
在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自治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加强村民代表大会的建设,提高代表大会的议事水平和决策能力。
其次,推进村级组织的民主选举与监督,确保选举的公平公正,防止权力滥用。
此外,村民自治还应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与执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自律机制。
通过村级自治的实施,可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振兴。
三、社会组织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社会组织的参与对于推动农村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和资源优势,提供技术培训、项目合作和社会服务等支持。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对接与合作,形成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农村建设的合力。
其次,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到村庄的规划和建设中,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支持,如农村教育、卫生保健、文化传承等。
同时,社会组织还可以组织农民群众参与公益事业,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
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体系与农民自治
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体系与农民自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乡村建设成为了当下热议的话题。
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离不开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农民自治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治理体系和农民自治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关键要素。
一、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性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个良好的乡村治理体系能够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乡村治理体系涉及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力量的协调合作,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政府在乡村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推动乡村治理的发展。
通过制定有利于农民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如道路、供水等,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和监督,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企业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企业作为经济活力的主要来源,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企业可以为农村提供就业机会,吸引外来投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企业还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渠道,帮助农民提高产品质量和扩大销售范围。
企业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参与,不仅使农村经济更加繁荣,还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品质。
四、农民自治的重要性农民自治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农民自治是指农民根据自身需求和利益,在法律范围内自主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一种形式。
农民自治可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意识,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通过农民自治,可以更好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五、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农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业合作社通过集体经营、规模经营和产业链延伸等方式,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业合作社可以通过资金、技术、市场等渠道,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销售中的问题,提高农民的群众的组织能力和协作意识。
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村社会治理体制
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村社会治理体制新农村建设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而新型农村社会治理体制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在新型农村社会治理体制中,需要将党委领导下的政府为主体、农民自治和社会组织参与的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格局形成并发挥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回答,深入探讨新型农村社会治理体制的建设。
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农村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可以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和互通有无,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此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还有助于提升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鼓励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在新型农村社会治理体制中,鼓励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农村社会组织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如健康、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农村社会组织还可以组织农民开展经济合作,推动农民的增收致富。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支持,为其发挥积极作用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管理机制新型农村社会治理体制的建设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管理机制。
这包括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法规、加强农村社会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
只有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面临的各种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四、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农村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通过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农民自治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其居民自治和服务功能,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
五、构建农村社会治理的信息化平台新型农村社会治理体制的建设需要依靠信息化手段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效能。
构建农村社会治理的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递,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建设农村社会治理的信息化平台,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建设新农村需要更加科学、有效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介绍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1. 加强基层自治,推进农村自治能力的提升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基层自治是非常重要的。
新农村社会治理模式要注重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扬民主,提升农村自治能力。
2. 推进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厚植农村组织活力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组织,如农民合作社、村民理事会等。
这些组织能够整合资源,协调利益关系,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运行。
3. 加强乡村治理队伍建设,提高治理水平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乡村治理队伍。
要加强乡村干部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乡村社会治理需求。
4. 注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村居民权益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保障农村居民的权益,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5. 创新乡村金融和扶贫模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新农村建设需要创新乡村金融模式,为农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同时,要创新扶贫模式,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能力。
6. 引导农村社会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引导农村社会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乡村特色。
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培养农民的文化素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7. 建立健全农村法治体系,保障社会稳定和秩序新农村建设要建立健全农村法治体系,依法治理农村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8. 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公益事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益事业。
通过发展公益组织和慈善事业,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9.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智慧农村发展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智慧农村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模式探索
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模式探索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地区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为乡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模式。
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新农村建设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体系。
乡村规划应以农村发展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统筹农田、生态、村庄布局等方面。
同时,建立健全乡村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和行政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乡村发展的跟踪监督和评估,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村级自治的推进乡村治理模式应注重发挥村级自治的作用。
村民自治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应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组织机制,促进村民参与决策和事务管理,形成充满活力的村级社会组织。
同时,提高村民自治的法制化水平,加强对村民自治行为的指导和监管,确保村民自治的秩序和公平。
四、政府引导与服务乡村治理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服务。
政府应该扮演好规划者、协调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制定优惠政策,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向农村倾斜。
同时,政府还应该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五、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乡村治理模式应推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合作社可以整合农民资源,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提供补贴和技术培训等支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行。
同时,农民合作社还可以提供农民培训、社会保障等服务,增加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治理模式还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发展的关键。
应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明确土地流转、承包和经营权利的界定,鼓励农民参与土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要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解析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治理机制
解析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治理机制一、引言社会治理是指对社会复杂现象及其问题进行协调、调控、管理和服务的一系列行动。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但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
因此,建立一种适合新农村的社会治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治理机制。
二、完善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基层组织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农村村委会、农民合作社等基层组织应该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决策机制。
同时,要注重培养和选拔合适的村干部,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并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合规。
三、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务投入,并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管理和监督。
要加强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配置,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同时,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评价机制,激励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并纠正低效、浪费资源的现象。
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要加快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障。
同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五、培育新型农村社会组织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来提供服务和开展活动。
要培育农民合作社、村级产业协会等新型组织,通过规范管理和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和运营水平。
同时,政府应该给予支持和引导,让这些组织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六、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治理的核心目标之一。
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确保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监管,打击非法用工现象,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七、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保护,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应该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美丽乡村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新农村建设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农村社会管理与治理的背景农村社会管理与治理是指对农村社会事务进行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一系列活动,它的背景在于新农村建设形势下社会问题的产生。
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产业转型的加快以及农村人口的流失,农村社会管理与治理问题日益凸显。
二、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的优势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相较于传统的农村管理方式,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能够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村发展更加具有活力;二是能够更加有效地整合资源、加强政策支持,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效能;三是能够促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的主要内容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村民自治机制,通过传统村民自治、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二是村委会机制,村委会作为村级组织,起着组织协调、政策宣传和社会服务等作用;三是乡政府和县政府的指导和支持,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提供农村管理和服务的支持。
四、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的具体实施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的具体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组织的自律能力和服务能力;二是推进村民自治,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培养村民自治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加强村委会的工作,提高村委干部的能力素质和服务意识。
五、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的效果与问题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的推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是农村管理的落后和不足,另一方面是部分农村居民的意识和素质问题,还有一部分农村管理干部的能力和作风问题。
六、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的改进思路为了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管理与治理机制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二是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村管理干部的能力素质;三是完善制度机制,强化法治建设,增加农村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新农村建设的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机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素,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机制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机制进行探讨。
一、加强村民自治的重要性村民自治是指在农村社会组织中,由农民自发组织进行的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处理。
加强村民自治具有诸多重要性。
首先,村民自治能够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和自治意识。
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农民能够参与到村庄的事务中,拥有决策权和参与权,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增强了民主意识。
其次,村民自治有利于解决农村社会问题。
农村社会问题繁多,如土地流转、农民增收等,只有通过村民自治,农民才能有效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共识,推动问题得到解决。
此外,村民自治还有助于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社会的整体素质。
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为了加强村民自治,需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首先,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村民的自治素质。
只有村民具备了自治素质,才能真正实现村民自治。
其次,要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的村民议事规则。
村民自治需要有明确的决策程序和规则,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公正、透明和合法。
还要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村民自治的有效运行。
三、推动乡村治理机制的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是支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为了推动乡村治理机制的创新,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要激发和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
通过落实农民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自治意识,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的合理化。
其次,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农村治理机制体系。
顶层设计可以提供政策指导和资源保障,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另外,还要加强公共服务,完善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四、加强农村组织建设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加强农村组织建设。
首先,要推动农村基层组织的转型升级。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存在着质量不高、活力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提高基层组织的活力和效能。
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机制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乡村治理机制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素之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分析乡村治理机制的意义、目标以及实施过程等方面,来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机制。
一、乡村治理机制的意义乡村治理机制是指在新农村建设中运作起决策、协调、监督和执行等职能的一种规则体系。
它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乡村治理机制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合理规划农村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乡村治理机制能够加强村民自治,提高农民自发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再次,乡村治理机制能够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乡村治理机制的目标乡村治理机制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参与广泛、运转高效的决策结构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
具体来说,乡村治理机制的目标包括:完善乡村法治体系,加强乡村社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乡村一体化发展,增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乡村治理机制的实施过程乡村治理机制的实施过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要完善农村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农村治理的原则、方法和程序。
其次,要加强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推广村民自治和社区共治模式,让乡村发展的主导权回归到农民手中。
再次,要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提升农村管理水平,加强基层干部的培训和素质提升。
最后,要积极推动乡村一体化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动乡村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乡村治理机制中,政府的职能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既要发挥好统筹协调的作用,又要尊重市场的作用,鼓励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乡村治理机制的实施提供保障和支持。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强对乡村治理机制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其顺利运行。
五、乡村治理机制中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促进乡村民主政治的建设。
农村治理的机制创新与改进探讨
农村治理的机制创新与改进探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治理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创新和改进农村治理机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治理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农村治理背景分析当前农村治理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挑战,如农村经济转型、土地利用问题、农村人口流失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与传统农村治理模式的僵化导致的。
二、创新农村管理模式为有效解决农村治理问题,我们需要创新农村管理模式。
一方面,可以借鉴城市治理的经验,将一些现代管理理念引入到农村管理中,如透明化、信息化、专业化等。
另一方面,可以注重发挥群众自治的作用,在村民中建立决策共识,形成村民自治的治理形式。
三、建立健全的农村组织体系在创新农村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农村组织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建立农村居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等民主参与机制,促进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同时,要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引领和推动农村治理工作。
四、推动法治化农村治理法治化可以为农村治理提供长久稳定的基础,保障农民的权益。
要健全农村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农村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农民群众法律素养。
此外,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农村治理不能只关注经济层面,还应注重农村社会建设。
可以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福利水平。
同时,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增强农村的文化自信。
六、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农村土地问题一直是一个困扰农村治理的难题。
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
同时,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整治等方式,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规划和利用。
七、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高。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同等的服务。
八、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治理的重要内容。
新农村建设的治理创新与机制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治理创新与机制建设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也迎来了新农村建设的时代。
为了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的幸福生活,新农村建设需要进行治理创新与机制建设。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回答写作。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农民可以更加自由地流转土地资源,实现高效、规模化的农业生产。
此外,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农民参与土地经营主体化,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治理创新。
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建立健全的农村产权保护制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激发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创业的积极性。
同时,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和营销,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治理创新。
三、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与服务,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居民和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此外,促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民的信用评估和贷款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融资便利,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治理创新。
四、农村教育和医疗改革农村教育和医疗改革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培养农村人才,并逐步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同时,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
农村教育和医疗改革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治理创新。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加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为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此外,发展农村信息化技术,建设农村电商平台,拓宽农民的销售渠道和增收途径,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治理创新。
六、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
通过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和塑造农村的精神风貌。
深化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提升农村治理能力
深化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提升农村治理能力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然而,农村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农村治理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从深化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的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农村治理能力。
二、加强农村治理体制改革要提升农村治理能力,首先需要加强农村治理体制改革。
这包括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体制,完善村级组织选举制度,加强村民自治能力的培养等。
只有在良好的治理体制基础上,才能实现有效的农村治理。
三、完善农村规划与管理农村规划与管理是提升农村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应该加强对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与管理,科学合理规划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居住区建设。
同时,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加强农村卫生、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四、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是提升农村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农村企业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还应注重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农民的创业精神与技能,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
五、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社会管理是提升农村治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应该加强对农村社会组织的引导与管理,加强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服务的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公共安全的管理,保障农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六、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提升农村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应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农民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
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治理的重要力量。
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党员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要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八、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农村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模式
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模式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角色重塑。
新农村建设的成功需要一种有效的乡村治理模式,以促进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模式,以期为乡村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农村土地流转与资源整合农村土地流转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乡村治理模式应鼓励农民将闲置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便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业增效。
同时,农村资源整合是提升农村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政府应加强资源整合与配置,引导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经营农田,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
三、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是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和提高生活品质的关键。
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模式应通过完善教育、医疗、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应注重发展乡村金融、文化和体育事业,促进全面的农村发展。
四、农民组织与合作社建设农民组织和合作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乡村治理模式应注重培育农民组织和合作社,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发挥其主体作用。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组织和合作社的引导和管理,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促进农村的自组织能力和发展动力。
五、农村产业发展与就业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乡村治理模式应通过发展乡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引导农民选择适合本地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产业,提供技术培训和财务支持,促进农民就业和创业。
六、乡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乡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乡村治理模式应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农民参与环境保护,推动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
七、农村基层自治与法治建设农村基层自治和法治建设是保证乡村治理效果的重要手段。
乡村治理模式应强化农村基层自治,充分发挥农民代表大会和村民理事会的作用,促进农民民主参与和决策。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而要实现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展开讨论。
二、农村社会治理的意义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是农村社会管理和发展的基础,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也需要农民、社会组织以及市场等多个主体的参与。
三、政府的作用政府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担负着重要责任,需要通过制定政策、加强监督、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来推动农村发展。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村社会矛盾的调解和协调,维护社会稳定。
四、农民的参与农民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应该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尤其是在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村庄规划等方面,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应得到重视。
五、社会组织的参与社会组织在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农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村民委员会等组织,能够动员和组织农民共同参与农村建设和治理。
六、市场的参与市场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能够更加高效和有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市场也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七、创新的思路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需要采取创新的思路。
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升级。
此外,还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八、加强法治建设法治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加强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同时,也要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九、资源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中,需要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也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总结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农民、社会组织和市场等各方的共同参与。
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治理创新与探索
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治理创新与探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社会治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为解决这些问题,社会治理必须进行创新与探索。
一、调整乡村治理体制乡村的社会治理是基础。
目前,农村社会治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村委会管理模式上,并且村干部工作繁重、经验有限。
因此,调整乡村治理体制显得极为重要。
可以尝试将村级治理向村民自治、政府指导的方向转变,通过选举产生更加公正负责、能力更强的村委会,提高农民参与决策的权利。
二、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村民自治组织可以通过组建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促进农民的参与和主体地位的提升。
同时,要加强对村民自治组织的培训,提高其运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让其能够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
三、加强村级权力监督村委会的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腐败问题的产生。
因此,需要加强对村级权力的监督,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可以通过设立村级协商议事会,增加多方参与,监督村委会的工作,确保农民的利益得到维护和实现。
四、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基层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就业服务中心等活动,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发挥自身的力量。
同时,也可以促进农民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公共服务,推动农村社会发展。
五、加强家庭教育新农村建设中,家庭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加强家庭教育的力度是社会治理的关键。
可以通过组织家庭教育培训、编写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等形式,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同时,也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宣传,让更多家庭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六、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农村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保障每个农民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同时,也要倡导教育资源共享,让农村学校能够与城市学校共享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七、推广农民互助保险农民面临着各种风险,如自然灾害、疾病等。
构建新农村建设的治理体系与机制
构建新农村建设的治理体系与机制当代中国,农村建设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推进农村建设,实现农民群众的持续增收、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农村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必须构建适应新农村发展需求的治理体系与机制。
本文将从政府引导和农民参与、农村治理的法治化、财政投入与支持、社会组织的参与等方面展开回答写作。
一、政府引导和农民参与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引导和农民参与相结合。
政府应制定全面的农村建设规划,明确目标和任务,并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使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建设过程。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和投资支持等方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的发展。
二、农村治理的法治化农村治理必须实现法治化,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和农民的权责。
政府应加强执法力量和法律意识培养,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同时,农民也要增强法律意识,主动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只有通过法治的手段,才能保障农村建设的有序进行。
三、财政投入与支持财政投入是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
同时,政府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鼓励银行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支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建设等,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只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才能实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四、社会组织的参与社会组织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一员,应发挥积极的作用。
政府可以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建设,为其提供便利。
同时,社会组织也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建设。
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实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
五、宣传教育与文化建设宣传教育是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农村的优秀文化,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
宣传教育的力量和文化建设的支持,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六、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政府应鼓励农民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发展农村产业和乡村经济。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机制探析(同名14673)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机制探析(同名14673)i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机制探析摘要: 乡村治理在我国古而有之,不算是新鲜话题,但不管是古代的乡里制度,还是近代的乡镇自治,抑或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民公社制度,都是基于农村资源汲取基础上展开的乡村治理活动。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我国乡村治理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初步形成了多元治理结构。
但是, 目前我国乡村治理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目前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村民自治; 新农村一、引言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我国农村改革, 打破了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的乡村治理模式。
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普遍推行, 我国农村乡村治理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县以下的乡一级恢复建立乡镇政府, 实行乡镇行政管理, 乡镇以下设立村民委员会, 实行村民自治。
这种乡村治理机制被称为“乡政村治”模式1。
目前, 我国乡村治理的主体有乡镇党委政府、村支部和村委会、农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等等, 初步形成了多元乡村治理结构。
但是, 由于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分化、转型期, 村民自治制度设计与农村现实治理还存在较大差异, 乡村治理还存在诸多问题, 特别是农民的乡村治理主体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因此,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体现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精神, 完善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对乡村治理机制提出新的要求。
如何通过治道变革和创新,实现乡村良好治理状态,促进新农村建设,成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治理模式
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治理模式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农民意识的提升,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国家重点推进的工作。
然而,传统的农村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探索新的农村治理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十个角度的探讨,旨在寻找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治理模式。
一、强化基层自治一个健康的农村社会需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因此,新农村建设应该突出强化基层自治,给予农民更多的自我管理权和自治权。
在农村社区中设立自治组织,鼓励农民参与到农村事务的决策过程中,提高农民参与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创新农村治理体制为了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必须创新农村治理体制。
传统的农村治理体制由政府主导,而新农村建设需要多元主体参与。
可以鼓励农民成立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将市场机制引入农村治理体系中,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协同发展。
三、完善农村法治环境农村法治环境的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要加强对农村地产权、土地流转、农业经营权等方面的法律保护,明确农村土地产权权益,消除农民的土地流转顾虑,为农民提供法律保障,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注重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因需施策。
通过完善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农民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同时,要积极开展法律、税收等方面的培训,让农民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六、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和农村治理的问题,也是文化建设的问题。
要注重培养农民的文化素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传承和挖掘优秀的农村文化,弘扬农民精神,让农村成为文明、和谐的社会。
七、构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机制探析摘要: 乡村治理在我国古而有之,不算是新鲜话题,但不管是古代的乡里制度,还是近代的乡镇自治,抑或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民公社制度,都是基于农村资源汲取基础上展开的乡村治理活动。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我国乡村治理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初步形成了多元治理结构。
但是, 目前我国乡村治理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目前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乡村治理; 村民自治; 新农村一、引言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我国农村改革, 打破了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的乡村治理模式。
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普遍推行, 我国农村乡村治理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县以下的乡一级恢复建立乡镇政府, 实行乡镇行政管理, 乡镇以下设立村民委员会, 实行村民自治。
这种乡村治理机制被称为‚乡政村治‛模式1。
目前, 我国乡村治理的主体有乡镇党委政府、村支部和村委会、农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等等, 初步形成了多元乡村治理结构。
但是, 由于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分化、转型期, 村民自治制度设计与农村现实治理还存在较大差异, 乡村治理还存在诸多问题, 特别是农民的乡村治理主体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1周水仙.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J] .上海农业科技, 2006,(6)到很好的发挥。
因此,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体现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精神, 完善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对乡村治理机制提出新的要求。
如何通过治道变革和创新,实现乡村良好治理状态,促进新农村建设,成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2本文认为,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必须调整县乡政府体制,重建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吸纳乡村民间组织参与治理,构建新农村多元治理机制。
二、现有乡村治理的结构困境与矛盾搞好乡村治理,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富裕,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0多年来,中国乡村治理取得了巨大成绩,成效显著,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发展,而且也对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及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乡村治理发展很不平衡,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乡村治理仍处初创、实验和推广阶段,乡村治理中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既是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的动力支撑和重要保证,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既是当前农村工作的内在要2全球治理委员会. 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 ].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5,第23页求和应势之举,也是巩固农村各项改革成果,解决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
(一)乡村组织体系的矛盾1、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矛盾我国82年宪法明确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自治的本意是一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或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的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某一地域的共同体对中央政府的相对独立性。
宪法中所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内涵至少说明,农村社会不再是一个行政化的社会,应该把农村社会非政治性领域的运作过程与国家系统内部政治性权力的运作过程区别开来。
村组法更是明确地把国家的政权组织与村级组织作了制度化的区分。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4条的规定,‚乡镇政府对于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乡镇政府不得干预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
‛所谓指导,就是对村委会的工作进行指点,对他们的工作提出原则性的意见,把握好大方向,而不是对日常事务进行干预。
支持和帮助就是对村民委员会依法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如举办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维护社会治安、调解民间纠纷、建立和完善生产及生活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以及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执行村规民约等方面,乡镇人民政府都要尽量给予实际支持和帮助。
3虽然宪法和村组法都已规定了乡政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划定了乡政权和村治权各自的运作空间,但自上而下(中央——地方——基层)的压力型政治体制以及乡政在这一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造3张厚安.中国农村基层政权[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第389页成了乡政权力与村治权力在结构上的断裂,同时,国家的农村发展战略、乡镇政权的特殊功能以及乡、村利益的分割,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乡政权力与村治权力在功能上的冲突,由此导致了两种权力的运作界限不明、相互侵权的现象时有发生。
乡镇政府往往直接领导村委会的工作,甚至以粗暴的方式进行。
因为村一级不仅有村委会组织,而且有村支部,且村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村支部又受乡镇党委的领导,这就使乡与村之间的关系变得不确定起来。
这也为乡与村之间、村级组织内部产生矛盾埋下了隐患。
从总体上看,代表国家权力、高度组织化的乡政权力是造成冲突的主要原因。
许多乡镇仍然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机构,仍然习惯于以命令指挥式的管理方式对村委会从产生到日常工作进行行政干预。
包括对村委会选举的干预、乡镇党委通过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乡镇对村委会的财政监控、乡镇对村委会的诱致性控制等。
因此,村级治理在许多方面仍需要以乡镇的公共权威为后盾,而乡政则通过支持和协助村的工作来影响村级治理。
这样,乡镇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弱化村委会的权力,实现对村委会的控制。
4另一方面,有些地方的村委会则出现‚过分自治化‛,力求摆脱乡镇政府的指导。
他们对承担的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职责,抱着消极、冷淡的态度,甚至对乡镇政府进行对抗。
2、村级组织内部的矛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1986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22号文)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1999年2月13日)的文件精神,乡镇党委属于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乡4金太军.村庄治理中三重权力互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 战略与管理,2002,(02)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乡镇党委的工作职责,就是要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并通过政府执行。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2条指出:‚农村党支部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3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第2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乡人民政府反映人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第4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可见,上述这些关于村党支部与村委会职责与权力的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对村党支部‚领导核心‛的权力范围和村委会自治的权力范围划分不明,导致两种结果的出现:一是过分强调党的领导而虚化村委会的自治功能;另一种结果是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地位受到撼动。
(二)村委会的行政化倾向村组法明确规定,村委会候选人必须通过村民预选产生,村委会必须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并且村民有罢免村委会干部的权力。
从理论上看,有法律加以保障,村委会应该实实在在地代表村民的利益。
但事实上,以上规定并没能撼动高度组织起来的乡镇行政和分散的村民在争夺村委会方面的优势地位,无论选举多么真实,选举上来的村干部却与以前的村干部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依然唯乡镇命令是从。
5村级组织的工作主要是完成自上而下的各种政府任务;村委会更多的是对上级政府负5贺雪峰.乡村关系研究的视角与进路[J].社会科学研究,2006,(1)责,而不是对选举他们的村民负责;村级组织还按照政府的模式设臵机构和职位,成为一个微型政府;村干部的工作报酬是由其完成政府任务的情况决定,而不是由村民决定。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传统权力运行机制的沿袭。
我国现行的乡镇治理体制是由人民公社体制沿袭而来,尽管人民公社体制已废除,但是人民公社时期的权力运行机制却沿袭了下来。
二是制度构造的内在矛盾。
村级组织的位臵处于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之间,从而使体制安排上必然存在内在的矛盾。
村级党组织虽然由本村党员产生,但是它属于乡镇党委的下级组织,并要依照下级服从上级的党规办事。
村组法又规定,村委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这就意味着,村委会具有两重职责,即服从上级的命令和代表下级的利益,这在行政组织序列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所以,村委会的行政化倾向是非常明显的。
三是压力型体制加剧行政化。
‚压力型体制‛是指:一级行政组织为了实现经济赶超,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种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
6为了改变落后的农村状况,国家行政力量大规模、超强度的进入农村社会,各种达标升级活动层出不穷。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只有将党政组织体系中的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式延续到村,并努力控制村级组织及其行为。
这一强有力的压力型体制放大和强化了村级组织的行政功能,加剧其行政化。
(三)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在‚乡政村治‛的制度架构下,国家体制性权力逐渐退出乡村社会,乡村社会中存在的许多公共事务转由村一级来承担,村成为具有较强公共功能的微型社会载体,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组织单位。
村委会是6张乐天.公社体制后的农村经济与政治——湖北农村调查引发的思考[J].战略与管理,1997,(1)国家制度规范认可的体制性基层组织,是整个国家组织体制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农民表达自身利益的主要组织依托。
但是由于村委会严重的行政化倾向,导致农民利益表达受阻。
毫不隐讳地讲,国家高层听不到农民的利益需求、地方政府与基层政府对中央政策执行不利或扭曲,也是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之一。
由于村委会的行政化倾向和乡镇对村委会的控制,农民作为中国的一个最庞大的群体,却失去了自己的‚代言人‛,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没有可以依赖的组织,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与之抗争,如果每个农民都采取这种方式,社会不可避免的将处于紊乱的状态中。
盛洪指出‚从几十年的农业政策史及其结果来看,缺少一个反映农民利益的、平衡的政治结构,是许多损害农民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利益的政策轻易出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