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合集下载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区)【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区)【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区一、名词解释1.社区答: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虚拟社区答: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

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

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简答题1.社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答:社区的构成要素(1)一定数量的人口人是社区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人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是较为紧密的。

社区人口对所在社区内的关系依赖性较强。

(2)一定的区域界限这是社区与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相区别的根本特点,社区要求单独占有一定面积的区域,有明确的疆界。

社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叫社区的区位体系,也叫生态体系,它包括地势、气候、动植物等。

社区边界的划分标准有:①按照服务中心所能达到的范围来划分社区某个或某群商业、金融和文化服务中心活动所能达到的地方便是社区的边界。

②以商业种类和商业化程度来划分即经济区,凡在经济上联系紧密的就是一个社区。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20-23章)】【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20-23章)】【圣才出品】

第二十章矫正社会工作一、名词解释1.矫正社会工作(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研;河北大学2012年研)答:矫正社会工作,又称矫治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在矫正体系中的运用。

它是指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在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技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人员)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处遇、社会处遇或刑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

矫正社会工作,包括以下四方面的涵义:①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②矫正社会工作是为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罪犯或违法人士提供的福利服务;③矫正社会工作是司法矫正体系中的社会福利服务;④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福利服务。

2.社区矫正答:社区矫正是指与在监狱执行的“监狱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它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3.矫正(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研)答:矫正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和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使犯罪者或具有犯罪倾向的违法人员得到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矫正治疗,从而重新融入社会成为其中正常成员的过程。

二、简答题1.简述矫正社会工作的产生条件。

答:促使矫正观念和矫正社会工作产生的条件主要有:(1)学术条件这一时期,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学科都已经建立并得到一定的发展,这使人们对犯罪的原因比以前有了更为科学和正确的认识,由此导致社会对罪犯的惩罚观念发生变化,同时也使人们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对罪犯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矫正成为可能,从而为矫正社会工作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和知识来源并为矫正社会工作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社会历史条件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对自由、平等和人权的关注已经超出了一般社会成员的范围,开始关注罪犯的权利,由此导致行刑观念和行刑方式的变革,徒刑取代了过去残酷的刑罚和行刑方式,徒刑的广泛运用导致现代监狱制度的产生,而徒刑的局限又导致了监狱制度的改革,矫正社会工作是监狱改革的直接产物,并且,伴随着监狱改革的不断深入,矫正社会工作也不断发展。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含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含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含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益星学习网提供全套资料
目录
第一部分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互动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第六章社会组织
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第八章社区
第九章社会制度
第十章社会问题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第十四章社会的现代化
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概论(代码884)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48)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14)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专业社会学(代码613)考研真题及部分详解
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理论(代码852)考研真题及详解(文法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共用)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14)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05)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05)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理论(代码852)考研真题及详解(文法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共用)
2010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基础知识考试(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社会学部分)。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一、名词解释1.民政工作答:在1983年召开的第八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时任民政部长的崔乃夫曾将民政工作概括为“三个一部分”——政权建设的一部分、社会保障的部分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

崔乃夫“三个一部分”的界定包含了两重涵义:①民政工作包括了三个部分,即政权建设、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②在民政工作的职责范围内,政权建设、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又都只是各自领域中的一部分,即不是全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改革的逐步深入,民政工作的具体职责和工作任务也发生变化。

在2013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李立国部长将民政工作的“基本职责”概括为:“保障基本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国防建设、强化社会服务”。

2.社会福利(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研)答:社会福利是指由国家或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式的社会福利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①社会福利主要是社会福利服务,或称社会服务。

②社会福利是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的。

③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更高的层次上,它着力在保障其服务对象定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④社会福利偏重于向人们提供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而向人们提供资金保障则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及其他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完成。

二、简述题1.中国社会发展中民政部门的角色和功能。

答:改革开放以来,民政部一直大力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持续开展理论研究、支持专业组织建立,组织国际交流,促进职业制度的建立。

(1)推动社会工作的恢复发展政部门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愿望出发,积极探索与高校专业教育的合作。

1984年,民政部派出了内地第一个赴香港社会福利(社会工作教育)考察团。

1987年,在北京组织召开作为社会工作教育恢复标志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论证会”(俗称“马甸会议”),签署了民政部投资100万元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的合作协议。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一、名词解释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答:(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含义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区别与联系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共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

社会流动主要是从动态的历史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

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调整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

2.社会分化答: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分化的角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3.阶层答: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

不同的层次在资源的占有和获得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应了社会的不平等。

同时,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4.精英循环(帕累托)答:精英循环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是指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体现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

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不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5.结构性流动答: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从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如科技发展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市人口。

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种种态度。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变迁)【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变迁)【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一、名词解释1.社会变迁答:社会变迁的含义包括四点内容:(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

(2)社会变迁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3)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社会学要研究中层理论的建议。

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

(4)在中观层次上,社会变迁常常被视为社会结构的变迁。

2.社会进化答:社会进化是社会缓慢的、有秩序的变化形式,这种变迁一般表现为某一社会对于外部环境压力、内部不协调所做的有序的调整,这种调整没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3.社会进步与倒退答:那些有利于促进人类的福利、平等和发展的变迁被称为社会进步;阻碍甚至与此相反的变迁被认为是倒退。

4.“经济周期”论答:熊彼特把经济周期分为三种:短周期40个月,中周期9—10年,长周期50—60年。

每一个周期内部都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整个经济过程就是这四个阶段循环往复的过程,长周期中包含有中周期,中周期中包含着短周期,因此,整个经济过程又是由这三种周期复合而成的。

伴随着这一经济周期各阶段的是创新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5.奥格本的“文化堕距”论答: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一般地,物质文化首先变化,之后非物质文化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但后者的变化有所延迟,即二者的变化在时间上是有差距的。

当适应性文化变得与物质文化相适应之后,物质文化还会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又一次发生适应性变化的情况。

人类社会的文化就是这样发展的。

6.社会均衡论答: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都是一个功能系统,它是由发挥不同功能的各部分(子系统)结合而成的,这些子系统是适应子系统(A)、目标达到子系统(G)、整合子系统(I)和维持模式子系统(L)。

各个子系统之间既互相分工、又互相依存,共同实现着社会系统的目标。

这样,社会系统是协调的、稳定的和平衡的。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简答题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领域之中,而是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

(1)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

具体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系统。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来,社会中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互相联络在一起,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整个社会具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性质。

从社会这个整体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这正是社会学的任务。

(3)社会学体现了科学中的综合发展这一趋势。

在19世纪,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分化,表现为分科越来越细,部门化或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在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中,人们会越来越多地认识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要求从总体上把握研究的对象。

2.试述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答:社会学产生的背景是:(1)19世纪30年代,孔德连续出版了多卷本哲学名著《实证哲学教程》。

他在该书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的名词以及关于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大体设想。

后来的社会学家们大多将此作为社会学诞生的标志。

(2)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社会学的大体设想,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科学发展的进程决定的。

①从社会历史条件看,孔德生活在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

在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中,人们急切地要求搞清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之间关系的影响。

这是催生社会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从学术发展的背景上看,在中世纪的神学统治下,自然科学曾长期被压制,之后,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科学繁荣发展的春天。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社会工作2.接纳3.社会系统理论4.过程技巧5.督导6.儿童福利行政7.社会工作专业化8.社会福利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2.简述社会福利的功能。

3.简述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4.简述监狱化对矫正社会工作的影响。

5.简述社会工作实习的内涵与特性。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述“社会--心理”模式。

2.试述社会行政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包括哪些主要环节(内容)?3.试述当代中国青少年问题及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社会工作答:社会工作是指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

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上是一种职业化的助人活动,其特征是向有需要的人特别是困难群体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

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

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改变,包括改变受助者不适行为,改变他的不利境遇,改善当事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环境的良性适应,以及促进人的发展。

2.接纳答:接纳是指接受、相信和尊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总是要同意其他人的价值或我们要放弃自己的价值去支持另外某一个人的价值。

在关于接纳的讨论中,有人提出它与非判断的态度是等价物。

其实,接纳远不止于此。

它不仅拒绝判断,而且积极地追求理解。

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接纳在实践中有时是困难的。

当服务对象的行为违反一般道德,或当他的价值观与社会工作者的价值相左时,接纳方面的问题便会产生。

拒绝接待,或在接待中用明确的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来标定案主,都是违反接纳原则的。

3.社会系统理论答:社会系统理论是指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社会唯实论2.拟剧论3.家庭制度4.社会控制的刚度5.集体行为6.精英循环(帕累托)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1.怎样理解社会化的阶段性与终生性?2.请比较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不同的特点。

3.科层制组织有哪些特征?如何理解科层制的优点和弊端?4.如何理解西方正在出现的城市郊区化现象?5.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各有哪些特征?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1.社会学有哪些功能?请联系实际加以解释。

2.联系实际,运用社会网络的观点如何看待中国社会中拉“关系”的现象?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社会唯实论答: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

这个思想渊源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唯实论。

以阿奎那为代表的唯实论者认为共相具有实在性,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精神实体,同时作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中,只是当其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抽象概念,它才后于个别事物。

社会唯实论就是以这一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个人的关系的。

2.拟剧论答: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3.家庭制度答:家庭制度是关于家庭的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

家庭制度的内容主要由婚姻制度及相应的习俗礼仪、生育制度、亲子制度、父母与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家庭财产继承制度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组成,其中婚姻制度最为重要,其它制度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

4.社会控制的刚度答:社会控制的刚度是指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

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越小,受到的制裁越轻微。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工作理论)【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工作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一、名词解释1.行为主义理论答:行为主义理论是以实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不是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应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

它认为心理分析及认知理论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难以观察、验证的内心世界上是一种不智之举,人们真正能观察到因而也能关心的只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而已。

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2.心理分析学理论答:心理分析学理论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也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而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

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3.认知理论答:认知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与心理分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

不良行为主要是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4.社会系统理论答:社会系统理论是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9章)】【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9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一、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者(武大2010年研)答: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在有些国家,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容易确定。

这些人一般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并获得社会工作的硕士或学士学位,他们在社会福利机构或设施中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并被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所认可,被雇主认为是社会工作者。

2.格林伍德答:格林伍德是美国社会福利领域学者,1957年发表了《专业的属性》一文,声称任何职业团体要具备以下5个特质才构成专业:①一套系统化的理论体系;②专业权威;③社区的认可;④一套规定的伦理守则;⑤一种专业的文化。

根据这一标准,格林伍德认为当时的社会工作已具备了专业的属性,成为一个专业。

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答: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主要包括:约定、预估(诊断)、计划、干预与评价这5个阶段。

(1)约定约定,即确立专业关系。

这是社会工作过程的开始。

当当事人向社会工作机构求助时,社会工作机构就应当对求助的有关信息进行初步的评估。

根据评估的结论确定是否接受该当事人。

如果接受,该当事人即成为案主,接之而来便是安排相应的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建立专业协助关系。

(2)预估预估又称“诊断”。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后,预估的工作便开始了。

社会工作者在这一阶段工作的关键是收集和分析与案主遇到的问题有关的各方面资料和数据,以了解案主的真实情况,为制定干预计划做准备。

(3)计划计划,又称“规划”。

它是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工作者为了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思考、计算、比较与抉择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可以归结为设定目标和选择方案两个方面。

(4)干预这一阶段是实际采取行动的阶段。

社会工作者通过在各种备选方案中反复比较而确定最佳方案后,即将其付诸实施,实际促使案主改变,解决案主问题。

这一阶段是整个社会工作服务过程的关键,能否取得预期的结果,就主要取决于这一阶段。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社会唯实论2.社会化3.冲突4.社区5.法理型统治6.越轨行为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1.运用拟剧论的关键概念,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现象。

2.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应遵循的规律是什么?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转型的过程是怎样的?4.简述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

5.简述社会分层的主要方法。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1.西方社会学主要有哪几种理论?各自有什么特点?2.试结合集合行为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化解办法。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社会唯实论答: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是基于行动者的个体与社会关系体系的关系产生的两种不同观点。

与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实体,并且外在于个人、超越于个人不同,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该理论坚持还原论的观点,即要研究社会就必须去研究个人。

2.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五种类型。

3.冲突答:冲突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它与竞争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将对方视为敌对者,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敌对者身上,而不是集中于目标物上。

冲突可能发生于不同层次和多种领域,从冲突的性质上划分有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文化冲突等,民族冲突和国家冲突是综合性的冲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问题)【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问题)【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问题一、名词解释1.社会问题答: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②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和失调现象,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2.正常性失业答:在劳动力市场开放的情况下,由于更换工作而处于失业状态的失业被称为正常性失业。

在正常性失业中,那些完全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备、求职者缺乏就业机会方面的知识以及在转换工作中出现的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答: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

在结构性失业中,失业常常带有群体性特点。

4.贫困文化理论答:贫困文化理论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贫困现象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社会中,穷人因为贫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

贫困文化塑造着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的基本特点和人格,使得他们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难以利用它走出贫困。

二、简答题1.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有哪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答:对于社会问题的界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1)社会病理学斯宾塞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体,政府是有机体的头脑,邮政服务是有机体的神经系统,警察是有机体的长手臂。

各部门相互依赖,凡妨碍有机体正常运行的人们或情况皆可视为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就像有害菌体侵袭人类健康一样影响人类社会,必须加以清除。

他认为,社会病态是指社会关系中不协调的现象,包括个人违背了社会道德的期望,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无法以独立自给的姿态奉献社会,并促进社会平稳持续进展。

同时,剧烈的社会变迁使某些个人的社会化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失败等。

(2)社会解组论社会组织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系统,是一种有组织的情境,在这个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工业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工业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工业社会工作一、简答题1.什么是工业社会工作?其基本职责何在?答:(1)工业社会工作是指为工业体系中的个人、家庭、工作组织、社区和各种社会群体提供与工作/职业——家庭/社区有关的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的过程。

它包括一套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也包括政策和理念的实践,其目的是增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福祉,促进工业社会关系的和谐。

(2)为了帮助员工和企业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工业社会工作应运而生,它关注的焦点是工业化社会中劳工所遭遇的种种问题。

它以解决员工问题,帮员工排忧解难,为企业分担一些困扰,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为目标。

工业社会工作的这种服务理念决定了它所从事的服务是以解决劳工及企业主面临的问题为主,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劳资间的问题包括员工之间的争执;管理部门与员工之间的失和;工会代表与厂方的冲突;劳资契约与劳资协商的问题。

②劳动条件的问题包括工作环境的安全卫生,工资、休假、升迁、调职与工作机会的公平等。

③适应上的问题包括对工作环境设施、工作技术、工厂团体生活、人际关系、职业生涯的体认,以及工厂社区文化的适应等。

④健康问题意外伤害、工业灾害、疾病,以及与员工身心健康相关的诸多问题。

⑤家庭与婚姻问题如员工离婚、家庭破碎、外遇、生育计划、子女教养、托儿,以及未婚男女性教育与交友等问题。

⑥经济问题最低收入保证、紧急危难救助、家计安排,以及退休准备等问题。

⑦休闲娱乐问题因工作时间与地点需要增进休闲活动的安排、兴趣发展、生活美化,以及精神生活的充实等问题。

⑧住宅问题员工购屋计划,宿舍、住宅品质,租赁,工厂与社区关联的共生关系等问题。

⑨法律问题工业灾害赔偿、租赁契约、劳动契约、财产纠纷、家事,以及各种权利义务不履行的纠纷等2.谈谈发展工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答:在工业化社会,工作不仅是人解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本方式,也是人实现他的社会生活追求的主要途径。

就人的一生而言,工作与生活始终存在既排斥又紧密结合的矛盾。

人们在工作世界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而工业社会工作是对现代人工作需要的回应(1)在现代工业社会,人的主要生命时间与工作有关。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一、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答:社会工作是指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团体,解决其生活困境,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

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种职业化的助人活动,其特征向有需要的人特别是困难群体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

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

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改变,包括改变受助者不适行为,改变他的不利境遇,改善当事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环境的良性适应,以及促进人的发展。

2.社会工作者(武大2010年研)答: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在有些国家,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容易确定。

这些人一般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并获得社会工作的硕士或学士学位,他们在社会福利机构或设施中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并被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所认可,被雇主认为是社会工作者。

3.案主(西南大学2010年研)答:案主又称受助者,是指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

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

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案主的利益高于社会工作者的利益,社会工作者应为实现案主的利益、满足案主的需要而开展工作。

绝不允许社会工作者因自身的利益或需要而损害案主的利益。

这和一般人际关系强调互惠明显不同。

4.助人自助(中山大学2012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答: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帮助他人的活动过程中贯穿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

在这个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案主2.行为主义理论3.普惠主义模式4.人格结构5.社会行政6.家庭沟通7.矫正社会工作8.个案研究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方法论。

2.简述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及其所包含的大致内容。

3.简述社会个案工作的实践问题。

4.简述社区工作的基础理论。

5.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性。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述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2.中国儿童社会工作有什么特点?应如何发展?3.社会工作实习模式。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案主答:案主又称受助者,是指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

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

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案主的利益高于社会工作者的利益,社会工作者应为实现案主的利益、满足案主的需要而开展工作。

绝不允许社会工作者因自身的利益或需要而损害案主的利益。

这和一般人际关系强调互惠明显不同。

2.行为主义理论答:行为主义理论是指以实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不是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应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

它认为心理分析及认知理论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难以观察、验证的内心世界上是一种不智之举,人们真正能观察到因而也能关心的只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而已。

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3.普惠主义模式答:普惠主义模式是指福利分配采取涵盖所有公民的普惠主义原则,其目的主要是消除差别,建立公民之间的完全平等,从而促进社会正义和社会整合的社会福利模式。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题库和模拟试题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题库和模拟试题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题库和模拟试题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目录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4年东北财经大学613社会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4年赣南师范学院641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中山大学648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中山大学646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630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南开大学74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第二部分章节题库说明:王思斌主编的《社会学教程》(第3版)是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华中科技大学等近20余所名校考研指定的参考书目,本书按照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进行分类,精选典型试题(含名校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尽的参考答案。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四章社会互动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第六章社会组织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第八章社区第九章社会制度第十章社会问题第十一章社会控制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第十三章社会变迁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三部分模拟试题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本书是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

本书精选了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并提供了绝大部分真题的答案解析。

本书历年真题的答案及解析由高分考生根据本科目考研的参考教材和相关教师的授课讲义等精心编写而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突出难度分析,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严格按照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的章目编排,共分为15章,精选与各章内容配套的习题并进行解析,所选试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精选了大量现实案例并进行了分析。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工作研究)【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工作研究)【圣才出品】

第二十四章社会工作研究一、名词解释1.个案研究答:个案研究是指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个案)为研究单位,收集与之相关的一切资料,详细描述它的发展过程,分析内、外因素的关系,并同其他同类个案相比较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

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甚至是一件事情,其方法属于定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社会调查法。

2.简单实验序列设计答:简单实验序列设计不要求有控制组或控制组。

首先,在多个时点对因变量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干预,再在多个时点测量自变量的数值。

如果干预前的因变量水平稳定,干预后的因变量水平变化且变化程度持续提高,就可认为干预达成一定效果。

3.非干扰性研究答:非干扰性研究是不接触研究对象的研究技术,工作对象不受研究过程和场景的影响而变化是其根本特征。

主要包括三个类型,即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或比较分析、内容分析。

4.前后测控制组设计答: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就是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在某指标上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进行再测。

实验组的前后变化与控制组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

二、简答题1.社会工作研究的特性。

答:社会工作研究的特性主要表现为:(1)社会工作研究以弱势群体为主要对象社会工作研究往往需要发现对象的独特性,这些对象除了拥有普遍需要外还面临特殊需要。

(2)研究者可以是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者,也很可能是研究结果的应用者很多研究源于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经过探索之后可以为工作提供思路,社会工作者就成为研究者和成果使用者。

(3)社会工作研究旨在同情和帮助案主而非研究人员的自身满足社会工作研究必须真诚地关心案主,旗帜鲜明地为他们服务,帮助进而协助他们实现自助。

(4)社会工作研究与实务及理论紧密相关从研究目的看,资料分析只是研究的基础,推动实务才是其主要内容。

社会工作研究与社会工作实践可以整合,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同时推进实务和理论的发展,研究者也因此成为成果使用者、知识创造者和传播者的结合体。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农村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农村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农村社会工作一、简答题1.简述农村社会工作的涵义及其要素。

答:(1)农村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为理念,以社会工作方法为手段,以社区为平台,根据农村社区居民的需求和问题,与农村社区居民、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人员一起,通过平等合作和参与解决农村社区的问题和需求,从而促进农村社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改善村民的生活品质,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村民的发展能力,达到农村社区的公平、公正、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2)农村社会工作的要素农村社会工作有四个要素:农村社会工作者、农村社会工作价值观、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目标。

①农村社会工作者农村社会工作者有两层意思:a.指专业的农村社会工作者;b.指农村社区基层政府从事民政工作、救助工作、发展工作、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工作人员。

②农村社会工作价值观农村社会工作以社会工作价值观为基础,融合农村文化,坚持平等、尊重、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倡导能力建设和全民参与的理念;追求社会正义、公平、和谐。

③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农村社会工作以农村社区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整体农村社区为对象。

特殊群体主要是农村残疾人、困境儿童、长期病患者等。

④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目标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目标由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构成。

a.短期目标旨在提升个体、群体及农村社区应对社会变迁的能力;b.长期目标是建立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区。

2.谈谈农村社会工作的任务。

答:农村社会工作的任务具体包括:(1)以农村居民和社区为工作对象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以城市为中心。

农村社会工作则以农村处于困境的居民、家庭和社区为对象开展工作。

农村常常有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生活方式比较古朴、文化底蕴浓厚交织等特点,乡土性是农村生活的底色。

农村社会工作要面对的常常是比较落后的农村、比较困难的家庭。

(2)工作关系的专业性农村社会工作者与农村社区居民建立的关系是平等、尊重、信任的专业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益星学习网提供全套资料
目录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东北财经大学613社会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赣南师范学院641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山大学648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山大学646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630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南开大学74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说明:王思斌主编的《社会学教程》(第3版)是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华中科技大学等近20余所名校考研指定的参考书目,本书按照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进行分类,精选典型试题(含名校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尽的参考答案。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互动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第六章社会组织
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第八章社区
第九章社会制度
第十章社会问题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
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