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区)【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区一、名词解释1.社区答: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虚拟社区答: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
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
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简答题1.社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答:社区的构成要素(1)一定数量的人口人是社区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人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是较为紧密的。
社区人口对所在社区内的关系依赖性较强。
(2)一定的区域界限这是社区与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相区别的根本特点,社区要求单独占有一定面积的区域,有明确的疆界。
社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叫社区的区位体系,也叫生态体系,它包括地势、气候、动植物等。
社区边界的划分标准有:①按照服务中心所能达到的范围来划分社区某个或某群商业、金融和文化服务中心活动所能达到的地方便是社区的边界。
②以商业种类和商业化程度来划分即经济区,凡在经济上联系紧密的就是一个社区。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含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含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益星学习网提供全套资料
目录
第一部分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互动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第六章社会组织
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第八章社区
第九章社会制度
第十章社会问题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第十四章社会的现代化
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概论(代码884)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48)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14)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专业社会学(代码613)考研真题及部分详解
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理论(代码852)考研真题及详解(文法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共用)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14)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05)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05)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理论(代码852)考研真题及详解(文法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共用)
2010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基础知识考试(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社会学部分)。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六章社会组织一、名词解释1.社会组织答:社会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特定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由于这些要素的排列与组合规则不同,使社会组织的类型也千差万别,形成了现代社会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①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②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2.科层制答: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
它是指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科层制特征包括:①内部分工明确,且每一成员的工作内容、权力及责任都有明确规定;②分科设层、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③量才录用,组织成员都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管理权与所有权分开;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范体系,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关系只是工作关系,公私分明。
3.泰罗制答:弗里德里克·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
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中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人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
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答:(1)组织的概念①组织的两种理解:a.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初级群体;b.狭义的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1.社会调查研究答:社会调查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并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科学地阐明社会的状况及其变动规律的认识活动。
2.研究假设答:研究假设是建立在对调查对象初步了解之上的,关于调查对象的特征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推测性判断。
3.操作化答: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狭义的操作化是指命题和概念的操作化,即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之变为经验层的、能够直接测量的概念的过程。
广义地,操作化也可以包括研究课题的具体化。
4.信度答:信度是指可靠性,即当人们采用同样的方法和指标去重复测量同一对象时,所获结果的一致程度。
信度高度实际上反映的是测量方法和工具的问题。
如果一个指标的含义不清晰那么测量的信度也不会高。
5.个案调查答:个案调查是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收集与它有关的所有资料,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细致分析的研究方式,一般采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
6.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答:参与观察是调查者亲身加入到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其一员,直接参与该群体的活动,同时又保持着客观态度进行观察,以获得资料的方法。
分为研究人员公开身份和不公开身份两种。
非参与观察是调查员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7.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答:结构式观察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观察计划而进行的观察。
非结构式观察则事先对观察范围和程序不作严格规定,而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的观察方法。
二、简答题1.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怎样的?二者之间有何异同?什么情况下应选用分层抽样?什么情况下则应选用整群抽样?答:(1)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具体操作方法①分层抽样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如性别、年龄、职业或地域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一、名词解释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答:(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含义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区别与联系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共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
社会流动主要是从动态的历史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
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调整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
2.社会分化答: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分化的角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3.阶层答: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
不同的层次在资源的占有和获得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应了社会的不平等。
同时,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4.精英循环(帕累托)答:精英循环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是指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体现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
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不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5.结构性流动答: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从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如科技发展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市人口。
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种种态度。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初级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一、名词解释1.社会群体答: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2.次级群体答: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
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3.初级社会群体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4.非正式群体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
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5.内群体答: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
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
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
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体的感情。
6.参照群体答: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
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一、名词解释1.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五种类型。
2.反向社会化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现在,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致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二、简答题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具有怎样的功能?答:(1)社会化的含义①社会化实际上是两个过程的结合:一是个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获得独特的个性和人格,学会适应并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二是社会成员、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一起行动,共同支持和维护社会生存与运行的过程。
②从第一个过程来看,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从第二个过程来看,社会化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社会的生存与有效运作也是如此。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变迁)【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一、名词解释1.社会变迁答:社会变迁的含义包括四点内容:(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
(2)社会变迁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3)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社会学要研究中层理论的建议。
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
(4)在中观层次上,社会变迁常常被视为社会结构的变迁。
2.社会进化答:社会进化是社会缓慢的、有秩序的变化形式,这种变迁一般表现为某一社会对于外部环境压力、内部不协调所做的有序的调整,这种调整没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3.社会进步与倒退答:那些有利于促进人类的福利、平等和发展的变迁被称为社会进步;阻碍甚至与此相反的变迁被认为是倒退。
4.“经济周期”论答:熊彼特把经济周期分为三种:短周期40个月,中周期9—10年,长周期50—60年。
每一个周期内部都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整个经济过程就是这四个阶段循环往复的过程,长周期中包含有中周期,中周期中包含着短周期,因此,整个经济过程又是由这三种周期复合而成的。
伴随着这一经济周期各阶段的是创新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5.奥格本的“文化堕距”论答: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一般地,物质文化首先变化,之后非物质文化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但后者的变化有所延迟,即二者的变化在时间上是有差距的。
当适应性文化变得与物质文化相适应之后,物质文化还会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又一次发生适应性变化的情况。
人类社会的文化就是这样发展的。
6.社会均衡论答: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都是一个功能系统,它是由发挥不同功能的各部分(子系统)结合而成的,这些子系统是适应子系统(A)、目标达到子系统(G)、整合子系统(I)和维持模式子系统(L)。
各个子系统之间既互相分工、又互相依存,共同实现着社会系统的目标。
这样,社会系统是协调的、稳定的和平衡的。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简答题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领域之中,而是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
(1)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
具体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系统。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来,社会中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互相联络在一起,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整个社会具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性质。
从社会这个整体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这正是社会学的任务。
(3)社会学体现了科学中的综合发展这一趋势。
在19世纪,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分化,表现为分科越来越细,部门化或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在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中,人们会越来越多地认识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要求从总体上把握研究的对象。
2.试述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答:社会学产生的背景是:(1)19世纪30年代,孔德连续出版了多卷本哲学名著《实证哲学教程》。
他在该书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的名词以及关于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大体设想。
后来的社会学家们大多将此作为社会学诞生的标志。
(2)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社会学的大体设想,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科学发展的进程决定的。
①从社会历史条件看,孔德生活在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
在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中,人们急切地要求搞清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之间关系的影响。
这是催生社会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从学术发展的背景上看,在中世纪的神学统治下,自然科学曾长期被压制,之后,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科学繁荣发展的春天。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社会唯实论2.拟剧论3.家庭制度4.社会控制的刚度5.集体行为6.精英循环(帕累托)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1.怎样理解社会化的阶段性与终生性?2.请比较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不同的特点。
3.科层制组织有哪些特征?如何理解科层制的优点和弊端?4.如何理解西方正在出现的城市郊区化现象?5.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各有哪些特征?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1.社会学有哪些功能?请联系实际加以解释。
2.联系实际,运用社会网络的观点如何看待中国社会中拉“关系”的现象?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社会唯实论答: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
这个思想渊源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唯实论。
以阿奎那为代表的唯实论者认为共相具有实在性,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精神实体,同时作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中,只是当其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抽象概念,它才后于个别事物。
社会唯实论就是以这一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个人的关系的。
2.拟剧论答: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3.家庭制度答:家庭制度是关于家庭的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
家庭制度的内容主要由婚姻制度及相应的习俗礼仪、生育制度、亲子制度、父母与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家庭财产继承制度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组成,其中婚姻制度最为重要,其它制度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
4.社会控制的刚度答:社会控制的刚度是指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
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越小,受到的制裁越轻微。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的产生(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①社会学产生的标志是: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了六卷本名著《实证哲学教程》。
在1838年出版的第四卷中,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这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②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在孔德看来,社会学是一门实证主义科学。
他将“实证”一词具有如下含义: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③孔德关于人类精神发展的阶段理论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a.神学阶段。
神学阶段是企图探求事物运动的终极原因的虚构阶段。
b.形而上学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的特征是人们把那些支配现象的超自然主体替换成一些抽象的实体,并依据对这些抽象实体的认识来解释各类具体现象。
c.科学阶段。
科学阶段是把推理和观察结合起来,从而发现现象的实际运动规律的实证阶段。
④社会研究对象在孔德看来,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a.社会静学,即从相对静态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包括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b.社会动学,即从相对动态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包括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⑤孔德在社会学中的地位评价孔德不但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基本想法。
这些对后来社会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他被称为社会学的创始人。
(2)社会学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a.思想启蒙运动从思想上实现了人的解放,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对于长期禁锢于神学统治下的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b.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迅速的社会变迁和众多社会问题。
②思想条件对社会学的产生影响最大的是西方近现代以来的社会思想,如十七八世纪以来英国及欧洲大陆思想家(如霍布斯、洛克、卢梭等)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特别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社会唯实论2.社会化3.冲突4.社区5.法理型统治6.越轨行为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1.运用拟剧论的关键概念,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现象。
2.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应遵循的规律是什么?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转型的过程是怎样的?4.简述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
5.简述社会分层的主要方法。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1.西方社会学主要有哪几种理论?各自有什么特点?2.试结合集合行为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化解办法。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社会唯实论答: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是基于行动者的个体与社会关系体系的关系产生的两种不同观点。
与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实体,并且外在于个人、超越于个人不同,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该理论坚持还原论的观点,即要研究社会就必须去研究个人。
2.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五种类型。
3.冲突答:冲突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它与竞争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将对方视为敌对者,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敌对者身上,而不是集中于目标物上。
冲突可能发生于不同层次和多种领域,从冲突的性质上划分有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文化冲突等,民族冲突和国家冲突是综合性的冲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第九章社会制度一、名词解释1.社会制度(社会设置)答:社会制度又称社会设置,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
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包括价值观与价值判断、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组织设置、权力体系。
2.功能主义答:功能主义又称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也代表着一种社会学研究的思想潮流,在20世纪的社会研究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德、帕森斯、默顿等人。
结构功能主义者是把社会看作一个类似于有机生命体的一个整体系统,它由各个子系统和具体部分组成,而每个系统和部分又承担着整体社会的一部分功能,正是以这些功能的发挥,使得社会整体得以存在,因此,他们从社会整体存在的必要性出发来分析个体行为和社会制度、社会现象,认为所有社会现象必然是某种功能性的体现,功能主义由此得名。
3.制度化答:制度化是人们活动方式模式化、定型化的过程,即人们在一定情况下承担某种角色时,他们会按照彼此预知的,并被认为是正当的与合法的方式去行动。
制度化不但反映在微观的社会互动之中,也反映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
二、简答题1.社会制度有哪些构成要素?答:社会制度是一组比较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系统组成的综合体。
这些要素系统包括五个方面:①规范系统;②策略系统;③知识系统;④组织系统;⑤设备系统。
(1)规范系统规范系统是社会制度的首要要素。
在社会学中,可以将规范理解为权利安排与行动准则的总和。
①权利安排决定的是在社会制度框架中社会成员进行社会行动的基本权利,也即责任和义务的分割,往往涉及的是制度中的社会成员如何利用制度框架中的资源来实现其行动目标,满足社会需求。
权利安排既可能是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可能是以各种非正式方式出现的习惯。
只要这些习惯涉及人们在社会行动中彼此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就属于权利安排。
②所谓行动准则,一般是指社会行动者能够以话语方式表达的对行动进程的规定,往往涉及行动者在说明行动的理由、过程、结果时应遵循的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确定方式。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一章社会控制一、名词解释1.社会控制答: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社会舆论答: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于此事件或现象的是非曲直之评价。
社会舆论可分为民间舆论和权力者制造的舆论。
民间舆论是产生于民间的、由于一定范围的民众对某一事件共同发生兴趣而形成的舆论。
权力者制造的舆论则是由政府或其他掌权者发动的。
3.越轨行为答: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二、简答题1.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答:社会行为会受到制约,社会通过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和文化控制手段对社会行为形成制约。
(1)组织控制手段。
现代社会发达的分工体系,将社会个体置于各种社会有机联系之中,人们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
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权威,另一种是组织规章。
(2)制度控制手段。
“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3)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中有一些人类共同遵从的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就是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控制手段有两个主要特征:a.非刚性;b.广泛性。
2.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什么?答:任何社会中个人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问题)【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问题一、名词解释1.社会问题答: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②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和失调现象,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2.正常性失业答:在劳动力市场开放的情况下,由于更换工作而处于失业状态的失业被称为正常性失业。
在正常性失业中,那些完全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备、求职者缺乏就业机会方面的知识以及在转换工作中出现的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答: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
在结构性失业中,失业常常带有群体性特点。
4.贫困文化理论答:贫困文化理论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贫困现象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社会中,穷人因为贫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
贫困文化塑造着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的基本特点和人格,使得他们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难以利用它走出贫困。
二、简答题1.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有哪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答:对于社会问题的界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1)社会病理学斯宾塞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体,政府是有机体的头脑,邮政服务是有机体的神经系统,警察是有机体的长手臂。
各部门相互依赖,凡妨碍有机体正常运行的人们或情况皆可视为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就像有害菌体侵袭人类健康一样影响人类社会,必须加以清除。
他认为,社会病态是指社会关系中不协调的现象,包括个人违背了社会道德的期望,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无法以独立自给的姿态奉献社会,并促进社会平稳持续进展。
同时,剧烈的社会变迁使某些个人的社会化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失败等。
(2)社会解组论社会组织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系统,是一种有组织的情境,在这个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三章人的社会化一﹑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1.什么是人的社会化(1)概念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社会的文化”,主要是该群体、该社会的价值观和各种规范。
(2)含义①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②社会化是减少或消除个人与群体和社会分立状况的机制,是通过对个体的教化,达致他们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③人的社会化不是要削弱人的生物机能。
④人的社会化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就时间而言,人的社会化一般指从人的出生到其成为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即青年这一阶段。
从广义上来说,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是伴其一生的过程。
⑤关于社会化的研究角度:a.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b.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社会和群体向个体传输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文化的过程;c.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使个体变得具有社会性,从而培养合格的社会角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色的过程。
2.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社会化的必要性①从个人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a.无论是人在幼年时期还是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必须通过参与群体生活并通过群体来满足自身的需要;b.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继承人们在以往创造的文化,并不断学习人们创造的新经验、新知识,这也是人的社会化。
②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a.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取向,这种取向反映在社会的参与者对于未来期望的向往和为其建构基础的努力之中;b.一个社会要延续就必然要求其新加入的成员了解已有的文化遗产,认同社会的主导价值,遵循社会的行为规范,这就是对新加入成员的社会化。
(2)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①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新的个体要生存就必须依赖他人、依赖群体和社会。
这种依赖性使群体和社会对新的社会成员实施社会成为可能,同时人的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也使其学习十分丰富的文化成为可能。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题库和模拟试题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题库和模拟试题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目录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4年东北财经大学613社会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4年赣南师范学院641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中山大学648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中山大学646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630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南开大学74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第二部分章节题库说明:王思斌主编的《社会学教程》(第3版)是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华中科技大学等近20余所名校考研指定的参考书目,本书按照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进行分类,精选典型试题(含名校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尽的参考答案。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四章社会互动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第六章社会组织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第八章社区第九章社会制度第十章社会问题第十一章社会控制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第十三章社会变迁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三部分模拟试题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本书是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
本书精选了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并提供了绝大部分真题的答案解析。
本书历年真题的答案及解析由高分考生根据本科目考研的参考教材和相关教师的授课讲义等精心编写而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突出难度分析,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严格按照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的章目编排,共分为15章,精选与各章内容配套的习题并进行解析,所选试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精选了大量现实案例并进行了分析。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社会问题)【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问题一、社会问题概述1.什么是社会问题(1)社会问题研究在社会学学科中的地位①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研究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传统。
②社会学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是由其学科性质所决定的:a.社会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特别关注现实问题;b.社会学更具有综合性,这与社会问题的特点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性使得社会学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研究社会问题。
(2)社会问题的含义①默顿等人认为社会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社会期望的事物被中断、社会规定的正当的东西被破坏、社会所珍视的社会模式与关系脱节。
②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1)破坏性。
社会问题的破坏性是指它违背了人们所希望的社会状态,不符合人们的价值期望,并对人们所期望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社会问题的破坏性主要表现为:a.打断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b.给社会带来麻烦,社会必须动用社会资源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浪费了社会资源;c.给社会进步带来障碍,不利于社会发展。
(2)普遍性。
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a.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存在社会问题;b.一个国家和社会在其不同时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
(3)复杂性。
社会问题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表现为:a.社会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b.社会问题的影响是复杂的。
(4)时空特征。
任何社会问题都有一定的时空特征:a.时间性是指社会问题所具有的社会进程的阶段性特征,社会运行的规律性使得社会问题的发生也带有时间性特点;b.空间性是指社会问题的地域空间和社会空间特征,不同空间中的社会问题各有自己的特点,其表现方式、解决方式可能也各有不同。
3.社会问题的认定(1)社会问题的广度与烈度①广度是指社会问题影响的范围,即它在多大范围内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②烈度是指社会问题的强度,即它对人们正常生活影响的严重程度。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互动一、名词解释1.社会互动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就不同的行动主体而言,社会互动包括人际层面的互动和群体层面的互动;就社会互动的不同性质来说,有合作、竞争和冲突三种形式。
社会互动在促进行动者的自我认识和满足行动者的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2.戏剧论(戈夫曼)答:戏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用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因而,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
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他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
戏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戏剧论强调了对互动情景的定义及人们互动行为的复杂性、随机变动性,加深了对互动现象的认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前台行为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们的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3.标签理论答: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
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
因此,这种贴标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4.合作答: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社会唯实论2.拟剧论3.家庭制度4.社会控制的刚度5.集体行为6.精英循环(帕累托)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1.怎样理解社会化的阶段性与终生性?2.请比较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不同的特点。
3.科层制组织有哪些特征?如何理解科层制的优点和弊端?4.如何理解西方正在出现的城市郊区化现象?5.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各有哪些特征?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1.社会学有哪些功能?请联系实际加以解释。
2.联系实际,运用社会网络的观点如何看待中国社会中拉“关系”的现象?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社会唯实论答: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
这个思想渊源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唯实论。
以阿奎那为代表的唯实论者认为共相具有实在性,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精神实体,同时作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中,只是当其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抽象概念,它才后于个别事物。
社会唯实论就是以这一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个人的关系的。
2.拟剧论答: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3.家庭制度答:家庭制度是关于家庭的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
家庭制度的内容主要由婚姻制度及相应的习俗礼仪、生育制度、亲子制度、父母与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家庭财产继承制度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组成,其中婚姻制度最为重要,其它制度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
4.社会控制的刚度答:社会控制的刚度是指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
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越小,受到的制裁越轻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
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
一、名词解释
1.现代化
答:广义的“现代化”一词,被用来泛指人们正在经历的任何一个当前的时间阶段。
狭义的“现代化”概念指的是十七八世纪(尤其是从工业革命以后)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
2.社会趋同论
答:社会趋同论认为现代化过程是所有社会、所有民族都将经历的普遍的进化过程,各国现代化都会经历同样的阶段,并形成大体相同的社会特征,即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文化的世俗化。
社会趋同论的理论基础是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性,它所受到的批评是认为它忽视了文化的作用。
3.依附理论
答:依附理论认为,造成不发达国家之“不发达”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以及由这种依附所导致的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二、简答题
1.社会现代化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社会现代化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的现代化占有一个突出的地位。
经济现代化包括着广泛的内容,如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手段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等。
而在这当中,工业化是一个关键性的过程。
如果没有工业代替农业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内容,其他的经济现代化均无从谈起。
(2)以民主和效率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保证。
尽管我们目前还不可能完全把握现代化的进程,但在现代化过程中,人为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种能有效协调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政治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获得民众对现代化的自觉参与,民主化就成为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3)城市化
城市化意味着人类活动和居住场所由以农村为中心转变到以城市为中心。
这个过程的发生,是工业化和人类活动集中化的必然结果。
从现代化的历史来看,城市化是现代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4)以科层制为起点的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韦伯认为,理性化过程集中表现在新型组织管理结构的建立,即科层制的建立上。
但在今天,古典的科层制也正在遭遇到严重的挑战,因此,探寻新的组织管理结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5)社会结构的变化
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普遍性社会关系的建立。
2.现代化的特征是什么?
答:作为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大历史变革,现代化过程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现代化是一个剧烈的转变过程
它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原有面貌,用一套与以往几乎全然不同的“现代”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心理结构来取代了“传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心理结构,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断裂”。
(2)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
它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变。
一旦某个领域开始了现代化的过程,就必然会要求或导致其他领域的现代化过程发生。
这使得那些只希望在某些领域(如技术或经济领域)进行现代化,而在其他领域则维持传统面貌的现代化努力往往得不到成功。
当然,由于起始条件、内外环境等方面的不同,现代化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展开的时序模式还是会有所不同。
(3)现代化是一个由于某些偶然的因素而首先在西方国家发生的过程
然而由于它所创造的生存方式在许多方面与传统生存方式相比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它一旦出现就以各种方式不断地扩散到全世界。
因此,迄今为止西方以外的国家中所进行的现代化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西方化”的过程。
这就又在非西方国家中引发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
“本土化”成为这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4)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
它通过向世界各个地方扩散而逐渐将整个世界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卷入到这场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过程中来,并将它们联结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
在这个紧密联系的世界整体中,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事情都不再是一些相对孤立的事件,都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迅速发生程度不一的影响。
这使得对每一个卷入了现代化过程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内”和“外”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了相对的性质。
(5)现代化是一个趋同化的过程
由于迄今为止的现代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西方化的过程,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卷入现代化过程的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技术、制度、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相似性将日益增加,世界正在日益趋于同质化。
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化的多样性构成了威胁。
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6)现代化是一个功过并存的过程
从某些方面(如改造自然的能力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来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的福利。
但从另一些方面(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意义的失落、监督机制的严密、人类自我毁灭的可能性增强等)来看,现代化似乎又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
这使得对现代化的反思和批判始终构成现代化过程中一个如影相随的重要成分。
3.如何理解全球化过程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
答:全球化是一个涉及人类社会各个方面、涉及多种学科、具有多种维度的历史过程。
全球化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本身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技术力量共同作用的独特结果。
全球化过程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1)在全球化的压力和挑战之下,对我国的民族主权、民族文化和经济社会等一系列的关系产生了影响。
(2)全球化带来的先进科技、管理理念等对我国的现代化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全球化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过程,是一个客观的、正在发生的历史过程。
它继承了从16世纪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正在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因此,我国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发展。
对我国而言,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要努力发挥其对我国
有利的一面,尽可能规避不利的一面。
4.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有哪些特点?
答: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有以下主要特点:
(1)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相比,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具有明显的人为色彩。
许多后发外生型国家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对来自外部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
过去的殖民地经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现实与潜在的威胁,自己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这些都会使这些国家的政府、领导人和人民自觉地将现代化作为维护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即使是在本社会内部缺少现代性积累的情况下,也必须强行启动现代化。
因此可以说,这种现代化实际上是落后国家为摆脱现状、加速社会发展所做的一种自觉的努力。
表现在实际的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政府要直接介入现代化进程,并往往成为现代化的最主要的推进者,而且,由政府制定和组织实施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往往成为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从实践上看,有的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确实由于目标过高,不切实际而受到挫折,但就总体而言,由政府进行的有计划的现代化努力,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一个国家越是落后,这种作用就显得越是突出。
(2)如果说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主要手段是创新,那么,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特别是在其初期阶段上,主要的手段则是采借。
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开始启动的时候,现代化已不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①这意味着后发国家可以在早发现代化国家的现状中间接看到自己现代化的前景。
②在早发内生型国家那里,现代性因素已有了可观的积累,特别是在技术层次上,这些成果可以通过采借而得到。
采借的过程当然会充满风险,但后发外生型国家不可能也不必要重复同样的创造过程,有选择的并附之以创新的采借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中
(特别是初期)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
采借而无需重复创造,无疑可以加快这些国家现代化的速度。
(3)自由民主而推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社会力量则明显不同。
(4)现代化的起点低,在现代化启动之后会面临一系列的“补课”任务。
在许多后发外生型国家中,现代化的启动是较为容易的。
一次成功的革命,一届新政府的上台,甚或是一次军事政变,都可能成为现代化的起始点。
一夜之间,现代化的过程开始了。
外部环境的逼迫,国内人民渴望发展的愿望,都可以成为这种现代化的直接动因。
然而,现代化的启动虽然用很“简单”的方式实现了,但现代化启动之后所面临的问题却相当复杂。
这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现代化起始时的条件问题。
5.“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特点
答:(1)发展逻辑的改变
美国社会学家列维将“早发展”国家称之为“内源发展者”,把“后发展”国家称之为现代化的“后来者”。
①现代化的“后来者”的优势:
a.他们不是在未知领域内探索,因而对于自己的行动方向能够具有更为明确的概念;
b.有可能直接采用和借鉴早发现代化国家已经形成的计划、技术、设备和组织模式;
c.存在着跳跃性发展的可能性;
d.后来者国家的领袖可以通过展示其他国家或地区已达到的成绩而加强其领导;
e.可以从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中获得资本和技术上的帮助。
②“后来者”面临的不利因素:
a.为了进入现代化过程,后来者必须一开始就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从事许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